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历史上真实的郭子仪,有四个字的评价,应该是最为中肯的。

再造大唐。

如果没有郭子仪的话,唐朝可能真的一百多年就打住了。而且再之后,中国极有可能再次进入东晋十六国那种状态。外围的回纥、吐蕃,会顺势进攻中原,彻底改变历史的走向。

郭子仪生于公元697年,当时正是武则天在位。武则天在位的时候,首创了武举考试,这对于郭子仪后来的人生,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因为郭子仪就是凭借武举考试做官的。

郭子仪的青少年时代,没什么好说的。郭家世代为官,打从南北朝那会儿,就不是一般人。虽说郭子仪祖上最大也就只做到过刺史这一级,但从南北朝到唐朝,郭家一直也没衰落过。到了郭子仪他爹这一代,同样也是做到了刺史这一级别。出生在这样一个家庭,郭子仪少年时期,自然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然后,郭子仪长大之后,就去参加武举了。

史书上没记载郭子仪参加武举的详细时间,但大体上应该是开元年间,也就是唐玄宗即位之后。自武则天开创武举制度以来,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当时武举考试已经相当完善了。不过,唐朝的武举考试,更注重个人武力,考的是射箭、骑马、摔跤之类的内容。至于兵法、策论之类的东西,唐朝一般不考。

而在这场武举考试当中,郭子仪取得了‘异等’的好成绩,也就是高等。这也就意味着,郭子仪的个人武力,是很强的。

通过武举考试之后,郭子仪开始正式进入军中做官。在接下来的三十年时间里,郭子仪从一个低阶武官,一路升迁至左武卫大将军。天宝十三年,兼任九原郡太守、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

三十年的奋斗史,终于成了唐朝的高级将领。这其中的故事,想必是可歌可泣的。不过,史书上对于郭子仪的这段奋斗史,没有任何记载。除了记载了这三十年里他陆续做过什么官之外,并没有记载他有过什么太大的战功。

这倒不怨后来修史书的人懒,而是因为这三十年,恰好是唐朝最太平的三十年。整个唐朝,除了偶尔边疆会打一两场小仗之外,基本上就没打过什么大仗。因为当年的李世民实在是太猛,李世民之后的李治,又是一个极好的守成之君。这两代人,几乎把唐朝周围全都给打服了。到了武则天那会儿,唐朝高层虽然斗得很厉害,但是国家其实是很太平,根本就没仗可打。

几十年的时间,唐朝都没有打仗,郭子仪自然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战功。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的话,估计郭子仪在史书上的记载会极短极短,甚至可能在正史上连一句话的记载都没有。

但是,安史之乱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安史之乱爆发前,恰逢郭子仪的母亲去世,郭子仪不得不暂时回家守孝。就在郭子仪守孝期间,安禄山正式起兵,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随即被夺情起复,参与对叛军的战争。

这一年,郭子仪已经59岁了。

安史之乱的爆发,对于郭子仪来说,无异于是第二次生命的开始。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前,郭子仪只是唐朝的普通的高级将领,连载入史书的资格都很勉强。但是在安史之乱开始之后,郭子仪的身上,却开始逐渐担负起国家的兴衰重担。

因为郭子仪当时的位置,实在是太特殊了。

唐玄宗在位期间,曾对唐朝的军事制度进行改革,设立了十大军镇。从当时的角度来看,这个改革并不能算是错的。因为当时唐朝内部承平已久,国内已经很多年没有战乱,战争大多主要集中在边疆。而在边疆设立军镇,可以最大程度上减少军费开支,强化国防能力。

十大军镇,分别是平卢、范阳、河东、北庭、安西、朔方、河西、陇右、剑南、岭南这十个军镇。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平卢、范阳、河东三大军镇,归安禄山节制。安西、北庭、岭南这三大军镇,都太过遥远,远水解不了近渴。剑南军镇,因为唐朝之前曾对南诏发动过几次战争,此时兵力相对空虚。所以这样一来,唐朝短时间内能够调集的,就只有朔方、河西、陇右这三大军镇的军队。

郭子仪,恰好正是朔方军的主将之一。而当时朔方军的节度使安思顺,又恰好正是安禄山继父的侄子。有这层关系在,安史之乱开始后,就算安思顺是忠于唐朝,李隆基肯定也不敢让他再领导朔方军。

于是,最适合领导朔方军的,自然就只剩下郭子仪了。

至于河西、陇右两大军镇的军队,后来则是被李隆基交给了名将哥舒翰统领。

在唐朝完成这一系列布置的同时,安禄山已经带兵一路大胜,甚至拿下了洛阳。按照今天的地图来看,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已经全部落入安禄山之手。一旦安禄山拿下了潼关,进入关中的话,长安便危在旦夕。整个北方,都有可能彻底陷落。

就是在这样糟糕的局面下,郭子仪率领朔方军开始出战,开始了他力挽狂澜的征程。

朔方军所在的位置,是宁夏北部和山西北部一带。在郭子仪的带领下,朔方军由陕西进入山西,直插安禄山叛军腹地。与此同时,老将哥舒翰则是率领河西、陇右两大军镇二十万精锐边军,驻守在潼关,彻底挡住了安禄山西进的步伐。

