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提到李林甫这个人,很多人可能下意识就会想到‘口蜜腹剑’这个成语。的确,历史上真实的李林甫,确实不是什么好人,算是一个有名的大奸臣。
当政十九年,在位期间为了排斥异己,打压政敌,做了很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恰好间接引发了后来的安史之乱。甚至可以说,安史之乱的很大一部分责任,就在李林甫身上。
要想说清楚这事,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李林甫姓李,他的这个李,确实是皇族李家的那个李。李林甫的太爷爷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堂弟,俩人是一个爷爷。李渊他爹是老三,而李叔良他爹是老六。唐朝开国之后,李叔良获封长平郡王。
不过,在受封长平郡王仅仅四年之后,李叔良就在驻守北方的时候,死在了突厥人手里。后来唐朝统一天下之后,长平郡王这一脉,虽然没有衰落,但也没有出什么太过出彩的人物,只能算是宗室当中,较为普通的一脉。
三代之后,就到了李林甫那一代。
李林甫出生的那一年,恰好赶上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之后,作为太后的武则天把控了大权。先立李显为帝,然后又废了李显,改立李旦为帝。李旦登基后,完全就是个傀儡皇帝。后来武则天干脆就废了李旦,直接自己登基,做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掌权的那些年,对于李家宗室的打压,可谓是不遗余力。不过好在,李林甫只是个皇族偏支,他们这一脉又没什么权势,所以武则天也懒得搭理他们这一脉。这反倒是让李林甫他们家幸存了下来。
总之,李林甫的少年时代,唐朝的政局是乱得一塌糊涂。李林甫虽然是宗室,但以当时的情况来说,好像也不大可能有太大的发展。
不过,到了李林甫23岁的时候,情况开始出现转机了。
这一年,一场神龙政变,让武则天彻底失去了大权,只能还位于太子李显。李显二次登基,皇位再次回到了李家的手里。这对于李林甫来说,显然是个天大的好消息。因为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武家才是真正的皇族,李林甫这种李家的远房偏支,就已经不再是皇族了。而李显再次即位之后,李林甫就又成了皇族。
这次转机,让李林甫得以顺利入仕,入千牛卫为官。
在千牛卫干了几年之后,李林甫又迎来了自己的第二个重要的机会。这个机会,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先天政变。
简单来说,就是李显二次即位后,性格依然怯懦,所有大权由李显的皇后韦氏把持。韦氏把持大权后,也想像武则天一样,做另一位女皇帝,所以后来便毒杀了李显,想要扶持一个傀儡皇帝李重茂为帝。就在李重茂刚刚登基之后不久,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便暗中勾结禁军发动了政变,入宫诛杀了韦氏,然后拥立自己的老爹李旦为帝。
先天政变发生的时候,李林甫并没有参加。但是,他的舅舅姜皎参加了,而且还是先天政变当中,最主要的参与者之一。所以,先天政变后,姜皎自然被李隆基信任。后来李隆基即位之后,姜皎自然也就成了李隆基的宠臣,在朝堂上一时间权势煊赫。
姜皎上位之后,对于自己喜欢的外甥李林甫,自然也是大力扶持。所以,接下来的几年当中,李林甫迅速升迁,一路升至国子司业,相当于今天的教育部副部长。
但是,到了开元十年的时候,出了一点小问题。在这一年,李林甫的舅舅姜皎,因为犯了事情被贬官流放了。不过耗子啊,此时的李林甫,也算是唐朝高级官员,翅膀算是足够硬了。就算是没有舅舅的庇护,同样可以过得很好。
从开元十年开始,李林甫再往后的道路,真的就只能靠自己了。因为到了他这个高度,除了皇帝本人之外,不管是宗室的身份,还是他那个被流放的舅舅,都已经无法再为他提供任何帮助了。
不过,李林甫到底还是有本事的。接下来的几年里,单凭自己的本事,依然混得如鱼得水。李林甫深知自己背景有限,所以积极巴结唐玄宗的后宫。后来更是攀上了唐玄宗最宠爱的武惠妃这条线,得到了武惠妃的支持。
在武惠妃的支持下,李林甫后来又先后历任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和礼部侍郎。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还通过自己的情人,巴结上了高力士。在武惠妃和高力士的支持下,李林甫凭借自己的手腕,最后终于击败了所有竞争对手,受封黄门侍郎。
两年之后,李林甫被拜为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自此,李林甫终于成为了唐朝的宰相,和裴耀卿、张九龄一起,并肩成为大唐官场上权力最大的三人。
这一年,是开元二十三年,李林甫53岁,李隆基51岁。
其实在李林甫成为宰相的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不难看出,李林甫其实就是一个典型的小人。努力巴结上官,交好后宫和宦官,为了上位拼尽一切。但这样的人,在历史上其实有很多很多,倒也算不上什么。而且李林甫为政多年,其实也推行过一些好政策,为唐朝的繁荣贡献过自己的力量。
那为啥在后来的历史上,李林甫成了被人唾弃的坏人呢?
