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靖难之役后,朱棣登上了梦寐以求的皇位,成为了明朝的最高统治者。而当年太子朱标的儿子,在朱棣登基之后,下场都比较惨。

明朝开国之后,朱元璋立长子朱标为太子。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朱标的太子之位都稳如泰山。老朱儿子虽然比较多,一共有26个。但在朱标活着的时候,这二十多个兄弟里,就没一个敢和朱标争太子位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老朱实在是很喜欢这个嫡长子。朱标性格宽厚,从小就接受了正统的儒家教育,有一代仁君之风。稍大一些之后,便开始跟着朱元璋,学习如何处理政务。其他朝代或许存在皇帝怀疑太子的情况,但在老朱这一代,这个问题是绝对不存在的。

正是因为老朱的绝对支持,朱标的太子之位,才能坐得如此之稳,以至于其他兄弟都没有任何敢和他竞争的想法。如果历史能够正常发展下去,等到老朱去世,朱标登基,大概会成为一代仁君,休养生息,着重发展明朝的经济名声。

但可惜的是,公元1392年,朱标突然生了一场病,然后就直接病死了,死在了老朱的前面。

朱标的死,彻底改变了明朝接下来的发展轨迹。

对于老朱而言,朱标既是儿子,又是接班人。在之前的几十年里,老朱一直在全力培养朱标,从未 想过备选方案。所以朱标去世后,老朱除了悲伤之外,不得不马上面对一个极为棘手的问题。

接下来谁接班啊?

照理来说,老朱儿子众多,死了一个朱标,还有二十五个儿子。既然长子没了,那让次子即位就好了。但老朱大概是因为实在太喜欢朱标这个大儿子,所以最后,老朱做出了一个超乎想象决定。

直接跳过所有儿子,立孙子(也就是朱标的儿子)做继承人。

正是因为朱元璋的这个做法,为后来的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朱标留下的几个儿子当中,年纪最长的便是朱允炆。所以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老朱全力培养朱允炆。一方面替朱允炆除掉了几乎全部的开国功臣,生怕朱允炆的皇位坐不稳。另一方面,又将自己大多数儿子扔到各地去给孙子站岗放哨。老朱做完这一切之后,才彻底撒手人寰。本以为这些已经足够让朱允炆稳坐皇位,却没想到恰恰是他的这种布置,给朱允炆埋下了致命的隐患。

朱允炆登基后,首先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对待这些身处各地且掌有兵权的叔叔。朱允炆是个好人,但是他不太会做皇帝。再加上身边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腐儒,只知道纸上谈兵,结果就把他四叔朱棣给逼得起兵造反了。

朱棣造反之后,朱允炆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更尴尬的事情:因为他爷爷之前手段太狠,几乎将所有开国功臣都清理干净了,所以导致他手头根本没人可用。就这样,原本只占有北京附近一块小小地盘的燕王朱棣,开始一路往南京方向打。打了四年之后,终于打到了南京城下,最后进了南京城。

不过,朱棣入城之后,却并没有找到朱允炆。因为在他进城的同时,皇宫里着了一把火。在这场大火当中,朱允炆彻底失踪了。

朱允炆虽然失踪了,但是朱标也不只有他这一个儿子。按照史书记载,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常氏和吕氏所生,老大朱雄英,老二朱允炆,老三朱允熥,老四朱允慳和老五朱允熙。

首先说下朱允炆,朱允炆的生死,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谜。话说当时朱棣打进京城的时候,一把大火将皇宫烧了个干干净净。最后把火扑灭以后,在火场里发现了三具尸体。据当时的太监说,这三具尸体分别是朱允炆和他的皇后,还有朱允炆的大儿子的尸体。但是因为尸体已经是完全烧焦,那会儿又没有验DNA的记述,所以根本无法辨别这几具尸体的真实身份。

所以,对于朱允炆的下落,历史上就出现了好几种说法。有的说朱允炆确实死在了大火当中,也有的说,朱棣入城之前,朱允炆本想自尽。但当时恰好有一个老太监,说在朱元璋死之前,给朱允炆留下了一个箱子,并且嘱咐朱允炆在最危难的时候打开这个箱子。朱允炆当时打开了这个箱子,发现箱子里有一套和尚的衣服,一把剪刀还有少许的盘缠。可能朱元璋在死之前,早就预料到了朱允炆可能会出问题,所以早就给朱允炆准备了后路。

朱允炆看到这些,也就明白了他爷爷的意思。所以当即命令这个太监给他剃度,然后他穿上和尚的衣服,从后门就溜走了。混乱之中,谁也没发现这个小和尚,就是朱允炆。但是这也就只是一个说法,并没有任何证明。历史上关于朱允炆是生是死,一直都是一个不解之谜。就连后来登上皇位的朱棣,可能都不知道答案。