这一下,安禄山难受了。

往前打,根本就打不下潼关。往后退,哥舒翰就会率领精锐,一步步压缩他的战略空间。而留在潼关这边对峙,腹地会被郭子仪横插一刀。不管怎么选,好像都是必败无疑的下场。

而在山西那边,郭子仪则展现出了自己的名将才能。进入山西之后,一路攻城掠地。短短两个多月以后,就收复了山西大部分地盘,而后进入河北。面对郭子仪的进攻,安禄山派出麾下大将史思明,率领数万兵马阻击郭子仪。然而双方交战以后,史思明根本就不是郭子仪的对手,只能节节败退。

短短两个月之内,局势纷纭突变。

两个月之前,安禄山势如破竹,仿佛马上就能打下长安,然后改朝换代。然而两个月之后,安禄山却依然困在潼关以东,不得寸进。反倒是身后的腹地,被郭子仪几乎彻底截断了。

在击败史思明之后,郭子仪本想率军直接北上,进攻范阳,拿下安禄山的老巢。如果范阳被攻下来的话,安禄山就彻底失去了老窝,败亡也就成了定数。

但若真是这样的话,安史之乱也就不会成为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了。

就在战局向唐朝一方倾斜的时候,唐玄宗再次开始挑事,强令哥舒翰出战。唐玄宗的这个要求,其实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毕竟当时唐军已经占了上风,叛军的后路都快被彻底截断了。而哥舒翰在潼关坐拥二十万精锐,一旦有了叛逆之心,和安禄山联手的话,那唐朝就必亡无疑了。如果出战,哥舒翰也占据兵力上的优势。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出战呢?

出战,似乎成了最佳的选择。

但唐玄宗唯独忘了,如果哥舒翰被打败了怎么办?

在唐玄宗的命令之下,哥舒翰不得不被动率军出战。出战之后,哥舒翰因为自身指挥失误,不幸中了叛军的埋伏。二十万精锐边军,近乎被一战打光。

后世史家都说,哥舒翰出潼关而唐衰,原因就在于此。因为哥舒翰这一战,等于是打光了两大军镇的全部精锐。如此一来,唐朝除了朔方军之外,就再没有精锐可用了。唐玄宗只能紧急在关中地区再次征兵,但问题是,临时征召来的士兵,怎么可能打得过安禄山麾下的精锐边军呢?

而潼关那边,哥舒翰战败后,虽然带着几千残兵退守潼关。但不久之后,潼关内部就爆发了兵变,哥舒翰被手下的将军背叛,献给了安禄山。潼关自此沦陷。

潼关沦陷,关中门户大开,安禄山进攻长安的道路,已是一马平川。

收到这个消息之后,郭子仪估计骂娘的心都有了。

哥好不容易快把叛军拦腰斩断了,马上就要抄了安禄山的老窝,你们又开始搞事情?本来这仗已经快结束了,让你们这么一搞,接下来怎么打?

长安那边,在听说潼关丢失之后,唐玄宗当即决定,逃往蜀地避难。离开长安后,行至马嵬驿,就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太子李亨联合禁军,逼着唐玄宗杀了杨家兄妹,然后独自北上,打算和叛军正面战斗。父子二人,至此分道扬镳。

李亨的勇气固然可嘉,但当时关中地区却已经彻底糜烂,大部分地区都沦入叛军之手。李亨想了想之后,觉得长安是肯定不能回去了,回去也是个死。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李亨决定前往灵武。

灵武,是朔方军的治所。而朔方军,则是此时唐朝能够调动的最后一点精锐了。

李亨到了灵武之后,在众人的推举之下,继位称帝,史称唐肃宗。至于远在蜀地的唐玄宗,则被尊为太上皇。与此同时,李亨下令召郭子仪返回灵武,共商平叛之事。

李亨的想法,其实也并不复杂。因为朔方军此时已经是唐朝的最后一部分精锐,如果还由郭子仪来主持,风险实在太大。最好的办法,还是由李亨自己来把控比较好。

面对李亨的征召,郭子仪也没了法子,只能率军回返。原本郭子仪已经准备去抄安禄山的老窝了,但是就因为李家这一系列的操作,不但使得局势进一步糜烂,也使得郭子仪的努力付诸流水。

到了灵武之后,李亨对郭子仪明升暗降。一方面,升郭子仪做了宰相,同时兼任朔方节度使。另一方面,则将朔方军的指挥权,彻底拿回了自己的手中。再之后,李亨让同为宰相的房琯领兵出战,这个房琯本就是个文官,根本不懂打仗。结果和叛军交手之后,房琯大败,将之前好不容易征召来的军队,全都搭了进去。

这下子,李亨只能再次指望郭子仪的朔方军了。

然而此时的郭子仪,同样十分头疼。因为经过李家连续的瞎指挥之后,唐朝这边已经快没兵了。朔方军虽然建制尤在,但兵力也相对有限。没法子,郭子仪只能向回纥方面求援,请回纥派出援军,支援朔方军进行平叛。