答案就在于他当上宰相之后,为了巩固自身权位所做的一系列事情。
李林甫虽然当上了宰相,但当时和他并列为宰相的,还有张九龄、裴耀卿这两人。而且这俩人比他资格更老,在朝中权势更大。以李林甫的性格,自然要打压这两人,和这两人争权。
恰好在这个时候,后宫出事了。
后宫那边,其实倒也不是出了什么大事。简单来说,就是武惠妃想要做皇后,然后想要唐玄宗立她生的儿子做太子。但问题是,当时唐玄宗已经立了一个太子,而且风评很好。不过,在武惠妃强大的枕头风攻势下,唐玄宗还是松了口,决定先试探一下大臣们的口风。
当唐玄宗透露出这个想法的时候,同为宰相的张九龄,坚决表示反对。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再加上武惠妃本来就是李林甫在宫中的靠山,所以这场斗争开始后,李林甫直接站队到武惠妃那边去,帮助武惠妃夺嫡。
最终,李林甫和武惠妃经过一番谋划,让唐玄宗误以为张九龄、裴耀卿两人结党。大臣结党这件事,在历朝历代都是最被皇帝所忌惮的。所以,当唐玄宗生出这个念头之后,很快就直接罢免了两人。在这两人被罢免之后,李林甫就成了唯一的宰相。
于此同时,李林甫也在积极配合武惠妃。武惠妃随后又布了一个局,佯装宫中有贼人进入,让太子李瑛,以及同样与她作对的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三人,带兵入宫救驾。而等到三人带兵入宫之后,武惠妃则否认自己曾向他们求救,并且坚称这三人是带兵进宫杀自己的。
这下子,唐玄宗忍不了了。
虽然是儿子,但带兵入宫这种事情,本就是大忌。再加上武惠妃和李林甫从旁诋毁,唐玄宗顿时勃然大怒,直接将三人贬为庶人,后来又直接赐死。
一日,杀三王。
天下皆惊。
在这个过程当中,李林甫显然出力极大。而最终他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权势,成了唯一的宰相。但作为代价,原本优秀的三位皇子,却全都被他构陷致死了。
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这事其实影响真的很大。因为这三位皇子,都算是相对出色。而这三人死后,尤其是太子被赐死,对于当时唐朝的政治生态产生了极大的破坏。而且后来唐玄宗也没立武惠妃的儿子做太子,而是改立另一个儿子李亨为太子。再之后,李亨当了几十年的窝囊太子,直到安史之乱以后,才登基为帝。
一日杀三王,这算是李林甫所做的第一件坏事。
第二件坏事,则是打压同僚,重用藩将。
唐朝是个相对崇尚武力的时代,所以比较讲究‘出将入相’。所谓出将入相,就是指如果在外边打仗打得特别好,战功显赫的话,可以有机会被调到中枢来担任宰相。
出则为将,入则为相。
但是对于李林甫来说,这显然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如果真的是那种顶级人才,在边疆特别能打,然后返回京城做宰相的话,肯定会和他争权。而且这样的人,自身才能都很强,也会对他造成很大的威胁。
所以,李林甫最后就憋出了一个坏招。
任用边疆民族的人做将军。
因为在当时的文化环境当中,边疆民族,一般会被认为缺少文化。这种看法其实也不一定就是错的,毕竟唐朝那会儿没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很多边疆民族的人,确实可能连书都没读过。这样的人,打仗是有可能打赢的,但是你要让他会中枢担任宰相,打理朝政,确实不太现实。而当时的李林甫,就是钻了这样一个空子,大范围的任用藩将。如此一来,藩将就算战功再怎么显赫,也不可能进入中枢做宰相,威胁他的地位。
从李林甫自身来说,这一招真的很好使。武将那边,都是藩将,无法入朝为相。而文官体系这边,他是老大,可以随意打压下面的后起之秀。就算非得提拔一个宰相,他也可以选个性格懦弱的,同样无法和自己争权。
但从唐朝的大局来说,这招就太致命了。
因为唐玄宗上位后,本来就已经进行了军制改革,大幅提升边疆将领的权力。不但赋予他们长时间领兵的权力,还推行节度使的管理制度,给了边疆将领财权和治政权。在边疆地区,当地的将领已经相当于是一方诸侯。而在这种情况下,李林甫又开始大范围任用藩将。如此一来,结果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在这种条件之下,安禄山登场了。而且,除了安禄山之外,比如高仙芝、哥舒翰等人,也都纷纷登场。
