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七年、后金天命四年的二月份到三月份期间的,结局是以明军大败,后金军大胜作为收场的。那么这场战役爆发的原因是什么?明军人数众多为何还是吃了败仗,后金又是怎么以少胜多的呢?
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后金的背景,后金是由女真人建立在东北地区的政权,因为要和金朝有所区分,所以叫做后金。明朝初期,女真部落主要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建州、海西和东海。后来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种混乱的局面,这个人就是努尔哈赤。
在万历十一年到万历十六年这六年期间,建州的头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各部落,将后金势力拧成一股绳,实际控制的地盘有日本海、辽东都司辖区、黑龙江省和鸭绿江等地区。在统一内部过程中,努尔哈赤创立了著名的八旗制度,老百姓作战的时候当士兵,回家的时候就继续务农种地。这时候,后金的兵力总共大约有6万人主要是重装兵和骑兵。
明朝难道就一直不知道有这股势力的存在吗?答案肯定是知道的!在万历朝,把从鸭绿江到嘉峪关的地区设立了九个重镇也叫做九边,为的就是要防范女真人的侵袭。当时明朝人对女真的应对方法是分而化之,孤立一部分势力,拉拢一部分势力,让他们各自为战不能形成强大的势力。
其实在后金与明朝作战的同时,有一部分势力是早早的便倒向了明朝并没有对后金提供任何帮助。开原附近的女真族叶赫部就是怕努尔哈赤统一后对自己不利就选择了投靠明朝。鸭绿江那边的朝鲜国也是倾向于明朝的,同期存在的蒙古察哈尔部落也在视两边的实力而定,是典型的墙头草。但是任谁也想不到他们看好的明朝方面竟然毫无胜算的败了。
在明朝的末年,由于朝廷连年镇压农民起义以及后来的高淮胡乱理政,对辽东的防务工作抓的没有那么紧。同时驻守辽东的明军由于长期没有大规模的作战也纷纷懈怠,朝廷由于内乱不断导致财政状况出了问题,入不敷出,既没有足够的钱区打造好的兵器还缺粮足够的粮食。明面上明朝边关是有十多万人,其实真实的作战人员也有几万人。
努尔哈赤看到了明朝所面临的窘境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决定主动出击。在万历四十六年这一年就召集了诸位大臣商讨出兵的策略,初步计划先是将明朝的辽东地区的官兵打败,然后顺势吞投降明朝的叶赫部落,进而占领整个辽东。
努尔哈赤先是打着明朝有七大罪的旗号向抚顺发起进攻,率领两万骑兵占领了抚顺和清河。后来还想攻打沈阳和辽阳地区,但是由于自身兵力不够,加之明朝援兵增多还有叶赫部落在旁边虎视眈眈所以暂时选择了放弃。
但是抚顺等地的丢失,让本就手忙脚乱的万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决定派兵部侍郎杨镐前去辽东地区督战,但是由于缺钱短粮不能马上进攻,于是带走了二百万的银两当作军饷。同时还要在其余省份调兵,一共光为此做准备就准备了大半年。
这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把叶赫部落打得落花流水了,听闻明军准备好了就暂时撤了回来。万历四十七年的时候明军一共有八万多人,又从朝鲜那边来了一万多,加上叶赫部落一共大约十多万人,但是号称四十多万人。因为朝廷没钱维持那么大的军费开支,所以万历皇帝希望能速战速决。起初杨镐还觉得有和谈的希望,但是努尔哈赤根本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他认为只有打赢了这场战役才能和明朝有平等对话的机会。
杨镐的战术是四路进攻围剿后金势力,选择多路人马对后金势力形成团团的包围圈进行大围剿。杨镐自己在沈阳督战,总兵马林带着一万五千人在开原出发,路过铁岭的东南方向进入浑河,在北面发起进攻。总兵杜松率领三万多人充当主攻手出抚顺关,在西边发起攻势。总兵李如柏带领两万五千兵马在西南面发起进攻。总兵刘綎领着一万的明军与部分朝鲜士兵汇合沿着董家江北上,在南边发起攻势。
万历大笔一挥发布诏令,生擒努尔哈赤者赏银万两,抓住贝勒王爷的赏银千两。并且许诺叶赫部落的人,如果能打败努尔哈赤的军队则世代享有高官厚禄。
后金方面努尔哈赤在拿下抚顺后由于路途遥远,便在明辽东都司交界处选择了抚顺的东边深挖战壕准备屯兵作战。知彼知己方能百战百胜,后金方面很早就明白了明朝的作战意图,知道了南北两路人马来的速度比较慢,如果能在他们来之前先把中路军干掉就会率先取得战机。
努尔哈赤于是选择了一小部分的人马牵制南路明朝的部队以寻得时机专心对杜松这部分主要势力作战,明朝北路军队由于速度比较慢所以可以先暂时不用管。在三月初一这一天,杜松孤军深入,所以努尔哈赤集中自己的四万多人马和杜松进行交战,双方大的难解难分从白天打到了晚上,由于晚上明军点燃了火炬所以努尔哈赤命令各部人马向有光亮的地方放箭,因此明军损失惨重最后导致西路主力军大败。