朱允炆之上,其实还有一个大哥,那就是朱标的大儿子朱雄英。朱标共有五子,长子朱雄英,次子朱允炆,三子朱允熥,四子朱允慳,五子朱允熙。这其中,老大朱雄英和老五朱允熙,是朱标的原配夫人常氏所生,老二老三老四,是继妃吕氏所生。不过朱雄英比朱标死得还早,没赶上朱棣这波的摧残。不过要是朱雄英还活着的话,估计老朱也不会立朱允炆为接班人,而应该立朱雄英。

另外,朱标的原配妃子常氏,早在洪武十一年就病故了,也没赶上靖难之役。

所以,在朱允炆死后,就只剩下了老三、老四和老五,还有朱标的继妃吕氏,再加上四个女儿。

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把他的三弟朱允熥和四弟朱允慳,册封为吴王和衡王。当时这两个王位是相当的尊贵了。但是朱棣上位以后,那能惯着他俩吗?虽然没有直接杀他们,但也直接改了他俩的王位,改成一个叫广泽王,一个叫怀恩王。

从朱棣给他俩改的这个名字就能够看出来,朱棣这是变相的侮辱他俩,根本没给他俩一点尊重,而且还把他俩的王位给降低了。但是即便都这样了,这哥俩已经要权没权,要财没财了,朱棣还是不放心他俩,后来又把他俩强制性地囚禁起来。最后看他俩还是不舒服,于是就又决定了把他俩的王位给去了,直接就贬为庶民。后来这哥俩被朱棣一起囚禁在凤阳,囚禁了十几年之后,被朱棣秘密派人给干掉了。

不过,这哥俩其实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其实是老五朱允熙。

起初朱棣并没有把这个朱允熙放在眼里,毕竟朱棣登基的时候,朱允熙年纪还很小。所以朱棣只是派朱允熙给他大哥朱标去守灵,但是好景不长,在朱棣当皇帝第四年的时候,他还是担心朱允熙心怀不轨,怕他会篡夺自己的皇位。所以朱棣就决定,让自己的手下去朱允熙居住的地方,偷偷地放一把火,直接将朱允熙活活地给烧死了。

最后就是这个吕氏了,吕氏作为朱标的妻子,也就是朱棣的大嫂,朱棣还是不敢像对付朱标儿子那样对付她的。毕竟是嫂子,还是有所忌惮的。朱允炆当皇帝的时候,他把自己的父亲朱标追封为孝康皇帝,而吕氏的身份自然就是皇太后了。等到朱棣当皇帝以后,朱标就被改成了懿文皇太子,而吕氏也改成了太子妃。

虽然说吕氏一直到了晚年,也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被监视肯定也是免不了的,衣食住行上处处要让朱棣监视着生活着,最后也是含恨而终。

不过,朱棣还算没有灭绝人性。虽然这几个侄子,都被他斩草除根,但几个侄女,总算是得以善终了。

老话说得好,胜者为王败者寇。即使是自己的亲兄弟、亲侄子,当面对至高无上的权利时,也会变得形同仇人。所以当朱棣打进南京城,顺利当上皇帝的那一刻起,就已经注定了朱标这些妻儿们的结局。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1402年,靖难之役后继位时,朱棣年仅42岁,这个年纪分明是帝王如日中天之时,可雄风依旧的朱棣却在此后的20多年里,未生下过一个子嗣。

是朱棣忙到没时间宠幸妃子?答案显然不是,毕竟男人生孩子只需要三两分钟,再怎样忙,这个时间终归是有的。

民间倾向于认为:壮年继位的朱棣之所以一直无所出,乃是因为他夺位不正,且继位后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遭了报应所以无所出。

这些伤天害理的事里,除了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和侄孙朱文奎弄“失踪”外,还包括:用极其阴冷的方式“处理”了太子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的嫡长子,因为出身高贵且是长子,他成了朱元璋最理想的皇位继承人。他一生共有五个儿子,其中,除长子朱雄英夭折外,其他四子在他英年早逝后均在世。

朱标这五个儿子中,皇长子朱雄英和皇三子朱允熥为太子妃常美荣所生。常美荣是常遇春的长女,于洪武四年时,被朱元璋亲自下诏册封为朱标的太子妃。后不幸因生朱允熥去世。

其他三子,即建文帝朱允炆、衡王朱允熞、徐王朱允熙,均为继任太子妃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吕氏所生。影视剧中朱允炆