唐朝之前上百年的历史上,历来都是横扫周边,还从来没有过向附属势力求援的先例。

不过,郭子仪的这个选择,在当时倒是相当有效。在回纥的配合下,郭子仪在河曲再次取得胜利,终于再次稳住了阵脚。

此时的郭子仪,已经成了大唐最后的希望。如果郭子仪再败了,那唐朝可能就真的没希望了。

大概是老天爷真的不想唐朝就这么玩完,就在郭子仪刚刚稳住阵脚之后不久,叛军内部就开始出问题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为了自己的权位,竟然亲手弑杀了父亲安禄山。安禄山死后,安思绪执掌大权,但叛军内部,已经出现了分裂的迹象。留守范阳那边的史思明,开始生出异心,打算脱离安庆绪自立。

就在这个时候,郭子仪趁机率领兵马,向长安进发。一番大战之后,郭子仪终于击败了叛军,收复了长安。再之后,郭子仪又率军继续西进,一步步压缩叛军的生存空间。不久之后,又拿回了洛阳。

至此,长安和洛阳,全部被收复。

随着长安和洛阳被收复,战局再一次向有利于唐朝的方面倾斜。但就在这个时候,唐朝高层又开始作死了。

收复洛阳之后,李亨令几位节度使分别率军,进攻叛军。但同时,李亨却不设置元帅,让几位节度使各自为战。照理来说,有资格统领几位节度使的,只有郭子仪一人而已。至于李亨的想法,大概也是怕郭子仪再拥兵自重。然而他的这个决定,却导致了不久之后唐军的又一次大败。

几大节度使北上之后,因为没有主帅居中协调,再加上李亨派来的监军鱼朝恩根本不懂军事,只会乱指挥。最终,叛军和几大节度使在相州大战。唐军这边,因为无人居中指挥,吃了大亏。几十万精锐,死伤大半。

在这场战斗中,郭子仪所率的军队,虽然没有太大损伤,但也没有什么功劳。而鱼朝恩战后返回京城后,则将相州的大败,全部归咎于郭子仪身上。就这样,郭子仪被再次解除了兵权。

事实证明,没有郭子仪,就是不行。

在郭子仪被解除兵权之后,唐军连续大败,战局再次开始倾斜。几个月之后,李亨不得不再次对郭子仪委以重任,让郭子仪再次主持军务。然而这一次,当郭子仪再次率领唐军,准备直接进攻范阳,偷袭叛军老窝的时候,宦官鱼朝恩又跳了出来,屡次阻挠。

因为鱼朝恩的阻挠,郭子仪这边战事虽然进行得顺利,近乎将叛军彻底打残,但其他几个方向却连续大败。最终,原本已经被收复的洛阳,竟是再次被叛军给攻破了。

事实证明,猪队友往往比敌人更可怕。

洛阳再次丢失之后,没过多久,李亨就病重去世了。李亨死后,其子李豫即位,史称唐代宗。李豫即位后,再次误听宦官的谗言,再次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不过,李豫倒也是个有本事的人,再加上原本郭子仪就已经快把叛军彻底打残了,李豫上位之后,开始指挥唐军,对叛军完成最后的绞杀。

公元763年,安史之乱正式宣告结束。但同时,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却远没有就此结束。

一方面,为了剿灭叛乱,唐朝节度使的权力开始迅速变大。尤其是叛军降将担任节度使,更是对中央若即若离,造成了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

另一方面,在经过七年的内战之后,唐朝的实力开始迅速下降。原本被唐朝几代人打服的邻居,又开始不安分了。

首先跳出来的,是吐蕃。

公元763年,也就是安史之乱刚刚被剿灭的那一年,吐蕃开始进攻唐朝,兵锋直指长安。因为之前唐代宗打压老将,导致当时长安几乎没有什么能打的军队。危难之时,唐代宗再次想起了郭子仪,任命郭子仪为统帅,守卫长安,自己则逃往河南。

在接到起复诏书的时候,郭子仪身边只有二十个亲卫,早年的朔方部曲,早已被唐肃宗和唐代宗彻底拆散了。凭借这二十个人,想要守住长安?做梦呢?然而当郭子仪回到京城,请求唐代宗给他增兵的时候,唐代宗已经跑了,再加上宦官从中阻挠,郭子仪最后没见到唐代宗,只是掌握了京城内的一些残兵。

而此时,吐蕃已经兵临城下了。

这仗,根本就没法打。

所以,长安又丢了。

郭子仪倒也不傻,没傻到仅凭二十个亲卫,就去和吐蕃硬拼。面对吐蕃的到来,郭子仪也选择暂时退出长安,退往商州。到了商州之后,郭子仪凭借自己多年在军中的声望,再加上唐代宗对他的任命。极短时间内,就再次纠结起一支大军。于此同时,驻守在各地的郭子仪旧部,也纷纷开始响应。

不久之后,郭子仪再次率领大军,返回长安。而原本占领长安的吐蕃,听说郭子仪再次率大军归来的时候,压根就没敢打。直接在城内抢夺一番之后,随即退走了。郭子仪几乎是仅凭自己的声望,便再次收复了长安。

所以说,唐肃宗和唐代宗忌惮郭子仪,其实也不是没有道理的事情。有这样一员大将在,哪个皇帝能睡得安稳了?也就是郭子仪没有异心,要不然的话,唐朝说不定马上就又要改朝换代了。

此后的三年当中,郭子仪开始负责抵御外敌。再加上当时唐朝另一位大将仆固怀恩叛变,联合吐蕃、回纥、党项、吐谷浑进攻唐朝。郭子仪在这三年当中,主要就负责四处灭火,以一己之力,支撑住了唐朝残破的江山,让唐朝得到了一个喘息之机,终于再次站稳了脚跟。

