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公元1644年,随着闯王李自成进入北京城,崇祯皇帝吊死煤山。庞大的明王朝,在经过了276年的风水雨打后,终于落下了帷幕。
相比于其他王朝,明王朝的灭亡时,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皇族宗室人口极多!
据相关资料显示:明朝后期万历年间,朱姓皇族的数量,总数达到了将近四十万之多。如果再算上家眷的话,说皇族数量达到百万,也是丝毫不夸张的。但是,在明朝灭亡的过程中,这些朱姓皇族,却没有出现任何一个出彩的人物。
历史上其他的末代王朝当中,西汉末年出了刘秀,东汉末年出了刘备,西晋再怎么窝囊好歹出了个司马睿,北宋再怎么耻辱好歹出了个赵构。
那么,到了明朝末年,为何朱姓皇族里面,就没能出现一个稍微出彩一点的人物,帮明朝再演国祚呢?
1.明朝的宗藩制度
要问明朝末年,为什么没能出现一两个力挽狂澜的朱姓子孙?这个责任,还真不能埋怨这些后世子孙如何不肖。最主要的责任,得怪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
众所周知,朱元璋在做皇帝之前,曾经做过和尚,做过乞丐。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朱元璋做了皇帝以后,总是害怕自己的子孙后代都饿着。同时,老朱同志也担心自家后辈,未来血缘关系渐渐淡化之后,一个个手握重拳,容易祸起萧墙。
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老朱在做了皇帝以后,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宗藩制度。除了限制藩王的权力外,对于普通的宗室,也是本着花钱养闲人的原则,对其进行供养。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
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定米两百石。
两百石米是个什么概念呢?按当时的产量折算,大致相当于120亩地的耕种所得。如果赶上灾年,土地产量降低的话,还会更多。
对于一个庞大帝国来说,区区120亩地的收获,当然不是什么大问题。老朱大概也算过这笔账,觉得这笔俸禄,足以让子孙后代衣食无忧,又不至于给国家添太大负担。
但是老朱大概忘了,人一旦衣食无忧之后,生孩子的能力是很恐怖的!
在明朝最初的一百年里,这份宗藩政策,被很好的执行贯彻下去。因为人少,对于国家财政的负担也不大。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人数呈几何级上升,这个负担就开始变得异常庞大了!
以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为例,全国的税粮总收入为2285万石,而宗室岁禄开支,就达853万石,占全国税粮总收入的37%!
更要命的是,因为老朱当初怕皇族宗室同室操戈,严令后世子孙,不得从事生产和商贾,只能留在家里生孩子。这本来也是出于好心。但是到了明朝末年,却出现了朝廷财政短缺,养不起如此规模庞大的宗室,地方上又严格贯彻老朱的指示,导致很多底层宗室,最后甚至直接饿死的惨剧。
2.明朝末年的宗室,实在没什么本事
正是因为这种特殊的宗藩制度,导致明朝末年,绝大多数宗室,除了生孩子和享乐之外,根本没有任何别的技能。
相比之下,刘秀当年家里至少还算个大地主,刘备好好歹还会编个草鞋。
自身没有什么特殊的本领,而且是祖祖辈辈一直都是这样。这就使得明朝末年的很多宗室,就算想要挺身救国,也是一样有心无力。
更可乐的是,寥寥几个被推出来的,也只能沦为笑柄。
比如南明的弘光帝、隆武帝、永历帝,要么昏聩不堪,要么志大才疏。反正是没有任何一个,能够成为真正的中流砥柱。
客观来说,清军入关打下北京后,明朝在南方的根基,依然非常牢固。南明弘光帝即位的时候,处境也要比南宋赵构登基的时候,好上太多。但问题是,弘光帝始一登基,便开始荒淫无度,彻底断绝了明朝的希望。
3.历朝末代宗室,大多如此
其实,不单单是明朝末年,宗室皇族如此。历史上其他朝代,大概率也都是如此。