对于北路军队努尔哈赤选择用骑兵冲击配合步兵的方式居高临下对明军发动了进攻,并且很轻松的取得了胜利。接下来的两路明军均中了努尔哈赤设下的埋伏导致惨败,其中朝鲜的军队努尔哈赤并没有为难他们将他们放回朝鲜。我们表面看整个战争的失败是明军分兵所致,但是明朝的腐败战斗力下降,以及将领的贪功冒进和信息的闭塞更是导致了失败的必然原因。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骄兵必败,兵者诡道也,十而围之,最忌讳分兵冒进。军事行动军令如山,眀军中不缺乏骄兵悍将。统帅杨镐自命不凡,脱离实际,在纸上谈兵岂可不败。十几万大军分进合击,看似天衣无缝,实乃兵家大忌。努尔哈赤只有约五万多精兵强将,面对强大的对手,不免惊耸了3身冷汗。惊讶猫之余,太祖亦品出了其中命门,你只多路来,我只一路去,兵力弱势,反而成了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优势。杜松,马林,杨挺之败也就顺理成章了。明军劳师动众,兵困马乏,加上天寒地冻,不眀山川异域地理,闯入了太祖努尔哈赤布下的天罗地网之中。而金兵养精蓄锐,视目以待,先发制人对杜松部发动了奇袭大战,真是惊天动地,草木皆兵,风声鹤唳,鬼哭狼嚎,几个时程后血流成河,尸山血海马嘶嘶鸟鸣,一切归于寂静。而其余三部人马尚不知前方战局,大搖大摆的行进着,李如柏,马林,刘挺,尚不知血盆大口正呑食着它们的贪功冒进之举。接下来的神操作,令大眀王朝损失了几十万大军。丶萨尔浒之战确立了后金雄霸白山黑水的不世之功,从此以后大明风华风雨漂搖,大厦将倾,一无是处,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成为弱肉强食的板上之物。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明军的失败并不在于分兵,而在于被努尔哈赤打了时间差。
在说明这个问题之前,先交代一下战役的背景,这场战役是在努尔哈赤几乎统一女真各部(除了叶赫部还没有统一),崛起于东北并且称汗之后,严重威胁到了明朝在关外地区的统治,因此明朝发动了一场旨在灭亡努尔哈赤的战役。
分兵策略其实没有问题,问题在于操作这次战役的失败,一个重要的争议在于当时的明军采取了四路合围也就是分兵的策略,其实分兵的策略本身并没有错。
分兵,一般是兵力占优的一方采用的策略,为的就是能够实现快速进军。要知道,如果把11万军队全部集中在一路,那么一条道路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人数必然是有限的,而分兵四路,就意味着可以在四条道路上同时行进,四条道路同时行进的人数肯定是比一条道路行进的人数要多很多,从而就加快了整体进军的速度。
同时,如果兵力占优的话,自然是希望对方能撒开来跟自己打,而不是双方都集中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作战,如此的话,兵力的优势就无法体现,完全就变会成“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局面,完全拼军队的质量。当然,分兵出击,就意味着分路出击的部队能经过更多的路线,更多的村庄或者城市,能够获得更多的补给。
▲四路分兵,可以在四条道路上同时开拔,进军速度就大大加快了
以上这些都是分兵出击的好处。但萨尔浒大战中四路分兵的问题在于,这种操作对于战役总指挥,兵部侍郎杨镐有更高的要求。显然兵分四路的操作难度比集中一路的难度要大很多,在四路出兵的同时,要能够保证四支部队步调一致,在同一天到达战场,这样就不会给对方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各支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有的部队早些抵达战场,有些部队晚些抵达战场,就会造成时间差,让对方能够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努尔哈赤获得萨尔浒大战的最终胜利,就是利用了明军之间各部队之间步调不一致的弱点,打了时间差,实现了各个击破,显然杨镐并没有把这次战役指挥好,没有做到各支部队之间的步调一致,露出了破绽,让努尔哈赤抓住了。
明军完善的战前部署而参与萨尔浒大战的明军,其实实力非常强!明朝从九边重镇征调的有精兵3万、精骑2.5万,从浙江征调了戚继光系统的浙军4000,各地土司兵7000,(这里的土司兵并不是一般我们所认为的地方部队,明朝当时各地的土司兵也是骁勇善战)又从其余各地方精选了2万精兵,由此组成了一支8.7万人的部队,此外明朝的盟友女真叶赫部出兵1万,朝鲜出兵1.3万,总兵力11万,号称47万。
各路领兵作战的将领,在当时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下面介绍一下四路大军的基本情况:
