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好人坏在哪里
人们从小就被教育做好人、训练做好人,长大以后,有的自信是好人,有的自许是好人,有的自命是好人,他们从少到老从老到咽气,不断如此自信、自许或自命,从来不疑有他,但是,好人、好人,他们真是好人吗?深究起来,可不见得。
现实上,世间所谓的好人,其实他们坏得真够瞧的。好人怎么会坏呢?会坏,我举出三点次要的,证明给你好人看:
好人的第一坏--不敢与坏人争。
好人的第一害处是,他们怕坏人,因为怕,所以不敢与坏人争。1965年,吴相湘因反对黑暗势力辞去台大教授的时候,他对我说:“我这回‘让步贤路’了!”
我回答他说:“吴教师,你错了,你让步的不是贤路,而是道道地地的‘恶路’!”什么叫“让步恶路”?让步恶路是好人用消极而退缩的方法,自承斗恶人不过,最初下台鞠躬,关门叹气,听任坏蛋们昏天亮地地乱搞。最初如原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所说的“这个年头儿,就是因为‘坏人都在台上唱戏,好人蹲在屋里叹气””,才越来越糟糕!
天下坏事的形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坏人做坏事;另外一个是好人容忍、坐视、甚至默许坏人做坏事。结果呢?有才能或能够有才能的好人,在无机会或能够有机会的时候,放弃了打击坏人,阻止坏人作恶的举动。于是天下的坏事,也就一件一件地蔓廷起来了。
所以,不客气地说,坏事不全是坏人做出来的,其其实好人也有份,客忍、坐视、甚至跌许坏人做坏事,乃是使坏事功德圆满的最初一道手续,好人之罪,岂能免战?
好人的第二坏--以为“ 独善其身”便是好人。
好人最大的毛病,万在消极有余,积极不足:叹气很多,挥气太少。结果他们所能做的,充其量只是“独善其身”而已,绝不是“普波众生”的好汉,但是最初,坏人并不因为好人消极叹气就饶了他们,坏人们还是要欺负好人,使他们连最最少的“独善其身”也善不好,连佛教中最低级的“自了汉”也做不成。最初只得与坏人委蛇,相当程度地出卖灵魂,帮着坏人“张其恶”或“扶同为恶”。这真是好人的悲哀!
好人所以“独善其身”,其实是一种相当成分的自欺。这种自败,原因在好人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人格的完成,其实,这一完成,还差得远哪!
为什么?因为好人价格的完成,必须是向外性的,而不是向内性的,顾炎武说他不敢领教置四海穷困而不吭气,反倒终日讲品德教条;林肯说他无法认同一半是奴隶,一半是自由人的持久存在,都说明了品德上的向外性。老罗斯福打击“财阀”,推进反托拉斯政策,坚信如果不能使个个都过得好,单独哪个也过不好。就是这种向外性的伟大实证。轻以“独善其身”自欺的好人,他们自欺到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了,其实是大错特错的,因为坏人是向外性的。好坏关系是一种此长彼消的互斥关系,自以为“独善其身”便是好人的,就好像踩在粪坑里面高叫本人不臭一样,是不能够的。
好人的第三坏--以为“心存善念”便是好人。
当“独善其身”大行其道以后,伦理学上的“动机派”便成了好人的护身符。“动机派”的走火入魔,判断一件事,不看事的本身,反倒追踪虚无缥缈的动机,用动机来决议一切。以为动机就是现实,一切要看你存心如何;存心好,哪怕是为了恶,也“虽恶不罚”;存心不好,即便是为了善,也“虽善不赏”,这样不看后果,全凭究其心迹的测量术,一发而不可收拾,就会变得舍不该舍之末,而逐不该逐之本,以为人在这种本上下工夫,就可得到正果。这真是胡扯!善绝非一颗善心,便可了事。善必须实践,必须把钱掏出来,把血输出来,把弱小扶起,把坏蛋打在地上,才叫善;反过来说,“想”掏钱、“准备”输血、“计划”抑强扶弱,都不叫作善。你动机好,没用,动机是最自欺欺人的借口,17世纪的西方哲人就看出这点,所以他们点破一“ 善意铺成了到地狱之路”。这就是说,有善意而无善行,照样下地狱,阎王老爷可不承认光说不练。
可怜的是,好人在“独善其身”之余,竟自欺到以为只需“心存善念”,便是行善了,就问心无愧了,其实这是不够的。问心无愧算什么!要问的是行动。没有行动同步作业,空有一颗好心,只是自欺欺人而已。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好人坏人是两种人,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定位。好人比较而言,听话善良,顺其自然。但容易被人利用,我们革命斗争几十年,多数都是好人被斗。好人当成坏人斗,斗好人的未必就是坏人。好人坏人时代不同,难以定性。我们普通老百姓,做好自己的工作,过好自己的日子,都是好人[作揖][作揖][作揖]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谢邀
这句话应该是蛮好理解,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有好处时也有坏处在,有坏处时当然也就有好处在。
由于人类私的存在,私欲就会导致恶的产生。只要有恶在,世界就会一直生存在矛盾中。旧的矛盾解决了,还会有产生新的矛盾产生出现,所以世界永远是在善与恶的交替中前进,善恶并存。
有善恶,就有好坏;有好坏就会生出好处与坏处两种不同的概念来。
好人出好结果,这是理所当然的。而好结果怎么又会带来坏处呢?因为好人一直好下去就是对恶的放纵,故也就把它归罪于坏处之列。
