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是明朝末期的宦官。自宫后曾改名换姓叫李进忠,后来出人秉笔太监后,改回原姓,皇帝赐名为魏忠贤。明熹宗朱由校时期,魏忠贤深受朱由校的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还有一句传言:只知有忠贤,不知有皇上。

朱由校有多信任喜爱这个魏忠贤呢?明熹宗朱由校在临死前都对自己的弟弟朱由检叮嘱说,魏忠贤这个人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就在朱由校临死之前都如此评价魏忠贤,可见明熹宗对他有多么的看重。

魏忠贤在历史上记载的是无恶不作,党同伐异,残忍歹毒。但是魏忠贤也曾经推荐过忠义的能臣,比如说辽阳战败之后还饱受谗言的熊廷弼,赵南星,孙承宗等人。魏忠贤主政的时候,国内确实是形势很好,而且辽东方面的局势也很是平稳,无论是巧合还是必然,这都是事实。

明朝时在崇祯手上灭亡的,而崇祯上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干掉魏忠贤。其实不是魏忠贤有多好,而是跟崇祯手下的东林党比起来,魏忠贤真的还算不错的。

魏忠贤好歹还是为大明操心的,为大明办事的。但是东林党不一样,东林党很多人当时只顾自己的利益,完全不为国家着想。不让皇帝收税,取消了工商税,矿税,打仗的时候资本家,商人这些有钱人一分不缴,都从贫民百姓身上出能出来多少呢?最后导致国家没有了养军队的钱,打仗都打不起。

李自成围困北京时,明朝政府没有粮食军饷,难以调兵,崇祯发出捐款号召,内阁首辅魏藻德捐了500两,太监首富王之心捐了一万两。再反观东林党们,一毛不拔,“摆摊卖房”,演戏糊弄朝廷,以示自己的清廉。结果在闯军的酷刑前,东林党的富的让人瞠目结舌,财富惊人。据记载李自成军共缴获白银七千多万两,堪称天文数字。

不过,明朝的灭亡,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可以说最后的明朝,已经是积重难返,灭亡其实是一个必然事件。所以,明朝的灭亡,和魏忠贤死不死其实关系不大。就算魏忠贤或者,也只是能保证明末党争没有那么混乱而已。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完全是胡说,还颠倒黑白。第一,魏忠贤不是救世主,有他没他明朝都要被灭。第二,魏忠贤祸国殃民,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步伐,算是死有余辜。

此话预设结论,别有用意。魏忠贤本一阉人,操弄权势,劣迹斑斑。后被崇祯皇帝处死,百姓夹道欢迎,大快人心不足道哉!这本是事物的本来面目,且历史早有公论,无需他人“翻案”。但有些人不知出于何种目的,竟肆意妄为,炮制子虚乌有之“言论”,大谈他所谓的历史真相,却置真正的历史记载于无物,实在是可恶至极!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明朝的灭亡是历史的必然,不会以所谓个人的意志而有所转移。显然,魏忠贤是没有这个能耐的,即使他想救国也无能无力,凭他是翻不了天的。不过,极为可笑和讽刺的是,正是他把明朝带到了万劫不复的境地,一步一步推向了深渊。魏忠贤当权期间,政治腐败不堪,卖官鬻爵盛行,朝廷的名声不是很好,导致老百姓对明朝的民心一落千丈,渐行渐远。最终,人民在无以为生的情况下,悍然选择了反抗,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进而终结了明朝的命运。假如魏忠贤还活着,他能阻挡人民的步伐吗?答案显而易见,以卵击石,不自量力而已。

总之,这句话完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论调,丝毫经不起推敲。还有,别在妄想为魏忠贤洗白了,洗了也没奖励。何况,一个太监还能变成一个“真男人”吗?我看挺玄乎的!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在明朝历史上,“秽乱宫阙”是最厉害的,“忠臣贤士尽沉沦”的时代就在天启年间。

自英宗以下,宪宗在位二十三年,孝宗在位十七年,武宗在位十六年,世宗在位四十五年,穆宗在位六年,到了神宗即位之时,已经是公元一五七三年的事情了。

虽然,宦官和东厂弄权跋扈,从明成祖燕王之时就有了,但是没有造成多大伤害。可是,这股乱源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和酝酿,终于造成了大祸害,变成了明朝灭亡的间接原因。