在讲究尊卑、嫡庶的古代,朱标这五个儿子的身份地位都非常尊贵。自然,他们在皇位继承上,都比篡侄子位的朱棣更加名正言顺。

这种名正言顺,也便成了他们下场凄凉的铺垫。

朱棣继位后,一直在苦苦找寻朱允炆下落的同时,时刻担忧着大哥的儿子们会回来夺回皇位。皇位对朱棣的诱惑力有多大,他内心深处的担忧就有多重。

卧榻之上,岂容他人酣睡,睡眠质量越来越差的朱棣“清理”大哥朱标的儿子们终究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

最初,朱棣对大哥朱标的孩子们和老婆还算客气,毕竟面子工程得做足。实际上,这些“客气”仅仅是他等待时间的过程罢了。

朱标的三子朱允熥本非常受宠,毕竟,他是太子妃常美荣拼了命换来的孩子。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曾封这个弟弟为吴王。

可未等到朱允熥去往封国杭州就藩,朱棣就篡位成功了。于是乎,朱允熥的人生也开始发生了惊天逆转:他先是被降为了居漳州的广泽王,随后又被召回京师贬为了庶人,再后来,则被囚禁在了凤阳,后暴毙而亡。

朱允熥的一生无疑是被永乐帝朱棣捏在手里的一生,说来,朱棣亡朱允熥着实是费了一番功夫的。朱棣处置大哥朱标的四子朱允熞的手法,与处置其三子朱允熥的手法,几乎是完全复制粘贴的。影视剧中朱标

相比之下,朱棣清理大哥五子朱允熙的手法明显就与处置他几个哥哥不一样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相比哥哥们,他年岁最小。

皇叔叔朱棣篡位时,朱允熙年仅11岁,这个年纪在任何年代都是尚未知事之时。可即便如此,朱棣也未放过他。

朱棣先是将徐王朱允熙降为了朱允熙,这个路数与朱棣对付哥哥们的手法一致。所不同的是,紧接着,朱棣并未继续给他降级或是贬为庶人,而是让他和母亲吕氏一起去了懿文太子陵,给父亲朱标守陵墓去了。

公元1404年,朱允熙被永乐帝改封为瓯宁王,"不遣之国"世奉太子祀。听这架势,朱允熙和母亲颇有能幸免于难的意思。

然而,这之后仅仅两年,年仅16岁(刚刚成年)的朱允熙和母亲便因府邸中莫名起火,被活活烧死。

好在,朱允熙死后,得了一个“哀简”的谥号,说来,这结局终归要比其他几个哥哥强。

朱棣做了如此多,是否就能安心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即便最终已经得了民心,坐稳了江山,也处置了大哥的众儿子们,朱棣也依旧不安心。

为此,他甚至几次三番派郑和下西洋,名义上是为建立邦交、巩固政权,实际上却多少是为探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

可惜,直到朱棣辞世,他也未能探寻到朱允炆的下落。这便也意味着,他继位后一直生活在担忧和恐惧中,如此巨压下,加上国事繁忙,竟导致他在位23年,未生下过任何子嗣,这在历史上,真真算是奇事一桩。

是报应否?谁知道呢?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标是朱元璋长子,深得朱元璋喜爱,而且朱标为人宽厚仁义,在众兄弟和朝臣之间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朱元璋去世后是朱标继位的话,那可真就没朱棣什么事了。但是很可惜朱标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去世了,年仅38岁,真的是英年早逝。

朱标去世后,朱元璋没有在众多儿子中选择继承人,而是直接选择了朱标次子朱允炆做继承人,这样也就导致了朱允炆上位年轻气盛急于削藩,给朱棣有了篡夺皇位的借口,最终皇位落到了朱棣手中。

朱允炆在“靖难之役”中丢掉了江山,在南京皇宫举火自焚,当然,朱允炆是否真的自焚身亡这已经是历史之谜了,但是朱棣称帝之时,朱允炆之母吕氏以及他的三个弟弟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还都活着,朱允炆不管是逃跑出家还是真的自焚而死,总之朱棣是再也没找到他,但他的兄弟和母亲却都落到了朱棣手中。

那么朱棣对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其余儿子又如何呢?

朱标一生算上朱允炆共生有六子,有两名妻子,最初的太子妃是常氏,也就是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之女,常氏给朱标生下了长子朱雄英和三子朱允熥。

朱元璋早就给明朝定下了祖训,明朝皇位继承人必须选择嫡长子而立,所以朱标的嫡长子朱雄英本来都已经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了,但是可惜朱雄英年仅8岁就夭折了,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替朱标做主选择了次子朱允炆为继承人。

而朱标的太子妃常氏也是在生育朱允熥之后就因为产后后遗症去世了,所以常氏去世后朱标就扶正了侧妃吕氏,这吕氏就是朱允炆、朱允熞、朱允熙以及朱标第六子的生母,朱标第六子是生下之后没来得及起名就夭折了,所以朱标的儿子实际有五个,抛去夭折的朱雄英,在朱允炆登基时还有三位弟弟都在世。

