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在中国历史上,明太祖朱元璋,历来都是人们非常敬仰的一位皇帝。出身布衣,一生转战大江南北,最后建立明朝,将北元朝廷赶出中原,让后人心向往之。

不过,这样一位英雄人物,却又以善杀的恶名而著称。朱元璋立国之后,大肆屠戮功臣。明朝初年所封的6位公爵,28位侯爵,最后只有一个汤和得以善终。在所谓的明初四大案当中,朱元璋更是累计处死超过十万人!

那么,作为一代雄主的朱元璋,在成功建国之后,为什么会选择如此大肆屠戮功臣,将开国功臣近乎屠戮殆尽呢?

1.为了中央集权

客观来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最大的一个原因,是为了集权。

要知道,古代和现代不同,从中央到地方,就算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传递消息,想要从当时的都城应天(今南京)传递到北方边境,最快也要数日的时间。一来一回,恐怕就要超过十天了。

缓慢的信息传递速度,特别容易造成地方势力割据。再加上庞大的官员体系,偶尔再出个外戚干政或者宦官干政,所以历史上很多王朝到了最后,皇帝本人手里的权力,都小的可怜。

那么,为了完成高度的中央集权,古人都想过哪些法子呢?

加快信息传递速度和交通速度,这个就别想了。毕竟朱元璋那时候,是没有电报和火车这种东西的。

古代皇帝为了集权,曾经想出过很多招数。其中最好的一个,就是科举制。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科举制禁锢人的思想,是十恶不赦的坏制度。但实际上,正是这个看似落后腐朽的制度,让我们这个国家庞大的官吏体系,在思想上尽量保持一致,继而保证国家相对完整和统一。

不信的话,你可以去翻书看。在科举制出现以前,中国也经常出现混乱的诸侯割据时代,而且分裂的时间,要远比统一的时间更长。但是自从隋炀帝首创了科举制以后,后面上千年时间,我们这个庞大的国家,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一直保持着相对的完整。

隋炀帝首创科举制

这个话题扯得有点远,我们在把注意力重新放到老朱同志身上。

从所谓的明初四大案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老朱大肆屠戮功臣,最大一个目的,就是为了整肃吏治,收拢国家权力。

尤其是胡惟庸案,老朱更是彻底取缔了丞相这个官职,将丞相的权力收为己有。

开国功臣,本就容易居功自傲,给国家带来难以想象的后患。而老朱这种大肆屠戮功臣的行为,显然让这些功臣,再没有了分权的机会,自然也就顺利完成了集权的过程。

2.当时的官吏,很多都是北元时代遗留下来的

如果说,杀那些封公封侯的大功臣,是为了收拢权力,防止这些开国功臣居功作乱。那么杀那些中下层官吏,目的可就不这么简单了。

明朝建立之后,其实远不像我们想的那样,一统天下之后,就高枕无忧了。历史上很多新王朝的建立,都是在旧王朝彻底土崩瓦解的基础上,但明朝算是个例外。

明朝建立后,明朝的上一个王朝元朝,其实并没有彻底被灭。就算后来徐达打下北京,彻底收复了传统意义上的中原后,北元王朝依然存在,而且实力很强。

直到后来几十年里,朱元璋打了几次,朱棣又打了几次,当年强大的北元王朝,才彻底土崩瓦解,分裂成几个大部落,对明朝的威胁稍稍小了一些。

而在明朝早期的那十几年里,朱元璋想要让这个庞大帝国存在下去,最大的一个敌人,就是北元王朝。

如此一来,另一个问题就凸显出来。

因为朱元璋是以武开国,在庞大的中原版图上,很多官吏其实是一直从北元做官到了明朝,换汤不换药。城头变换大王旗,但城里面说话的人,还是那些人。

正常来说,科举制被创立之后,绝大多数统治阶层的文官,都是通过科举制一步一步爬上来的。但明朝刚刚开国的那十几年里,通过科举制上来的人才还太少,远不足以填补整个中下层文官体系的庞大空缺。

这些中下层官员,很多都是北元,或者当初其他起义军的人。这样的官员,朱元璋当然不愿意信任。相比在思想上慢慢解决这个庞大群体,老朱显然更愿意选择从肉体上消灭他们。

所以,洪武四大案当中,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全都牵连了大量的中下层官员。除了明面上为了整肃吏治以外,老朱也是在变着法的想要在肉体上,消灭这些前朝遗留下来的官员队伍。

3.为了皇家能够顺利接班

洪武四大案,前三个案子,可以说都是为了中央集权。但最后一个大案,蓝玉案,其实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这个避免的前提,是太子朱标没有早逝。

以蓝玉为首的军方将领,其实大都是所谓的太子党,是朱元璋留给儿子接班的班底。但是朱标不幸早逝,朱元璋的选择,是让皇长孙朱允炆即位。朱允炆年少,阅历手腕都不够,根本无法顺利接手这些班底,就算强行接手,将来也压不住,根本坐不稳皇位。

