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
如果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大臣们先发动政变,拥立他三大爷登基。然后三大娘把持朝政,和他堂妹一起,毒死了他三大爷,想要做下一代女皇。最后李隆基联合他姑姑,干掉他三大娘,拥立他爹做皇帝。他爹很有自知之明,当了两年之后,直接禅位给他。李隆基得到皇位后,又干掉了他的姑姑,彻底掌握了所有大权。
要想说清楚李隆基的这段发家史,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1.李家的家事有点乱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后,身为太子的李显顺位登基,史称唐中宗。
但是,李显登基之后,其实就只是个傀儡皇帝而言。
因为大权都在他妈武则天手里。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因为有头疼病的问题,只能让皇后武则天和自己共同打理朝政,史称‘二圣临朝’。武则天原本和李治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治。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老大李弘,但可惜李弘英年早逝。然后老二李贤被封为太子,结果李贤做了太子之后,和武则天关系不好,被武则天以谋反为名给废了。
于是,顺位轮到了老三李显。
李显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之前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和老妈对着来。但是等到老爹李治去世,自己真正做了皇帝以后,李显就想和老妈掰掰腕子了。李显当时打算重用外戚,扶持自己的皇后韦氏一党,和老妈争权。结果刚刚露出这个势头之后,就被武则天强力镇压,直接废了他的帝位。
从登基到被废,一共只过了55天。
老三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老四李旦扶上皇位,史称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彻底成了老妈手里的牵线木偶。不光不能插手朝政,甚至连宫内都不能自由走动,日子可谓是过得憋屈至极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降生了。
2.从皇子到皇孙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德妃窦氏。在李隆基之前,李旦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李旦和皇后刘氏所生的李成器,老二是李旦和一个宫女所生的李成义。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李旦已经登基做了皇帝。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该有的礼制还是得有的。所以,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被封为了太子。而李隆基,则是在出生两年之后,就被封为楚王。
但此时的唐朝,正处在一片血雨腥风当中。
已经当上太后的武则天,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想要再进一步,成为一代女帝。但想要成为古来未有的女皇帝,谈何容易?反对者自然不计其数。不光朝廷中枢这边,很多大臣反对,地方上的很多李姓藩王,以及一些对李家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样开始反对武则天。
面对这些反对,武则天则完全没有任何妥协,直接以最为强力的手段镇压。对外派出大军,镇压各地的反对者;对内则任用酷吏,清理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
此时尚且年幼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很快,更加艰难的未来,正式到来了。
公元690年,在李隆基六岁那年,他爹李旦将皇位让给了他奶奶。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一代女帝。
这一下,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
李旦退位之后,仍然被立为太子。这倒也不奇怪,毕竟武则天一共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这会儿都死了,老三之前还是被废掉的皇帝。这样算起来,除了老四之外,武则天好像也没别的选择了。
失去了皇位之后的李旦,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他的皇位虽然已经被老妈给抢走了,但好歹还有一个太子位在手里。当时武则天重用武家人,很多武家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可以不将皇位传给儿子,重新传回李家,而是直接传给武家。
于是,武家人开始联合朝中酷吏,肆意攻击李旦。
对此,李旦根本不敢反击。
怎么反击?
