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霍光作为霍去病的弟弟,在西汉中期辅政常与“伊尹”相提并论。在汉昭帝和汉宣帝在位期间,霍光也可谓忠心不二,一心为汉室服务鞠躬尽瘁,在任期间形成著名的“昭宣中兴”盛世。
而说到霍光这个人,司马光对霍光评价道:“霍光之辅汉室,可谓忠矣;然卒不能庇其宗,何也?夫威福者,人君之器也。人臣执之,久而不归,鲜不及矣。”简言之,就是霍光辅助汉室,是有功之臣,但他罪在专权,也因此而使宗族戮没。
说到底,专权是霍光最大的原罪。中国古代推崇皇权至上。一个足以废立皇帝的大臣,是任何一个皇帝都不允许存在的。
1.对于裙带关系处理不当纵容无度
班固曾经对霍光评价说道:“不学无术,暗大于里。”,意思就是说霍光对于家庭的管教并不严格,常常偏袒有失偏颇。家人子侄常常仗着霍光行事作风骄横跋扈、目无王法,甚至对于生杀大事胡作非为一手遮天。霍光当权时,霍家人依靠他的庇护和权威,行事极度跋扈,得罪了不少人。
2.位及人臣却擅行废立
汉武帝驾崩,命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等人共辅幼主,而朝政大事实由霍光主理。长公主品行不端,由于想提自家人为官失败,与霍光结下梁子,与上官父子密谋袭杀霍光废帝而立燕王。而后,昭帝亡而无后,霍光虽并未有谋逆之心,迎立荒淫无道的昌邑王刘贺为帝,但不出一月又废帝迎立刘询为帝。宣帝继位,仍然把持朝政,满朝皆是霍家亲宦,权势滔天的霍光,实为宣帝亲政大患而不自知。
3.门风奢靡,亲眷插手朝政
霍家门风无礼仗势欺人是出了名的,身为家奴竟让御史大夫卑躬屈膝。不讲法度与礼制,穷奢极欲,扩建府邸,黄金装车,庭院赛马等实属不合身份。这与诸葛亮以身作则的门风,形成巨大的反差。
勾结太医谋杀宣帝发妻,让自己的女儿登上王位,利用职权遮掩纵容,谋害太子等等,不但不自惭形秽多加管教,反而助纣为虐。
权倾朝野,虽辅佐有功,但治国却并未齐家,在其位却居功自傲一手遮天。这样的霍光,实在难与淡泊名利、以俭自居的孔明相提并论。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托孤重臣,听起来很酷,但当时霍光面对的,可以说是一个烂摊子:国库空虚、政局动荡、民怨沸腾、经济凋敝……说得严重一些,当时的西汉政权在崩溃边缘。汉昭帝即位时年仅八岁,皇帝年幼,国家重担都落在了辅政大臣肩上,而四位辅政大臣中位列第一的,正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
1、君臣知遇,展露才能
自古以来,但凡辅政大臣超过一人,就总有争权夺位的事情发生。尽管霍光与上官桀有殷勤关系,但是在权力和利益面前,姻亲关系也得靠后站。
因为霍光多次否决了上官桀、桑弘羊想给亲戚封官之事,两位辅政大臣对于霍光开始心生不满。加之不满霍光把持朝政的行为,上官桀、桑弘羊便勾结昭帝的姐姐鄂邑盖长公主及燕王刘旦,意图里应外合、夺取霍光的权力。但十四岁的昭帝识破了阴谋,上官桀一党的夺权行动宣告失败,于是他们就密谋杀害霍光、废掉汉昭帝、扶持燕王即位。
不过,这次密谋还是泄露了风声,霍光得知此事后,迅速反击、粉碎了此次政变。他毫不留情,将上官桀、桑弘羊灭族,燕王和长公主也因此自杀,由此,霍光获得了无上的政治声望,成为了朝政实际上的决策者。
终昭帝一朝,霍光得到了皇帝的全部信任,独揽大权:对内,他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多次大赦天下、鼓励农业发展,使得国力得到了一定的恢复;对外,他缓和了同匈奴的关系,恢复了和亲政策。
