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如果秦朝统一六国的秦军对阵汉武帝时期的汉军谁更厉害?

匈奴,一个在北方兴起的游牧民族,屡次进犯中原王朝,让中原王朝都颇为头疼,那为什么匈奴在秦朝容易被打败,到了汉朝,匈奴就不容易被打败呢?

首先我们再来说说秦朝的军事实力,它的军事实力在当时是很强的,在后来我们发掘的秦始皇陵侧的兵马俑坑就不难看出当时的气势,军队的兵种上也是涵盖多种,武士俑千件,战车百乘,战骑百匹,武士们所持的武器均为实物。

兵器在战争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甚至影响到战争的成败,秦朝的兵器制造技术和品质在当时也是最强的,制造出来的兵器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为军队的强盛和国家的开疆扩土起到了推动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说说各方面因素,第一点社会环境,秦朝时期的匈奴还处于奴隶制社会,那时候的匈奴无论是在生产力还是制度上都还没有一套完善制度,那时候的匈奴还比较分散,所以很容易战胜,反观汉朝初年的匈奴,经过多年的修养生息,实力有很大的提升,这时候的匈奴不再像以前那么容易战胜。

第二点就是上面提到的军事实力,在秦朝初期,国力强盛,秦朝经过多年战争的洗礼,军事实力也逐渐强大,军队作战经验丰富,加上还有许多的优秀将领,对于还没发展强大的匈奴自然是轻易的战胜。

说一下汉朝,在秦朝末年的战乱中,国力早已大不如前,加上汉朝是刚刚建国,百姓和军队们都在修养生息恢复国力,军队的实力已经不能和秦朝相比了,加上匈奴的强大,汉朝军队当然难以招架。

最后总结一下,不同时期遇上不同的敌人自然导致不同的结果,秦朝虽然军事强大,一次用兵就打败了匈奴,但是秦朝只存二世而亡,汉朝虽然早期的军力比不上秦朝,一直被匈奴困扰,终于在汉武帝时期,汉朝打败了匈奴。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好些秦朝粉丝说到这事时,常大谈特谈秦军那爆表的战斗力,捎带着被困在白登山差点出不来的汉高祖刘邦,甚至后来被围过汉高祖的匈奴冒顿单于赤裸裸调戏的吕后,都被嘲笑了千百遍。但这鲜明反差里,另一个真相却相对被无视——与汉军交战的匈奴,比起被秦朝吊打的匈奴来,实力已经强大得多!

秦朝面对的匈奴,和汉朝面对的匈奴差距有多大?甚至可以这样比:秦朝面对的,只是个十二三岁刚到青春期的楞孩子,汉朝面对的,却已经是一个成熟的凶悍壮汉!

如好些历史迷所知,匈奴与中原汉地的冲突,早在群雄争霸的战国年间,就已经越发激烈。但战国至秦朝时期的匈奴,一直到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在位时,才算控制了阴山南北地区,而当时的漠北草原上,也并不止有匈奴一家势力,更有东胡与大月氏与之相抗衡。所以,当年秦始皇三十万精兵吊打过的匈奴,也只是“弱化版”。

而当楚汉争霸尘埃落定,西汉王朝艰难拔地而起时,对匈奴的战争,情况却正颠倒过来:

最弱时代的西汉,遇到鼎盛时期的匈奴。

西汉当时的局面有多弱?全国人口不到千万,经济损失十分严重,以至于汉高祖刘邦外出巡游,居然连马匹都凑不齐。军队配置可想而知,而且拜项羽火烧阿旁宫所赐,秦朝宫廷里关于军械制造等方面的技术资料,也都一把火烧了个精光。说句寒碜话,汉初的汉军莫说整军精武,就连军队所有的兵器,质量也严重下降。以萧何的叹息说,精于冶炼的老工匠,大部分都在战乱中死难,年轻工匠技术拙劣不堪,以至士兵用的兵器,也是无比粗劣!