根据《明实录》记载,朱棣在攻克南京之后,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嫂子吕太后,朱棣无耻的对嫂子吕太后说自己是迫不得已才起兵靖难,主要意思就是为了大明江山,为了铲除朱允炆身边的奸佞小人。

朱棣在这时对嫂子吕太后还是比较谦恭有礼,大半夜安抚完嫂子吕太后之后就派卫兵护送吕太后回宫,也就是在这时南京皇宫中起了大火,朱允炆自焚了。

朱棣还假装派人去救火,吕太后还为回到皇宫就已经传出了朱允炆自焚身亡的消息,这时候演技派朱棣就开始飙戏,当着嫂子吕太后的面嚎啕大哭,一边哭一边说:痴儿何必如此,我是你叔叔怎么能害你!

(朱棣攻陷南京后)遂阖宫自已焚燃。上望见宫中烟起,急遣中使往救,至已不及,中使出其尸于火中,还白上,上哭曰,果然,若是痴呆耶!

——《明实录》

这一夜吕太后失去了皇帝儿子朱允炆以及儿媳马皇后还有长孙朱文奎,根据史书记载朱允炆举家自焚,他和妻子马皇后以及长子朱文奎全部死于靖难之役中。

虽然朱棣真的是垂涎于皇位,但是真的靖难成功后他反而更要演戏,于是他对嫂子吕太后可以说是温和谦恭,吕太后当此之时也知道该如何做了,也只得公告天下承认了朱棣登基的合法性,谴责了儿子朱允炆任用奸佞之人以至国家动乱。

朱棣既然登基做了皇帝,那么嫂子吕太后很明显也不能再称之为太后,本来朱允炆登基后曾经追谥老爹朱标为明兴宗孝康皇帝,朱棣自然也不会承认大哥朱标的帝号,于是朱棣恢复了朱标死后被老爹朱元璋追谥的懿文太子称号,而吕太后在朱棣登基之后称号则变为了懿文太子妃。

至于朱允炆的三位弟弟也就是朱标的剩下三个儿子,朱棣新君即位当然要展现出自己的雍容大度,他并没有立刻对朱标的三个儿子朱允熥、朱允熞、朱允熙大开杀戒,而是将他们从亲王降为郡王安置起来。

老三朱允熥被朱棣从吴王降为广泽王,朱棣让他世代居住在福建漳州;老四朱允熞被朱棣从衡王降为怀恩王,朱棣让他世代居住在建昌。但是朱棣很快就露出了他残忍面目,朱允熥和朱允熞带着全家到封地还没住热乎,朱棣就开始找他们麻烦。

朱允熥和朱允熞到封地不到三个月就都被朱棣下诏回京,这兄弟二人可能是在这一路上对这位谋朝篡位的叔叔朱棣怨言很多,所以朱棣觉得他们不安稳,而且他们的身份很敏感,因此朱棣怕他们太远不好控制,于是兄弟二人刚到封地朱棣就反悔了,立刻又把他们诏了回来。

召回京城之后,朱棣以朱允熥和朱允熞不知感恩反一路散播怨言为由将他们贬为庶人,将他们两家家族永远禁锢在朱元璋的老家凤阳。

朱棣狠不狠,可以说是收拾完你们一家子,你还不能说他一点不好。就这样朱允熥和朱允熞兄弟及其后人都被朱棣废除宗籍贬为庶人,由于朱允熞没有后人,所以历史上称呼朱允熥这一家族为“吴庶人”。

到了永乐十五年(1417年),当初大开南京城门向朱棣投降的朱元璋第十九子谷王朱橞想勾结朱元璋第十一子蜀王朱椿推翻朱棣,拥立建文帝朱允炆家族一系的人当皇帝,虽然这场谋反因为蜀王朱椿主动检举揭发而流产,但是也让朱棣更加猜忌朱标此时唯一在世的儿子朱允熥。

就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熥在这一年莫名其妙暴毙而亡,如果说朱允熥的死和朱棣一点关系没有会有人相信吗?但是历史就是这样,史书没有记载,那凶手就不是朱棣,可这真说得过去吗?