如果不是郭子仪在这三年当中,四处灭火。恐怕刚刚经历安史之乱的唐朝,就又要面对一个被围攻的局面。到那个时候,唐朝极有可能只剩下一个江南之地,北方则全数沦陷,再演东晋十六国时期的旧事。

公元779年,唐代宗病逝,唐德宗即位。唐德宗即位后,郭子仪果断放弃了所有兵权,回京安心养老。而对于识趣的郭子仪,唐德宗也没有玩什么杀功臣的把戏,而是老老实实把郭子仪供了起来。不但进封郭子仪为太尉,兼任中书令,甚至还赐了他一个‘尚父’的称号。

所谓‘尚父’,就是指令人尊敬的父辈。当年姜太公在世的时候,就被赐予了这个称号。而郭子仪的一生,显然也当得起这个称号了。

公元781年,郭子仪病逝,终年85岁。郭子仪去世后,极尽哀荣,唐德宗亲自送葬,善终。

历史上的人,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那些庸庸碌碌,没有资格载入史册的人。第二种是有资格载入史册,但其实也不过是顺势而为的人。第三种则是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可以改变历史走向的人。

毫无疑问,郭子仪是第三种。

如果没有郭子仪,唐朝极有可能就真的挺不过安史之乱,只能退守江南。如果没有郭子仪,安史之乱以后,残破的唐朝也绝对挡不住吐蕃、回纥、党项等邻居的围攻。说郭子仪再造大唐,这个评价,是一点都不过分的。

比郭子仪能打的,最后往往没像郭子仪那样善终。比郭子仪更会指挥军队的,往往个人武力不如郭子仪。再造社稷,却又不曾居功自傲。几次被夺权,却又不曾心生怨怼。

郭子仪,实在是几近完人!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763年11月30日,郭子仪率唐军收复了京城长安,延续了七年零三个月的安史之,在各地民众的支持下,安史之乱逐渐平息,一场历史上有名的内乱结束。

权倾天下朝不忌,功盖一代主不疑,说的就是唐朝名将郭子仪,意思就是说拥有很大的权力而朝堂上没有人忌讳,功绩卓著但却不遭皇上的怀疑。郭子仪是陕西华县人,祖籍山西汾阳,出生于一个中层官吏家庭,是通过武举考试走上政治生涯的。他一生历仕唐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二十多年中他身系唐朝的安危重任,为保卫唐朝立下了汉马功劳。

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直到84岁才告别沙场。大唐因为有他才获得了二十多年的安宁。他享有很高的威望和声誉,吐蕃、回纥以他为神人,皇上都不直呼他名字,甚至一些安史叛将也很尊重他!🐴🌺🌺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郭子仪(697——781年)是唐朝后期的一位名将。华州(今陕西华县)人。以武举累官至天德军使兼九原太守。他的最大历史功绩之一是镇压安史之乱。唐玄宗未年以后,唐王朝的统治开始走下坡路,集权统治日益削弱,许多地方军事势力——藩镇兴起,结果暴发了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乱。这次叛乱,破坏了经过百年来发展的北方社会经济文化,使劳动人民又陷入水深火热的灾难境地,也严重地威胁了唐王朝的统治。靠着一些有作为的地方官如颜杲卿、颜真卿等人联合人民的平叛斗争,主要是靠着郭子仪、李光弼等军事实力集团对唐中央的支持,才终于平定了叛乱,暂时稳定了唐王朝的统治。当时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因此河北击败史思明而立有卓越战功。

唐肃宗即位后,郭子仪被任命为关内河东副元帅,配合回纥兵收复长安、洛阳,因功升中书令。后又进封为汾阳郡王。代宗时仆固怀恩叛变,纠合回纥、吐蕃、党项等攻唐,三十万叛军兵临泾阳(今陕西泾阳),京师震恐。当时年巳高龄的郭子仪不畏险阻,仅以一万兵亲临前线。郭子仪在回纥兵中原有极高的威信,他派人去说服回纥兵,告诉他们:“过去我们既然共过患难,今天为什么要忘掉旧好,去帮助叛臣,那不是太愚蠢了吗?”回纥兵原来是听仆固怀恩骗说,以为郭子仪已经死了,现在听说郭令公还在,于是要求会见。郭子仪不顾生命危险,带着数十骑陪同出阵,回纥见果然是郭令公,纷纷下马拜于地下。终于转而助唐去抗击吐蕃。郭子仪又一次挽救了唐王朝的危机。

郭子仪是当时有数的几个拥护唐中央的军事实力集团之一,李唐王朝实际是靠郭子仪和他的部下来支撑的。在郭子仪败安禄山儿子安庆绪后,唐肃宗曾亲自到灞上去欢迎郭子仪,并且慰劳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后世封建史家也说“天下以其(郭子仪)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都不过分的形容。当然,李唐王朝也很重视他。肃宗时封之为王;代宗赐以免死铁券,画像于凌烟阁;德宗时进号为尚父,皇帝不以名字来称号他。他的八个儿子和七个女婿,都身负军政要职,每逢全家聚会,子婿们的笏版竞堆满一床。他家一年的收入仅官俸一项就达二十万贯,占有的土地长达百里,这样的地位一直沒有动摇。

