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春秋时期是群雄争霸,战争频发的一个时代,各诸侯国,为了争取霸主的位置,对其他小国不断进行兼并,使得一些小国被消灭。
在这期间一些大国在不断的崛起,各个大国在崛起的同时,也各自在对外进行着扩张,壮大各自国家的实力。
各个大国的领导者都在励精图治,希望自己国家在将来处于不败之地,但是到了楚庄王这里,就发生了截然不同的情况。
楚庄王在三年期间都在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中,对朝政也是概不过问,然而却在后来成为了霸主,在楚庄王这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楚早年受封于周成王时期,活跃在长江中游地区和汉水地区,因其居住在遍地蛮夷之中,一直被排除在外,进入春秋时期不久后,当时的楚国国君便自立为王,在后来发展成诸侯各国中疆域最大的国家。
后来发展到了楚穆王时期,楚穆王在位十二年后去世,把位置传给了自己的嫡长子熊侣,熊侣继位,史称楚庄王。
楚庄王在位时,正逢晋国的实力开始衰退,没有闲暇顾及外面的机会和事情,楚国王室内部处于不安定的复杂状态之中,公子燮和斗克二人发动了叛乱。
由于楚庄王刚继位的时候才20多岁,加上国内形势复杂,楚庄王出于一些原因的考虑,采取了韬光养晦的方式来判断形势。
于是楚庄王开始沉迷声色,把朝政交给了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不光如此还在自己起居的宫门上放上进谏者,杀无赦的牌,然后楚庄王依旧我行我素。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旧如此,大夫苏从忍不住了,冒死进行了劝谏,在苏从的劝谏后,楚庄王开始下定决心干出一番霸业。
其实所谓的沉迷声色犬马只是一个计谋,楚庄王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观察是否有自己可用的人才,帮助自己处理朝政。
在楚庄王沉迷声色犬马时期,发现并任用了伍举、苏从,孙叔敖等一大批人才,在这些人当中,孙叔敖是杰出的代表,他兴修水利,发展农业,注重法治,稳固国内的形势和整顿军队,增强了楚国的军事实力,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楚庄王成为霸主。
不光如此,楚庄王还善于纳谏,从来不以地位身份作为标准,而以是否说的有道理为准,有的自己确实做错了便立即改正。
还有就是在外交方面,当时的郑陈两国的地理位置处在楚晋两国的中间地带,楚庄王决定首先争夺郑陈两国。
楚国在孙叔敖的改革和治理中,政治稳定,国力增强,于是开始北上攻击郑陈两国,于晋国开始进行正面的交锋。
郑陈两国国是小国,只能在晋楚两国之间不断的虚与委蛇,两方不断的攻打陈国,后来楚国攻入陈国后,并没有使其灭国。
而是复立了陈国,迎陈灵公的儿子午为国君,在当时影响颇大,受到一致的赞赏。
在攻打陈国的同时,楚庄王也并没有放弃争夺郑国,在此期间,对郑国出兵六次,最后拿下郑国,拿下郑国后,对郑国采取宽容怀柔的态度。
在争霸中原中,争夺宋国是最主要的,也是称霸的重要标志,宋国在与晋国的战争中屡屡战败,多次的战败,使得宋国依附于晋国。
楚庄王得知后,为了彻底降服宋国,亲率大军攻打宋国,并把宋国团团包围,宋国于是派人向晋国求援。
晋国的国公晋景公想派兵救援,被大臣拦住,大臣以楚国强盛,不可与其强争,可以等到楚国衰退后,再见机行事。
楚庄王围困宋国数月,宋国粮食将尽,便向楚国臣服,楚庄王见宋国已经臣服,就与宋国进行结盟,自此楚庄王问鼎中原,成为了霸主。
总体来说,三年不问朝政只是楚庄王的手段之一,楚庄王自身有一定的能力加上任用大量的人才使得自己在三年之后,使自己得以成为霸主,使楚国走向强大,还是挺让后人佩服的。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楚庄王这三年都在扮猪吃老虎!
公元前614年,楚穆王病逝,楚庄王即位。可是,年轻的楚庄王继承大位后居然不事朝政,整日玩乐,将所有政务都交给了令尹斗椒处理。
为此,朝中大臣忧心忡忡,纷纷进宫劝谏。楚庄王为了不让这些大臣影响自己的好心情,于是在殿门外立了块牌子,上书:有敢谏者,杀无赦!
楚庄王荒淫无道的样子让令尹斗椒很是满意,他大权独揽,狼子野心,甚至想取而代之。可是他不知道的是,荒淫无道不过是楚庄王立的人设而已。
当年,城濮之战,晋军大败楚军,楚成王的霸王梦就此破碎,以晋国为核心的政治风向逐渐形成。不久之后,楚成王的儿子商臣起兵谋反,逼迫楚成王自杀,商臣自立为君。
楚庄王便是商臣的儿子,他从自己的父亲手中接下了称霸中原的梦想,最终蛰伏三年,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那么,楚庄王到底为何要蛰伏三年,为自己树立荒淫无道的昏君形象?这三年里他又做了些什么?他最终是如何一鸣惊人,成为一代霸主的?
这一切还要从楚国若敖氏家族开始说起。
01若敖家族楚国国君鬻(yù)熊,自幼习文练武,有安邦治世之才,虽然年高九十,但仍然雄心勃勃。姬昌伐纣之时,特地到荆山拜访他。
鬻熊见到姬昌后,很是开心,随即向姬昌表达了想要投奔,共济苍生的愿望。可是,姬昌见鬻熊皓首银须,很是惋惜地说道:“您虽有雄心壮志,可风烛残年,又能光耀几年?”
鬻熊听了姬昌的话,自信地回道:“我虽然年迈,但不耽误我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啊!”
姬昌一听,也有道理,于是将鬻熊带回西岐,共谋大事。鬻熊到西岐后,被任为谋臣,尊为师长,成为周王朝的开国功臣。
周成王时期,周王室开始对开国功臣的后代分封诸侯。当时,分封诸侯有五个等级,分别是公、侯、伯、子、男,鬻熊的曾孙熊绎被封为四等诸侯,称为楚子。
周成王分封诸侯以后,在岐阳盟会诸侯,这是熊绎第一次以诸侯的身份出席盟会,因此他十分高兴。可是,当大臣逐一请诸侯入席后,熊绎却发现会场中根本没有自己的位置。
正在这是,另一个大臣走过来,指派熊绎去安放祭祀用的香草和开会用的木牌,然后子啊去看守庭前的火炬,熊绎见状连忙说:“我乃楚国诸侯!”