只要他敢反击,就不光光是在反对武家,更是在反对武则天。以武则天的性子,到时候说不定会直接干掉他。
老爹李旦的遭遇,直接导致李隆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李隆基依然被严加看管,根本不允许外出。到了李隆基七岁的时候,按照宗室惯例,需要开始读书。武则天对于自己孙子们的学习,还是很支持的,让几位大儒入宫教导几位皇孙。但与此同时,却严令李隆基不得外出,不得离开宫中。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再没能离开东宫一步,去见见到外面的世界。
3.少年渐渐老成随着李隆基年龄越来越大,他终于开始渐渐明白,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孙,到底处在一个何等尴尬的地位了。
可惜,对于这样的境况,李隆基根本无力改变。别说是他了,就算是他爹,都只能傻傻做一个任由武家攻击的活靶子,更何况是他呢?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李隆基,在李隆基九岁那年,又一场噩梦向他袭来。
当时武则天手底下,有个叫韦团儿的婢女,非常受武则天的宠爱。这个韦团儿也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看到李旦在武则天登基之后,依然稳坐太子之位,觉得或许李旦将来还有机会重登帝位,于是就去对李旦投怀送抱。
对于这个主动送上门的韦团儿,李旦自然是打死都不敢收下的。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陷阱?但是,李旦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拒绝,却很快就引来一场大灾。
韦团儿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很快就跑到武则天身边,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说她们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这两个妃子,一个是先前李旦在位时,做过皇后的刘氏,另一个就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
这样的两个女子,照理来说,就算她们真的做了什么,似乎也应该交由相关部门,走正规程序去审问一下,然后才能下定论。但是到了武则天这儿,一切都不同了。当时正好赶上过年,李旦这两个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请安,进宫之后,直接就被秘密处死了。
没有原因,直接被处死。
在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许是她们顶撞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一怒之下赐死了。也许是韦团儿下了黑手,秘密弄死了二人。因为在这件事之后,韦团儿也被给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两位太子的妃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偏偏在知道自己的女人失踪时候,李旦这个太子,还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第二天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年少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都不能离开东宫?为什么我娘进宫之后,会直接失踪,连尸体都下落不明?
在经历过这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年少的李隆基,心思开始渐渐老成,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权力。
4.神龙政变的见证者在李隆基十四岁那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导致李隆基终于被准许离开东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698年,李隆基那个已经被废黜帝位、流放在外十四年之久的三大爷李显,回来了。
是被武则天下令接回来的。
武则天在位后期,曾为‘传位给武家还是李家’这个问题而烦恼。就在武则天难以决断的时候,当时朝堂上的中枢重臣狄仁杰说了一番话,让武则天终于下了决定。
“太庙祭祀当中,我只听说过儿子祭祀母亲,没听说过侄子祭祀姑姑。”
这句话,成了压垮武则天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传位给李家吧!至少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不过,就算决定传位给李家,武则天也不打算传位给老四李旦。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在老大老二都死了的情况下,应该由老三顺位继承才对。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流放在外的李显找了回来,将他重新立为太子。至于原本作为太子的老四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李旦失去了太子之位,但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可以不用继续成为武家和各方酷吏,群起攻之的对象了。
在将李旦改封为相王之后,武则天就放松了对李旦的监视。不但开始允许他在朝中做官,而且还允许他掌握一定的实权。如此一来,李隆基自然也就被允许走出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701年,19岁的李隆基,被授予亲卫府右卫郎将之职,后来又改封为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家的马厩。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李隆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出仕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的结交各路权贵,有意识的为自己将来铺路。
就在李隆基养马期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几位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还政给李显。已经老迈的武则天,再也没有继续争斗的精力,只能将权力彻底还给李显。同一年,武则天病逝。
