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素权倾朝野,为何没有选择趁隋唐易代之际夺位?不想还是不敢?
杨素字处道,隋朝权臣,诗人,军事家。北魏谏议大夫杨暄的孙子,北周骠骑大将军杨敷的儿子。曾有带兵灭陈之功,在隋朝权倾一时。在其死后,其子杨玄感于大业年间起事,最后兵败被杀。
对于杨玄感反隋一事,后世很多人都曾产生过这样一个疑问:如果不是杨玄感,而是他的父亲杨素起事,最后有可能成功吗?如果可能成功的话,杨素有生之年为何又没有反隋呢?
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得先来看一下杨素的生平。
杨素和杨坚是同族,那时候大权都在杨坚手里,所以杨素投奔杨坚,帮助杨坚来平北齐灭南陈,还帮助杨广摆平了杨谅的反叛,不断立功,地位大增。杨素的势力巅峰时期,也就是杨广在位期间了,拜尚书令,太师,司徒,封楚公。但是紧接着杨广登基的第二年杨素也就病逝了。
杨素过世的时候也有六十四岁了,这个年龄原本就是老年病多发阶段,再加上杨素年轻时征战四方,落下不少的病根也实属正常。杨素当时年事已高,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年轻人一样志存高远,征战沙场了。
而且杨素对于杨广那个时代来说也算是时代先锋者,也算是一代开国功臣。他的存在对于杨广来说,存在着很大的威胁,所以杨广也一直都防备着杨素。
一开始的杨素也是兢兢业业战战兢兢的度日,就在这样阴郁的日子下度过了几年后,杨素终于病倒了。传闻杨广听说后非常开心,还天天派人去慰问杨素,可是这慰问到底是出于关心,还是暗地里给杨素施加压力让杨素早点死,这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杨素当时是不吃不睡,也不喝药,果不其然没有几天就过世了。
还有人说杨素生病就是杨广找人下毒陷害的,这个具体并没有记载,也都是猜测,就不敢多说了。
但是由此可以看出,杨素当时也是压力很大,并没有能力造反。年轻的时候征战沙场,年纪大了天下安稳了还要战战兢兢防止帝王猜测,一辈子也活的十分不容易啦。
所以杨素当时可以说是既不想造反,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实力,而且杨广才刚刚继位,正直壮年,耗也耗不过人家啊。也是不敢造反,因为当时一心想过几天安稳日子,还要防着帝王的猜测之心,实在是没有精力策划造反的事啊。
杨素权倾朝野,为何没有选择趁隋唐易代之际夺位?不想还是不敢?
杨素在隋炀帝登基第二年就去世了,他咋活到隋唐交替时期?在隋朝建立过程中,他一开始实力不够夺位,后来有实力了,还有杨坚的压制,辅佐杨广登基,年纪也大了,两年后就去世了,也不想夺位。
杨素没有机会夺位
在北周时期,杨素实力还不够,那时候有大权的是杨坚。所以杨素投靠杨坚,助其称帝。在隋朝建立后,杨素不断立功,地位上升,权力也增大。但是隋文帝是一代雄主,杨素在他手里又怎么有机会夺位呢?后来杨素助杨广登基,在交接过程中,就算杨素有实力,有机会夺位,但是接下来面临的就是全国的讨伐了。隋文帝深得民心,好不容易结束了朝代更替,可以过太平日子,杨素这时候夺位绝对是自取灭亡。在帮助杨广继位后,杨素年纪也大了,两年后就去世了,他还折腾啥?可以说,杨素一辈子也没机会夺位。
隋炀帝可以掌控朝政
说杨素权倾朝野也不为过,但是隋文帝和隋炀帝不是吃素的,隋炀帝的才能还是有的,他是有能力掌控朝政的。而且隋文帝和隋炀帝一直在削弱杨素的权力,隔三差五来一次,讨论一下朝政就行,不用太勤快,皇帝一直防着他。杨素病重的时候,杨广派医师去给他看病,送了很多药材,其实一直在问他是不是真的要去世了,杨广还是很希望杨素早点玩完的。
杨素确实不想
杨素知道自己功劳大,位高权重,一定会受到皇帝猜疑。所以杨素广置家产,不停地修宅子,修完了拆了再重建。这是大臣惯用的方法了,以此来表示我没野心,就想整点家产,多享受。杨素的行为,导致他在百姓中的名声很不好。也只有这样皇帝才能让他善终。一个故意毁坏名声以求自保的人,是真的没有夺位的野心。否则他何必让百姓厌恶他呢?称帝了百姓也不支持,可见他是真的没这心思。
权臣夺位需要时机,也需要声望,朝代更替不是说变就变,一切都需要水到渠成。杨素权倾朝野,为何没有选择趁隋唐易代之际夺位?不想还是不敢?
