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吕雉和武则天同样都是女性执政者,但是吕雉死后吕家基本就等于是被灭族,但是武则天的亲戚后人却是相安无事,为什么差别会在这么大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吕雉。

吕雉死后,汉朝统治者内部有三个集团,分别是皇族刘氏,外戚吕氏,以及功臣名将们。吕氏的外戚集团是吕雉一手打造出来的,外戚,其实说白了都是吕雉娘家的人,能力方便不见得有多么的出众,虽然也有功臣,但是大多都是依靠着吕雉的权利。

后来吕雉架空了汉惠帝刘盈,其实也不算是架空,毕竟刘盈的性格是真的软糯,如果刘盈是一个女人的话,也一定是有一个清音柔体易推倒的妹子。后来吕雉也是想要扶持过其他人上位的,这两位就是刘恭和刘弘。不单单是把权执政,并且还更改制度,大肆的封赏吕家的人,同时还打破了刘邦定下的“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盟约。

所以在吕雉的夺权之路上的做法,很明显的就得罪了其他两个团体,一个就是刘氏的这些皇亲贵族们,另一个就是这个功臣名将们。本应该是刘氏的皇亲贵族们的领地,却要白白的分给吕雉娘家的亲戚。

另外原本是一生劳苦功高的这些功臣将士们也是一点也分不到,毕竟这些人可都是开国元勋啊。如果吕雉不单单只顾着给自己家的亲戚,多多少少把好处分给这些劳苦功高的大臣们一点,估计最后说不定还能跟刘氏的皇亲们打的个五五开。但是就吕雉这个只顾着自己家的做法而言,这换做是谁谁也不会愿意的。

并且一个江山,容不得两个姓氏啊。所以来吕雉死后,首先就是是功臣集团为了保障自己的权利,必须是要匡扶汉室的啊,所以一旦真的打起来,这些老臣们肯定是不会跟随吕氏的啊,并且此时刘氏和吕氏的战争,已经是在所难免的事情了。

其次,我们再来看看武则天。

武则天也是一个非常不一般的人物,把第一任老公给熬死了,之后还杀了老公的儿子,这个吕后也杀了,还有老公的兄弟们,该杀也啥,老公的叔叔们,还有其他的老李家的皇族亲戚们,只要是忤逆武则天的,不支持武则天的,阻碍她登上皇位的,就都给铲除了,要是顺从自己的,支持自己的人才能活下来,这一点其实两位狠人都是一样的,自古帝王都一样,顺者昌逆者亡嘛.

武则天也是在从当皇后的第一天开始,武则天就开始想办法在朝堂之上培养自己的势力,并且累计很多忠心与自己的臣子,武则天虽然不是在当上皇后的一刻就想要当皇帝的,但是最起码武则天想要当皇帝的心思还是很早就有的,所以为了能够让自己顺利的坐上帝位,武则天也干掉很多的忠于唐朝的臣子。只忠诚于唐朝没用,你的忠诚于我武则天才行。

其实武则天也想狠狠的提拔一番自己的亲戚,武则天就曾经提拔过自己的侄子,但是说实话,自己的侄子实在是不怎么样啊,而且武则天这边的亲戚能够在朝堂之上有一番作为的确实是不多,好在武则天还有科举制,着急了很多的寒门子弟入朝为官。

后来张柬之等人发动了正版,皇权最后回归到了老李家的手里,但是在继承者的方面,吕武二人有很大不得同。武则天下台之后继位的是武则天自己的儿子,是武则天跟先皇的儿子,这个还是众多大臣们选中的,而武则天毕竟还是皇帝的母亲,而且武家几个权力最大的人,后来其实也被清算了,只不过相对而言,除他们之外的武家,没有受到牵连。

所以武家得以善终,继承人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而吕雉则是完全不一样,吕雉这边就属于是被刘邦的亲戚彻底推翻了,虽然国号是一个,但是本质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刘盈之后上位的皇帝不是吕雉的儿子,跟吕雉一点关系都没有。这个在本质上有着明显的不同。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武则天,14岁入宫,32岁被立为皇后。

40岁与唐高宗并称二圣,50岁称天后。

公元690年。花了大半辈子时间,67岁的武则天称帝,终于做成了她梦寐以求的皇帝。

但称帝后,她很快就产生了苦恼。毕竟她已年逾古稀之年,指不定哪天就突然闭眼了。

所以,她要尽快解决继承人选问题。

可是皇位到底要传谁呢?传儿子吗?

那个不成器的李显,或小儿子李旦?

她奋斗了半个多世纪,才建立武周王朝,如果传位给儿子,李唐又会复国。那武周王朝就是一代而亡。她显然无法接受这个现实。

传位给侄子呢?武承嗣,或者武三思。

传侄子,武周国祚当然可以延续下去。但这样一来,大家又得议论了。毕竟,侄子的血脉肯不如儿子亲啊。她如果连这种违背天然骨肉亲情的事也能干得出,那大家不得骂她是老年痴呆?

而且最关键的是。当时虽然很多大臣支持她称帝,但这些人并不一定支持她把皇位传位给武氏一族。

因为在这些人看来,武则天既然嫁给了李唐皇室,那她就是李家的人了。她称帝,只是因为她的领导能力强,暂行李氏家长职权而已。大家服气。但李唐的江山,终究是要传回给李氏的。传给武氏算什么回事?

