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我父亲走得早,至今已有三十多年了吧,死于脑出血,享年65岁。母亲5年前走的,死于肝癌,享年85岁。

母亲共育有6个孩子,5个男孩儿加上我这么一个女孩儿。我上有4个哥哥,下有1个弟弟。

父亲走时弟弟刚刚结婚,之后孤苦伶仃的妈妈就跟弟弟一起生活。

我是远嫁,跟妈妈家有好几百里地,记得以前交通不便,路途遥远,我每次带着孩子回趟妈妈家都要走差不多一天的路。

从家里倒到市内,再从市内倒到县城,然后从县城倒到妈妈家里。还不是无缝衔接的那种,中间倒车时还都要等时间的。

那时的大巴车不像现在这么人性化,冬天有暖风,夏天有空调的。

那时候的冬天又比现在冷很多,车上没有暖风,冰冷刺骨的。赶上冬天回家我就把孩子的双脚捂在我的大棉衣里,自己则冻得直跺脚那种。

可是尽管条件艰苦,冻天冻地,寒风刺骨的,但永远无法阻挡我回家的脚步,因为在家乡的那一边,有妈妈翘首以盼的期待和亲切的呼唤。

几十年如一日,只要我有时间都会准时准点地回去看妈妈。尤其是妈妈过生日时我从来都是必须要请假回去给老妈过生日的,后来科里的同事都知道了我老妈的生日是腊月初五了。

直到去南方打工的后几年,我没再回去过,因为老妈的生日离春节太近了,生日回去过年就不能回去了,春节有12天的假期呢,所以我就改在了每年春节过年时回去多点儿时间陪陪老妈。

记得妈妈最后一个生日时,当家人们跟我视频的那一瞬间,我泪眼婆娑地说,明年的老妈生日我一定回去的,离家在外遇到这种特殊的日子还是很想家啊。

可是,世间再没有老妈的生日这一说了,转过年的农历七月份,老妈就因肝癌晚期在确诊后的四十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离开了她陪伴了几十年的儿女们去了陌生的天堂,此后杳无音信。

妈妈走后至今已有5年之久了,我没有再回去妈妈住了一辈子的弟弟家。不是连挂个包的地方都没有,而是那里到处都是妈妈的影子,妈妈的音容笑貌犹在,斯人已逝,我没有勇气面对,无法承受失去妈妈的痛苦。

每次我回到二哥家都要路过父母坟地的,远远望去那里只是一个个长满杂草的小土堆而已,可是那里住着的是生我养我的父母,是给我生命的娘亲。就会忍不住累溢眼眶。

二哥开车走到妈妈家门口时,会习惯性地减速慢行,但他知道我不会下车的,我们兄妹俩已经有了心灵默契了。

过年时弟弟会来二哥家看看我,他也从来没有邀请过我去他家坐坐。他知道的,我多少年也不能释怀,或者说我可能从此不会再登,那个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拥有妈妈味道的弟弟家。

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没了父母就没了家,就成了没妈的孩子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尚且还健在时抓紧时间尽孝吧,别留遗憾在心间。

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父母都不在了,娘家就没有闺女什么事了。听上去很残忍, 实际上就是这么回事。不管承认不承认,这是无法改变了存在。说挂个包的地方都没有,也是说对了。有的时候,说过分点,连坐一会儿凳子的机会都没有。

当年,岳母老了以后,老婆回娘家就明显减少了。娘家没有什么事,是不会回去的。岳母在的时候,隔三差五地跑呀跑呀,有事没事都有拐进去看一看,萝卜青菜也要捞一把走。好像比其他的更香更好吃一样。

但是,老岳母去了。再到岳父家去,觉得空落落地,感概于物是人非的样子,回去的心情就没有了。当然岳父大人还在,有事情还是要走动的,如果生病什么的,还要跑得快点。

娘家呢?有三个舅子,他们都是有儿有女的独立家庭了。还有两个大姨子,当然是出了嫁的,都过自己的生活去了。

当时,舅子们成家后,与两个老的分开了,他们过自己的老人生活,一直过了十来年。岳母去世后,岳父无法自己过,就把他们老两口的家产分给了三个儿子。他们三个就轮流安排岳父大人的生活。三个女儿每月给月钱若干。

这样一来,他们两老人的这个家就散了。闺女们回去,就不是回娘家,而是去舅子家,去舅子家,水就要端平,舅子不说姐姐,舅母子会有闲话,所以礼品这类负担立刻加大。过去两个老人家有事,只需要给他们两老买点东西,再从两个老人家拿走一堆东西,现在要给三个舅子家一家一份,连一根葱都拿不了——这当然是得不偿失哈。

