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永瑆虽然德才兼备,各方面都很出色,但却输在了性情这一点上。性格问题,对于一般人而言,没有任何问题,甚至可能是优点。但对于一个皇帝来说,绝对是致命的缺点。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永瑆输给了永琰。
大家都知道,乾隆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而且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六十年后,还当了三年零四个月的太上皇,可以说是掌管皇权最长的一个皇帝。也正是因为他活了这么长时间,所以导致他好几个孩子,都没能活过他。没能等到继承皇位的时候,就凉凉了。
作为皇帝,坐拥后宫佳丽三千,乾隆皇帝一生当中,一共育有十七个儿子。但是,古代人可不是全都像乾隆皇帝那样,能活到那么大的岁数。古代人的平均寿命都不长,存活率不高。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亦或是皇室宗亲,都很难活到七八十岁。所以古代才有人活七十古来稀的说法。
乾隆皇帝的这17个儿子当中,有7个很小的时候就夭折了。这七个分别是:老二永琏,活到9岁的时候死了;老七永琮,2岁就死了;老九1岁死的、老十3岁死的;老十三出生没几天就死了;老十四4岁死的;老十六在三岁就死了。
另外,还有两个儿子更特殊。老四永珹,乾隆把他过继给了和硕履懿亲王允裪当作后代,降袭履郡王。老六永瑢,乾隆给他过继给了慎靖郡王允禧当作后代,被封为了贝勒。这两个儿子,也就与皇位之争没了关系了。
公元1773年,乾隆再次秘密立储。在这期间里,又被踢出局好几个皇子:乾隆的大儿子永璜在1750年去世,老五永琪,也在1766年死了。这样下来,把这些死了的皇子们,还有过继的皇子们都去掉,剩下能夺取皇位的也就剩下5个人了。这五个人分别是:老八永璇、老十一永瑆、老十二永璂、老十五永琰和十七永璘。
这里要多说一下十二皇子永璂,他的母亲是乾隆的第二位皇后乌喇那拉氏,纯纯的嫡子。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永璂可以顺利的登上太子之位的。但是,偏偏这个乌喇那拉氏不省心啊,犯错误了,她儿子自然也会受到她的牵连。所以永璂自然而然的也失去了这个资格。
至于这个乌喇那拉氏的事情,那就说来话长了。话说乾隆的第一位皇后,孝贤纯皇后,在1748年的七月初一,因病去世了。乾隆当时听了他母亲钮钴禄氏的话,决定先先把乌喇那拉氏赐封为皇贵妃,随后再给她晋级为皇后。
公元1765年正月十六,乾隆皇帝第四次南巡。二月初十的时候,乾隆还为乌喇那拉氏举行了生日派对。但是到了闰二月十八,乌喇那拉氏就彻底跟乾隆闹掰了,还被强行给送回了北京。
为什么当时会和弘历关系闹僵呢?根据当时的情形,最大的原因还是权力斗争。这个乌喇那拉氏,无法容忍令贵妃魏佳氏那么得宠,因为这个魏佳氏当时已经被乾隆和皇太后钮祜禄氏内定了,将她晋升成皇贵妃。在古代,皇贵妃是一个很特殊的存在,虽然比正宫娘娘地位要低,但却比其他妃子的地位都高,有和皇后竞争的资格。
所以,乌喇那拉氏当时和乾隆闹掰,既是担心自己的地位,也是担心自己的儿子永璂的皇位竞争问题。如果令妃真的当上皇贵妃的话,那么她的儿子就会成为永璂的强大对手,所以乌喇那拉氏强烈反对乾隆和太后做的这个决定,甚还至不惜把自己的头发剪掉,以此来威胁乾隆和皇太后。
乾隆见到这个场景,当即大怒,命人立刻马上把她送回京城。乌喇那拉氏从此彻底失去了乾隆的宠信,直接被打入冷宫,第二年就归西了。乌喇那拉氏死后,乾隆还不准她埋葬在帝陵,而且给她下葬的规格还特别小,棺木也不怎么讲究,就是一个破破烂烂的一个棺木,到现在也不知道他到底埋葬在哪里。而且乾隆也没有给她谥号,更没设神牌,什么都没有,可以说死得很凄凉了。
据说当时整个葬礼,所有的费用加起来才花了207两,作为一代皇后的葬礼,实在是寒酸得很。因为母亲的原因,永璂自然也因此失去了继承资格。
这样的话,就还剩下四个人了。
老八永璇这个人品性轻浮,而且贪财好色,腿脚也不利索。乾隆本来就不喜欢他,更别说什么继承皇位了,根本不可能的。有一次,老八永璇被乾隆弘历发现他脸色异常,好像有“内病”,于是乾隆很生气地给他一顿臭骂。之后乾隆还派人,去监视老八永璇的生活,结果发现他藏了“邪书”,也就是《石头记》,今天我们更习惯于称之为《红楼梦》。
这里要说明一下,虽然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红楼梦》是四大名著之一。但是在清朝那会儿,红楼梦自成书开始,很长一段时间里,被都视作是邪书,是被主流文化鄙视而且封禁的。所以乾隆发现老八看石头记以后,特别生气,特意安排人追查这个事。后来直接导致《石头记》这本书,在这段时间被当做禁书。
因为看《红楼梦》而失去皇位继承资格,老八也真是够惨的了。但问题是,《红楼梦》招谁惹谁了呢?