所以,在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直接以谋反做借口,将蓝玉为首的军方一系,直接清理干净。

这就是蓝玉案的真相。

另一方面,除了杀掉蓝玉等人,在太子朱标早逝后,为了让皇长孙朱允炆能够更加顺利的即位,朱元璋采取了更加酷烈的手段,屠杀开国老臣。正是因为这样,明朝开国年间的功臣,才会被尽数屠戮殆尽,只留下一个汤和。

4.底层出身,让朱元璋思想上无法接受很多事情

客观来说,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其实是解决当时很多矛盾最简单也是最直接的一个方法。

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个方法相当有效。在明朝刚刚建立的近百年里,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也没有出现过大臣篡权的现象。虽然出了一次靖难之役,但皇帝宝座还是在朱元璋的子孙手里。

但是,最有效的,并不意味就是最好的。

历史上善待功臣,并且也顺利解决问题的先例,并不是没有。比如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汉光武帝善待云台二十八将,都是很好的例子。

朱元璋应该不是不知道这些先例,但他之所以没有采用,最大的一个原因,还是因为他出身底层,早年间历经艰难。

朱元璋早年出身底层,最惨的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连妥善安葬父母的钱都没有。这些经历,让他对官员阶层始终充满了仇恨,也是洪武一朝对官员体系严苛要求的重要原因。

早年经历的种种艰难,则注定朱元璋不喜欢和别人分享权力,更不希望自己的子孙将来失去权力。

这一点,从朱元璋颁布的藩王政策就能看的出来。朱元璋规定,皇家子孙不得工作,一切由朝廷养着。从这个政策就能看出,朱元璋是真的饿怕了,除了担心自己有一天会再饿肚子,还担心子孙有一天会饿肚子。

这样的性格,自然不会接受那些所谓更好的结果。他想要的,只有简单粗暴,让明朝政权能够稳定传承下去,子孙后代可以永远不用饿肚子。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很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就是巩固明朝的统治,以确保明朝的长治久安。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首先在于要吸取元朝灭亡的教训,朱元璋认为嫡长子继承制,是维持皇朝安全的根本制度,元朝的教训主要是“元氏暗弱,威福下移,驯之于乱,今宜鉴之”(《明史·太祖本纪》),皇帝没有权威,臣下作威作福,对于皇帝来说是削弱皇权,对于朝廷的来说会埋下隐患。

▲朱元璋像

所以,朱元璋极力强化皇权,极力将权力收归已有,他告诫大臣不可擅权,要好自为之。

为了巩固明朝的统治,朱元璋要逐步削弱丞相的权力,使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明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丞相的权力相当大,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胡惟庸任丞相时,由于受朱元璋的器重,慢慢地膨胀起来,自作主张,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后来,胡惟庸案发,明朝不再设丞相一职。胡惟庸被处决后,案子没有结,一批人也被牵涉进来,早已死了的大功臣李善长也没有躲过,被株连问斩的多达3万人。

▲胡惟庸像

蓝玉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功高震主,日渐骄横,欺凌乡里,侵占民田,御史去处理,被蓝玉给轰跑了;他还擅自任命、处罚手下的将官、校官。凡此种种,不胜枚举。让朱元璋心里不痛快,现在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将来还不翻了天!

有人告蓝玉谋反,皇帝立马将蓝玉抓起来判了死罪,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也被定为谋反。株连者无数,族诛的有1.5万人。后来,朱元璋下诏列了一个名单,叫做《逆臣录》,其中的大官有一公、十三侯、二伯。

▲蓝玉塑像

经过这两次的大案,那些开国功臣被杀的差不多了,老将汤和知趣地告老还乡,朱元璋放心地将皇位交给长孙朱允炆了。谁成想皇帝的儿子却起兵靖难了,但朱家的天下总算是保住了。

当时大臣们都清楚李善长是冤死的,但谁都不敢站出来说话。在李善长死后的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了一份奏折,详细地说明李善长决不可能谋反的。他奏折中说:

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同德,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中九死一生,夺取天下,勋臣中位列首位。家人活着的封公,死的追赠为王,儿子娶公主,亲戚拜授官职,人臣地位达到了极点。

假如他想图谋不轨,还不一定能弄清楚,说他想辅佐胡惟庸反叛,那就大错特错了。

按照常理,人们喜爱自的儿子一定胜过喜爱兄弟的儿子,这是人之常情。安享已到手万无一失的富贵,就不会企求只有万分之一机会获得成功而带来的富贵。

▲李善长像

李善长与胡惟庸的关系,不过是侄子辈的姻亲,而与陛下却是儿女姻亲。假使李善长确实想辅佐胡惟庸谋取大业,事成之后也不过是开国首位一功臣而已,不过就是自己当太师、封国公、封王而已,不过就是儿子娶公主,女儿被纳位王妃而已,难道能够得到比如今获得的地位更高吗?