这样一支经济疲弱且战力削弱的汉军,面对的又是什么等级的匈奴呢?当汉高祖雄心壮志,企图一劳永逸解决匈奴时,他恰恰忽略了,他面前的匈奴,远比秦始皇时代强大的多:从秦二世胡亥登基的公元前209年起,大漠那边的匈奴,也迎来了一代英主冒顿单于,在他多年的苦心经营下,匈奴陆续吞并了东胡与大月氏,向北更征服了贝加尔湖地区的丁零部落,实力空前膨胀。换句话说,汉匈战争,是华夏民族第一次面对一统大漠的游牧帝国!

这场战争的艰难程度,从白登山之围的一个场面就可以见证,连汉高祖都缺马的汉军,遭遇了冒顿单于的主力匈奴骑兵军团,对方竟然可以用青黑白赤四种颜色来分编骑兵部队,对汉军实现霸气合围。此情此景,就好比二战战场上,一支打惯了九二步兵炮和三八大盖的队伍,突然遭遇到坦克飞机的钢铁洪流。汉军能够在白登山死守七天七夜,最终护卫着汉高祖全身而退。已经极为不易!

面对这样的强敌,汉军也在白登山之围后,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和亲!

但是和后面某个靠割地赔款换和平的朝代不同,西汉王朝的和亲,只是为了争取黄金般的备战时间,六十年的和亲,意味着六十年的薪卧尝胆,待到汉武帝时代,集聚了几代怒火的汉军终于再度勇敢亮剑。而那时的汉军,已经实现了装备的完全升级,秦代时还大量装备青铜器的华夏军队,正式进入了铁器时代,吸取匈奴特长的汉军骑兵,敢于深入追杀匈奴巢穴。正是凭着这自强的表现,西汉王朝一雪前耻,实现了华丽崛起!

如果西汉王朝当年,只是满足于和亲,或者沉浸在“秦朝曾经打败匈奴”的追忆里,恐怕这热血年代,也永远只在梦中!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得从匈奴的发展以及中原王朝的变更说起。

匈奴族本是华夏民族的一个分支,早期迁移至中国北方,逐步发展成为我国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的矛盾由来以久。中原肥沃的土地,常常是匈奴人侵扰的目标所在。匈奴族与汉族之间的战争,年年不断。抗击匈奴,前赴后继,一直是中原民族挂在嘴边的话题。

秦朝时期,蒙恬率军北击匈奴,大获全胜,直将匈奴赶回阴山一带,并修筑长城对其加以防范。但是,秦朝后期,国力衰弱,王朝自顾不暇,接着陈胜、吴广“揭杆而起”,项羽、刘邦趋势而发,秦王朝灭亡,汉朝建立。中原地带的战争及政权更迭,给了匈奴喘息和休整的机会,以至匈奴集团势力不断发展壮大。至汉朝初期,匈奴已经发展成为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帝国。至此,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就变得极为艰难,汉族不得不采取屈辱性的“和亲政策”,直至汉武帝时代,才彻底改变了这种被动的局面。汉武帝抗击匈奴,大获全胜。

1、 蒙恬乃旷世奇才,秦之幸矣。

(蒙恬将军)