武则天纵然可以囚天子,诛权臣,灭宗室。但别人的嘴,她堵不住。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她也不可能置人心不顾。

人心不齐,两难境地。这事很不好办。

因而武则天称帝后,便玩了个小花样。

她先是封李旦为皇嗣,而不是太子。借此向武家人表态:李旦现在只是我儿子,别的什么都不是。你们还有机会。加油,孩子们。

紧接着,到了691年,她又借大侄子武承嗣想当太子的机会,借武承嗣之手,干掉了宰相岑长倩一党。

岑长倩一党,就是前面说的,支持武则天当皇帝,但反对武家人继位的政治势力。

搞倒反对派后,武则天的地位进一步稳固。

但武则天没想到,武承嗣不知好歹。他的心腹王庆之竟然在朝堂上耍泼皮,扬言“皇帝今天不立武承嗣为太子,他就不走”。

场面一度很难堪。武则天怒了。她认为朝廷平衡已被打破,武承嗣权倾朝野,若他有异心篡位,必将直接威胁自己的地位。

于是她便一个反手,拍死了王庆之。然后把武承嗣的职务罢免,踢到了一边。

之后,随着形势变化,武则天冷静下来,决定还是传位给李旦。

可是没过两年,她心里又不平衡了,觉得武周一世而亡,心有不甘。

于是在公元693年,她又玩了个把戏。

那一年正月初一,朝廷举办祭天大典。

此次祭祀的名单上,没有李旦的名字。

而名单上的前三个人分别是武则天,武承嗣以及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武三思。

此消息一出,犹如重磅炸弹,让李旦和支持他的人,胆战心惊!

正月初二,也就是祭典的第二天。李旦的正妃刘氏、德妃窦氏,莫名其妙消失,一起人间蒸发了。

李旦见爱妃失踪,心里猜到怎么回事,但他不敢问。便只得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让家里人不要问。

武承嗣知道内幕,又见李旦忍气吞声,便立马诬告李旦谋反,想致其于死地。然后,武则天竟然派了大名鼎鼎的酷吏来俊臣去审问东宫属官,刑讯逼供李旦谋反的实情。

这一次如果李旦的属下中,但凡有一个人是软骨头,做伪证,李旦都必死无疑。

然所幸的是,李旦的属官,打死不认,都是硬骨头。尤其是一个叫安金藏的乐官,当场剖腹自尽,以自己的死,证明李旦清白。

武则天知道后,被震惊了。她不仅震惊安金藏竟然这么有种,自己把自己剖了,还震惊李旦竟然有如此影响力。她知道不能逆天而为,便下令停止审讯。放了李旦一马。

事后,武则天发热的头脑又一次冷静。她不再奢求传位给武氏。只希望能弥补自己与儿子的关系。

只是,她当时还先不了这个决心。

五年后一天,武则天梦到一只折翅的鹦鹉飞不起来,就找来狄仁杰解梦。

狄仁杰趁机借题发挥,说道:“武者,陛下之姓,两翼,二子也。陛下起用二子,即可振翅高飞。”

随后,一众大臣,也包括狄仁杰。进一步对武则天说,侄儿现在可以表现得很恭顺,但是人家有自己爹妈,等你死了,人家当了皇帝,当然会追赠他自己爹妈。你见过历史上有谁把自己的姑妈供在太庙牌位之上的?

武则天一向信任狄仁杰,狄公的话,她听得进去。再加上武氏子弟这几年,已证明都是昏庸无能之辈,都只会逢迎奉承自己,在外面却嚣张跋扈,得罪不少人,如果传位给他们,武周估计也是不得人心,二世而亡。

因而自此开始,武则天心里也是定下了还位李唐的决心。开始操办此事。

不过,她当下还有一个棘手问题。

什么问题呢?这个问题就是:她把李氏迫害得那么惨。她很难保证自己死后,李氏不会联合朝臣清算自己和武氏一族。

所以此时对她而言,传位李氏只是一个程序性工作。很好办。真正难搞的,是怎么修复李氏和武氏的关系。让两家人和和睦睦。

为了修复关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武则天决定,让“李武合流”。

公元698年,她先下旨,踢开李旦,召回被囚禁多年的李显,并封之为太子。

然后,她让李显的三个女儿,永泰郡主、安乐郡主、新都公主,分别嫁给武承嗣的儿子武延基(武承嗣当时已经死了),武三思的儿子武崇训,武承业的儿子武延晖。(武承业是武承嗣的弟弟)

借此修复她与李显的关系,以及促进李显与武氏的关系。

再然后,她让太平公主嫁给武攸暨(武则天的堂侄)。后来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两人关系和睦。

至于李旦,虽然被剥夺继承权,但也封王。

之后,武则天让李显、李旦、太平公主、武三思、武攸宁等人,聚坐在一起,令众人集体对天发誓——李武两家永欢和睦相处。有违誓言者,天打五雷轰。

最后,她让人把众人的誓言刻在铁券上,藏在档案馆里。留备份,做记录。

李旦本来就不想当皇帝,现在他被老妈踢到一边,求之不得,正合他心意。

李显被老妈软禁了十几年,没想到居然还能咸鱼翻身。老妈让他跟武氏结为亲家,他自然也没啥可说的。

武氏子弟自武承嗣死后,知道没戏了。所以姑姑说什么,他们照办就是了,也没意见。

两边都没意见,所以也就和水土为泥,两家变一家(李显和武氏),和睦相处了。

此后,为了进一步争取人心。武则天在公元700年下旨,恢复李唐夏历,不再使用武周历,这标志着武则天最终完全放弃了延续武周王朝的梦想。

但让武则天没想到的是。她和水土为泥,修复了李武两家人的关系,可李武两家人竟然同流合污了。在他们看来,现在老太太才是他们的绊脚石。巴不得老太太快点死,他们才能当皇帝的当皇帝,当驸马的当驸马。

皇帝最怕什么?皇帝最怕下面的人团结,一起对付自己。这样一来,皇权就不稳固了。

武则天只要还活着,一天不闭眼,她就要掌权一天。她哪里容得下大权旁落,被别人咒她早点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公元703年,她放手让男宠张昌宗、张易之兄弟扩充势力,默许两人建立了“控鹤府”,发展出李武之外又一派势力。

后来,二张的势力越来越大,还真的成为牵制了“李武系”的又一股势力。

不过二张也不傻。李显迟早是皇帝,自己与李显作对。这不是找死吗?