与郭子仪同时的大将,不少人在有了军事实力之后,都要拥兵割据或制造叛乱,破坏封建国家统一。即王夫之所说的:“拥重兵,居高位,立大功,而终叛”。郭子仪比这些藩镇有眼光的地方,就是他始终以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盖、封建国家的统一为重,一贯拥护唐朝中央。封建史家说他“失宠无怨,不幸危而邀君父”,是有根据的。他不以功高而要特权(当然唐王朝还是要给他的),一次他在汾州曾推荐一个州县官,结果任命一直末下。有人就说以令公的功劳和声望,推荐一个芝麻大的官还要受阻,宰相也太不自量了。可是郭子仪并不是这样看问题,他对部下说,国家危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将要求沒有不照办的,不能不使朝廷对武将存有戒心。现在一定是我推荐的不当,而朝廷并沒把我当成武臣看待,我看你们倒应该祝贺我。

郭子仪不仅不居功傲上,而且也注意团结别人。他在和李光弼一同当别人的牙将时,两个人曾不相容到同桌吃饭也不交一言的程度。后来郭子仪当朔方节度使时,皇帝下诏让他分一半兵给李光弼。李光弼生怕郭子仪想起前嫌,当他硬着头皮去见郭子仪时,战战惊惊地表示,自己死了沒什么的,千万不要把妻子也连累上。郭子仪却对他说:“现在国家有难,皇帝流亡在外,只有你能担当东征任务,那里还是计较私忿的时候”。说完自己主动集合了军队,宣读了诏书,让李光弼把兵带走。

郭子仪维护封建国家统一,镇压叛乱,防止周边族的袭扰,不仅对地主阶级统治有利,也符合人民的利益,因此赢得了人民的爱戴。他一生突出的一点是维护统治阶级内部安定以巩固国家统一这个大局,因而做到了“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在整个封建社会都是极其难得的。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后,他采取了像汉潇何那样的自保策略。他池广值田产:纳妾数名,表面上是在享受腐化生活。使唐帝取消了对他的猜忌,而且在没有战事情况下放弃军权只保留虚职。使皇帝大可放心功髙盖主的眈心,他在唐帝囯安然无虚地享受帝囯的最好待遇。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大唐驸马郭暧,娶了唐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后,夫妻关系并不融洽,时常拌嘴。

一次,小两口吵架,郭暧直接指着公主的鼻子骂:你以为你爹是皇帝,就可以摆臭架子吗?告诉你吧,你爹做皇帝,是因为我爹不想做,才让你爹做的。

公主怔住了,立马打道回宫,找皇帝爸爸哭诉。

唐代宗无奈劝慰宝贝女儿:唉,他说的是大实话,要不是你家公嫌做皇帝没意思,这天下还真不是咱们家的。

说完,让女儿回去,受天大的委屈,也要把日子过下去。

郭暧的父亲,唐代宗的亲家,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大唐中兴名将郭子仪。

然而,郭子仪听到这件事后,毫不犹豫就把儿子郭暧押起来,自己送到朝堂上,请唐代宗发落。

这下,轮到唐代宗劝慰郭子仪:俗话说“不痴不聋,不作阿家阿翁”,小儿女子闺帏之言,大臣安用听?

意思是,小辈的恩爱怨骂,长辈不应当真,要郭子仪别把儿子的“大逆不道”之言放心里去。

虽然皇帝表明了态度,但郭子仪回去还是把郭驸马打了一顿。

史书后来说,安史之乱后,天下安危,系于郭子仪一身达二十年。当其时,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之罪”。

实际上,这些赞美之辞说得轻松,成名后的郭子仪却过得一点儿也不轻松。

1

乱世出英雄。有些人蛰伏一辈子,默默无为,并不表明他是无能之辈,他可能只是在等一个上台的机会,然后大放异彩。

这个机会,郭子仪等了59年。

天宝十四载(755),大唐爆发安史之乱。在一个朝代的生死存亡之际,郭子仪如同横空出世,融入这段碧血横飞的乱世,毫无违和感。

在安史之乱中,郭子仪两次收复两京(长安、洛阳),战功赫赫。此后,他一手平叛内乱,一手抵御外侵,表现出极高的军事天赋。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半个大唐都由他在守护。

唐肃宗曾经对他感激涕零地说:“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

这句话,后来被郭驸马重新演绎了一遍,用来怼升平公主。但意思,正是郭暧说的意思。

▲郭子仪画像。

功高震主,是为官为将的一大禁忌。当唐肃宗说出这句话的时候,郭子仪的功名与危机,就像硬币的两面,同时显现。

至德二载(757),两京收复在望,唐肃宗已经开始头疼。让他头疼的,不是如何尽快平定安史之乱,而是如何安排朔方军的两名主将郭子仪、李光弼。

他招来奇人李泌,私下询问:郭子仪、李光弼已为宰相,若克两京,平四海,则无官以赏之,奈何?

