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很多人认为,隋朝的灭亡跟当时的科举制和“打击门阀”等政策的问题,其实并不全是。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其实是因为杨广给自己定下了“尚秦汉之规模”的人生目标。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他想要学习秦始皇和汉武帝,实现中原王朝大一统的局面。其实真正的杨广并不是荒淫无度的,而灭国的原因也只是因为杨广太过于心急,劳民伤财压的百姓喘不过气,才会百姓们心生出了反抗的怒意。
隋朝的科举制度,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并没有真正打击到门阀。因为杨广在位的时间,并不是特别长,隋朝实行科举制的时间也比较短。所以,对于当时那些已经传承千年的世家大族而言,这个新兴的科举制度,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动了他们的蛋糕,却暂时还没有到砍断他们存在根基的地步。
我们理解的科举制度,是给平民百姓一个加官晋爵的机会,是古代社会最为公平的考试制度。但是隋朝的科举制度并不是如此,隋朝的科举制度的门槛非常的高,在隋朝必须要有五品官员及以上的推荐才可以参加。所以,隋朝的科举制,和后来彻底完善的科举制,实际上是截然不同的。
这一点是在《随书》当中有所记载的。也就是说,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在根本上损害到达官显贵们的利益。参加科举考试的人,也多是官员们的亲戚故旧。所以这项制度的出台,并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到那些世家大族。
那么,隋朝到底有没有寒门出身的官员呢?答案是有,但是很少。比如像隋朝的六部尚书,内史令等重要职位,大多都是贵族世家出身,朝廷内部寒门官员,也就只有官员总数的5%左右。
由此可见,在隋朝的朝廷重要官员之中,大部分的人都是世家贵族,所以基本上不存在杨广打击世家贵族,世家贵族是反水之根本的这一说法。而李渊太原起兵造反的人员当中,也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是一些贵族或者关陇集团的人士。
跟随李渊起兵造反的人当中,更多的是山西本地的贵族后裔,或者山西本地的关陇贵族。说的直白一点,就是大部分人基本都是本土本地的人。
所以说李渊的起兵造反,并不是因为压迫或者是其他有损到自己利益的一些原因。单纯的就是一次地方掌权者想要谋权篡位,起兵造反的故事。而当时还恰好赶上了隋朝内部也确实是有一些问题。
隋朝的覆灭,跟杨广三征高丽、修造大运河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期,辽东半岛地势偏远的关系,辽东半岛的归属权一直不在中原王朝的手里。而随着高句丽日益发展壮大,不仅是发展壮大,更是稳扎稳打,根深蒂固。高句丽的城市,几乎都很难让其他国家的军队,一举拿下。
而且高丽具有自己的民族以及自己的文化,所以很难将高丽人民汉化。如果一直放任高丽国家的日益壮大,威胁中原内地也只是早晚的问题。
至于大运河的修建,虽然对后世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但在当时,确实给隋朝百姓带来了很大的负担。
杨广曾经立下“尚秦汉之规模”的野心,所以无论是从国家方面来看,还是从杨广的雄心壮志来说,修建运河、远征高句丽,都是杨广势在必行的事情。
单单只是从攻打高丽这一战役之中来看。第一次隋朝出兵,因为杨广个人的指挥失误,隋朝几乎全军覆没。杨广当时大约派出了350,000名士兵,损失惨重,大败而归。紧接着杨广马上重新整顿兵马,剑指高丽重新出发。但是就在这场战争快结束的时候,隋朝发生了杨玄感之乱,无奈只能前功尽弃班师回朝。
在杨广第三次征讨高丽的时候,高丽因为前两次大战,导致士兵将士不足。最后无奈,只能投降。但是在此次战役之中,大量的人口消耗不仅仅只是高丽还有隋朝。人口基数的骤减,使得老百姓们怒火中烧。战争大多数需要的都是男人,大量的男性人口的损失,致使百姓们家里,只剩下老弱妇孺,很多百姓认为日子已经过不下去了。被逼无奈,只能纷纷造反。
所以,隋朝虽然赢得了与高丽之间的胜利。但是同时也输掉了百姓的民心。由此可见,隋朝灭亡的根本其实就是皇帝大兴木土,开凿运河,三征高丽,又下江南等做了很多劳民伤财的事儿。但是又没有给百姓们恢复的时间。
虽然一统天下跟兴修水利等事情都是好事,但是如果操之过急,不给百姓们喘息的时机,接二连三的只是急于求成,那么结果往往会被其反噬。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隋朝灭亡的原因