霍光能够在武帝穷兵黩武后,选择休养生息的政策,是他政治才能的体现,他选择正确的政策,对国家政治、经济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和恢复,使得汉帝国重新回到正轨;而在另一方面,汉昭帝的英明睿智以及信任,也给了霍光极大的支持,他们两位在某种程度上,是君臣知遇的典范。
2、当机立断,大忠大勇
公元前74年,汉昭帝驾崩,没有留下儿子,霍光选择迎立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即位。但刘贺从进京开始,就没少干荒唐事,即位后更是荒淫无道,于是在刘贺即位后仅仅27天,霍光就给他列了1127条罪状,奏请太后废除了他。
尽管霍光实际上把持了朝政,但他废除昌邑王刘贺的举动仍是有着破家灭族的风险。但在此种情况下,霍光仍然坚持废除刘贺,这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忠诚,霍光忠于汉室、忠于社稷、不顾小我,可以说是人臣典范,没有辜负昭帝对他的信任。
接下来,霍光选择了曾流落在民间的汉武帝曾孙刘病已即位,他正是史书中记载的汉宣帝。由于宣帝即位时已经十八岁,霍光曾表示要“归政于帝”,因宣帝并未接受,霍光实际上仍然把持着朝政。
霍光虽然专政,却一直对自己“定位准确”,他从未做过篡位之事,他一直尽忠职守、履行着自己作为臣子的职责,鞠躬尽瘁。由于霍光出色的政治才能以及对于大汉王朝的忠诚,宣帝始终承认他对朝廷的贡献、始终对他十分尊重,正因如此,霍光最终实现了“昭宣中兴”,完成了他的政治使命。
霍光去世后,宣帝和太后亲临发丧,并下诏褒奖他“功如萧相国”,可谓是极尽哀荣。
汉宣帝
能治国,却不能齐家
霍光这一生,活着的时候权倾朝野,死后以皇帝级别的葬仪陪葬茂陵,可谓风光至极。但在霍光死后,霍家却迅速败落,并最终被满门抄斩,万劫不复,很显然,这是因为霍光对于家族的管理出现了问题。
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霍光则是能治国,却不能修身、齐家,因此失去了霍光庇护的霍家才会迅速败落。班固对于霍光的评价除了匡国家、安社稷之外,还有“不学无术,暗大于理”,这正是指霍光对于家庭的管理不严格。
1、霍家门风,奢侈无礼
霍光对于家族的疏于管理、不讲规矩法度,从霍家的奢侈、无礼就能看出来。
比如霍光的夫人霍显,不仅把府邸造得极大,还要用黄金装饰车厢,并且让侍女拉着车、载着她在府中游玩。上梁不正,霍家子侄更是穷奢极欲。比如霍去病的孙子霍云,经常在该好好上班的时候称病不去,只派个家奴代替自己,自己则去打猎游玩。
甚至连霍家的仆人都极为嚣张,仅仅因为御史大夫的家奴与自己抢道,霍家的家奴就敢冲进御史大夫的家中,要求御史大夫亲自向起磕头赔罪。
2、纵容夫人,谋逆大罪
如果光是奢侈无礼,那霍家也许也并不会在霍光过世两年后就迅速覆灭。霍家的迅速覆灭,根源在于霍夫人一些大逆不道的犯罪行为,而霍光的纵容,则让霍夫人在大逆不道的路上越走越远。
霍夫人所犯下的第一桩大罪,就是为了让自己的女儿霍成君当上皇后,勾结太医,谋杀了宣帝的许皇后。而霍光在得知此事后,选择的不是让其自首,而是利用职权将此事遮掩过去。有一就有二,当霍夫人发现宣帝立了许皇后的儿子为太子后,就意图谋杀太子,虽然此事并未成功,但企图谋害太子,依然是大罪一桩。
霍夫人之所以胆子越来越大,以至于在谋害太子的事情泄露之后,还敢密谋造反,就是因为霍光的管束不严。在封建社会、男权至上,以霍光的政治地位和能力权威,只要有心约束,怎么可能让妻子连犯大罪呢?