西路军主将是山海关总兵杜松,是此次作战的主攻部队,全军约3万人。他的士兵是从宣府、大同等地抽调的精兵,也是常年在对战关外游牧民族战争中锻炼出来的百战之师。而杜松本人即不是将门之后,也不是将领出身,是从一个士兵开始摸爬滚打一路当到了方面军大将,可以说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也是一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猛将,身经百战,鲜有败绩。蒙古人称之为杜太师,女真人称之为杜疯子。在萨尔浒大战中,他的这一路人数最多,实力最强,也是进攻的主力。西路军计划从沈阳出发,经抚顺关(今抚顺市前甸镇关岭村)进入苏子河谷,从西面进攻。
北路军由开原总兵马林带领。马林带领的队伍除本部精锐的辽东火枪骑兵以外,还有从山东、河北等地征调的兵源,总兵力2万人,从开原出发南下,其后续还有叶赫部的1万名女真士兵,经三岔子堡(今辽宁省铁岭县三岔子村),从北面进攻赫图阿拉。
东路大军主将刘綎,是晚明第一猛将,能使120斤的大刀,曾于1592年和1597年两次入朝作战,在1600年参与了平定播州之乱的战役。无论是在朝鲜战场还是在播州战场,刘綎一生从未遇到过对手,所向无敌,其手下的1万多名士兵都是从四川、浙江和福建等地征调的精兵,外加1万多名朝鲜兵,总兵力2万余人,经宽甸北上,从东面进攻赫图阿拉。
南路军主将是辽东总兵李如柏,是威震东北的名将李成梁的二儿子,也是在抗倭援朝战争中平倭名将李如松的弟弟。 他的南路大军从清河出发,经鸦鹘关进攻赫图阿拉。
为了激励士气,时任兵部侍郎的杨镐奏上“擒奴赏格”经兵部尚书黄嘉善复奏,明神宗批准,颁示天下。赏格规定:擒斩努尔哈赤者赏银10000两,升都指挥使;擒斩其八大贝勒者赏银2000两,升指挥使;李永芳、佟养性等叛将,若能俘献努尔哈赤,可以免死。又诏令叶赫贝勒金台石、布扬古若能擒斩努尔哈赤,将给与建州敕书并封龙虎将军、散阶正二品。若擒斩其余努尔哈赤的十二亲属伯叔弟侄,及其中军、前锋、领兵大头目、亲信领兵中外用事小头目等,一律重赏并且封授世职。
其实从明朝的战前部署、调度到各路大军人员的安排、战争的筹划以及对战争的重视程度等等,都没什么问题,问题就出在了实际操作上!
萨尔浒战役过程1619年,早春时期的辽东天降大雪,一时间大雪纷飞,这种状况其实并不适合行军作战,但是在朝廷内阁和兵部的严格督促之下,杨镐不顾将领们的反对,坚决出兵。数万明朝大军就在这大雪纷飞的天气中出发了。
▲杜松虽然作战勇猛,但他的贪功冒进最终导致了明军的全局崩溃
造成明军在萨尔浒大战中失败的最为主要的因素在于主力西路军杜松的贪功冒进。杜松因为想速战速决,抢占头功,便带领部队不顾一切地往前快速行进,一天之内冒雪急行百里,这样一来,杜松一路在四路大军中便是进展最快的一路了。杜松行进速度快,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的这一路是四路大军中最好走的一路,很快杜松就来到了萨尔浒山,距离赫图阿拉只有百里路程。
二十九日深夜,杜松率领1万精兵强渡苏子河,进攻在边界地区修筑工事的15000八旗军。杜松渡河的时候发现河水很浅,便快速轻装渡河,把车辆辎重远远地抛在了身后。河对岸的女真士兵见明军士兵渡河,便毁掉了堤坝放水,淹死了不少明军士兵,但也无法阻挡杜松渡河。
杜松过河后,一部分士兵随杜松进攻后金军据点铁背山,另一部分由于以辎重火器部队为主,暂时无法渡河,想等到第二天天亮后再行渡河与杜松会合。三月初一,杜松带领部队开始强攻铁背山上的界凡城,但他带过河的部队以骑兵为主,辎重火器部队此时还没有过河,攻城非骑兵所长,界凡城一时无法拿下。到中午时分,杜松在吉林崖与后金二贝勒阿敏带领的部队展开了激战,在开局小胜之后,便遇到了大量前来增援的八旗兵,这个时候杜松可以说进退两难,无论是要萨尔浒的部队赶过来会合,还是自己回去,都会在过河的时候遭到八旗军的攻击,因此不如就此拼一把了,于是杜松带领过河的1万明军与八旗军继续激战了起来。
▲雪天作战,明军的三眼铳威力发挥不出来
此时努尔哈赤带领八旗主力赶到了战场,努尔哈赤赶到后,并没有直接进攻吉林崖,而是先进攻主帅不在的萨尔浒明军大营。而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努尔哈赤以右翼三旗部队对战杜松,以左翼四旗加上右翼抽调的一旗兵力猛攻明军的萨尔浒大营。留在萨尔浒山的明军也据山防守,以火器迎敌,当时明军的火器以三眼铳为主,这种火器杀伤力小,射程短到不及弓弩,且装填速度太慢,在八旗兵猛烈的攻势面前也很快失去了威力,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在努尔哈赤主力部队的猛攻下败下阵来,纷纷溃败。
河对岸的杜松与八旗兵奋战,从中午一直杀到了傍晚,刚开始的时候双方还势均力敌,但随着战事的推进,敌军越来越多,杜松杀退了一波敌军,又来了一波敌军,形势对杜松而言越来越危急。在这种情况下杜松转攻为守,将部队拉上了头钦山,固守待援。到了夜间,努尔哈赤在解决了萨尔浒山上的明军后,也集中了八旗全部主力对杜松展开了围攻,杜松命全军点火冲锋,在夜间点火的明军便显得格外耀眼,八旗军占据了山林上的高地,又以弓弩攻击明军,一时间万箭齐发,明军毫无还手之力,杜松身中十多箭,壮烈殉国,西路军全军覆没。
而在三月一日傍晚,马林的部队已抵达尚间崖附近,离杜松部不足50里,只要度过浑河便能很可能与杜松会师,就是这短短的50里,却成了战争胜败的关键,努尔哈赤抓住了两者之间极短的时间差!
