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老百姓之所以要跟着刘备一起跑,主要是因为刘备宣传得好,让老百姓误以为曹操会屠城,如果留下就是必死。但实际上,就算这些百姓真的留下,曹操也根本不会杀他们。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

公元208年,已经彻底平定北方的曹操,将目光投向了南方。此时的曹操,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东汉十三州当中,只有西边的凉州,西南的益州,以及南边的荆州、扬州还没有平定。而凉州当时表面上已经臣服,益州又太远了。如此一来,曹操可选择的对象,就只有荆、扬两州了。

最终,曹操决定,先取荆州。

曹操选择荆州的理由,倒也并不复杂。因为荆州地处益州和扬州之间,只要拿下了荆州,益州和扬州就再没有联手的机会,灭亡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只要拿下了荆州,曹操统一天下便再无悬念了。

不过,想要拿下荆州,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虽然曹操此时已经统一了整个北方,在兵力上占据绝对的优势。但曹操麾下的军队,大多是陆战军队,缺乏水军。而江南又多水道,所以曹操只能临时训练水军,为接下来的战斗备战。

正是这个缺点,后来导致了曹操的大败。

短暂训练士兵适应水战之后,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兵锋直指荆州。此时曹操的运气倒是极好,就在他刚刚南下的同时,南方传来消息:荆州牧刘表死了。

还没开战,对方的老大就挂了,这无疑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而且在刘表死后,荆州内部更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陷入了内乱,这无疑又是一个好消息。

当时荆州内部的情况,极为复杂。

首先,刘表有好几个儿子。按照中国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刘表去世之后,他的位置应该由他的长子刘琦继任。不过问题就在于,刘表做荆州牧之前,他的正妻陈氏就死了,刘表后来又娶了一个蔡氏做正妻。这个蔡氏嫁给刘表之后,虽然一直没给刘表生过孩子,但是蔡氏的侄女嫁给了刘表的次子刘琮。所以,蔡氏是坚定支持刘琮接班的。

如此一来,长子刘琦和次子刘琮,就开始围绕着接班人的资格,展开了竞争。

刘琮虽是次子,但有蔡氏和蔡氏身后的蔡家支持,一时间反倒是占了优势。而身为长子的刘琦,反倒是落了下风。没办法,刘琦自然也只能去找外援了。找了一圈之后,刘琦发现,最适合做自己外援的,就只能是当时依附刘表的刘备。

大名鼎鼎的刘皇叔,此时其实相当地落魄。自从衣带诏事件后,刘备被曹操一路追杀,先是投奔了袁绍,后来见袁绍势微,又跑去投奔刘表。到了荆州这边之后,刘表表面上对刘备倒是以礼相待,但暗地里却对他有所防备。

这其实也很正常。毕竟,荆州是刘表的地盘,而刘备在投奔刘表的同时,麾下还有一部分直属军队。要是任由刘备在荆州随意发展,难保不会出问题。所以最终,刘表将刘备安排到荆州边缘,去给他站岗放哨,尽可能地把刘备边缘化,同时削弱他的力量。

刘琦去找刘备的时候,刘备就是这样一个尴尬的处境,两人一拍即合。

此后,恰逢荆州江夏郡太守黄祖战死。刘琦便主动请命,去担任新任江夏太守。此时的刘琦,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觉得就算不能继承荆州牧的位置,好歹还有江夏郡栖身。而刘表则是欣然同意。于此同时,曹操正式决定南下,然后刘表病重。

听到刘表病重的消息之后,刘琦马上返回,希望能见刘表最后一面。然而在蔡氏的阻挠下,刘琦连自己老爹最后的一面,都没能见到,只能再次返回江夏郡。

就是在这样一个局势下,曹操来了,刘表死了。

刘表死后,蔡氏拥立刘表的次子刘琮上位,成为新任的荆州牧。对此,身为长子的刘琦,自然不买账,荆州一时间便有了分裂的迹象。而南下的曹操,则是趁机派人劝降刘琮,希望刘琮能够投降。

面对来势汹汹的曹操,刚刚上位的刘琮,根本没有任何抵抗的心思,所以直接投降了。而刘琮投降的时候,并没有将这个消息同时告诉刘备和刘琦,而是自己单独投降。

等到刘琦和刘备发现,刘琮已经投降的时候,已经晚了。因为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到了新野,带了几十万大军。而刘备当时则只有几千兵马,驻守在樊城,双方只有一百多里的距离。