后世很多人曾好奇,为什么唐玄宗时期,一半以上的将军都是少数民族。问题的根源,其实就出在这儿了。当然,这个问题也不能全怨李林甫,也和当时唐朝的文化有关。因为当时唐朝实在是太强,很多中原人根本就不愿意去边疆打仗,所以只能用边疆民族。但不管怎么说,唐玄宗在位后期,藩将大面积掌权的局面,李林甫要负主要责任。
李林甫的这一招,固然维护了他自身的权位,但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了伏笔。
除此之外,同样是为了维护自身权位,李林甫还大肆打压文官集团内部的人才,提拔一堆庸才上位。尤其是杀三王之后,唐玄宗并没有立武惠妃的儿子为太子,而是立李亨为太子。李林甫因为自己曾反对李亨做太子,害怕李亨将来即位后打压自己,所以坚决和太子一党进行斗争。所有支持太子的官员,都在他的打压范围之内。
被他这么一搞之后,原本开元年间清明的政治生态环境,被搞得一塌糊涂。到了天宝年间之后,唐朝的吏治已经相当腐败,出现了一大堆问题。后来安禄山起兵之后,能够一路快速攻城掠地,其实也和当时的吏治腐败有一定的关系。
正是因为做了这些事情,李林甫才会被后世骂作是奸相,成为后世唾弃的存在。不过,后来李林甫确实也遭了报应。在他为相后期,被杨国忠诬陷有谋反之意,唐玄宗虽然没有因此治罪,但也逐渐疏远了李林甫。在这种被疏远打压的抑郁当中,李林甫去世。而在他去世之后,杨国忠依然不放过他,设局坐实了李林甫谋反的事情。
事发的时候,李林甫已死,但还没有下葬。唐玄宗当即下令,剥夺他的一切荣誉,并且将他的家人后辈,全部流放岭南。就连李林甫本人,也被唐玄宗下令劈了棺材,扒了朝服,重新以庶人的礼节下葬。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不得好死了。
李林甫的结局,虽然也算得上是遭了报应,但他留给唐朝的祸患,却没有随着他的去世而消散。李林甫去世后,仅仅只过了两年时间,安史之乱便爆发了。唐朝自此由盛转衰,无数人因此丧命,流连失所。
这样的李林甫,背上千古骂名,真的是一点都不冤。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成语“口蜜腹剑”就来源于他,成语的解释是:嘴上甜,心内狠。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你说他咋样!李林甫没有多少治国才能,溜须拍马、投机钻营、耍心眼、整治人确是一套一套的。李林甫生性阴柔奸狡,善伺唐玄宗喜恶,语善心毒,人称“口蜜腹剑”,又称他为“肉腰刀”。他专权十九年,政事败坏,导致纲纪紊乱。为巩固自己的地位,重用藩将、胡人,客观助成了“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人物之一。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说他:“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小名“哥奴”,683年-753年),号月堂,陕西人,唐朝宗室后人,唐高祖李渊祖父李虎的五世孙,其父李思诲。算起来,李林甫与唐高宗李治同辈,还是唐玄宗的爷爷辈。李林甫精通音律,深受其舅父姜皎的宠爱,早年充任千牛直长。开元十四年(726年),李林甫得到宇文融的引荐,被授为御史中丞,因精于权谋,善于小恩小惠,一来二去,与宫中宦官、妃嫔交情深厚。当时,杨贵妃还没有进宫,唐玄宗宠幸武惠妃,武惠妃有个儿子叫李瑁,是唐玄宗第十八子。武惠妃欲谋太子李瑛位而立己子李瑁。李瑁初名李清,开元十三年封寿王,也就是杨贵妃最初的丈夫。寿王很受唐玄宗的喜爱,太子李瑛(后在武惠妃、李林甫的谗言下被废)、忠王李享(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和其他皇子逐渐遭到唐玄宗的疏远。李林甫买通宦官讨好武惠妃,说什么他会全力保护寿王。不知怎么的,武惠妃很待见李林甫,经常在唐玄宗面前提起他,说了不少他的好话。