熊绎的声音铿锵有力,可是却让一旁的大臣哈哈大笑起来,讽刺道:“今日只有侯、伯以上才可入席,你不过是个楚子,蛮夷之族尔,岂敢违背天子之名,还不速去。”
熊绎听罢怒火中烧,可是也不敢发作,只得忍气吞声地服从。
熊绎回到楚国后,只见楚国的文武大臣皆在城门口迎接,气势恢宏,想要一扬国威,却只见熊绎垂头丧气地回来,询问之下才得知,周王室欺辱楚国位卑,不给席位。
众大臣越听越气愤,熊绎见状便郑重地说道:“今日中原受辱,是我楚国财富匮乏,兵微将寡,如果中原对立,必是自取灭亡。欲求生存,不守欺辱,唯有同心创业,奋发图强。”
于是,熊绎带领楚人穿着破衣,拉着柴车,开垦山林坡地,将楚国一步步带入繁盛,更是创立了积极进取,革故鼎新,至死不屈的楚国精神。
这便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由来。
经过五十年的艰苦奋斗,楚国的疆土不断扩大,国力日渐强盛,军事实力也称霸江汉一带。当初,周王朝不将楚国当成诸侯,如今,楚国也从未将周王朝放在眼里,还多次冒犯。
公元前791年,楚国国君熊仪继位,史称楚武王,此时已经是周宣王时期。熊仪也是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一代君王。
熊仪去世后,因葬于若敖,因此谥号为若敖。之后,其儿子熊坎继位,史称楚厉王,熊仪的小儿子斗伯比则被封为楚国令尹。他以父亲的谥号若敖为氏,又因封于斗邑,为斗氏之祖。
斗伯比是个很有才干的人,他多次为楚武王出谋划策,侵略江淮诸多诸侯国,还将有周王朝支持的随国彻底征服,是楚武王身边最高统治集团成员之一。
此后,在斗伯比的带领下,若敖氏家族蒸蒸日上,常年制霸楚国的令尹之位,成了楚国的头号家族。
到了楚文王时期,文王死后,其弟弟熊子元杀了太子熊艰而立熊恽为国君,史称楚成王,而子元也一跃成为楚国的新一任令尹。
之后,熊子元更是大权独揽,嚣张跋扈,惹得楚国上下都对其不满。最终,是若敖氏家族的斗班出手,将他杀了。
当时的楚国,在熊子元的执政下,国力逐渐衰微,需要有一个铁血手腕,雷厉风行的令尹帮助楚国走出困境,此人便是斗伯比的儿子, 斗谷于菟,字子文。
斗子文上位后,为楚国兢兢业业,更是散尽家财帮助楚国走出了困境,自此,斗子文的声望在楚国越来越高,几乎没有家族能与若敖氏抗衡。
因此,楚国的内政几乎都是若敖氏在把持。
齐桓公去世后,楚成王和斗子文看准了时机,率军北上称霸,鲁国、郑国和宋国不敌楚国的军力,纷纷臣服,成为楚国的附属国。
斗子文辅佐了楚成王几十年,年老之后,又将令尹之位交给了同族的斗子玉。斗子玉上台后,正逢公子重耳流亡到楚国。
斗子玉看出了重耳的不凡,回到晋国后定能继承大位,他害怕重耳成为楚国的敌人,于是劝楚成王将他杀了,但是楚成王拒绝了斗子玉的请求。
之后,重耳又流亡到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顺利回到晋国,成了晋国的国君。即位后,重耳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中原诸侯国仿佛看到了希望,纷纷反叛楚国,投效晋国。
各国诸侯的举动直接惹恼了楚成王,他派遣斗子玉为将,率兵围攻宋国,想要杀鸡儆猴。
而另一边,重耳好不容易强大了晋国,有诸侯国臣服,还没捂热乎,怎么能任由楚国再夺走。于是,他整顿三军,率军出征,攻克了曹国和卫国,并将大军驻扎在卫国境内。
这边,斗子玉还没拿下宋国,那边曹国和卫国也已经被晋国收入囊中。楚成王得到消息后,连忙发出诏令,要求斗子玉撤兵,他明白,此刻的晋国是人心所向,不能硬碰硬。
可斗子玉却违背王命,率军急进,与晋国军队对峙于城濮。大战一触即发,重耳命大军退避三舍,报答当初流亡楚国时,楚成王对他的礼遇。
最终,城濮之战爆发,楚国大败,斗子玉违背王命,只能自杀谢罪。
有人说,楚成王之所以不杀重耳,只为了借重耳的手除掉斗子玉。当时,若敖氏家族在楚国呼风唤雨,权力过重,导致王权旁落,必须要灭其威风。
然而,斗子玉的死也并未覆灭若敖氏家族。
城濮之战后,楚成王想要改立王子职为太子,太子商臣得到消息后,起兵谋反,将楚成王逼死,然后继承大位,史称楚穆王。
楚穆王在位时期,与若敖氏家族的关系极为紧张,因为当初楚成王想要立他为太子的时候,就遭到了若敖氏家族的反对,后来,改立太子的注意也是出自若敖氏家族。
楚穆王去世后,楚庄王即位。楚国交到楚庄王手上的时候,楚国的政治班底是四分五裂,大部分权力掌握在以斗椒为中心的若敖氏家族手中。
楚庄王即位之初,楚国局势不稳,若敖氏家族也出现了内斗。斗克内斗失败,竟然挟持楚庄王逃出郢都,好在最终楚庄王被安全救回,这场叛乱史称斗克之乱。
这件事让楚庄王明白,自己身为一国之君,竟然成了家族内斗的政治砝码,而这个斗克仅仅是若敖氏的旁支,便敢拥兵自重,挟持国君,而他毫无抵抗之力。
若敖氏家族的豪横让他如鲠在喉,他只能隐忍,并且做出荒淫无道的样子来迷惑若敖氏,降低他们的防备。
楚庄王即位的三年里,他终日沉醉于声色犬马之中,完全不问国事。在诸多大臣的眼中,他是个只顾享乐的君主。其实,他只是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君王。
于他而言,日夜寻乐,他并不快乐。
02一鸣惊人一日,大夫伍举来求见楚庄王,但是,他并不想像其他大臣那样死谏,而是想到了一个迂回的办法,旁敲侧击地试探。
当楚庄王听到内侍禀报,有大臣前来求见的时候,他不屑地说道:“我倒要看看还有哪个不怕死的来劝谏。”
当伍举踏入宫殿时,之间楚庄王左手抱着郑姬,右手拥着越女,左拥右抱,葡萄美酒,好不快活,伍举见状,不禁有些皱眉。
他向楚庄王行了一礼后,说道:“听说大王这里有美酒歌舞,我是来讨杯酒喝的。”
楚庄王一听,顿时露出了高兴的神情,给伍举赐了座位,与他共饮了起来。
随后,伍举趁着楚庄王高兴,说道:“大王,臣之前在郊外游览,遇到一个老人,他跟臣说了一些隐语,臣不知其中含义,特来向大王请教。”
楚庄王一听,来了兴趣,问道:“是何隐语,还能难处你?”
