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认为,隋朝的灭亡跟当时的科举制和“打击门阀”等政策的问题,其实并不全是。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杨广给自己定下了“尚秦汉之规模”的人生目标。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想要学习秦始皇和汉武帝,实现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其实真正的杨广并不是荒淫无度的,而灭国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杨广太过于心急,劳民伤财压的百姓喘不过气,才会百姓们心生出了反抗的怒意。

隋朝的科举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并没有真正打击到门阀。因为杨广在位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隋朝实行科举制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对于当时那些已经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而言,这个新兴的科举制度,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动了他们的蛋糕,却暂时还没有到砍断他们存在根基的地步。

我们理解的科举制度,是给平民百姓一个加官晋爵的机会,是古代社会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如此,隋朝的科举制度的门槛非常的高,在隋朝必须要有五品官员及以上的推荐才可以参加。所以,隋朝的科举制,和后来彻底完善的科举制,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一点是在《随书》当中有所记载的。也就是说,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根本上损害到达官显贵们的利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多是官员们的亲戚故旧。所以这项制度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那些世家大族。

那么,隋朝到底有没有寒门出身的官员呢?答案是有,但是很少。比如像隋朝的六部尚书,内史令等重要职位,大多都是贵族世家出身,朝廷内部寒门官员,也就只有官员总数的5%左右。

由此可见,在隋朝的朝廷重要官员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世家贵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杨广打击世家贵族,世家贵族是反水之根本的这一说法。而李渊太原起兵造反的人员当中,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一些贵族或者关陇集团的人士。

跟随李渊起兵造反的人当中,更多的是山西本地的贵族后裔,或者山西本地的关陇贵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本土本地的人。

所以说李渊的起兵造反,并不是因为压迫或者是其他有损到自己利益的一些原因。单纯的就是一次地方掌权者想要谋权篡位,起兵造反的故事。而当时还恰好赶上了隋朝内部也确实是有一些问题。

隋朝的覆灭,跟杨广三征高丽、修造大运河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期,辽东半岛地势偏远的关系,辽东半岛的归属权一直不在中原王朝的手里。而随着高句丽日益发展壮大,不仅是发展壮大,更是稳扎稳打,根深蒂固。高句丽的城市,几乎都很难让其他国家的军队,一举拿下。

而且高丽具有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的文化,所以很难将高丽人民汉化。如果一直放任高丽国家的日益壮大,威胁中原内地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至于大运河的修建,虽然对后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在当时,确实给隋朝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杨广曾经立下“尚秦汉之规模”的野心,所以无论是从国家方面来看,还是从杨广的雄心壮志来说,修建运河、远征高句丽,都是杨广势在必行的事情。

单单只是从攻打高丽这一战役之中来看。第一次隋朝出兵,因为杨广个人的指挥失误,隋朝几乎全军覆没。杨广当时大约派出了350,000名士兵,损失惨重,大败而归。紧接着杨广马上重新整顿兵马,剑指高丽重新出发。但是就在这场战争快结束的时候,隋朝发生了杨玄感之乱,无奈只能前功尽弃班师回朝。

在杨广第三次征讨高丽的时候,高丽因为前两次大战,导致士兵将士不足。最后无奈,只能投降。但是在此次战役之中,大量的人口消耗不仅仅只是高丽还有隋朝。人口基数的骤减,使得老百姓们怒火中烧。战争大多数需要的都是男人,大量的男性人口的损失,致使百姓们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很多百姓认为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被逼无奈,只能纷纷造反。

所以,隋朝虽然赢得了与高丽之间的胜利。但是同时也输掉了百姓的民心。由此可见,隋朝灭亡的根本其实就是皇帝大兴木土,开凿运河,三征高丽,又下江南等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儿。但是又没有给百姓们恢复的时间。

虽然一统天下跟兴修水利等事情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不给百姓们喘息的时机,接二连三的只是急于求成,那么结果往往会被其反噬。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的国家治理理念(实行科举制度、均田制、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国际贸易)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经济发展也非常繁荣,军事实力也很强悍,但是隋朝为什么建国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呢?主要有三点重要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一个强大的帝国的土崩瓦解。

一、隋炀帝实施了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官二代的利益,一下子动摇了很多世袭集团的根本,导致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纷纷起义,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灭亡的朝代。由于隋炀帝步子迈的有点大,未能从根本上或者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导致帝国根基动荡的最主要原因。

二、隋朝初期建都长安,虽说有八百里关中平原,但到了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动荡,社会稳定,人口大幅增加达到了4600多万。加上隋朝实行的均田制(这也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人口与土地的承载比发生了失调。关中平原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强大帝国都城发展,粮食供应困难,南方经济开始发展繁荣,隋炀帝为了掌控中原及江南经济,派宇文凯兴建东都洛阳城,由于隋炀帝对洛阳都城非常重视,宇文凯规划的洛阳城非常完备甚至奢华,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隋炀帝为了开通水运粮道,加强与江南的经济联系,开凿了大运河,又征调大量民丁,花费了大量资金,导致国力开始虚弱。