神宗在位四十七年,这段时间有张居正支撑大局,还算有个大明朝的泱泱大国之风。

但是这个时候来了太监,名字叫”魏进忠”,原籍河间肃宁人,不太清楚是什么时候进宫的,总之是在神宗时代。

据说是由一位很有实力的太监推荐的,后来由于与人同名,逐改名为忠贤。

魏忠贤当了太监后,颇得神宗的乳母客氏的喜欢,两人的关系很不正常。由于这层关系,又与神宗的郑贵妃鬼混在一起。

神宗晚年荒淫无道,到了公元一六二〇年,光宗即位不到一年,死的不明不白,据说是郑贵妃和魏忠贤的主谋。

接着熹宗即位,年号为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后,立即封乳母客氏为奉圣夫人,又赐魏忠贤为世荫。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魏忠贤的官爵与日俱增,熹宗让他掌管东厂和锦衣卫,这一下子朝廷可遭殃了,魏忠贤四处打击异己,那些忠臣良将几乎被杀害殆尽。

到了这个时候,大明王朝早已走向亡国之途。虽然思宗即位时立刻杀了魏忠贤,想要将大明王朝振作起来,可惜为时已晚。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整个王朝的细胞已全面腐化透顶了,满清在东北已经茁壮起来,亡国是迟早的事情。

你所说的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句话或少的有点道理,因为他祸乱朝廷,只能是在干柴上加了一把火而已。

一个太监即使再有实权,他左右不了王朝的覆灭。大明王朝的覆灭由来已久,从万厉十五以后就走向了衰落。

综合来说,王朝覆灭是执政者的问题,其中有政治策略,治理国家方面上的失误,当然还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才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魏忠贤只能是一个败家子,祸国殃民的无耻之徒罢了。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魏忠贤归根到底就是一名历史人物。

所谓历史人物就是相对于普通任务而言,普通人物在整个社会历史中只是沧海中微小的一粟,未能留下明显自己的意见印记。(普通人物区别于人民大众,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和作用,又要受到各种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而作为历史人物可以说对社会历史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历史人物永远不能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至多能加速或者减缓历史的进程。

魏忠贤作为明朝末年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历史人物,权倾一朝,被称为“九千岁”,门徒势力遍布天下,各地督抚竞相为他建生祠。

魏忠贤对明朝最大的影响就是在东林运动即将成功之时将其摧毁。其他明朝太监专权,诸如王振、汪直、刘瑾等,都对当时大明王朝的进一步衰落都有一定影响。

但是将魏忠贤的死与大明王朝的灭亡直接挂钩,出现“魏忠贤死=大明王朝灭亡”的论断明显是错误的,违反了主观绝对主义的错误。

对魏忠贤的评价,历史上有许多人都是从其个人角度进行评价,多为对魏忠贤宦官身份、品行地下进行攻击。

当时的东林党人杨涟就是反对魏忠贤最积极的人物之一,甚至弹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他对魏忠贤首先是“市井无赖”“中年净身”为太监这样身份的攻击,认为魏忠贤以小忠、小信获得皇帝的恩宠,然后暴露大奸、大恶的面目,进行乱政。

杨涟毕竟身为魏忠贤的政敌,但是对魏忠贤的弹劾中,从迫害先帝旧臣、干预朝政,到逼死后宫贤妃,到操纵东厂滥施淫威,到最后指出“致掖廷之中,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都城之内,亦但知有忠贤,不知有陛下”。然而这一切都没有抵过魏忠贤在皇帝面前一番流涕满面的表演,反而杨涟以“大不敬”、“无人臣礼”革职为民,最终惨死锦衣卫诏狱之中。

从杨涟的弹劾中,看出了魏忠贤对大明王朝权威的挑衅,却没有指出魏忠贤对大明王朝真正的危害程度,甚至让帝国的主人都没有感到这位铮臣的热血。

此后,明人朱长祚、刘若愚,以及近代梁启超、蔡东藩都是从魏忠贤品行、行为上进行评价,对于历史上真正的反面影响却未能指出,犹如人身攻击般。如“言辞佞利”“少孤贫,好色,赌博能饮啖嬉笑”“巧言令色,献媚人主,窃弄国柄,荼毒生民”等。

当然,真正从根本上指出魏忠贤危害的人物也有人在。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在痛批魏忠贤“擅窃国柄,奸盗内帑,诬陷忠良,草菅多命,狠如狼虎”的同时,也不得不发出“忠贤不过一人耳,外廷诸臣附之,遂至于此,其罪何可胜诛”的感慨。

在这位帝国的主人眼里,魏忠贤固然可恨,然而真正影响大明王朝命运的可不仅仅是内廷的魏忠贤,真正问题的根源是朝堂的大臣,如果这些人不跟着为虎作伥,一个内廷的太监掀起的风浪也是有限的。