3、袒护家族,管教不严
霍光拙治左右,不仅表现在其对家族的纵容上,更表现在他对于家庭的私心袒护上。霍光当权时,虽然霍光对于汉室的忠诚无可置疑,但他对于霍家的偏袒也是显而易见的。
霍光这一生,权倾朝野,说一不二,掌握着生杀大权,大臣显贵说杀就杀,但对于他的亲信和家奴,霍光则让他们无功受禄、平步青云。但霍光的子侄辈大都骄横跋扈、目无法纪、胡作非为,除了依靠霍光的庇护之外,一无是处。
霍光在时,牢牢掌握着尚书台,控制着皇帝获取消息的渠道,霍光去后,霍氏一族名义上仍然是尚书台的负责人,却已经无法控制皇帝的信息源。因此,在霍光去世之后,面对宣帝温水煮青蛙般削弱霍氏权力的布局,霍家丧失了警惕;在试图夺回的权力时候,又因为缺乏霍光的权威和能力而无力反击。
霍光这一生,治理天下的能力有目共睹,但他没有认真治理家庭,只是一味依靠自己的权力庇护家族,而没有教会亲信子孙真正能用以立身的能力。
其实,汉宣帝还在民间时,已经对霍家满门贵盛感到不满,等他登基后,发现满朝都是霍家门生,更是心怀恐惧厌恶,他希望除掉霍家的想法并不是一朝一夕之内诞生的。只是出于对霍光的畏惧,才一直隐忍不发,霍光去世后,疏于管教的霍家子孙不仅不知收敛,反而变本加厉,最终导致了霍家的迅速败落。
总结:
霍光的个人能力毋庸置疑,“昭宣中兴”是继“文景之治”后汉朝的两大治世之一,他对于自我的定位也十分准确,他忠于汉室,从未有过谋反之心,但他对于家族的疏于
管理,导致了霍氏一族在他过世后迅速没落,可见对于家族的管理、对于家庭成员的约束有多重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稍有不慎,带来的就是灭族的反噬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霍光的确是权臣,只是他遇到一个太会隐忍,并且老辣的对手,那就是刘病已,其实霍光为何相信刘病已?主要是刘病已这个人太聪明了,他当上皇帝后,没有去培养自己势力,也没有半点针对霍光的意思,想法很简单,就是通过时间把霍光熬死,如果用手段,自己必然被废,果然,霍光死后,很快被清算。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其实,如果对比两个人的话,会发现霍光对于西汉这个特殊时期的贡献甚至超过了诸葛亮。但是,两人的评价为何如此不同?我们来分析一下。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在蜀汉的地位毋庸置疑,他的人气之高可以说是历史的顶点,都快没有之一了。为何会有这样的结果?我觉得第一是诸葛亮会做人,第二是诸葛亮能处理复杂人事关系。诸葛亮的会做人,主要体现在刚入蜀之时不争、托孤时不翘、生活上不奢。
刚入蜀时,诸葛亮作为隆中对的提出者,实际上被刘备边缘化了,后来的庞统、法正都比他更得宠,他的感觉从总设计师变成了总后勤部,很不显眼。这时,诸葛亮一句话都没说,兢兢业业的把自己的后勤部长当好,解决蜀汉的财政和管理问题。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样一来,不会给人造成自己小心眼争功的印象,保存了自己的名声。
托孤时不翘,主要是说的诸葛亮和李严、刘禅的相处。刘备的托孤时二元制,诸葛亮管内政,李严管军事,但是作为当时来讲,李严作为一个蜀中的本土氏族,掌兵权的话,会造成荆州势力和益州势力的争斗,不利于日后诸葛亮进行铁腕的专制政策。所以,诸葛亮对李严进行了排挤。但是诸葛亮的行事艺术就在于点到为止,将李严架空后没有赶尽杀绝,还重用李严的儿子,弄得后来诸葛亮死,李严都很伤心。诸葛亮的这个作法,让自己的政敌都对自己恨不起来。而诸葛亮对待刘禅,也是一直不缺礼数,从不欺凌。
生活上不奢。诸葛亮的生活很简朴,他在《诫子书》中就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让子孙奢侈,自己也身体力行。他曾向刘禅剖白心迹说:“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后来孔明谢世后,“及卒,如其所言”。他在《与李严书》也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正是自己生活的简朴,保证了自己处罚别人的时候,不会让对方有不服管的心理,既能塑造自己的人格,又对自己的名声大有裨益。
再看诸葛亮的会处理复杂人事关系。前边说了诸葛亮和李严,现在说是他和法正。法正这个人品行不端,当初在刘璋手下受到排挤。后来刘备来了,法正挟私报复,擅杀人命,还创造了“睚眦必报”这个成语。但是诸葛亮却并不对他进行处理,既考虑了法正对此时刘备集团的重要性,又让这个本地贵族对自己感恩戴德,两全其美。后来诸葛亮“俭以养德”,蜀中的那些明门都对他极为佩服,他的好名声自然被广为传扬。