蒙恬出身世家,自幼胸怀大志。在统一六国的过程中,蒙恬率军灭了齐国,为秦朝的诞生立下汗马功劳。秦始皇对他极为信任,封他为内史。而在这个时期,北方匈奴趋中原战乱,不断侵扰中原边民,吞并大片土地。秦朝建立后,秦始皇派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经过一年多的大小战役,蒙恬战胜匈奴,收复河南之地 (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将匈奴赶至阴山以北,并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在此后的很长时间里,有蒙恬戍边,匈奴闻风丧胆,再也不敢侵犯。蒙恬声名显赫,威震匈奴,被誉为“中华第一勇士”。除修筑长城之外,蒙恬鼓励垦边,发展经济。他应该是中国西北地区最早的开发者,也是古代开发宁夏的第一人。蒙恬此举,大大促进了北方各族人民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蒙恬可以称得上是旷世奇才,战神级的将军,他是秦朝之幸。但是,好景不长。秦始皇死后,赵高串谋秦二世胡亥、丞相李斯,发动沙丘政变,拥立胡亥称帝。接着,他假造遗诏,逼迫蒙恬自杀,并逼死其弟弟也即是上卿的蒙毅,以及一同戍边的公子扶苏。蒙恬,作为一代名将,没有折翼沙战,却死于赵高阴险的屠刀之下,悲哉。蒙恬一死,消息传出,匈奴窃喜,接着便对中原虎视眈眈,蠢蠢欲动。

2、 中原混乱,匈奴却在不断发展壮大。

秦始皇一死,赵高乱国,秦王朝先有陈胜、吴广“揭杆而起”,后有遍地烽火,不出三年,就被刘邦率军剿灭。接着,中原大地楚汉战争爆发,又是三年, 遍地残垣,血流成河。

中原混乱,给了匈奴喘息机会。这期间,匈奴统一了北方大部分的部落和民族,至汉初时,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帝国集团。

接着,匈奴开始向中原反扑。他们很快就侵占了当年蒙恬率部夺回的土地,并不断地侵扰燕赵之地,威逼首都长安,对西汉王朝和人民的生命财产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和伤害。

(汉匈战争)

3、 和亲政策,汉之缓兵之策。

汉初没有蒙恬之将,却有韩信。但是,韩信却摇摆不定。先是戍边抗击匈奴,被匈奴打败后,又派人向匈奴求和,后又与匈奴联合攻打汉军。为此,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征讨,但是,他在白登之地却被匈奴冒顿单于40万骑兵围困,走投无路之机只好采纳陈平计策,向匈奴臣服,并实行“和亲政策”,以汉室宗女嫁与单于,并赠送一定数量的财物以及开放关市准许双方人民交易。

“和亲政策”是刘邦在困境中不得已而采取的政策,也是一项带屈辱性的对外政策。虽然如此,但在汉初情势下,却开启了汉族与匈奴族之间的和平。汉初自刘邦始,直至汉景帝止,这项带屈辱性的“和亲政策”一直延续着。没有战争,却为汉朝中兴迎来了黄金时间。汉高祖刘邦之后不久,汉朝迎来“文景之治”,进入中国历史上的辉煌时期。汉朝国富民强,为后来的汉武帝抗击匈奴积累了丰厚的人力物力基础。

4、 汉武帝雄才大略,匈奴走向衰亡。

(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是一个雄才大略的人,他至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主要就在于他彻底解决了北方的匈奴问题,并将中国的版图拓张到北方广阔的地域。