况且李善长难道不知道天下不可以侥幸取得的道理?当年元朝混乱之时,想要谋求大业的人多得难以计数,没有一个不是自己粉身碎骨,宗族被灭,后代断绝,能保住性命的有几个人呢?

这些事情都是李善长所眼看到的,为何要在衰老之年还要亲身重蹈覆辙呢?

▲朱元璋剧照

凡是反叛的人,一定是有深仇而激发叛变之心,在万不得已时,父子之间有时会互相要挟以求避开祸患。

现在,他的儿子还在侍奉陛下,没有丝毫嫌隙,何苦要突然间干这种反叛的事情?至于说到天象昭告变化,用杀大臣可以上应天象,就更不可行了。

如今李善长已经死了,说这些没有什么益处,只希望陛下能明察此事,希望陛下将来以李善长的事作为借鉴。

奏折上报后,朱元璋将奏折扣压在宫中,什么也没说,他心里非常清楚,管他有罪没罪,朕就是要杀他!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古代杀功臣的皇帝不止他一个,历史上还有很多杀功臣的皇帝。

  • 越王勾践复国后杀了文种,逼走了范蠡。
  • 秦惠文王上位了杀实行商鞅变法使秦国变得强大的商鞅。
  • 刘邦建立汉朝后杀了韩信。
  • 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上位后,徐羡之被逼自杀,傅亮被处死。
  • 南朝齐国萧宝卷诛杀了六位辅政大臣,其中一位是平定叛乱功劳最大的尚书仆射萧懿。

其实这些帝王杀功臣的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帝王的地位,让皇帝有了危机感!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我是兰台令君,写有态度的历史!

朱元璋对待功臣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心狠手辣,丝毫不留情面。他不可能不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会让自己背负万世的骂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的做了,而且做得非常彻底。其实站在他的角度上说他也有不得不这么做的理由,政治永远都是伴随着血腥的。俗话说一将功成万骨枯也就是这个道理。我们来简单说一下他如此残暴的目的。

维护皇权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化的政府

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卑微,要过饭,当过和尚,所以他深知民间疾苦,他一直怀着“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在封建社会,想要要兼济天下,皇帝就必须把权力牢牢的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或多或少都有些心怀异志的,至少跟朱元璋的既定方针是相悖的。在皇权与相权的斗争,朱元璋发现了其中的弊端,权力的分散导致了自己的政策没有办法有效的执行下去,出现了阳奉阴违的情况。后来胡惟庸打算起事谋反,这正中朱元璋的下怀,将其一网打尽。

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

行伍出身的朱元璋深知军队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这些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开国功臣在天下太平以后,开始无所事事,于是种种缺点就暴露出来了,居功自傲,桀骜不驯,自以为是,有些甚至恃强凌弱,蓝玉就是其中最好的代表。表上看朱元璋收拾这些武将是在维护公平正义,实际上更重要的目的是可以借此机会将兵权收回到自己的手中,便于巩固自己的统治。

为日后太子登基派出障碍

当然朱元璋屠戮功臣最重要的一个目的,就是为太子朱标登基扫清障碍。朱元璋曾经把朱标叫到自己面前,叫他捡起一根满是荆刺的木棒,朱标一下子有些不知所措,是拿也不好不拿也不好。这时候朱元璋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现在做的事情正是为你把木棒上荆刺给拔掉。朱标这才明白父亲的心意。朱元璋是何等精明的人?他对朱标疼爱有加,知道这个儿子宅心仁厚,自己百年之后,朱标未必能镇得住这帮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既然所幸趁着这机会,为日后朱标顺利接班扫清障碍,让老朱家的天下能够长治久安。

不过俗话说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英年早逝,他疼爱的皇太孙朱允炆最终被老四朱棣给夺走了皇位。他将功臣屠戮殆尽导致危难时刻没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真的是万事皆有定数,不可以人力强求。

以上就是该问题的答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本来创业时大家都是股东,凭什么最后公司成了你朱元璋一个人的?这些创业股东们必定不服气啊,但是老朱手段太厉害了,他在的时候大家都只能发发牢骚做点小动作。但是老朱一旦挂了,二代肯定是镇不住这些原始创业股东。所以,老朱只能趁他还在位置上,把他们都开除(杀掉,死人肯定不会捣乱)了,一劳永逸啊。

朱元璋开国后,屠戮如此多的开国功臣,其目的何在?

朱元璋建国后,按功劳封李善长为韩国公、徐达为魏国公等六人被封为公爵,28人被封为侯爵。封完公侯之后,朱元璋担心这些手握重兵的公侯们“陈桥兵变”。更担心自己身后,公侯们危害朱家子孙,为永保大明江山,便对开国功臣大开杀戒。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