所以没过多久,二张就倒向了李显。

武则天见状,就找了个理由,把李显的女儿永泰公主,武承嗣的长子武延基,皇太孙李重润一起弄死了。

而具体操办这些事的人,就是二张。

武则天用自己的孙辈之死为代价,让二张和李武系结下了永远的梁子,再也没有可能同流合污的可能性。

又过了两年。公元705年,武则天病重,病的无法批阅奏折,更无法上朝理政,连宰相来议事,她都不见。

以张谏之为首的大臣认为,这是一个让老太太退位的机会。

老太太死不死,在他看来,无所谓。关键是要尽快把龙袍披到李显身上。不要再闹出什么幺蛾子了。

于是,张柬之便联合崔玄暐、敬晖、桓彦范等人发动政变。先率领禁军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随即,又调兵包了围武则天所在的集仙殿,逼迫武则天退位。

病榻上的武则天无奈,只得下旨,命太子李显为监国。两天后,正式宣布禅让。

政变后的第四天,李显正式复位。成为武周王朝的第二任皇帝。

一个月后,在民意支持下,且李显又征询了武则天意见后,武周国号正式被废止。国号又恢复为了唐。

张柬之等人领导的这场政变,便是历史上著名的“神龙政变”。

李显掌握权力后,按道理讲,他应该清算武氏一族。毕竟,那是隐患。但由于此时摆在他面前最棘手的事,是怎么对付张柬之、崔玄暐这帮人。因为在他看来,这些人可以逼老太太退位,当然也可以逼自己退位。

吃过人的老虎,尝到了人肉味道,以后肯定会再吃的。这种老虎,绝对不能留。

所以,李显在位的头两年,便把火力对准朝中的大臣。放了武氏一马。

之后,武三思又跟李显的两个女人,韦皇后和上官婉儿搞在了一起,关系极好。每次武三思进宫和韦皇后下棋,李显都会在一旁笑呵呵的给他们点筹。(史称“点筹郎”)

而偏偏李显又很听韦皇后的话,是个出了名的妻管严。在他看来,媳妇看重武三思。反正武氏跟自己又没啥矛盾。他也就懒得清算了。因而这就导致武三思这帮人,不仅完全没有受清算,反而在新朝混的风生水起。

这种奇葩情况,一直到李显去世。(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猜测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联手毒死了李显。另一说是李显死于脑溢血之类的疾病,被韦皇后害死,是后来唐玄宗李隆基的栽赃)

李显死后,韦皇后欲效仿婆婆武则天,便立少帝,自己临朝听治,为自己当下一任女皇帝做铺垫。但理想很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当时的大唐朝廷,数股势力纠缠,李显活着还能勉强维持着这些势力间的平衡。

但他一死,这些势力立即便失衡了。李旦和太平公主联手,先起兵消灭韦氏,然后又消灭与李显一脉有关系密切的武氏族人。

当年李旦被武则天打压,他和武家没有太深的感情,更没有姻亲关系的牵连。所以他动手杀起武家人来,也就少了一些顾及。

事后,李旦登基,是为唐睿宗。在位两年左右后,他决定禅位,把帝位传给李隆基。

此时,朝中势力最大的是太平公主。她对侄子继承皇帝位很不满意,因为她自己也想当女皇帝。

对待姑姑,李隆基没有太客气。他先下手为强,以谋反罪名,诛杀了她。并顺手牵羊把太平公主为武攸暨生的儿子一同诛杀。

经此两劫后,武氏元气大伤。武则天当年最怕看到的景象,还是没能避免。

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

当然,杀人归杀人。这只是就事论事。武则天的地位,李隆基并没有否定。

毕竟,武则天是自己的亲奶奶。

毕竟,李显承认武则天的帝位。自己的帝位继承自父亲李旦,而李旦又继承自李显。这重法统关系已经定了,李隆基也不能擅改。

所以,在武氏一族中,没有参与到权力斗争的人(与李显和太平公主无关的人),就没受到牵连。比如,李隆基最喜欢的妃子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因自小被姑奶奶武则天养在深宫中。牵扯较少,她就没有受到牵连。

相比于武则天,吕后的履历类似,也是经历半生磨难后,才见彩虹。因而她为了让吕氏一族世世代代都能风光,享受荣华富贵。也下了一番心血。

她架空天子,汉惠帝根本就是傀儡。

诛天子,前少帝刘恭就是被她杀的。

排挤权臣,重用审食其,逼走王陵,气的陈平和周勃敢怒不敢言。

灭宗室,害死了赵王刘如意、杀掉赵王刘友和梁王刘恢,逼迫齐王刘肥献出城阳郡与鲁元公主。

让刘吕两家通婚联姻,进行血缘绑架。

其操作手段,可以说和武则天是一毛一样。

但吕后有一点没有处理好。那就是在继承人的选择上,她失策了。

她死前敲定的继承人刘弘(后少帝),不能服众。在陈平、周勃、灌婴等人看来,大汉天子有更合适的继承人,让一个小娃娃当皇帝,不合适。因而,这才有了后来那一系列的杀戮。

其实,西汉初期所谓的“诛吕”行动,真正的目标,是小皇帝。吕氏被诛,属于顺带手解决的性质。

这与唐朝张柬之等人发动政变时的情况,截然不同。张柬之那帮人,没有更好选择,只能拥立李显。而李显又是武则天敲定的继承人。他都不想清算武氏,哪轮得到张柬之等人插话。

值得一提的是。诛杀吕氏和后少帝后,继位的汉文帝,他的正牌王后到底是谁,至今都是个迷。现在已经证实,后来的窦太后,不是文帝的正妻。文帝真正的正妻,据猜测有可能是吕氏族女。