如果是给老人过生日,他老人家挨到哪家,就哪家办,礼物送过去,办生日的那家就收了,这是岳父大人的家散了的原因。

老泰山过八十岁生日,三个闺女一个给三五千,凑满一万多点。结果在二舅子家办生,做了二十几桌,他们收了几万礼金,一大堆牛奶,糖、烟、酒堆了一地。

第二天,他们的姐姐、姐夫离开的时候,姐姐们满心欢喜地想拿点东西回城晒晒朋友圈。但是这些礼品她们是毛都没有拿到一根。三个姐妹心里很不是滋味。老泰山看上去也不落忍,眼见女儿女婿外孙们空着手就走出院门了,他蹒跚着送出门来,想说什么又说不出。我们几老姨让他回去,别多想,希望他好好地生活着,有什么事打电话什么地——这些废话说了一大堆,才把他劝回去了。

回过来说句不好意思的话,几个至亲的兄弟姐妹忙了几天,就想呐是不是应该送两瓶酒,拿一包糖表示个意思。我的两个老姨是出了名的“喝二两”。再说那些酒也平常,也不贵嘛。

所以就让人疑惑“家”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呢?有家,没有两个老人在,这家一定是散了。有的时候,即使有老人在,家还是散了。所以,家的聚散离合,按说是注定了的结局,离散是最后的归宿,聚合是暂时的存在。如果要保持聚合,就得下力气去经营,用平常心去浇灌。否则,这“家”久不了。

父母一代的家是散了,因为他们老了,做不了主了。儿子们当家,就不是父母的家了,这就是下一辈的家又聚合起来了。人到了一定的年龄,亲情会发生改变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只会痛苦。纠缠于家里的是是非非,实在不值得。

父母在,大家都在,因为父母在的原因。父母不在,家就散了,因为父母不在的原因。下一辈各有各的生活,那就去建立维护自己的家,让自己的子女们回家,感到家的温暖吉祥和深情厚意。

其实,祖先们传给我们的关于家的内涵,就是这么个模式。大家散了,小家诞生了,小家变成大家,一代传一代,生生不息。

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有妈就有家,娘都没有了还有娘家吗?

说起来我就难过,可能是我敏感吧,我妈妈今年10月份去世了,我爸还健在。我爸妈一直和我弟弟一家一起住,平改的房子也都给了他。大上个星期天吧,我有事去唐山南湖附近,办完事已经快中午12点了,我寻思顺便去看看我爸吧,离着也不远。我先给他打了个电话,问他需要买什么东西吗,我爸说没水果了,接下来又问那你还在我们家吃饭吗?听完这句话当时我的眼泪就涌出来了,我妈如果活着肯定会说快点回来她等着我吃饭,还会问我吃不吃?也许我爸是粗心吧,也许我来的太晚了没提前通知太忽然,我强忍着心酸和眼泪说和同学约好了一起去饭店聚聚。

我买了一些猕猴桃,冬枣和两个柚子拎着到了我爸他们楼下,我也实在懒得上楼了,就打电话说着急走让他下来。那天还下着小雨,我匆匆忙忙的说了几句话就回来了。我回自己家要坐2个小时的公交车,这2个小时流了一路眼泪。中午人少我也不怕别人笑话。

这些天我也想了很多,其实我们离开原生家庭自己独立以后就不再是那个家的成员了。盼着你回去的人不在了,以后就少去给别人添麻烦。想明白了就不难过了。

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如果父母健在,未出嫁的姑娘都是爹娘的掌中宝;如果父母不在了,那个真心且无私疼爱你的人,在人世间就再也找不到了。

无论是姑娘还是儿子,父母在,人生尚有归处。父母一旦离你而去,你只能再做自己儿女的归处,从此,只能行走在人生的旅途,再也无人为你遮风蔽雨。对于一个出嫁的人来说,令人心酸的事情再也无法向父母倾诉,泪水也只能悄悄的流在心里,更别说是挂包的地方,就连"挂泪"的地方也找不到了。

父母在的时候,回到娘家到处都觉的温暖温馨,同时,把高兴和忧伤都说与父母听,让他们一同高兴,一同分担。吃饭时分,一家人围炉而坐,哪怕是窝头咸菜和凉水,也能吃出山珍海味的香甜。父母不在了,再回到娘家就是客人了,即使大鱼大肉,也嚼不出鲜美的味道;环顾四周,感到的只是失落伤感和无言的酸楚。

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看到这个话题,有一种说不出的心酸,我娘在我2岁多得尿毒症去世了,那时候我爸和我大爷还没分家,我被我大娘养到7岁多,后来不得已,我爸领着我和我大爷分了家。

05年我17岁,在学修车,突然接到报信说我爸被电打死了,那时候感觉天都塌了。办完丧事,我就开始了去外边打工讨生活,也就是每年清明回去给父母上上坟,在坟前坐上半天,说着一些没有回应的话,说着说着就哭了。

真的是父母在,还有家,父母不在,等于没了根,无以为家,心里难受啊!

父母不在了,回到娘家连个挂包的地方都没了,真的有这么心酸吗?

是的。父母在人生尚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所以,别说生多几个孩子,可以做伴,这个论调在很多时候就是个错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