朱允熥死的时候年仅39岁,在正当壮年的年纪莫名其妙暴毙身亡,死因至今成谜,真的是巧合吗?为什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在有人想拿朱标后人做文章的时候死,所以这个凶手大家自行体会吧,毕竟历史是记录不全的。

如果说朱允熥死的莫名其妙,那么他好歹还算是朱标儿子中寿命比较长的了,虽然只活了39岁,但要知道老四朱允熞早在永乐十二年(1414年)就去世了,死的时候年仅29而已。

朱允熞应该是长期被朱棣禁锢在凤阳,整个人有些抑郁了,所以他最后应该是抑郁而导致英年早逝。

至于朱标最小的儿子老五朱允熙虽然是年纪最小,不过他却是朱允炆兄弟中最先去世的一位。

朱允熙最初被封为徐王,朱棣继位后被降为瓯宁王,朱棣没给他封地,而是给他派了一个好差事,让他带着母亲吕太后世代为朱标守陵。

于是朱允熙就带着母亲吕太后居住在了父亲朱标的陵寝附近,即便如此,永乐四年(1406年),朱允熙的住宅莫名其妙失火,吕太后没啥大事,但是朱允熙却葬身火海之中,年仅16岁。

看看又是巧合,莫名其妙的住宅失火,而作为主人的朱允熙却莫名其妙葬身火海,反而母亲吕太后安然无恙,这真的是巧合吗?16岁一个半大小伙子比一个年纪大了的母亲吕氏,小伙子葬生火海,老阿姨却能逃出生天,这放谁身上谁能相信?

不过朱棣做的比较隐蔽而已,在历史上没留下任何证据,任后人如何猜测,总归猜测归猜测,就是没做过屠戮侄儿的事情。

朱标生前对朱棣还是非常不错,朱棣犯错总是朱标为之袒护,朱标对朱棣这个弟弟还是有着比较深厚的感情,朱标在诸多弟弟之中最为袒护和宠爱的就是朱棣,但朱标泉下有知的话,他万万想不到自己生前最为宠爱的弟弟会对他的子嗣如此。

朱标一系的后人在朱棣登基后基本被废为庶人,而朱允熞和朱允熙去世时都没有后人,所以朱标一系的后人主要在于三子朱允熥和朱允炆次子朱文圭这两支上。

朱允熥有一子名朱文坤,在朱允熥莫名其妙暴毙之后,一位忠于朱允熥的老奴王忠带着尚在襁褓之中的朱文坤逃离了凤阳,王忠带着朱文坤落脚在山东莱阳。

朱棣之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对朱标的后人监管的也就都比较松了,所以朱文坤没有再回凤阳而就在莱阳当地结婚生子繁衍家族,但是朱文坤家族从不承认自己是皇族,家族起名字也从不按皇室宗谱起名。

时至今日,朱文坤的后人已经在当地繁衍出成百上千的朱姓后人,而当年朱文坤居住的村子也因此改名为南朱家夼村,现今全村村民基本都姓朱,他们都算是朱标一系后人。

相比于朱文坤,朱允炆的次子朱文圭就比较惨了,朱棣攻进南京时,朱文圭年仅2岁,朱棣登基后立刻就将2岁的朱文圭圈禁起来,此后朱文圭一生几乎都处于圈禁状态,直到明英宗复辟,英宗有感于在明代宗时期被圈禁的滋味很难受,他大发善心下旨释放了被圈禁了五十多年的朱文圭。

朱文圭被释放出来时大字不识,牛马也都不认识,基本上与社会脱节50余年,生活技能没有,人情世故不懂,连基本的生活工具都不认识,可以说非常悲催。

明英宗好人做到底,释放朱文圭出来之后又给他娶媳妇儿又给他买奴仆,把他的生活一应全部置办齐全,然后让其会朱氏老家凤阳生活。

这朱文圭在被释放两年多之后就去世了,不过他倒还很争气,在去世前生出了儿子,使得朱标这一系又多了能传承下去的血脉。

所以在明朝时期称朱文坤的后人为吴庶人,称朱文圭的后人为建庶人,这两大庶人家族也就是朱标一系的后代传承。

因此来说朱棣在历史上做坏事很隐蔽,没有被人记录下欺辱寡嫂,屠戮幼侄的口实,但事实是如何后人心里都有数。

小岛知风拙见

欢迎四海八方的朋友关注和点评!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也是无人敢有异议的皇位接班人,无奈朱标英年早逝,给明朝带来皇室成员争夺皇权的“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发生,朱元璋也应该负有责任。

按照嫡长子继承的原则,朱标死后,朱元璋应该在众多儿子当中挑选太子合适人选,而不应从朱标儿子中选择皇位继承人。

朱元璋在晚年对功臣进行大肆屠杀,目的是防止皇帝镇不住功臣,但是朱元璋对皇室成员则是笃信不疑,给众位藩王足够高的地位和权力,也包括最为要命的军事指挥权。

公元1399年,朱棣起兵发动政变,经过四年时间,燕王朱棣成功攻破侄子朱允炆的南京城。靖难之变以朱棣的胜利告终,朱棣登基称帝,史称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登基后是如何对待朱标的妻儿呢?