汉武帝不可能让屈辱的“和亲政策”延续下去。他审时度势,觉得匈奴虽然强大,但是大汉以举国之力,同仇敌忾,一定能够打败匈奴。于是他开始了反击匈奴的战争。没有当年秦时蒙恬、汉初韩信这样的战将,但是,却涌现出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战神。有卫青、霍去病在,汉军所向披靡。匈奴战争前前后后打了四十年,最后以匈奴的彻底失败而告终。匈奴失败后,残余势力逃往漠北。从此以后,中原王朝迎来了较长时间的和平,汉朝继续向前发展。@头条历史 @今日头条文化频道 @头条读书会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我们从军事力量上看,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它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统一大国,它结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来分裂割据的局面,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不得不说,秦朝是个军事力量很强的国家,秦军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战役,况且当年秦朝的军事装备达到了最高峰,兵刃而坚韧,即使是现代科技也无法仿造出与秦军青铜剑性能媲美的青铜铝合金。秦军当年横扫战国六雄,西征突厥。北伐匈奴,南平南越,无往不利,战无不胜。历史上秦朝大将蒙恬用了1年时间打败了匈奴30万大军。尤其是秦军箭阵 秦军的弩箭甚至可以杀伤到250米开外的人 这在当时是不可想象的。而汉朝呢?可以说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运气不错,秦朝因赵高专权,整个朝廷上下内忧外患,这才趁机击败了偌大的秦朝。刘邦率领的汉军战斗力不如秦,更不如项羽,只不过他善于用人,才让他建立汉政权。 再从历史背景上看,秦朝建立之前的匈奴国,它的东边有强大的东胡,西边又有凶悍的月氏,夹在石头缝里生存的滋味不好受。后来,因秦朝灭亡,中原太乱,匈奴才得到了一定时间的休养生息,最后才大肆南下。当年刘邦带领大军去攻打匈奴,接连败退,只有侥幸撤回,从这点上看,汉朝刚建立的时候,因秦朝灭亡,加上楚汉争霸等等因素,国家衰弱, 因此比起秦朝时期,它的国力就要弱得多,秦军在战国时期就和匈奴,义渠打交道,对付匈奴有自己的方法。最后从生长环境上看,秦军将士出生西南,骁勇善战,据出土的秦军骨骸估计,秦军身高基本在1.72米左右,将领在1.85米以上屡见不鲜。秦军军队的制式铠甲重达15公斤,秦戈更是达7米多长,如今更本没有几人能拿得动,更别提用之战斗,即便是闻名于世的马其顿方阵所用长矛也不过3米多长。而汉人呢,则不像秦人那般骁勇善战。 总的来说,统一天下的秦朝,其秦军战斗力强,有丰富的作战经验。而刘邦创立的汉军,战斗力弱,作战经验不丰富。在和项羽争霸时,也是时运好才得以战胜项羽,获得了这片华夏江山。在大汉立国后国力低弱,所以汉朝初期无力击败匈奴。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秦朝军队的战斗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在传说级别。尤其是在对匈奴的战争上,秦国打得匈奴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战绩辉煌。更绝的是,秦朝的兵种还是以步兵为主,没有骑兵。而后来一统天下的大汉朝,则一直在和匈奴的对抗中处于下风,还发生了“白登之围”这种糗事。就是在盛世的文景之治时期,已经走下坡路的匈奴依然能够威胁汉朝,直到汉武帝时期,汉朝才有能力抗衡匈奴。似乎给人的感觉,秦国的军事实力要强于汉朝。其实,这个观点有失偏颇,汉朝经过了长期的战争积累,又有骑兵加持,军队战斗力绝对不输秦军。可是为什么,秦军可以一战战胜匈奴,而汉朝则被对手压制了上百年呢?我们下面通过三点原因来说明:

第一:面对的对手不同

秦朝大将蒙恬打败匈奴,是在公元前215年,兵力是三十万。而此时他的对手,是匈奴的头曼单于,麾下有多少兵马,则不好说。头曼单于是匈奴的第一个单于,在他统治时期,匈奴结束了分散的部落联盟时期,开始了向国家形态的转变。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国家的形态不是一年两年能够转换完成的,所以匈奴能够用于此次战争的兵力,应该不是很多。更何况在匈奴的东边,还有强大的东胡部族虎视眈眈。头曼单于也不可能将所有的军事实力全部拿来和秦国对打。所以很有可能,蒙恬所攻击的匈奴数量不是很多,能打赢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汉高祖刘邦在“白登之围”时面对的对手,可就不是一个刚刚开始国家化的匈奴了。经过了几十年的巩固,匈奴的内部已经初步完成整合,实力已经今非昔比。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匈奴单于是莫顿单于,此人是匈奴历史上的第一强人,扫平东胡,征服了楼兰、乌孙、呼揭等20余国,军事实力爆棚。而且,此人还擅长谋略,“白登之围”就是他故意示弱,才引得刘邦入局的。面对这么一个既能打又狡猾的人,也是刘邦的悲哀。如果把蒙恬换来,此时能否对抗冒顿单于,也是未知之数。