比如,满清后期的八旗子弟,除了在各种玩乐上是一把好手之外,其他方面同样一塌糊涂。元朝末年,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除了相互低水平内斗之外,同样拿不出什么真本事来。
归根结底,其实就是这些宗室皇族,在骨子里已经被常年的安逸给腐蚀透了。
反观历史上,那些成功帮国家延长国祚的中兴之主,大多早年有着非同寻常的磨练经历。正是这些磨砺,才逐渐打磨出真正的才能。
这也启示我们今人:对孩子好是可以的,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生活环境,也是可以的。但要想指望自己这一代的努力奋斗,让子孙后代永远衣食无忧,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绝对优渥的生活,只能养出米虫!如果自家后辈不学好,走上败家的道路,再多的家产,败光也就是迟早的事情。
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这个问题,追根溯源还要怪朱元璋啊。
刘秀、刘备因继承制度递减而沦落为普通人,但正因此他们才具备了把握现实世界的能力历史上各个王朝的皇室宗亲,其爵位继承制度一般都是随着时间延续,爵位递减,直至最后降为平民。
这是很正常的。不能因为血缘的关系,一直由国家养着,越往后,血缘越淡,就更要依靠自身的努力来为自己创造福利。
题主所说的刘秀、刘备就是这样的情况。
刘秀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出自汉景帝子长沙定王刘发一脉。刘秀的先世,因遵行“推恩令”的原则而从列侯递降。到他父亲刘钦这一辈,只是济阳县县令这样的小官员了。
而刘备的皇族待遇则更差。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刘备的祖父刘雄已经是平民了,但因为这点关系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到刘备这里,则完全没有任何依靠了。
而对刘秀、刘备来说,正是他们从高处滑落之后,才让他们能看到社会现实,能了解社会动向,能接触到基层民众。他们也因此有了社会阅历和经验。
当天下发生剧变之时,他们才有能力审时度势,借机崛起。
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子孙太好了,把他们安排的永远衣食无忧
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了皇族子孙的爵位俸禄制度。
在《皇明祖训》的“职制”篇中明确规定,“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也就是说,无论皇族子孙血缘多远、传多少代,都由国家养着,按照奉国中尉的标准给予待遇。
那这个奉国中尉的待遇是什么呢?
朱元璋给安排好了,“今定米贰百石”。
也就是奉国中尉的俸禄为每年200石,有朝廷提供。奉国中尉的儿子仍封奉国中尉,不再降等。
按照一石120斤计算的话,奉国中尉每年能收到24000斤大米。
这在今天折算成钱的确没有多少,但是在当时,亩产不过两石,这相当于拥有100多亩地的地主啊。这在当时的社会,绝对能算得上是富裕人家。
地主还需要经营管理,但奉国中尉不用,就等着朝廷给他送过来,什么都不用干。
衣食无忧这一点做到了。那皇族子孙不能为国做点事吗?
不行。
经过朱元璋和朱棣的一再申令,皇族子孙不许干预政治、不能经商,只能老老实实呆着。俗话说就是混吃等死。
最后的结果是,明亡时挺身而出的一个比一个无能最早起来接续明朝法统的朱由崧,其登位后的国策竟然是“联虏平寇”,还给吴三桂赐爵封赏。
他们真的相信了清兵入关是为了帮助大明消灭大顺,给崇祯帝复仇。他们以为吴三桂借清兵收复了京城,一个个竟然兴高采烈,还称吴三桂“功在社稷”。朝廷还封赏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
然后竟然以为没事了,在南京开始大建宫殿、选秀女,搜罗各种珍宝,花天酒地去了。
再之后的隆武、永历,没有一个能建立像样的政权。
这也是历史上没有“南明”这个称呼的重要原因。