只是因为陈平等人诛杀了吕氏,容不下吕氏女做皇后。通过一番交易,即文帝要除掉自己的吕姓正妻(还有四个孩子)。他们才立汉文帝为皇帝。

汉文帝为了继位,便痛下杀手。

当然,吕后也没得选。汉惠帝早死,惠帝的几个儿子,又都是来路不正。吕后根本没有像武则天那样,通过在继承人问题上做文章来布局的条件。她要想不被清算,只能背水一战,靠武力干掉反对者,夺取大权,让吕氏彻底取代刘氏。

她晚年还真的这么做了。只是,她还没有完成布局,就突然死了。而她死后,吕氏族人又都不成器。

保命是需要资本的,谈判也是需要资本的。

当吕后死后,吕家的脑残把兵权交出后。他们自然就没有与政变者妥协谈判资本了。他们的命,自然也保不住了。他们也自然在短时间内便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中。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吕后去世,整个吕家被灭族了!

要说吕家也是当时声名赫赫的外戚家族,是完全可以和皇族相抗衡的,为何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

只能说吕家后继无人呀!

大家都知道刘邦和吕后只生了一个儿子,也就是汉惠帝刘盈。

可是,这个刘盈当皇帝,一点业绩都没有做出来,说白了他就不是当皇帝的料,若是他是有作为的皇帝,就不会有吕后的掌权的事情了!

因为刘盈这个皇帝压制不住母亲吕后,所以,他只能选择被母亲压制了。

事实证明不管是谁,只要当一个说了不算的皇帝,都是很窝火的,这样的人一般也都是活不长的。

慈禧与同治皇帝,慈禧与光绪皇帝莫不是如此呀!

因为说了不算,也就无心管理政务了!

这个时候刘盈就专心把时间花费到了酒色当中,要知道酒色伤身呀!在他当了七年的皇帝之后,吃了、喝了、玩了。

然后,年纪轻轻也就是24岁就驾崩了。

刘盈死的时候留下了六个儿子,这也是吃喝玩乐的结果呀!但是,全部都很小,尽管说他们是继承了皇位,也仅仅是吕后手里的傀儡。

吕后唯一的儿子死了,她就开始提拔自己的吕姓侄子来朝中做事,封他们为王。

可是,吕后这样做,肯定是损害刘邦其它儿子的利益的呀!

在外戚派和皇族派的博弈之下,刘邦的儿子们受伤很严重,因为吕后在呀。这么说吧刘邦的八个儿子,有五个人的死是和吕后有关的。

刘邦最爱的刘如意是被吕后毒死的,刘邦的长子刘肥是被吕后气死的,刘友和刘恢一个是被吕后饿死的,一个是被逼自杀的。

就连刘盈的死,吕后也脱不了干系。

最后存活下来的,刘邦的三个儿子:燕王刘建没有结婚打猎的时候被病毒感染死了。

刘长从小没有母亲是吕后养大的,所以,吕后不会杀他。他算是在吕后去世后活了下来。

最后一个活下来的就是刘恒,他就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汉文帝。

吕后掌权吕家很威风,刘家很落魄,每一个刘邦的子孙都是窝了一肚子火。

吕后驾崩之后,刘肥的儿子刘襄忍无可忍就选择起义了。

刘襄是齐王他要去宫里把吕后提拔的侄子都给干掉,毕竟江山是刘家的凭什么姓吕的来掌管。再说了吕后反正死了,其它人他们也不怕了。

宫里的大臣在刘邦活着的时候,也说过非刘姓不王。但是,吕后在当政的期间,他们不敢反对吕后,吕后先后把自己的侄子都封为了王。

这些大臣的不作为也得罪皇族派。

这个时候宰相陈平还有功臣周勃,都觉得若是刘襄杀入城中来,他们这些大臣肯定也会被干掉的。

陈平和周勃商量了一下,决定和刘襄一起把姓吕的给干掉吧。最后,是陈平和周勃两个人用计谋把吕家给灭族的。

等于是刘襄没有杀到宫里,姓吕的已经陈平和周勃被灭了。

这个时候刘襄被通知姓吕的已经被灭族了,他就没有理由去长安了,最后陈平和周勃等人把刘恒接到宫里当了皇帝,刘恒就是汉文帝。

事实上应该刘襄当皇帝,人家是第一个反姓吕的的。但是,他太猛了,功臣怕受气也就没有选他当皇帝了。

总之,吕家就是这样被灭族的,吕后后继无人,还得罪了皇族派,给了功臣们杀他们的理由。

所以吕家被清算也是理所应该的!

武则天不一样。

尽管说武则天和吕后一样,都是手握大权,都是提拔自己的侄子加以重用,但是,武则天的儿子多呀!

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退位,也是有功臣带头闹事,最终被逼退位。可是,最终的皇位是落到了武则天亲生的儿子身上。

武则天的儿子继承皇位了,他不能给自己的母亲定罪呀!自己的母亲家里的人,肯定也不能清算。

所以,皇帝不清算武家,大臣们当然也不敢了。

这就是武则天没有被清算的原因,吕后被清算完全是后继无人,没有说了算的了。所以,也只有死路一条了!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其实,女人跟女人是不一样的!