大家都能从现实生活中体会得到,善良的人们一般都是“好欺负”的人们。由于善良一般都会忍让。一让虽然算不了什么,但也是一种吃亏的表现。假使说恶继续“进攻”,善继续的忍让,恶就会得步进尺。这样就会给社会带来不良的风气,且还会不断的助长了不良风气的上升。
社会风气坏了,善良的人们一定是不会有办法来扭转的。于是善良的人们把希望寄托在“恶有恶报”的上面。
这个等式虽然成立,但也不是在任何条件下都能成立的。它需要恶到一定的程度或遇上敢于伸张正义才会成立(量变带来质变)。
再说恶,它也是有“智慧”的,当然用到恶身上只能用狡猾。它会把这个量控制在这个量与质相互转变的这个临界点附近(通常叫做踩红线,只要不越过红线太多,恶报也不会报到恶的头上)。长时期的侵占与掠夺,再通过“存在即合理”的说法侵蚀,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善加入到恶的阵营。此时,要么改善环境,弘扬善良(不是口号,是实际行动要与口号要对得上号);要么善就应该改写定义。
故好人一直好下去,就成了“老好人”。而“老好人”做到最后,就是对恶的视而不见,放任恶在适合自己生存的环境中自由泛滥。泛滥对于人们耐以生存的环境来说就是坏处。
坏人一定出坏结果,这也是理所当然的。那么出了坏结果又怎么会带来好处呢?因为坏处也会给社会进步带来积极的作用,所以坏人也有坏人的好处。
①以辩证的眼光看问题,坏处也是社会前进或进步的动力,也是事物发展的规律。社会和睦需要善,而恶又会因为私欲的存在而不断的产生,且恶也会随着社会进步而进步,不断的变化着。恶,同样具有狡猾的一面,也会回避在一个坑里摔倒两次。旧恶被抑制了,它就会产生新恶。一旦新恶产生,还得用新的善才能来加以抑制。因此,恶不断的“创新”产生,善也会不断地创新加以抑制。社会就会在不知不觉的产生与抑制的过程中得到制衡,同时社会风气也会得到净化、升华以及进步。
②以客观存在的规律来看问题。“以毒攻毒”是我们最为常见、最原始、也是最有效的一种解决问题方法。在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办法之前,以坏处对坏处也能够获得“负负得正”的效果来。故坏处对坏处也就会得出好处来。
综上所述,人类社会是一个包容的社会,善与恶都一样是不可能被消灭掉的,善与恶会一直纠缠下去,并存下去。假使说人类一直致力于消灭恶,恶消灭了,那么人类也将会不复存在,恶也是人类本身存在的一种本性。也就是说只要有人,也就有恶,人只是恶的一个载体。所以只有把人类这个载体消灭了,这个载体中的恶才可以不复存在。佛把它归类到了——劣根。人类只能在善与恶之间选择抑制,用善来抑制恶,让社会的善占领上风。使社会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趋势就好,这样人类才会越为越进步,人类文化越来越文明,人类才能越走越远。你说呢?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丰富该答案或分享你的好观点。谢谢大家!
让咱们走向艳阳天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好人做了多半辈好事儿,做了一件错事,有人会说道貌岸然,有人做了一辈子坏事,最后做一件好事,有人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总而言之正能量的人就是好人。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没有完美的人生,更没有十全十美的人。再伟大的人,再优秀的人也有短板,也有不足之处和缺点。再差的人,也有长处和优点,只是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人,正因为忽略了这一点,就看不清他们也是进步。我们看待每个人,看待每个事物,必须用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来武装头脑,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才符合客观规律。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知心难得水流万里归大海,人走千里友谊在;大树之间根连根,真心朋友心连心。
提问:好人有好人的坏处,坏人有坏人的好处,怎么理解这句话?
人世间总是说,人是笑面虎,笑里藏刀,人心险恶,等等。又有话题:只有七人与你好,也有三人与他交。
好人有好人的坏处:此话可以说,一般好人大部分都是胆小怕事,不想惹麻烦,总是说忍让,往往忍让着他人,他人以为是你怕他,他反而得寸进尺,步步紧逼人,反而成了坏事。
坏人有坏人的好处:一般双方成了对仇冤家,往往对仇冤家会处处监视你,使你不能干半点坏事,说半点坏话,他一监视你,你就要时时注意到,反而使你无忧无虑无危险,说明这样好处多多的。
我亲自看到一个事例:前三十年,有两兄弟住在一起,特别是妯娌不和谐,经常发生大草大闹,草嘴草的头破血流:最终两家都不感干半点坏事,也不感乱说半点坏话,使人好笑,两家内部不团结,外面人都说两家好样子,从不惹事纷飞,你们可以看得清楚,内部坏有坏的好处,各有各样好处和坏处。
奉劝你一句:千万不能作坏人,尽量作好人好事,只望祈求着一生一世平安的走下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