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在中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朝。
所谓嫡长子继承制,指的就是只有正妻所生的长子,才有资格继承父亲的权位和财产。准确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其实是宗法制的一部分。老祖宗们之所以会创造出这种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维持社会稳定。
这种制度,在今天来看,或许有些不公平。但是从古代的社会条件来看,却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对于拥有爵位的家族来说,更是如此。爵位不同于财产,如果说钱财田地之类的东西,还能够按人头平均分配的话,那爵位怎么分?总不能所有兄弟,全都拿和老爹一样的爵位吧?兄弟们倒是想,但是古时候的王或者皇帝,肯定是不愿意的。
于是,嫡长子继承制,便应运而出了。
客观来说,嫡长子继承制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其实是有很充分的正面意义的。因为有了这种制度,大家在分家产的时候,就能够做到有法可依。就算心里觉得不公平,但法律就是这么要求的,谁都没办法。
尤其对于皇帝和诸侯王的传承当中,这个制度更是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这个制度,皇帝和诸侯王在立储的时候,就会遇到特别大的麻烦。
但是,对于嫡长子继承制,我们却又很容易产生这样一个问题。
如果古代的皇后娘娘,头胎一下子生了对双胞胎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哪个算嫡长子?
1.皇后生双胞胎,麻烦很大对于今天的我们而言,如果谁家生双胞胎了,绝对是一件非常大的好事。
但是在古代,尤其是对于皇家而言,却并非如此。尤其是对于皇后来说,更是天大的麻烦。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种情况。
如果有哪位皇后,头胎生的是双胞胎。那么等这对双胞胎长大以后,谁做皇帝?因为两个人长得实在太像,举止行为也会很像,这就会带来极大的政治风险。
万一要是没当皇帝的那个,忽然起了不臣之心,想办法杀掉自己的皇帝兄弟,自己取而代之的话,这种事是真的挺可怕的。
另外,在古代,因为科学技术还不发达,人们往往还比较迷信。所以当时的人们,往往认为双胞胎是一种不祥之兆。只有让其中一个夭折,另一个才能顺利活下去。
2.中国历史上,从来没出现过的情况自从嫡长子继承制出现后,我们翻遍史书,好像都没有发现任何一例,皇后曾经生双胞胎的案例。
这其实是一个细思极恐的事情。
正常来说,我国目前生育人口当中,生双胞胎的概率,大概是千分之五。也就是说,每两百个准妈妈当中,就有一个怀的是双胞胎。
而在中国古代,从第一位皇后吕雉开始,整个上千年历史当中,皇后的数量至少在七百位以上。但是这七百多位皇后当中,从来没有一人,生的是双胞胎。
从概率学的角度来说,这不科学。
所以,唯一的可能是:历史上其实是有过皇后生双胞胎的先例,但是出于各种需要,最后其中有一个被秘密处死。
这样的话,自然也就不存在双胞胎皇帝的问题了。
3.按生出来的先后顺序区分历史上不但皇后从来没有过生双胞胎的先例,就连诸侯王们,有记载的历史当中,也仅仅只有一个案例。
那就是明朝第八代楚王,楚恭王的两个孩子。这对双胞胎,便是以出生顺序,区分哥哥弟弟的。
就因为早出来那么一会儿,哥哥朱华奎,就成了第九代楚王;而弟弟朱华碧,就只能和王位失之交臂了。
其实双胞胎要想分先后,也没那么复杂。比如今天很多时候,大家也是以先后顺序,确定谁更大一些。
当然,古代除了迷信之外,之所以会抵触双胞胎,最大的原因,还是怕双胞胎带来政治风险。毕竟,一个和皇帝相貌完全一样的人存在,实在会给一个国家增添太多的不确定性。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但不管是不是嫡长子,只要是双胞胎,哪怕是一前一后出生,也有大小。一般常理,大的就是大,小的就是小。这个是不会混淆的,无论他们再相像,其父母亲还是分得出来的。分娩的那一刻,嫡长子就是嫡长子,次子就是次子,名分就已经确定了,这是不该怀疑的事。
但有趣的是,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再加上周朝近千年的历史,在近三千年的嫡长子继承制的历史中,出现了五百左右的帝王,西周十二位天子,春秋十四位,战国十二位,共计三十八位天子,其后宫佳丽众多,不要说嫡长子没有双胞胎的记载,就是其他妃嫔也没有此记载。
如果再算上数不清的诸侯王的情况,也没有见到双胞胎的记载。
在《甄嬛传》中,甄嬛因为产下了双胞胎,而更加受到了宠爱,但在正史中却没有这个记载。
这个情况绝对是不正常的,作为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的确概率较小,但几千年的历史中没有出现一例,就奇怪了。
瑞典一家医学机构研究认为,女性服用叶酸怀上双胞胎的几率,比没有服用的女性高出一倍。1994年,该机构研究分析的数据表明,2569名服用叶酸的女性,每100名中就有2.8人生育了双胞胎,而没有服用叶酸的女性,这一比例为1.5.
