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原名原名徐世勣、李世勣,字懋功。他是唐朝最初的名将,与卫国公李靖并称。李勣虽是功臣,但是李勣的一生,却可以称得上是“老奸巨猾”四个字了。

李勣一开始的时候是瓦岗起义军中的,后转投李密麾下。李勣当时很看好李密,在李密兵败的时候,李勣仍然觉得李密在民间的声望依旧还是很高,日后一定会东山再起,一时的失败没什么,他很看好李密最后的结局。

但是结局并有朝着李勣想的那样发展。后来李密归顺了唐朝,李勣则接任了李密当年的地盘,后来大唐越来越壮大,李勣也并没有拿李密的地盘请功,而是还给了李密。

后来的李勣虽然也是唐朝将臣,但是李勣显然很不愿意参与到皇家的夺位纷争之中。李勣的出身就是社会基层群众,不是什么官宦之家的王宫贵族,从小对权势争夺这种事情就比较不感兴趣,李勣更喜欢的是快意恩仇,杀人如麻。

再说李勣是经历三代帝王的将臣,李世民怎么上位的李勣是看的清清楚楚。李世民在策划玄武门之变时,就曾召集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等人到秦王府中商议此事。当时的李世民也很想得到李勣的支持,也曾询问过李勣,但是李勣并没有答应,但是也有没选择告发,显然只是不关心,不想参与而已。

李勣不单单是对李世民漠不关心,李治当时想废掉王皇后,立武则天为后,担心大家会反对,所以最先征求了部分大臣的意见,这其中李勣就是之一。但是李勣对这些并不关心,不单单没有任何意见,更是直接称病,毫不参与。

显然李勣是忠于大唐的,又或者说李勣是乱世英雄,他需要用武之地,他可以忠于一个国家,一方阵营,但是李勣并不会忠于某一个人。

当然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李勣在669年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李治当时还在位,在知道李勣死后,还下令辍朝七日,册封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又赐谥号“贞武”,又赐棺木 ,又赐陪葬一类的,可武则天上位是690年啊,李勣就是有心想要阻止,也不可能从棺材里跳出来了。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原名徐茂公,唐朝名将,因为为大唐的建立南征北战、开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战功,李唐王室赐国姓“李”,改名“世勣”,后为避李世民的讳,叫李勣,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历经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高宗李治三朝,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被封为“英国公”。

唐高宗李治执政期间,长袖善舞的武媚纵横捭阖、运筹帷幄,以政治强人的面貌粉墨登场,对唐朝政局逐渐产生了影响;后来在称帝的道路上,掀起了血雨腥风,伴随着捏造事实、构陷诬蔑、酷刑杀戮,对于李唐王室、开国元勋、文武重臣均实行残酷的打击,但是,德高望重的英国公李勣不在迫害行列,他得到了善终。

1.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做的事伤透了李勣的心。

李勣没有如长孙无忌、褚遂良等大臣一样被武则天清算,自有过人之处,也与太宗临死前的一件事有关系,据《旧唐书》记载:

公元649年(贞观23年),李世民卧病,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我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我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的官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当月,召他入朝拜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他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这一年,又册拜为尚书左仆射。帝王自有驾驭术,文武双全的李勣也有过人的谋略,通过此事早洞悉了君臣情谊不过是相互利用的关系罢了,有过黯然神伤,更有失望与愤懑,这与后来李唐王室受清算时,他保持沉默是金的态度不无关系。

2.李勣有恩于武则天。

高宗在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遭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朝廷元老重臣的普遍反对,几乎处于孤立无援的状态;然而在征询李勣意见时,足智多谋的李勣则说:“此陛下家事,何必问别人?”,既表明了支持态度,又施恩了武媚,为自己的寿终正寝创造了条件。

3.李勣不以忠诚李唐王室为出发点,而考虑国计民生。

李勣忽视武则天在唐高宗执政期的干政行为,采取了明哲保身的态度,是因为他高瞻远瞩,看清了局势;而经过历练,武媚的政治见解有利于国计民生,且武媚的政治手腕精妙而强悍,反对她的宗室、大臣绝无好下场,所以,李勣宁愿谨言慎行,选择无动于衷。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靖可称大唐第一名将,他不对武则天称帝说三道四,原因如下:

