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能有所长,技有所短。汉初三杰张良、萧何、韩信三个人缺一不可。
张良就好比是刘邦的脑袋,萧何好比是刘邦身上的甲胄,韩信好比是刘邦的手和脚。
你说没有手脚你跟别人干架能干赢吗?
刘邦的“三不如”实际上指出这三位的定位和功能。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史记·十二本纪·高祖本纪》
张良主要是对刘邦的团队发展作规划,比如分封诸侯,定都等方向性的问题,这些是张良的特长。
萧何主要负责镇守关中,足兵足食负责好后勤工作。
韩信主要是负责进攻,夺城攻地。
这三个人少一个都不可以。没有萧何的镇守,关中大乱,刘邦怎么可能打得过项羽?如果不是张良的规划,刘邦怎么可能最后成为皇帝?特别当郦食其劝他封六国之后为王以减轻项羽的压力,结果被张良否决,如果真封了,那估计灭了项羽之后只不过重复项羽故事。
如果没有韩信这个兵仙,上阵作战怎么可能打得过项羽。
这三个人是一个团队的有机组合,如果让张良去搞后勤,韩信去谋划,萧何去带兵,估计早就完蛋了。
韩信是一个看不清天下大势之人,当年蒯通劝他自立,包括项羽也派使者来劝他。
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挟不赏之功,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窃为足下危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蒯通给他分析的很清晰,韩信不听,到死前才说了一句: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兒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张良是一个从没有干过实事之人,只会出谋,萧何同样也没有带兵作战过。
取之长而用之,这就是刘邦的长处。
刘邦打不过项羽因为缺少一个统帅,当时的统帅是刘邦,刘邦的军事能力肯定弱于项羽,所以当萧何力荐之后,刘邦就马上拜韩信为大将军,这是天助刘邦也。
韩信本来是项羽这边的,项羽为什么不用?
因为项羽自己的作战能力就很强了,自然就不太注意自己的部下这方面的能力。
刘邦是什么都弱,所以他就特别在意借助外力来助自己成功。
韩信的到来使得楚汉之争的天平倾向了刘邦。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刘邦认为自己能够获得天下的最主要原因是懂得任用人才,尤其是用对了萧何、张良和韩信。此三人在当时被称为“汉初三杰”。萧何的长处在于政治管理,张良的长处在于计策谋略,韩信的长处在于行军打仗。刘邦集合了三人的长处,才最终打败了强大的项羽。如果熟悉秦汉史,我们会发现刘邦真正由弱变强是从韩信加入汉军阵营开始。这个题目有点问题,其实韩信正式加入汉军的时间比张良加入汉军的时间早。
萧何加入汉军的时间最早。萧何和刘邦是同乡,两个人很早就相识,而且萧何一直都非常尊重刘邦。萧何在沛县起义时候,参与拥立刘邦为沛公,算是刘邦最早的发家班底。刘邦封汉王之前,萧何几乎一直追随刘邦左右。刘邦被封为汉王之后,萧何一直担任“后勤部长”的工作。萧何基本上远离了战争前线,而是专心搞好后勤工作,保证前方衣食无忧。
张良和刘邦相遇在留地,初次相遇两人便一见倾心。但是当时张良的心在韩,而不在刘邦。刘邦西征的时候,刘邦再一次和张良相遇,刘邦向韩王“借得”张良。张良便跟随刘邦一起西征,最后刘邦在张良的辅佐下攻入关中,灭掉了秦朝。张良在鸿门宴上成功保全了刘邦。后来,张良帮助刘邦讨要汉中,并且建议刘邦烧毁栈道。在此之前,刘邦和张良一直都是合作者的身份,而不是上下级。项羽分封天下之后,张良跟随的是韩王而不是汉王。直到刘邦东出,韩王被杀之后,张良才彻底投靠刘邦。
韩信最初在项羽军营,项羽分封天下之后,才进入汉中投靠刘邦。萧何月下追韩信之后,刘邦正式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真正算投靠刘邦。韩信带领汉军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打下关中,刘邦才具备争夺天下的实力。