第二:秦军大量弩手的配备,正好克制匈奴骑兵

秦国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兵器工业化生产的国家,秦军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制式的弩机和弩箭,从而装备了威震六国的秦国弩兵。现在的兵马俑中,就有大量的弩兵出现,可见在秦国从昭襄王开始,就已经有一支实力强劲的弩兵部队。而正好,弩兵的远程攻击,对骑兵是非常有效的。就算是后来积弱的宋朝,他们士兵手中的“神臂弓(射程达到300米的弩)”,仍然是金国骑兵的噩梦。尤其是在公元前215年,当时的匈奴骑兵没有甲胄保护,对箭、驽的防御力很低。蒙恬只要阵型配备合适,步兵缓步推进,弓弩手在敌人骑兵攻击时进行远程打击,绝对可以对匈奴人造成毁灭式的打击。后来汉朝的李陵,他的手中就有大量的弩兵。他面对十万匈奴军队的不断冲击,指挥手下的弓弩手对敌人造成了非常大的伤亡,险些让他们撤军。可见,弓弩兵这种远程火力,一直是有效地攻防手段。

反观汉朝,已经没有了秦军工业化生产的能力,弩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所下降,这就让汉朝在数次面对匈奴进攻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而且,此时的匈奴已经学会了以不变应万变的战法,不会轻易的让骑兵去冲击了,这也让汉军很少的一部分弩兵无法发挥威力。“白登之围”时,刘邦轻敌冒进,和自己的32万大军脱节,先是在数量上吃了大亏。而冒顿单于采用的策略,依然是围而不打,自始至终没有进行骑兵冲击。汉军手中即使有部分弩手,此时也是使不上劲的。只能说,碰上冒顿单于,算是刘邦倒霉。

第三:秦国以军事立国,汉朝则在建立初期尽量避免战争

秦国是战国的第一军事强国,他的强大不仅来源于有效地管理和工业化的生产,还有一个根本的原因是秦人那种浓烈的尚武精神。《诗经》的《国风》部分,别的国家的民歌,比如《郑风》、《齐风》,都充斥着大量描写男女之情的粉色幻想。而只有《秦风》,突出的则是秦人征战时尚武精神。“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如此铿锵有力的词风,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再加上商鞅变法的“奖励耕战”、和彻底将秦人生活和战争挂钩的“二十军功爵”,将秦国人打造成了一群战场上的死士。这种精神,一直持续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可以想见,听说要进攻头曼单于的消息后,秦国的将士已经是高兴得合不拢嘴。碰上他们,匈奴焉能不败。

而汉朝自白登之围后,一直在修持内政,发展经济,给人民以休息。尤其是汉文帝登基之后,汉朝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提倡黄老之学。黄老是一种随性的哲学,以不变应万变,以无为为无不为,对于战争没有任何热情。后来冒顿的儿子老上单于进攻汉朝,皇帝只是防御,用部署控制对方的破坏程度就行了。如果真的下决心一战,未必会占太大的下风。到了汉武帝时期,刘彻摆脱了黄老的束缚,有了进取之心。而同时,经济发展也已经满足了战争的需要。所以才有了卫青的漠北大捷,有了霍去病的“封狼居胥”。此时,如果以这二位名将的能力、汉军的弓弩手、和汉朝的强大国力,去攻击鼎盛时的秦军,胜负真的很难预料。

秦朝军队很容易战胜匈奴,而汉军则不行,为什么?