也不知咋回事,李林甫与裴光庭的妻子、武三思的女儿勾搭上了。裴光庭是唐朝名将裴行俭之子,开元晚期宰相。裴光庭死后,他的妻子让宦官头目高力士推荐李林甫接替裴光庭的职位,高力士没有答应。唐玄宗让太子大师萧嵩推荐宰相人选,萧嵩想了很久,推荐了韩休,唐玄宗同意了。就在下诏书之前,高力士通过裴妻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把这消息又快速告诉了韩休。韩休以为李林甫出了力,却和萧嵩不和。不久,韩休投桃报李,武惠妃也“枕头风”劲吹,李林甫当上了传达诏命的黄门侍郎,李林甫如鱼得水,加上内宫眼线,所以,他预先知道唐玄宗的想法。上朝时,李林甫专拣唐玄宗喜欢的说,不喜欢的不说,或者顺着唐玄宗的意思说。久而久之,唐玄宗对李林甫刮目相看,认为他是非常适合自己的人选。不久李林甫升任礼部尚书。由于他喜欢猜忌、陷害他人,又没有多少文化,在唐朝文人清高时代,大多人瞧不起他,哪个官员愿意与他交往呢?凡是不与他交往的,才能比他大的,李林甫就在适当的时候,顺着皇帝的意图,添油加醋的把人家做掉了。或者当面说别人的好话,背后不动声色地把人拿下。时间久了,除了唐玄宗,大臣们都知道他是一个“口蜜腹剑”的人。
当时,朝中宰相是张九龄,为人正直。经常为原则问题与唐玄宗争执。李林甫顺着唐玄宗意思,在旁边煽风点火,弄得唐玄宗对张九龄非常恼怒。一次,宰相出缺(唐朝多相制),唐玄宗想让李林甫出任,张九龄据理力争,认为李林甫无才无德,予以拒绝。李林甫很快知道了这件事,恨透了张九龄,他知道,只要张九龄在,自己就当不了宰相。所以,他只要逮住机会就排诽张九龄。一次,李林甫专门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掌管政事的宰相),唐玄宗同意了。张九龄说牛仙客搞理财有一套,文化水平较差,知政事不行,皇上非常不高兴。李林甫摸清了唐玄宗的想法,说牛仙客如何的有能耐,说张九龄如何的不识时务。李林甫又私下言道:“只要有才识,何必满腹经纶。天子用人,有何不可”。唐玄宗于是火气更旺:“我是一国之君,想提拔谁,你管不着”。李林甫借机诬告张九龄与严挺之、裴耀卿等人结党营私。张九龄、裴耀卿等被罢相,不少人被贬官。后因张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彻底激怒了唐玄宗,认为张九龄“举非其人”,贬张为荆州长史。周子谅被玄宗杖杀。李林甫如愿以偿当上了宰相。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任命李林甫、牛仙客为宰相。李林甫被授为中书令、集贤殿大学士、修国史官员等职。李林甫当上宰相后,为了独揽大权,总是找没有主见、一味顺从的人共事,一旦发现其人能耐大、有主见、不听话就借故开掉。牛仙客本来就对政事没有兴趣,加上又是李林甫推荐的,故以李林甫马首是瞻。刑部尚书李适之当时被任为左相,有才能、爱权利,被李林甫残害致死。此后,李林甫推荐一个没有主见的陈希烈为左相,从此,朝中之事李林甫一手遮天。李林甫任相第二年,也就是开元二十五年(737年),唐玄宗听信李林甫之言,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同时废为庶人,并将李瑛的妻兄驸马都尉薛锈流放瀼州。不久,唐玄宗又将三人赐死,时人无不称冤。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李林甫兼领陇右、河西节度使。当时,东宫储位空悬。李林甫数次劝说唐玄宗,让他立寿王李瑁为太子。而玄宗此时却属意于忠王李玙,唐玄宗认为李玙年长,而且仁孝恭谨,勤奋好学,高力士也表示支持。这时候,武惠妃病逝,李林甫于是转为赞同李玙。这年六月,李玙被立为皇太子,后改名为李亨。公元739年,李林甫以宰相兼吏部尚书,与兵部尚书牛仙客一同主持文武铨选。天宝元年(742年),唐玄宗更改官制官名。李林甫改为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加光禄大夫,免去兼任的节度使之职。天宝六年(747年),李林甫又加开府仪同三司,获赐实封三百户。唐玄宗对他非常宠信,宫中每有御膳珍馐、远方珍味,便命宦官到他府中赏赐。