结束语:人如果脱离社会久了,那么他的生存技能就会被社会淘汰,人也就很难在社会立足。明朝皇族也一样。他们从来没有生存危机,只是发愁怎么消遣。他们没有接触真实的社会,没有阅历和能力,因此,当明王朝遇到危机时,没有一个人具备力挽狂澜的能力。
这一切,都要归因于朱元璋的制度设定。
(完)
以上就是凌烟阁论史的回答,欢迎你点赞、转发、评论、关注,不同观点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明朝末年挺身而出的宗室不是鲜有而是很多。只不过他们既没有能够像刘秀一样成功平定天下、重建朝纲恢复明朝统治,也没有像刘备那样拥有如《三国演义》等众多文学作品加持而使得他们的事迹广为人知而已。
这其中以南明第二任皇帝隆武帝朱聿键最具有如刘秀和刘备的特质。同时也明末最具有代表性的藩王,我们可以从他的人生中探知到明朝宗室众多却没能挽救明朝的原因。
原因一:崇祯一朝禁止宗室藩王起兵勤王明朝自明成祖以后鉴于藩王接连造反之事,就禁止各大藩王掌兵,违者给予重罚。
当到明末危局之时,藩王起兵反抗的话就仍会被严惩。隆武帝就是其中之一。
崇祯九年,清军越过长城进攻北京,当时还是唐王的隆武帝,自募兵丁北上勤王,却被崇祯勒令返回封地,并将其废为庶人进行圈禁。
有前车之鉴后,纵使藩王中有心为国,且有钱有粮。却不敢再次兴兵为明廷效命,只能坐着等死,或者四散逃命。
原因二:崇祯死后农民军业已成势,清军也已入关,此时起势为时晚已崇祯吊死煤山之后,宗室成员中有血性之人,接连起兵,建立军队企图重振明朝,然而此时宗室再来起兵为时晚已。
宗室成员临时建立起的武装力量拿来对阵已征战多年的农民军或者是清军无异于以卵击石。下是部分起兵宗室成员的记载:
遂平王朱绍焜弘光元年请往河南联络义兵抗清,南京陷后依附松江吴志葵起兵抗清,吴志葵兵败,走太湖依吴易继续抗清,吴易兵败,入闽,为叛徒劫入清营,永历元年被杀。堵阳王朱在鐻永历二年起兵和州,兵败被杀。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三年袭封秦王,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崇信王朱谊㳨永历四年起兵惠州,兵败被杀。永寿王朱存梧永历五年往赴联络秦、豫两省义兵起事抗清,事败被杀宜川王朱敬鑃永历六年起兵紫阳县抗清,兵败被杀。而时间较长的南明小朝廷,又因为皇帝是立的无权无势的藩王,无力掌控朝政,使朝廷其一心共同抗敌。
各种实力派都各自拥立自己的小皇帝,就算共同拥立的有又想要独掌朝政,争当曹操。使得南明内部不仅不配合,反而内斗丛生。
隆武帝一朝也不例外,虽然其想励精图治,改革苛政,然而确无法将政策贯彻下去。
他自上次起兵后被崇祯废为庶人,南渡之后,不仅无权无势,更祖辈积攒的钱粮。在郑志龙等人的拥护下才当上的皇帝。
隆武帝南明朝廷最后对内被实权派人物郑志龙给谋夺了权力,最后被当做与清廷谈判的筹码,而被出卖。对外因为血统等原因,还要为正统地位与鲁王相互斗争。
这种斗争的结果是明朝最后的势力内部的自相残杀下消磨殆尽。
最后题目中说所的明末宗室有百万之众是编造的,我在另一篇回到中系统的分析过。这个说法只是一些无良的人,为博人眼球而编造的。
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仇恨太深,李自成和张献忠这些起义军专杀藩王,当真是见一个宰一个、见一对杀一双。所以,明代的藩王宗亲们,别说挺身而出,就是能活下来,都得算万幸。
养得太肥,得说朱元璋算是一个爱民如子的皇帝,但是爱其子嗣来也是不要不要的,所以明代藩王的待遇不仅极其的好,而且永世不绝。
01.刘秀和刘备是宗亲,但更是平民像刘备和刘秀这种人,也就是顶着个皇室宗亲的名号,其他啥也没有,跟老百姓已经没有区别了。刘秀在洛阳求学的时候都买起了大力丸,而刘备潦倒的时候就更惨,去卖起了草鞋。
所以,沦为平民的汉室宗亲们,官府不会高看他们,起义军也不会仇视他们。所以,但凡有个出色点的人物,扛着一个大汉宗亲的旗帜,就能拉出一支队伍来。
先看刘秀,刘秀是刘邦的九世孙,但是被推恩令搞到他父亲这辈,也就做个县令小官。所以,父亲去世的时候,刘秀这个皇亲血脉只能投靠叔父刘良,彻底成了平民。