马林部在行至尚间崖,听闻杜松部战败的消息后,决定转攻为守,同时也在此等待叶赫部1万人的援军。鉴于三岔儿堡已于去年被毁,马林将部队回撤到了篦子谷,在这里设立了大营,并分兵一部分守尚间崖山头,在大营三里之外,派监军潘宗颜率万人据守斐芬山,防止努尔哈赤包抄其后路,全军呈品字排列迎击努尔哈赤。
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率全军渡河,一路上杀败杜松余部,来到马林部所在的篦子谷,见马林营垒坚固,暂时没有下手,双方对峙至中午,努尔哈赤主力部队赶到战场,决定先攻尚间崖,然后再从山上俯冲而下攻破马林大营。于是八旗军皆下马步战,猛攻尚间崖,八旗军攻势异常猛烈,尚间崖在八旗军的猛攻之下很快被拿下,之后八旗军从尚间崖上俯冲而下。此时马林大营遭到了八旗军的多面进攻,明军的主要火器三眼铳和大炮在此时难以发挥威力,火炮往往还没发射,对方的骑兵就已经冲到了跟前,随着战事的不断推进,明军在混战中逐渐土崩瓦解,马林率军突围,由于对地形不熟,部队在突围后来到了一片沼泽处,遭到了八旗军的猛烈攻击,士兵纷纷被射死在了沼泽地中,马林只带着数人逃出生天。
在解决了篦子谷和尚间崖的明军后,努尔哈赤集中全军攻打斐芬山上的明军,努尔哈赤率军攻山,明军以火器迎击,无奈双方兵力差距太大,山上的明军在枪炮用尽后与后金军展开了肉搏战,斐芬山上的明军主将潘宗颜与后金军激战到下午申时,壮烈殉国,至此北路军被努尔哈赤击败。
再说东路刘綎,由于他走的路线是最为难走的一路,路上尽是山关险隘,所以行军速度非常缓慢,一路上后金军又设置了多处据点,努尔哈赤也留下了500士兵一路骚扰刘綎部队,严重拖缓了刘綎的行进速度。
▲明末第一猛将的刘綎,在此战中可惜了
刘綎在二十六日出宽甸,到二十八日攻克牛毛寨开始,一路连克后金军数座营寨,三月初一,攻克马家寨,三月初二到达深河,此时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已被努尔哈赤击败,而刘綎却并不知晓。
刘綎在深河遭遇了数千后金军的阻击,刘綎率军猛攻,将后金军逼至山头,后金军凭险固守,刘綎率军攻山,到三月初三,因手下大将刘吉龙阵亡,刘綎伤心不已,将其掩埋,全军休整了一日,就是这一日,给努尔哈赤率军回援赢得了时间。
三月初四,后金派明军俘虏来到刘綎大营,谎称杜松和马林已到赫图阿拉,催促其加快行进。此时的刘綎已过师期,急于进军,便没来得及多想便率全军轻装简行,来到了洼子沟,进入了后金军的包围圈。
此地重峦叠嶂,山高水长,埋伏的后金大军四面出动,在前有绝岗后有围军的情况下,刘綎带领全军放手一搏。后金军很快就包围了刘綎大军,双方展开了激战。刘綎在萨尔浒大战之前从未有过败绩,手下的士兵也都是久经战阵的百战精兵,在此战中却遭遇了灭顶之灾。伏兵四起的后金军向刘綎发动了猛烈的进攻,激战中刘綎被乱箭射中了手臂,之后被砍下了半边脸,仍杀敌不止,最后手刃数十人,鲜血流尽力竭而亡,他的两个儿子也在战斗中相继牺牲,东路军就此败亡。
▲随着刘綎这一路的败亡,萨尔浒大战明军已事实上战败了
远在沈阳指挥的经略杨镐在得知西路北路两路大军被击败的消息后,赶紧命东南二路撤军,但命令没有送到,东路刘綎大军就被努尔哈赤消灭,只有南路的李如柏及时收到了命令,便率军迅速撤退,保存实力以求新的机会。
努尔哈赤获胜的原因如果我们事后诸葛亮来分析整个战役的过程的话,我们会发现,努尔哈赤的八旗军主力,在三月一日的时候大战杜松部,三月二日大战马林部,三月五日大战刘綎部,在五天内连续进行了三场恶战,而在三个战场之间来回的距离,通过现代的导航系统,只是直线距离就有170公里,平均每天至少要行进34公里,而后金军其实以重步兵为主,每天只是如此距离的行进,就已经够呛。再加上连续的恶战,其作战强度可想而知。可以说当时的八旗军无论是战斗力还是连续作战的能力以及战斗意志,都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关键。
▲八旗军强大的战斗力、作战意志以及努尔哈赤出色的指挥,都是后金取胜的关键
