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一、父母强势型

我邻居两口子,一个研究生,一个博士生,两个人在单位都是邻导,精明强干,一个儿子,琴棋书画样样学,乒乓球得过市一等奖,成绩优秀。是我们教育孩子的榜样,但他家长依然是各种不满。

初中之前孩子都非常优秀,也很听话,高中时彻底叛逆,处处和家长对着干,高二时还和他爸打过一架,高三彻底休学不去了,现在在家,夜晚通宵打游戏,白天睡觉,一天只吃一顿饭,不到一年,身体就做出来一种难治的病,父母现在没办法,完全放弃了。

二、教师子女

特别是优秀教师子女。我们学校有两位老师最有代表性。

这俩孩子的父亲常年带高中清北班,每天大部分时间都耗在学校里,他们见惯了优秀自律的学生。

按理说,拥有这么优秀资源的父亲,教育自己的孩子简直是小菜一碟。

但情况恰恰相反,这俩孩子连普通高中都没有考上,但因为他们的父母是老师,孩子可以上本校重点班。

一个孩子前年休学了一年,在家里养猫养狗玩游戏,玩够了去年又来接着上,今年高考连二本的分数线都不够。

另一个在高考当天选择了弃考。

可他们的父亲带的那两个清北班,却考了好几个清北的学生。

当别人挤破头都想进他们父母班的时候,当别人对他们的父亲带出来的优秀学生刮目相看的时候,当别人问他们自己孩子高考成绩的时候。

那两个老师感受到的不是喜悦,而是无地自容,因为他们也只有一个孩子。

就算你桃李满天下,连自己的孩子都教育不出来,父母依然感觉自己的人生是失败的。

你能相信他们谈起自己的孩子,一个大男人会当众流泪吗?

三、单亲家庭

特别是离异家庭,这个虽然不具有代表性,但对孩子的性格多少会有点影响。

像我的发小,我觉得他儿子已经很优秀了,但自从她离婚后,对孩子的要求就更严厉,不管在哪方面都不允许孩子比别人差。还老以外国某个单亲妈妈教育孩子的成功案例来教育自己的孩子,那个外国妈妈出过一本书,她也买回来让孩子看。

我提醒她不要给孩子看这种类型的书,她觉得自己也有能力把孩子培养的这么优秀。

她辞工全陪,恨不得一天24小时盯着孩子的一举一动,不管孩子多优秀,她总能挑出孩子的毛病和不足,叛逆期的孩子破罐子破摔,去年只考上职高,儿子坚持要住校,周末也不想回家。

四、唠叨型的父母。

五、无原则、无底线和孩子做朋友的父母。

六、爱和成绩优秀的孩子攀比的父母。

七、爱打压孩子积极性的父母。

八、发现不了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特长的父母。

九、唯成绩论的父母。

当然这些可能都是个例,遇到自制能力很强的孩子,就不会受家庭和父母性格的影响。

但一个和睦的家庭,一个懂得及时止损的父母,能多发现孩子优点,能给予中肯的评价和鼓励,大多数孩子还是能往父母希望的方向发展的。

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给自己女儿布置的额外作业,令人咋舌。

昨天晚上我跟女儿进了电梯,摁了按钮18,正说笑着,电梯突然开了……面前是撒了一地的卷子和课本,书包也被丢在地上。

惊跳之余,我又看了看,确定是7楼。女孩子满脸泪水,咬着下唇,倚靠着门。电梯一时关也不是,开着也不好。毕竟,都是同一单元的邻居,平时关系也不错。

一时走了也不忍心,因为已经晚上8点多了。但是,到底是尴尬的,因为,她妈妈是她的语文老师。邻居在管教自己的孩子,外人也不方便说话。

再说,对方是老师,又是她女儿的班主任,我就更不能多说话了,虽然女孩子常来我们家。可是,现在是晚上,已经8点多了。实在是不安全。管不了那么多了。

我硬着头皮,轻轻问:“要不要阿姨帮你……”女孩子慌乱地点头,到底是害怕的,毕竟才读四年级。我嘱咐女儿先上18楼,又给老公发了微信:开门。

接着,我走出电梯,蹲下先收起散乱的课本和数张卷子,卷子上有不少的红斜杠,还有几张没做的卷子。都是周末的作业,今天是周五。

我收拾好粗略地装进书包,提了提,四年级的书包比一年级的重多了。我抚了抚她的头发,轻轻拍拍她的肩膀,给她安慰。我屏息一口气,敲了门。

“滚吧你!不好好写作业就别进来!”