汉初三杰合体的事件相对比较晚,三杰合体以后,刘邦虽然也经常战败但是整个战局却向着有利于汉军的方向发展。所以基本上不存在韩信加入汉军之前,刘邦在萧何和张良的辅佐下被项羽痛打的情况。
不过话又说回来,刘邦在得到韩信之前确实不具备和项羽抗衡的能力。韩信加入汉军之后,刘邦才真正具备走出汉中,走出函谷关的能力。张良正式加入汉军之后,三杰合体,无疑大大增加了刘邦的实力。但是刘邦在和项羽的正面战场依然经常败于项羽。刘邦虽然在正面战场屡战屡败,但是其他战场上刘邦却完胜项羽。刘邦能够在其他战场完胜项羽,最终打败项羽,决定性因素是韩信的加入。为什么韩信的加入会成为刘邦战胜项羽的决定性因素呢?很简单,韩信不可被替代,韩信的军功最直接。
萧何的治国能力,张良的谋略才能能够让刘邦自保无虞,但是却不能击败项羽。萧何镇守关中期间保证刘邦部队足粮足饷,刘邦如论在前线打得多么艰苦,萧何总是能稳定关中,然后支援前线。萧何除了保证粮饷之外,还保证兵员源源不断,刘邦在前线可劲造,萧何在后方可劲生产。刘邦有萧何的治国之能,即可保证不失根据地,即可保证战斗力量,即可保证刘邦不败。萧何只能不断为刘邦蓄能量,但是萧何却不能让刘邦改变战场上的局势。
张良的计谋可以在危难之中拯救刘邦,张良的计谋一次又一次帮助刘邦脱险。张良的计谋为刘邦规划了取天下的具体方针。但是张良的军事才能却很一般。张良可以用计谋救刘邦,却不能用计谋败项羽。纵然有张良妙计,刘邦在正面战场的局势并没有好转。
汉初三杰合体好比一个人,萧何是强壮的身体,张良是聪明的脑袋,韩信则是灵活有力的四肢。强壮的身体使得刘邦皮糙肉厚,非常扛揍。聪明的脑袋使得刘邦能躲过敌人的攻击。即使躲不过,还有皮糙肉厚。但是他们却不能有效的发起反击,这时候如果配上灵活有力的四肢。那么这个人就进可攻退可守。韩信就是最合适的四肢。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军事。刘邦在政治、谋略等方面的优势非常明显,但是这些优势并不足以改变在战场上的劣势。天下人都知道项羽是一个残暴的人,都知道刘邦是个仁慈的人。刘邦有稳固的后方,有足够的智囊团,但是就是打不过项羽。刘邦缺少一个把所有优势转变为战场上胜利的人。韩信就是这样一个人,韩信能够把刘邦所有的长处变成军事上的优势。
韩信的军事能力自然不用多说,中国古代少有的战神,有“兵仙”之称。韩信初次上阵就先露出超高的军事水平。韩信利用刘邦的优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定三秦占据关中。声东击西、出其不意打败魏豹。背水一战,打败了赵军。
曹参等人可以弥补萧何的空白,陈平和弥补张良的不足。只有韩信是刘邦阵营中独一的存在,没有人可以和韩信相媲美。刘邦阵营中没有一个人可以顶替韩信。英布和彭越虽然勇猛,但是绝对不是项羽的对手,也是韩信的对手。曹参、周勃、樊哙、灌婴等人都是三流武将,他们当时根本难以真正成为统帅三军的大将军。
刘邦有了韩信这个大将军之后,才真正具备了和项羽叫板的实力。刘邦在政治等方面的优势才得以真正发挥出来。张良在为刘邦谋划了灭项的基本策略。即让刘邦在正面吸引项羽的主力大军,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和项羽拉锯,韩信率领军队剪除其他诸侯国,对项羽完成战略大包围。至此,萧何保证军用物资供应,保证关中大后方安全。张良为刘邦规划灭项蓝图。韩信则在军事上直接打击项羽。项羽在成皋和荥阳一线取得了一次又一次成功,但是项羽的地盘却越来越小,韩信击败龙且之后,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三面包围。楚强汉弱的局面彻底扭转。这时候韩信和项羽有了面对面较量的机会。
项羽的军事才能不亚于韩信,是一个能打硬仗的主。中国古代最能打巧仗的韩信和古代最能打硬仗的项羽,来了一场名将之间的对决。最终占据优势的韩信击败了处于劣势的项羽。汉初三杰缺一不可,三杰合体是战胜项羽的重要保证。只不过韩信把政治优势变成了军事优势,所以有人才会觉得韩信加入汉军之后,汉军开始扭转局面。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项羽的失败,并不是败在某个手下,而是整体上的失败。倘若一对一交锋,韩信未必能赢过项羽。