我们再来看看霍光首先霍光的生活,那和诸葛亮比差了不少。这其实霍光也很无奈,因为他是个妻管严,根本无力束缚自己那个不知死活的妻子。霍光的夫人霍显,不仅大肆扩建府邸,还用黄金装饰马车,还让侍女用五彩绸缎拉车在府中游玩。霍家的子侄也都是作死的人物,霍禹、霍山、霍云也扩建豪华府宅,霍禹、霍山还在豪华府宅里,骑马追逐游耍无度。同时,这帮人还非常无礼,霍云就曾称病在家不上朝,派家奴去朝中报到,自己私自领着宾客去黄山围猎。这样一来,霍家就没有什么好名声,连带着霍光自己也没有好口碑。
霍光纵容家人还有更严重的。他的母老虎兼二杆子妻子霍显,为了女儿能当皇后,让女医官毒杀了汉宣帝的贫贱之妻许皇后,而且还是一尸两命。完事儿之后,居然还让霍光出面保女医官性命,简直是嚣张的可以。这还不算,后来这个女人还意图谋杀太子,虽然此事并未成功,但行迹已经败露,汉宣帝看在霍光的面子上也未作处理。霍光面子是有了,但是名声可就完蛋了。
霍光自己的问题也很严重。霍光作为大臣,竟然擅行废立,将自己和太后商定后立的昌邑王刘贺从皇帝宝座上一把拉了下来。这里,我们姑且不论双方的政治交锋,仅仅就说废立之事,那可是作为人臣最大的无礼。后世董卓,也正是因为废立问题被诸侯唾骂。霍光行此专断之事,他的名声也就彻底的完了。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霍光是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是汉武帝临终前的托孤四重臣之首,汉武帝去世后,霍光与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四人共同辅佐年幼的汉昭帝刘弗陵,之后金日磾去世,上官桀与桑弘羊因为阴谋废立皇帝而被霍光诛杀三族,再之后,霍光成为西汉帝王汉昭帝时期实际的决策人。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的内政大臣,刘备在世时,诸葛亮的任务主要是为刘备管理后方,提供前线的粮食、兵员、物资,成为刘备最信任的人之一,刘邦在夷陵之战大败后,心灰意冷,疾病缠身,临死前托孤于诸葛亮和李严两人,李严虽然有才能,但为人偏激,在一系列政治斗争中失败,被诸葛亮免官为庶人,之后,诸葛亮成为蜀汉政权刘禅时期实际的决策人。
汉武帝
霍光与诸葛亮都是各自时期的权臣,霍光对待汉昭帝毕恭毕敬,尽力维护汉朝的统治,对内休养生息,对外和亲匈奴,使得天下一片祥和稳定,从而有了西汉最后一个治世:昭宣中兴。昭宣中兴的功劳霍光是最大的,所以,能被汉宣帝列入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总体来说,霍光是西汉政权的忠诚维护者,所以说霍光是忠臣也说得过去。
诸葛亮执政时期,对待后主刘禅同样毕恭毕敬,为刘邦处理所有的政务,而让刘禅当一个甩手掌柜,只负责祭祀,其他所有政务全部由诸葛亮负责,整个蜀汉政权,事无大小,全部由诸葛亮决断,而不需要禀告刘禅,说诸葛亮是权臣也不为过,但是诸葛亮的一生是鞠躬尽瘁的一生,是任劳任怨的一生,可以用两袖清白,一身正气来形容诸葛亮,所以说诸葛亮是忠臣也没有错。
霍光
但是,霍光与诸葛亮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
霍光废除了汉废帝昌邑王刘贺的皇帝之位,而诸葛亮一生只忠于皇帝刘禅 ,虽然有刘备那句:“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诸葛亮始终不敢废立皇帝,这便是霍光与诸葛亮的最大区别,一个敢废立皇帝,一个不敢。
皇帝是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象征,是普天之下的精神支柱,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子,但是霍光敢废立皇帝,这是需要相当的勇气,而且在封建社会是有很大的争议,以封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来说,皇帝是君,霍光是臣,以臣废君,是以下犯上,西汉的道德是儒家的三纲五常,其中君为臣纲,以臣废君就是违背道德的。
汉昭帝
同样的道理,霍光废除皇帝,也找不到任何法律的依据,这事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没有发生过几次,霍光之前,除了伊尹敢放逐君主太甲,以便让其改邪归正外,再无正直臣下敢主动废立君主,霍光废立皇帝,显然是承受了极大的政治压力。
霍光之所以废除刘贺的皇帝之位,是因为刘贺淫乱无道,这就涉及到封建社会的一个禁地,皇帝如果不贤能,臣下能不能废除皇帝?在封建社会的答案是:不能。如同封建社会的继承法制是:立嫡不立贤的原则是一样的。
麒麟阁十一功臣霍光居首
