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我是1965年出生的人,今年57周岁了,也是土埋大半截的人了。根据我的自身感受来谈谈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保持良好的心态人老了是自然规律,是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事实。不能整天东怕西怕的,就说怕死有用吗?其实人老了之后,最怕的是生不如死。真到了活活不了,死也死不了的那个地步,那才是最可怕的。所以,咱们每天就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顺其自然,不要整天闷闷不乐的,要开开心心地享受余下生活的每分每秒。
要知足者常乐话说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像我这样一个月2000来块钱退休金的人,要是老跟人家上万元的人去比较,那么每一天可能就得郁闷死了,所以,咱就知足常乐,如果要比就比健康。
要揣着明白装糊涂其实咱活了大半辈子了,你就说什么事情咱看不明白吧,但是该说不该说的,一定要有分寸。
这不但表现在邻里之间,同事之间,更主要的是表现在跟子女之间,一定要少说话,少掺合,少操心,咱们就过好自己就行。因为咱们跟子女之间的生活方式,处事方式,处理事情的理念等等各不相同,说多了没用,还惹人烦,所以就啥也不管,就管好自己。
要处理好婆媳关系婆媳婆媳,先有婆婆,后有媳妇,咱们就做好婆婆的本分,媳妇她毕竟年轻,就把她当孩子就好。再者你就想,咱跟媳妇处好了,不都是为了不为难儿子吗?相信天底下哪个老人都是一样的,只要孩子幸福就好。所以,忍一忍风平浪静,家和万事兴。看似委屈了自己,实则是爱了儿子。
一定要处理好跟子女之间的关系有的老人会去想,反正是我将来老了也不指望你,这无所谓了,其实不是这样说的。你回头想想咱们真正老了不能动弹,哪怕去养老院那天,是不是还得指望着儿女去给咱跑前跑后啊?所以咱们作为老人,一是不能把话说得太满了,二是不能把事儿做得太绝了,凡事都要给自己留后路,毕竟人老了的时候是最难的。
要一视同仁孩子多的老人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手心手背都是肉儿,不要远香近臭。其实回头想想老人大多数到最后的结局,都是老人最看不上的那个子女最得济。所以,作为老人一定要一视同仁,不要到最后伤了子女的心,打了自己的脸。
照顾好老伴老伴老伴就是老了做个伴儿,子女再好再孝顺他们都很忙的,不可能每天围在咱身边转,一定要把老伴照顾好,只有老伴身体好了,彼此照应着,一起慢慢变老,同时也给忙碌中的儿女们减轻了负担,减少了麻烦。
守住自己的老窝但凡有个几平米的老窝,老人也要独立生活。千万不要跟儿女凑合在一起。老人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头脑,不要听信儿女们的说教,把自己的老窝卖了,去给他们在城里付什么首付,有多少钱就办多大的事儿。不要等到去儿女身边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当彼此吵得鸡犬不宁的时候,自己连个退路都没有。所谓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就是这么个道理。
握紧手里的养老钱钱就是老人生存的底气,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不到万不得已不能随便地把钱全部的都给儿女,一定要握紧手里的养老钱,千万不要过伸手向上的日子,那个时候一定是很难堪的。
不要做守财奴在留好自己的养老钱之外的部分,能帮孩子尽量帮帮,现在的孩子生活压力都很大的,我想说无论跟孩子还是跟任何人的关系都是靠金钱来维系的。与其死了给他们留一个冰冷的存折,还不如活着给他们温暖的人民币。
要舍得为自己花钱其实老人个个都一样,年轻的时候都是为孩子为家庭而付出,很少有想过自己的。现在老了老了,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了。钱只有花了才是自己的,要不然它就是废纸一张。不要东不舍得吃,西不舍得喝的,到头来咱攒的钱还不知道留给谁花了呢?所以,记住一定要舍得为自己花钱。
要保重自己的身体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戒烟限酒,每天晚上睡前泡泡脚,促进睡眠。多出去晒晒太阳,补补钙。记得每天定时做全身按摩,少吃高盐高糖,高脂食物,减少.“三高”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多吃高蛋白饮食,要持之以恒地适当运动。
要定期体检不要觉得人老了,可能有点儿啥毛病都是正常的就忽略体检了,其实体检就是延长寿命的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因为在体检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早期疾病,会做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把疾病控制在萌芽之中,防患于未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正视和重视疾病,只有一个好身体才能够有一个精致的晚年。
写到最后,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我觉得就会是一个聪明的老人的活法,不知道各位友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一起在评论区里唠唠呗!