老八没了资格,这样一来,还剩下三个人。
在乾隆打算立储的时候,最小的十七皇子永璘才7岁,还不懂得人间险恶,也不懂得如何为自己争夺皇位,所以他被排除在外了。如此一来,就只剩下十一皇子子永瑆和十五皇子永琰两人之间的争夺了。
永瑆,这个人可以说是很有才但又很另类的一个人。做事轻微古怪,很难让人理解。永瑆小时候还是很聪明的,他特别擅长书法绘画,也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但是他性格古怪,遇到事情很喜欢和人对着干说反话。即使是在他爹乾隆面前,也是那样。
有一次,在剿灭白莲教的战报上,匪首张汉潮被将军明亮给生擒了。当时永瑆却很诡异的说,要是明亮将军被匪首给抓了就好了。能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看都不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
永瑆这个人不仅行为乖张,性格更是阴险好嫉妒。他娶媳妇的时候,媳妇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嫁妆自然是特别丰厚的。但是过门之后,永瑆直接把这些嫁妆给没收了,不准媳妇动用。当时他媳妇竟然和下人一样,天天喝稀粥过日子。也不知道他到底是在作秀,还是和自己媳妇有仇。
还有一次,永瑆府上死了一匹马,大家都打算把他扔了,永瑆却命令下人不准再做饭煮粥,就吃这匹死马,导致全府上下吃了好几天马肉,这样也就省了好几天的饭菜。永瑆可以说是抠门抠到极点了,真是白瞎了皇子这个身份。
这样的永瑆,就算才能不错,但这个性格,怎么看好像都不适合当皇帝。
把他排除了以后,最后也就只剩下一个永琰了。虽然这个永琰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吧,但是他跟其他的皇子们比较的话,他还算正常的,毕竟也没什么不良嗜好,而且还很听话。
乾隆1773年立储的时候,已经62岁了。此时的乾隆,也没有什么生育能力了。但是他在选择了永琰以后,还是不放心,还给永琰弄了一个为期三年的试用期。1796年,乾隆为了在位时间不超过他爷爷康熙,所以主动地提前退位,永琰这才正式称帝,也就是嘉庆皇帝。
这时的乾隆皇帝,已经是85岁的高寿了,但是他仍然不放心,还在试用嘉庆。在做太上皇的最后三年,乾隆还是手握大权,没完全交出权力。经过他的考察,他发现永琰还是很孝顺的。嘉庆时时刻刻都观察着乾隆的一举一动,他爹看啥他看啥,他爹笑他就笑,他爹要是生气了他就也生气。
总得来说,乾隆皇帝所生的这些儿子里面,要么比乾隆这个当爹的死得早,要么就有各种小问题。相对来说,永琰虽然不是特别出色,但却胜在没什么毛病,而且为人处世也很稳重。永琰能够上位,纯粹是矬子里拔大个,因为他爹实在没有太优秀的儿子,所以皇位才轮到了他头上。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继承人的问题还得从他一生挚爱三个女人说起,一位是原配皇后孝贤皇后富察氏;另外一位是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但是这位皇后不知因何原因得罪了乾隆帝,虽然没有被废,但是从此帝后反目,失宠于乾隆;第三位就是生前是令贵妃的魏佳氏,令妃生前虽然没有成为皇后,但是乌拉那拉失宠,后宫之中以令妃地位最高,她实际上就是后宫之主,乌拉那拉去世后,乾隆不再立后,令妃成为实际的权摄后宫的最高皇贵妃,令妃死后乾隆以皇后之礼厚葬了令妃,并追赠令妃为孝仪纯皇后,也算是给了令妃一个圆满的名分。
所以乾隆的继承人只能从这三位女人之中的孩子里选择,最初乾隆最挚爱的是原配皇后富察氏,所以富察氏生下的两个孩子永琏和永琮先后被壮年时期的乾隆秘密立为皇太子,可惜这两位孩子未成人就夭折了,乾隆很是伤心,当然乾隆秘密立储的事也是很多年以后他才向众大臣说起。
永琏和永琮去世后,乾隆暂时不打算立储,一直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即公元1773年63岁的乾隆才再次决定秘密立储。
这个时期乾隆在世的儿子共七人,但是其中皇四子永珹和皇六子永瑢已经被乾隆过继给两位叔叔为孙子,继承了乾隆两位叔叔的家嗣,所以他们俩已经失去了继承皇位的权利。
剩下享有继承权的乾隆五个儿子分别是: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这五人之中其实以永璂身份最为尊贵,他是乌拉那拉皇后的儿子,可惜当时帝后已经反目,所以永璂也就失宠于父亲乾隆,不可能被立为太子了。
