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在后世史学家眼中,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应该算是一个庸而不昏的皇帝。本身算是非常勤勉,如果不算削藩失败这一事,建文帝绝对算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有人觉得,建文帝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削藩策略上。
如果采用汉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建立后,也曾大肆分封刘姓藩王。而且在刘邦去世后,也曾出现过数次藩王叛乱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终于成功瓦解了诸侯王,让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电视剧中的主父偃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并且成功进行削藩呢?
1.汉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长子继承制。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世后,封地要分配给所有儿子,而不能全部由长子继承。长子能继承的,只有前代藩王的封号。
这种有封号而无封地的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快速瓦解藩王的势力。
在推恩令实施前,前代藩王去世后,所有的封地和势力,都会有长子继承。这样一来,如果一个藩王家族,几代人都比较英明而不败家的话,会在地方积累下很庞大的势力,足以和中央抗衡。
而在推恩令出现后,因为长子之外的孩子,也能够继承封地,这就使得前代藩王积攒下的家底,必须分配给每一个儿子。古代又不像现代,没有计划生育这种说法,讲究的是多子多福。儿子多了,老藩王去世后,原有封地势力,自然就会分裂成更多份。
因为有资格继承封地,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也开始加入到争夺老藩王遗产的队伍里,藩王自家就先乱了起来。所以,推恩令这个政策,在汉武帝一朝,很顺利的就瓦解的地方强大的藩王势力。在武帝后,一直到西汉灭亡,国家都再没有发生藩王之乱。
朕的推恩令是不是很英明?推恩令很成功,这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任何政策的成功,都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汉朝的藩王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如果把推恩令拿到明朝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会让藩王更加强大!
汉代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沿袭了周朝的分封制度。藩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内,藩王拥有极高的权力,包括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等等。可以说,整个封地,就是藩王的自家私产,连皇帝都没有多少能力去指挥。
而明朝则截然不同。
明朝的藩王,讲究‘分封而不锡土’。虽然有自己的封号,但却没有实际的封地。
被外派到地方后,也只有军事指挥权,而无实际的军事领导权。简单来说,就是战时藩王可以指挥打仗。但军队的根本所有者,是中央朝廷。如果中央朝廷不允许藩王调兵的话,藩王从法理上,其实并无权力调集军队,最多也就只能调动自己王府的私军。
至于行政权、司法权之类的,那更是完全没有了,最多只有监察地方的权力。
没有封地,手里也没有实际的大规模军队,又怎么能使用推恩令呢?总不能说,老藩王死了以后,几个儿子接班领导军队,继续打仗?
要那样的话,几代人之后,地方军队,绝对会完全成为藩王的私军,中央根本就调不动了。
所以,在明朝,如果实施推恩令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藩王的实力。
2.不是没有人建议,只是建文帝没有采用
当然,如果单纯觉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连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们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给建文帝提过相关建议。
比如,在建文帝刚刚开始着手准备削藩的时候,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就曾上书谈到过推恩令。
“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
简单来说,高巍的建议,是让藩王子弟进行互换,避免几代人在同一个地方封王就藩,积累强化势力。
如果每一代新藩王,都得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就藩,那叛乱的可能就小很多了。毕竟古时候人的寿命也比较短,一般成为藩王后,能再活上二十年就已经很不错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藩王想要积攒出威胁到中央的实力,也确实不太可能。
但问题是,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我其实很聪明的!朱允炆不傻,如果他真的是个傻子,分不清利弊的话,朱元璋怎么可能选他做皇帝?之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朱允炆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不足之处!