当时仅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变。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虽然掌握了实权,但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朝堂动荡。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那些辅佐他上位的功臣们也很强。反倒是他这个皇帝,手中权力有限。对此,李显只能重新培植外戚一党,希望外戚党能够帮助自己掌权。
但李显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后韦氏,这个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女子,此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韦氏想像武则天一样,做第二个女皇帝。
所以,韦氏开始大力培植外戚一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先是联合武家,打压功臣党,将那些神龙政变的功臣,纷纷放逐。然后再打压太子李重俊,逼李重俊造反,借李重俊之手干掉武家,自己再干掉李重俊,彻底独揽大权。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韦后已经权倾朝野,俨然成了第二个武则天。
5.老爹不行自己来亲眼目睹这一系列变化的李隆基,也想做出一些改变,但却有心无力。
没办法,他实在太过年轻,资历太浅,根本没有自己可以依仗的势力。至于他爹李旦,能力也极为有限,根本无法在朝堂上争取到什么。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公元708年,李显在位期间,李隆基终于脱离了养马的岗位,被改封为璐州别驾,外放做官。
虽然是外放做官,但这时的李隆基,终于第一次掌有实权,可以独自做事了。这一年,24岁的李隆基,离开了京城,自此海阔天空。离京之后,李隆基继续结交各路英雄好汉,锻炼自己的能力。
两年之后,李隆基再次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万骑当中的一些要员。万骑是皇帝的亲军,于唐太宗时期创建,到了李显时代,已经成了京城内重要的防卫力量。
李隆基秘密结交万骑,培植自己的势力,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此时的朝堂之上,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致。韦后已经彻底把持了大权,甚至比当年武则天做皇后的时候,还要厉害。
已经大权在握的韦后,甚至连等李显自然死亡都懒得等。这一年六月,韦后直接以一杯毒酒,毒杀了李显,然后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打算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做过的事情。
面对朝政的风云变幻,身在局外的李隆基,终于还是下定决定,决定冒险一搏。
6.唐隆政变李隆基决定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的时候,曾有下属劝他,让他先和他爹李旦打个招呼。对此,李隆基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
他太了解自己老爹的性格了。
当初李旦做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只敢做个傀儡,不敢奋起争权。如今只是相王,李旦想必更不敢参与此事。如果告诉了老爹,非但不会得到什么帮助,反倒会坏事。
但是,属下的提醒,也让李隆基意识到一个问题:单凭自己这点力量,想要成功发动政变,推翻韦后,实在太过困难。或许,自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盟友。
在经过仔细的挑选之后,李隆基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武则天还在的时候,太平公主就颇受重视,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神龙政变的时候,太平公主则是站在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功臣那一头,政变有功,后来被李显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京中依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最关键的是,太平公主也是李家人,而且权力欲望很强,不可能想看到韦氏独掌朝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李隆基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和自己姑姑摊牌了。然后,不出所料,姑侄二人,一拍即合,当即打算联手对付韦后。
此时的韦后,在毒杀李显,扶持太子李重茂上位之后,已经开始积极为自己篡位行动了。韦后先是将韦氏一族的人,安插到京城的各个要害部门,把持大权。同时还从外地调来了五万府兵,保证京城的安全。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京城貌似已经全部在韦后的控制之下了。
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李隆基在小心观察过之后,发现情况似乎也并非如此。
韦后虽然势大,但其实有些外强中干。一来,当年武则天的先例,近在眼前,很多大臣依然支持李家,不希望再看到第二个武则天出现。二来韦后虽然在京城积极安插人手,但这些韦家人在各自的部门,往往根基不深,没什么群众基础。
只要小心谨慎,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终于得出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判断。
接下来,李隆基找来了自己交好的禁苑总监钟绍京,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一起筹划政变之事。在这个过程中,钟绍京还曾一度反悔,表示想要退出。但最后在其妻子的劝说之下,终于还是决定参与这场政变。
最终,李隆基将政变之日,定在了六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日,当夜,政变开始。
