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军师,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诸葛亮在出山选择跟随刘备的时候,其实很多事情就已经做好了打算。作为谋士,蜀汉的发展道路,其实诸葛亮心里早有部署,虽然关羽失去荆州是意外,但是这并不能打乱诸葛亮的计划。
1.兴复汉室刘备自称是汉室之后,是以扶汉自立的,所以才会受到百姓的支持,得百姓的民心。但是后来曹丕已经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了。所以蜀国与魏国属于是两个国家的对立面,而东吴就不一样了。所以蜀国想要江山正统的情况下,最大的敌人还是魏国。
汉朝首都一开始是在长安,后迁洛阳,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时期是在蜀地的。所以想要兴复汉室,拿回汉室的首都更是重要。
2.国力不足夷陵之战中,蜀国被陆逊击败,兵力损失惨重。同时也失去了很多优秀的谋臣,将士。人心涣散,很难再在短时期内大规模用兵。
荆州被拿下后不久,孙权也调整了三郡主要官员,随后直接迁都武昌,加强了对荆州的控制,为的就是防止蜀国回来报复,再继续抢夺荆州,甚至直接任命陆逊为都督建立防御,大量的增加了荆州的兵力。
夷陵之战后,孙权曾派使者郑泉向蜀国转达了讲和的意思,所以后来两国就又是盟国了。但同时,吴国对于蜀国的防范,却是一点都没有减少。
虽然说经过赤壁之战后,曹魏的损失也十分惨重。但是总的来说,三个国家中永远都是曹魏是最强的。如果诸葛亮一心只想着荆州未免格局太小了,最后两国相争一定是让曹魏捡了便宜,唯有和东吴联手,才是长久之计。
3.东出无望,唯有南北蜀国东出的计划破灭之后,只能把目光看向南北方向开拓。诸葛亮先是平定叛乱,后迅速进攻以孟获为首的南蛮,让蜀国的地域向南部大大扩张。为北伐提供了充足的基础,也避免了内部矛盾,并在南设置了七郡,使国土更进一步的开拓。
由此可见,无论如何,诸葛亮都不会选择与孙权为敌。无论什么时候,曹魏都是他们最大的敌人,如果诸葛亮只是一心想着夺回荆州,那只会加速蜀国的灭亡。事实也证明,只要蜀吴一直联盟,曹魏就很难有大的作为。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诸葛亮为什么不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诸葛亮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联吴抗曹就是他的杰作,经过艰苦的努力才有了三国鼎立的局面,蜀,吴面对强大的魏国只有联盟才能求生存,曹魏才是他们共同对付的目标,诸葛亮没有理由夺回荆州。
一是夷陵之战本身就是错误,诸葛,赵云曾力劝刘备而无效,最终以损失惨重而告终,诸葛亮首先要稳定益州,扶刘禅接位,国不能一日无主,并修复好与东吴的关系,并恢复正常的贸易往来,情因东吴还是比较富有的,化敌为友,休生养息,等待机会。
二是关羽,张飞,黄忠,刘备相继去世,荆州,夷陵损失将士共八万多人,益州总人口不到百万,部队近十万,益州老百姓负担太重,平均无论老幼十人要承担一个军人的给养,也就是说蜀汉去打东吴还没有这个能力,东吴的地方,总体实力比蜀汉强得多,再发生战争等于拱手把蜀汉送给曹魏了,诸葛亮绝不会再犯刘备同样的错误的。
其三刘备是打着汉朝旗号的,曹魏才是他们进攻的对象,匡扶汉室是他们的纲要,去夺荆州不是他们的目的,所以才要后来六出祁山行动,诸葛亮这么规划的,也是这么做的。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刘备死后,诸葛亮就很担心孙权,“恐有异计”。他深知夷陵猇亭兵败后,孙权之所以没有乘势挥军穷追猛打,捣入蜀境,而是主动回撤,后继续与蜀国通音讯,是为了专力对付曹丕当时对江南咄咄逼人的用兵态势。
等到孙权击退曹军的进攻,在获得小胜后又继续采取韬晦之策,向曹丕表示臣服之时,刘备突然病故了。吴蜀通聘之事也随之告一段落。 诸葛亮一面令李严率重兵屯驻于白帝防备吴军,同时抓紧时间为刘备治丧。待诸葛亮奉刘禅即皇帝位,把朝中大事基本安排的差不多就绪时,不得不考虑蜀汉今后的事了。
经反复思考后,诸葛亮最终认为目前最当务之急必须做的工作,仍是在三足鼎立的天下大势下, 如何对相对弱小的蜀汉之定位问题。以“匡复汉室”的基本立场而言,和实力最强大的曹魏是不可能俯首称臣或握手言和的。就统治区域和国力而言,蜀汉最小,实力最弱,如果同时和两个比自己强大得多的对手硬碰硬对抗,绝对不是明智之策。
自己当初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联吴抗曹的基本国策,在客观上仍属绝对必要。而事实却是为争夺荆州战略要地,吴蜀双方剑拔弩张,最终不得不撕破脸兵戎相见,大打出手。因此,当前局势,吴、蜀间应急速和解,是最紧要的任务。