我看看女孩子,抿了抿嘴唇,没事,再来一次。我敲了两下。

“没听见么!敲什么敲!不写完别想进来!”

我硬着头皮,持续敲,反正已经半道上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同时嘴角保持弧度,以防突然开了门。应有的礼貌还是要保持的,毕竟对方是老师。

“再敲,这家就不要你了!”门猛地被打开了,我应激性地后退一小步,怔住地同时,面部马上缓成微笑。心不狂跳是假的。

“哦哟,我还以为是……”老师妈妈赶紧笑笑,探出头看看,确定自己的女儿还在门口,面色稍安。看得出,她是极关心女儿的,只是恨铁不成钢地气昏了头而已。

我的手抚在女孩子的肩上,微笑着:“我这正巧路过,就……,小孩子们都这样,尤其是周五晚上,都不想写作业……”同时把书包放在屋门口。

老师妈妈赶紧让我进屋说话。我感觉太晚了,不方便,就笑着:不了,还得赶紧上去。老师妈妈送出门:“都快期末考试了,这都还不着急!”

我接话:“小孩子都一样,正是累人的时候。”老师妈妈眉头皱成了川字:“谁说不是呢,唉!上了一天班,个个不省心,今天晚上痛痛快快完成,明天下午还有课呢!”

我正想离开,老师妈妈叫住我,问:“你家女儿刚上一年级就知道按时写作业,又快正确率又高,还是你省心啊。不像我们这孩子……唉!我这明天还要去学校……”

话说到这儿了,我说:“那明天上午让孩子上来,跟我们一起写作业吧,累了就看看书……”老师妈妈满脸堆笑,仿佛卸下了个重包袱:“那就麻烦你了……”

今天,早饭后。女孩子提着书包上来了,一进门就笑。我接过书包放在一边,招呼两个女儿出来:“姐姐来喽——”两个女儿放下书,欢快地迎过来。

“你们仨先去看喜欢的书,我给你们洗水果,九点钟准时写作业,可以吗?”我笑着,特意问女孩子。女孩子一听,可以先看书,又可以看自己喜欢看的书。

当即,如临大赦,高兴地不能自已:“谢谢阿姨,你真好。”我眼睛发亮:“能得到你的夸奖,看来我得更要努力啦😜”女儿们高兴地拥过来:“我妈妈是最好的妈妈。”

我笑笑:“再夸,我都感觉不好意思啦!”女孩子苦笑一下:“我妈妈也向你一样就好了。”为避免尴尬,我赶紧道:“我们先各忙各的,9点钟准时开始……”

我进厨房洗了小西红柿和油桃,切了西瓜,还有袋装小饼干,一起摆放在果盘里。我在厨房门口,看到三个孩子趴在泡沫垫子上,各自看得津津有味儿。

怕影响到她们,我把果盘静静放在茶几上,轻轻地走开了。没有强迫性的阅读才是真正的享受。知识就是在享受中获得的。

接近12点时,女孩子完成了所有的作业。面带疲倦但是如释重负地笑了笑。我说,好了,明天你就轻松了,好好撒欢儿。她撇撇嘴:不可能。

人人都有八卦心,我也是。我好奇,老师家的孩子到底还有多少额外作业。女孩子伸伸手指,我不懂。她恨恨地说“六大张,语数英,上午下午,各一张!”

女孩子翻白眼:“还要背诵听写默写练字口算!”女孩子说得太快,我一时有点懵。女孩子咬牙切齿:“我作业完成了也得做,没完成还得做。没完没了地做!”