李泌给他提出的对策是,不要用官位奖励功臣,这样将导致将帅权重、功高难制;等天下太平后,要用土地和爵位赏赐功臣,这样他们会为自己和子孙而珍惜既得利益,不敢乱来。

这个建议,唐肃宗没有听进去。他反其道而行,在天下尚未太平之时,就开始防范那些为大唐续命的有功之臣:既然将帅权重难制,就不让他们权重;既然功臣功高难赏,就不让他们立下高功。

安史之乱打了八年,实际上与唐肃宗纵横捭阖搞帝王之术,有很大的关系。对他而言,打赢战争什么最重要?当然不是树立战将的权威,而是巩固皇帝自己的权威。所以他一面利用战将克敌,一面又随时钳制他们的战功与权力。

来瑱,也是安史之乱中神一样的存在,被叛军称为“来嚼铁”,谁遇上谁倒霉。唐肃宗却认为,来瑱屡战屡胜,手掌重兵,那可不行。于是,将其调任,外示尊崇,阴夺其权。

相州(安阳)之战,朝廷九个节度使联合攻打史思明叛军,兵力占有压倒性优势,结果竟然惨败。没有别的原因,纯粹就是唐肃宗从中作祟。

唐肃宗害怕诸将拥兵自重,故未在军中设主帅,同时还任命亲信宦官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到军中牵制各方势力。经此人事设计,诸将畏首畏尾,无法大胆决策,战败已在意料之中。

尽管设立主帅一定可以尽快解决战斗,但这从来就不在唐肃宗的考虑范畴。

现在相州之战败了,没有统帅,但也要有人担责。对不起,郭子仪同志,势头正劲,那就你了。

战神郭子仪遂遭到解职,闲置于京师。整整三年多,整个帝国战火纷飞,这样一个军事奇才却在长安看落日,闲得蛋疼。即便朝廷对他有任用,也是用完就招回来,继续看你的夕阳。

史书说,郭子仪被褫夺军职,是遭鱼朝恩妒忌,故而谗言构陷。但是,谗言竟然能发挥作用,说明皇帝相信嘛;而皇帝之所以相信,是因为他需要相信,或者巴不得相信。

总之,历史上那些挑拨君臣关系的所谓谗言,说白了都是主子借小人之口说出来的心声。

▲唐肃宗李亨。

2

平定安史之乱,战功最大的并非郭子仪,而是郭的原部将李光弼。史载,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

这不是说郭子仪打仗领军不如李光弼。实际上,论军事才能,两人是当时煜煜生辉的双子星座,难分伯仲。郭子仪战功落后,主要是因为他在相州之战后,基本就靠边站了,有心杀贼,无力上前线。

但也因此,郭子仪性命无虞,而高居第一战将的李光弼,生命堪忧。

唐肃宗在位末期,郭子仪一度被重新起用。但他的命运,仍像厕纸一样,用完就扔。唐代宗即位后,宦官程元振“忌嫉宿将,以子仪功高难制”,再进谗言,唆使代宗再次罢免郭子仪军职,让他“充肃宗山陵使”,去修老皇帝的陵墓。

到广德元年(763)十月,吐蕃进逼长安之时,唐代宗没办法,找不到合适的将领,只好招郭子仪御敌。郭子仪二话不说,带兵出城。

对了,他此时手下部队仅剩二十余骑。这规模,跟最爱君小区的保安队差不多。

▲老将郭子仪经常充当帝国救火队员。

安史之乱后,手握重兵的将帅,没有一个有好下场。

在对付统兵将帅这方面,唐代宗比唐肃宗走得更远。唐肃宗防范将帅权重,将他们调来调去,但还得给他们留后路,以备战事需要之时,好让他们再为大唐卖命。到唐代宗这里,安史叛军被收拾了,俨然“天下太平”,于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么说吧,肃宗要他们的权,代宗要他们的命。

在代宗即位的两年内,为大唐续命的功臣,一个个“适时”地死去:

来瑱先遭兵谋,后被赐死;仆固怀恩遭猜忌,被逼举起反旗,很快病死;李光弼则在遭受猜忌后,忧惧而死……

唯有郭子仪,好好活了下来。因为他手里没兵权,只剩“二十余骑”,皇帝没拿他当回事。

相反,此时的郭子仪,不但保住一条老命,还被唐代宗所倚重,焕发第二春。

对于玩弄权术的皇帝而言,用人养人,从来都是杀一拨,留一拨。当中兴的将帅都被诛除之后,总得有人出来收拾和镇住局面,郭子仪是不二人选。他被留下来委以重任,一是无兵权,二是有能力。

有个时间节点,很值得玩味:唐代宗将女儿升平公主,下嫁给郭子仪之子郭暧,是在永泰元年(765)。这一年,在安史之乱中崛起的功臣战将,已经被收拾得七七八八了。

很明显,郭暧与升平公主的婚姻,政治性非常强,是在唐皇室对郭子仪不得不倚重,又要加以防范的情况下促成的。

这起政治婚姻,外人只看到郭家的风光,看不到老郭内心的焦虑。

▲李光弼。

3

唐代宗在强力打击、肉体消灭其他功臣的同时,唯独对郭子仪委以重任,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皇帝虽然无法真正信任郭子仪,但郭子仪的做事方式,至少看起来让人觉得可以信任。

不管何时何地,只要皇帝有调令,他马上就会放下所有的事,立刻进京。当他遭到皇帝身边的宠臣构陷之时,不管自己在干嘛,哪怕对敌作战进入关键时刻,他都会连夜赶到皇帝身边,当面表忠心。