而剩下的永璘年纪幼小,永璇举止轻浮,放荡不羁,曾经遭受到乾隆严厉的斥责,所以在所有人眼里永璇也不可能有资格当太子。
最后只剩下永瑆和颙琰,当时乾隆决定秘密立储时,所有朝臣也都认为必定会在两人之中择其一而立。但是这个秘密一直到乾隆六十年决定退位时才真正揭晓,继承人是颙琰,其实当年永瑆也是深受乾隆喜爱,乾隆对他俩的待遇都比其他皇子高很多。
但是为什么乾隆没有选择文才斐然,才华横溢的永瑆,而选择了相对平庸的颙琰呢?整体来说这个问题有两方面。
一是刚才说的,乾隆一生最挚爱的三个女人,抛去失宠的乌拉那拉氏,还剩两个也就是富察皇后和令妃,乾隆继承人必定会在她们俩所生的子女中选择,富察皇后所生的两个儿子已经夭折,她本人也早逝,所以只剩下令妃生的两个儿子,即颙琰和永璘,而永璘是幼子,乾隆不可能立幼子为帝,所以中规中矩,还有比较能服众的颙琰就自然成为乾隆心目中的首选继承人。
其次就是永瑆本人的问题,永瑆虽然很有才华,但是永瑆有点像三国时期的曹植,才华横溢,同时读书人的酸腐之气也很严重,而且永瑆专攻文学,不重弓马,且骨子里汉族儒生文人习气很重,这点是乾隆最为反感,曾经乾隆为此严厉申斥过永瑆,可惜永瑆依旧故我。
在乾隆三十八年秘密立储之后,很多人都曾经在猜测乾隆究竟选择谁当继承人,尤其是清朝的属国朝鲜对此最为好奇,朝鲜史书曾经记载,朝鲜的使臣回国以后向本国皇帝阐述永瑆和颙琰的为人,朝鲜人对永瑆评价是“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
对颙琰的评价则是“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朝鲜人还记载,乾隆曾对朝鲜使臣当面夸奖颙琰为“度量豁达,相貌奇伟,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
从朝鲜史书记载来看,永瑆虽然德才兼备,但性格比较柔和且文人气太重,属于柔而无断的人,所以他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皇位继承人,因此乾隆最终选择了颙琰。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这一关键问题,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除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出继旁支为嗣外,可供其选择的皇位继承人还有五位: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皇八子永璇:淑嘉皇贵妃金佳氏所出,年龄最长,但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永璇除了患有脚病外,还“沉迷酒色、素无人望”。甚至在时人笔记的记载中,他还“性行乖戾,屡失上意”,因此能被乾隆皇帝看中的几率不大。
皇十二子永璂:继皇后那拉氏所出,和其他皇子相比,嫡庶有别、出身高贵,但自乾隆三十年的“帝后矛盾”爆发后,继皇后“忤旨截发”,被乾隆皇帝下令收回“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相当于“不废而废”。受继皇后牵连,皇十二子永璂也是去乾隆盛宠,失去继位希望。
皇十七子永璘:令懿皇贵妃魏佳氏所出,皇十五子永琰的一母同胞。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的永璘,此时尚未成年,被密立为皇储的机会也不大。
因此,满堂朝臣猜测,乾隆皇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选择,或许会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间产生。乾隆五十四年,乾隆皇帝册封皇子爵位,将永瑆和永琰同时晋封亲王爵位,进一步坐实了时人对皇位继承人的猜测。
乾隆六十年九月,乾隆皇帝发布禅位决定谕旨,宣布“立皇十五子嘉亲王颙琰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建元嘉庆元年”,揭开了乾隆三十八年的立储谜底。
那么, 乾隆皇帝为何选择了一位资质平庸,毫无出彩表现的皇十五子永琰,却放弃了才能卓著,书法方面和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的皇十一子永瑆呢?