也有资料介绍,怀上双胞胎的基因主要在母亲这边,母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概率是1.7%。而父亲是双胞胎,再次生育双胞胎的几率就小很多。
这些都是局部的,不是普遍的统计数字,但至少说明了双胞胎出现的大致概率。
但在几千的历史中,居然没有一例记载,这不免让人怀疑。
要说清这个问题,恐怕要说到古代的习俗。
在古时候,双胞胎被认为是不吉祥的。两个孩子在腹中就开始抢夺养分,生下来之后,还不继续争抢食物、财物吗?
更何况是帝王之家,为了帝位,岂不争夺的更加厉害呢?
在民间普通百姓之家,一般遇到这个情况,为了避免非议,往往是把一个孩子送人,或者送到寺庙,甚至是仍到路边,让他自生自灭。
民间尚且如此,何况是皇宫呢?
如果妃嫔生下双胞胎之后,不仅不会像《甄嬛传》中那样,更加得到宠幸,反而是一个祸害。如果是皇后生下了双胞胎,恐怕也会处理掉一个,不会全部留着。
因此,也就不存在嫡长子是双胞胎的情况。这恐怕也是漫长的历史中,没有双胞胎记载的原因吧。
没有史书记载,一切都是在猜测,但的确是个有趣的问题。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然而不得不说题主多虑了。
嫡长子宗法制始创于西周建立初期,由周公旦一手创立,就是说君王应传位于嫡长子。何谓嫡长子?天子或诸侯正妻所生的长子。当然,这个正妻并非一成不变,如果正妻的品行不端或是嫡长子不受国君待见,那么,国君往往会废掉原来的正妻,而另立其他所宠的嫔妃或所宠皇子的母亲为正妻。如此,后来正妻的大儿子将被立为嫡长子。例如,汉景帝废栗姬而另立王夫人,刘彻为太子。
那么,从古到今,有哪些朝代使用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呢?周朝的分封制使得周天子与数百诸侯并存,尤其是春秋以来的礼崩乐坏,使得嫡长子宗法继承制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庶子夺位层出不穷,那是一个强者定章程的时代,所以不多讨论了。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自称皇帝开始,到最后一任皇帝溥仪,前后大约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大概出了400多位皇帝。但是,并非所有的皇朝都按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可以说能遵循该制度的基本是汉人皇朝。
清朝采用秘密立储制度,而元朝初期仍采用由宗亲、贵戚和勋臣参加的库里台大会选举制度,后来也曾融入了汉人的嫡长子宗法制。除此之外,占据皇帝人数半壁江山的五代十六国、南北朝以及五代十国,虽然其中也不乏采用嫡长子宗法制来立储,然而可惜的是,那些皇帝多数屁股还没坐热,就被人砍了或撵下台了,立储对他们而言,其实意义不大。金辽兼具朝代时间不长且非汉人皇朝,也没有谈论的意义。然而,西夏却是个例外,其政体制度大致参考宋朝,因此立储倒是严格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度。
综上所述,除掉秦隋两个短命王朝,真正采用嫡长子宗法制度的朝代大致只需考虑汉、三国、晋、唐、宋、西夏、明等朝代罢了,期间皇帝大概100余人。
那么,这100余位皇帝,又有几人能生双胞胎呢?1、古代君王平均寿命不长本来开国皇帝毕生忙于攻城略地,相对那些坐享其成的子孙们来说,应该是寿命短、儿子少。然而,事实恰好相反,刘邦、曹操、李世民、朱元璋等人均活过了60岁,儿子也不少。另外,就数风流皇帝唐玄宗李隆基和宋徽宗赵佶了,此二人爱江山更爱美人,后宫女子不计其数,儿子均超过了30个。汉武帝刘彻和明成祖朱棣在他们的朝代算是长寿之帝,然而,他俩忙着开疆拓土,虽然寿命较长,然而所出无几。
其实,古代皇帝虽然锦衣玉食,然而平均寿命不长。就以明朝为例,也许是朱高炽基因不好,除了朱厚熜,其他几任皇帝几乎没有超过40岁的。如此短命,别说双胞胎了,想多生个儿子都头痛。
2、当然,有些皇帝寿命长、身体健康,后宫三千,还是有机会生下双胞胎。然而,据统计,能否生双胞胎其实主要取决于母亲。- 1)如果母亲本身为双胞胎,那么下一代为双胞胎的概率为1.7%。
- 2)母亲年龄达到40岁,或产次达到7次以上,那么生双胞胎的机会较大。
- 3)女性多吃番薯有助于生双胞胎。
如此看来,几乎没有哪位皇后能满足以上任意一个条件。
首先,未有任何资料显示哪位皇后为双胞胎。
其次,第二个条件更是苛刻,古代女子年满40岁,早已是人老珠黄,皇帝哪里还会临幸,因此,也很难生育7次以上。据我所知,古往今来,那么多皇后,也只有武则天和娄昭君是个例外,她们凭借着美貌与手段,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确实子嗣众多,且产子年龄均超过了40岁。坊间也曾传说她们都诞下龙凤双胞胎,然而却无史料记载。
最后,第三个条件几乎不必考虑了,皇后怎么可能以番薯为食呢?