为什么说项羽的失败是整体是失败呢?其实项羽并没打得什么败仗,除了最后一战。只要他在,楚军就节节得胜。项羽并不是输在军事指挥才能上,而是输在政治上(比如杀了义帝),输在外交上(比如英布被策反),输在后勤上(没有萧何这样的大总管),输在板凳深度上(麾下将领能力偏差)等等。
在军事能力上说,刘邦根本不是项羽的对手。韩信对刘邦的评价,是能带十万兵,超过十万兵,就指挥不来了。你看刘邦出关中时,纠集五十几万大军进攻项羽,被项羽的三万人打得落花流水,这就是证明。
很多人有一种误解,认为项羽只是作战勇猛,谋略水平不高。其实不然,项羽是罕见的军事天才,在战术层面上,很少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打仗并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技巧与智慧。比如说巨鹿之战,并不是一渡过河,一破釜沉舟,靠蛮力拼赢的,不是的。项羽是先攻击秦军最薄弱的环节,即运粮通道,据《史记》的说法,“项羽兵数绝章邯甬道”。在秦军出现断粮后,他才背水一战,大破秦军。可以说,项羽在战术上的功夫是炉火纯青的。
萧何固然是厉害角色,但他擅长是后勤工作,在汉军伤亡惨重时,他能源源不断地补充新鲜血液,帮助刘邦度过难关。但若说在打仗,他是外行啦,靠他怎么跟项羽在战场上斗呢?再说张良。张良也是厉害角色,他是懂得点兵法,帮助刘邦对付些阿猫阿狗的角色是可以的,对付项羽这样的狠角色,就不够用了。张良的厉害,主要是在政治才能上,比如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一命。
在西汉开国名将里,几乎都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包括才华横溢的彭越。只要项羽不在,他就打得很顺手,项羽一来,他就丢盔弃甲了。在刘邦与项羽第一次大交锋时,刘邦五十几万大军惨败于项羽三万大军之手,这次会战时,韩信有没有参加呢,史书没有明确写。如果韩信也参战了,那他也曾是项羽的手下败将。
在最后围歼项羽的一战中,韩信十面埋伏,固然表现出色,但也不能独领其功。因为刘邦的主力以及彭越的主力,都参战了,在兵力上是绝对的优势。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的功劳,扫除项羽的羽翼,平定魏、赵、代、齐等地,在战略上形成对项羽的环形包围圈。最后,韩信与刘邦得以东西夹击,把项羽给包饺子了。因此,如果说韩信打败了项羽,是在战略层面上打败了项羽。倘若两人各带一支势均力敌的部队,在战场上交锋,我觉得韩信不一定能打败西楚霸王。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汉初三杰″中,萧何的长处在于内政管理,张良的长处在于谋略布局,而韩信的长处在于行军打仗。在刘邦的集团里,这三者就像青铜鼎的三只脚,缺一不可。
熟悉秦末汉初这段历史的人会发现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刘邦在和项羽争霸天下,真正由弱变强的时候,恰恰是从韩信加入到刘邦集团开始的。
因此有人认为,韩信的存在是刘邦得于一统天下的关键。
这是一种谬论,恐怕连韩信自己都不会认同这种说法,否则他也不会甘心自己在"汉初三杰"中敬陪末位。
刘邦得天下后论功行赏,萧何功封第一,那些行军打仗的将军们不服,于是刘邦抛出了一番“功人功狗论”,也认定萧何就是那个贡献最大的“功人”。
而对张良,刘邦对他的评价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给他开出了万户侯的封赏支票。可见刘邦对张良功劳的认定,也是与萧何不相上下。
我们来打个形象一点的比方吧!如果说萧何为刘邦的成功夯实了国力基础,张良就为刘邦的成功指明战略方向,基础和方向都有了,试问成功还会远吗?