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老夫今年八十三岁,应该活明白了,怎样活才算聪明?谈谈一得之见
有人调侃老年人说,人老了有三大特征:怕死,爱钱,没瞌睡。
虽是调堪,也不能说没一点道理。
老年人中确实有怕死的,生命如一张存折,支取得只剩零头了,所以害怕。曾见有的老人爱住医院,闹着不想出院。有个老头,有病没病,每年要住两次院,要求医生调理身体,而且什么时候量血压,吃水果,运动,都有严格的时间。住院时儿女得陪护,苦不堪言。医生诊断说他患有焦虑症。为怕死而焦虑,岂不是死得更快?不值。传说有位老人,患了重病,儿女们很痛苦。老人说,你们去找十家没死过人的人家,每家讨一把米来,为我煮粥喝,就可以不死了。儿女们找了几天,仍是愁眉苦脸地回来了。老人说,没找到吧?世上没有没死过人的人家。让你们去找,就是让你们明白这个事理,明白了,就不苦恼了。其实,生老病死,是一个必然过程,怕有何用?保重身体,乐夫天命,保持乐观心情,反而能健康长寿。
再说爱钱。一是自己的钱,多少是多?多少是少?比如鱼生左水坑里,生在海洋里,水多水少都活命,量入为出是根本。平时力争自足,不给儿子增负担,如需靠儿女养活,要理解儿女的处境,不提过分要求,儿女尽心就好。"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钱,论钱穷家无孝子。”如果有余钱留结儿女,提前做好遗嘱公证,合理分配。有一老人有许多遗财,及至病危时,儿女们竟然在其病床前,为分遗产打闹,顾不上抢救老人,把老人气死了。再就是不干涉儿女们的经济生活,钱怎么挣,挣多少,怎么花,一概不管不问。兄弟姐妹之间有通财之谊,但是他们之间以富补贫,给了是手足情谊。不给,也没有必尽的义务。做为老人切不可刮共产风,更不可刧富济贫。
至于瞌睡,诸事想明白了,理清楚了,睡是香的,梦是大甜的,何愁会没瞌睡?