其实,除了皇十五子永琰生母魏佳氏的正面影响,永瑆虽然才能卓著,但却是一位无才无德甚至有着特殊癖好的怪诞皇子。乾隆皇帝放弃永瑆,而选择永琰,绝对属于明智、理性的选择。
才能卓著的皇十一子永瑆《啸亭杂录》记载了皇十一子永瑆在书法方面的巨大成就:
成亲王讳永瑆,为纯皇十一子。善书法,幼时握笔,即波磔成文,少年工赵文敏。又尝见康熙中某内监言其师少时犹及见董文敏握笔,惟以前三指握管悬腕书之,故王推广其语作拨灯法,谈论书法具备。
乾隆十七年,时为嘉贵妃的金佳氏生育三位皇子以后,生下了最后一位皇子——皇十一子永瑆。史料记载,永瑆“幼年工书,清高宗爱之,每幸其府第”。成年后,在书法和藏书方面,更是取得了巨大成就,在当时的文坛享有崇高地位和特殊影响。永瑆的巅峰时期,曾经一度达到“名重一时,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的疯狂地步。对于永瑆在文坛的成就,乾隆皇帝也颇为自豪,曾经“特命刊其帖,序行诸海内,以为荣云”。
不可否认,皇十一子永瑆在文坛的巨大成就,再一次印证了清代皇室教育的成功,证明了清代帝王对于汉文化的推崇和尊重。
嘉庆四年正月,在乾隆太上皇驾崩以后,嘉庆皇帝命永瑆领班军机处,以亲王领班军机自永瑆始。这也证明了永瑆在政务处理方面的显著能力,说其才能卓著、绝对属于客观评价。
文人气息过重,反倒引起了乾隆皇帝的反感根据《朝鲜李朝实录》的记载,皇十一子永瑆虽然“为人恺悌,最著仁孝”,虽然“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但却也必然带有文人气息,“柔而无断、遇事模棱,不竭力以报效”。而对于满人向来注重的“骑射”,永瑆则给予了爱谁谁的不重视态度。
永瑆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逐渐让乾隆皇帝生出反感,甚至数次对其公开训斥。
除此之外,永瑆还“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驭人”,借助身在皇家、见惯官场起起伏伏的环境便利,逐渐将阴谋诡道当成了自己的为人处世之道。
据《啸亭续录》记载,当时的皇十一子永瑆,“唯知逢迎权要,其上眷稍衰者,即骂詈之”,结交往来对象完全以乾隆皇帝的喜好作为划分标准。如此一来,原本就人望较差的永瑆,更失朝臣支持,甚至逐渐失去了乾隆皇帝的信任和恩宠。
自古文人多癫狂,永瑆的嗜好太过特殊,引得乾隆皇帝大怒除了文人习气太重,为人处世太过阴险外,皇十一子永瑆还是一个小气到极致状态的王爷。就永瑆当朝皇子的显赫、高贵身份而言,用“吝啬”这个词来形容永瑆,都太过客气。
《啸亭续录》有载:
成哲王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日用菲薄,库积银八十万,莫肯挥霍,一任其子孙盗窃。
在乾隆皇帝如此“败家”的皇父带领下,在“乾隆盛世”如此具备挥霍条件的背景下,作为当朝皇子的永瑆非但没有奢靡成风、挥霍无度,反倒“勤俭持家”乃至“小气吝啬”,以至于“库积银八十万”。
另外,《啸亭续录》还专门例举了三件事例,对皇十一子永瑆的吝啬予以了具体说明:
1、其妃乃傅文忠公女,奁资颇丰,而王皆索入封桩库中,妃惟日啖薄粥而已。
永瑆的嫡福晋,乃系富察·傅恒的长女富察氏,乾隆皇帝原配嫡后——孝贤纯皇后的亲侄女。如此显赫的家族背景,富察氏出嫁时的嫁妆绝对不亚于皇家公主的标配嫁妆。可自幼锦衣玉食的富察氏携带巨额嫁妆嫁给永瑆后,嫁妆立即被没收入库,过起了“日啖薄粥而已”的贫寒生活。永瑆的吝啬,可见一斑。
2、一日乘马毙,王命烹以代膳,是日即不举爨,其啬吝也若是。
永瑆的吝啬在于充分借助一切能够节俭的机会,在于能够以实际行动节省每一分钱。游牧民族出身的皇室子弟,对于马匹向来尊重和爱惜,可吝啬的永瑆似乎找到了一次改善王府膳食的机会,下令王府上下集体吃马肉,其余食物一概不许食用。
3、未薨前数月,体不沐浴,发不枇栉,溺自间出,仍狂号如故。
生活节俭、文学成就颇高的永瑆,却没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孙,以至于“子孙多以不检暴薨”,惹得永瑆“愤懑不平,得狂痫症”。病逝之前的数个月里,永瑆拒不洗澡,披头散发,疯魔狂号。面对“左右有劝更衣者”,永瑆给出了自己的理由:死后蛆食蛆骸,又谁为涤垢也?
死了以后,更脏,何必死前浪费水资源!
后记正如焦晃老爷子在《乾隆王朝》中所演绎的乾隆皇帝一样,这个带领大清王朝走向鼎盛的“十全老人”,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将国库耗费一空,在传位于皇十五子永琰以后,依然不忘了交代“做皇帝,不要小气”,足以证明其对永瑆吝啬表现的厌恶和不齿。对于皇十五子永琰的选择,虽然有着其生母魏佳氏的积极影响,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乾隆皇帝排除其余皇子以后的无奈原因。从某种程度上讲,永瑆的特殊癖好反倒成就了嘉庆皇帝!