综上所述,即便还有一些皇帝身体康健,然而能否生育双胞胎几乎由皇后说了算,而有助于生育双胞胎的条件极为苛刻,几乎没有哪位皇后可以达到,因此,古代皇帝根本就很难生出双胞胎。
那么,回到题目本身,假如哪位皇后有幸诞下双胞胎,如何立储呢?古代的医疗条件落后,女子生育都靠自然分娩,而且双胞胎几乎都是早产儿,虽然皇宫有奶娘,然而双胞胎都能存活的几率并不高。如果其中一个比较强壮,另一个因为先天不足而夭折的可能性就比较高。太子并非孩子一出生就直接册立,因此,界时只需册立存活者为太子即可。
另外,如果是双卵双胞胎,那么两个孩子长相并非完全一样,还是容易分辨,这样,只要记住那个孩子先出生,那个就是嫡长子。
如果是单卵双胞胎且都存活下来了,这就比较棘手。因为两者外形几乎完全相同,常人根本无法分辨。那怎么办呢?真的掐死一个吗?虎毒都不食子,别说古代帝王也没有遇上这样的烦恼,即便有,未必也真的下得去手。要是我,选择两者中身体好的那个册立为太子,另一个暗暗养在宫中。太子即位之前作为太子储备人,万一太子还没即位就病重要挂了,就暗立另一个为太子。如果太子顺利即位,那么双胞胎兄弟可以成为替身,关键之时,还能代受宫变等祸端呢。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平常人家正妻所生的孩子,皇帝的皇后所生的孩子,就是嫡;第一个生出来的孩子,就是长!
一个嫡,一个长,这两项结合起来,只会有一个嫡长子!不管是双胞胎,还是三胞胎,嫡长子还是只有一个!
一般情况下,都能提前判断出所怀的是否双胞胎。因此会提前准备好不同的裹衣,在接生之时用以区分长子和次子。这种情况下,不难分别出嫡长子和嫡次子。
出现双胞胎最大的问题,就是很容易把他们搞混了!
以当时的医疗技术,经常会判断不出是双胞胎,往往是在接生之时才发现是双胞胎。这就比较容易一出生就搞混了。
做为一般人家搞混了也无所谓,反正都是自己的孩子,就那么养着就是了。一对儿双胞胎看着也挺招人喜欢的。
对于皇帝或者大家族来说,双胞胎一旦被搞混了就很麻烦。这个问题很严重,因为牵扯到哪个是嫡长子的问题!所以皇帝和大家族都不是很喜欢嫡长子是双胞胎。
嫡长子将来是要继承皇位的!双胞胎的嫡长子继承皇位会产生很多麻烦!
一般情况下要对皇帝进行神话,比如其母怀孕时梦见太阳入腹,出生时屋内出现红光等等。以此来证明皇帝是天命所归。
双胞胎都是同时在成孕,那么太阳入腹的是哪个?谁敢说就是第一个出生的!这就不利于对皇帝进行神话。
俗话说天无二日,民无二主!这时候出现一个和君主一模一样的兄弟,就非常不利于皇权的稳固!