三、三征高句丽,把国家大量精锐的军事力量都派往朝鲜作战,导致了国内防御力量空虚,同时战争是最耗费国家资源的,由于征讨高句丽征召了河北、山东一带大量的农民,导致了农民起义。由于隋朝建立时间短,又是从十六国、南北朝发展过来的,人民对国家认同度不高,加上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一时间农民起义、既得利益集团起义、南方复国势力的起义遍布全国,最终无力应对,导致帝国垮塌。

如果隋朝能稳步的发展,一件一件事情来解决,而不是急功近利导致国力的迅速衰弱,说不定隋朝能够创造一个比唐朝更辉煌的朝代,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但隋朝至少给唐朝打下了一个走向辉煌 的基础。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些不遗余力为杨广洗白的朋友们还是面对现实吧,曾经繁荣强盛的隋朝确实是亡在杨广手中,如果他治国有方又怎么会失去江山?

而杨广的残暴统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征调民夫开凿疏通大运河,劳民伤财。

2,三征高句丽,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的消耗了国力,使得国内统治根基不稳,造成国内起义不断。

3,国内横征暴敛,百姓为了服兵役,徭役,缴纳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据统计隋朝最鼎盛时期人口有九百多万户,而到了唐初只剩下了两百万户,也就是说,除去没有统计的黑户等因素,杨广在位期间全国人口减少了至少两千五百万!这还只是一个保守数据!

如果杨广是一个有为之君,那么在他在位的十几年间,人口为何会减少的如此之多,如此之快?很多人都在为他洗白,当你们用那些苍白的文字洗白杨广的时候,死去的那些万千百姓,他们的冤屈又有谁来替他们诉说?

很多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促进经济发展;三征高句丽也是为了消耗关陇贵族的实力,加强皇权。这些确实说的也有道理,也许杨广当时做这些也是出于这些目的,但贪心不足蛇吞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想一朝一夕就完成千秋业绩!尤其是把自己的丰功伟业建立在广大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用累累白骨堆起自己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这不是暴君又是什么?

所以隋朝灭亡只因杨广的残暴统治,无他!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与秦朝一样,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动乱后,会经过短暂的统一,然后又分崩离析。

秦二世而亡,隋也是二世而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愚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急于变革,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关陇豪族,能够建立隋朝,关陇集团可谓功不可没。隋文帝上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削弱这些士族大家的权利。

到了其子隋炀帝时期,又重用江南士子,一时间之间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更加激烈。一时之间,关陇集团、山东集团、江南集团,与朝廷之间,大有水火不容之势。

这种深刻的阶级矛盾,一时半会儿肯定是处理不好的。其实到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慢慢好转!

穷兵黩武,不惜民力

隋炀帝继位后,没有看清已经动乱几百年的事实,不惜大耗民力,开发大运河,动不动就搞需要几十上百万劳动力的大工程。

另外,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惜花费大量兵力四处征战。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种级别的征战势必会需要很多的钱财,因此他又横征暴敛,加大税收,弄的百姓苦不堪言。

据《贞观政要》记载,隋朝储备六大粮仓,可供时人五十年之用。即使发生饥荒,他也不会施舍一粒粮食给百姓,如此这般老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另外,愚人以为还有一点就是,国家刚好度过几百年的动乱,统治阶层还没回过神。因为见过太多的动乱,他们惧怕自己也会走上被赶下台的老路,所以整个意识还处在小心谨慎,严厉镇压,横征暴敛的意识层面。

正是由于未来的未知,加剧了他们的担心和害怕,也正是由于这些害怕,加剧了政权的灭亡,这一点秦朝和隋朝可谓惊人的一致。

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欢迎评论区讨论哦!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一个王朝的坍塌一般与继任者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个是直接原因,同时也与国内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比如说同样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庞大的军队一个在北边守卫边疆,威慑匈奴,另一支南镇百越之地,遇到陈胜吴广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捉襟见肘了,再遇到项羽这样的猛人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是无法压制的!最终秦亡,而边疆部队不为所动,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那么隋炀帝又怎么把一个强大的帝国给玩没了的呢?

虽然大隋帝国是亚洲第一强国,但是周边少数民族也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比如西北的突厥,东北的高句丽!隋文帝时期,弹压了突厥,炀帝自认为不比老子差,要为大隋帝国扫除边疆威胁,去讨伐高句丽!

隋炀帝和隋文帝一样,对武将功臣杀戮无度,致使其征讨高句丽缺乏智勇双全的将领,一败涂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讨伐高句丽成功了,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后面一系列问题!问题是: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无功而返,损兵折将,伏尸百万!

第二次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无功而返!

第三次,征兵讨伐高句丽,要看要搞定高句丽了,农民起义的火焰却再也压制不住了!匆匆议和,赶回中原!只是,起义的火焰遍地,再则无法彻底扑灭,尤其是瓦岗军的壮大严重削弱了隋炀帝的统治!