公元22年,刘秀造反,打的旗号是“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实际上,他就有这么一个旗号,跟普通的农民起义领袖没啥区别。当然这个旗号在后期的作用越来越大,因为得建立政权、得号令天下,就必须得有一个复杂的故事,而刘秀能讲大汉正统的故事,所以也就拥有了合法性。
再看刘备,刘备都不敢说是汉高祖的几世孙了,直接说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就是一个汉室藩王之后而已。黄巾起义爆发,刘备作为大汉宗亲,当仁不让,于是也拉出一支队伍,要为国效忠。立了战功,也就封了个县尉小官,他这个大汉宗亲在体制内啥用不管。而且,后来受督邮欺压,还被挤兑走了。如此狼狈,哪有什么皇亲的样子。
所以,刘秀根本就不是什么挺身而出,他就是要造反,造新朝王莽的反,只不过扛了一面汉室宗亲的旗帜。刘备算是挺身而出,为大汉朝镇压黄巾起义,但是根本没人把他当成什么大汉宗亲。因此,与其说刘秀和刘备是宗室挺身而出,倒不如说他们是平民英雄,只是故事讲得冠冕堂皇而已。
02.老朱家的藩王待遇实在太好,让人眼红死刘秀和刘备这俩人,官府不把他们当回事,农民起义军自然不会把他们当成造反的对象了。甚至,刘秀还能跟绿林军搞到了一起,咱们大家一起造反。
而朱家子孙就完全不是这样了。官府每年都要花钱养着他们,自己还有数不尽的特权,简直就是地方土皇帝。所以,农民起义军必须把他们当成第一打击对象。而这些人又养得实在太肥,真得出不来什么有骨血的人物了,都给养废了。
看一下明朝的藩王制度:
初,太祖大封宗籓,令世世皆食岁禄,不授职任事,亲亲之谊甚厚。这是总原则,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就根本没有沦落成刘秀和刘备这种可能,有多少国家养多少。
皇子封亲王,然后从亲王往下开始,封爵和待遇逐渐递减,依次是郡王、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辅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然后到此为止。六世以后,一律封奉国中尉,别想让老朱家的子孙沦落成平民。
亲王,米五万石,钞二万五千贯,锦四十匹,紵丝三百匹,纱、罗各百匹,绢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绵二千两,盐二百引,花千斤,皆岁支。马料草,月支五十匹。其缎匹,岁给匠料,付王府自造。这是亲王的待遇,有明一朝光亲王就多达87位。亲王以下虽然封爵和待遇递减,但是人数却几何级数的增长。而老朱家又极能生养,所以到万历朝的时候,朱家宗亲就已经突破了六十万大关了。国家养宗室,比养朝廷的开销都大。
天下财赋,岁供京师米四百万石。而各藩禄岁至八百五十三万石,山西、河南存留米二百三十六万三千石,而宗室禄米五百四万石。即无灾伤镯免,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年复一年,愈加蕃衍,势穷弊极,将何以支?简单说,就是这么玩下去,国家就没法玩了。一年养活京师官员才400万石,而养活藩王的就能达到850万石,以后还得增加,因为这些人还得生孩子。
财政负担不断加重的同时,藩王宗亲手中还有特权,土地兼并、商业垄断,就成了藩王的另外财源。
所以,不要问为什么,李自成等一众农民起义军,只要揭竿而起就会奔着藩王和宗亲去。因为到官府,他们不见得能抢到粮食,到藩王家中肯定能抢到粮食。
03.爱之深就是害之切,朱家子孙到最后就是过街老鼠了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不是朱元璋的这些子孙们没有英雄人物,而是因为这些人”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成了天下公敌。
李自成光在山西杀掉的藩王宗亲就有一万多人,张献忠这个杀人魔头就更是嚣张,只要是朱姓子孙,无论投降与否,全部杀掉、一个不留。
农民起义军如果杀不干净的,还有满清帮着杀。
顺治期间,杀掉的明朝藩王宗亲,光郡王以上级别的就有五十多人,而且不是杀一个人而是杀全家,无论少长、格杀勿论。
真是问苍天能饶过谁。“天潢贵胄,转徙流亡,无不改姓自晦”,所以能侥幸活下来的,就只能改名换姓,再不敢称什么皇亲国戚了。