所以纵观历史上这么多的皇帝,就没有出现一个嫡长子。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古代有地位的男人通常都有很多老婆,并会生下一堆儿子,但无论这个男人有多少老婆,他的正妻永远只有一个,哪怕这个男人是唯我独尊的皇帝也是一样。
皇帝的正妻叫皇后,王爷的正妻叫王后,士大夫的正妻叫夫人,无论是皇帝也好,王爷、士大夫们也罢,他们的第一老婆并不一定是正妻,只有明媒正娶,并给予尊贵地位的那个才是正妻。
同样的道理,皇帝、王爷或者士大夫们的第一个儿子并不一定是嫡子,第一个儿子只能被称为长子,长就是年长,第一个的意思,而“嫡”来自封建宗法制下的继承制度,是以地位来区分“嫡”与“庶”。
众所周知,封建宗法制度下有一整套的继承制度,从西周周公旦制度礼乐制度开始流传,一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历史,而继承制度的核心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指天子、诸侯、卿大夫甚至是普通的士人或百姓家中,都是正妻所生的儿子为继承人,而正妻所有的儿子就被称为嫡子。
并且继承制度有一个原则,就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简单地说,就是嫡比长贵,如果嫡子不是长子,那么继承权优先于长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会由非嫡长子们以年龄大小作为继承的优先顺序。
如果在有嫡子的情况下,法定继承制度就是以嫡子中年龄最长者为第一继承人,那个原则是最有为有效,且可以清晰辨认的,不会存在疑问或者暗箱操作,所以才能保证数千年封建社会新老交替时的稳定。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嫡子中最年长的是双胞胎怎么办?如何确定谁是继承人?
其实古人是非常聪明的,早就想到过这种问题,千万不用怀疑古人的智慧,古人至少有一百种方法可以确定谁才是继承人。
古人对嫡长子继承制原则的严苛已经深入骨子里,举一个商朝的例子,商朝最后一任商王是商纣王,其实商纣王上面有两个同父同母的亲哥哥,对你没有看错,商纣王其实有两个同父同母的亲哥哥,但都没有继承王位,而是最小的商纣王继承了王位,原因何在?
其实原因在今天看来很可笑,因为商纣王的母亲生他两哥哥的时候,他母亲还不是前一任商王的正妻,等到生商纣王时,他母亲被扶为正妻,按嫡长子继承制,他的两个哥哥不是嫡子,而商纣王是嫡子,所以商纣王继承了王位,怎么样,够严谨吧!
再回到封建继承制度的原则上来,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如果嫡长子是双胞胎,那么即使是双胞胎,那也是一个先出生,一个后出生吧,按照原则来定,那就是谁先出生,谁就是继承人,哪怕双胞胎出生时间相差只有几分钟,也能确定谁是“长”。
按一般的道理来说,肯定是先出生的那个就是“长”,包括我们现在确定双胞胎中谁是长,谁是幼,都是以出生的先后时间来确定的,古人也是如此,这种方法最简单有效,而且不会产生争议。
如果是在皇帝家,这种情况更容易分辨,皇帝的正妻如果被皇帝宠幸,都是会被严格记录下来的,如果怀孕了,那么皇后更是会得到特殊的照顾,真等到出生那一天,一大堆的太监宫女们在等着伺候,当生出第一个皇子后,马上就被标记下来,再接着生出第二个皇子,照样会被标记下来。
这样根本就不会存在分辨不清的情况,而且皇帝的儿子们都是不同的专人伺候的,即使皇帝真有双胞胎儿子,也不会放在一起养育的,而是分开养,根本就不会存在分不清的情况。
即使真有分不清的时候,古人也有一百种方法确定谁是继承人,比如占卜,尤其是上古夏商周时期,重大事件都要进行占卜,如果遇到分不清楚双胞胎谁大谁小,只要占卜一下就知道了,虽然这个方法会搞错,但谁在乎呢?人们在乎的只是分清楚就行,至少对不对,就不那么重要了。
除了占卜之外,分不清双胞胎时,也会存在由皇帝指定的情况,虽然中国传统继承制度是嫡长子继承制,但五千年历史上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多的是,比如汉朝的汉文帝刘恒、 汉景帝刘启、汉武帝刘彻,都不是嫡长子,由于各种原因照样继承了皇帝位,其中汉武帝就是由前任皇帝指定的,毕竟接班人由皇帝指定,谁也没有理由反驳。
除此之外,还可以以双胞胎中谁的身体强壮为继承依据,毕竟古人生存环境差,身体好就能更好管理国家,也就更适合成为继承人。
当然,如果实在分不清了,还可以以才能来区分,双胞胎中谁的能力强,谁就是继承人,这在历史上也不少见,尤其是清朝。
实在分不清了,抓阄也行啊,反正都是双胞胎,谁当继承人差别也不大。
历史上,嫡长子是双胞胎怎么办?