伍举恭敬地回道:“那老人收,我们楚国有一只大鸟,身披五彩斑斓的花纹,栖息于高坡之上已有三年,不见其飞,不闻其鸣,我竟不知这是什么鸟?”
楚庄王听罢,若有所思地回道:“这怕是只呆鸟吧!”
伍举却回道:“不是,这世上怎会有这么漂亮的一只呆鸟呢!”
楚庄王心下明了,说道:“你说的那只鸟是只神鸟,它三年不飞,三年不叫,一飞必冲天,一鸣必惊人,你的意思寡人明白了,你且回去,等候寡人的消息吧。”
这场暗藏玄机的交锋之后,伍举明白,这个年轻的君主并不是他们所看到的那样荒淫,他定是有了自己的计划,只待时机成熟,便可一鸣惊人。
楚庄王知道,若敖氏家族根深蒂固,关系盘根错节,为了让他们放松警惕,楚庄王选择韬光养晦,暗中观察,默默选择可以为己所用的人才。
这个表面上贪图享乐的君王,其实内心有着不输于先祖的雄心壮志,当年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为楚国开创了盛世。如今,他要北上图霸,完成祖先的梦想。
公元前611年,楚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自然灾害,举国上下都陷入了饥荒之中,此时,楚国西部的几个少数民族在庸国的带领下,趁机发动叛乱,一时间楚国上下风雨飘摇。
这日,楚王宫的朝堂上,令尹斗椒正在向楚庄王汇报战事,汇报完毕后,他向楚庄王建议道:“大王,国家如今处于危难之中,为了躲避战乱,我们还是尽早迁都吧。”
大夫伍举听了斗椒的话,立刻反驳道:“郢都乃楚国根本,怎么轻易放弃!”
可斗椒却不以为意地回道:“你说得轻巧,如今全国到处都在闹饥荒,士兵都吃不饱,拿什么去抵御敌军?”
斗椒的话让楚庄王抓住了一丝机会,他想,这不是正是他夺取军权的良机吗?见斗椒和伍举还在争论,他说道:“两位大人不要吵了,寡人已经决定率军亲征,平定叛乱。”
楚庄王的话让伍举明白了,眼前的这只大鸟终于要展翅高飞了。
楚国这次的危机让楚庄王抓住了契机,重掌兵权,他一边安排楚军边战边退,诱敌深入;一边迅速开展外交活动,请秦国和巴国派兵从后方进攻叛军。
两面夹击之下,楚国一举将庸国消灭,庸国的土地被三国瓜分,划入楚国的土地成了上庸。
解决了外患之后,楚庄王趁此机会对楚国内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调整官员任命,分化令尹的实权,斩杀了大批奸臣,楚庄王的雷霆手段让以斗椒为首的若敖氏家族胆战心惊。
此刻的斗椒,被楚庄王压制得毫无反手之机,他此时才明白,什么沉迷酒色,什么狩猎不归,都是假的,这一切不过是楚庄王的障眼法,他三年前就应该废了楚庄王,握紧权利。
可是,此刻的斗椒明白得太晚了,若敖氏已经被推到了悬崖边上,随时可能被倾覆。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领楚国军队前去讨伐陆浑戎,这是楚庄王首次出征中原。此时的陆浑戎根本不是楚军的对手,被打得溃不成军。
然而胜利之后,楚庄王并没有班师回国,而是带着军队直接来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洛河之滨。
数百年来,周王朝一直看不起楚人,将他们称作蛮夷,曾数次兴兵讨伐。而这次,他要在这里向周王朝证明,楚国拥有怎样的军事实力,他们不是好欺负的。
楚军阅兵气势恢宏,杀声震天,洛邑城内兵荒马乱。惊惧之下,周定王派遣大夫王孙满为使,以慰劳楚军的名义,到楚营一探究竟。
楚庄王见王孙满前来,便知道了周定王的意图,他向王孙满问道:“我听说,禹王时铸有九鼎,三代相传,以为世宝,如今在洛邑放着,不知这九鼎轻重体积大小如何?”
王孙满回道:“九鼎体积庞大,无法称量。”
楚庄王闻言,不屑地说道:“这能有多大,不过几个鼎而已,我大楚的士兵只要把兵戟上的铜钩都折下来,就足够铸成这九鼎了。”
王孙满听了楚庄王的话却满不在意,他朗声说道:“铸鼎虽易,但是否能够拥有这天下,在德不在鼎啊!”