秦朝对匈奴的战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前,二是秦朝统一六国之后。

秦朝统一六国之前,放在边关上的兵力并不多,但是指挥作战的将领李牧很厉害。李牧因为兵力不多,所以经常采用声东击西的游击作战方式,跟匈奴人拼机动。

说老实话,匈奴军要是跟汉军硬打,不一定能够打得赢汉军。匈奴军最大的特点就是机动性非常强,他们是马上民族,忽东忽西,飘忽不定。而李牧搞的恰恰就是,你要捉迷藏,我就和你比捉迷藏,看谁把谁先捉住。李牧也因此打出了名气,让匈奴人闻风丧胆。

(秦朝抗击匈奴)

秦朝统一六国以后,秦始皇实施乾坤大挪移,把六国贵族东迁西徙,使六国贵族聚集不起反抗的力量。同时,秦始皇实施武器禁令,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缴起来销毁,这样国内基本上就安定下来了。

在这样一种状态下,秦始皇唯一担心的就是边关的匈奴。于是他把全国兵力的60%放在北部边关,国内只放了40%的兵力。而且还征用全国劳动力,修筑万里长城,搞大规模的防御工程。而且当时的将领蒙恬也非常厉害。可以说,这时候的秦朝,对匈奴人是一种压倒性的优势,匈奴根本不敢来袭扰。

但是秦末农民起义爆发以后,那时候蒙恬已死,王离带着边关的30万大军回撤,帮助章邯夹击农民起义军及天下造反的诸侯,这样边关就彻底松动,匈奴人死而复生。

刘邦统一天下以后,封韩信为韩王。这个韩信跟刘邦最有名的大将韩信不是同一个人,史称韩王信。韩王信的封地主要在北边,靠近匈奴一带。当时匈奴已经开始大举南下袭击中原。韩王信屡次被困,但是他为了保存实力,就与匈奴暗通款曲。甚至与匈奴联合起来,想举兵造反。

当时刘邦想派军抗击匈奴。但是他根本找不到派遣之人。因为这时候,韩信、彭越、英布等人都蠢蠢欲动,有造反的迹象。如果刘邦派遣这些将领去抗击匈奴,一者这些将领与韩王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如果他们也学着韩王信那样,联合匈奴反攻中央,那刘邦就危险了。

(汉高祖)

刘邦一生唯一写过一首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勇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的最后一句表达的,就是刘邦找不到人守边关的深切焦虑。

刘邦找不到人抗击匈奴,他只能自己亲自领兵前往抗击。刘邦一开始打得还比较顺,连打了几个胜仗。但是后来就中了匈奴人的诱敌深入之计,被围困在白登山。

刘邦之所以被围困,是他其实带兵的能力比较一般。当年韩信就说过,刘邦最多能带10万兵,他自己多多益善。再加上刘邦本人心急,想三下五除二解决匈奴的问题。所以就着了匈奴的道。

后来,刘邦用了陈平的计策,贿赂冒顿单于的爱妃,才得以脱离围困。

而这次事件以后,刘邦总结出了一个经验,对待匈奴,一味地强打根本就解决不了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又打又拍。打就是集中兵力猛打一阵,但是只要打痛就对了,不要试图消灭它,你也消灭不了。然后再采用和亲的方式,通过血亲政治,拉近和匈奴的关系。或者通过血亲政治,对匈奴内部进行分化,让他们内耗。

应该说,刘邦这是一个非常高明的策略,也是处理地缘政治关系的最好策略。因为你不可能像秦朝那样,集中大部分兵力,集中全国国力来对付匈奴。你要是这样做,就会造成国内空虚,走上秦朝那样灭亡的道路。

很多人并没有看明白刘邦这个策略的高明之处,看到汉朝屡次和匈奴和亲,就觉得这是汉朝“以女人换和平”,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昭君出塞)

就比如王昭君的形象,我们把王昭君列为古代四大美女,用《平沙落雁》这样的音乐,来表现王昭君的凄苦。其实就是在这样一种心理上,我们夸大了王昭君的凄苦。说老实话,王昭君在匈奴过的日子,远远高于他在汉宫中被冷落到死。

从这个角度来说,汉朝对匈奴的政策,远远高明于秦朝对匈奴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