参考文献:《啸亭杂录》、《啸亭续录》、《清史稿·列传八·诸王七》、《清实录·高宗实录》、《爱新觉罗宗谱》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中国最长寿的皇帝乾隆弘历,同时也是中国掌握实权最久的皇帝,在为60年,实际掌权64年,享年89岁。乾隆自诩为大清国“第二康熙”,对玄烨无限崇拜,而且仿效祖父,缔造“十全武功”,自称“十全老人”。乾隆晚年,康熙最头疼的册立储君问题同样降临在了乾隆身上。面对众多皇子,乾隆最终在秘密立储的诏书上写下永琰的名字,并且在其去世前四年,直接传位给永琰,自己做了四年掌握实权的太上皇。在乾隆的众皇子当中,十一皇子永瑆才能出众,但乾隆为什么要传为给十五皇子永琰而不选择永瑆呢?
立储状况乾隆一共育有十七位皇子,十位皇女。其中皇长子永璜、皇次子永琏、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过继旁支)、皇五子永琪、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纷纷天不假年,有的夭折,有的青壮年病逝,皇九子、皇十子、皇十六子甚至连名字都没来得及取就驾鹤西去了。
剩下的皇子分别是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
- 皇六子永瑢
“乾隆属意在第五子,而年前夭殁,今永瑢专宠。"——《热河日记》
永瑢多才多艺,能力突出。据史书记载,永瑢“聪睿绝伦, 旁通星历, 为皇帝属意”,因为博学多才,永瑢被乾隆派去做《四库全书》总裁定,又引起能力出众,后被乾隆委以掌管内务府的重差。
“而今番五台之行, 预谕内阁, 诸子中亦令质郡王留京, 事系监国, 可见倚重之意是白遣。”
后期,乾隆皇帝巡幸外地,会留下永瑢摄政监国,主持朝政,实际上就是行使皇太子权力,俨然成为储君。但是,我认为虽然由此表现,并不能证明乾隆一心一意的想要传位永瑢,因为永瑢为过继旁支之人,所以基本没可能君临天下。后来,在主持操办乾隆七十大寿后的第九年,乾隆八十大寿前一年,1790年6月13日,永瑢病逝。
- 皇八子永璇
皇八子永璇占据着比较好的序齿位置,但是本人并不长进,用史书话来讲就是“纵欲败礼, 性行不良”。永璇为人举止轻浮,做事很不得体,很难办好差事,连人臣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何以为人君?乾隆很多次公开指责他,所以永璇根本没有机会成为储君。藩使评价:“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性行乖戾,屡失上意”。
虽然不能做君王,但是做个逍遥快活的酒肉王爷,永璇还是很在行,他也是清朝皇室之中最长寿的皇子,享年88岁,仅次于他爹乾隆。
- 皇十一子永瑆
成亲王永瑆,题主所说的嘉庆帝顒琰最有竞争力的对手。乾隆五十四年十一月封和硕成亲王,其封号满语为“mutengge”,意为“有能力的”。永瑆书法成就极高,与当时书法家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酷爱藏书,所藏宋元旧刻秘籍、书画,在当时是最多最全面的,独领风骚。
永瑆并没有成为储君,但是也并没有被君主清算,一直活到道光三年病逝,享年七十二岁。
- 皇十二子永璂
皇十二子永璂,储君候选人中身份最高贵的皇子。其母亲是乾隆帝第二个皇后那拉氏,正所谓子凭母贵,永璂的一生都被贵族光环所笼罩着,其本人也是很有才华。但是“成也母后,败也母后”,再其十五岁那年,那拉氏与乾隆发生矛盾,关系很不融洽,乾隆十分记恨,以至于那拉氏皇后之位名存实亡。乾隆三十一年,那拉氏忧郁成疾、郁郁而终,乾隆下令将其降级别以贵妃之礼下葬。
永璂的跟着母亲大人倒了个血霉。从那拉氏与乾隆闹矛盾之后,乾隆好几次将余怒释放在永璂身上,永璂几次三番的被乾隆以细小的过失而当众责备,被立为储君已无可能!
- 皇十五子永琰
皇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顒琰,虽然没有其他皇子那么有凸出的能力,但是他才德占优,在群臣之中享有一定威望,口碑很好,这一点,顒琰碾压众皇子。“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最爱,中外属望焉”这是当时大臣们对顒琰的直接评价:长得帅、有肚量、深宵帝恭、皇帝最爱、美名远扬。顒琰也不出意外的成为了大清国储君。
- 皇十七子永璘
皇十七子永璘,皇子候选人中年纪最轻,在乾隆考虑身后之事时,他尚未成年,不曾行冠礼,所以直接排除成为储君可能。
细谈永瑆与永琰永瑆比起永琰来,是有一定突出长处的。但是,这些长处并非帝王之需,而是当事人的个人喜好,就书法而言,十个永琰都不见得能够比上永瑆,但治国安邦和书法有什么关系?宋徽宗书画双绝,到头来“靖康之耻”。所以,有艺术才干并不代表你有政治才干,像曹操、曹丕、毛主席等文武双全者,那是少数。所以,永瑆的艺术成就并不能给他加分!