而且,郭子仪表忠心从不搞形式主义,一来就按住自己的命门往死里掐——主动要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

从至德二载(757),声名满天下之后,他就不断地要求辞掉或让出自己的部分/全部官职。广德二年(764),仆固怀恩被逼反,勾结吐蕃、回纥军南下,唐代宗给郭子仪封了一堆官职,要他率兵抵御。

郭子仪说,招抚使这个职位,是抵御叛军的需要,我不敢辞让;但太尉一职,我绝不能接受。他于是上表恳请辞去太尉一职,向皇帝表明心迹,我早就想像范蠡一样过逍遥自在的日子,但因为“寇仇在近,家国未安,臣子之心,不敢宁处”,才勉为其难担当重任。实际上,我对权位,毫不眷恋。

唐代宗很感动,但没有允准他的请求。

郭子仪不放弃,再次上表辞让。这下,唐代宗终于同意了。

郭子仪成功瓦解仆固怀恩与吐蕃、回纥联军,解除长安威胁后,唐代宗为了褒奖他的战功,下诏任命他为尚书令。

尚书令这个头衔不得了,唐太宗李世民曾任过此职,以后这个头衔就绝少授人。

这可把郭子仪吓坏了。他苦苦哀求,不肯就任。唐代宗则催促他尽快就任,朝廷已经为他准备了盛大的就职仪式。

郭子仪打死都不上任,唐代宗没办法,收回成命,然后命令鱼朝恩传诏,赏赐给郭子仪六名美人、八名侍从,以及一批车服、帷帐、珍玩之具。这次,郭子仪愉快地接受了。

哪些可以要,哪些不能要,郭子仪心知肚明,拿捏地很清楚。

权位是一种诱惑,不管皇帝是否真心实意要让渡出去,郭子仪始终只认准一条红线:这是皇帝对他的试探,是在“引蛇出洞”。

▲唐代宗李豫。

在这对君臣的深度交手中,唐代宗也不总是扮演被动试探的角色,有时候,他会主动去撩拨郭子仪,故意刺激他,看他的反应。

大历十年(775),郭子仪拟任命一名属官,报请审批,朝廷迟迟不批复。他的部下很不高兴,吐槽说,以令公这么高的勋德,任命一个小官都受到百般掣肘,真不知道朝中宰相懂不懂做人?

实际上,所有人都知道,最终决定批不批的是皇帝唐代宗。只是不敢直接说皇帝,所以拿宰相出来说事儿。

郭子仪一听,立马站出来公开解释说,你们都错了!

怎么个错法?郭子仪说,军阀们各霸一方,凡有所请,皇帝没办法,只好应承;我的请求未被批准,说明皇帝没把我当军阀,是信任我。你们应该祝贺我才是!

这种思路清奇的解释之辞,为郭子仪赢得了满座喝彩。估计也很快传到唐代宗耳朵里,他对郭子仪又有了几分放心。

▲大唐的雍容背后,刀光剑影。

4

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都对郭子仪的为臣、为将、为人之道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认为他“再造王室,勋高一代”,“大雅君子,社稷纯臣”。

然而,史家只需要一个足够标榜千秋的人臣典范,他们并不关心这个榜样内心所承受的压力,以及功高盖世之后高处不胜寒的焦灼。

“社稷纯臣”,一个“纯”字,其实折射了郭子仪周遭险境重重。一个朝廷重臣,尽管屡遭暗算、构陷以及试探,他只能表现得很傻白甜,很“纯洁”,像一张白纸一样,效忠皇权,有死无二。

别人都在玩阴谋,他一大把年纪了,吃过的盐比别人吃过的米还多,却只能装傻卖乖,装“清纯”,一点腹黑都不能暴露,否则就是身死家亡。

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个处境。所有人只看到他的成功,看不到他的险境。

大历年间,郭子仪在灵州大破吐蕃军。就在此时,他父亲在长安的坟墓,却被人掘了。

祖坟被掘,放在哪个年代,都是对人最大的侮辱。

长安政坛哄传,这是素来与郭子仪不和的宦官鱼朝恩指使的。郭子仪本人对此肯定也心知肚明。

他从前线入朝觐见唐代宗时,满朝文武忧惧异常,怕他因愤恨而发动兵变。但在金殿之上,他只是老泪纵横,跪拜在地,向皇帝报告说:臣常年统兵在外,不能约束士兵,军中必有不少挖掘别人祖坟的现象,因此上天才如此谴罚于我,并非哪个私人与臣有仇隙!

无论遭受再大的打击和羞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让皇帝放心最重要。

▲人称郭子仪福禄寿齐全,其实来之不易。

身为皇帝都忌惮的重臣,郭子仪“牺牲”的还很多,比如私密空间。

他的宅子是皇帝赏赐的,面积相当大,占了亲仁里四分之一。但郭子仪没有围蔽起来建私家别墅,而是打通开放,无论贩夫走卒,都能出入其间。连郭家女眷对镜梳妆,外人都能透过窗子看得一清二楚。

他的儿子们不愿意了,纷纷抱怨说,父亲贵为国家重臣,怎么一点儿也不尊重自己?让贵贱之人出入于家眷卧室之内,成何体统?古代贤臣如伊尹、霍光,也未曾如此吧?