一、李靖得志很晚,还差点被李渊斩杀,他对荣华富贵十分珍惜。

李靖年轻时就很有才能,当朝宰相、越国公杨素曾对他直言:将来的地位绝不会低于我;李靖舅舅、大隋名将韩擒虎经常和李靖一起谈论兵事。但历史老人很幽默,到李靖四十六七岁时,仍沉郁下僚,还差点儿被李渊宰了,看官莫急,听我絮絮叨来……真实的李渊是个识货的主儿,并不像李世民黑他的那样,昏庸的种猪一只!他早就看中李靖的军事才能,千方百计笼络李靖,想让李靖为他所用。李靖猴精,知道李渊图谋不轨,不仅不受他利用,还偷偷逃出太原,到长安乱嚼舌头说:李渊要造反!李渊要造反!弄得李渊在太原心惊、肉跳、要撒尿!到李渊攻进长安,活捉了李靖,正准备宰杀。死囚犯李靖看到李世民,仿当年死囚犯韩信见到夏侯婴抓救命稻草故事,大喊:大业未成,怎能杀壮士?李世民向李渊求情,李靖逃得一命,并逐渐被李渊重用,立下奇功。他死里逃生,荣华富贵来之不易!

二、李靖只想为国家建功立业,不愿意参与皇权的争夺。

李靖率三千轻骑就灭了突厥,堪称军事奇才。但他知道皇位的争夺甚为血腥,他不乐意参与其见,险中求富贵。

他不像名将尉迟恭,玄武门之变前,李世民拉他入伙,他并没有下水。到李治要封小娘武则天为皇后时,他对李治说:这是陛下的家务事。这是他对皇权更替的真实想法:哪位皇子登基,甚至李家媳妇、皇后武则天华丽转身当皇帝,这都是李家的家事,我反正始终是你们的臣,你们都是我的主子,我不想管、也管不了,何必引火烧身?

三、李世民、李治手段之辣让李靖心有余悸。

客观地说,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永徽之治的李治都是有大才能的,父子开疆拓土,均是一代英主,但手段同样毒辣。李世民能对兄长李建成、弟弟李元吉下杀手,李建成在玄武门被李世民直接射杀,十几个侄子被屠尽,老子李渊被逼宫!李治对扶他上位的亲舅舅、权倾朝野的长孙无忌竭尽打击迫害之能事,最后长孙被逼死。

李靖还敢管主子家的家事吗?尽管天子家无家事,无小事,常常就是国家大事!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原徐勣即徐茂公,后为了避皇上讳,改名世勣。

纵观李勣一生,可用"老奸巨滑"四字,李勣原本是瓦岗寨开山鼻祖翟让的军师,后李密上瓦岗,就投靠了李密,最后又倒向李渊集团,见风使舵,早就玩得透熟。他一生最明智的地方就是打仗勇猛卖力,但不参与皇上家世,所以,无论从”玄武门之变”还是太子之争到最后武则天的后位之争都沒有参与。当高宗李治因欲立武媚娘为后,遭朝中重臣横加阻责,征他意见时,他只是一句:这是皇上家事,自己娶媳妇何必要问他人同不同意,是要跟自己过日子的。轻轻一句话,让李治下了决心,同时又获得武则天好感。

李勣虽然对立武则天为后没有持反对意见,但对武氏代李是什么意见就不得而知了,因为武则天称帝时他己死快二十年了。他对李唐是绝对忠诚,”忠厚持家久,诗书济世长”被他立为家训。只可惜他孙子徐敬业没有遵循这一祖训,在杨州起兵造反,最后落得个灭门下场。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李勣是三朝元老不假,却并没有活到,武则天代李称帝的那一天。但是,这并不影响李勣成为武氏掌权背后的最大功臣。

要弄清其中的缘由,就要从唐代初期的政治结构分析了。

初唐时期的主要政治力量

一、关陇集团

我们都知道,和隋朝的杨氏皇族一样,李唐家族也有关陇集团的背景。李渊的母亲是北周关陇集团代表人物独孤信的女儿,李渊的老婆太穆皇后是北周宇文泰的外孙女。李唐之所以能够代隋,关陇集团的支持也起到了很关键的作用。

关陇集团的崛起,得益于府兵制的军事制度。早期的府兵制的是兵农分离,士兵专心打仗练兵,农民专心种地。但是,隋朝文帝杨坚开皇之治,天下局势稳定,无仗可打使得供养大量的府兵不仅成为朝廷的财政负担,还可能成为新的动乱根源。