女孩子叹了一口气:“唉!活着可真没劲!我宁可拖着也不想做!手都快写断了!”我还没缓过劲来,我的大女儿来了一句:“我妈妈就不让我多写作业……”

“那是你妈妈!我可没那么好的运气!”女孩子说完,砰的一声,摔门走了。我赶紧开门:“哎,你看看妈妈没回家,就再上来,啊。”

女孩子有气无力地提着书包,电梯关上的瞬间,向我笑道:“好的,谢谢阿姨,知道啦!”我回来,叮嘱女儿,姐姐不高兴时,最好不要多说话。

女儿点点头,明白了。小女儿激情澎湃地说,那个姐姐不懂礼貌,不听她妈妈的话,不好好写作业,不是好孩子,不……说完就去看书了。

我不说话,就这么看着未满四岁的小女儿,叽里咕噜一通指责。原来,小孩子们什么都懂,根本不用大人多费口舌。遗憾的是,我们大人根本不太理解孩子们。

临近期末考试也没几天了,用得着做这么多卷子吗?何况语文成绩,也不是做卷子就能做出分数来的。我更倾向,用阅读量来提升语文成绩。

女孩子天天写那么多卷子,成绩为何不升反降?难道是她不够用功吗?显然不是。我觉得更多的原因在于两点:一是态度。二是方式。

至于说,学习不好的孩子,出自于什么样的家庭?还真不好说,虽说跟家庭有直接关系,但是也要看家长们的引导方式。有一点是明确的:强制性的监督,长久看来,效果不是很好!甚至,适得其反。

网络图片

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我曾教过一个小名叫小亮的孩子。这个孩子很聪明,家庭发生变故之前也很好学。一至三年级,成绩都是班上前几名,曾经还考过年级第一。

一至三年级,六学期好像都是学习标兵。如果不是因为家庭发生变故,这个孩子应该会一直优秀下去。顺利地读完初中,然后考上高中,再考大学。那就是另外一番人生。

读四年级时,他妈妈因为不能忍受他爸爸的出轨而离婚了,他判给了爸爸。他爸爸自从离婚以后就成天不着家,在外面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干起了违反法规的事,对小亮根本不过问。

即使回家,也会带些浓妆艳抹的女人回家,让小亮叫妈妈。小亮讨厌死了他爸爸,讨厌死了那些女人,无论他爸爸怎么逼,小亮也不会叫那些女人妈妈的。因此,小亮还被他爸爸骂过,说他妈妈已经不要他了。

因为这些,小亮心里更加难过,也更加想念自己的妈妈。他上课经常精神恍惚,精力不集中,成绩看着直线下降。到四年级结束时,已经滑到了中下游。

我也曾找他爸爸谈过,叫他爸爸多关心关心自己的儿子。他爸爸说他没有办法,他要出去挣钱,不然父子俩哪找钱用。他爸爸还说,如果嫌他照顾得不好,让他找他妈妈去。

那个暑假,小亮果真偷跑出去,凭着自己的记忆,坐车到一百多里远的外县找他妈妈去。找到他外婆家,外婆告诉他,他妈妈已经嫁人了,而且在外省。

小亮失望了,感觉妈妈真的不要他了。他被外婆家的人送回来后,就一直情绪低落。也不做暑假作业,也不出去和别的小伙伴玩。用现在的话说,小亮抑郁了。

开学后我知道了这事,开导他说他妈妈也是爱他的,不信等几天看,他妈妈会给他打电话的。我想从他爸爸那里要到他外婆家的电话,再从他外婆那里找他妈妈的电话。

因为自从离婚后,他妈妈电话号码换了。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他妈妈的电话。我给她去电话,告诉她现在小亮的情况。希望她经常给小亮打打电话,不然这孩子就毁了。

她妈妈说她知道的,只是她也很不方便,因为现在的老公不知道她有个儿子。她尽量找时间,多给小亮电话。还说让我多费费心,让小亮振作起来。

我说尽量,毕竟老师的爱代替不了父母的爱。随后我把小亮叫来接电话。当小亮听到快一年没有听到过的妈妈的声音,一下子哇哇大哭起来,说妈妈是不是不要他了。

他妈妈好一阵安慰,小亮终于笑了。这笑容已经很久没有出现在小亮脸上了。小亮现在唯一的愿望就是接到妈妈的电话,我告诉他,必须认真学习,他妈妈才会给他电话。

小亮又开始认真听课,认真完成作业了。虽然四年级欠下些账,但成绩很快赶上来了。可是好景不长,他妈妈打了几次电话后,又不打电话了。我打过去,电话声音说是空号。

惨了,刚振作起来的小亮一下子失去精神支柱,又恢复到前段时间那样子。成绩下降不说,还开始惹事生非。我问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说反正他是没人要的娃娃。