乾隆皇帝中晚期的确是有好大喜功,骄奢纵欲的表现,但并不代表他智商降低。作为清朝的知名皇帝之一,乾隆仍旧是一位很有帝王权术、颇具帝王之风的君主。他对于永瑆的印象是在点滴中长期观察总结而出的,并且乾隆认定永瑆并非人君之选,这是有根据的。
首先,永瑆专工文墨,对于满族传统尚武骑射并不感兴趣,而且时常疏远,这一点乾隆非常不满意。或许有人会说,治国平天下单凭弓马骑射有什么用?作为一国之君难道还需要骑马跨刀?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满人骑射是其生存之根本、发源之依托,就如同汉人的诗书礼仪,那是根本,不能忘却。满清服饰改革,将汉族宽袍大袖改为箭袖,既是一种民族文化体现,也是满族尚武的特征,要时刻披甲上阵。乾隆自诩“十全武功”,对开疆拓土,建功立业颇有兴趣,永瑆如此排斥,怎能讨得乾隆喜欢?
第二,永瑆痴迷儒汉之风,身上颇多文人气息。乾隆因为此时多次批评永瑆,作为皇子,应当身体力行,为国效力。怎奈一心沉浸在书画文墨之中的永瑆学了一生的酸腐文人气,嘴上喋喋不休、一步不让,实践起来能力欠缺、效率极低。说白了就是永瑆眼高手低,难听一点就是志大才疏,这是大多数文人的通病。自诩读了几本圣贤书就能纵横天下,就看透了世间百态,简直可笑。
第三,不谙人情世故。永瑆曾经做过一件让乾隆十分生气的事情。他的嫡福晋(正妻)是大学士傅恒的女儿,同时也是乾隆第一任皇后富察氏的亲侄女。因为永瑆对儒学的痴迷,他一直以“洁身自好、安贫乐道”为人生宗旨,一天三顿粗茶淡饭,穿着粗布衣。对于这位出生高贵的嫡福晋来说也不例外,永瑆直接没收其包括嫁妆在内的所有私产,让她跟着自己一日三餐粗茶淡饭。
嫡福晋只能忍气吞声,但娘家人不乐意了,不知怎么的将这个消息传递到了乾隆耳中,乾隆十分生气,当时就将永瑆传入宫中一顿批评。但永瑆不听,一副文人傲骨的模样,乾隆骂就骂,一个字不听,继续我行我素。乾隆失望至极,认为其不是人君之选。
藩国使臣这样评价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柔而无断”。作为儒学痴迷者,对孔子的仁孝学的很到位(我认为不见得称最,要是最仁孝能不听乾隆的话?)但是没有注意,优柔寡断。对于这样一个我行我素,不明事理之人,如何成为万民主宰,治理天下?所以,永瑆的争储失败是必然的,亦或许它本身对争储没有太大欲望。
相比之下,嘉庆皇帝顒琰就要亮眼的多。
“饬躬读书,刚明有戒,长在禁中,声誉颇多”。
“勤於学业,而人望所在”。
“为人沉重,处事刚明,皇帝宠爱,朝野想望”。
诸多的褒奖之词,无不印证了在众皇子当中即将脱颖而出的明星在当时是有多么大的影响力与声望。我们都知道,一国之君治国理政,君为主干,成为旁枝,只有枝繁叶茂,才能有足够的营养让主干强壮,成长为参天大树。永琰就是一位拥有极为良好的群臣基础的皇子,而且处事得当,很受乾隆喜爱,故称为最终继任之君。
尘埃落定乾隆三十八年冬,乾隆将永琰秘密立为储君,写好两份诏书。一份放在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一份留在自己身边。22年后的乾隆六十年,弘历提前拿出秘密立储的诏书,嘉亲王成为后继之君,被册立为储君。乾隆为了兑现自己做皇帝补偿过圣祖康熙六十一的承诺,与次年正月禅位,永琰登基为帝,年号嘉庆,但是乾隆还是掌握着实权。1799年2月7日,太上皇乾隆驾崩,嘉庆亲政,成为清朝入关第五位皇帝。
【您的评论对笔者更具价值,跪求大家不吝赐评!】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在选择继承人这件事情上,一拖再拖最终却不尽人意,其实是有他深深的无奈和痛苦的。
- 在乾隆早期,仿佛有种魔咒一样,他立一个太子就夭折一个;
- 在乾隆后期,能让他选择人没有几个,他不得不“矮个里面选将军”。
早在乾隆元年,他就已经敲定了太子人选,即孝贤皇后富察氏的儿子永琏。但不幸的是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年仅9岁。
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帝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乾隆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举丧,亲临祭奠。