当然崇祯皇帝朱由检的看法也不是很全面,毕竟太监的权利离不开皇权的支持。

在清朝的皇帝、大臣们在修《明史》时,对于明朝阉宦之祸进行总结,认为魏忠贤时期“讹言朋兴,群相敌仇,门户之争固结而不可解”。可见,在统治者眼中认为魏忠贤真正的危害是参与了党争。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魏忠贤不死的话,那么崇祯手下就有阉党和东林党两大势力,他们是相互依存又相互制衡的关系,任何一方的做大或者消失,都会造成皇权受到做大一方的制约,保持势力均衡,才是帝王之术。若魏忠贤不死,东林党做事必须顾及,而魏忠贤被干掉后,导致东林党一党独大,皇帝话语权削弱,政策方针的制定和执行,连崇祯帝都无法完全左右,而东林党错误的治国方针直接导致了大明的灭亡。

魏忠贤是明熹宗时期的大太监,他因为做事灵活,善于溜须拍马,并勾搭上了明熹宗的乳母客氏,得到明熹宗的赏识和重用,一路平步青云,出任秉笔太监后,开始独揽朝政,排斥异己,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被当时之人称为“九千岁”。

魏忠贤擅权期间,虽然把个朝政弄得乌烟瘴气,但是有一点,还是值得赞许的,就是他协助天启帝制定了合理的财政税收,这源于他征收的工商税,明朝末年,在江南地区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那里的工商业比较发达,征收的工商税比较多,可以保证国库充盈。

在明末最大的威胁就是来自东北的女真铁骑,他们经常骚扰明朝边境,大明朝廷不可能坐视不管,因此需要同女真打仗,打仗需要银子,而魏忠贤的税收政策正好保证了大明军费的充足,为抵抗女真入侵提供了坚实的保障,虽然女真频频骚扰,但无法对大明形成毁灭性打击。

很明显这一切都是魏忠贤的功劳,而到了崇祯登基以后,他因为不满魏忠贤专权,因此在他上台不久,就找出理由将他干掉了,魏忠贤一死,自然他的税收政策作废,取而代之的是东林党的税收政策,而东林党人大部分出身官员、文人、大地主,他们代表的是地主阶级,因而他们的政策是以农民为主,盘剥农民兄弟,一旦前方打仗,就更加疯狂的加征税负,搞得农民负担加重,农民起义比魏忠贤时期多了不知多少。

以前魏忠贤时期,大明只需抵抗女真人,现在不光要对付日益崛起的女真,还要疲于应付国内蜂拥而起的农民起义,处于两线作战的尴尬境地,政府靠盘剥百姓的那点税收哪够这样折腾,到了崇祯后期,国库已是空空如也,无钱给军队发军饷了。

最后,崇祯几次找大臣募集,这些满嘴仁义的东林党人却说无钱无粮,没有军饷,军队只能饿着肚子打仗,这样的战斗力可想而知,最终大明被闯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推翻。

当李自成打进北京的时候,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他才想起他的哥哥明熹宗临终前遗言,“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可是一切都晚了。

图片来自网络

喜欢请关注“一切都付笑谈中”

经常有人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你怎么看呢?

谢邀作答。以下只是个人理解,如有不对,请多指正。

魏忠贤,明朝末期的宦官,曾权倾朝野,将明熹宗玩弄于股掌之间。权力巅峰时期,被世人称为“九千岁”,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这话肯定是不对的。秦朝赵高也是宦官,秦朝灭亡赵高功不可没。但是,如果没有赵高,秦朝就不会灭亡么?同理,朱由检上位,铲除魏忠贤,明朝亡了。那么,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亡么?

之所以说“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那是因为相比于朱由检即位之前,魏忠贤当权期间,对外,全力支持抗金,只要是抗金需要的军费支出,没有一丝保留。因为有这样的政策倾斜,金人一直无法入关。对内强行征收矿产、工商等税收(这类产业多为富商土豪霸占)。加收了富商巨贾的税,等于不同程度给农民的减压,减轻了社会内部的矛盾。整个大明朝,也就这样苟延残喘的活着。

而朱由检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铲除了魏忠贤及其余党。魏忠贤倒下,以前受魏忠贤打压的一方就要登上舞台,这群人就是东林党人,同时也是矿产、工商等行业幕后实际的受益人。这群人登台,势力会推翻魏忠贤之前的所有政策。倒推回来,减少他们的税收,为了维持庞大的军费支出,就只能增加农民的税收,农民的负担加重甚至交不起税。造成的结果就是,军事力量下降和农民被逼造反。

相比于朱由检上位后的政策,魏忠贤当权期间制定的政策确实能够延缓明朝灭亡的步伐。但是,也只能是延缓罢了,并不能真的使明朝能够继续延续下去。

明朝后期,外有强敌压境,内有天灾人祸不断,外加朝廷内部腐败无能。灭亡是注定的,并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左右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