王孙满的话瞬间点醒了楚庄王,不久之后,他便主动撤兵,班师回朝了,而这就是著名的典故,问鼎中原。
但是,让楚庄王没想到的是,在他问鼎中原的时候,楚国发生了内乱,令尹斗椒不堪楚庄王的威慑和施压,起兵谋反了。
公元前605年,楚庄王带兵与斗椒率领的若敖氏家族叛军在皋浒决战。两军叫阵之时,斗椒向楚庄王连射几箭,都差之毫厘,叛军声势大振。
危机之刻,楚庄王身边的近卫养由基看准了时机,向斗椒射了一箭,射中要害,斗椒瞬间毙命。若敖氏叛军没了领袖后,军阵大乱。
楚庄王趁此机会反扑,叛军被打得四散溃逃,若敖氏家族终于覆灭。楚庄王一举平定了若敖氏叛乱后,从此真正做到了大权在握,也再无后顾之忧。
为了庆祝平叛成功,楚庄王在楚王宫大宴群臣,正喝得酒酣耳热之际,一阵大风突然将殿中的蜡烛吹灭。黑暗之中,有人居然色胆包天,想要非礼楚庄王的爱妃许姬。
两人拉扯之间,许姬趁乱将那人的帽缨扯了下来,她抹黑爬到楚庄王的身边,向楚庄王诉说了刚才的事情,还说只要点上火烛,凭着帽缨便能知道谁是非礼之人。
楚庄王听罢许姬的话,本欲发怒,但是此刻他却想起了王孙满的那句,在德不在鼎。于是,他下令让所有大臣在点灯之前卸下帽缨,不再追究此事,这场宴会也被称为绝缨之宴。
楚庄王如此仁厚的举动,让群臣心生敬佩,也让天下贤士敬仰,纷纷来投,这其中就有出身微寒的孙叔敖。
楚庄王十分欣赏孙叔敖的才干,破格将他提拔为楚国令尹。此后,孙叔敖奖励垦殖,开江治水,又改革军制,整顿军纪,为楚国称霸中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就在这时,楚国的附庸小国陈国发生了夏姬之乱。
夏姬是个绝色美女,陈国的国君陈灵公贪图其美色,想要霸占她,不料却被夏姬的儿子一怒之下射杀,陈灵公死后,陈国大乱,这位楚庄王灭陈找了一个十分好的理由。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兴兵讨伐陈国,平定陈国内乱后,夏姬的儿子被处以车裂之刑,夏姬本来也难逃身死的命运,但是楚庄王一见其绝世容颜,就有了要纳夏姬为妃的念头。
楚庄王的想法遭到了大臣们的强烈反对,伍举劝说道:“大王伐陈原本是主持正义,若收夏姬为妃,天下人便会取笑大王也是贪图美色之人,于统一霸业不利。”
这时,站立一旁的将军子反也垂涎夏姬的美貌,于是向楚庄王请求,将夏姬赐给他做夫人。不料子反的建议也遭到了伍举的反对,直言夏姬是红颜祸水,谁碰谁死。
楚庄王见大臣们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论,唯独令尹孙叔敖不说话,于是他挥挥手说道:“此时从长计议,令尹留下,你们都退下吧!”
众人退下后,楚庄王问孙叔敖道:“此次伐陈,令尹是不是对寡人有什么意见?”
孙叔敖连忙行了一礼道:“臣不敢,臣只是为了一件难解决的案子苦思冥想,一时间发呆了。”
楚庄王听罢,瞬间来了兴趣,问道:“什么事情还能难倒你啊?”
孙叔敖回道:“有一个人拉着一头牛从别人的田里过,不小心踩到了庄稼,田主人生气,将其牛扣下,说什么也不还,此案孰是孰非,破费脑子。”
楚庄王闻言说道:“错在田主,人家的牛踩了他的庄稼,他却因此扣了人家的牛,岂不过分,他是真的想告诫别人呢?还是想以此为借口强占人家的财物呢?”
孙叔敖听完,恍然大悟,然后意有所指地说道:“原来如此,那大王是不是也应该把人家的牛物归原主呢?还有那夏姬,大王您也别再动心思了。”
楚庄王听出了孙叔敖话中的意思,但是他还是不甘心,他好不容易为楚国扩大一点疆土,却要这么轻易地还回去,一时间有些气闷。
可是孙叔敖认为,楚国占领了陈国,无非是多一座城池,失去的却是天下诸侯的信赖;纳夏姬为妃不过是多了一个美色,但是会失去群臣的敬仰。
楚庄王思虑再三后,还是听取了孙叔敖的建议,归还了陈国土地,放了夏姬,还将流亡在外的陈国公子迎了回来,帮助其恢复了陈国。
楚庄王的仁义之举得到了各诸侯国的称颂,这也是楚国第一次被中原诸侯刮目相看。有了稳定的内政,强盛的国力,此时又树立起了信义的大旗,楚国终于有了争霸的资格。
此时,霸主晋文公重耳已经去世十多年,其后的几任晋国国君都无甚大才,其他的中原诸侯国也缺乏雄才大略之主,南方的吴越两国,此时还羽翼未丰。
可以说,历史为楚庄王争霸留下了广阔的舞台,而楚庄王离霸主之位也只有一步之遥,他需要一个机会。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首鼠两端,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都城。郑国位于晋国和楚国之间,若是能攻下郑国,楚国也能借此封锁晋国的南下之路,从而进一步控制中原。
当楚军围困郑国三个月后,郑军大败,郑国国君郑襄公屈尊求和。他一国国君,赤裸上身,手牵绵阳,按照周礼在宗庙前向楚庄王跪拜,请求议和。
楚庄王见状,便也准备用周礼待之,与郑国议和。
可是伍举缺不认同,他觉得郑国国君是见风使舵之辈,屡次背信弃义,不如就此灭了郑国,如此就可以顺利北上,攻打晋国。
孙叔敖听闻伍举的建议,却不以为然,他知道楚庄王此举是为了一箭双雕,一方面是为了得信于天下,另一方面是想以郑国为诱饵,引晋国大军前来,一雪城濮之战的耻辱。
果然,不久之后,晋国就出兵讨伐楚军,两国军队在黄河南部的邲地对峙,楚军布成三个方阵,向晋军轮番攻击,晋军备楚国杀声震天的气势吓破了胆,四散溃逃。
楚庄王见此情形,随即下令撤军。楚庄王的这一举动令伍举十分不解,此番正是消灭晋军的大好时机,为何要撤军?