据史记载,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园寝,唯独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永琏的端慧皇太子园寝。
1746年5月27日(乾隆十一年),孝贤皇后的次子永琮出生。因为他出自正嫡,因此深惬乾隆帝心意,乾隆有意立他为太子。然而永琮年仅两岁时便出痘夭折,皇后也在丧子之痛中去世。
但更让乾隆悲痛万分的是,皇长子永璜和皇三子永璋也分别在年仅二十三岁和二十六岁时去世。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得乾隆对“立储”一事有些万念俱灰。
不过这情况在第二位皇后乌拉那拉氏的儿子出生时,有所缓解。乾隆再次对这个嫡出的十二阿哥抱以希望,取名永璂,有意立他为太子。
然而谁也没想到,乾隆三十年,乌拉那拉氏和乾隆在南巡路上爆发严重的“帝后矛盾”,皇后一冲动“忤旨截发”。乾隆皇帝大怒,下令收回“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可怜的皇十二子永璂也因为母后被废,彻底去乾隆盛宠,失去继位希望。
之后持续近十年,清朝既无皇后亦无嫡皇子,而乾隆帝年事渐高,朝野上下不免人心浮动,立后立储的呼声前赴后继,乾隆一概压制。乾隆三十八年,已经63岁高龄的乾隆皇帝不得不面对皇位传承问题。
而此时的“十全老人”乾隆皇帝,在确定继承人时遭遇的尴尬,用大清朝最著名的说书人石玉昆的一句话形容,最贴切不过:矮子里面选将军。(出自《小五义》)
顶着“历史上最长寿皇帝”桂冠的乾隆,一生共有十七个儿子,十个女儿,但他自己活得实在太久了,很多子女都没能够陪他耗到最后。
当时在世的皇子共有7位: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永琰和皇十七子永璘。
乾隆皇帝在位期间,曾两度出继皇子——
- 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将皇六子永瑢过继给慎靖郡王爱新觉罗·允禧;
-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3年),将皇四子永珹过继给和硕履懿亲王爱新觉罗·允祹。
所以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加上受母亲连累的皇十二子永璂,被提前淘汰出局。那太子人选只能在剩下的4个人中挑选。
- 皇十七子永璘,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五月,当时尚未成年,又不参赛。于是“四王争霸”变成“三国演义”。
- 皇八子永璇,天生有跛脚缺陷,还“沉迷酒色、素无人望”,并且年龄较长(32岁在那个年代算是大龄了)。想都不用想,也是与皇位无缘了。
于是,最后的较量只在皇十一子永瑆和皇十五子永琰之间。
- 永瑆自幼聪慧,善书,他的书画造诣在清朝很出名,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称四大家。但乾隆帝对他的不重骑射、仿效汉族儒生的文人习气很是反感,也曾严厉申斥。
- 不过永瑆最离谱的是史料中关于他人品的描述,清朝著名的满洲正红旗史学家昭梿对永瑆的记载是"天性阴忮、好以权术駇人。持家苛虐,护卫多以非罪斥革。","受人欺诈","逢迎权要,其上眷稍有衰者,即骂詈之"。阴沉好嫉妒,对待护卫下人又严厉又残暴,遇到不痛快就喜欢骂街,这人品实在太差了。
最终,经过层层选拔和比较,十五阿哥永琰PK掉了所有的哥哥弟弟们,笑到了最后。
而从史料记载看,这位最后的赢家最大的优点就是平庸,除了读书比较刻苦外,这位太子几乎没有什么优点,当然也就没有特别出格的缺点。
乾隆三十八年,永琰被立为太子,22年后,终于修炼成嘉庆皇帝。
自称“十全老人”的乾隆,骄傲自负一辈子,但在选继承人这样的大事上,最终只能以“没有缺点”为最高标准,可见他是有多无奈和痛苦了。
乾隆晚年为什么不传位德才兼备的十一子永瑆,却选平庸的永琰?