李林甫因自己在李亨立太子一事中并无功劳,担心日后会有祸患,便有动摇、更换东宫的想法。他将目标对准李亨的妻兄韦坚,将韦坚引居要职,却又命御史中丞杨慎矜暗中窥伺其过错。天宝五年(746年),李林甫、杨慎矜诬告称韦坚身为内戚,结交边将皇甫惟明,欲拥立太子为帝。唐玄宗大怒,将韦坚、皇甫惟明贬官,并命李亨休弃太子妃韦氏。宰相李适之忧惧请辞,被罢为太子少保。同年冬,李林甫再次发起一场针对太子李亨的冤案。当时,太子妃杜良娣的父亲杜有邻与女婿柳勣不和。柳勣诬告杜有邻“妄称图谶,交构东宫,指斥乘舆”,李林甫命京兆士曹王鉷与杨国忠一同审讯。最终,杜有邻、柳勣都被杖毙,杜良娣也被废为庶人。从此,李林甫更是权焰熏天。
李林甫还把朝中大臣与皇帝隔离开来,使他们无法向唐玄宗提出意见和建议。御史谏官杜琎不信邪,仍然给唐玄宗上了一份奏折,没有想到第二天就被贬到外地当县令去了。御史中丞杨慎矜原是李林甫的走狗,随着后来权势膨胀,李林甫就将矛头对准了他,还是老做法,让心腹诬告揭发杨慎矜,说什么杨慎矜是隋炀帝玄孙,勾结术士,密藏谶书,图谋恢复隋朝。李林甫在“好言安抚”下把杨做掉了,最后连渣都不剩(全家抄斩)。天宝十年(751年),李林甫兼领安西大都护、朔方节度使、单于副大都护。为巩固自己的相权,重用蕃将,虽使得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但也让安禄山得以长期控制河北,为日后“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当时,也就是天宝四载(745年),唐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为寿王妃后,自立杨玉环为贵妃,杨家势力后来居上。起初,李林甫认为杨国忠才学浅薄,不会威胁到自己的地位,况且他只是杨贵妃的族兄,因而虽对杨国忠善加礼遇,但不给予实权。杨国忠与王鉷同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却举荐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怀恨在心。天宝十一年(752年),王鉷之弟王焊与刑縡图谋作乱,欲杀死李林甫、陈希烈、杨国忠等,遭到镇压。唐玄宗命杨国忠与陈希烈一同审讯。杨国忠奏称王鉷也曾参与密谋,并借此案牵引出李林甫,称他暗中勾结王鉷。陈希烈从旁作证。最终,王鉷被赐死。李林甫虽未获罪,但被唐玄宗逐渐疏远。杨国忠从剑南召回朝中,到华清宫谒见李林甫,拜于床下。此时,李林甫已无力再对付杨国忠了,流着泪对杨国忠道:“我很快就要死了,你一定会继任宰相的,我的后事就托付给你了”。
《旧唐书》说李林甫知道自己做的坏事太多,怕有人会来报复行刺,尽管他家内外戒备森严,李林甫还是每晚睡觉挪动几个地方,他的行踪连他的家人都搞不清楚。天宝十二年(753年),李林甫病死,杨国忠与安禄山合谋,诬告李林甫认叛将阿布思为义子,同谋造反。安禄山还派阿布思部落的降将入朝作证。李林甫的女婿杨齐宣担心自己受到牵连,便附和杨国忠出面证实。当时,李林甫尚未下葬,被削去官爵,抄没家产。诸子被除名、流放岭南、黔中,亲党中则有五十余人被贬。唐玄宗命人劈开李林甫的棺木,挖出口内含珠,剥下金紫朝服,改用小棺以庶人之礼安葬。李林甫将大唐江山整的一塌糊涂,撒手西去,他的继任者杨国忠更进一步把“开元盛世”推向没落!所以,后人评价这段历史说,唐玄宗纵容李林甫、杨国忠,亲手把大唐盛世推向了衰败!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李林甫的血管里流淌着李唐皇室的血液。他游走在大唐的官场,后来进了宰相班子。不过,我觉得“德不配位”这个词语用在他身上比较合适。
宰相是重臣,才华智慧要过硬,心术要正,人品更不能出问题。但是李林甫的官德实在不咋样,他基本上使用的是手腕。这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情,当时,唐玄宗想加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宰相张九龄认为这件事情不大妥当,提出了不同看法,惹得李隆基有些不大高兴。按说宰相就是给皇帝出主意、想办法的,张九龄坦陈自己的意见是职责所在,本来无可厚非。可是,李林甫却利用这件事情私下在唐玄宗跟前煽风点火,说皇帝想用谁用谁。李隆基不加思索,直接把张九龄给免了。李林甫成功登上宰相位置。