对于努尔哈赤来说,他当时手上有大约6万人马,人数几乎是明军的一半,对于他来说他的策略也很明显,只能乘着对方四路没有形成完全合围的时候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其实四路明军之间的时间差非常短,尤其是西路军的杜松和北路军的马林之间,只有1天的间隔,然而努尔哈赤确实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军事家,他能够在1天的间隔之内就捕捉到了非常短暂的战机,可以说如果明军的对手是一位一般的军事统帅的话,杜松与马林之间仅仅1天的时间差并不一定会被对手抓住,然而他们遇到了强劲的对手,一个转瞬即逝的战机被对手抓住了。努尔哈赤优秀的军事指挥能力,是此战后金军取胜的根本所在。
明军失败的原因经略杨镐在指挥上也出了重大问题,除了没有协调各路步调一致给努尔哈赤创造了各个击破的机会外,他在人员的安排上也出了很大的问题。四路大军中无疑刘綎是最能打的一路,杨镐却把战斗力最强的一路安排走了最为难走的一路,其实以往东北地区出征的时候,刘綎所走的一路通常都是安排给了朝鲜军,明军主力是不走那一路的,在萨尔浒大战中却安排了明军最重要的主力走了那一路,导致最强的战力没有及时赶到战场,以至于白白浪费了刘綎这一员猛将。
战术方面,明军步兵当时使用的主要武器是三眼铳,关于三眼铳的作战效能具体如何,大家可以参考央视曾经拍过的一部《古代兵器大揭秘》第五集,就专门讲了一期关于明朝火器的情况,在这部纪录片中,对明朝的火器进行了非常科学的实验,具体实验的过程在这里就不多说了,有兴趣的话大家可以自己去看,我只说结论,结论就是当时明军的火器作战效能并不能代替弓箭。其实不止是那个时候的火器,即便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英军所使用的火器也还没有做到能完全代替弓箭的程度。在萨尔浒之战中,明军是在大雪纷飞的天气出战的,因此火器的作战效能自然就大打折扣了。而进攻的女真士兵基本以重步兵为主,在进攻的时候一般都会顶盾进攻,这样一来三眼铳自然就发挥不了多少威力,天气因素不利也应该是明军惨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很多人都会说是因为万历三大征消耗了明朝大量的国力才导致努尔哈赤能够顺利崛起,但在我看来,努尔哈赤能够崛起,最大的责任在于万历本人,正是因为他三十多年不上朝,懒政惰政,才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在努尔哈赤称汗的时候,万历并不知道情况,虽然这里有地方瞒报的因素,但作为皇帝来说也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不能及时掌握地方重大事件进展,是皇帝本人的失察。而万历得知此事,还是在朝鲜使者进贡的时候透露了相关信息才知晓的,万历对国家形势不能及时掌握,才是导致努尔哈赤崛起的根本原因。
至此,明朝倾全国之力筹划了将近1年的萨尔浒大战在5天内以全面失败而告终,此战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此战之后明朝被迫由进攻转入了防御,双方攻守之势逆转。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当然不是。
古代战争,分兵作战是一种很常见的进军手段,当一方的人数占据优势的时候,分兵合围确实是一个很有效的战术选择。因为即使有一方被打败,还会剩下至少一支部队可以继续挺进。此外分兵出击可以加快行军速度,如果军事阵容过于庞大,那么极有可能会行军拖沓,而后士气低落,被击败的可能性更大。
萨尔浒之战失败的直接原因,是明军分兵之后,各路总兵的指挥实在是差强人意。主力军杜松贪功冒进,三万大军急行军,把明军最依仗的战车丢在身后,最后面对努尔哈赤的优势兵力,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也只能被团灭。西路军李如柏畏手畏脚,拖缓行军速度,最后仗都没打就逃了回来。总的来说,四路大军根本就没有表现出一丝的配合,根本就是独立作战。