楚庄王认为,自城濮之战后,楚国输给晋国,一直没能抬起头来,此战已经报仇雪恨。况且当年,晋文公为报楚王礼遇之恩,退避三舍,留有余地,楚国也不必赶尽杀绝,留条生路。
之后,伍举又建议楚庄王用晋军的尸体建造几座京观,以彰显大楚的国威。
京观是将敌军的尸首堆积起来,用土封上,做成类似金字塔状的巨大坟墓,从而炫耀国家的实力,并让后世子孙铭记祖先的战功,在当时是很常见的。
但是,这个建议被楚庄王解决了,两国交战,士兵也是子民,曝尸荒野已是不仁,晋军将士为自己的国家尽忠,不能再用他们的尸体来宣扬战争的残忍。于是下令,将他们妥善安葬。
邲之战,使楚国声威大震,楚庄王尊重生命,不建京观的仁义举动,更是赢得了各国的一致归心。此后,鲁、宋、郑、陈等中原小国相继背弃晋国,依附于楚国。
此后,晋国慑于楚国的军力,不再南下与楚国对抗,就此,楚国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03最后公元前591年,一代霸主楚庄王病逝,楚庄王死后不久,楚国内部发生动乱。
王公贵族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受到王族巨大威胁的大臣巫臣被迫投奔了晋国,后又出使吴国,将军阵之术交给吴人,用于牵制楚国。
吴国自此走向强盛的道路,此举也令楚国后患无穷。
楚庄王后,楚国的历任楚王都资质平庸,楚国的国力逐渐衰退,与称霸中原的霸业也渐行渐远。
到了楚平王时期,他听信谗言,将重臣伍举的后代满门屠戮,只有伍举的孙子伍子胥逃过一劫,而楚平王不知道,他的这次荒唐行为,将为楚国带来一场灭顶之灾。
从楚子熊绎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到楚庄王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最后在孙叔敖的辅佐下,抚有蛮夷,以属华夏,他从未忘记楚国先祖的遗志,积极进取,至死不屈。
孔子曾评价其:
贤哉楚王!轻千乘之国,而重一言之信。
楚庄王曾说过,战争的目的是和平而不是征服与杀戮,什么是武?止戈为武。他极度隐忍,却拥有宽仁的心胸气度、拥有远大的志向,他从来都无愧霸主之名!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楚庄王上台时的严峻形势
楚国自西周以来势力一直在上升,虽在齐桓公、晋文公称霸时有所阻遏,但随着晋国霸业的中衰,楚国自穆王以来不断向北扩展。
公元前614年,穆王去世,第二年子侣继立,是为庄王。庄王即位时幼弱,楚国内部不宁。公元前613年,令尹子孔和太师潘崇出伐舒、蓼,大夫公子燮和子仪守国。
公子燮和子仪因不得志而作乱,派刺客杀子孔不成,便劫持庄王出都,将到商密时被庐邑大夫戢黎和副守叔麇诱杀,内乱方平。
公元前611年,楚发生大饥荒,戎族乘机进攻楚的西南境,直深入到阜山(今湖北房县南),进驻大林(湖北荆门西北),接着又攻打楚的东南边境,进逼阳丘(今湖北钟祥),侵入訾枝(今湖北枝江)。同时,庸国(今湖北竹山东)人率领群蛮(今湖南沅陵、芷江一带)叛楚。
麇国人带领百濮聚在选,也准备进攻楚。在这严峻的形势下,楚的申、息两地的北门都不敢开,并商议迁都到阪高(今湖北当阳东北)的险地以避难。大夫蒍贾反对退避,他认为:不如进攻庸国,麇和百濮原以为我们饥荒而不能出兵,如果我们出击,他们必然害怕而败散。
楚王听从其言,出兵十五天后,百濮果然溃散。楚兵从庐(今湖北南漳)前进,发库存粮,上下同食。楚驻军句澨(今湖北均县),派庐邑大夫戢黎攻庸,打到庸的方城(今湖北竹山),庸人俘楚属官扬窗。
三天后扬逃回,他认为庸兵众多,群蛮相聚,不如回去重发大兵,合王军共同进击。大夫师叔反对,建议姑且再跟他们接战,诱发敌人骄傲,我们再奋击,必然胜利。
楚就用师叔计,与庸兵接战七次,都假意败走。庸人只派裨、鯈、鱼三邑的兵追赶。庸人自认为楚人不足以战,便不设防。楚庄王乘传车与大军在临品(今湖北均县)相会,分军二队:楚将子越领军从石溪(今湖北均县附近)出发,子贝领军从仞(均县一带)出发,夹击庸兵。秦、巴两国也发兵帮助楚人。群蛮见楚强,就只好与楚结盟。楚就灭了庸国。
二、楚庄王图霸,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刚即位时三年不听国政,沉湎于酒色,日夜作乐,并下令说:“有敢谏者,死无赦!”大臣伍举入谏,楚庄王左抱郑姬,右抱越女,坐在钟鼓间,伍举问:“有鸟在于阜,三年不飞不鸣,是何鸟也?”庄王答说:“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过数月,庄王的奢侈生活有增无减,大夫苏从冒死再进谏。庄王就听从了大臣的进谏,摆脱了酒色,改革政治,诛杀了一百人,任用了伍举、苏从等一百人(《史记楚世家》)。
这一故事,一方面说明楚庄王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统治者,由于上台时形势不明,只能假装沉湎于酒色,以观察内外,一旦时机成熟就“一鸣惊人”,快刀斩乱麻地进行改革;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国内形势是严峻的,改革时杀了百人,新用了百人,反映改革的阻力不小。
楚庄王在改革内政的同时,积极对外图霸,在灭庸之后,又在北林击败晋军,收服了郑国。公元前606年,楚又攻打陆浑之戎(今河南洛水一带),到达洛水,在周边境陈兵示威。周定王派大夫王孙满慰劳楚王,楚庄王竞向王使询问周天子镇国之宝九鼎的大小轻重。
王孙满见其别有用心,就追述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历史,接着对楚王说:国家兴衰“在德不在鼎”的轻重,最后说:“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左传》宣公三年)
庄王听了王孙满这一席强硬的话,觉得周王室尚不可轻视,就退兵回国。楚虽退兵,但问鼎中原之事,反映楚欲北上争霸的意图已十分明显。
由于郑国又靠拢晋国,这年夏,楚庄王进伐郑。但第二年国内发生了内乱。原先令尹子文死后,斗般做令尹,斗越椒为司马,蒍贾任工正。后因蒍贾诬陷杀了斗般,斗越椒做了令尹,蒍贾为司马。斗越椒讨厌蒍贾,就带领若敖氏的族人把贾囚在獠阳杀了,驻军烝野,打算进攻楚庄王。