三宗事都想明白,才算聪明的老人。
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村子里有一对老夫妻是1958年出生的,今年虚着64岁了,男的叫周根旺,女的叫朱英梅,他两个在家里伺候一个88岁的老母亲的同时,还种的有亩把地的菜园。红集赶集就卖菜,背集就收拾菜园,老头偶尔还骑着电动车到邻村小卖部去打个小牌,日子过得悠闲自得。
他老母亲和父亲一共生养了7个孩子,3个儿子中周根旺是她们最小的幺儿,幺儿手下还有4个姑娘。在大集体的时候拉扯7个孩子,也真的是很不容易。
那时候周根旺的父亲是大队干部,在周根旺16岁的时候他大哥被推荐上了大学,在他18岁的时候二哥又到部队去当兵了,家里还有父母和他的4个妹妹。
分田到户的那一年周根旺的父亲病逝了,20多岁的周根旺就成了家里的顶樑柱,就在家里领着几个妹妹帮助妈妈种田。
后来他大哥毕业后在县城里当了一个校长,二哥转业后也当了一个干部,弟兄三个就他一个人在农村里务农。
随着他和妹妹的先后长大,他们也都成家立业了,周根旺也娶到了老婆,夫妻俩也生育了2个女儿一个儿子。
从此,他们姊妹7个也都有了各自的家庭和孩子。
在农村像周根旺这样的家庭,2个哥哥在外面工作,老母亲自然就住在周根旺的家里了。
周根旺的母亲也曾到2个哥哥家里去住了一段时间,总共还没有住到半年,就回来了。她说:在他们那里住不习惯,他们家里讲究太多,上厕所进屋子总是得脱鞋穿鞋,连个串门的地方都没有太憋屈人了,回来以后就再也不去了。
随着母亲一天天的老去,有一次女儿对周根旺说:“爸爸,奶奶是你和大爹、二爹的妈妈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妈妈,两个爹爹怎么不接奶奶去住呢。”
周根旺说:“奶奶去过,是她住不惯自己要回来的,奶奶的田地咱种着了能产粮食,她一个上年纪的老人也不花什么钱。只要有热饭吃饱就可以了,何必论那么真呢,人家独生子的孩子不是照样养活爹妈呀,再说你两个爹爹也经常给奶奶寄钱。”
女儿听爸爸说的也有道理,孩子们从此也就不再提这事了。
在母亲70岁的那一年过年,大儿子一家,和二儿子一家都回来了,吃年夜饭的时候周根旺的妈妈对她的大儿子和二子及二个儿媳妇说:“大毛、二毛,我之前能劳动,啥也不说了,你们往年给我的钱三毛也都知道。从今年起我给你们弟兄三个咬个牙印,省得你们弟兄之间因为养活老人生气闹矛盾。你们看每年给我打多少养老份子钱,我一个人吃住也不方便,我就住在三毛这里。”大毛、二毛和三毛是周根旺弟兄三个的乳名,虽然孙子孙女都在场,但妈妈还是喊他们的小名。
老母亲的话音刚落,周根旺看着他妈说:“打什么养老份子钱啊,你该吃多少呀,就是商议一下你以后生病的药费什么的就可以了。”
周根旺的大嫂说:“妈妈说的也对,三弟不在家里伺候你,我们要不就得请保姆、要不就得把你送到敬老院去,这些每年都不少得钱花,再说人家伺候的哪有自己儿子伺候的仔细呢,三弟你先说个数吧。”
周根旺的老婆说:“两个嫂子既然说了,你们看着办就好了,其实,老人也吃多东西,就是怕生病。”
周根旺的大哥对着他二哥说:“老三在家里伺候妈妈,咱俩每人每年给老三8000块钱,过节季和药费钱另外算,你看怎么样呢。”
“只要老三没意见,就按你说的办吧,以后物价涨了,咱也跟着涨,不能因为赡养老母亲的意思影响弟兄的团结。”
二哥也同意大哥的意见,弟兄三个赡养老人的方案算是落实到位了。
在以后的这些年里他们弟兄三个一直按照这个赡养方案落实的,80多岁的老母亲不仅自己生活得很舒心,而且,使他们弟兄三个和姊妹7个团结的也很好,从来没有因为老母亲的事情吵过架。
周根旺还经常教育儿子要体贴媳妇,不要与媳妇争个高低:“要当面教子,背地教妻,”意思是自己的儿子可以当众批评教育他,自己的妻子不能当众批评,即使她做错事了,也要在背后私下里给妻子说她错在哪里了,要给妻子留些尊严。
在周根旺老姊妹几个的带动下,儿子和儿媳妇对奶奶和他们都很孝顺。儿媳妇不喊爸妈就不说话,她不仅嘴甜,办事也让人高兴。
现在周根旺母亲的身体还比较硬朗,柱着拐杖还能走路,走累了还可以坐在电动轮椅子行走,村子里有一通向集镇的水泥路,有时她还可以到街上去赶集逛街。