在宰相的位置上,李林甫不断排除异己。他对太子李亨的大舅子韦坚先扬后抑,而后暗中搜集证据,给皇帝乱出主意,把韦坚打了下去。他以太子李亨有夺位的想法为借口,干掉了一大批对自己不利的人物。比如前宰相李适之等。他在唐玄宗面前告黑状,免了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职。他挑拨王鉷与杨慎矜之间的关系,让王鉷给杨慎矜下了个图谋恢复隋朝的套子,玄宗大怒,杨慎矜最后被杀了。
李林甫口蜜腹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专捡皇帝高兴的说。他举荐安思顺接任他的朔方节度使之职,并用了高仙芝、哥舒翰等少数民族将领,为后来的朝政突变埋下了祸根。
张九龄曾经给玄宗当面说“宰相系国安危,陛下相林甫,臣恐异日为庙社之忧。”那时候,玄宗听不进去。等唐玄宗明白了,安史之乱的烟火烧得正猛。他仓皇逃跑到了成都,一脸凄凉地给事中裴士淹谈论宰相,当说到李林甫时,玄宗说“李林甫妒贤嫉能,无人能比。”
当然,李林甫的结局也好不到哪里去。正是我们日常所说的,人品输了什么就都输了。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唐朝之衰始于玄宗天宝年间,尤其是从李林甫为相以后导致了玄宗为帝后期朝政日益衰败。后世评价李林甫是唐朝第一奸相,所谓口有蜜而腹有剑。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显然这有些冤枉李林甫,至少李林甫为相安禄山没有反,李林甫,小字哥奴,长平王李叔良曾孙,唐朝宗室,为中书令(右相),尚书左仆射。晋国公,他为宰相十九年,是唐玄宗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李林甫虽然是宗室出身,但血脉已经十分久远了,起家千牛直长(八品官),逐步升迁,在五十三岁时代张九龄为中书令(右相),兼尚书左仆射。公元753年1月李林甫病逝,追赠太尉、扬州大都督。后遭削官改葬,抄没家产,子孙流放。
李林甫最像谁?很像曹操,如果在明君麾下必是治世之能臣,在昏君麾下必然是奸佞之臣,在玄宗开元盛世期间,李隆基主要依靠张说和姚崇两位宰相,但这两宰相也是贪赃枉法,纵容子女行凶。但丝毫不妨碍他们君臣携手开创开元盛世,就此可以说,李林甫为奸相祸国殃民的首要责任是唐玄宗而非李林甫。在封建时代,皇帝的个人能力是决定一个王朝兴衰的第一责任人,而李林甫不过是执行者和白手套而已,在《新唐书》里确定的九大奸臣是:许敬宗,李义府,傅游艺,李林甫,陈希烈,卢杞,崔胤,崔昭纬,柳璨。就李林甫个人而言,他的最大错误是嫉贤妒能,只要对他地位有威胁的,李林甫必置之死地而后快,为人奸诈狡猾,善于玩弄人心,为相期间勉强维持了为相期间繁荣。他死后,经济政治迅速崩溃,安史之乱爆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李林甫为相十九年,不能用“奸臣”二字来形容,唐玄宗是一个他很会用人皇帝,唐玄宗用李林甫为除了了个人懒政之外,还有就是他需要李林甫来制约日益庞大的士族和官僚阶层,李林甫虽然是出身是宗室,但代表却是寒族,李林甫提拔中小贵族、寒族来对抗大的士族和贵族阶层。就是唐玄宗把李林甫当一把刀去乱砍,一条狗去乱咬,而李林甫最擅长的就是“害人”杀人于无形。李林甫是一个政治强人,依靠相权斗败了无数强敌。李林甫儿子哭劝李林甫说:长期占据大位,得罪的人太多,将来祸至,恐怕遗祸家人,李林甫自然也知道,但开弓没有回头箭,李林甫也只能一条道走道黑了,唐玄宗退位以后评价李林甫是:这个人嫉贤妒能,举世无双。可见李林甫做的都是唐玄宗让他做的。
李林甫能力颇高,远胜杨国忠,安禄山远在渔阳听见李林甫对他不满意,吓得这个大胖子直嚷嚷我要死了,我要死了。可见李林甫的威名,李林甫为相尤其擅长制度格令的管理和完善,在不开拓更多财源情况下让大唐变得富裕强大高效,李林甫既是奸相,也是能臣,还是那句话,有大奸必有大才,李林甫在位的时候,在财政上开源节流,赋税折纳,土贡改革,兵制改革,法制改革,明确了法典制度,吏治规范。18年宰相生涯还是不错的,李林甫专权,本质上是因为他是唐玄宗专权的代理人,他死后之所以名声不佳,一是历史记载不多,二是因为要把李隆基的失误都推给李林甫。但相较于他打击异己、压制人才、结党营私、残害忠良等事情,这些功劳又何足道哉?