山雨欲来风满楼。

此时的刘备,终于迎来了人生当中最艰难的一次战斗。坚守樊城,肯定守不住。投降,肯定也不行。因为当年刘备曾在衣带诏事件当中,刺杀曹操,两人有深仇大恨,投降之后,刘备大概率必死无疑,而且投降也不符合刘备的信念。

唯一的选择,就是暂时撤退,撤往江陵城。江陵地理位置特殊,而且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占据江陵,和刘琦掌控的江夏郡联合,或许还有一战之力。

而在撤退的过程当中,刘备曾率军路过襄阳。当时投降的刘琮,就在襄阳城内。诸葛亮曾建议刘备,或许可以不去江陵,而是进攻襄阳。一旦拿下襄阳,便能控制大半个荆州,战略意义更大。但最终,刘备却放弃了这个选择。

《三国演义》当中,对于刘备放弃进攻襄阳的解释,是刘备过于仁义,认为刘琮是刘表的后代,如果他进攻刘琮,是对刘表的不敬,实在不忍。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把视角拉回到当时战局的话,我们就会发现,刘备的考虑可能不一定仅限于此。

因为当时襄阳城内,防御也算是极强的。凭刘备这几千人马,能不能打得下来另说,就算打下了襄阳,战斗刚刚结束,曹操估计也就到了,刘备还是守不住襄阳。所以,进攻襄阳,对于刘备而言,不管是在道义还是在战略上,都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不过,在刘备路过襄阳的同时,还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带走了大量的老百姓。

据史书记载,当时刘备撤退的时候,刘琮麾下很多将军,包括老百姓,都自发地跟随刘备一起逃难。等逃到当阳县的时候,已经有十几万人跟着刘备一起逃命了。

这就很有意思了。

老百姓为啥要跟着刘备一起跑呢?

如果说,刘备战败了,逃跑了情有可原。但是那些荆州的老百姓,家乡就在那里,曹操又不是冲着他们来的,他们为什么要和刘备一起舍家撇业的逃跑呢?

究其原因,其实有两个。

首先,刘备在荆州的这几年,一直很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广施仁义。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很注意舆论宣传,让老百姓都知道他这位刘皇叔是个好人,愿意跟着他混。

其次,是因为大家之前听说,曹操来了之后,会屠城。

曹操屠城这件事,倒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他确实这样做过。当年曹操打下徐州的时候,曾因为早年自己父亲被徐州牧陶谦手下的人杀死,开始了血腥的屠杀。对于曹操在徐州到底杀了多少人,史书上一直没有定论,但毫无疑问,肯定很多就是了。《三国志》说是几万人,而《后汉书》则说是几十万人。

不管杀了多少人,屠城这个恶名,曹操显然是洗不掉的。

曹操屠戮徐州,发生在公元193年。而曹操南下荆州,则是公元208年。也就是说,那场骇人听闻的屠杀,对于当时的荆州老百姓而言,就是十几年前的事情。曹操的那场屠杀,就算在东汉末年那个战乱频发的时代,仍是极为罕见,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再经过刘备、刘表先前一宣传,大家自然对曹操感到恐惧。

曹操来了,对当时的荆州老百姓来说,无疑是一个很恐怖的词。所以,老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难,自然也就很正常了。

那么,从刘备的角度来说,刘备为什么要带着老百姓一起逃命呢?难道刘备就不知道,光带着军队逃跑,速度会更快,会在更短的时间内抵达江陵吗?

刘备当然知道。

但相比之下,带上这些老百姓一起逃命,显然是个更好的选择。

第一,人口在东汉末年,是个相当重要的资源。东汉末年的时候,中原人口大多集中在北方,而荆州在南方,整个荆州才不到一百万人。就是这不到一百万人,也大多集中在荆州北部。像荆州南部的几个郡,加在一块也没多少人。

没有人,就算刘备有地盘,拿什么去打仗?

所以,将这些老百姓一起带到荆州南部的去,无疑是最佳选择。就算曹操占领了荆州北方,占领的也是一片空城,意义不大。

第二,一旦曹操追了上来,这十几万老百姓,也可以作为刘备逃跑的屏障。要说起来,这招刘备还是和曹操学的。当年,曹操和袁绍战斗的时候,双方曾在延津打过一场大战。那场战斗当中,就发生了著名的斩颜良诛文丑事件。后世提到这一战,大家首先想起的,自然是关二爷的勇猛。但同时,真正导致袁绍军队大败的主要原因,其实并不在于关二爷,而是因为当时曹操令人放弃随行的百姓和辎重,减缓了袁绍军队冲锋的速度。