从农村老人的角度来看,这一代老人的子女比较多,活得比较聪明的做法有以下几个:
1.老人身体好的时候要勤劳一点,要处理好子女们之间的关系,不要因为以后的养老等问题出现矛盾使子女们不团结,子女们天天闹矛盾,老人肯定也过得堵心。
2.只要媳妇是本分之人,在儿子和儿媳妇之间要经常教育儿子善待媳妇,他们之间闹矛盾时只要你知道,第一时间要劝阻儿子平息事态。
3.无论有无子女都要端正心态,不嫉妒别人比你优越、比你有钱、比你过得好,一切都要拿得起放得下。
4.人老了没有什么能力了如果没有什么威信,人家没有请你的时候尽量别参合别人的事情。
俗话说:光滚老了不值钱,光滚能打99,但不能打100。意思是人老了也没有多大面子了,别和人家争强好胜,要理解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别自寻烦恼,要知足常乐。
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父亲今年八十五岁,和弟弟一起生活,父亲的做法很好,值得借鉴。
一,不守财,也不乱花钱,钱花在明处。弟弟、弟媳在外打工,一年只在家呆二月,所以家里的日常花销都父亲拿,从水电费到米面菜,都不用弟弟管。父亲和我们明确说过:“你们花钱我不给,但下一辈我资助。”父亲每年都会给上学的孩子一人五千元钱,让他们上学用,有十多年了。
二,生活有规律,并且天天坚持不变。父亲每天准时吃三顿饭,早上六点半,大半吃面条,中午十点五十,晚上四点四十。中午和晚上要喝点酒,每次一两,从来不多喝。我从没见过父亲喝多过。父亲每天都出去遛弯,一天三次,风雨不误。早上沿公路走,路线是先到妹妹住的小区,然后我住的小区,然后去工商银行门口,和一帮老头聊天。每天都经过我的小区,但从不进屋,若看见车没在车位,就会打电话问一下。下午大多去市场、商场采购。晚上,夏天有秧歌时,就去看秧歌,冬天则到家前面广场走步,走四圈回家。
三,家里的大事上,该他主导的,仍然父亲决定,我们服从。小事,父亲大多不管,也不插言。老人的观念和现在的观念有代沟,这方面的处理,儿子应起到倡导作用,即不能让父亲觉得大权旁落,有失落感,也不能顶撞父亲惹他生气,所以做儿女的要学会“观颜察色,投其所好,”这是门艺术,若处理不好,惹大伙都不高兴,心情不好。
四,父亲对生老病死有他自己的观点。父亲不赞成体检,甚至抵制身体检查,他说,八十多岁的人了,老查这查那的干啥,谁能没病,我的病我知道,吃药就行了,所以父亲天天吃药。父亲的侄子是老家医院业务院长,每年都会劝父亲回老家看看,最主要的目地是给父亲做一次全身检查,父亲听侄子的话。
五,父亲的心态好,河东的老邻居,健在的,父亲都会去看看,若生活不好的,他还会给二百元钱,钱虽不多,虽然父亲也不是有钱人,但说明父亲记得老邻旧居。
聪明的老人,不多管事,不多插言,在儿女的一些事上,学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经常锻炼身体,争取高质量地生活。金钱看淡,多少有些过河钱。
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一个83岁的老教授,跟我分享了幸福晚年生活的四大秘诀,我觉得挺智慧的,值得学习借鉴!
我生活的小区有位老教授,今年83岁了,每天都能够看到他带着自己的两条柴犬在小区里溜达,走累了就在花园的长椅上坐着,有人的时候就跟大家聊天,没人的时候就逗小区的孩子玩。
每天总能够看到他乐呵呵地,对人都非常友善,大家也都挺喜欢他!有时候,我有啥困惑的事情,也愿意找老教授聊聊,很快就可以得到想要的答案。
有次老教授跟同小区的几个老爷子聊天,分享了自己的老年生活的原则,我觉得非常受用,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老年生活的健康问题自从教授退休以后,就非常注重自己的健康问题,因为老年生活除了健康问题,其他都是次要的。
所以老教授退休以后,就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做得最多的运动就是游泳,一直坚持了15年,到78岁的时候才开始转成散步,太极拳了!