因此,韩信的存在,只是缩短了这种成功的距离和时间,却丝亳不会改变天下终归刘邦的天下大势。
但如果没有萧何为他打下的基础,没有了张良为他指明通向成功彼岸的方向,刘邦也许就只能成为另一个陈胜,带着一波人马在秦末乱世冒个泡,然后黯然消失于历史,将自己排在失败者的行列之中。
当然,我们绝没有贬低兵仙韩信的意思,韩信对刘邦集团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
刘邦和项羽相比,最大的劣势就在于军事。因为,项羽这个人,那可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后世人称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誉之为"单挑王"毫不为过。
当时整个天下,在军事上唯一一个可以和项羽叫板的人,那就只能是兵仙韩信了。韩信一出手,便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破三秦而据关中,进而对天下虎视眈眈。他出其不意击溃魏豹,背水一战横扫燕赵,身经百战,战战经典,战术之精绝,宛如神仙手笔。
然而,我们发现,打来打去,在战神与兵仙之间还真是神仙打架,各打各的,几不见面。他们唯一的一次对决,居然是垓下之战,也是楚汉之间的最后一战,他们两人才如两列高速行驶的火车,相对而驰到最后悍然相撞。
也就是说,他们之间一生只有一战,而且是一战分高下、定生死。
这当然不是偶然,而是张良为刘邦精心策划的灭项计谋。即让刘邦在成皋荥阳一线正面吸引住项羽主力,形成僵持拉锯之局,为韩信率部铲除项羽余党,实施完成整个战略大纵深包围赢取时间。
这让人想起了春秋战国时期田忌赛马的故事,用刘邦这匹军事劣马去和项羽这匹骏马比拚,局部上似乎处于劣势,但只要能够赢取一定的时间,将韩信的精锐之师放到其它的战场上去和项羽的二、三流部队较量,必将横扫千军,所向披靡,在全局中蠃得主动。
这是堂堂正正的“阳谋”,就算项羽知晓其中的利害关系,他也别无选择。因为,以他不可一世的孤傲和自负,他只能选择"王对王"这种对阵的形式去和刘邦较量,而不屑将那钻胯匹夫视为对手。
可问题在于,以刘邦的实力和身手,到底能扛得住项羽几顿暴揍?如果刘项对决完全呈一边倒的态势,根本经受不了项羽那摧枯拉朽式的袭杀,那么管你阴谋阳谋,一切都只等于圈圈。
于是,有了张良的精心谋划之后,萧何在关中三秦大地上拚命地为刘邦准备着丰厚的粮饷和充足的兵源,由着刘邦在前方可劲地造。
虽然在项羽的吊打下,刘邦被揍得那叫一个鼻青脸肿,嗷嗷直叫,却始终保持着自身固有的无赖精神,死死咬着项羽不放,不给他有任何脱身的机会。等到韩信击败项羽麾下最后一个名将龙且,楚强汉弱的局面至此扭转,双方迎来了最终对决。
不可否认,韩信的存在对刘邦集团来说是何等的重要,单看他那从来不败的战绩,就足以让他在中华名将谱上位列前茅。但是,我们也无法否认,如果没有刘邦、萧何、张良这些人,像狗皮膏药一样粘住项羽的主力,韩信的这份风光又是从何而来。因此,楚汉战争最终的胜利绝对不是取决于个人,而是一个军政集团的荣誉。如果非要在他们中间选出一位,当仁不让的,只有刘邦。明知被虐却能坦然面对,这份勇气,舍他其谁。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楚汉之争应该是古代封建王朝第一次大规模相争,最终,刘邦夺得天下,项羽失败自刎。韩信在楚汉之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楚汉之争的主角始终是项羽和刘邦,韩信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是最终结果还是又项羽刘邦两个主角决定的。可以说,即便没有韩信,项羽也很难取得最终胜利。