吕后是第一个当权的皇后,而武则天是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两人并称吕武,只不过两人的结果却截然不同。吕后去世后,在陈平、周勃的主导下,吕家势力被连根拔起,吕家的男男女女被杀得一干二净。

史料记载:

“遂遣人分部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尽管武则天也曾大肆屠戮官员和政敌,但武则天的结果却好很多。神龙政变后,中宗李显即位,武则天被暂时软禁,但李显和公卿们并没有难为武则天。李显还率领百官去看望武则天,之后每十天李显都要去问候母亲。

公元705年十一月,武则天在上阳宫去世,终年八十二岁。武则天虽然去世,政权回到了李唐手中,但武家的势力仍在,武三思等人依旧活跃在政治舞台。那么为何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武则天死后,武家却安然无恙呢?

一、吕后死抓着权力不放,而武则天主动放权,放弃皇位

吕后这个人权力欲极重,从戚夫人的遭遇可以看出,几乎可以说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戚夫人为了改立太子和吕后结仇,但明显戚夫人不是吕后的对手,最终被做成了人彘,惨不忍睹。杀人不过头点地,吕后报复戚夫人是可以理解的,但为何要如此虐待?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只要吕后还活着,她就不会允许旁人分她的权,哪怕她死了,她也要继续让吕家掌握权柄,绝不让他人染指。

史料记载:

“七月中,高后病甚,乃令赵王吕禄为上将军,军北军;吕王产居南军。”

吕后病重之时,并没有反思这一生的得失,反而让吕禄统领北军,吕产统领南军。吕后认为,只要将军权牢牢掌握在自己人手中,那么吕家的富贵就能延续下去。在弥留之际,还告诫吕禄、吕产等人,要控制好军队,不要被旁人挟持。

刘邦的原配夫人就是吕后,吕后跟随刘邦颠沛流离,经过千难万险才修成正果,成为一国的皇后。因此,吕后在军中和政坛都有一定的威信,在刘邦去世后,吕后可以直接接手权力。

然而,一个人的寿命是有限的,权力的交替无法避免,即便吕后再强悍,她也有寿终正寝的那一天。而且吕后为了手中的权力,极力打压刘氏子弟,也给矛盾埋下了伏笔。总而言之,吕后将权力看得太重,她没有及时放权,使得刘氏宗室和吕家的矛盾越积越深,直到最后爆发的那一刻。

显而易见,武则天的政治觉悟要高于吕雉,武则天虽说也进行了大清洗,但她可以做到知人善任,也提拔了很多贤臣、能臣,为国家做出了相应的贡献。在武则天晚年,他听从了狄仁杰建议,将李显立为太子,也就是说武则天已经决定还政李唐,哪怕没有神龙政变,李显仍会成为天子。

史料记载:

“遗制: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王、萧二族及褚遂良、韩瑗、柳亲属皆赦之。”

到了晚年,武则天逐渐体会到,天下还是李唐的,这是民心所向,如果逆天而为,必定会遭到报应。还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反正李显也是她的儿子,怎么说也是合情合理。武则天的遗诏中,去掉了皇帝的称号,改为则天大圣皇后,也正是这一点,给众卿和百姓留了一个好印象。

二、汉文帝不是吕后拥立的,而李显的太子位是武则天确立的

吕后本就和刘氏皇族势不两立,吕后所立的后少帝刘弘也不会被承认,吕氏倒台后,陈平、周勃选择了刘邦的第四子刘恒。换言之,刘恒不是吕后拥立的,而是被众卿推选出来的,所以刘恒没有必要去保护吕氏集团。

所谓做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吕后在位期间将事情做得太绝,吕家权倾朝野,也没挑选好合适的继承人,让吕家一度陷入孤立无的境地,只能沦为刀下之鬼。

武则天同样考虑到继承人的问题,其一是武氏子弟,武承嗣、武三思等人,其二就是自己的儿子,李显、李旦。母子关系怎么都比姑侄关系近,况且侄子也无法将姑姑供奉到太庙当中,在众卿的奉劝下,武则天同意还政李唐,立李显为太子。

确立了太子之位,也就确立了接班人,同样安定了人心。既然李显的权力是武则天赋予的,那么李显就不会将武家斩尽杀绝,哪怕有了神龙政变,武家子弟照样可以存活下来,况且李显本身就跟武家走得比较近。

而且武则天自己也不认为女人当政是好事,临终前她还警示李显:

“皇儿,提防韦后。”

三、陈平、周勃手腕强硬,唐中宗李显比较窝囊

陈平、周勃都是开国元勋、国家重臣,陈平六出奇计,帮助刘邦平定天下,周勃官拜太尉军功卓著,在军队中威信甚高。陈平、周勃很清楚,既然要发动政变,夺回刘氏江山,就要斩草除根,所以吕氏子弟几乎被屠戮一空。

陈平是玩阴谋的顶级大师,而周勃是军界大佬,果决且强硬,和诸王里应外合,干净利索地将吕氏连根拔起。

我们反观李显,这位仁兄在武则天在位期间就是十分惧怕母亲,因为武则天接连整死了他的两个哥哥,李弘和李贤。为了保命,李显只得夹起尾巴做人,性格也是比较懦弱。

在张柬之发动神龙政变途中,要求李显跟他们一同前往,李显却回复:

“凶竖诚当夷灭,然上体不安,得无惊怛!诸公更为后图。”

意思就是,小人应该杀,但会不会惊动了陛下,还是以后再说吧。

可见李显是个胆小怕事的人,即位之后,李显同样没有帝王的气魄。韦后和武三思勾搭成奸,武三思和上官婉儿眉来眼去,这些李显都看在眼中,却习以为常、不为所动。武三思给李显戴了一顶又一顶绿帽子,而身为皇帝的李显却没有任何动作,除了懦弱,没有第二种解释。

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李显的纵容下,韦后权倾一时,到了最后竟然将魔掌伸向了皇帝,李显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毒死,告别了他悲催的一生。