首先,葛福顺负责突袭羽林军,并且很快诛杀了羽林军中的韦家人,直接策反了整个羽林军。在这个过程当中,韦家人在羽林军中根基不深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在几个管事的韦家人被杀后,整个羽林军直接被轻松策反,开始跟着葛福顺一起进攻皇城。
于此同时,李仙凫带着一部分人马,进攻白兽门。李隆基自己,则是亲自带兵,进入内宫。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内宫守军见到李隆基后,直接倒戈投降。
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李隆基便成功占领了整个皇城。在李隆基进入皇城之后,韦后发现不妙,逃往飞骑营寻求庇护,却不料飞骑营也早已被李隆基策反。最终,在韦后逃入飞骑营之后,飞骑营的人直接将其斩首,送给了李隆基。
等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京城已经彻底城头变幻大王旗,全部由李隆基控制了。
7.杀姑姑稳政权控制了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大肆清理韦氏一族的人。于此同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逼迫在位的李重茂,禅位给自己老爹李旦。
因为李重茂的年号是唐隆,所以后世将这场政变,称之为唐隆政变。
李旦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李旦的嫡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做太子。但是李成器也不傻,此时的京城,都在自己那个三弟的手中掌控,之前政变更是直接由他来主导。自己要是敢当这个太子,估计也没人支持自己啊!于是李成器坚决推辞不受,坚决表示,非得李隆基当这个太子不可。
在李成器的‘强烈’要求下,李隆基终于成了太子。
朝堂大权,终于重回李家之手,一切,似乎都重新回到了正轨。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自恃有拥立之功,开始在朝堂上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随着权力的膨胀,太平公主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地位。
于是,此时朝堂上的两大山头,李隆基派和太平公主派,终于开始起了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觉得,应该换一个性情更软弱的太子,这样才方便自己操控。
接下来,便是姑侄二人的斗法了。
太平公主为了自己的权势,想要除掉李隆基,换一个软弱的太子上位。而李隆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要坚决反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在朝堂上斗了快两年之后,矛盾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旦出手了。
凭心而论,李旦并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以说,非常平庸。但是,平庸并不意味着傻。如果李旦真的一点心眼都没有,估计他也不可能在武则天时代,安然当了好几年的皇帝,又当了好几年的储君。
面对儿子和妹妹的争斗,李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而李旦又不是那种强力皇帝,能够独自将两人全部镇压。所以,李旦最后想了个很有趣的法子。
直接禅位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都直接当了皇帝,太平公主你总该死心了吧?难不成,你还能直接造反吗?
于是,公元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由此登基为帝。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李旦还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依然不肯罢休,依然在朝中处处发力,阴谋发动政变。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通过政变得到的江山,自然不会对此陌生。在太平公主打算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逼得太平公主逃到李旦那边,请求李旦赦免自己的罪过。但结果,哪怕李旦亲自出面,请求李隆基赦免太平公主,李隆基依然坚持将其赐死。
就这样,在清理掉了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终于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在此之后,已经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的李旦,也交出了所有权力,颐养天年。
公元713年,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开元之治,由此开始。
纵观李隆基的发家史,我们不难看出,李隆基的上位过程,其实就是李家自己的内斗史。从武则天一直到李隆基,整整数十年的时间里,唐朝高层一直在不断的内斗,频繁发动政变。李隆基能够成功政变,一方面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也是凭着自己的皇族身份。
但李隆基的成功,却可以称得上是老李家这一家子的失败了。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很荣幸看到这个问题,也很高兴给大家分享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也希望我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帮助和快乐,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
起唐玄宗,大家都不会陌生,毕竟他和杨贵妃的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就是叙其故事。不过白居易就是唐朝人,本朝人说本朝事,毕竟有些打皇家脸,所以开头改成了“汉皇重色思倾国”。大伙儿可能觉得,唐玄宗是个老糊涂,把唐朝搞得一团乱。其实呢,还真有些冤枉他。事实上,唐玄宗这个人非常有才能,只是后期惰政了。如果历史可以假设,那么假设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时候,比如开元二十九年忽然驾崩,那么他绝对是个千古一帝。那么,他当初是怎样登上皇位的呢?
