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时代不同的情况下,战争所需要的条件也不相同,有的战争时期,常年征战,有的是和平盛世,偶尔战斗,所以才衍生了不同的征兵制度。

首先,先看征兵制。

古代的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国家的大多数百姓都是农民。但是为了解决战争军队的需求,就需要强制性的要求百姓们参军,来扩充军队的人数。也正是因为强制性的要求,基础阶层的普通民众们也就成了征兵的主要对象。

就好像人少的国家人人都要服兵役一样,那个时候参军对于百姓来说,是每个人必须要接受的征兵方式,这样的征兵制在思想上百姓也很好接受,而且国家能迅速的扩大军队实力,使士兵们的数量变得极其可观。

在我国商、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征兵制度。秦国一统天下之后,也出现了全国规模的征兵制度。征兵是以郡县为单位的,当时的农民既是主要生产力,也是兵员的主要来源。秦国当时大约有两千多万的人口,而经常被征服兵役的就差不多有二三百万人。

汉承秦制,汉朝时期规定无论贵贱,只要是男子到了二十岁就要在官府登记,从二十三岁开始正式服役,到五十六岁停止。唐朝的府兵制也属于征兵制度,但是到了唐朝以后征兵制就很少用了。

其次,再说说募兵制。

募兵制在方式上与征兵制截然不同。募兵制开始于唐五代之后开始实行的,军人多半是以雇佣的方式来召集。条件待遇方面往往都比较优越,在这样的制度下

更多的是强调百姓们自愿参军,不会强制要求,也给一些底层基层人民,多了一条出路。

以国家的名义招募士兵,对前来参军的人们提供衣食俸禄,免征赋役,使军人面成为了一种职业,就好像雇佣军一般。

募兵制下的士兵们是有收入的,可以做到完全不需要种地,更专注更加强在军事方面技能的训练。

战国时期,齐国的技击、魏国的武卒,都是经过募兵长期服役的职业士兵,作战的战绩也可以得到政府的嘉奖。

而汉末的三国时期,和宋代的军队,就都完全是招募的形式了。明朝后期由于军队战斗力低下,也经常招募士兵。

两种制度有利有弊,都是要结合当时的朝代情况,跟战争所需结合而出的制度,区别较大,但是并没有什么好坏之分,我国还有部族兵制,世兵制等等,都是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衍生出来的产物。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征兵制,就是朝廷征发适龄老百姓去参军打仗。从战国时代开始兴起,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期间征兵制是主要的一种兵制。这一期间战争规模都非常大,秦灭楚国的时候动用了60万军队,前秦苻坚攻打东晋竟然动员了96万士兵。这种制度要求国家有非常强的控制能力,对生产的破坏肯定很大,这么多农民被迫放弃种地去打仗。

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吃粮当兵。唐中期开始在边境设立十个节度使,大量招募职业军人。安史之乱后,河北淮西藩镇割据,五代十国两宋,都是实行的募兵制。现代民国时期也是募兵制。这种制度就是国家要保证有非常强大的财力养兵,缺点是地方割据势力也可以养兵。看看民国军阀就知道了,国家对军队的控制力度是和钱挂钩的。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种兵役制度,介于二者之间,属于半专业化军人。比较典型的就是北朝到隋唐时期的府兵制。朝廷指定一部分特定人群服兵役,给予田地或其他优惠政策,平时种地战时打仗。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之后,本民族就成为这种半职业军事集团,清朝八旗兵就属于此类。明朝时候的卫所制也属于这种兵制,200多万卫所军户平时在家种地,打仗出兵。这种制度的特点是国家能够大幅度减轻负担,但是亦兵亦农的军事体制,想要二者兼顾其实结果往往不好。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征兵制是农民结合的方式,平时为民,战时为兵。

募兵制是职业军人或者雇佣军。

自从周朝开始,各朝各代都是募兵与征兵相结合。

征兵制的特点和优势:兵农结合,兵源充足。兵员自备战斗物资,官家支出少。快速集结,能应对时局变化。

征兵制的劣势:兵员素质参差不齐,很难有效的训练。士气不高,战斗意志薄弱。自备武器盔甲,部队装备良莠不齐。

募兵制的特点和优势:兵员素质可挑选,有充足的时间和方法训练精兵。编制制式装备,整齐划一,士气高涨,战斗漏洞少。常年在军旅之中,忠诚度高,能建立战斗经验和意志。

募兵制的劣势:养兵费用太高。平时这些军队可以做的工作有限,不能从事生产。

所以募兵制在屯田制度出现之前,应用很小。

大一统时代,朝廷会实行募兵制,就是职业军人,因为养兵是需要的,和平后兵数可以控制。募兵部足以达到人数要求时才会补充民兵。

兵是兵,民是民。兵为兵户,民为民户。这样最好管理,因为有战斗经验的人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社会治安,兵农完全分开,互不交叉是有好处的。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简单说,就是募兵制就是拿工资的职业军人。征兵制,就是国家强行拉来的临时工。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中国古代兵制较多,比较著名的就是募兵制与征兵制。这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

征兵制,即征召义务兵。这是属于国家强制征兵,是个人必须承担的义务,战国时期的诸多大战,多有君主征发某一地甚至全国青壮年为兵的例子,如秦赵长平之战时,秦王亲赴河内,征发十五以上男子至长平为兵,这就是典型的征兵制。征兵制广泛存在于中国历朝历代,而且当一个王朝发生大规模战争时,统治者往往会用征兵制,征召大量士兵,这些士兵是没有工资的,家里的徭役赋税也是不会减少。

募兵制,即招募士兵。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无差别招募,如东汉年间的募兵制,其招募之人有囚徒,有商贾,闲散人员,流氓泼皮等等,军队素质低,战斗力差。到东汉末年,群雄逐鹿时,各地军阀多有自己招募士兵之举。

另外一种就是选良材入军,如吴起的“魏武卒”,招募人员,然后挑选符合资格的。不管是无差别招募,还是选良材入军,都会给予士兵一定的好处,财帛,或者家中免除徭役等。

同时,募兵制与征兵制相比,募兵不需要种地等,准确的说,征兵制的士兵,在没有兵役时那就要种地,就要做农民,但募兵则是一种终身职业,即便退役也享有一定的免税免徭役的特权。

古代募兵制与征兵制是一样的吗?两者有怎样的区别?

募兵制与征兵制都是古代的聚集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

  在古代,征兵制是指以农业为主的国家为了军事战争的需要,强迫要求百姓参军已达到扩充军队的目的。在这样的条件下,百姓的观念中开始有了一种参军打仗实际上是一种义务的认知,扩充军队也更加容易被百姓所接受。

  募兵制在这一方面恰好是与征兵制是相对的,唐五代之后开始实行的募兵制,以雇佣的形式扩充军队的一种制度。募兵制在唐朝的实行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唐玄宗在位期间为了加强军事力量,结合当时的社会状况后采用的征兵制度。募兵制是以国家的名义进行雇佣招兵的方式,对参军的士兵供给衣食,免征赋役。这不仅减轻了农民沉重的赋税压力,更加节省了府兵来回奔走的物资消耗,对国家的生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虽然其存在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消极作用,募兵制中士兵更加专业化,即是一种职业军队。这使得将领在长期统帅一支军队时非常容易想成割据,从而独霸一方。征兵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实施与否可以看做是对国家强盛的一种评判标准。秦朝、西汉与唐朝实行的征兵制,可以推测出当时的朝代强盛。而相反的东汉、宋朝以及清末时期实行的募兵制,则被视为是国力衰退的原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