都说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但是由于司马迁的缘故,千百年来,人们对项羽的喜欢都要大于刘邦。说起刘邦,会说他是一个流氓皇帝,而说到项羽,总会说他是一个悲剧英雄,似乎是奸佞的刘邦夺得了本该属于项羽的天下。
确实,刘邦项羽开始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上的对手,但是项羽的实力逐步衰减,刘邦实力不断增强,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项羽失败最主要的原因既不能怪刘邦也不能怪韩信,主要是项羽自己失掉了人心,是他自己作的。
项羽是楚国贵族,从小天生神力,志向远大,学万人敌,立志要取代秦始皇。这样的人似乎是疯子,但是项羽真的做到了,巨鹿之战,项羽大获全胜,歼灭秦军主力,也一举奠定了自己在各路诸侯王中的领导地位。
在项羽大展雄姿的同时,刘邦也没有闲着,刘邦虽然是一个乡镇亭长出身,但是好就好在年纪够大,威望也高,纠结一帮人造反居然越做越大。后来刘邦率先占据关中,打入了咸阳,秦王子婴亲自把传国玉玺给刘邦。
按理说谁有了传国玉玺谁就是老大了,但显然这只是理论说法,一块石头也决定不了什么,真正决定谁老大的还是实力。那时候是什么情况呢,项羽有四十万兵马,刘邦只有十万,何况项羽是何等霸道之人,焉能看着一个小小刘邦称王称霸。
后来就是鸿门宴了,项羽身边谋士范增极力要求杀掉刘邦,但是项羽最终还是放过了刘邦,气得范增大喊竖子不足与谋。实际上,范增之所以极力要求杀死刘邦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刘邦先进咸阳,拿到了传国玉玺,名义上就有了正统的可能。而且刘邦进咸阳以后,一改以往贪财好色的毛病,约法三章,善待军民,这明显就是要搞大事情啊,范增陈述利害,项羽却根本听不进去。
实际上在这就看出刘邦项羽的不同来了。项羽这个人只会善待老家亲信子弟兵,对待外人他就是一个残暴无行的暴君,比如他会纵容亲信士兵杀伤抢掠,丝毫不在乎当地百姓死活。对待战俘,他也是毫不手软,说杀就杀,刘邦也曾在项羽下面效力,得到五千战俘交给项羽,项羽直接就是屠之。后来项羽击败章邯,章邯带着二十万战俘来降,他封章邯为雍王,却坑杀了带来的二十万战俘。这样的项羽,开始可以凭借武力征服一切,但是又如何能够长久呢。
项羽如此残暴,失掉了底层军民的心,更为致命的是项羽在高级将领心目中的地位也是每况愈下。刘邦为何能够在鸿门宴逃脱,一个主要原因就是项羽叔叔项伯告密,让刘邦早早有了准备。虽说项伯跟张良是过命交情,但项羽是自己的侄儿,自己在他手下做事,如果项羽平时待人很好的话他肯定不会为了张良背叛项羽。
除了项伯,还有不少能人曾经都在项羽身边效力,比如说范增,那是项羽手下第一谋士,结果受到项羽猜忌,直接被气跑了。比如说英布,都是封王的人物,后来也被刘邦拉拢过来。还有陈平,曾经也是项羽手下,后来成为刘邦最重要的谋士之一。当然了,这里还包括韩信,韩信屡屡向项羽献策,结果项羽根本瞧不上韩信,后来韩信到了刘邦那边,结识萧何,被引荐给刘邦,从此开启了辉煌的人生。
还有一点,就是项羽先杀秦王子婴,后杀义帝,这大大折损了他的威望。特别是诛杀义帝,实属不该。义帝是谁呢,那是楚怀王之后,项羽起兵就是以楚怀王名义起兵的,自己成功了就把人家一脚蹬开。都说项羽忠勇,但在争名夺利上,他不比刘邦差多少,这也大大降低了项羽威望。
而刘邦都做了什么呢,刘邦跟项羽完全不是一类人,或许从本质上来说,刘邦要比项羽混蛋得多,但是刘邦却能够审时度势,听从身边能人意见,做出最有利于发展的举措来。比如说约法三章,拒绝财色享受,刘邦不比项羽,贵族出身,刘邦以前可没有享受过什么一直勉勉强强活到快五十岁,面对那么多诱惑,他其实比谁都想纵情声色一般,但是当樊哙和张良都提醒他时,他愣是给忍住了。刘邦会真正关心老百姓死活吗,他逃跑的时候连自己亲生儿女死活都不顾及,怎么可能关心不相干的百姓呢,但是取得百姓民心,最后才有基础去争夺天下,所以刘邦愣是推出了约法三章。