历史上生出双胞胎的话,这个问题其实还是有点大。比如古代的皇室继承问题,基本都是按“嫡长子继承制”来继承皇位的,也就是说皇后生下来的第一个男孩,才有资格继承皇位。
但是双胞胎的问题,可不是皇帝或皇后想怎么生就可以得,这是靠运气。所以,一旦生了双胞胎,谁才算是嫡长子,继承皇位呢?当然,古人也有着自己的做法。
野史记载“君权天授”这种说法是古人一直认可的,所以天子,就是上天的儿子,而谁能做皇帝也是上天的旨意。
但是如果生出双胞胎来,皇室的人可不会认为这是吉兆,相反的他们反而认为这是大凶之兆。因为两个同时出生的继承人,无法确定谁是嫡长子,那么日后就会发生为了皇权而争夺江山的流血事件,这就意味着天下会动荡不安。
于是,出于安全的考虑,皇室中人便会下狠心来弄死一个,这也是历史上从没有记录哪个皇后生了双胞胎的缘故。
当然,这是关系到国家安危的时候,所以皇帝只能下这样的觉心,而民间的百姓或大家族并不会这么的残忍,反而是家族兴旺的吉兆。
南宋李清照的亲戚当时就生了双胞胎,她和你开心就写了一封信祝贺,信中这么说:
“无午未二时之分,有伯仲两楷之侣。既系臂而系足,实难弟而难兄。玉刻双璋,锦挑对褓。”—《贺人孪生启》信中意思是说,你生了双胞胎,这是合家兴旺、人丁兴盛的吉兆,他们两兄弟日后必定互相尊敬,关系融洽。
古人的医疗条件落后,妇女生孩子就像过鬼门关一趟,生个双胞胎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在一些大家族中,能够多生一个男孩出来,是整个家族的大事,高兴还来不及,断不会为了继承家业问题而杀死孩子的。
正史做法为了能够保持人丁兴旺,不让双胞胎因为继承家业而反目成仇,古人对于双胞胎嫡长子的归属也有自己的有趣做法。
首先来说,嫡长子的继承制度是不会改变的,因为这是经历几百上千的传统。经验告诉古人,把继承资格放在一个相对狭窄的范围,可以杜绝其他人的觊觎心里,从而稳定一个王朝或家族。
我们知道嫡长子的继承制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嫡;二是长子。
嫡,其意就是继承人只能是嫡出不能是庶出,也就是说继承人只能是皇后所生,这个问题很好解决。长子,就是说谁是第一个生出来的,这里就关系到双胞胎嫡长子的问题了。
对于皇后所生的嫡子,很好确认,但是双胞胎的嫡子中,哪个给他算长子,这才是个问题,而古人也对此有过专门的讨论。
秦汉时期的人认为,“以后生者为长”,他们认为后面出生的是大哥,因为古人觉得老大先着床,所以出来的时间比较晚。当然,秦汉也有段时间,有人认为“以先生者为长”,理由就是谁先来到这个世界,谁就是兄长。
到了宋朝事情,儒家思想大行其道,他们觉得“以后生者为长”,所有的儒家弟子尊重先生的想法,于是后生者为长成了当时的准则。既然大家都这么觉得,那就按这套准则来办事了。而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双胞胎长大后,怎么知道谁先生,谁后生,他们不服怎么办?
其实,为了稳定皇室的统治稳定和江山的统一,一旦有双胞胎出生,这件事就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机密,别人是不可能知道的,而双胞胎兄弟也会到死不了解真相。
古代的哺乳和养育制度一直以来都是生和养分开的,皇后和妃子们只负责生,孩子来到世间后,他们就会被奶妈接走,有专门的人进行喂养、教育、照顾。即便是皇后生当场生出孩子,她自己也不知道哪个才是老大(因为都长得一样),而孩子长大后,皇后也不知道她到底先生的哪个。当然,孩子出生的时间会有专门的人员在旁边记录,以保证哪个孩子先出生的准确性,然后给皇帝过目,皇帝确定谁为继承人。
这样的做法就可以完全避免了,双胞胎长大以后为了权力而互相残杀,这样的继承制度也让双胞胎的另一个没了争夺皇位的野心。
当然,除了以上这种做法,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标准,比如:先出为左、后出为右,若三胞,左中右是也。古代,左的等级高于右边,所以先出的为嫡长子,为老大,历史上有左公子、右公子的记载,如:姬泄、姬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