隋朝(581年-618年)的国家治理理念(实行科举制度、均田制、发展教育事业、鼓励国际贸易)在当时是非常超前的,经济发展也非常繁荣,军事实力也很强悍,但是隋朝为什么建国很短的时间内就灭亡了呢?主要有三点重要因素的叠加,导致了一个强大的帝国的土崩瓦解。
一、隋炀帝实施了科举制度,严重影响了官二代的利益,一下子动摇了很多世袭集团的根本,导致这些既得利益集团纷纷起义,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不是因为农民起义导致灭亡的朝代。由于隋炀帝步子迈的有点大,未能从根本上或者是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解决这一问题,这是导致帝国根基动荡的最主要原因。
二、隋朝初期建都长安,虽说有八百里关中平原,但到了隋朝结束了南北朝的动荡,社会稳定,人口大幅增加达到了4600多万。加上隋朝实行的均田制(这也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本),人口与土地的承载比发生了失调。关中平原已经不能满足一个强大帝国都城发展,粮食供应困难,南方经济开始发展繁荣,隋炀帝为了掌控中原及江南经济,派宇文凯兴建东都洛阳城,由于隋炀帝对洛阳都城非常重视,宇文凯规划的洛阳城非常完备甚至奢华,因此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隋炀帝为了开通水运粮道,加强与江南的经济联系,开凿了大运河,又征调大量民丁,花费了大量资金,导致国力开始虚弱。
三、三征高句丽,把国家大量精锐的军事力量都派往朝鲜作战,导致了国内防御力量空虚,同时战争是最耗费国家资源的,由于征讨高句丽征召了河北、山东一带大量的农民,导致了农民起义。由于隋朝建立时间短,又是从十六国、南北朝发展过来的,人民对国家认同度不高,加上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根基,一时间农民起义、既得利益集团起义、南方复国势力的起义遍布全国,最终无力应对,导致帝国垮塌。
如果隋朝能稳步的发展,一件一件事情来解决,而不是急功近利导致国力的迅速衰弱,说不定隋朝能够创造一个比唐朝更辉煌的朝代,可是历史没有如果,但隋朝至少给唐朝打下了一个走向辉煌 的基础。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隋炀帝杨广的残暴统治。这一点毋庸置疑,那些不遗余力为杨广洗白的朋友们还是面对现实吧,曾经繁荣强盛的隋朝确实是亡在杨广手中,如果他治国有方又怎么会失去江山?
而杨广的残暴统治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大规模征调民夫开凿疏通大运河,劳民伤财。
2,三征高句丽,不仅损兵折将,还极大的消耗了国力,使得国内统治根基不稳,造成国内起义不断。
3,国内横征暴敛,百姓为了服兵役,徭役,缴纳赋税,生活苦不堪言。
据统计隋朝最鼎盛时期人口有九百多万户,而到了唐初只剩下了两百万户,也就是说,除去没有统计的黑户等因素,杨广在位期间全国人口减少了至少两千五百万!这还只是一个保守数据!
如果杨广是一个有为之君,那么在他在位的十几年间,人口为何会减少的如此之多,如此之快?很多人都在为他洗白,当你们用那些苍白的文字洗白杨广的时候,死去的那些万千百姓,他们的冤屈又有谁来替他们诉说?
很多人说杨广开凿运河是为了加强南北联系,促进经济发展;三征高句丽也是为了消耗关陇贵族的实力,加强皇权。这些确实说的也有道理,也许杨广当时做这些也是出于这些目的,但贪心不足蛇吞象,做什么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想一朝一夕就完成千秋业绩!尤其是把自己的丰功伟业建立在广大老百姓的痛苦之上!用累累白骨堆起自己通往权力顶峰的道路,这不是暴君又是什么?
所以隋朝灭亡只因杨广的残暴统治,无他!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隋朝与秦朝一样,在经历了几百年的动乱后,会经过短暂的统一,然后又分崩离析。
秦二世而亡,隋也是二世而亡。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的结果呢?愚人以为有以下几点。
急于变革,加剧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隋文帝杨坚出生于关陇豪族,能够建立隋朝,关陇集团可谓功不可没。隋文帝上位后,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削弱这些士族大家的权利。
到了其子隋炀帝时期,又重用江南士子,一时间之间朝廷内部政治斗争更加激烈。一时之间,关陇集团、山东集团、江南集团,与朝廷之间,大有水火不容之势。
这种深刻的阶级矛盾,一时半会儿肯定是处理不好的。其实到武则天时期才开始慢慢好转!