当然李林甫乱政的问题也不少,为了保住相位,劝说李隆基重用胡人,改变唐初强干弱枝的局面,坐视安禄山等边将拥兵自重,阻塞地方节度使入朝为相。安禄山没有在他生前造反,但造反已经是早晚的事情了。李林甫性格阴狠,因太子不是他所立,害得太子李亨惶惶不可终日,连休一妻一妾。还有就是李林甫文化不高,把“弄璋”写成“弄獐”,被人戏称为弄獐宰相。实际上,在李林甫身上分裂成两个人:一个极富才能,有一定原则,另一个则口蜜腹剑,阴险狡诈。而就看唐玄宗怎么用了。可惜的是玄宗用其奸而不其才。就此大唐由盛转衰。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谢邀。关于题主的这个问题,子渊之前曾经专门查阅过相关史料,简单来说,李林甫作为“千古奸相”,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他不仅以一人之力带坏整个官场,甚至还将一个盛世带入深渊。关于李林甫的生平经历和所作所为,且听子渊为君道来。
▲李林甫剧照
李林甫,唐高祖李渊堂弟长平肃王李叔良曾孙,接替张九龄成为大唐宰相,身居此位长达19年间,给后世留下不少“为官心得”。他经常对朝中大臣发表过著名的“马料论”,原话是“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意思是说,做臣下的不要那么多嘴多舌,你们没见过那些仪仗马吗?它们一言不发却享受三品马料,要是叫一声反而就被废弃不用,到那时候后悔都来不及了。大臣们听了李林甫此番高论后,深以为然,果然都乖乖当起了“持禄养资”的“仪仗马”,从此玄宗一朝几乎再无谏诤之臣。
▲唐三彩釉陶马
后世许多人呢常把李林甫“马料论”当成“官场箴言”,殊不知李林甫并非在给百官传授官场经验,而是警告威胁那些不顺从他的官员,他之所以能够在玄宗朝独断朝纲,是因为他能想方设法地使群臣噤声,以此欺瞒唐玄宗李隆基。说起来,李林甫混迹于官场主要靠两种手段,一手对上,一手对下。
对上,李林甫善于揣测圣心。他深知自己想要一手遮天,必须伺候好当朝皇帝。于是他时刻揣摩玄宗的心思,史称其“善刺上意”。在他的辛勤伺候下,唐玄宗“深居燕适,沈蛊衽席”。李林甫在将宫中太监、御婢收买妥当后,每有奏请之事,这些眼线都会向他透露唐玄宗的心情态度,皇帝的一举一动尽在其掌握之中,所以每次李林甫都能找准时机提要求,久而久之,唐玄宗就更离不开勤劳理政的李林甫了。
▲唐玄宗、杨贵妃剧照
对下,李林甫无非就是赏罚并重。身为宰相,李林甫把持着选才、用才大权,他用人眼光极为独特,不看其德能政绩,只看是否对他忠心不二。对于正直敢言、不愿同流合污之士,李林甫会想办法将其铲除。李林甫的丞相府上有一个月堂,每当要“排构大臣”时,他就住进去闭门谢客,绞尽脑汁地思考合适的接替者。等他结束“闭关”时,肯定就有大臣要倒霉了。比如张九龄、李适之等贤臣良相,就是因此而遭放逐与诛杀的。
▲唐代官员塑像
在实现上下通吃后,李林甫毫无疑问地攫取了极大权力。令人可笑的是,他既无道德文章,也无经世之才,史载其“发言陋鄙,闻者窃笑”,连基本的答辩能力都不具备。李林甫掌权后,日夜所思、所想、所行都离不开如何巩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为此他不惜任用番将——唐朝对番将的使用本来是以节制为主,功劳再大都“不为上将”,并派汉臣文官担任地方节度使防止番将坐大。李林甫为对抗政敌,便向唐玄宗进谗,诋毁担任节度使的文臣,建议其重用番将。于是,唐玄宗下诏将安禄山、哥舒翰等番将擢为大将,并把边地兵权拱手送之,最终酿成“安史之乱”的苦果,险些葬送了整个唐王朝。
▲安禄山剧照
成为太上皇后,唐玄宗曾和给事中裴士淹品评大臣,论及房琯时说“此非破贼才也”,至宋璟则言“彼卖直以取名耳”,给李林甫的评价是“嫉贤妒能,举无比者。”裴士淹于是反问:“陛下诚知之,何任之久邪?”玄宗听后默然不答。事实上,玄宗很清楚李林甫是一奸诈小人,但却对其听之任之,眼睁睁看着大唐由盛而衰,李林甫固然罪无可恕,但罪魁祸首自然还要属贪图享乐的“唐明皇”。
参考文献:
《新唐书·李林甫传》
正史上真实的李林甫是怎样一个人?