原来唐玄宗李隆基本是睿宗李旦的三儿子,按照封建制度的传统,皇位应该长子继承。所以李隆基的排位基本上和皇位无缘。睿宗的长子叫做李成器,此人博学多才,性格也很谦和,还有一样特长,喜欢音乐。他还曾经指点过杨贵妃的音乐。那么,既然李成器天生聪明,多才多艺,为人又好,又无过失,这么多光环集于一身,为何李旦要传位给老三李隆基,而不是老大李成器呢?说来又是一番故事。
看过薛刚反唐的朋友应该有些印象,李旦这个人,曾经二次即位。头一次当上皇帝了,无奈他娘太厉害,把他赶下来,自己做皇帝了。李旦的老娘是谁,大家应该知道了吧?碰到这么强势的家长,李旦这孩子的内心从小就是脆弱的。话说他第一次登上帝位,就立时年6岁的长子李成器为太子了。后来武则天把儿子李旦赶下来,李旦被降为皇嗣,李成器的太子地位自然也就拜拜了。再后来,武则天退位,中宗李显即位,却被老婆韦皇后和亲生闺女安乐公主毒杀,原因是韦皇后和安乐公主想继续当女皇,悲催的中宗啊!这时候,李隆基站了出来,他联络朝中,暗地蓄力,在紧急关头,率军入宫,把韦皇后和安乐公主诛杀。这样,托儿子的福,李旦又登基了。
但是,这次登基之后,李旦对于立谁当太子起了犹豫。按说,李成器以前就是太子,为人也没问题,立太子还是应该选他。但是在第二次登基的过程中,李隆基立了大功,出了大力。没有李隆基当机立断力挽狂澜,李旦的第二次登基根本就是没有的事。所以李旦犯了犹豫。在这个时候,李成器主动表态了,他说,三弟李隆基有这样大的功劳,应该立为太子。李旦没有立即答应他。李成器却非常坚定,再三请求让李隆基担任太子。李隆基得知后,也上表推辞,说应该大哥长子李成器担任太子。好么,后世的康熙朝是九王夺嫡,抢着当太子。这李旦的两个儿子,却是推着让太子。
三推两让,李成器态度非常坚决。因为他知道,自己的治国才能不如三弟李隆基。于是,李隆基被立为了太子。后来,李隆基当上皇帝了,和李成器的关系还非常好。直到开元二十九年,李隆基当了三十年皇帝了,李成器才去世。李隆基得知大哥去世的消息,非常悲痛。他下令给李成器“让皇帝”的谥号,以皇帝之礼安葬。我们看惯了历史上兄弟手足之间,为了争抢皇位,闹得手足相残的段子,而像李成器和李隆基这般手足情深,争让帝位的情形,实在难得。
以上分享是我关于这个问题的个人想法和观点。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解答,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与看法,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走进这话题。有喜欢我的记得关注下哦,每天为大家分享与解答我的想法与见解哦。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李隆基曾是一位英勇威武的励志青年,但由于他和杨贵妃哀惋动人的爱情故事流传千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一首《长恨歌》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表达;让我们感觉到唐玄宗是个荒淫、昏聩、无道 的帝王;其实呢?早期的唐玄宗有上劲心、足智多谋、能力卓越,只是在他把大唐推向开元盛世后,他才开始沉溺女色,怠政、惰政罢了。
神龙政变后,李显复辟了皇位,由于懦弱无能,朝政大权逐渐落到了皇后韦氏和安乐公主手中,原来带头发动政变的张柬之等五大功臣在韦后及武三思的排挤与诋毁下,被贬官驱逐,太子李重俊因遭受安乐公主的打击,不甘心被凌辱,起兵诛杀韦后及安乐公主势力失败后也死于非命。
韦皇后想效仿自己的婆婆武则天君临天下,他重用韦氏外戚韦温等掌握了大权,安乐公主卖官鬻爵的不法行为也越演越烈,还一味请求父皇李显封她为皇太女,也想过一把女皇的瘾。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韦皇后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杀了李显,韦皇后加紧了篡位的步伐;一直静观时变的李隆基主动联手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密谋发动政变,诛灭韦氏及其势力,以维护李唐王室的江山社稷,经过周密计划,姑侄二人决定先发制人。