对于营养方面,老教授也非常讲究,蔬菜为主,肉食为辅。刚退休的十几年,老教授都是坚持自己做饭,老伴儿负责吃就可以了。
再有就是加强自身的修养,少动气,多微笑。老教授即使是退休以后,也没有放弃看书的好习惯,每天都在看书,都在思考。
岁数大了以后,最重要的就是保持一个好的情绪,除了运动好,吃好,睡好,那就是少生气。
老教授说,读书可以养气,让自己变得情绪更加稳定!
第二,老年人的居住问题老教授说,自己就是到最后离世,也不会跟儿孙一起居住,倒是希望儿孙能够经常来看望自己。
当然,自己想去儿孙家里的时候,也会自己打车去,只是不过夜而已。
老教授说,毕竟年轻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两代人或者三代人在一起生活,有着很多不方便的地方。
与其大家在一起互相约束着自己,不如分开来住方便,都落得个逍遥自在。
老教授说,自己从退休以后就搬到了这个小区,因为处在交通便利的郊区,周边的配套设施也比较全,还有自己喜欢的面馆,茶叶店。
生活非常惬意,没有市中心的喧闹,非常适合自己的起居习惯。
前年老伴儿去世以后,老教授也没有想过搬去跟儿孙一起住,而是选择了雇了一个保姆,照顾自己的起居生活。
主要就是做做饭,打扫一下卫生,儿子、孙子每个周末都会定时过来看望自己!自己非常满足,互不打扰的生活很舒服。
第三,老年的养老费用问题老教授说,自从儿子工作结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在经济上帮助过他们,因为孩子已经成年了,应该自己对自己负责了。
所以,从孩子结婚以后,老教授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做规划了,开始存钱,开始找自己养老的社区。
老教授说,虽然他一个月有两万块钱的工资,退休后也可以有一万多的退休金。
但是,为了自己晚年生活有保障,有质量,老教授还是尽量地做好充足的资金准备。
首先,给自己买了商业保险,以防自己得大病的时候,让自己的财产受到损失。
再有就是考虑到万一晚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请保姆跟护工的钱,也给自己预备上,不想给孩子增添负担,同时也是给自己的晚年留一份尊严。
自己有钱,花自己的钱,不用看任何人的脸色,对于老年人非常重要!
第四,老年的朋友老教授说,步入老年以后,要学会交朋友,但是也不能乱交朋友!
有几个朋友能够一起吃个饭,一起下下棋,这样就挺好,就近找最合适。
还有就是要有个忘年交,找个人品好的年轻人交朋友很重要,看到年轻人自己也变得更有活力,忘记了年龄的烦恼。
更重要的是,可以帮助年轻人进步,把自己的人生经验有所传承,跟年轻人也可以学到很多新时代的东西,这是个双赢的结果,何乐而不为呢!
狮子有话说:其实老教授的经验,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靠自己!
成年以后的儿女要靠自己,学会独立生活,独立承担生活的责任。自己只负责给予建议,不负责强压逼迫,儿女要靠自己,自己坚决不给儿女做牛马!
自己的老年生活靠自己,不管你是老年还是壮年,都需要自己为自己负责。所以,自己要提前规划好自己的老年储备金,你想过啥样的生活,就要为其储备好充足的资金。
自己的感情生活靠自己,不能够到晚年以后依赖儿女去陪伴自己,要自己解决自己的情感生活,自己找朋友,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
老人怎样活为聪明?