总而言之,武则天要比吕后高明一些,结果也好不少,武则天知难而退,明哲保身,留了个好名声,而吕后抓着权力不放,吕家也就成了他人的眼中钉、肉冲刺。

参考资料:《史记·吕太后本纪第九》、《资治通鉴·第二百零八卷》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新锐历史】为你深入解读:

吕后死后,吕家之所以被清算,在于继位的汉文帝与吕家没有血缘关系。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这是因为继位的李显是武则天的亲身儿子,天然上亲近武家。

一、吕后死后,吕家为什么被清算。

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而且吕雉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帝制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

后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而班固作汉书时仍然沿用,也是她开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吕后虽是个成功人士,但最终却是个失败者。

在她死后不久,那些原来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装糊涂的人,马上把吕氏家族赶尽杀绝,让吕后精心打造的吕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

在诛杀诸吕的过程中,周勃和陈平是核心人物,而这两个人是最会装糊涂的。

吕后当权后想让娘家人也封王,可刘邦活着的时候曾和手下盟誓,把这条路给堵得死死的。

然而吕后却不甘心,找第一朝臣、右丞相王陵商量,王陵回答得斩钉截铁说:“高帝说过那不行。”

吕后回过头来又征求陈平和周勃的意见,这两个人却说:

“高帝平定天下,封刘氏子弟为王,如今太后代行天子之职,封吕氏诸兄弟为王,那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呀!”

陈平与周勃的回答让耿直的王陵义愤填膺,说:

“你们违背与高帝立下的誓约,我看将来你们还有什么脸面见高帝于黄泉之下!”

面对王陵的责难,陈平、周勃回答得相当平静,说:

“如今在朝廷上当面反驳,据理诤谏,我们比不上您,而要保全大汉天下,安定刘氏后代,您又比不上我们。”

一句话把王陵说得是哑口无言。

吕后在弥留之际,也担心自己死后大臣们会发难,专门交待吕禄与吕产说:

“现在我们吕家的人被封为王,大臣们心中不平。我如果死了,他们恐怕就要作乱,你们一定要握住兵权,保卫皇宫,千万不要为我发丧,不要被人所制服。”

吕后考虑得可谓周道,但令她万万没想到的是,当初给她装糊涂、让她放松警惕的那些人个个都比吕禄、吕产厉害百倍,真真成了吕家的杀手。

先看看陈平与周勃,吕后一死,他们没有了最害怕的人便决心放开手脚大干一番,他们设计让吕禄上当,乖乖交出了兵权,为诛灭吕氏开了个好头。

再一个刘肥的儿子刘章利用自己护卫皇宫的便利带兵进入未央宫,诛杀了吕产。

吕禄没了兵权,有兵权的吕产又被杀了,装糊涂的周勃这时长长出了一口气,由衷地说了一句心里话:“刘氏天下就要安定了!”

于是,他发兵“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并迎立代王刘恒做皇帝,实现了他当初装糊涂时对王陵所承诺的“定刘氏之后”的诺言。

二、武则天死后,武家为什么没事呢?

武则天晚年,李显通过神龙政变好不容易又做回了皇帝,群臣上奏要求废除武家人的王爵。

结果李显对武家还挺有感情的,硬是不让,仅仅降爵了事,王爵降郡王,郡王降国公。

武崇训娶了安乐公主,结果后来安乐公主和武延秀好上了,等到武崇训死了,安乐公主便嫁给了武延秀。

大家都知道安乐公主十分之得宠,夫凭妻贵,武延秀跟着安乐,混得也着实滋润。不过,等到安乐她亲妈韦后被杀,这夫妻俩便也走到了尽头。

再说回武三思,这货更了不得了,很得李显的宠信,甚至把帮助李显复位的敬晖等人都给贬斥了,还把从前被敬晖等打压的亲信又重新提拔了起来。

可以说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权倾朝野,比武则天在位时也不差什么了。

当时的太子是李重俊,跟武三思和安乐公主都不对付,觉得自己地位不稳,便造反了,杀了武三思武崇训及同党十余人,最后不幸兵败而死。

亲儿子死了,李显却为武三思罢朝五日,又给武三思追封了梁王,武崇训追封了鲁王。

安乐公主甚至还拿兄长李重俊的头去祭奠武三思和武崇训,终李显一朝,武家人都活得挺滋润。

直到李旦即位,把武三思等人定为谋逆,武家人才倒了霉,被杀的七零八落,但其中又有两人很特殊。

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李旦刚即位没多久他就死了,死的很是时候,再加上一个得力的老婆,这家伙还被追封为定王。

不过,太平公主一坏事儿,他的坟便也跟着遭殃了。

而另一个人,武攸绪,才是个传奇。

他是被武则天坑死的武惟良的儿子,武则天在位时,武攸绪被封为郡王,不过人家很快便弃官归隐嵩山了。

等到李显即位,召他为官,结果回来没多久,人又客客气气的辞官归隐了。

于是,等到李旦朝武家人动手时,只有他还好好的,甚至李旦还专门下旨表扬了他一番,六十九岁,年终而卒。

总结

综上所述,吕家被清算,而武家却没事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1、吕后死后,继承皇帝的汉文帝皇位不是吕后所给的,而李显通过神龙政变登上皇位在程序上是受到武则天禅让才做了皇帝,所以二者在感情上是不一样的。

2、汉文帝刘恒不是吕后亲生儿子,诛杀吕家没有心理负担,但是李显却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并且李家、武家多有联姻,感情上不愿意清算。

-END-

点击上方关注【新锐历史】,多平台认证优质作者,专注于历史领域,有趣有料有深度!

为什么吕后死后吕家被清算,而武则天死后武家却没事呢?