这年七月二十一日夜,在玄宗的安排下,心腹葛福顺率兵突袭羽林营,诛杀了韦后在军中的党羽,策反了羽林军,并攻入玄德门;李仙凫亦引兵攻入白兽门,李隆基则 亲自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逃入飞骑营反被斩首,宗楚客、安乐公主、武延秀、上官婉儿等人也陆续被杀,韦后的残余势力尽皆被消灭,此举挽救了大唐的江山,史称“唐隆政变”。
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迫使韦后拥立的傀儡皇帝李重茂禅让,促使李旦复辟了皇位,按照立嫡立长的宗法制度,李旦的长子宋王李成器应为太子,但李成器坚决辞让,参与消灭韦党的功臣们也多主张立李隆基为太子;睿宗顺水推舟,遂立第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太子之位的得来,完全是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建立了不朽的功勋、有了崇高的个人威望的结果,他还真不是坐享其成的纨绔子弟。
李旦并无政治理想,而太平公主因拥立睿宗有功,经常干预政事,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威望,后来,当时的七位宰相就有五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门下,其实际权力甚至超过了皇帝;由于风华正茂的李隆基精明能干,太平公主觉得这个侄儿在妨碍自己参政,总想通过皇帝另易太子。毫无主见的睿宗最初遇到困难先听太平公主的意见,再征求太子的意见;后来,愈来愈倾向太子,这样姑侄二人的矛盾日益加剧。
景云二年(711年)二有,太平公主指使一个术士对睿宗说:观天象,太子应该上位。妄图促使睿宗废黜李隆基的太子职位,睿宗是维护李姓宗室的,并没有中套;景云三年(712年),李旦不顾妹妹太平公主的感受,毅然把帝位让给了李隆基,自己做了太上皇;这样,更加剧了李隆基和太平公主的矛盾;二人都在积蓄力量,准备除掉对方。
长袖善舞的太平公主和其党羽准备以御林军从北面、以南衙兵从南面起兵夺权;还计划在李隆基的饮食中下毒,魏知古将此事报告给了李隆基,李隆基与王琚、张说、崔日用讨论后,决定率先采取行动。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命王毛仲武装家兵三百余人跟进,李隆基亲率太仆少卿李令问、王守一、内侍高力士、李守德等亲信十多人,把太平公主的势力消灭殆尽,太平公主不得不逃入佛寺,三日后返回,李隆基拒绝了太上皇李旦为妹妹太平公主的说情,赐死她家于中,是为“先天政变”。
自此,唐玄宗终于掌握了皇帝的权力,这一年,李隆基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了自己要再创大唐的伟业;于是他联手群臣励精图治,开创了足以与李世的贞观之治相媲美的繁荣局面----开元盛世;纵上可知: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就是自己脚踏实地,不畏艰险,出生入死的奋斗史。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唐玄宗是唐睿宗李旦第三子,他从一个皇子一步步走到登上皇位,并掌握大权非常不容易,他统治了大唐44年,在他执政期间大唐国力达到了顶峰,总的来说唐玄宗是一位非常有作为的皇帝。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李隆基危机四伏的皇子生涯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于东都洛阳,他的父亲李旦在一年前刚被立为皇帝,李旦虽然是皇帝却没有听政的权利,军政大权被李隆基的祖母武则天掌控着,武则天为了从幕后走到台前,给自己登基做准备,大肆残害唐朝宗室成员,很多拥护李氏的大臣也遭到了迫害,惨遭残杀的唐朝宗室成员达到了数百人,大臣更是无计其数。
两年后,李隆基作为皇子被封为了楚王,公元689年,武则天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李弘,一年后李隆基的父亲李旦被废帝,同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公元691年,李隆基才七岁就被允许出阁(古代皇子出就藩封),但是没过多久就因为李旦和公卿大臣来往,再度入阁,实际上等于圈禁,这一关就是7年。
武则天画像