近年来,一小撮为搏人眼球的人总喜欢在网上发布一些惊人的言论和文章。有为暴君杨广叫屈的,有为汉奸秦桧喊冤的,当然也有为奸臣李林甫正名的。
(李林甫 影视形象)
然而,在正史上,李林甫就是一位十足的小人、奸相。在没有更多新史料出现之前,单凭那一小撮恨正史党的几篇空洞文章,是不可能改变李林甫留给世人的奸佞形象的。
《资治通鉴》第215卷记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己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李林甫也算是皇亲,他曾祖父是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堂弟,当初还封了王的,但一代不如一代,到李林甫这代时,早就丢了爵位。他不学无术,靠在朝中当大官的舅舅楚国公姜皎,混了个“千牛直长”(宫廷侍卫官)开启他的官宦生涯。
(李林甫 影视形象)
不可否认,李林甫是非常聪明的人,但他没有把聪明用在正途上。他升官的秘诀与众不同,不结交朝臣,只巴结宫里的公公、嫔妃,他觉得这些整日跟着皇帝的人,说话比朝臣管用。
所以,武恵妃、高力士之流是他巴结的主要目标。效果很好,李林甫的官职快速上升。当时有一位宰相叫裴光庭,这位宰相的妻子武氏和太监高力士关系特别好,李林甫为了让高力士帮助他当宰相,居然费尽心思与武氏搞起了婚外恋情。
功夫不负有心人,李林甫后来真的做了宰相。唐朝相权本来是分散三省的,三省主官都称为宰相,相互制衡,只要皇帝眼睛没失明,政策上很少出现乱子。
(武惠妃 影视形象)
李林甫当上宰相后可不想被别人制衡,所以他的聪明继续发挥作用,先后搬倒宰相张九龄、裴耀卿,没用多久便集中了相权,自此,宰相一职就稳定下来,唐帝国也失去了新鲜血液。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诏:“天下之士,凡有一技之长者,可以参加廷试,合格者可以任以官职”。由李林甫主持,这次公考,35岁的杜甫与不少士子踊跃去应试,但没有一人被录取。唐玄宗和众大臣感到迷惑,李林甫解释:“陛下用人有方,使得野无遗贤了”。
如此聪明之人,想讨皇帝欢心真的太容易了。在李宰相的带领下,皇帝说的都对,朝堂和谐无比。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什么前后反差那么大,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唐玄宗 影视形象)
公元753年,担任大唐宰相19年的李林甫终于病逝。李林甫死后不久,新上台的国舅宰相杨国忠也不是省油的灯,他立即诬陷已逝的李林甫谋反,上奏皇帝治罪。
李林甫死后相当凄惨,没有一个官员为李林甫开脱,因为正直的官员都被李林甫亲手过滤掉了。后来唐玄宗下诏,悉夺李林甫官职,抄其家产,从坟墓里挖出李林甫,扯掉葬礼官服,改为庶民礼下葬,一家老小均免职流放。
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宋祁等人主编《新唐书》时,把李林甫列入《奸臣传》中,并且评价:“木将坏,虫实生之;国将亡,妖实产之。故三宰啸凶扎夺辰,林甫将警黄屋奔,鬼质败谋兴元整,崔柳倒持李宗覆。呜呼,有国家者,不可戒哉”。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新唐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