武则天退位后不久便病逝上阳宫,而其扶持的武氏权贵并没立即倒台,所以很多人认为武氏得到了保全。其实就当时的政治环境来看,李家没有立即清算武氏只不过是权宜之计,后来武家诸多重要人物都遭到了清理。权力的斗争下是没有亲情可言的,虽然武则天为武李两家安排的政治联姻,但联姻保的了一时,却保不了一世,武氏一族虽未彻底清算,但有些出头鸟还是遭到铲除,与汉朝吕氏一族的下场区别不大。

武氏家族两大重要人物的下场

武则天成为皇帝之后,一度想将皇位传承于武氏家族,所以对武氏一些族人带来了方太子的幻想,其中不乏武三思这样的重要人物。他是武元庆之子,也就是武则天的侄子,是武则天在朝廷中的一大臂膀。圣历元年(698),武则天还曾想立武三思为太子,但在狄仁杰的再三阻拦下作罢,所以武三思的太子梦就是武则天种下的。待李显成为太子后,又由武则天指婚,将李显女儿李裹儿嫁给武三思之子武崇训,这个李裹儿就是安乐公主。武三思与李显本就是姑表兄弟,这样的联姻又使二人成为亲家,李显复位成功后也就没清理武三思。

(武攸暨、武三思、武崇训剧照)

除了这层联姻关系,武三思毕竟在武则天时代位高权重,党羽遍布朝野,有人说因为李显昏庸才又重用武三思,其实认真想来,政变得来的皇位,又怎能不安抚人心,稳定朝局?李显将亲家武三思大表为神龙政变的功臣,并委以重任,不就是想收拢人心,稳定政局吗?但武三思并没有收敛,反倒是狗仗人势,变本加厉的扰乱朝政。且不说与上官婉儿这些龌蹉的宫闱秘事,毕竟唐朝宫廷就无伦理可言,早从太宗皇帝那里就乱了,上梁不正下梁歪是必然的结果。但杀害朝臣、野心夺权这些事就太挑战李唐底线。

(上官婉儿剧照)

“受上官昭容邪说,引武三思入宫中,升御床,与后双陆,帝为点筹,以为欢笑,丑声日闻于外。”——《旧唐书》

要说武三思的夺权,当然还是离不开男男女女那些事儿。这里确实体现了李显的无能,要说上官婉儿看不住,同甘共苦的韦后总得看紧点吧?可人家武三思就是利用李显无条件信任韦后的弱点,搞定了韦后,从而将李显拿捏的死死地。史载武三思每次进宫都会和韦皇后玩双陆棋,李显还笑呵呵的陪着点筹。所以说韦后想当皇帝我认为可信度不高,要说武三思在后边唆使还比较可信。李显也真是一堆烂泥,前有武后夺了李家江山,他一复位又产生了立李裹儿为“皇太女”的想法,难道一个女皇帝还不够?

(韦后与武三思剧照)

李显都这么昏聩了,又身体硬朗,娘俩还不赶紧商量着争取一下?所以安乐公主与韦后“合谋进鸩”,将李显直接毒死了。要说这事儿还是源于武三思,因李显在神龙二年(706)立了李重俊为太子,武三思对李重俊并不感冒,他也不是韦后所生,因此武三思才让儿子唆使安乐公主,要求父亲立她为皇太女,这一系列操作都是武三思的谋逆手段。李重俊比他爹看的透彻的多,因此也在不断反击武三思的动作,最后一击便是假传李显圣旨,率领羽林军及千骑兵三百人,冲入武三思的府第,杀掉了武三思及其子武崇训。但代价是相当沉痛的,李显追封武三思为梁王后,以太子李重俊的首级来祭祀武三思。直到李旦即位后,才将武三思父子斫棺暴尸,夷其墓碑。

相比武三思而言,还有一个更狠的角色,他便是武三思的堂弟武承嗣,此人给武则天说过最毒的一句话是“去唐家子孙,诛大臣不附者”。此人很会搞上层关系,尤其是讨好武则天,武则天为称帝造舆论的时候,在洛河“打捞”出一块百石板,上面写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这玩意儿就是武承嗣搞出来的。所以武则天也很信任他,武承嗣利用武则天的信任,残害一切挑战女皇权威的忠良,武则天时期的酷吏来俊臣、周兴,与武承嗣的关系都很好,都是他残害忠良的好帮手。

武承嗣残害的人并非只有朝臣,他的最大目标是李唐宗室,如高祖李渊之子韩王李元嘉、鲁王李灵夔,被武承嗣污蔑成谋逆同党,于光宅元年(684)被杀;唐太宗之子越王李贞即其子、琅邪王李冲,于垂拱四年(688年)被杀。天授元年(690年),武承嗣又唆使酷吏周兴,罗织唐高宗李治之子泽王李上金、许王李素节谋反罪名,在押解途中,派人缢杀李素节,李上金自杀。同年八月,武承嗣又编造罪名,将南安王李颖等李唐宗室12人杀害。

武承嗣大肆杀害李唐宗室,一方面是为武则天扫除政治障碍,另一方面也是想削弱李唐宗室的力量,蓄谋自己继承皇位。天授二年(691年),武承嗣令凤阁舍人张嘉福,唆使王庆之等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竟说出“神不欲歆类,氏不祀非族”的话,这话的意思是既然武氏为皇帝,就不应该以李氏为皇嗣。后来反对这一请求的大臣都遭到武承嗣迫害,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来形容武承嗣最恰当不过了,但在狄仁杰等人的阻拦下,他的太子梦并未实现,因此愤愤而终,没等到李唐宗族的清算,也算是命好。

(武延秀与安乐公主)

但武承嗣的儿子们就没这么好的结局了,其长子名叫武延基,在武承嗣死后继“魏王”爵,还娶了李显女儿永泰公主李仙蕙。但因议论武则天和张易之、张昌宗之间的事而被告发,武后亲令处死。其次子名叫武延秀,武崇训死后娶了安乐公主,虽然有违今天的伦理观,但他与安乐公主倒是情投意合,后来在唐隆政变中被李隆基杀死。