所以,才给了关二爷可以斩杀文丑的机会。

当时刘备就在袁绍那边,对于这件事知道得很清楚。所以刘备知道,一旦曹操追了上来,完全可以放弃这些百姓和辎重,给自己创造一个逃离的时间,甚至可以趁机反杀曹军。

果不其然,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刘备猜对了。

在得知刘备已经弃城逃走之后,曹操当即命令麾下轻骑,以最快的速度追杀刘备。最终,曹操在当阳追上了刘备,然后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张翼德喝断长坂坡’。但实际上,刘备真正能够逃出生天的关键,其实是在于他既是放弃了那些老百姓,降低了曹军的追击速度,所以才得以逃脱。

后来的事情,大家就都知道了。刘备逃出生天之后,联合孙权,在赤壁大败曹军,然后迅速拿下了荆南四郡。而后又以荆南四郡为基础,入主益州,终成三足鼎立之势。

至于那些和刘备一起逃命的百姓,大概会在落入曹军手里之后,发现自己的错误。当年曹操确实是在徐州搞过屠杀,但那主要是为了报杀父之仇。如今则不然,曹操大军南下,只是为了拿下荆州,并非为报仇而来。而且当时刘琮已经投降了曹操,荆州名义上已经是曹操的地盘了,曹操自然不会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挥动屠刀。

这些老百姓,其实就算原地不跑,曹军也根本不会杀他们。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刘备的宣传能力强,在他管辖下的老百姓受他的强制洗脑,把曹操及其部下说成洪水猛兽,部队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寸草不留。把自己标榜成爱民的救世主。

其实军阀混战是攻城略地,也是掠夺土地上的人口。土地得有人耕作,社会得依靠人创造财富。人口红利,割韮菜。

水能载舟,水能载舟。封建社会的统治者也深知这个道理。尤其是军阀割据,也都知道笼络民心。曹操作为一代枭雄,著名的政治家。在争夺人心上当属楷模。他不但号令三军遵规守法,而且自己的坐骑在行军中误入麦田,为了严明军规,自己坚持削发以代斩首自罚。

在三顾茅庐,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就设定了三分天下,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占天时;江东的孙家据长江天险为地利;刘备只能东突西逃,借荆州夺荆州,最后龟缩在西川。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招摇撞骗,也最先被三分归一统。

国盼安全团结,民盼风调雨顺。能做和平狗,不做战争人。为战争买单的都是老百姓。军阀战争都是争权夺利。老百姓是炮灰。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看历史叫人无语,人是什么?古今中外一片黑暗,人只是别人工具,活着毫无意义,可人都怕死!人坠落以后,就失去人的尊严,在魔鬼统冶下,人活着己没有意义了。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七月,曹操率军亲征荆州。曹操还在路上时,荆州牧刘表就因病而死,次子刘琮在蔡瑁、张允等人的拥戴下,继承了荆州牧的职位。

荆州士族担心和曹操交战会影响自己利益,大多劝刘琮投降。刘琮自己也知道不是曹操的对手,加上自己继位以后和哥哥江夏太守刘琦之间的关系决裂,而刘备又和刘琦关系很好,内部不稳,于是遣使向曹操请降。

此时刘备驻守樊城,得到刘琮投降的消息以后,急忙率军南逃江陵。经过襄阳时,刘备在城外呼叫刘琮,想和他说话。刘琮不敢出面,他身边的人和荆州百姓纷纷出城投奔刘备。

乃驻马呼琮,琮惧不能起。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

襄阳百姓纷纷出城跟着刘备一起难逃,一是因为刘备待人仁厚,一个就是因为曹操凶名在外了。

现在有些人常说刘备是假仁假义。但是按照《三国志》记载,刘备一向待人仁厚。他在当平原相时,就个士人“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深得民心,甚至因此感动了别人派来的刺客。

备外御寇难,内丰财施,士之下者,必与同席而坐,同簋而食,无所简择。众多归焉。

到了荆州以后,刘备也依然礼贤下士,因此荆州豪杰归附刘备的人极多,一度引得刘表起了疑心,暗中提防刘备。

荆州豪杰归先主者日益多,表疑其心,阴御之。

而在赤壁之战以后,刘表旧日部属跟着刘琮一起归降曹操的那些人,也有不少偷偷难逃,重新来投奔刘备。

刘表吏士见从北军,多叛来投备。

可见刘备仁义之名并非虚假,而且在荆州也极有人望。

相比之下,曹操在当时的名声可不大好。

根据正史记载,曹操为父报仇东征徐州时,就多次屠杀当地百姓。在彭城杀死男女百姓数万人,以至于“泗水为之不流”,而此后攻破的虑、睢陵、夏丘、襄贲等地,也进行了大屠杀,一路上“多所残戮”,鸡犬不留。