根据《明史》记载,朱标有两位夫人,分别是常氏和吕氏。

常氏是朱标的正妻元妃,是常遇春的长女,在洪武四年,朱元璋亲自册封元氏为皇太子妃,从常氏受到的特殊关照可以侧面看出朱元璋对朱标太子的重视和期望。

吕氏是朱标的侧妃,她是太常寺卿吕本的女儿,嫁给朱标的时间史书没有记载,推测大概在洪武八年或者九年,同样也是朱元璋亲自为朱标安排的婚事。

史书记载,朱标有五个儿子、四个女儿,儿子皆为常氏和吕氏所生。

元妃常氏为朱标生下长子朱雄英、三子朱允熥,侧妃吕氏生下次子朱允炆(建文帝)、四子朱允熞、五子朱允熙。朱标的四个女儿的生母没有相关记载。

朱标长子朱雄英。常氏为朱标生下长子朱雄英,从封建礼制来说,按照嫡长子继承的惯例,朱雄英是名副其实的皇长孙,将来的大明皇帝;从感情上来说,不管是明太祖朱元璋还是太子朱标,对朱雄英都极尽宠爱。可惜朱雄英无福做皇帝,年仅八岁(公元1382年)就夭折。因此,在朱棣登基后,对早逝的朱雄英并未产生影响。

朱标元妃常氏。公元1378年,即洪武十一年,常氏再为朱标生下儿子朱允熥,排行第三,但是常氏在生下朱允熥后两天就撒手人寰,明太祖朱元璋为她辍朝三日,谥号敬懿。

朱允炆登基后将朱标尊为“孝康皇帝”,嫡母常氏被尊为孝康皇后。靖难之变后,为让自己登基名正言顺,朱棣将朱标改称“懿文太子”,将常氏称为“敬懿皇太妃”。

从朱棣改变朱标与常氏的尊号可以看出,朱棣不承认朱允炆登基为皇帝的事实,而是遵照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封号,将朱标定为早逝的太子,将常氏定为太子妃。这样来说,朱棣是从朱元璋手中接过名正的皇帝大位。

朱标三子朱允熥。洪武十一年,朱允熥出生在应天府,随即被封为郡王,洪武二十八年娶兵马指挥赵思礼的女儿为妃。建文帝继位后,将朱允熥封为吴王,藩地是在杭州,但还没来得及启程出发,朱棣起兵政变的靖难之役就爆发了。

朱棣攻占南京后,将朱允熥封为广泽王,定居漳州。同年,将他召回南京,贬为庶人,朱棣对朱允熥不放心,将朱允熥囚禁在朱氏老家安徽凤阳。永乐十五年,朱允熥暴卒,死因不详。

朱标次子朱允炆。朱允炆本是朱标的次子,但由于长子朱雄英早逝,所以被传位登基成为皇帝。在靖难之变失败后,在朱棣率军攻破南京城的时候,朱允炆在皇宫中一把大火点燃宫殿。

当朱棣扑灭大火后,从火场中发现几具被烧焦的尸体,尸身已经无法辨认,但宫中太监说这是建文帝朱允炆和皇后以及皇长子朱文奎。

关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场结局,如此以来成为历史悬案,至今无法确定建文帝是否真的死于宫廷大火,明成祖朱棣对此也是少信多疑。

朱标四子朱允熞。朱允熞在洪武十八年出生在应天府南京,他的命运与三哥朱允熥的命运非常相似,生命轨迹基本相同。

建文帝登基后,被封为衡王,同样未来得及前往藩地就遇上靖难之变。朱棣登基称帝后,将朱允熞封为怀恩王,要求居住在建昌。

从朱棣对朱允熥和朱允熞的封号可以看出朱棣的心思,一个是广泽王,一个是怀恩王,从等级上来看,相比建文帝肯定是降低的,从封号名字看,朱棣希望二人铭记圣恩浩荡,好自为之。

同年九月,朱允熞与三哥朱允熥同时被朱棣召回南京,贬为庶人,同时被囚禁在老家安徽凤阳,永乐十二年,朱允熞去世。

朱标五子朱允熙。朱允熙是朱标与吕氏生的第三个儿子,于洪武二十四年出生在应天府南京,次年朱标就在陕西巡视选址建都事宜后因风寒去世。

公元1399年,建文帝登基,册封年仅8岁的朱允熙为徐王。四年后,朱棣登基,朱允熙被朱棣降封为敷惠王。由于朱允熙年幼,朱棣命他与母亲吕氏共同为朱标守墓,朱标的陵墓明东陵就在南京,距离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不远。