其它武氏重要成员

除武三思与武承嗣之外,还有些武氏族人也受到了重用。武则天的父亲是武士彠,他有个兄弟叫武士让,武士让当了太庙令,其长子武怀道当了左监门长史,武怀道有两子,一个是太平公主的丈夫,名武攸暨,后拜定王;一个官至宰相,拜建昌郡王,名武攸宁。看到这里都觉得武则天对伯父这一脉挺不错的,其实当年武则天父亲死后,武攸宁的祖母善氏经常欺负她们母女。所以武则天掌权后将善氏杖死,只是饶了那些子侄辈。

武攸宁在武则天时期中规中矩,但李显复位后便将他贬到地方任职,随后死在任上。武攸暨是被武则天杀了原配妻子,然后令娶“二婚”的太平公主,由于太平公主太过强势,生活又不检点,所以武攸暨一辈子都活在阴影之中。而且他的死虽然用“病逝”一笔带过,但在历史上还是引起较大争议的,他死于李隆基即位的同一年,众所周知,太平公主是被李隆基以谋逆赐死的,加上武攸暨的坟墓被下令捣毁,武攸暨的两个儿子武崇敏、武崇行皆被赐死,所以被李隆基清算的可能也存在。

(武攸暨剧照)

武则天侄子辈儿得还有武攸宜,也出自武士让这一脉,但属旁出,封了建安王,掌禁军。李显复辟后降为息国公,后担任工部尚书并死于任上。武攸止也是武士让旁出孙子,他在武则天时代未受重任,但他的女儿是李隆基时期最爱的武惠妃,她宫斗能力超强,斗倒了李隆基的王皇后,自己差点被立为后,但有了武则天的前车之鉴,大臣一致阻拦,这才作罢,只是到死后才被追封皇后尊号,算是武氏后裔里结局完美的。武士让旁出之孙还有武攸绪,官至鸿胪少卿,但由于不喜政治仕途,只身前往嵩山隐居了二十多年,因此未参与到武氏夺权的斗争中,69岁时病逝,结局也算完美。

(武懿宗剧照)

武则天父亲还有一兄弟名武士逸,这一脉出了个武懿宗,按辈分也是武则天从侄,此人能力不行,却擅长处理上层关系,因而得了兵权。但在对契丹的战争中,未曾交锋就吓退数十里地。李显时期朝内反武情绪高涨,李显便以降诸武爵位来缓和这种矛盾,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个废物将军,由河内郡王降为耿国公,职位由右执金吾大将军、神兵军大总管降为太子詹事、怀州刺史,后来也是不明不白的死于怀州任上。

其实《旧唐书》已经总结的很彻底,在李显死后,“韦氏武氏宗族,无少长皆斩之”。原因也很简单,李显是武李联姻的一个重要节点,而后继者李旦不仅被武则天打压,且和武家没有太深的姻亲关系,李显杀人并不合适,所以用降爵的方式来缓和矛盾。

(吕后剧照)

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武氏外戚与汉朝吕氏外戚不是一个概念,汉朝不论如何皇帝姓刘,吕后是临朝称制,所以吕氏家族是实打实的外戚。这类外戚在历史上是常见的,他们最能依赖的就是皇帝,外戚集团势力的庞大在于围绕皇帝进行代代传承的联姻,比如汉朝的窦、梁外戚家族,不断将族女送与皇家联姻,更有甚者四代皇后同出一家。或者外戚直接扶持小皇帝上台即位,形成母壮子弱的局面,从而掌权,不论如何,这种外戚围绕的核心还是皇帝。

一旦皇帝不再与之联姻,那么外戚的身份自然消亡,皇帝可以通过外朝大臣和内庭宦官进行打压。吕后去世就是造成了这种局面,吕氏扶持的汉后少帝被朝臣废掉,立了一位年轻有为的皇帝刘恒,开国功勋周博、陈平等坐镇外朝,斗倒外戚集团的阻力相对较小。武则天并不是临朝称制,而是以周代唐,武氏就不能看成传统外戚,他们并不是以李氏为核心,所以在权力搭配上重在削弱李氏宗族,没有任何扶持,与传统外戚的行为正好相反。可以说在李旦时期,势力最强的还是以太平公主为核心的武后“余孽”,虽然她姓李,没有武家人,她的野心难以实现,所以他心向武家。

(太平公主剧照)

前者说到,李旦敢动武家人,首先是他与武家的姻亲关系淡薄,其次就是武家人做得太过分,到了不除不行的地步,但他也只限于枪打出头鸟的层次。李隆基上位后,武家实力已经不胜当初,所以他更敢于斗掉姑姑太平公主,这也标志着武家彻底失去后盾。但武氏家族并不会像吕氏家族那样被铲除殆尽,这便是因为武则天留的后路,因为吕氏没有杀尽刘邦的后代,陈平这些大臣还有的选,而武则天是想尽办法杀尽了李渊、李世民的后代,甚至李治的庶出皇子也都没留香火,所以李唐后裔遗留下来的都是武则天与李治的结晶。

所以张柬之等人倒是成功逼退武则天,但李显上位后,这些拥立之臣反而被贬戍,然后在路上很凄惨的死去。这不就是武李两家合作的阴谋吗?后来的皇帝没得选,只能出自武则天与李治这一脉,武家还能彻底清算吗?若非皇帝大义灭亲,哪位朝臣敢堵上一命,要求彻底铲除武家人呢?后来唐朝大臣与当朝皇帝谈论过往时,不还都盛赞武后高宗的圣明吗?所以在处理武氏一族时,并不可能像陈平等处理吕氏那样,宗旨就是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野心难泯者杀无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