之后因为曹操的根据地衮州发生叛乱,曹操率军平叛,最后在雍丘杀死了引发叛乱的张邈、张超,顺手把雍丘也给屠了。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东征占据徐州的吕布,再次屠彭城。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又下令坑杀投降的袁军士卒七万多人。夺取河北时,又屠了邺城。攻打乌桓时,屠了柳城。和张鲁的汉中之战又屠杀了氐王窦茂和他部众一万多人。

而曹操手下的武将们,干起屠城的事也毫不手软。像《三国志》就记载夏侯渊在太原、兴国、枹罕屠杀过当地居民,曹仁则屠过宛城。

虽说这些事情有些是发生在曹操攻打荆州之后,不过光曹操在徐州、官渡、邺城、柳城干的事,已经足以让荆州百姓胆寒了。

一个是在荆州住了好多年,大家都熟悉的仁厚君子,一个是杀人如麻的枭雄。所以襄阳百姓跟着刘备一起逃命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选择,毕竟没人愿意拿自己的命去赌。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曹操会不会杀并不重要。刘备只要告诉百姓,曹操有可能会这么做,那就够了。毕竟,曹操可是有前科的。

个人倾向于,曹操没理由要对荆州百姓下杀手:

一、人口是重要的资源

东汉的人口峰值超过5000万,从黄巾之乱算起,到三国后期人口已经只剩下730万了。

当然如此大的人口降幅,除了战争、瘟疫、饥荒的影响,世家大族藏匿人口和百姓脱籍逃亡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

但不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人口减少,对于统治者来说都是一样的:可以获取赋税、徭役和兵员的基数,已经萎缩到了一个危险的地步。

只要还想在乱世有所作为,那如何获取大量人口就是他的重点课题。

汉中之战,曹操迁徙汉中人口入关中;街亭战败,诸葛亮迁天水之民到汉中……包括刘备携民渡江,也说得清清楚楚,便是要“以人为本”。

以上的例子,即使战况不利也要掳掠人口、迁徙发展。更何况在刘琮投降之后,荆州百姓已经算是曹操治下的民众,更没有随意杀戮的道理了。

迁徙发展的成本,要远大于让百姓在原地发展。只要安抚住这10万百姓,意味着可以得到至少2万户的赋税以及数千的兵员。只要脑子没问题,便不会做出屠城的决定。

二、曹操嗜杀,但也绝非无的放矢

从初平四年到建安二十四年(193-219年),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曹操屠城的记录比比皆是:

193年,攻陶谦屠徐州;195年,破张邈屠雍城;198年,征吕布屠彭城;200年,战官渡坑降卒;204年,征袁尚屠邺城;207年,征乌丸屠柳城;211年,斩商曜屠太原(夏侯渊下令);219年,破侯音屠宛城(曹仁下令)……

长长的屠杀名单,确实令人触目惊心,但也有如下的规律可供辨识:

1.大部分的屠杀,都发生在恶战之后。士卒的情绪需要发泄、战后的犒赏需要“不封刀”来掠取,毕竟前期曹操的荷包并不宽裕;

2.后期的屠杀,主要出于震慑目的,商曜叛乱导致并州不安定,侯音叛乱响应关羽北伐。如果不下重手的话,难保不会出现更大的波折;

3.随着曹操走向成熟,后期的屠杀频率显著降低。该在什么时候展开屠杀,手下人已经心领神会,不需要曹老板亲自操刀了。

军队是“凶器”,屠城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屠城可以有效缓解军队负面情绪,以及掠夺大量财富作为军队的犒赏,在古代环境下,是提升士气的不二良方。

屠城造成的人口损失,会导致世家大族劳动力缺乏。因此曹操的屠城之举,在士族阶层也遭遇到了强烈的反对。

故而,前期曹操弱小的时候,屠城事件高发;强大之后需要和世族豪强展开合作,屠杀事件自然少发了。

一到荆州刘琮便献降,荆南四郡传檄而定。这种情况下,再要大肆屠杀的话,那简直是和自己家的“财产”过不去了,还会明显得罪荆襄豪族,毕竟这样做伤害了他们的利益。

三、曹操走向强大,军纪执行力也会随之提高

不能以现代的眼光来看待古代的军队。提着脑袋玩命,为的无非是升官发财,破城之后的烧杀抢掠,无疑是发财的最快途径。

屠城不需要太多的理由;而要军队做到不去屠城,那就需要相当强大的军纪去约束了。

曹操起家的实力,主要是宗族弟子和收编的黄巾军。强行要求这些人不去烧杀掠夺,显然是不现实的。三天不让抢,就敢给你玩消极怠工;五天不让抢,直接就敢给你玩背刺了。

随着曹操势力的强大、地位的提高;即便是为了自己形象问题,也得逐渐收敛军队的这种风气。已经贵为大汉丞相的曹操,有实力做到这一点了。

荆州作为东汉王朝人口最多、地盘最大的两个州之一,而且还是最终一统天下的桥头堡。一旦因为屠城而产生变数的话,那后果是得不偿失的。

不论是为了自己的面子,还是所谓千秋功业,曹操也不能冒屠城的风险。

写在最后:

刘备携民渡江,是多方面的力量促使形成的。

刘备有英雄之志,地盘、人口、优秀的辅佐,都是成王霸业的必要条件。他有诱导百姓跟随他出走的动机;

曹操有前科在先,即使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小道消息也不缺乏传播的途径。毕竟命只有一条,百姓也不敢拿自己的性命去赌曹操的仁慈吧。有人愿意带队出走,自然乐意跟随。

曹操屠荆州的可能性不高,但这并不影响百姓的逃亡,躲避战火是人趋利避害的本能,大规模的军事调动,必然导致百姓纷纷背井离乡。

刘备的存在,只是把百姓们漫无目的地四散逃亡,变成了有组织地向东南方向转移。这是古代战争的常态,并不以人的意志所转移。实在没必要因此事给曹操、刘备贴上浓重的个人标签。

刘备“携民渡江”,老百姓为什么跟着刘备跑?曹军会杀他们吗?

刘备“携民渡江”的真相绝非《三国演义》小说中宣扬的那样是受刘备的仁义感召而自愿跟谁。这里面既有必然,也有巧合,更有刘备腹黑的裹胁行为。

不论是新野还是襄阳的百姓,留在原地等候曹军到来,只要不帮刘备抵抗曹操大军,都不至于受到屠杀,因为曹操并无必要屠杀这些手无寸铁的百姓。虽然曹操有过屠城的恶例,但那也都有特殊的诱因才导致的。

(曹操)

新野是个小县,新野百姓的特点在于都是刘备治下的屯田百姓,而且每家每户都免不了有在刘备军中服役的士兵,因此新野百姓类似于刘备军队的随军眷属。他们早已被刘备洗脑,因此深信曹操大军会伤害他们,更何况火烧新野已经把他们的家园烧成火海白地,他们除了跟随刘备南下,其实已没有别的选择。

(火烧新野)

襄阳几十万百姓跟随刘备南下渡江,却是刘备的意外之喜。襄阳百姓的特点在于,他们是荆州水军(也包括关羽所领1万水军)的主要兵源提供者。而荆州水军沿江驻扎,襄阳百姓南下就是为了依附自己的子弟兵荆州水军以获得保护,而刘备也要率军南下和关羽刘琦汇合,这些百姓就正好跟随他。这让刘备得了大便宜。

首先,百姓的跟随更加彰显了刘备的仁义爱民的形象,成为他在赤壁之战后能够迅速将荆州收入囊中的民意基础。

(刘备南逃)

第二,新野和襄阳百姓的跟随,给曹操挖了一个大坑。当曹操率领5000精骑昼夜不停的追赶上来后,这些百姓成了刘备军的人肉盾牌。此时的曹操志得意满、意气风发,正是骄狂不可一世的时候,他对于混在百姓中的刘备军采取了最为简单粗暴的办法。当曹军不明所以、不管不顾的一顿马踏刀砍,让百姓伤亡累累的时候,茫然不知他们砍杀的其实正是荆州水军的父母妻儿。长坂坡的暴行不但坐实了曹军的残暴不仁,也让刘琦和关羽所领的部分荆州水军从此对曹操同仇敌忾,誓不两立,坚定的跟随刘备抗曹。而且那些跟随刘琮已投降的荆州降军,也因此对曹操离心离德,这些因素都成为后来曹军赤壁兵败的败因。

(火烧赤壁)

刘备岂能不知,如果他脱离百姓迅速南下,这些百姓也就不会受到曹军的屠戮。但他却坚持和百姓混在一堆,别人一再劝说而不听,名为不舍百姓,但实际是在故意的裹胁百姓当自己的筹码。刘备把人心民望留给了自己,把残暴不仁赠给了曹操,让荆襄百姓伤亡累累,他自己不但没有留下骂名,还因此凝聚了军心。可见刘备不但有伪君子的一面,还真有多智狠辣的一面。

也许这就是刘备“携民渡江”的真相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