穷兵黩武,不惜民力隋炀帝继位后,没有看清已经动乱几百年的事实,不惜大耗民力,开发大运河,动不动就搞需要几十上百万劳动力的大工程。
另外,隋炀帝急功近利,不惜花费大量兵力四处征战。西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这种级别的征战势必会需要很多的钱财,因此他又横征暴敛,加大税收,弄的百姓苦不堪言。
据《贞观政要》记载,隋朝储备六大粮仓,可供时人五十年之用。即使发生饥荒,他也不会施舍一粒粮食给百姓,如此这般老百姓怎么活的下去。
另外,愚人以为还有一点就是,国家刚好度过几百年的动乱,统治阶层还没回过神。因为见过太多的动乱,他们惧怕自己也会走上被赶下台的老路,所以整个意识还处在小心谨慎,严厉镇压,横征暴敛的意识层面。
正是由于未来的未知,加剧了他们的担心和害怕,也正是由于这些害怕,加剧了政权的灭亡,这一点秦朝和隋朝可谓惊人的一致。
还有没有其他需要补充的,欢迎评论区讨论哦!更多精彩历史,尽在愚人之娱,期待您的关注!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一个王朝的坍塌一般与继任者的性格和能力有很大关系,当然这个是直接原因,同时也与国内外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比如说同样是二世而亡的秦朝,庞大的军队一个在北边守卫边疆,威慑匈奴,另一支南镇百越之地,遇到陈胜吴广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就捉襟见肘了,再遇到项羽这样的猛人没有强有力的军队是无法压制的!最终秦亡,而边疆部队不为所动,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那么隋炀帝又怎么把一个强大的帝国给玩没了的呢?
虽然大隋帝国是亚洲第一强国,但是周边少数民族也给予了其极大的威胁,比如西北的突厥,东北的高句丽!隋文帝时期,弹压了突厥,炀帝自认为不比老子差,要为大隋帝国扫除边疆威胁,去讨伐高句丽!
隋炀帝和隋文帝一样,对武将功臣杀戮无度,致使其征讨高句丽缺乏智勇双全的将领,一败涂地也是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讨伐高句丽成功了,那么也就不会出现后面一系列问题!问题是:
第一次讨伐高句丽无功而返,损兵折将,伏尸百万!
第二次因为内部出现问题,无功而返!
第三次,征兵讨伐高句丽,要看要搞定高句丽了,农民起义的火焰却再也压制不住了!匆匆议和,赶回中原!只是,起义的火焰遍地,再则无法彻底扑灭,尤其是瓦岗军的壮大严重削弱了隋炀帝的统治!
隋炀帝玩死大隋帝国不是一下子的事情,而是慢慢的掏空了国力!
比如修建运河,按理说来修建运河是利在千秋的大事,会得到民众的拥护。可隋炀帝一次性就要征用民力成百上千万的民夫,而且大部分死于修建运河中,严重的破坏了农村生产力!
即便他老爹给他留下几千万的人口也经不起他这样的挥霍。
修建东都洛阳,一样是大肆征用民力,财力,年年南北巡游,耗资无数!最后三征高句丽,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人口锐减,以至于唐初人口只有一千多万,几千万人口变成一千多万与隋炀帝败家关系甚大!
总结起来,隋炀帝灭亡的原因有如下:
1,好大喜功,滥用民力财力!
2,执政残暴,过于贪图享乐,奢侈到极致,鱼肉百姓无度!
3,未能处理好与门阀势力之间的关系!导致面对农民起义纷纷反水!
就如有的网友说的那样,隋炀帝步子大了扯到蛋了!
隋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有哪些?