永乐二年,明成祖朱棣再次改封朱允熙为瓯宁王,并且诏书中说“不遣之国,世奉太子祀”,从字面意思来看,朱允熙母子将会平平安安地为朱标守墓,这未尝不是一个好结局。

永乐四年,朱允熙居住的府邸突然失火,导致朱允熙被活活烧死,年仅十六岁,朱棣追赠谥号哀简,这也是在朱标众位儿子中唯一一个获得朱棣封谥号的。

朱标侧妃吕氏。朱标的侧妃吕氏是建文帝的生母,被建文帝尊为皇太后,朱棣登基后将吕氏称为“懿文太子妃”,其中缘由与元妃常氏相同。

朱棣对众位侄子下狠手,主要是害怕将来威胁自己的皇位,而对于大哥的妃子吕氏则没有必要赶尽杀绝,善待吕氏将会为自己活得更多的舆论支持,便于安抚朝野臣民。

吕氏与朱允熙共同为朱标守墓,在朱允熙死后,朱棣虽然一直密切监视吕氏日常活动,但在衣食方面必定充足富裕。对于吕氏来说,心中肯定凄苦难言,最后郁郁而终。

结语

朱棣通过靖难之变成功登基称帝,面对大哥朱标的妻妾和儿子,朱棣狠下毒手来确保皇帝宝座,多方寻找建文帝的下落;同时,从朱棣对朱标妻儿的处理可以看出,朱棣非常渴望能够证明自己登基称帝是名正言顺。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靖难之役,历史上也称靖难之变,是明朝初期朱氏皇族子弟朱棣发动的一场政变。

朱元璋自统一天下,建立明朝后,他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先立了嫡长子朱标为太子。本来朱标是能够继承皇位,君临天下的,可惜朱标英年早逝。所以在朱元璋死后,皇位顺理成章的到了朱元璋嫡孙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朱允炆手中。

但是当时的燕王朱棣对于皇位还是十分垂涎的,朱元璋在世时他不敢轻举妄动,但是在朱元璋死后,他借着建文帝削藩事件以起兵勤王的名义发动政变,史称靖难之役。

最后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了,他成功了,成为了明朝第三位皇帝。

那么朱棣成功政变后,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呢?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我们都知道,朱棣虽然成为了皇帝,但是位置却名不正言不顺,是从侄子朱允炆手中抢来的,所以朝中大臣许多人不服。

朱棣继位后,为了巩固统治,将忠于建文帝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由此可见朱棣的心狠手辣。

而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是建文帝的母亲和亲兄弟,和建文帝的关系更是不用说,那朱棣继位后是如何对待他们的。

据史料记载,朱标一共有五个儿子,分别是大儿子朱雄英,二儿子朱允炆,三儿子朱允熥,四儿子朱允熞,最小的是朱允熙,分别是常氏和吕氏所生。

长子朱雄英和正妻常氏都在靖难之役前去世了,所以我们就不讲他们了,我们主要来说说吕氏和朱标的其他四个儿子在靖难之役后下场如何。

首先建文帝朱允文的下落在历史上是一件悬案,据说燕王朱棣率军攻破南京城后,南京城内的皇宫突然着起了大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不过据太监们说这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但是因为尸体并不能准确辨认,所以事实真相实际上无从所知。

朱标的三儿子朱允熥,四儿子朱允熞在朱允炆在位时分别被封为吴王和衡王,这些王位在当时都是及其尊贵的。

在朱棣继位后,一开始只是将他们的王位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分别改成了广泽王和怀恩王,从名称就不难发现,除了地位和权势一落千丈,名称也充满了侮辱性。

但是朱棣依旧不放心这两位已经无权无势的王爷,于是便将他们强制关在身边,进行了囚禁。

最后,朱棣觉得他们的王爷地位还是让自己不舒服,于是将他们贬为了平民,并派遣心腹监视他们。

朱标最小的儿子朱允熙是几个兄弟中最惨的,因为朱棣继位时,他尚且年幼,所以朱棣一开始并没有在乎他,只是派他去给他父亲朱标守灵。

虽然说他三哥四哥下场也不好,成为了平民,但是都至少保住了性命。

但是朱允熙却下场十分凄惨,在朱棣继位后的第四年,朱棣还是担心朱允熙会心怀不轨,为了掩人耳目,他在朱允熙居住的地方放了一把大火,将朱允熙活活烧死了。

最后我们说说朱标的妻子,也就是朱允炆的母亲吕氏,对于自己的嫂子,朱棣还是不敢太过于放肆的,并没有进行迫害。

在建文帝在位时,吕氏的身份是皇太后,朱棣继位后,首先废除了朱标之前孝康皇帝的尊号,改为了懿文皇太子,而吕氏作为朱标的妻子,封号也改为了皇太子妃。

虽然吕氏晚年衣食无忧,但是却被紧紧的监视着,最后也只能含恨去世。 朱棣虽然文武全才,宽严并济,知人善任,但是也掩盖不了他心狠手辣的对待自己大哥妻子和儿子们的事实,不过自古皇位都充满了腥风血雨,有些结局或许都命中注定了。

在靖难之役后,朱棣是怎样对待大哥朱标的妻子和儿子们的?