我觉得我90多岁的奶奶就是一个活明白、极为聪明、有智慧的人。她不但和几个儿媳妇的关系非常好,四代同堂,而且,她在村里的名望也非常高,很多人发生家庭矛盾时,都会找她出主意。
奶奶的为人处世,特别值得我们学习。
奶奶是一个目不识丁的老人,听说,她的童年非常不幸,因为家里实在太困难了,而孩子又多。所以,在奶奶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把她给了别人做童养媳。
童养媳,说穿了,不过是给别人做牛做马而混口饭吃。而在那个年代,女人本来就缺乏地位,做童媳的人就更没有地位可言了。
可奶奶的不幸并不仅止于此,在她长到十四五岁的时候,主家却出事了,奶奶又将面临着要被变卖的命运。
也许是老天开眼,奶奶知道此事后,就偷偷逃了出来。可她却不敢往家里跑,她不但害怕会连累家人,更害怕被捉后的下场。
听说:那时候对逃奴的惩罚是非常严重的,没有任何的人性可言。所以,奶奶在慌不择路的情况下,她自己也不知道走到哪了、走了多远,只知道不停地跑。
就这样与背着竹子到集市中去卖的爷爷遇上了。那时候,爷爷是一名年轻小伙子,也是因为家里需要用钱,才会背着一大捆的竹子,走上三、四个小时的路,到集市去卖。
可能因为穷人更能体会饿肚子的难受,爷爷在面对奶奶问他要点吃的时候,就起了恻隐之心,把身上仅有的一块红薯递给了奶奶。
而那块红薯,却是爷爷的中午的口粮。他还要饿着肚子走上三、四个小时的路才能回到家。
也许正是这块红薯,也许是无路可走,奶奶凭直觉跟着爷爷回家。爷爷知道奶奶的遭遇后,心里也同情,但却不敢让奶奶跟着,可奶奶像抓住最后一根稻草一样,任凭爷爷怎么赶都赶不跑。
无奈之下,爷爷只能带着奶奶回家,这也成就了爷爷一个美满的家庭。
奶奶有3儿2女,我的父亲是老大,在我不到两岁的时候,爷爷生重病去世了。而那时候,小叔叔和最小的小姑姑还在上学,并且,最小的小姑姑还不到10岁。
爷爷去世后,生活的压力和抚养儿女的压力都压在了奶奶一个人的身上。奶奶连悲痛的时间都没有,面对丈夫的离世,奶奶只能强忍着。因为,假如她倒下了,她身后的儿女要怎么办?
就靠一个女人,不但把儿女们都拉扯长大,而且,还帮两个叔叔都娶上了媳妇儿。关键是,在没房子住的时候,几个儿媳妇都是住在同一屋檐下,同一个锅里吃饭,居然也能相安无事。
后来,我们才各家自己挣钱建房子,才算是分家,而奶奶,刚开始是自己住的,后来,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就跟着最小的叔叔一起生活。
如今,奶奶的身体挺好的,还帮着照看曾孙们。刚开始,婶婶担心奶奶会累着或者小孩子太吵了,奶奶会受不了。
谁知奶奶却说:人多热闹,正好有这几个小家伙陪我作陪,不但你们可以放心去做事,我也可以解闷。
到目前为止,从我的观察中发现,奶奶吃嘛嘛香、家庭和睦、子孙满堂,而且还受到不同姓别的同村人的尊重,其主要原因是以下几点:
一、不说人长短、不道人是非。
在我们老家,村民们唯一的娱乐就是三五成群地坐在村边的树底下聊八卦,东家长西家短的,甚至别人家两夫妻的对话也有人拿出来说笑。
而有女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很多人喜欢聊别人的私事、是非,却听不到有人说她们的闲话。所以,她们往往会因一句话而和对方大吵大骂,最后也没人敢和这样的人聊天。
可是,我们的奶奶呢,她也喜欢坐到树底下,听别人在聊天。可是,她从不说任何人的是非和长短,更不会自爆“家丑”。
比如:很多人都会说自己的儿子不听话、儿媳妇不好,甚至会埋怨自己的儿子怕老婆、是个老婆奴等等。
奶奶常说:自己的孩子好不好自己知道,讲给别人听,不是惹笑话就是结怨,何必呢?