一、隋王朝建立在危机四伏基础之上
隋朝的建立没有受到农民战争的猛烈冲击。南北朝时期, 由于战争的缘故, 统治阶级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是历史上少见的。如北魏前期, 一户仅租粟高达二十石。出常赋之外还有许多往往高达户五十石的杂调, 横调。隋朝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十分激烈。南北朝统治阶级, 对少数民族实行残酷的剥削、掠夺、歧视、镇压的政策。官吏的豪夺更为严重, 梁朝天监四年, 张齐仅镇压巴西一郡獠民, 就“上夷獠义租, 得米二十万斛。”奴隶、奴婢与部曲的反抗, 也是南北朝时期一个主要的阶级矛盾。南北朝不仅存在着尖锐的阶级矛盾, 而且还有着复杂的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北朝鲜卑贵族, 为统治广大汉族人民, 不得不利用和吸收中原的士族地主, 在统治阶级内部形成了鲜卑族和汉士族两大集团。二者之间矛盾颇深。皇帝为了打击士族, 提拔大批寒族担任中央要职。于是土族地主对皇帝大为不满, 矛盾步步加深, 竟成了隋唐时期统治阶级内部一个重要的矛盾。
二、隋炀帝的残暴统治
仁寿四年 (公元604年) , 隋炀帝杨广命部下张衡杀文帝, “血溅御屏, 冤痛之声闻于外”。后又杀哥哥杨勇登上帝位。炀帝即位后, 就实行了一系列的暴政, 导致了农民起义。炀帝时, 徭役繁重。大业元年 (605年) , 炀帝初造东都, 每月役丁二百余万人, 而死者大半, 故《隋书》卷二四《食货志》说:“东都役使促迫, 僵仆而毙者十四五焉。每月载死丁东至城皋, 北至河阳, 车相望于道”。隋炀帝不仅在经济上对人民进行了无穷的征调求取外, 政治上采用极其野蛮残暴的手段, 来镇压人民的反抗。炀帝连年出巡, 其主要目的是向人民示威, 故每次出巡禁卫的军队总是数十万。这样, 他既想达到政治目的, 同时有满足自己游玩享乐的欲望。所以炀帝不听臣谏, 不顾百姓, 曾三下江都, 几至辽左, 多次巡幸长城、塞外、张掖。在其统治的十三四年间, 留居京城时间不足一年, 其余的时光均消耗在游幸之中。其巡幸的规模和挥霍也是历朝所仅见的。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隋王朝的速亡, 炀帝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的暴政对隋的灭亡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统治集体内部的斗争北魏末年, 以宇文泰为首的六镇军人集团、拥魏孝武帝元修入关, 与关陇一带的大族强宗相勾结, 形成以鲜卑人为核心的新兴军事贵族集团, 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关陇士族集团。这个集团内部一开始就存在着错综复杂的矛盾, 诸如鲜卑贵族与六镇军事首领之间, 鲜卑贵族与汉族地主官僚之间, 新入关的贵族官僚与老关中的大族强宗之间, 汉化程度较深与汉化程度较浅的鲜卑贵族之间都存在着尖锐的矛盾。 以杨坚为首的新的统治集团是在北周政权内部形成的, 这就决定了杨氏集团的成员来自北周政权的各级官吏, 隋朝政府必须依靠和利用北周旧有的政权机构。固然有一帮人紧跟杨坚, 成为杨氏集团的骨干, 但还有一部分人只是摄于形势, 不得不依附于新政权。因此, 一旦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得不到满足, 他们就暗地里相互勾结, 反对新的政权。因此, 以隋朝为正统的思想观念, 没有完全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在地主阶级内部, 不少人还以为隋朝是“篡”周而立的, 所以有许多人起兵反隋。
四、三征高丽及农民起义的影响。由于炀帝的骄傲轻敌和战略指挥上的失误, 第一次征伐高丽以失败而结束。第二次征高丽, 由于人民纷纷逃避兵役, 民众厌战, 各地农民起义不断爆发而放弃了。第二年, 决定再次对高丽用兵, 可是被征兵士, 或不应征, 或中途逃亡。此时高丽因隋朝屡次侵犯, 也很困弊, 所以遣使议和, 隋炀帝看到自己这时已无力进攻, 只好借此收兵。连续几年的征伐战争, 导致国内各种矛盾激化, 农民起义蓬勃发展。隋朝虽对农民起义采取严厉的镇压政策, 如下诏捕获起义者不须上报立即处死, 没收起义者的全部财产。杨玄感起兵后, 被诛连的有三万六千多人, 但残酷的镇压并没有吓倒人民。大业十二年 (公元616年) , 起义军发展到了高潮, 分散的起义军逐渐汇合成几支强大的队伍, 其中最主要是翟让, 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窦建德领导的河北起义军和杜伏威领导的江淮起义军。这些起义军, 得到广大农民支持, 对隋朝的灭亡起了巨大推动作用。隋末农民起义推翻隋朝腐朽政权的同时, 沉重打击了当时封建统治,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镇压了一批直接骑在农民身上的士族豪强, 使土族势力衰落, 农民夺回部分土地, 或挣脱原来地主的束缚, 去耕垦新的田地, 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