藩王们吃空了大明江山,官员们早就不满意了,所以谁也不会护着他们;宗室们取尽天下之利,农民起义军更是早红了眼睛,所以专门杀藩王;朱姓子孙是对满清这个外族政权最大的威胁,所以宁可错杀一千,也绝不能放走一个。
大明的藩王宗室制度,富养了几百年的皇族宗亲们,到最后比历朝历代的宗室遗孤都要惨。所以,这里面就是有刘秀和刘备这样的人才,各方势力也不会放过他们。
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历史上刘邦和朱元璋都是底层出身的帝王,虽是如此他们依然无法保证江山社稷可以传与万世,当我们了解两个王朝覆灭前夕的一些局势,会发现让人很是不解的问题,为何西汉灭亡时出了一个刘秀,东汉覆灭之时出现一个刘备,他们虽然没有恢复汉室江山,可也在为匡扶汉室基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而明朝灭亡之时,朱元璋的后代多达百万之众,为何出现不了刘秀刘备这样的皇室宗亲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刘邦和朱元璋虽然都是底层出身的帝王,同样坚持以民为重,同样给自己宗亲后人封王,可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和明朝出现了差之千里的现象。汉朝在延续的过程中,汉朝皇帝采用削藩来限制各位王爷的权利和待遇,其中比较著名当属汉武帝的推恩令,可以说推恩令让汉室王爷在延续的同时其后代也在逐渐减少待遇和权利,到刘秀和刘备的时候他们已经失去了王侯的待遇,可以说与普通民众无异。如此之下刘秀和刘备的生活与普通百姓一样,要为自己的温饱而努力,毕竟他们已经失去了荣华富贵,在努力生存的同时也锻炼了他们的各种能力和想法。
当汉室势微之时他们可以很容易看到机会,利用自己的汉室宗亲的身份发展自己,那怕他们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可仍然以匡扶汉室的名义,我们也可以理解他们挺身而出也是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正是汉朝让宗亲后代没有永享富贵,才让刘秀和刘备有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的想法,最终在汉室势微之时他们以皇室宗亲而挺身而出。
明朝的做法却与汉朝不同,明朝皇帝虽然也是限制藩王的权利,可并没有限制藩王的待遇。明朝可以说只要降生在明朝皇室之家,其一生永享富贵衣食无忧,就是因为明朝皇室后代没有汉朝皇室后代的烦恼,导致他们根本就没有想过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况且明朝皇室后代的生活是富贵无忧。
通过以上我们差不多就可以知道明朝朱元璋百万子孙在明朝灭亡之时,为何没有出现刘秀刘备这样的人物了。用我们常说的一句真理就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吧,其实明朝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能怪罪与朱元璋,主要是刘邦和朱元璋的成长经历不同才导致如此局面。
朱元璋起义之前连饭都没吃饱的存在,在参加起义军没多久就结婚成家,可以说朱元璋和当时普通人的生活流程一样,一样是成家立业其必定关心自己的后代,成为帝王之后也会像普通人一样为后代的生活着想,让他们永享富贵。刘邦则与朱元璋不同,刘邦其起义之前大小也是一位亭长,可是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致使刘邦一直不能成家立业,在同乡人眼里如同混混一般,这样的生活遭遇让刘邦看淡了很多,包括自己的后代生活情况。刘邦得到吕雉的垂青才得以成家立业和斩白蛇起义,刘邦虽然最后成为开国之君,可在他们潜意识里并没有想过让后代永享富贵,毕竟刘邦之前独自一人,甚至出现颓废之态,成为帝王之后反而觉得让后世子孙遇到磨难是一件好事。
明朝虽然在国破家亡之计没有出现刘秀和刘邦那样的皇室宗亲,依然不影响明朝在历史之中的地位。
明亡时朱元璋百万子孙,为何鲜有类似刘秀、刘备这样的宗亲挺身而出?