对于身边的人才,刘邦总是可以大胆启用。特别是韩信,刘邦都没有跟韩信正经交流过,只因为萧何一番话,他就拜韩信为上将军,这里不仅体现了他对韩信的信任,更体现了他对萧何的信任。还有关键人物彭越、英布,他俩跟韩信并列为汉初三大名将,彭越开始是给魏王效力的,英布则长期跟随项羽,结果他俩最后都拜倒在刘邦身下。可以说,三大名将都为刘邦一统天下作出了巨大贡献,谁的作用都不能小视。
实际上,在刘邦刚刚进入咸阳的时候,刘邦跟项羽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存在,甚至到了后面,刘邦项羽开始正面硬刚,仅仅一个彭城之战,刘邦就一败涂地,差点被项羽直接干掉。但是只要刘邦不死,从刘邦和项羽为君为政的举措来看,刘邦就可以慢慢赶超上项羽,因为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投向刘邦,同时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离开项羽。
韩信拜上将军以后,立刻给刘邦对项羽和天下大势作了一番分析,帮助刘邦谋划好了战略基础。当然,韩信不仅战略上深谋远虑,指挥作战也是很有一套,灭魏破赵再灭齐,而且杀死了项羽身边最重要的大将龙且。这一下子连霸道不可一世的项羽都害怕了,甚至派人去联系韩信想跟他联合反汉,能够让项羽服软,韩信绝对可以骄傲一生了。实际上,如果这个时候韩信反水,成不成功的不敢说,但绝对可以给刘邦造成很大的麻烦。身边也有谋士蒯通劝说韩信,让他反了刘邦,但是韩信最终没有答应。
有时候一个人的重要性不在于他做了什么,而是在于他没有做什么,如果韩信当时真的联合项羽,说不定历史就要被改写了,而他一如既往的支持刘邦,最终导致项羽失败。
如果看看当时跟项羽同时代名人如何评价项羽的,就知道项羽的失败几乎是必然的。
比如郦食其如何评价项羽的:
再比如韩信又是如何评价项羽的:
郦食其跟韩信的观点简直如出一辙,道尽了项羽的弱点。当然韩信的横空出世加速了项羽灭亡的的进程。但就算没有韩信这样的天才军事家替刘邦打仗,项羽几乎也摆脱不了败亡的下场,项羽只适合做一名英雄,而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君主。
张良和萧何如此厉害,为什么刘邦一直打不过项羽,直到韩信加入才扭转局面?
这么说吧,萧何是个文人,擅长治国理财搞供给,而张良是个谋士,精通战略层次的谋划,他们二人在带兵打仗,排兵布阵方面可以说基本上都是外行。
关于这一点,刘邦总结的很到位,他认为他之所以能够打败项羽,取得了天下,是因为他注重发扬了萧何、张良和韩信的作用。刘邦认为,管理国家筹划粮财人马方面他不及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他不如张良,带兵打仗,攻必克,战必胜他不如韩信,但他却打败了项羽,夺取了天下,主要在于他能重用此三人也,而项羽连亚父范增都不能相信,所以他失败了。
刘邦没有韩信之前,屡屡在军事上被项羽打败,就是因为萧何、张良包括他自己不具备韩信带兵打仗的能力。尽管他当时不缺冲锋陷阵的将军,但他没有统军驭将的统帅级人物,没有会排兵布阵、精通战术和会打仗的韩信,自从拜韩信为汉军大将后,才有了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计谋,更有了后来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经典故事。
隔行如隔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只有善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为己所用,才能最大可能的发挥集体的力量,这就是刘邦团队战胜项羽集团留给人们最宝贵的历史经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