此外分兵是正确的,但是把兵力优势分成了兵力劣势却又是愚蠢的。明军总数在11万左右,但是没路大军最多的只有三万人,这在战斗力爆表还局部人数优势的八旗军面前根本就是送人头。所以分兵至少一路也要超过五万,才有僵持的可能。
当然了,萨尔浒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大明的军事实力已经滑落到了极点,腐败的军政使得大明的军队毫无战斗力可言。辽东军9万大军,却只有区区8000人可以一战,这样的军队,你怎么指望他打胜仗。
所以说当时对明军而言最好的战略不是出兵,而是吞并辽东,依城据守,就凭后金早期的经济实力和军事科技,是奈何不了大明的军事屯堡的,而且当时后金树敌无数,内部也并不团结,一旦被大明僵持住,最先拖垮的必然是后金。
然而,谁让万历皇帝这么死要面子呢……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明朝战败,其核心原因和分兵无关,与明朝错选了指挥官与混乱的管理,死板的战术有关。不过此战的惨败,归根结底是明朝末年腐败有深层联系。萨尔浒之战前因后果
李成梁的放水
明朝末年万历三大征,特别是经历了与丰辰秀吉“万历朝鲜之战”后,明朝推翻了张居正的改革,昙花一现的明朝中兴进入了衰退,不过即便如此,明朝对各藩属国和地方,还拥有很强的掌控权,即便是远在海外的东瀛在数百年后,再也没有踏足中华一步,这时的明朝无论是国力和财力,人力和战斗力,在全球看来都是强国的存在。
此时明朝对辽东一带,由明朝的一代名将李成梁打理,可以说李成梁的初期的管理是有成效的。可是李成梁英明一世,却对一个人出现了误判,这使得他犯了一个严重的失误,正是这次失误导致了努尔哈赤的崛起,而明朝天子和李成梁都没想到,因为一个女人的私情,却导致了明朝树立了辽东最强大的敌人,其实这些都是野史,
真正历史是努尔哈赤对于李成梁的来说,是一个忠心与自己的家臣,而李成梁是对努尔哈赤有所愧疚,毕竟当时努尔哈赤的祖父和父亲,就是被他错杀的,更重要的努尔哈赤被他收为义子,努尔哈赤所得到了军事知识和后来灵活的运用,启蒙者就是李成梁,毕竟努尔哈赤在他旗下待了三年,还是有战功在身,即便是后来努尔哈赤自立门户,但是他懂得低头做人,对于李成梁更是懂得其心理,待他如自己的父亲和大老板一样,他说啥自己干啥,所以李成梁为何放任努尔哈赤不理,但是却帮着努尔哈赤看那个部落崛起,就敲打一下,最后打成了努尔哈赤一家独大,反倒是后来他都坐镇不住了。
而李成梁还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个错误最后让明朝用尽了各种办法都无法补回过失,就是他见努尔哈赤势大,选择性的放弃了重镇六堡,正是这一步棋,让努尔哈赤得到驰骋辽东的机会,以后辽东再也没有可以压制和牵制他的势力,他得以慢慢的蚕食和统一了女真各部落。最后盘踞了辽东,而明朝由于晚年无法对辽东用兵,也就是用防守和分化,还有收买的伎俩,可是对于野心勃勃的努尔哈赤,这基本不算什么,而明朝只好用了比较强大的叶赫部与之对抗,这正是叶赫部引发了萨尔浒之战!
说真,李成梁为何那么向着努尔哈赤,到至今许多历史专家和学者都没搞懂!
一战功成的萨尔浒之战萨尔浒之战起因,说穿了就非常简单,努尔哈赤见明朝朝堂腐败不堪,趁明神宗那他没办法,疏于防范之际,积蓄力量一举拿下仇敌叶赫部,攻占当时的抚顺和沈阳、辽阳等地,以夺取更大领土和战略纵深,为此努尔哈赤积蓄了许多的力量还派出了间谍,一举攻下了抚顺和叶赫部多个领地,也正是因此,让明神宗开始重视力盘踞辽东这个刺头,并且派出了明军的精锐,希望一举将他打散打残,已决后患!
可是这一战,明朝朝堂看上去非常重视,但是此时的明朝已经严重的腐朽,有点眼高手低的感觉,无论是安排指挥的大臣,还是派去辽东的将士,或者驻扎在当地的辽东守军,都出现了不同的纰漏,最后让努尔哈赤连败四路明军,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也可以说是将游击战和歼灭战,做了一个非常经典的范例!