在李隆基入阁期间,李隆基的母亲被害死,父亲李旦也受到牵连,还好有李旦的妾室豆卢氏和姨妈窦氏照顾,让李隆基度过了这段艰难的时期,在这期间李隆基还被降为了临淄王。公元699年,李隆基才再度出阁,他的伯伯唐中宗李显被立为了太子,公元705年,李隆基亲眼见证了神龙政变的发生,武则天传位给李显。
唐中宗李显登基后,李隆基开始在军队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唐中宗执政期间,没能掌握住朝政大权,让韦皇后和安乐公主逐渐掌控了朝政,最后还毒死了唐中宗,李隆基和姑姑太平公主等人为了不让政权再次落入异姓人手中,开始谋划政变,李隆基背着父亲李旦,同太平公主等人发动了政变,韦皇后,安乐公主等人被杀,唐睿宗李旦复位,而李隆基则被立为了太子。
安乐公主画像
唐玄宗初登大宝,铲除太平公主独揽朝政唐睿宗执政时期,因为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拥立有功,几乎所有朝政事务都会和他们一同商议,唐睿宗就剩太平公主一个妹妹了,对她非常宠爱,太平公主权势日渐鼎盛,甚至风头一度盖过了唐睿宗。
最初太平公主并未将李隆基放在眼里,但是时间一长她就发觉这个侄儿非常的精明能干,成了妨碍自己掌控权力的一大障碍,而唐睿宗明显更倾向于李隆基,所以太平公主开始鼓动唐睿宗另立太子,这就激化了太平公主和李隆基之间的矛盾,就私心唐睿宗肯定更偏向自己的儿子,但是他也不想激化双方的矛盾。
唐睿宗李旦画像
公元712年,唐睿宗不顾太平公主和朝中大臣的反对,执意退位,传位给李隆基,但继续掌控朝政,唐玄宗李隆基登基了,但是他仍然面对着巨大的威胁,太平公主在唐中宗李显执政期间就开始培植党羽,加上两位皇帝都很宠爱她,朝中不少大臣趋炎附势,在唐玄宗登基的时候,朝中七位宰相五个是太平公主的门人。
太平公主处处和唐玄宗作对,唐玄宗碍于太上皇李旦没有直接对太平公主动手,太平公主却和窦怀贞、岑羲、萧至忠等大臣开始密谋要推翻唐玄宗的统治,并买通了宫女准备毒杀唐玄宗,唐玄宗得知消息后,把自己的兄弟岐王李范、薛王李业和拥护自己的大臣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等人召来,准备提前下手。
太平公主画像
公元713年,唐玄宗命部下率先发动了进攻,斩杀了常元楷、李慈等人控制住了军队,接着又杀了宰相岑羲、萧至忠,一场肃清太平公主党羽的行动开始了,太平公主先躲到了佛寺中,见大势已去后回到家中,被唐玄宗赐死,太平公主的党羽,亲信被诛杀殆尽。经过这一次政变之后,太上皇李旦正式归政于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掌权。
唐玄宗掌权后,开始拨乱反正,整顿吏治,先后任用了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名臣为宰相,推动各地恢复生产,朝政风气逐渐清明,国家运转回到了正轨,唐玄宗改革军政,知人善任,唐朝进入了国力最鼎盛的时期。
唐玄宗李隆基画像
我是玄坤,一个热爱并不断学习历史文化的求学者,每天一点分享,期待着朋友们的关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学习,感谢各位阅读,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儿子,出生于武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在他出生的前一年,他的伯父唐中宗被废为庐陵王,他的父亲被立为皇帝。虽然李旦为皇帝,却住在偏殿无权听证。当时武则天已经年逾花甲,却仍然专断正事,大兴告密之风。
永昌年间(公元689年),李隆基被她奶奶过继给孝敬帝李弘为子,延续其香火。第二年,他的父亲李旦被废。天授二年八月,因为官员裴匪躬、范云仙私下拜见李隆基的父亲李旦,武皇帝震怒。女皇下令禁止李旦见大臣,李隆基和其二伯家的三个儿子也被幽禁。
长寿二年(公元693年),李隆基被降封为临淄王。同年,他的母亲窦氏和嫡母刘氏被武则天秘密杀害。八月,其父被诬告谋反,幸亏当时有大臣安金藏大义剖腹,证明李旦并无反心,李旦才幸免于难。圣历二年(公元699年),被幽禁七年之久已经十四岁的李隆基被解除禁闭。年事已高的则天大帝在大臣狄仁杰等人的规柬下,仍然立唐中宗李显为太子。长安年间(公元701-704年),以张柬之为首的大臣发动了“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让位于唐中宗。当时,李隆基负责掌管武则天的闲厩马匹。