隋炀帝玩死大隋帝国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而是慢慢的掏空了国力!

比如修建运河,按理说来修建运河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可隋炀帝一次性就要征用民力成百上千万的民夫,而且大部分死于修建运河中,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即便他老爹给他留下几千万的人口也经不起他这样的挥霍。

修建东都洛阳,一样是大肆征用民力,财力,年年南北巡游,耗资无数!最后三征高句丽,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口锐减,以至于唐初人口只有一千多万,几千万人口变成一千多万与隋炀帝败家关系甚大!

总结起来,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有如下:

1,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财力!

2,执政残暴,过于贪图享乐,奢侈到极致,鱼肉百姓无度!

3,未能处理好与门阀势力之间的关系!导致面对农民起义纷纷反水!

就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隋炀帝步子大了扯到蛋了!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一、隋王朝建立在危机四伏基础之上

隋朝的建立没有受到农民战争的猛烈冲击。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争的缘故, 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历史上少见的。如北魏前期, 一户仅租粟高达二十石。出常赋之外还有许多往往高达户五十石的杂调, 横调。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南北朝统治阶级, 对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掠夺、歧视、镇压的政策。官吏的豪夺更为严重, 梁朝天监四年, 张齐仅镇压巴西一郡獠民, 就“上夷獠义租, 得米二十万斛。”奴隶、奴婢与部曲的反抗, 也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主要的阶级矛盾。南北朝不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 而且还有着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北朝鲜卑贵族, 为统治广大汉族人民, 不得不利用和吸收中原的士族地主, 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鲜卑族和汉士族两大集团。二者之间矛盾颇深。皇帝为了打击士族, 提拔大批寒族担任中央要职。于是土族地主对皇帝大为不满, 矛盾步步加深, 竟成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一个重要的矛盾。

二、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仁寿四年 (公元604年) , 隋炀帝杨广命部下张衡杀文帝, “血溅御屏, 冤痛之声闻于外”。后又杀哥哥杨勇登上帝位。炀帝即位后, 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暴政, 导致了农民起义。炀帝时, 徭役繁重。大业元年 (605年) , 炀帝初造东都, 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 而死者大半, 故《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说:“东都役使促迫, 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 北至河阳, 车相望于道”。隋炀帝不仅在经济上对人民进行了无穷的征调求取外, 政治上采用极其野蛮残暴的手段, 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炀帝连年出巡, 其主要目的是向人民示威, 故每次出巡禁卫的军队总是数十万。这样, 他既想达到政治目的, 同时有满足自己游玩享乐的欲望。所以炀帝不听臣谏, 不顾百姓, 曾三下江都, 几至辽左, 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 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 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隋王朝的速亡, 炀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暴政对隋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统治集体内部的斗争

北魏末年, 以宇文泰为首的六镇军人集团、拥魏孝武帝元修入关, 与关陇一带的大族强宗相勾结, 形成以鲜卑人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集团,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关陇士族集团。这个集团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诸如鲜卑贵族与六镇军事首领之间,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 新入关的贵族官僚与老关中的大族强宗之间, 汉化程度较深与汉化程度较浅的鲜卑贵族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以杨坚为首的新的统治集团是在北周政权内部形成的, 这就决定了杨氏集团的成员来自北周政权的各级官吏, 隋朝政府必须依靠和利用北周旧有的政权机构。固然有一帮人紧跟杨坚, 成为杨氏集团的骨干, 但还有一部分人只是摄于形势, 不得不依附于新政权。因此, 一旦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暗地里相互勾结, 反对新的政权。因此, 以隋朝为正统的思想观念, 没有完全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在地主阶级内部, 不少人还以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 所以有许多人起兵反隋。

四、三征高丽及农民起义的影响。由于炀帝的骄傲轻敌和战略指挥上的失误, 第一次征伐高丽以失败而结束。第二次征高丽, 由于人民纷纷逃避兵役, 民众厌战,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而放弃了。第二年, 决定再次对高丽用兵, 可是被征兵士, 或不应征, 或中途逃亡。此时高丽因隋朝屡次侵犯, 也很困弊, 所以遣使议和, 隋炀帝看到自己这时已无力进攻, 只好借此收兵。连续几年的征伐战争, 导致国内各种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蓬勃发展。隋朝虽对农民起义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 如下诏捕获起义者不须上报立即处死, 没收起义者的全部财产。杨玄感起兵后, 被诛连的有三万六千多人, 但残酷的镇压并没有吓倒人民。大业十二年 (公元616年) , 起义军发展到了高潮, 分散的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支强大的队伍, 其中最主要是翟让,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这些起义军, 得到广大农民支持, 对隋朝的灭亡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腐朽政权的同时, 沉重打击了当时封建统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镇压了一批直接骑在农民身上的士族豪强, 使土族势力衰落, 农民夺回部分土地, 或挣脱原来地主的束缚, 去耕垦新的田地,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