因为明代的藩王,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抵御外敌。
明太祖朱元璋,号称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中国’。但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被他赶走的北元朝廷,依然非常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给中原王朝造成致命一击。
所以,在老朱去世之前,这个问题就来了。
朱允炆是文治之君,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那北方草原上的敌人,一旦再次南下,谁来挡?尤其是为了让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大肆屠杀武将。在朱允炆即位后,手上能用的而且还能打的武将,已经极少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藩王。
在老朱看来,让自家人统兵,总比让外人统兵更放心吧?老朱也不是没考虑过藩王会谋反的问题,所以才只给指挥权,不给封地。
如果按照高巍的计划,直接进行削藩的话,那北方的敌人谁来挡?
一个弄不好,就不是王朝内藩王作乱的结果,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直接把明朝灭国。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难题。
所以,在真正着手进行削藩的时候,朱允炆才会采用了在后世眼中,最蠢的一个削藩方案:先削兵权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最后再削北方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
不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削掉燕王和宁王的话,整个明朝说不定都有覆灭之危。
3.削藩失败,在人而不在制度
当然,建文帝也不是没想到,北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和宁王,会因为削藩而叛乱。
所以,在着手削藩之前,建文帝已经在燕、宁两王的后方,布置了重重大军。只要他们敢正式谋反,直接就可以派出大军打掉他们。
另外,就算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从军事实力来看,也根本无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朱元璋在封王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这一点。所有藩王的直属兵力,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当时全国军队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就算全国藩王同时谋反,在军事实力上,依然远不是建文帝的对手。
一直到这里,建文帝采用的削藩策略,其实都是最优方案。
但问题在于,他选的人,他身边的人,还有他自己,在人选上,全都不对!
派去燕王后方的将领,军事才能都太差,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朱允炆身边主要出谋划策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有名的大儒,读书做学问可以。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实在是弱的可以了。尤其是方孝孺,甚至还想重新实行春秋时代的井田制。
黄子澄画像至于朱允炆自己,梦想是做一个仁孝皇帝,太顾及自己的清誉。所以,就连大军和燕王对峙的时候,还要派人告诉前线将领,千万不要杀了朱棣!
正主都不愿意杀人,手下将领就更想磨工不出力了。
甚至于,等到朱棣带着一支孤军,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手里可调动的,至少超过十万大军。而朱棣带来的,只有不到五万人。朱允炆都不用正面歼灭朱棣,只要据守拖时间,等到各地勤王军队赶来,靠人也能堆死朱棣。
奈何,守城的李景隆,直接开城献降了,几乎可以说是不战而降。
我投降!我投降!客观来说,朱允炆的削藩失败,其实不是政策或者大方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用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些猪队友,才一步一步把朱棣推上了皇帝宝座。再加上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也实在是太过心急,刚刚上位,龙椅还没坐稳,便直接开始实行削藩。
如此削藩,焉能不败?!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许多人可能进入误区了。
首先,我们来说说“推恩令”。西汉自建国以来实行“郡县制”与“分封制”相结合的制度,诸侯王相对中央独立,拥有财权、军权、行政权。至文﹑景时代﹐诸侯王势力日益膨胀﹐形成直割据一方的王国与侯国,一度威胁中央皇权。