之后的几年之间,李隆基暗中集结有勇有谋之人,在皇帝的亲军中发展势力。韦后想效仿武则天称帝,上官婉儿和太平公主想立温王李重茂为太子。李隆基借太平公主的势力不断壮大自己。
正当双方剑拔弩张之时,亲近韦后的兵部侍郎崔日用向李隆基告密。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穿便服进入禁苑,说服禁苑总监合作。入夜后,李隆基联合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等人,直入羽林营,斩杀韦后一党,然后宣布“韦后毒死先帝,谋危社稷……立相王为帝以安天下。”李隆基率兵进入宫城,直入宣武门。韦后、安乐公主与其夫武延秀都被杀,史称“唐隆之变。”李隆基被封平王、监殿中监,同中书门下三品、监押左右万骑。
政变后,李旦再次被拥立为帝,李隆基被封太子。太平公主仗着拥立有功经常干预政事,精明能干的李隆基的不会任人摆布。皇太子与太平公主的矛盾日益激烈,太平公主甚至想废掉李隆基。李旦为了社稷稳定最终毅然禅位给李隆基。
延和元年(712年),李隆基继位为帝,即唐玄宗。当时,群臣多是太平公主党,他们看到玄宗锐意进取,多想废黜他。先天元年(713年),唐玄宗联合岐王李范,兵部尚书郭元振等人率先发动政变。玄宗亲自率兵斩杀太平公主亲信多人,公主本人也被赐死于家。同年十二月,玄宗改元开元,他励精图治,开创了繁华的开元盛世,成为一代明君。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先不说发家史,我们先说这大唐朝,总是和女人有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大概是大唐龙脉上被人栽成了桃花源。自武则天开始,武则天、韦皇后、安乐公主、太平公主、杨玉环。这几个女人乱政,一个接一个,李隆基的发家史,也总是有这几个女人做配角,而且稍有不慎,就会被这几个配角抢戏。我们先从李隆基悲催的童年史开始吧。
公元685年,李隆基出生于洛阳,其父李旦为唐睿宗李旦,虽然李旦当时只有25岁,可谓是年富力盛,却只是个傀儡皇帝,做不了他老娘武则天的主,武则天当时已过花甲之年,大概是年纪大总是脑袋不够用吧,武则天自镇压扬州徐敬业叛乱后,朝堂就兴起一阵告密之风,多少宗室朝臣被遭诬陷,两年后,李隆基就被他奶奶过继给了他的大爷李弘,也就是武则天的长子。次年,自己的亲爹李旦被废帝位,移居东宫。
天授二年,七岁李隆基开始出阁,这期间因为父亲李旦私自接见内务大臣,被武则天知道后,因此事牵连,又被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圣历二年,即公元699年,李隆基又一次出阁,武则天听从狄仁杰建议,复立三子李显为太子,李隆基也做官了,不过是弼马温,负责皇帝的日用马匹。但是正是利用这弼马温的职务,李隆基积攒了足有万骑亲卫,这也为其后来政变保障了武装力量。此期间,朝臣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除掉了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武则天被迫让位唐中宗李显。
李隆基这个三大爷李显懦弱平庸,朝政大权慢慢的就落在这个三大爷的老婆韦皇后和其女儿安乐公主手里,还让其小舅子韦温掌握了大权,又是女人惹的祸,在自己三大爷李显被这两个妇人毒死之后,李显终于忍无可忍,于公元710年7月21日夜,发动万骑,杀掉三大爷的小舅子们,策反羽林军,并杀死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等重要人物,重新辅佐父亲李旦上位,虽已按嫡长子立太子,但是大哥李成器大手一挥说“不必”,坚持拥立政变头功的弟弟李隆基为太子。
朝中政事刚有平稳,女人又想起来闹事,李隆基这个姑姑太平公主仗着政变有功,总想另立太子,这姑侄俩又开始了内斗,李旦一看情形不妙,一方是妹妹,一方是儿子,干脆我嘛也不管了,直接让帝位于李隆基,改元先天,这样双方更是势如水火,关键时刻,李隆基夺得先手,发动“先天政变”,夺回大权,之后,李隆基改年号“元年”,意为再创伟业。
先天政变后,李隆基彻底掌控朝政,刚开始虽然励精图治,治国有方,可能是祖坟真犯了桃花吧,一个杨玉环又引起一个安史之乱,不过这已是李隆基的下坡路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