萨尔浒之战初期明军分四路进军,每一路明军的都各自有数万人,而主力为中路明军这几路明军战斗力并不弱,可以在萨尔浒战斗过程中,看到明军和努尔哈赤的后金还是可以相持一段时间,但是明军犯了一个重大的失误,各路明军由于觉得自己数量足够的多,加上是齐头并进的方法,用梳子的战术,最后汇聚一点,打算攻下努尔哈赤老巢,可是他们后方的指挥所中,却出现了一个压根啥都不理会的杨镐,而杨镐对于自己的计划极度信心,连四支明军都没有派出相互通知的通信员,最后导致了几路明军,在不知道其他几路已经被歼灭的情况下,被努尔哈赤包围,只有最后一路逃脱了出战场,可是此时的明军大败已经注定了。
明朝就这样将无数的战利品和装备送给了后金,让后金的实力再度大增,可以说杨镐又是后金的一个大恩人,如果没有他的乱搞,估计后金也没那么容易成功。
可以说努尔哈赤在萨尔浒之战的胜利,不完全靠自己,还有一部分是靠明朝的下了臭棋,正是明朝看上去很重视,但是操作起来却特别的误事的行为,才白白断送了大好局面,并且损失惨重,而后世许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此战分兵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萨尔浒明朝分兵是不是失误按兵法上来说,倍而分之。对于对手的兵力,分兵夹击,在冷兵器时代非常正常,古语有一句话,双拳难敌四手,那么八手如何,杨镐其实也是这么想的,自己兵力比努尔哈赤多那么多,为何要集中一路突破呢!
投资学不是有一句话,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箩筐里吗?所以按兵法和实际情况分析,分兵绝对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分兵后如何指挥协调,让四路的明军,成为一个拳头,而不是每一路,都是各玩各的。这才是萨尔浒最大的失误所在,我们看现代战争就知道,多兵种要完美的结合,并不在兵力的多少,而是在于协调的是否合理和恰当,当然还有内部的团结和士气,这些都是影响战役胜负的关键,在近代历史中,解放战争中的三大战役,便是一个例子,特别是淮海战役,如何利用人少打人多,如何集中兵力机动的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积小胜变大胜,这也符合萨尔浒之战的特点。
所以说萨尔浒分兵,并没有什么问题,如果指挥得法,操作得当,搞不好萨尔浒明朝确实能够大胜而归,将努尔哈赤的老巢给烧通天,一脚踹了!可是战场上的事是忽然变化的。而信息不同步,四路明军相互没沟通,没有及时的协调四路明军的情况,在一路明军失利后,没有做出及时的调整和反应,这才是此战明朝失败最大的问题所在。
当然其他的因素也非常的多,其中有明军的腐败造成的战斗力下降,也有努尔哈赤天生般的战场敏锐度和猎人嗅觉,也有明朝将领的大意,可是归根到底,还是明军的轻视与过于自负有关系,这也和明朝的末年朝堂风气和晚明的奢侈腐败醉生梦死有关,也正是这样,让明朝陷入了有能之人没法受到重用,无能之人却得到了青睐,而在重要的关键节点中,导致了用错人,无人可用的情况,最终在一次又一次失误的轮回中,明朝君主和臣子,把大明推向了深渊。
笔者可以肯定的说,即便是萨尔浒大胜,当时的努尔哈赤也没想过自己的后金能够取代大明,以当时的眼光看来,他最多也是想到割据一方而已,或者就是我的地盘我话事,学者安南脱离明朝的掌控,最多是进贡,这条道路对他当时来说,是最实际也最可行的,毕竟只有几万人的女真,想统治如此广博的土地,确实有点太贪心了也消化不了。
结论:萨尔浒明朝的大败,其原因不是来自于分兵,是明朝由上之下的体制,出现了问题,由于其腐败不堪,导致了用人出错,战术出错,战斗力不强,协同不统一,最后被努尔哈赤利用时间差,各个击破,才有此败。历史反观现在,对于明朝的失误,我们也要吸取教训,这样才能够让我们的生活和事业,都能够更好的前进。
萨尔浒之战明朝失败的原因只是分兵吗?