“推恩令”颁布允许诸侯王推“私恩”把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王国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其次,我们再来说说明朝分封制度。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在大封功臣的同时对诸子进行封王,意图通过诸王对功臣武将进行节制,并占据全国各要地,从而达到朱家江山的长治久安。
朱元璋对诸子进行分藩同时也进行了限制,爵位能够世袭罔替,但是军权、财权、行政权掌握在中央手里,需要经过中央的授权任命。
最后,我们说说为啥“推恩令”在明朝不能用。①地位不同。明朝的藩王其实没有汉朝藩王那样大的权利,处处受到中央节制;
②时代不同。明朝在分封时候已经考虑过历朝历代的诸王之乱,不过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子太自信了;
③权利不同。汉代藩王就是一个独立王国,明朝藩王没有太大的自主权。
因此,明朝没有必要向汉朝那样事实“推恩令”进行削权。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情况不一样啊。
西汉的封藩制度,是西周分封建制的一种延续,但又有所不同,诸王分封到封地,对封地拥有军政大权,但国相却需要朝廷委派,虽然是中央朝廷出于制衡诸王的一种手段,但在西汉前期的时候,效果不明显。
汉承秦制,但又担忧如秦那般全方位推广郡县制,会导致地方无法掌控的局面,毕竟郡县制在当时还没有完善,所以汉高祖封分诸刘为王,试图拱卫中央,维护汉家江山。可奈何经历诸吕之乱后,其实地方已经逐渐开始坐大了。
分封藩国逐步成为了国中之国,一国之力虽不能直接抗衡中央,但连横几国难免造成国家政局的动乱,所以『推恩令』应时而生。而推恩令的作用是建立在有封建藩国的基础上的,即分封藩王握有该封地的一切权力,所以推恩令才能得以实行。
而明代的宗藩制度,却不一样啊。
明初的封藩制,是朱元璋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工,让他们率领精兵分驻全国要塞,建立起由皇权直接控制的军事中心,一方面,用以巩固边防;另一方面,用以削弱诸功臣将领的军权,监视各地的文武官吏,运用强大的亲藩为屏卫,确保朱氏皇统的巩固。
其特点有三,即独有的军事特权、丰富的政治恩惠,优厚的经济待遇。但这三点都跟汉初的封藩巨大相当大的差别。
在军事上,明初藩王占守战略要地,具有节制诸将,直接调遣军队地权力,每个藩王属地都有镇守之兵和护卫兵。但这种兵性质上任然是国家军队,他的调动,是需要朝廷文书,和藩王调令的。朝廷不准调兵,藩王掉不动,朝廷想要调兵,没有王命,也调不动。但实际上,朝廷还是握有主动,毕竟一切皆出于上,只是因为藩王和军队长期往来,熟悉之后容易收服军心。
在政治和经济上,藩王只有一个王府,封地还是朝廷官员在管辖,虽然王府的职位拥有很多政治特权(明初),这些官员也可以兼地方参政,为地方行政首长,也可兼都指挥使,掌地方兵权,可问题是,这些官还是朝廷任命的官,其选拔方式是科举,是经过儒家培养的士大夫,不是汉代孝廉,或者藩王自己提拔的人才,这两者存在巨大差别。
故而,藩王封地的军政长官,其实不一定偏向藩王,甚至在造反的时候几乎都不会向着藩王,你看朱棣造反的时候有北平地方有几个官员附和的?
这样的藩国,藩王实际上兵不用有封地的所有权,封地内的行政体系是国家系统之下的分支,而服务藩王的只是国家需要时候的军事义务,是需要朝廷命令的。所以这样的制度根本没有推恩的可能。把诸王的的封地拆开来分给他的儿子们这种策略完全没有必要啊,因为诸王只有名义上封地。真正威胁到皇权的,其实只有明初边塞上9王的军事权力而已,其他诸王还不是当猪养了。
所以你看,建文帝削藩的时候,手段那么粗糙,也几乎没有谁敢反抗的,至于朱棣么,主要是本来就心存大志,加上运气好,建文帝朝廷昏招太多了,所以才会成功的。
以上个人浅见,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也是极好的!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其实在《明史》里有人提过用‘’推恩令‘’的方式削藩。此人叫高巍。但建文帝没有采纳。提意见的人是个二百五。而建文帝不采纳的原因他希望快速解决,而非循序渐进。
汉代封国具有巨大的权力,在封国内既有行政权,也有军事权,经济权。也可以自己养军队。但明代的藩王他没有行政权,只有军事指挥权,但军队是国家的不是自己的,而汉诸侯王的军队则完全是自己的(今日头条清水空流首发)。高巍生搬硬套‘推恩令‘’’显然是书生意气。而建文帝不采纳的原因就是他想快速解决,但行事过于操切,即便他爹朱标登基,也不敢采取如此激烈的削藩措施。况且,这个计策已经过去一千多年了,在明代是否适用。实在值得商榷。
再一点推恩令实施在七国之乱以后,是在汉代强大的武力支持下,强行执行‘’推恩令‘’。而建文帝在地方藩王没有造反暴乱的情况在采纳‘’推恩令‘’显然是吃亏的(今日头条清水空流首发)。再就是地方藩王不是傻子,一千多年前的策略在明代是否适用,确是值得怀疑。汉武帝时期,刘邦子孙已经延续五代了,子孙繁茂。而建文时期大明刚刚建立。‘’推恩令‘’得不偿失。缺乏操作性。
’推恩令‘’的实质在于汉代诸侯国封国太大,分的是地。而明代藩王的权力在于兵。‘’推恩令‘’作用不大。再就是以建文帝君臣的能力,也未必会用好这个已经‘’失效‘’一千多年的措施。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怎么可能解决藩王问题?这可不是藩王们愿不愿意的问题,而是明朝当时本身不能这么干。这些藩王都在镇守边关,你用推恩令把他们的封地变小,不就等于把边关防线剁碎了给外族入侵提供方便吗?