霍光的做法从我们今天的眼光来看,做得对,但在当时是倍受争议和承受压力的,不过霍光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西汉有一个贤能的皇帝,从这个目的来看,霍光废除皇帝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西汉帝国,如果霍光为了自己,完全可以立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然后自己一直控制权力,然后让整个家族掌握权力,最终走向篡位的流程,但是霍光并没有这么做,说明霍光还是控制住了自己的私心。
虽然霍光的妻子儿子做出谋反的行为,霍光本人也有意隐瞒,但只能认定霍光犯了错,而不能认定霍光有谋反行为,整体上来说,霍光对西汉的功绩远大于他的错误,既然他的家属因为谋反被诛杀,但是汉宣帝仍然把霍光作为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这就充分肯定了霍光的忠臣地位。
刘备与诸葛亮
但是霍光废立皇帝是有后遗症的,后来的汉宣帝即位为皇帝后,经常对霍光感到如芒刺在背,这固然有霍光大权独揽的原因,同时更有霍光废立皇帝的先例在那里,才会让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恐惧,但是霍光没有主观意愿上的篡位行为,这也是汉宣帝对霍光感到放心的原因,所以霍光其实是一个有争议的人,他既是权臣,也是忠臣,霍光身上的权臣成份大于忠臣。
但诸葛亮与霍光不一样,他没有废立皇帝的什么企图,只能看到整个诸葛亮执政的11年时间中,有1年时间在南征南中,有6年时间在北伐关中,还有4年时间,诸葛亮在不断地、竭尽所能以便把蜀汉治理得更好。
刘备托孤
虽然诸葛亮对刘禅管理得过于严格,比如不让刘禅娶更多的妃子,不让刘禅出宫游玩,一直在刘禅身边安排大量正直大臣教导,想一门心思地把刘禅教导成一个贤能的好皇帝,管理过严,难免让刘禅抱怨,任何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孩子如果被诸葛亮这样管,肯定会秋后对诸葛亮清算,但是以刘禅善良的性格来看,他对诸葛亮的尊敬并没有随着诸葛亮去世而消逝,相反,刘禅把蜀汉政权重振的希望放在了诸葛亮儿子诸葛瞻的身上,这就是对诸葛亮的敬重。
君主的认同,更能让诸葛亮的一世英名得到千古流传,所以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身上的标签是忠臣远远大于权臣,或者直接说诸葛亮就是一个千古忠臣。
为什么霍光一生忠诚,在后世一提到他就说是权臣,而不是一个类似诸葛亮的人臣典范?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他会在老主子武帝死后,就联姻另外的辅政大臣上官桀沆瀣一气?要是武帝活着,霍光敢和上官桀联姻,看武帝会不会选择他们做辅臣。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他会把他主子昭帝辖制的不能睡后宫么?导致他主子断子绝孙?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他主子冠礼后还不还政,而是继续把持朝政,把大汉天下变成霍家的朝堂?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他会让主子昭帝变成光杆司令?不要说兄姐谋反的事,胜王败寇谁赢谁说的算,昭帝他姐鄂邑长公主跟太后一样尊贵,好好的后宫第一人不做,她抽风要换皇帝弟弟改去做普通公主吗?上官桀孙女是皇后,父子封侯,他却抽风要换掉孙女婿另立刘旦,刘旦会给他更高的待遇吗?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为何拥立刘贺却不交还权力?他一意孤行立刘贺,又是他独断专行废刘贺,这样的臣子谁敢认为他忠诚?所谓的废帝理由是嫌弃刘贺荒唐,那人昭帝够聪明吧,你为何不还政?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为何宣帝对着他坐如针毡锋芒在背?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为何他的小妾老婆都敢毒杀皇后?即便毒杀前他不知道,毒杀后为何不清理门户向皇帝效忠?这是忠诚的臣子吗?这次小妾杀皇后,下次儿子想杀太子,你是否继续包庇呢?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会逼着皇帝立他闺女当皇后吗?有这样忠诚的臣子吗?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为何他的儿子们都敢在外不尊重皇帝,还说没有他家大将军,哪里也皇帝今天?
如果霍光真的忠诚,对主子的忠心表里如一,言传身教下,他的儿子们会那样嚣张看不起宣帝?
这样一个上辜负武帝托孤之恩,下对不起昭帝信任之情,不忠于主子而玩弄权术,挟幼主而号令天下的权臣,哪个皇帝在心里会真待见?夸他是人臣典范?怕不是脑抽吧!就是这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