二、不参与小辈们的事。
很多人对儿女都不舍得放手,总觉得儿女们哪怕成家了,也没办法离开父母。而奶奶却不一样,在她的几个儿女都成家后,她几乎就不管了。
听母亲说:有一次,她和父亲吵架,那一次,他们非常生气,母亲被气得说要离婚,并收拾东西回了娘家。
可奶奶,既不出面拦着,也不出面劝说,就当不知道这回事一样,该干嘛就干嘛。
事后,村里人都说她:你就一点都不担心吗?万一他俩要是真离了,孩子怎么办?你就不会多拦着点,劝劝他们?
奶奶说:他们夫妻的事就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再说,谁还没个年轻的时候,说说气话而已。可万一有人横插一脚,他们为了面子,也会假戏真做。到时,我岂不是成了推手?
另外,在教育孩子这件事情上,奶奶也从不越界。像我们家和叔叔家的孩子,都是父母在教育。
记得有一次,有人挑拨般地问奶奶:你的几个孙子孙女,老大家的就那么聪明,老二、老三家的却那么普通,你就不着急吗?
奶奶说:“他们有自己的父母,该着急的是他们的父母,如果我这个做奶奶的越过他们的父母去管教孩子,那像什么话,不乱套了吗?
再说,各人有各人的造化,聪明人有聪明人的活法,普通人有普通人的活法,都是我们李家的孩子,一样的好。”
奶奶的态度让她的几个儿媳妇都感觉受到了婆婆的尊重,并没有因孩子而产生隔阂,更没有因为比较而产生矛盾。
其实,涉及到孩子的事都是比较敏感的,而家庭的内部问题,大多都是因为有比较才会有暗暗较劲,也才会有偏见。
而奶奶的不偏不倚,不但保全了一家人的体面,更是维持了家庭的和睦,同时,让我们都越发地勤奋。
三、懂得讨好了亲家就等于讨好了儿媳妇,儿媳妇高兴了,一家就都高兴了。
在我的印象中,不管是我母亲的娘家来人,还是婶婶们的娘家来人,奶奶都是非常热情,拿出最好的饭菜去招待,特别是亲家的话,奶奶更是下足了本去招待。
记得在我七、八岁的时候,外婆来我们家。当天,奶奶就把家里下蛋的老母鸡煮了来招待外婆。
在那时候,老母鸡可是家里的潜力股,专门用来下蛋孵小鸡的,多数家庭连鸡蛋都不舍得吃的,而吃鸡,只有在过年时才会舍得。
当时,外婆与母亲都拦着,不让奶奶去抓鸡。可奶奶说:“亲家难得来一次,鸡再重要,也没有亲家到我们家的这份情意重要。再说,我们少养几只鸡又有什么关系。”
可能正因为奶奶对儿媳妇娘家人的尊重,从而赢得儿媳妇们对她的尊重。
其实我们女人,哪怕嫁女成家,心里最挂念的,始终都是娘家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们。他们永远都是我们的弱点与痛点。
奶奶正是从女人的角度,体会到儿媳妇们的需求,拐着弯对儿媳妇们好,把她们都“收买”了,三个儿媳妇对她都非常尊敬。
我时常在想,奶奶从小就是吃着苦长大的,既没有人教她、更没有人跟她讲人生道理。可她却活得比谁都明白、通透。她的处世方式却比我们这些手里拿着高文凭的人还要高明。
也许,正因为吃得苦比别人多和不一样的人生经历,让她懂得将心比心,更能体会人生不易,何必那么拧巴,不如睁只眼闭只眼,放过了别人,也放过了自己。
这才是真正的活聪明、有智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