乾隆对自己的一生是很满意的,他甚至自封十全老人,但在立嗣这件事上,乾隆是有遗憾的,他继位之后曾经积极立储,所秉持的正是其父雍正帝所建立的秘密立储制度以及嫡长子继承制,但在具体的立储过程中,却并不顺利。
乾隆开始最中意的是孝贤纯皇后所生的嫡长子永琏,甚至已经写了两份诏书,一份就放在了正大光明匾额的后面,一份乾隆自己保存着,但是很不幸的是,永琏九岁就夭折了,这给了乾隆很大的打击,之后乾隆又想让孝贤纯皇后所生的嫡次子永琮做继承人,结果永琮不到两岁就夭折了。
接连的打击让乾隆暂时将立储这件事放下了,他决定先等孩子们都长大了,然后从中挑选合适的来做继承人,这一放就是二十多年,而乾隆的17个儿子也渐渐缩减为1770年的7个,他们分别是:
皇四子永珹、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永璂、皇十五子颙琰、皇十七子永璘。
这七个儿子中,永珹被过继给了允祹,而永瑢被过继给了允禧,因此两人注定是与皇位无缘的,起码在乾隆还有别的儿子的情况下,皇位与二人是没有什么关系的,毕竟他们已经不算是乾隆的儿子了。
而在剩下的五个儿子中,按照乾隆的行事来说,原本是很有希望成为继承人的,毕竟永璂的生母是皇后那拉氏,而乾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比较喜欢嫡长子继承制的。
永璂是嫡子,他是在那拉氏成为皇后之后才出生的,但到了1765年的乾隆南巡途中,乾隆和皇后那拉氏闹翻了,至于具体的原因谁也不知道,乾隆对外的说法是那拉氏忤旨截发,所以那拉氏被遣回京城,并且皇后、皇贵妃、娴贵妃、娴妃共四份册宝夹纸全部被收回。
乾隆并没有公开废后,但是那拉氏实际上不废而废,而永璂也被牵连,不被乾隆喜欢,自然也就被踢出了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名单。
如果再除去年龄最小的永璘,那实际上,乾隆只能在永璇、永瑆和颙琰三个皇子中选择继承人。1773年,乾隆在三位皇子中选择了颙琰为自己的继承人,于是再次秘密建储。当然既然是秘密建储,自然是不被臣子们知道的。
但即便如此,臣子们也有自己的判断,比如大部分臣子认为这继承人实际上集中在永瑆和颙琰身上,而永璇和永璘并没有竞争力,这样的判断并非没有根据,最明显的就是四位皇子的爵位。
1779年,永璇被封为仪郡王,这倒并没有特别的,但到了1789年,乾隆将永瑆封为和硕成亲王、颙琰被封为和硕嘉亲王、永璘被封为多罗贝勒,而永璇依旧是仪郡王。所以不难看出,永瑆和颙琰才是乾隆最看重的。
永璇虽然是当时皇子中最大的那个,但是他并不得乾隆的喜欢,因为永璇“沉湎酒色,又有脚病,素无人望”而且“性行乖戾,屡失上意”,这样的一位皇子,乾隆自然不可能把江山社稷放在他的手中。
而永璘最大的问题出在年龄上,他出生于1766年,是乾隆最小的儿子,当乾隆再次立储的时候,他仅仅7岁,并不在乾隆的考虑范围之内。
也因此,皇位的继承人就在永瑆和颙琰之间选择,实际上我们看皇十一子永瑆,也是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是清朝时期的著名书法家,与翁方纲、刘墉、铁保并列“乾隆四家”,很得乾隆的喜欢,那么,为什么乾隆选择了更小的、略显平庸的颙琰为继承人呢?
论出身来说,永瑆的生母是淑嘉皇贵妃金氏,颙琰的生母是孝仪纯皇后,当然这皇后是后来的追封,当时还是皇贵妃。所以从出身来说,两人是差不多的,有差别的只能两个人。
永瑆文学上的才华确实很高,乾隆也很喜欢,而且永瑆“为人恺悌,最著仁孝”,但永瑆也有弱点,即柔而无断,这原本也不算是什么大弱点,但如果有这样弱点的人是一国之君,那这弱点就成了大弱点。
而且还有一点让乾隆不看好永瑆的是,永瑆酷爱文学和艺术,并且在这上面的造诣极高,这本身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与之相对的是,永瑆并不怎么喜欢骑射,这就让乾隆不能忍了。
爱新觉罗家的人不喜欢骑射,这不就是丢了祖宗的传统吗?所以乾隆虽然喜欢永瑆,但同时却不愿意让永瑆做自己的继承人。而颙琰虽然才华不及永瑆,但他所表现出来的却是一个合格的储君所应当具备的素质。
比如“勤於学业”、“为人沉重,处事刚明”、“度量豁达,相貌奇伟,皇上以类己”等等,这一切的一切都在暗示颙琰比永瑆更有资格做未来的储君。乾隆的天枰自然早就倾向了颙琰,并在1773年秘密建储,而朝臣则认为未来的储君必然出自这两人之一,只不过具体是谁,还要看乾隆的意思。
1795年的九月,乾隆宣布颙琰为皇太子,正是将自己的意思传达给天下,而乾隆之所以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他想要退位给颙琰,提前让颙琰熟悉一下,然后在1796年的正月正式做清朝的皇帝,当然至于这个皇帝做的憋屈不憋屈就是另外的事情了。
在明面上将颙琰立为太子之后,已经过完84岁生日的乾隆还曾临幸永瑆的府邸,父子相对,不知道永瑆心中作何感想,当然,以永瑆的痴迷文学和艺术的性格来说,应当是对皇位无意的,也就不会觉得颙琰成为皇太子以及未来的皇帝有什么不好的了。
而且兄弟俩关系可能还是比较好的,嘉庆四年正月,也就是乾隆和和珅离开人世的那个月,嘉庆帝正式亲政,让永瑆做了军机大臣,总理户部三库,永瑆是亲王做军机大臣的第一例,在永瑆之前,没有亲王做过军机大臣,而自永瑆开始,才有了亲王做军机大臣的例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