无奈,郭子仪只好做儿子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我们家有皇帝赏赐的良马五百匹,仆役上千人,如果高门深院,禁止闲人出入,别人说我们图谋逆反,我们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实际上,朝堂中忌惮或嫉妒郭子仪的人一抓一把,他们只是伺机潜伏着,拼命地寻找郭子仪的错误。建中初年,唐德宗规定十月禁止杀生,但是郭子仪的家人却杀了头羊。有心人就注意了,立马上奏,打小报告。

如前所述,皇帝给他加官进爵,郭子仪基本都要一再拒绝,但是皇帝给他美女钱财,郭子仪往往谢恩笑纳。他在私生活上,变得极为奢糜,开个Party就耗钱三四十万,会见客人,也要姬妾环伺在旁。这就是史家所说的,郭子仪“侈穷人欲”。

在郭子仪的预想中,这些参加Party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去禀报皇帝,老郭同志耽于享受,胸无大志,越老越窝囊了。

嗯,看到老郭一副窝窝囊囊,流连于温柔之乡的样子,皇帝放心了。

看到皇帝放心,老郭才能安心。

故事的最后,唐德宗即位,表面上尊郭子仪为“尚父”,给予至高荣誉,暗地里却将郭子仪的权力分解掉,授命多人分任。

这样,年逾八十的郭子仪就只成为帝国的一个象征,新皇帝再也不怕这个曾经位高权重的臣子,有什么深藏的不轨之心。在帝国模范官员的宣传中,不具备威胁能力的郭子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得到信任。他对唐王室的“死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突出。

郭子仪曾对皇帝表忠心:“跋涉艰阻,出没死生,所仗惟天,以至今日。”那时候的唐代宗或许还将信将疑,如今的唐德宗已经可以深信不疑了。

在他85岁去世的时候,唐德宗为他罢朝五日,身后备极哀荣。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与皇帝们持续不断的无声之战,一起被埋葬了。

从此,一个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高大全”的郭子仪,被写进了历史。

历史上唐代名将郭子仪是个怎样的人?

聊起郭子仪,人们首先想到的大概是他忠心耿耿八十载、誓保大唐永安宁的英雄气魄。是他关子郭暧于家中,独身进宫请罪责的忠臣之心。更是他历经数朝成元老、一朝崩逝享太庙的身后荣华。然而上述那些只不过是一些众人都能看的到的,历史上真正的郭子仪还有许多高尚的情操为人所不知。比如他严于律己使的自身声名在外、又比如他宽以待人让一些奸佞小人也对他心服口服。

一:严于律己

据可靠史料记载郭子仪在唐玄宗年间便已经入朝为官,所以他这个人算是四朝元老、荣宠一生。安史之乱爆发的时候他辅佐广平王收复了两京地区,因此国家安定之后他深得皇帝的宠幸。广平王继位之后还将自己最宠爱的女儿生平公主嫁给了郭子仪的六儿子过爱为妻,这里郭子仪算得上一身军功又攀得了皇亲国戚。

换做其他人有这满身荣耀早就膨胀的不行了,可郭子仪没有居功自傲反而更加谨言慎行并严于律己。据说有一次他向皇帝推荐一个人做知县,但皇帝并没有立即同意他的请求,只是将他的奏折搁置起来罢了。郭将军的下属看到这样的情况义愤不平,他们纷纷表示皇帝看在将军的面子上也该批了这个人做知县。

郭子仪知道这件事之后连忙召集了有关下属且对他们说了如下一番话:自从天下大乱,许多将领这自己的一身军功便开始有些目无王法。朝廷为了安抚他们便答应他们所有的请求,此举也是为了得到这些人的拥戴。但皇上将我上的奏章搁置起来,表明皇上不把我当做和他们一样的人,是皇上对我亲近的表现呀。众人听他这一番话无不对他肃然起敬,此后严于律己的郭子仪名声在外,成了大唐贤臣第一人。

二:宽以待人

这个宽以待人指的是郭子仪那宽阔的心胸,他可以为了国家利益忘记与他人的小仇小怨,也能用自己宽阔的胸襟感化那些奸佞小人。早年间大唐有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两个骁勇善战、文武双全的军事奇才,他们二人虽然都是皇帝面前的大红人,但在一段时期内两个人的关系闹得非常僵,大有一山不容二虎之势。

安史之乱后朔方节度使一直暂有空缺,朝廷权益之下将郭子仪派去赴任,如此一来来他变成了李光弼的顶头上司。李光弼早知两人素日里不和,于是他请求郭子仪只对自己一个人下手,放过自己的妻儿以及其他家人。没想到郭子仪对他说:如今天下刚刚太平,朝廷需要你我二人同心协力,我们不妨强强联手一同保家卫国。李光弼听了郭子仪的话十分感动,以后他也对郭子仪更加敬重。

值得一提的是有一年一个宦官仗着自己实力强大而派人挖掘了郭子仪父母的坟,在封建社会可是让人不能容的大事情。然而郭子仪知道此事后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反省自己治军不严的错误,他此举也是让那些奸佞小人对他由衷的佩服。郭子仪高寿,八十五岁那年寿终正寝。世人总是记得他为国操劳一生的辛苦,但笔者认为世人也应当了解他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高尚品格。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