在中国古代历史当中,汉朝多次面临灭亡,但其中有刘秀、刘备这样的汉室宗亲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而明朝的朱元璋可是留下了百万之多的子孙后代,却没有一个像刘秀、刘备这样的人才挺身而出为大明的江山添砖加瓦呢?
这个问题涉及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两个朝代的宗亲成长不同。
汉朝的宗亲虽然也会慢慢没落,但是所有的汉室宗亲都有着一颗光复汉室的雄心。
不论是刘秀还是刘备,虽然自己的生活已经过不下去了,但是自己头上汉室宗亲的光环却一直没有退散。
而且汉室的灭亡,并非天下百姓过不下去了,而是被世家贵族夺权从而灭亡的,也就是说当时的汉室没有一个能撑脸面的人。
但凡有一个拿的出手的汉室子孙,瞬间就可以得到大家的认可,然后将汉室重新扶起来,说白了就是汉室的子孙人穷志不短。
而明朝的百万子孙就不一样了,可能是朱元璋的眼中,所有的朱家子孙都是自己的血脉,都应该和平共处。
可实际上谁也不喜欢自己的身边有着无数可以跟自己争权夺利的藩王,所以削藩就成了第一件大事。
虽然后削藩最后成功了,但是这些朱家子孙的出路却并没有解决掉。
也就是说明朝的藩王一直由大明供养着,这些子孙不能经商,也不能科举,反正就是窝在自己的地盘,被人当猪一样养着就好了。
可以说整个大明的宗亲几乎都是当猪来养的,所谓的雄心壮志早就已经猪圈在当中被磨平了,什么为国效力之类的想法,早就已经不存在了。
这些宗亲们几乎成了大明的蛀虫,只会蚕食着大明的根基,却不愿意为大明贡献一毛钱的能力,但凡钱财给的不到位,瞬间就成了大明的仇人。
就这样心态的宗亲们,你还想着让他们奋发图强,在大明最危难的时刻挺身而出,可能一个比一个逃的快吧。
其二、两个朝代的结构不一样。
汉朝的整体结构是以世家与贵族组成的,也就是说不论是哪个汉室的子孙,只要他们的利益符合了这些世家与贵族的利益,就会得到全天下世家贵族的支持。
王莽就是因为侵犯了世家的利益,所以才会灭亡的,而刘秀就是因为达成了世家的利益,所以才会得到了众人的帮助。
同样的事情在刘备身上也是如此,为何一个只会卖嘴皮子的刘备会得到仁义的美名,说白了就是汉室宗亲的身份,再加上世家贵族们的迎合而已。
可是这些东西放到明朝就不合适了,大明最后之所以撑不下去,就是因为大明的天子跟天下的势力走到了对立面。
而这个对立几乎从朱元璋在位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大明的天子一直跟朝中的大臣各种争权。
相互之间从未有过让步,于是就有了太监专政这样的事情,说白了就是大明的天子,用太监跟朝中的大臣进行对抗。
等到了最后大明快要灭亡的时候,崇祯表面上看起来控制了大明的所有权势,可实际上他所控制的权势能干什么?
国库中没有一毛钱,看起来朝中的大臣个个很听话,可实际上都是出工不出力,大明的天子想让朝中的大臣干活,总要给钱吧,可是没钱又能干什么?
也就是说大明的天子与天下的势力到了最后已经走到了对立面,除非新即位的皇帝会全权听从朝中大臣的命令,不然的话,任何的朱家子孙都不可能指挥的动这些势力。
说白了就是大明的皇家自己把路给走绝了,不论再英明神武的大明子孙,归根结底依然还是大明的子孙,他们的思想观点都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只要思想不改变,敌对关系就不可能和解,最后的结局也不会发生改变。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