藩王,之所以叫藩王,藩的原意是篱笆,引申为屏障、保卫。所谓“以藩屏周”,藩王就是护卫国家边疆的。有些朝代,藩王的作用确实被弱化,但明初可不是,那时候的藩王真的是本意。从民初藩王的布局图可以看出,主要的藩王都在北边,这作用就是镇守边疆,防范蒙古。
再看推恩令是干嘛的?就是改变原本嫡长子全部继承的传统,让诸侯王把自己的封地拆分了分封给其他儿子。从而封国越来越小,没有实力跟朝廷抗衡。这个在西汉武帝时候可行,因为西汉不靠诸侯王镇守边疆抵抗匈奴,匈奴已经让卫青霍去病收拾服帖了,剩下的也有朝廷驻军镇守边疆,防卫万一。诸侯国基本都在内地,是些历史遗留问题,所以可以靠推恩令慢慢分解削弱。
明初你怎么用推恩令?让这些藩王的封地越来越小?这些封国可都是军事布防区,把封国变小的直接代价就是整条北部防线被剁得支离破碎。这还有什么用?比如一个原本的藩国可以有几万兵,三五代推恩令下去,最小的国大概也就一两千兵马了,你能挡住谁?北元、鞑靼、瓦剌、女真,一个个外敌都能把你们逐个击破。
所以,像明朝初年,包括后来清朝初期三藩之乱时(三藩用来对付南明、台湾郑氏、南方流寇等),朝廷都是选择撤藩,而不能用什么推恩令。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没当一回事,觉得打得过,直接削藩就好了!
推恩令虽好,但实施过程太漫长了,我觉得建文帝集团就是这么想的。
为什么不把藩王们当一回事呢?因为那时候藩王只是有兵权,且兵力有限。并非真正军政合一的地方军阀。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还纠集各方兵力、包括雇佣军什么的,发现只有10万。建文帝派去镇压的部队就有50万,朱棣其实是胆战心惊啊。
还有明朝藩王权利其实很有限,基本限于军权,不得干预当地行政、财政等等。真要造反,军饷后勤补给什么的,全是问题。所以说明朝藩王,跟唐朝节度使、汉末的州牧、甚至民国的军阀什么的完全不是一个概念。甚至还不如雍正时期的“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对军政的掌控程度高。
- 建文帝智囊集团的决策错误——没大局观的乱来!
削藩这个是个技术活,还是蛮危险的,康熙削三藩也是差点丢了半壁江山,还好至少后期没犯大的错误。建文帝智囊集团一帮读书人比较腐朽,面对削藩太草率,太急。比如说,削的时候竟然先易后难,不先啃朱棣这个最硬的骨头,这就给了朱棣大量的准备时间,让他有时间去收归了其他藩王的兵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