庄王把文、成、穆三代王的子孙作为人质,去与斗讲和,但斗越椒不接受。于是,庄王在漳澨发兵,秋天双方在皋浒开战。斗越椒用箭射楚王,一箭穿过庄王的车辕、鼓架,射在铜钲上;又一箭飞过车辕,透过车盖。楚军惧怕,开始退却。
楚王派人在军中到处喊说:我们的先君文王攻克息国,得到三枝利箭,斗越椒只偷去二枝,已经用完了。以此稳定军心。接着击鼓进军,将若敖氏消灭。
在楚内乱之时郑国也内乱,郑灵公被大臣公子归所杀,弟坚嗣位,是为郑襄公,襄公不服楚。楚庄王就在平定内乱后又继续进攻郑,经几年战争,楚才和郑媾和,郑再向楚屈服。但不久郑又与晋讲和,晋、鲁、宋、卫、郑、曹诸国在黑壤(今山西沁水附近)会盟,周王也派王叔桓公来监会,以策划对付不服从晋的国家。
在楚庄王进攻北方无重大成效时,公元前601年南方舒姓诸国(今安徽舒城、庐江、巢县一带)发生叛乱,楚就发兵攻打舒蓼,将它灭掉。楚庄王为了划定疆界,就一直到达滑汭(今安徽合肥一带),与吴、越两国结了盟才回去。从此楚在南方江淮地区的势力巩固,于是就全力向北争战。
三、楚庄王破陈、服郑,北向争霸
公元前601年,原归向楚的陈国与晋讲和,楚庄王起兵伐陈,陈又附楚。第二年晋国在扈(今河南原阳西)与宋、卫、郑、曹诸国相会,陈侯未去参加,晋国荀林父率领诸侯军攻打陈国。不巧晋成公在扈去世,荀林父只好回军。楚因前几年楚郑在厉媾和时郑伯逃归之事再次起兵伐郑,晋国派郤缺救郑,晋、郑在柳棼打败了楚军。
郑国人都很高兴,但大臣子良担心地说:“是国之灾也,吾死无日矣。”(《左传》宣公九年)隔了一年,郑和楚媾和,诸候军又攻打郑,与郑讲和后回去。不久,楚庄王再伐郑,晋派士会救郑,在颍水北赶走楚军,诸侯军在郑地戍守。
公元前598年,楚庄王又伐郑,攻到栎(今河南禹县)。郑大臣子良建议:晋、楚两国不致力于德行,而用武力相争,我们靠拢打来的就行了,“晋楚无信,我焉得而信?”(《左传》宣公十一年)于是又屈从楚。楚、陈、郑在辰陵(今河南淮阳西)结盟。郑臣子良的话反映了夹在晋、楚之间的小国只能以随风倒的态度来苟延残喘。
郑、陈刚服,楚庄王又攻打宋,亲自领兵驻郊(今河南项城),命令尹蒍艾(孙叔敖)在沂(今河南正阳)筑城,工程仅三十天就完成,将其作为北进的基地。这年冬,楚因陈国大夫夏徵舒杀了国君而伐陈。楚庄王对陈国人表示,只是讨伐夏氏。
楚军进入陈国都,杀死夏徵舒,将其在栗门车裂,但却下令将陈国改为楚的县。大夫申叔时出使齐才归来,对楚王此举不表庆贺,楚王责问他,申劝谏楚王不要“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左传》宣公十年)。楚王听从了申叔时的话,重新封建了陈国,只从每乡带走一人回楚国,将他们合在一处,称为“夏州”,以示讨陈乱的功绩。
辰陵之盟后,郑又附晋。公元前597年楚又伐郑,包围郑国十七天。郑人打算求和,但占卜的结果不吉利。于是准备前往祖庙号哭,并让每一条街巷都预备一辆车以示决战到底,为此而占卜的结果是吉利。因此都城的人聚在太庙中大哭,守城的将士也在城上大哭,决心死战。
楚庄王见此情景下令退兵,想招降郑国。郑人利用时机修筑城墙。楚军重又围困,攻了三个月,破城而入。楚军从皇门攻入,到达大路上,郑伯(襄公)去衣露体,牵着羊迎接楚王,向楚哀求不要将郑国灭掉。
楚王认为郑国君还能用民,就退兵三十里,允许其讲和,派大夫潘尪进城与郑伯结盟,郑以大臣子良到楚国作人质。从此郑国屈服于楚。
四、邲之战,楚庄王称霸
公元前597年夏,晋军救郑,由荀林父率领中军,先觳作为辅佐;士会率领上军,郤克作为辅佐;赵朔率领下军,栾书为辅佐。赵括、赵婴齐担任中军大夫,巩朔、韩穿担任上军大夫,荀首、赵同担任下军大夫。韩厥任司马。晋大军到达黄河时听到郑已和楚讲和,荀林父就想回兵。
士会也认为楚国内政稳定,制度健全,国力强大,不可与其争斗,应退兵。但先觳反对,他表示,“由我失霸,不如死”(《左传》宣公十二年)。接着就独自带领所部军队渡过黄河而去。这时司马韩厥劝荀林父为减少罪责应一同进兵,于是晋全军渡河。
楚庄王统兵北进至郊(今河南郑州北),沈尹率领中军,子重率领左军,子反率领右军,打算在黄河让战马饮了水就回军。听到晋兵已渡河,楚庄王便想退兵。宠臣伍参想要作战,令尹孙叔敖反对,回车南向。伍参给楚王分析了晋国的军政情况,认为能够取胜。
楚王听从,下令转辕北向,驻军在管(今河南郑州)等待。晋军驻扎在敖、鄗二山(今河南荥阳北)之间。郑国派使者到晋军中表示对晋无二心,并建议乘楚因屡胜而骄,不设防,与郑内外相击楚军。晋军诸将听了郑使的话,对此争论不休。
楚王连续两次派使者去晋议和,以麻痹晋军,晋已答应,并定下结盟日期。同时楚又派军向晋挑战加以试探。晋将魏锜和赵旃都因求高官而不得,心中不满,想使晋军失败,请求出使楚营,荀林父答应了。于是魏、赵先后前往楚营。
两人去后,郤克、士会认为这两个心怀不满的人去楚,会挑起事端,不加防备必然失败。而先觳却认为荀林父领兵无定策,多加防备没有必要。由于将领中思想不统一,就各行其是。上军的士会独自派巩朔、韩穿率领七队兵埋伏在敖山之前。
中军大夫赵婴齐派遣他的部下先在黄河中准备了船只。魏锜先来到楚军,请战后返回时,楚将潘党追赶,魏射死一鹿献给潘,潘不再追魏。魏走后,赵旃在傍晚到达楚营,在军门外席地而坐,派遣他的部下先冲进楚营去作战。楚王乘左广车(楚王的指挥车,一广三十乘,分左右两广互相接替)追赶赵旃,赵弃车逃入林中,楚将屈荡和他搏斗,获取了他的甲裳。
晋军派守军驾车来接魏、赵,楚将潘党望见车尘,派人报告楚营说晋军已来。楚人也害怕庄王轻入晋军,就出营结阵迎战。孙叔敖下令急速掩袭晋军。荀林父面对楚军的进攻不知所措,在军中击鼓宣布:先渡过河去的有赏!中军、下军争着上船,先上船的人用刀砍后来人的攀船手指,船中断指多得可用手捧。
晋军向右转移,只有上军因士会先有准备而没有动。楚工尹齐带领右方阵军追赶晋下军,潘党率领后备的战车四十辆,跟随唐侯作为左方阵以迎击晋上军。士会亲自殿后,指挥上军徐徐后撤,没有战败。赵旃用他的两匹好马帮他的哥哥和叔父逃跑,自己用别的马驾车,碰上敌人不能逃脱,就丢掉战车,跑进树林里。
晋将逢大夫牺牲了自己的两个儿子,让赵登车逃脱。楚将熊负羁俘获了晋将知鎣。知之父(知庄子)带领所部回攻楚军,魏锜驾车带士兵跟从。知庄子射杀了楚将连尹襄老,将其尸体装上车,又射中并俘虏了楚公子穀臣,才回军。