杨素,大隋王朝两朝元老,文武双全,隋文帝杨坚在位时,杨素南平江南,北破突厥,修建仁寿宫,深受隋文帝信任,位至宰相高位。后来又力挺杨广为太子,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是隋炀帝继承帝位的大功臣,所以又备受杨广的信任。
但正是因为杨素权倾朝野,而且功高震主,所以杨素在受杨坚和杨广信任的同时,也受两位帝王的猜忌,尤其是刚登帝位的杨广。杨广登基后,对杨素这位两朝元老极力防范,甚至在背后阻咒杨素早死,杨素也知道自己的处境很危险,所以主动退居二线,处处小心翼翼。
就在君臣互相防范的几年后,杨素终于病倒了,杨广听说后大喜,天天派人去慰问杨素,可谓是关怀备至,杨广这样做,实则是希望杨素早点死亡,只是不好说出口而已。杨素自然是心知肚明,所以自我折腾,不喝药不睡觉,没过多久就逝世了。
所以,杨素在大业前期就死了,他不可能在隋唐易代之际做些什么。
杨素权倾朝野,为何没有选择趁隋唐易代之际夺位?不想还是不敢?
隋朝重臣官居司空的杨素,虽位高权重、权倾朝野,显赫一时风光半生。但他有自知之明,也不愿背上弑君谋反的叛臣骂名,且也深知自身实力并不强,所以终其一生,也没有在隋唐易主之际,起兵谋反、自立为王,背上叛臣的千古骂名。所以杨素是不敢也不想谋反夺位、自立为帝。
杨素权倾朝野,为何没有选择趁隋唐易代之际夺位?不想还是不敢?
不是每一位权臣都有可能权倾朝野,甚至取代皇位。特别是在统一王朝之中,皇帝通过复杂的行政体系和坚固的社会民心能够很好地保障自己的权位,丞相百官都是自己的手下,而不会有人能够与自己分庭抗礼。
首先,杨素的岁数不小。他生于西魏大统元年,仅仅只比杨坚小了三岁。所以,他没能活到隋唐嬗代时期,就已经在大业二年去世。所以说,他没有夺取皇位的命数。其次,他作为隋文帝杨坚的臣子,更没有独揽朝政的可能。他当时也算不上是权倾朝野,因为他的上面还有一个精明强干的杨坚。杨素不是宇文护,他没有能力独揽大权。
杨坚的统治风格十分强硬,在他当朝时期,先有隋初四贵,后有杨素。隋初四贵当中高颎,虞庆则,杨雄,苏威虽然显贵一时,但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就是如此谨慎,他们之中也只有隋朝宗室杨雄得到了善终。而杨雄在隋文帝时期还备受皇帝猜忌,屡次被架空。可见隋文帝对于这些掌重权的臣子是十分防范的。杨素也是如此,他虽然掌握了大权,可是国家的最终权力仍在皇帝手中,他不过是执行而已。虽然是位极人臣,但是他却缺乏必要的士族支持。
杨素和隋朝皇室并非是同宗,他不是皇族的身份。所以,他能够得到的信任也十分有限。上文提及的杨雄亡于大业八年,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杨雄随军出征。同年三月十日,杨雄在军中去世,时年七十三岁,谥曰德,追赠司徒、襄国等十郡太守。而杨素去世时仅赠光禄大夫、十郡太守、太尉,这样的差距是十分明显的,所以杨素没有实力和杨氏皇族争夺天下。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