所以,隋文帝杨坚不得不对府兵制进行调整,“农兵分离”改为“农兵合一”。府兵平时种地务农,战时接受国家征调,自备武器、马匹、衣物等随军出征。土地政策上,府兵享受均田制等配套优待,所以,很多人愿意当府兵。

“天下已定,兵农合一,承平日久,兵不堪用”。和平的年代里,府兵制的衰弱是不可避免的。

尽管隋末天下大乱,让李唐的府兵有了锻炼的机会,但李世民平定四方后,府兵制在贞观年间不可避免的走向废弛。

腐化的府兵越来越难以满足军事需求,而凭借府兵力量掌权的关陇集团,也随着府兵制的日渐衰落失去了政治上的强势。

唐朝开始关陇集团虽然走向没落,但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关陇集团在政治上的地位还是不可动摇的。像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卫国公李靖、许国公高士廉、霍国公柴绍都有关陇集团背景。

二、山东集团

大唐之所以能结束隋末乱局而统一天下,单靠关陇集团是办不到的,李世民还吸收了另外一股势力,就是山东集团。

山东集团中的“山东”,并不是现在的山东。战国时期,以崤山作为分界,崤山以东的齐、楚、燕、赵、魏、韩六国被称为山东六国,而崤山以西只有秦国。山东六国虽然文化各不相同,但相对于变法后的虎狼之秦,他们身上的延续的周文化又有很大的共性。

六国与秦国形成东西两大阵营,东西的文化矛盾在秦汉的大统一后也没有消除。南北朝后,又加入了个胡汉矛盾,山东士族随着司马氏衣冠南渡后,又形成了关中(北周)、山东(北齐)、江左三个地域文化。

北周灭掉北齐后,宇文泰吸收了山东士族,但依旧执行“关中本位”政策。隋朝和唐朝因为都是关陇出身,建国时都依旧延续“关中本位政策”。

唐太宗李世民,以开明的用人政策著称,不管你是关陇、山东、还是胡人,只要有才能他就敢用。所以,他大胆启用了房玄龄、李勣等山东豪杰。

(图 |房玄龄画像)

随着山东士族在社会上的声望越来越高,满朝官员十分羡慕山东士族,纷纷与山东士族通过婚姻结亲,山东士族的势力,几乎要和皇族分庭抗礼了。

长此以往,山东士族继东汉后,再次将成为门阀的主体,成为王朝背后的影子操控者。这当然是李世民不能容忍的。

为了打压山东士族,李世民禁止皇子选择山东士族之女为妃,公主不得嫁给山东士族之子。

到了唐高宗李治时期,朝廷下令禁止崔、卢、郑、王、李等山东士族大姓之间相互通婚。高宗还下诏:

“后魏陇西李宝、太原王琼、荥阳郑温、范阳卢子迁、卢辅、卢浑、清河崔宗伯、崔元孙、前燕博陵崔懿、晋赵郡李楷等子孙,不得自为婚姻。仍定天下嫁女受才之数,毋得受陪门财。”

——出自《新唐书·高俭传》

打压归打压,山东的人才还是得用的,像房玄龄、魏征、李勣这样的没有山东地方士族阶级背景的人,李世民还是大胆地委以重任。

唐高宗“废王立武”——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角斗

唐太宗不拘一格的均势用人方针,初步动摇了关陇集团垄断资源的格局。但在其执政末期,不同势力的功臣因王朝接班人问题而走向分裂。其中,代表关陇集团的长孙无忌与褚遂良拥立晋王李治。最后,李世民废除太子李承乾,指定李治为接班人。

唐高宗即位后不久,作为摄政大臣的长孙无忌就对政敌发动了大清洗。高宗叔父李元景、兄长吴王李恪、妹妹高阳公主等人被赐死。而曾经为唐太宗东征西讨的江夏郡王李道宗被流放象州,病逝途中。房玄龄、杜如晦的儿子也受到牵连,家道中落。名将李勣被迫辞去尚书左仆射(相当于宰相)一职。这使得李唐宗室与山东士族集团都受到了沉重打击。至此,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把持朝政。

长孙无忌登上权力的巅峰时可能没有意识到,自古以来位极人臣者,在雄主眼前站的越高摔得越惨。也有可能长孙无忌认为唐高宗李治是个软柿子,可惜他看走眼了。

因为意识到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集团在政治上的专权对王朝的危害之后,唐高宗李治在掌权后干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废王立武”。