到了晚上,楚军进驻邲(今河南郑州西北)。晋国剩余的士兵溃不成军,连夜渡河,喧闹了整整一夜。楚军移驻黄河边的衡雍(今河南原阳),祭了河神,筑了一座祖庙,向先祖报告了胜利,然后班师。
晋军回国,荀林父请求死罪,晋侯打算答应,大夫士贞用楚王杀令尹子玉有利于晋的事谏劝,晋侯听从其言,让荀林父官复原位。
邲之战,晋败楚胜,并不是晋无力量,而是其内部思想不统一,主帅指挥无方,这说明晋中衰的原因在内部,而不是楚的力量完全超过了晋。
邲之战,楚军大败晋军后,郑、许两国君到楚国表示归附。庄王又攻宋的属国萧国(今安徽萧县西北),宋派军救萧但楚仍攻灭了萧国。为了对付楚,晋、宋、卫、曹诸国在清丘(今河北濮阳附近)共同立约:“恤病,讨贰”(《左传》宣公十二年),即大家共济灾患,讨伐不服之国。盟后,宋因陈服楚而伐陈,卫国却反去救陈。楚庄王亲征宋。晋国责问卫救陈之罪,卫执政孔达自杀,卫人以此来向晋解说而免于被讨伐。
不久,晋又起兵伐郑,为邲之战郑帮楚的缘故。晋用中行桓子的计谋,一面通告诸侯,一面进行阅兵,然后回国,想以严整的军伍来威迫郑来归附。郑国害怕,派子张到楚国代替子良为人质。郑伯又亲自到楚国,与楚共商对付晋国的策略。
这时,东方的齐国乘晋新败攻打服晋的莒国(今山东莒县)。楚国为了联结齐国共同对晋,特派大夫申舟到齐国去聘问,并下令不要向宋国请求借路。申舟因前次孟诸之役得罪了宋国,怕过宋时被杀,楚王向其保证,如果杀他,将出兵攻宋。申过宋国时,宋人不让其通行。宋大臣华元认为反正一样灭亡,宋就杀了申舟。
楚王得知后大怒,立即起兵攻打宋国,围困了宋都。鲁国因归向齐国,派公孙归父在宋国会见楚王。宋国派乐婴齐到晋国告急。晋国不进兵,只派遣大夫解扬到宋国,告诉宋,晋军已经出发,即将到达,让他们不要投降。解扬经过郑境,被郑人捉住献给楚,楚王给其重贿,让他反劝宋人归降。他假意答应,楚人将他放在楼车上向宋人喊话,他仍旧依照晋的话嘱咐宋国。
楚兵围困宋国九个月攻不下,楚王打算撤军,大臣们反对,并建议在宋城外盖起房子,分兵去种田,以示坚困久留。宋人害怕,派华元乘夜偷进楚营,直登元帅子反的床劫持了他,让他退兵三十里,答应讲和。
子反害怕,就和华元盟誓,然后告诉楚王。楚退兵三十里,宋和楚媾和。华元去楚当人质。楚国压服了宋,这样中原主要小国都归附了楚,楚庄王的霸业大盛。
在楚国势力大增、晋国中衰之时,赤狄乘机连年侵袭晋地。公元前596年,晋大夫先觳更勾结赤狄攻晋。公元前594年,赤狄中的潞氏部发生内乱,晋乘机击败赤狄,灭潞氏。第二年又灭了赤狄的甲氏、留吁、铎辰部。至公元前588年,最后击溃赤狄的余部齑咎如,赤狄完全灭亡。原来见衰的晋国因征服了赤狄而力量又增强。
晋楚争霸,虽然楚庄王称霸,但双方的力量相距并不很远。晋中衰的原因在于内部矛盾,所以随着晋内部相对团结,加之对狄人的征服,晋楚之间的较量仍会出现倒转之势。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很高兴能参与这一问题的回答。
有这样一句用来描述春秋时期诸侯国的说法:“晋国历代有强卿,楚国历代有名王。”其中,历代强卿的争夺造成了三家分晋的后果,而楚国历代的名王中则以“春秋五霸”中的楚庄王为最。
春秋时期,楚国虽地处群蛮之地一直得不到中原各诸侯国的正视,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楚国八百年的历史中,其统治区域长期都是各诸侯国中最大的那个,而在楚国历代国君中,楚庄王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年纪尚轻的楚庄王继位之初正值春秋的动荡时期,当时整个楚国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国家内部爆发了公子燮与公子仪的叛乱,而外部则相继有庸国、晋国等强敌来犯。就连楚庄王自己都曾被叛军裹挟,好在有惊无险最终得救。虽说国内的叛乱最后得以平息,但对于楚庄王这样一个刚继位且毫无势力的幼主来说,此次事件绝对是一次不小的打击。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之下,年轻的楚庄王没有过早地暴露自己的只是意图,而是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于是,楚庄王命人在宫门前立上一块写有:“进谏者,杀毋赦”的牌子阻止大臣进谏,直到收获了忠君爱国的楚国官员伍举为他带来“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故事。
利用三年的时间,楚庄王表现出一副沉湎声色犬马、不问政事的昏君模样,而通过这样的方法他不仅成功的麻痹了对手,同时也对国家整体情况和身边大臣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收获了一批像伍举、苏从这样的忠臣良将。于是楚庄王一改之前表现,用心处理政事、任用能臣良将很快就将来犯的庸国击败。
之后,楚庄王对外一面联络其他诸侯国联合抗晋,使用恩威并施的手段拉拢一些小的诸侯国。同时对内还大力选拔下层人才,重视农业生产安抚百姓大力发展楚国。其中被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为“循吏第一人”,后来官拜楚国令尹(宰相)的孙叔敖便是在此期间得到赏识。孙叔敖果然不负期望,通过兴修水利、训练军队、还在楚国推行改革,这些都为日后楚庄王北进中原能成就一番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史书记载,楚庄王在位二十三年:“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子·有度》
公元前597年,楚国与晋国在一处叫“邲”的地方展开决战。此战结果以楚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而楚庄王也凭借着此战一举奠定了春秋霸主的地位。经过楚庄王和群臣以及楚国军民多年的努力,楚国日益强大最后实现了问鼎中原的愿望。
一点愚见请多指正。
三年不问朝政的楚庄王是如何成为春秋霸主的?