因为一旦吴蜀反目成仇,相互攻伐,那么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而这个渔翁就是强大的曹魏。吴、蜀都两国不能凭一己之力单独对付咄咄逼人的曹魏。只有抱团取暖,联手御敌,才能维持当下三分天下各据其一的局面。
于是诸葛亮决心搁置对荆州的争议,重建吴蜀联盟,争取与孙吴重修旧好、和睦相处,以期在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中求得自身的发展。
打定主意后,诸葛亮先后派邓芝、张裔出使吴国 ,并通过这二位能言善辩、长于外交的能人向孙权转达了自己的三个意思 :
一:向孙权传达蜀国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即蜀国放弃对荆州的主权与争夺 ,承认东吴对该地事实占有的现状。 “吴、蜀二国四州之地”,即指吴国占有荆州、扬州、交州(岭南),蜀国占有益州(今四川、云贵)。
二:分析了两国联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两国各有所长,只有将两国的长处合而为一,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鼎足而立,主要指两国如何生存;并兼天下指两国的发展。不论是生存还是发展,两国都需要联合起来。
三:指出孙权向曹丕称臣只能是权宜之计,魏吴两国不可能长久联合。
因为吴主(孙权)是“委质”于魏。“委质”即臣下向君主献礼之意,是下对上的效忠献身。这种不平等的联合必定会使曹丕不断向孙权提出难以接受的要求,从而导致曹魏伐吴。到那时,动物将会陷入以一敌二、两面受敌的困境。
史载,孙权听后“默然良久”,不禁想起去年夷陵之战刚结束曹丕就大举兴兵攻击淮南,还威胁他立刻将太子孙登送到洛阳做人质,否则将踏平江左,若不是江东将士奋起抵抗,击退曹军,后果不堪设想。
孙权派辅义中郎将张温赴蜀国“报聘”,“报聘”即回访之意。张温到蜀国的使命实际上就是帮孙权落实一下,蜀汉的决策者是否真的认可了东吴对长江中下游的控制权,真正放弃了与东吴争夺荆州的打算。
张温回东吴后 ,对孙权盛赞诸葛亮把曾千疮百孔的蜀国治理的井井有条,从而使吴蜀联合的进程向前推了一大步。
由于诸葛亮主动放弃了对荆州的权利,在战略方针上进行了合乎实际的修改、调整,蜀汉的联合诚意得到了孙吴的充分理解和积极响应,两国捐弃前嫌,关系日益密切。
自此之后,吴蜀两国间信使往来不断。孙权特地刻了一枚印章,交给镇守荆州的陆逊保管,凡是孙权写给蜀后主刘禅和诸葛亮的书信,都经陆逊过目,如果有不妥或未尽之意,陆逊可以自行改定,然后“以印封之”再发往成都。
诸葛亮非常重视与吴国结盟,在任期间两国关系一直保持友好状态,在他病死五丈原后,以至蜀汉灭亡前两国间都没有发生过重大事端,从而充分证明了诸葛亮政策的正确性与重要性。而且由于双方关系很好,“驿使往来,冠盖相望”,民间的经济交往也十分繁盛,这对于吴蜀两国的经济发展自然也是非常有利的。
假如诸葛亮在刘备死后仍然企图复夺荆州,劳民伤财,大举伐吴,即便夺回荆州,最终必两败俱伤,打到这个份上,别说蜀汉还有能力从荆州、汉中两地攻伐中原了,最终结果恐怕只会让曹丕不费吹灰之力就白捡个大便宜,曹魏一定会提早数十年就分头灭掉蜀汉和东吴,一统天下。
【插图源自网络】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诸葛亮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在战略上是错误的,理由是:
第一,诸葛亮北伐中原的先决条件是吴蜀联盟,最起码是吴国保持中立,在吴蜀对抗的情况下,诸葛亮北伐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第二,诸葛亮收回荆州是做不到的,关羽大意失荆州以后,地缘优势和人缘优势已经归孙权所有。
第三。关羽死后,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名大举伐吴,结果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人力物力财力损失巨大,事实证明伐吴是错误的。
第四,如果诸葛亮硬要伐吴,不仅不能收回荆州,而且损失惨重,将造成夷陵之战之后的再一次元气大伤。这样,蜀汉不仅不能取得北伐中原的胜利,就是发动北伐中原的战争也做不到了。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山野老人回答这个问题: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诸葛亮无论是先收回荆州,还是先北伐中原,都不可能有好结果,为什么这样说呢?列举三点理由:
一,从实力看,蜀汉既不是孙吴的对手,更不是曹魏的对手。
从下面这张地图看,蜀汉既不是孙吴的对手,更不是曹魏的对手。
蜀汉仅仅占有益州,而且闭塞,如果与孙吴开战,孙吴只要锁住长江出口处,就会令蜀汉寸步难行。
况且孙吴占有荆州大部分,还占有扬州,天下富庶之地,兼有胶州广阔空间,财力、物力等战争要素都是蜀汉无法抗衡的。
一旦战争旷日持久,蜀汉凭什么与孙吴争天下。
蜀汉如果与曹魏开战,那是拿鸡蛋撞石头,自找死。
二,从过往看,蜀汉对于孙吴还是曹魏都没有过决定性胜利。
从过往看,蜀汉与孙吴仅有一场战争,那就是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刘邦输得丢盔弃甲,最后死在白帝城。
蜀汉与曹魏有三场战争。
首先是赤壁之战。
赤壁之战打败曹操,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那是人家孙吴的功劳。
那时的刘备顶多就是个打酱油的。
诸葛亮的功劳就是作为外交家促成了孙刘联盟。
其次是汉中之战。
汉中之战,蜀汉能赢曹操是法正的功劳。
诸葛亮顶多就是一个下山摘桃子的。
其三是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开展之初,战况不错,可是刘备与诸葛亮躲到益州不现身,最后让襄樊之战总指挥关羽死无葬身之地。
三,诸葛亮北伐中原是赌博,抱着侥幸心理,企图一战而定乾坤。
无论是从实力看,还是从战例看,蜀汉都没有本钱与孙吴开战,更没有本钱与曹魏开战。
既然如此,难道诸葛亮不知道这些吗?
诸葛亮对此了若指掌。
既然诸葛亮明知开战,没有好结果,为何偏偏不顾死活,不断北伐中原呢?
诸葛亮对此公开说过,他是抱着侥幸心理,像东汉开国皇帝刘秀那样,寄希望一战而定乾坤。
从实际情况看,诸葛亮六出祁山,五伐中原,都是无果而终,最后诸葛亮自己累死在定军山。
如果诸葛亮选择先收回荆州,会是什么结果呢?
诸葛亮知道,凭蜀汉的力量是无法收回荆州的。
就是侥幸收回荆州,最后还是要面对曹魏。
曹魏以逸待劳,在蜀汉与孙吴开战,鱼死网破之时,出面收拾残局,蜀汉死得更惨!
另外,就算蜀汉与曹魏开战,侥幸取胜,孙吴也不会袖手旁观。
孙吴也会趁火打劫,襄樊之战,就是例子。
孙吴趁蜀汉与曹魏在襄樊开战之机,趁机收回荆州。
总之,无论蜀汉是先收回荆州,还是先北伐中原都没有好果子吃!
诸葛亮为什么不先收回荆州,再北伐中原?
隆中对有云: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拥有荆州、益州两地是蜀汉的战略基础,荆州被东吴偷袭而去,极大的影响了蜀汉的战略布局,让蜀汉形势急转而下,让兴复汉室成为虚幻泡影。这也是为什么刘备执意要伐吴的根本所在,可惜夷陵之战的惨败,彻底的葬送了蜀汉争夺天下的可能。那么诸葛亮为兴复汉室,为什么不先夺回荆州,恢复之前的战略规划,再北伐中原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
1、政治原因,蜀汉的立国基础就是自诩汉室正统,以恢复汉室为己任,主要矛盾就是篡汉的曹魏。政治方向的改变,可能导致己方的执政基础的坍塌,造成内乱及其他的影响。
《三国志·赵云传》中荆州被夺后,刘备欲伐吴,赵云劝谏:云谏曰:“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也。”
连刘备最亲近的人都劝说刘备蜀汉的重心是扫除国贼,而不是孙权。就更遑论其他人了。
2、形势所迫,三国当中,曹魏是最强大的,孙刘联手才勉强抗衡,如果双方反目,那么最先灭亡的就是蜀汉。上面我们说过,因为政治原因,蜀汉和曹魏是对立的,绝对无同盟或和平相处一说的,所以蜀汉和曹魏永远是处于战争状态的。而东吴却不是,在孙刘同盟无法维持的情况下,那么孙吴可以向曹魏称臣,彻底倒向魏国(历史上,孙权在夺得荆州后,孙权就向曹魏称臣,曹丕封孙权为吴王)。
3、执政者的个人认识,蜀汉的实际执政者是诸葛亮,
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对刘备说: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诸葛亮根深蒂固的意识里孙吴是不可图的,所以也就不太可能再去想如何攻打吴国。
4、实力不足,三国当中,蜀汉的实力是最弱小的,特别是夷陵之战蜀汉的精兵猛将毁于一旦,再也没有能力两线开战。
如上几点原因,导致诸葛亮想要恢复荆州是根本不现实的,只能违背本意的和孙吴联盟,这样才能够安心的五伐中原。
非不为也,实不能也!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