萨尔浒之战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通过不断地战斗,征服建州,统一女真,建立大金。但是努尔哈赤这三十多年干的事情并没引起大明朝廷的警戒,无视努尔哈赤的野心,等发现时,努尔哈赤都准备建国了。
努尔哈赤建国后,明朝朝廷党争激烈,防务松弛,仍没有对后金有所防备。努尔哈赤本就是野心极大之人,面对放在眼前的肥肉,没道理不要。大明还没对后金下手,努尔哈赤已经打起了大明的主意。
1618年初,努尔哈赤便有了夺取辽东的计划。后金加紧秣马厉兵,扩充军队,并派遣间谍,收买明将,刺探明军虚实。在经过充分准备和筹划后,努尔哈赤以“七大恨”誓师反明,向明朝发起进攻,攻占了抚顺、清河后。因实力不足,又探知明朝廷要增援辽东,才没有进攻沈阳、辽阳,主动撤退。
后金出兵攻陷抚顺等地后,明朝廷才意识到严重性,派兵部侍郎杨镐为辽东经略,主持辽东防务。并决定出兵辽东,大举进攻后金。
1619年二月,大明拼凑出11万兵马,号称47万,杨镐坐镇沈阳,下令兵分四路围剿后金。
具体部署:
杨镐坐镇沈阳指挥;
总兵马林率1万5千人出开原,入浑河上游地区,从北面进攻;
总兵杜松率兵3万作为主力,由沈阳出抚顺关入苏子河谷,由西面进攻;
总兵李如柏率兵2万5千人,从西南面进攻;
总兵刘綎率兵1万余人,会合朝鲜军共2万余人,经宽甸沿董家江北上,从南面进攻。
还有一部分机动增援部队及后方保障交通和粮草辎重部队。
但是明军的作战部署被努尔哈赤探知,努尔哈赤便有了"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的方针,召集6万精兵,准备各个击破。
明军的四路军之间信息不畅通,也没有相互配合。
刘綎和杜松进军迅速。特别是杜松贪功冒进,孤军深入,到了萨尔浒后又进一步分兵,最后杜松的西路军被努尔哈赤集中兵力围攻,全军覆没。
西路军完蛋后,努尔哈赤又灭了马林的北路军。但是刘綎不知道那两路已经完了,而且中了金军的计,继续进军,中了埋伏,兵败身死。
杨镐坐镇沈阳,得知两路军战败,下令退兵,西南方向的李如柏因进度缓慢,得以全身而退。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大获全胜,5天之内连破三路明军,歼敌五万,缴获大量军用物资。这一战是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明朝在萨尔浒之战中的失败,有很多原因,与分兵进攻没什么关系。就明朝当时那种状况,即使是合兵进攻,大概率还是会败,而且可能败得更惨,甚至会全军覆没。
我理解中,大明战败的原因:
第一:朝廷腐败,国库空虚,用人无能。
大明后期一直在走下坡路,朝廷党争激烈,百姓水深火热,内外不安定的火苗慢慢燃起。朝廷腐败,导致后金有了崛起的机会。
明朝廷发现后金崛起时,想要征讨,却因为国库空虚,养不起部队,不得不追求速战。朝廷决定主动进攻时,又选了杨镐为主帅,这家伙似乎制定了作战计划后,就坐着看热闹了。西路军轻敌冒进,杨镐也没有相应措施,也没有派出部队支援接应。
第二,贪功轻敌。
杜松并不是草包,本身是个很能打的将领。但是贪功冒进,葬送了明军主力。除了西路军总兵杜松为了争功,轻敌冒进,导致全军覆没。整个大明都可能是个轻敌状态,否则也不会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轻易出兵征讨努尔哈赤。
第三,明军的情报太差劲。
后金对明军的战略部署,进军路线了如指掌,才会针对明军的部署作出对应的方针。而明军对后金基本上是一无所知。情报就是战争的眼睛,情报落后,在战场上就非常被动。
努尔哈赤有了情报,便有了战场主动权,战役怎么打,在哪里打,什么时间打,就都由努尔哈赤说了算,明军决定不了。
第四,明军各路之间信息不畅通,进度也不一致,相互之间便形成了孤军,不能相互策应。
一般分兵是为了达到夹击或者出奇兵的效果,各路之间一定得相互配合。明军的分兵,成了各干各的,相互之间没有配合,而且各路情况被努尔哈赤了解得一清二楚,最终被各个击破。
第五,明军在天时地利上劣势。
明军进攻后金,在后金的地盘上开战,完全没有天时地利上的优势可言。同时努尔哈赤得到明军战略部署,采用各个击破的方针,明军在人数的优势也成了劣势了。
对于明末的复杂形势,很难列举完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战败的原因,这其中原因,与分兵的关系确实不大。
如果明朝廷国库充实,统帅是诸葛亮、司马懿一类的人物,各路将领同心协力,相互配合,努尔哈赤怕是就没有机会了。分兵本身无所谓对错,重要的是统帅如何去操作。
自古很多战役都是分兵出奇,赢得战争的胜利。如白起打长平之战,曹操打官渡之战,孙权打石亭之战,都是分兵取得的胜利。特别是曹操、孙权在兵力上并没有优势。他们之所以能胜,是因为敌人不知道他们分兵的虚实,最终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
明朝对后金没什么防备,而后金早就对明朝虎视眈眈,做好各种准备,特别是情报工作做得一流。情报上的差距是非常致命的。明朝分兵的部署被努尔哈赤探知,也就失去了出奇的效果。而且明军作战计划泄露仍不自知,最终进入努尔哈赤的圈套。
奇谋都是冒险行动,虽然收获极厚,但破绽也是极多。因此隐蔽性非常重要,不能让敌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冒险行动只有成功了,才叫奇谋,失败了,那就是笑话。
诸葛亮与司马懿对战,两人都不敢冒险,因为任何冒险行动都容易被对方识破,导致失败。所以诸葛亮只能冲着司马懿的军营喊:“你出来啊!”
司马懿也只能躲在军营冲着诸葛亮喊:“你进来啊!”但二人谁也不敢动手。
萨尔浒之战虽然是努尔哈赤以少胜多,但实际上明军对后金的优势并不大。主要是兵力和装备上的优势。即使明军以一路出击,也会因为后勤补给、情报、统帅能力、部队战斗力、天时地利等各种因素限制,难以取得胜利。只要被努尔哈赤找到机会,随时都能全歼明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