后来不管我怎么说怎么劝,小亮依然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做作业。而且还和初中部一些不听话的孩子混在一起,成天东游西荡。以前的那点老本,让他勉强还能考及格。

可是到了六年级,连及格都危险了。因为他根本不想学,不想做。就这样混到上了初中,成绩长期是班上垫底的。初中还没有毕业,就去职业中学报道了。

没读几天,就不去了,跟着他爸爸混去了。后来因为打架伤了人,被抓起来。现在小亮已经在监狱里关了3年,还有3年就出来了。可惜这个孩子了。

结语:除了智商原因,绝大部分学习不好的学生都是因为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有的是溺爱,害怕孩子吃苦,书也不让孩子多读会。有的是放任不管,让还没有养成好习惯的孩子自己管自己。结果可想而知。还有的就像小亮这样,家庭发生变故。孩子心理缺乏安全感,没有得到父母及时的安抚,最后自暴自弃。原本可以有个好人生,因为父母对孩子的放弃,导致孩子没有走上正途,成为家庭失败的牺牲品。

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两种极端吧:

1、家长毫无责任感,放任自流,对孩子不管不顾。

起码的生活、学习需求都无法满足。孩子缺乏必要的家庭教育,不懂做人的原则和规矩,生活习惯懒散,没有自我约束力和自控力,对未来的生活也没有规划和期待。

不爱上学,学习也不好。

2、家长太有责任感,管得很严很细,事无巨细都要插手,强迫孩子听自己话。

这样家长教育的孩子,往往小学学习不错,因为小学时,孩子还小,对家长言听计从,让干啥干啥,让补课就补课,让学习就学习。孩子的成绩往往挺好。

但是,上了中学后,孩子越来越有主见,越来越不肯听家长话,家长说东,孩子偏西,家长越说要学习,孩子越不肯学。

这样的结果是,孩子的成绩一落千丈,越来越不好。

我是亲子心理师徐婧英,更多育儿干货,欢迎关注!

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答:热爱劳动品德好,就是优质家庭。

成绩稍稍欠佳,

孩子已经尽力,

只要热爱劳动,

凸显品德高尚,

必定有所作为!

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什么样子的?

教学生涯已接近30年,教过的学生太多太多,优秀的孩子也不少,也遇到过不少学习不好的学生,孩子们学习不好有太多的原因,其中家庭原因占大很大的比例。我认为,学习不好的孩子家庭大多是这几类:

一、单亲家庭。这种家庭最影响孩子,有的孩子本来学习不错的,父母突然离异,有的孩子一时接受不了,情绪波动较大,思想稳定不下,有的父母又重新组建了家庭,都顾不上管孩子,可想而知,孩子的学习只会一落千丈。

二、父母在外打工,孩子跟着老人的!俗话说的好:“隔辈亲”,老人们总认为父母不在孩子身边,所以对孙子、孙女那是百般疼爱,惟恐有一点差错,“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真的是百般溺爱。作业又不会检查,甚至写不写作业都行,只要每天放学能平平安安地回来,这就行!你想,这样的孩子能学习好吗?

三、学习氛围较差。有的家庭家里摆个麻将桌,孩子们回家,家里总是乌烟瘴气的,声音嘈杂;有的家长晚上把电视声音开得老大,惟恐孩子听不到;有的父母三天一大吵、两天一小吵等等,这样的学习氛围,孩子能学好的太少了!

四、父母不能和学校配合的。学生在学校遇到了一些问题,只听学生的片面之词,不能和孩子、老师及时沟通,总认为老师做的不对,到学校找老师不是心平气和的,而是和老师非要争个“子丑寅卯”,甚至大吵大闹。孩子一定会受到家长影响,孩子要想学习好,连最基本的“亲其师而信其道”都做不到,他能学习好吗?

所以,要想让孩子学习好,一定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老师积极配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