朱标只有2位夫人,满16岁时老子朱元璋给办的,正夫人是常遇春的闺女,直接封为皇太子妃,同时还娶了太常寺卿吕本的独生女,封为吕妃。《明史》记载朱标共有6个儿子,4个女儿,女儿为谁所生、生卒都未记载,6个儿子由太子妃常氏生了2个,吕妃生了4个。太子妃常氏很悲剧,准确的讲她们一家都很悲剧,不是早死就是被处死,王侯将相之家却无福可享,常氏自己先给朱标生了长子朱雄英,没几年夭折了,生第二个儿子时,常氏难产死了,才24岁,留下儿子朱允熥。

马皇后与太子朱标像。

吕妃为朱标生了4个儿子,常氏生的朱雄英夭折后,吕氏生的第一个儿子朱允炆成了皇长孙,第二个儿子朱允熞,第三个儿子朱允熙,第四个儿子早殇,未起名字。等于说朱允炆继承帝位时,有自己老妈吕氏,已尊为皇太后,一个异母弟弟朱允熥,二个同母弟弟朱允熞和朱允熙。朱棣攻入南京城时,皇宫一把大火,朱允炆自己不知所踪,其他人被朱棣一网打尽,当时朱允熥和朱允熞已成年,分别被建文帝封为吴王和衡王,两人被俘后,朱棣把两人从一字王降为二字王,不久剥夺爵位,废为庶人,禁锢于凤阳,两人同病相怜,在凤阳落寞了10几年后,于永乐15年,也就是公元1417年同时死亡,死因不明。

图为朱标的明东陵,现在只剩下基址。

公元1402年,朱标小儿子朱允熙才11岁,未成年,所以由吕太后养在自己身边,早在朱棣攻打金川门时,吕太后曾去往朱棣军中相劝无果,在返回途中皇宫已大火,城破之际,母子一起被捕,吕太后被朱棣称为“皇嫂太子妃”。早年朱允熙被建文帝封为徐王,也是被朱棣一字王降为二字王,《明史·卷一百十八·列传第六》诸王篇记载“永乐二年下诏,徐王允熙改瓯宁王,奉太子祀,四年邸中火,暴薨”,吕氏也随朱允熙居懿文陵,也就是朱标的明东陵,等于说朱棣把母子俩赶到钟山为朱标守陵,仅2年后,他们住的房子发大火,母子俩被火烧死。

图为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前面说到朱标共有4个女儿,生母、生卒均未记载,三女儿早夭无封号,《明史·卷一百二十一·列传第九》公主篇记载,大女儿江都公主,嫁给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之子耿璿,朱棣兴兵起叛时,耿炳文是北伐平叛的主帅,耿璿是军中的将领,兵败后罢官归家,朱棣登位后召其入朝,耿炳文称疾不出,明显跟朱棣作对,一家人的结果可想而知,耿炳文和几个儿子,包括驸马均耿璿在内,全被处死,江都公主为皇女,留了一条命,降为郡主,不久也忧虑而死,史称“忧卒”。

图为鸟瞰明中都凤阳遗址。

朱标二女儿宜伦郡主,在永乐15年,也就是公元1416年,下嫁于礼,就一句话完事儿,明史是这样的,如果丈夫是有身份的人,都会有点笔墨,像她姐江都公主嫁给耿璿,此人是开国功臣长兴侯耿炳文之子,明史有上百字的描述,而宜伦郡主嫁给于礼,何许人也没有记载,说明其身份不入流,民间的《万历野获编》记载于礼是锦衣卫的百户,这是个六品武官,统领120人,相当于现在的连长,可见其地位低,明史的公主一般没有生卒,朱棣虽然没有杀这个堂妹,但从朱标去世到永乐15年,很明显宜伦郡主早已过了桃李年华,熬成了老女人才随便给婚配了。

永乐皇帝朱棣画像。

朱标最小的女儿更惨,在永乐活了10年,朱棣未给婚配,于1412年去世,南平郡主还是死后追册的。另外建文帝朱允炆有2个儿子,长子朱文奎7岁跟着建文帝一起失踪,次子朱文圭当时才2岁,跟着叔叔朱允熥和朱允熞一起囚禁在凤阳的广安宫,人称“建庶人”,直到明英宗朱祁镇做皇帝时,感慨建庶人的生活悲惨,为其平反,还其自由,此时朱文圭已被囚禁55年,出来后连牛马都不认识,不久就死了。以上就是朱棣篡位后,朱标后人的结果,虽然朱棣表面上没有直接杀掉,实际上子女们都变相被迫害,下场凄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