唐高宗废掉王皇后,改立武则天为皇后,表面上是皇帝的家事,但熟悉古代政治权力的朋友应该 知道,皇帝后宫的秩序背后,也是朝堂上的政治博弈。“废王立武”实际上是关陇集团与山东集团的一场命运的角斗。(图 | 武则天画像)

王皇后的家族身后是关陇集团的背景,而武则天既不属于关陇集团,又不属于山东士族,她代表的是山东寒族,寒族并不是穷的意思,而是社会地位远不如“士族”门阀。

当唐高宗试图立武则天为后时,长孙无忌、诸遂良、于志宁等关陇权贵当即表示强烈反对。这不仅仅是出于礼法考虑(武则天是太宗时的才人,相当于高宗的一个小妈),更是因为她不是关陇集团出身。而老将李勣作为山东集团的代表,却表示赞成。这不仅是因为山东士族对关陇集团单纯的派系斗争,李勣更是出于武则天虽是寒族,但同属山东阵营的的考虑。一个山东人作皇后,总比关陇集团的王皇后对山东士族有利。

武则天是通过联手李勣等山东士族击败权臣长孙无忌才上台的,自然把关陇集团视为敌对阵营。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她取法隋文帝开创的科举取士制度,通过考试选拔的方式抬升了“寒族”的地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庶族地主集团崛起,士族门阀地位下降。这使得东汉末年至初唐的门阀家族逐渐趋于解体,终结了延续数百年的贵族社会。

李勣的身后事

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唐高宗李治加授为太子太师,增赐封邑连同以前的有一千一百户。同年十二月初三日(669年12月31日),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新唐书》作八十六岁)。李治闻李勣死讯后,为之悲哭,下令辍朝七日,册赠李勣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赐谥号“贞武”。又赐给棺木,允其陪葬于昭陵,命司平太常伯杨日方监护丧事。

到下葬当日,唐高宗李治亲临未央宫故城,登上宫楼为李勣送葬。太子李弘跟随李治送葬,悲痛到极点,使随从都深受感动。李治命令文武百官送葬到未央旧城西北,所筑的坟依西汉名将卫青、霍去病的先例为准,仿照阴山、铁山及乌德鞬山建筑,以此表彰李勣击败突厥、薛延陀的功劳(唐初得到相同待遇的,只有李靖)。

光宅元年(684年),李勣的孙子李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武则天于是追削李勣等人的官爵,将其掘墓砍棺,恢复本姓徐氏(李勣原名原名徐世勣,被李渊赐李姓)。神龙元年(705年),唐中宗李显复位,下诏恢复李勣的官爵,并重新为他起坟改葬。

参考资料: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陈寅恪

《新唐书》——欧阳修 、 宋祁 出版社:中华书局,1975-2-1出版

李勣身为李唐三朝元老,对武氏代李为何无动于衷?

前言

对于历史上的大唐王朝来说,武则天这个名字是挥之不去的,甚至可以说是李唐王朝的阴影,武则天,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正统女皇帝,一手颠覆了传统,也颠覆了大唐。

后话——李勣这位唐朝大臣为何对武则天代李无动于衷呢?

李勣,唐朝名将,乃是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一生历经李渊、李世民、李治三朝,对于唐王朝而言,李勣功勋卓著,乃朝堂重臣,李勣为大唐四处征战,立有大功,大唐王朝亦厚待李勣,封其为“英国公”。

在大唐王朝,唐高宗李治统治期间,武则天这位未来的女帝也正式出现在政治舞台,在武则天的称帝之路上,伴随着狠辣的杀戮,对于她认为有威胁的李唐宗室、朝堂重臣,均实行清除政策,但是,李勣开始时却没有在这个行列。

李勣没有如褚遂良等大臣一样被武则天想方设法的解决掉,还是因为李勣此人没有明确的去站队。对于任何敏感的事儿,李勣是能躲则躲,躲不过,也是不会明确表示态度,这也是他没有被清除的原因。

李勣对武则天在唐高宗在世时干政的行为,选择了“无动于衷”,而李勣之所以是这种态度,其实也是因为他比较小心,他看清了局势。

当时武则天的话语权是非常大的,以女子身份干政,大权在握,那些反对她的宗室、大臣,都没什么好下场,所以他李勣犯不上去往枪口上撞,他无动于衷的态度反而保全了他自身在朝堂上的地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