一、昏庸只是表面,真相手中无权。
在《史记》,《楚世家》的记载中,楚庄王的出场,颇为传奇。
楚庄王继位三年,沉醉于声色犬马,不理朝政。
每日饮酒作乐,沉迷于美色之中。这样的行为持续了整整三年。
楚庄王日常的行为,让楚国一些有识之士,深感忧虑。对国家命运充满担忧,而大王对此漠不关心。
楚国之所以继位三年,不理朝政。是因为楚庄王非常无奈,权力都掌握在权臣的手中。
楚庄王,只是名义上的君主。没有权力难道硬来争权?如果与权臣明面上争权,楚庄王很可能会被害死。既然手中无权,不如隐藏自己,让权臣放松警惕之心。暗中观察谁是奸臣,谁是权臣,谁是忠臣。
楚庄王这时20出头,具体多大,史记没有记载。无法确定这是楚庄王到底是多少岁,能说明的是,这时楚庄王很年轻。
二、三年不飞,三年不鸣的典故。
公元前611年,楚庄王三年。一位大臣,对楚庄王整日饮酒作乐,沉迷于美色之中的行为,实在看不下去了。国家命运堪忧,为了国家前途,为了能让楚庄王迷途知返,有所作为。决定劝谏楚庄王。
大夫伍举进楚宫,劝谏楚庄王。给楚庄王讲了一个故事。
伍举说:“大王,南山之中,出了一只怪鸟。体型巨大,犹如传说中的凤鸟。奇怪的是,三年之中,它不飞也不鸣。”楚人以凤为尊,用此来比喻楚庄王。
楚庄王听完之后,微微一笑道:“这只鸟不同寻常,我看它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充满智慧的回答,他的内心又掩藏,什么样的雄心壮志。
伍举对楚庄王的回答,颇为满意,明白了大王非是昏庸之人。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个成语出自楚庄王。
三、楚庄王趁机掌权灭庸国联军
楚庄王三年,公元前611年。
而楚国旁边的庸国,联合了南方蛮族以及百越,攻打楚国。
大臣都建议楚庄王,迁都避敌,而楚庄王决定率兵迎敌。大臣们惊讶的是,这还是那个软弱无能,沉迷美色的楚庄王吗?
楚庄王下了两道命令,第一道命令前线的部队,坚壁清野全部后撤。目的是诱敌深入,拖长补给线。同时集中兵力,等待援军。
第二道命令,派出使者,出使巴国和秦国。让两国从后面出兵,两面夹击之下,楚庄王一举灭了庸国。
楚庄王才真正掌握军权,行使国家权柄。如果楚庄王没有率兵迎敌,没有抓住机会。只能做碌碌无为之辈。
四、问鼎中原与邲之战
楚庄王八年,公元前606年。掌握权力后,楚庄王树立了个人威望。灭了楚国北方的陆浑之戎后。
带着军队,来到了周天子的都城。楚国看着周天子的都城,回想起楚国400多年的风风雨雨。
这个傲慢的周王朝,一直将楚人视为蛮夷,排除在中原之外。
而楚人的记载,楚人的先祖,乃炎帝的火师祝融的后裔。楚人乃华夏之贵胄,又怎么会是蛮夷呢。
楚庄王在洛水之畔,陈兵示威。周王室上下惶恐不安。周定王派出大夫王孙满,去试探楚庄王。
楚庄王在接见王孙满时,问九鼎之大小、轻重。九鼎相传为夏禹所铸,象征九州,夏、商、周奉为传国之宝,是天子权力的标志。楚庄王问九鼎,意在“示欲逼周取天下”,由自己取而代之。
王孙满见楚国国势炽盛,只得委婉地答道:“天下共主以及统治权,在德不在鼎,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楚庄王一方面以“楚国折钓之喙,足以为九鼎”表示轻视。楚庄王觉得取代周时机不成熟,天下诸侯虽多,却无人取代周。诸侯把周奉为共主。
这时还没有统一的说法,更不懂几百年后,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格局。不明历史真相,是这个时代人的局限。
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9年。在黄河附近,楚军进驻邲地(今河南郑州西北),大败晋军,晋军连夜渡河回国。
邲之战打败前霸主晋国,成为天下最强的国家,做了霸主。过程中楚庄王虽然打败其他小国,小国主动认错,言语诚恳,礼仪周到。楚庄王又恢复其国,打而不占。这是当时的大国常做之事,表示尊重周礼。打是因为你犯错,我师出有名。
各国对楚庄王非常敬佩,英明仁义。以礼仪道德暖诸侯,以武力服诸侯。
后来出生的孔子,一生中除了周文王、周武王。最佩服的就是楚庄王,楚庄王在孔子心中,是最理想型的国君。
孔子著书,对楚庄王赞不绝口,华丽的词汇喷涌而出,毫无吝啬。
楚庄王对国家发展非常用心,鼓励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保障民生、重视武功,保境安民。
渴望人才,重视人才,运用人才管理国家。礼贤下士,采纳良言。这是楚庄王为何能称霸的原因,霸主在当时是诸侯们最高的目标。
霸主用今天角度看,有虚无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