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雍正王朝》中的李卫出场次数不多,但表现可圈可点。
1、小时候机灵,在江夏镇救了主子的命。
2、夺嫡的时候到当铺骗《百官行述》。
3、监视年羹尧,回来看主子不坐轿子而是走路。
4、处死年羹尧
5、科场舞弊案,亲自抓作弊的考生。
6、在江南收拾官僚,推行新政。
7、护送弘历回京,粉碎了弘时暗杀阴谋。
8、为了替主子出气,脱掉官服殴打曾静。
……
妥妥地主子(雍正)小棉袄,我个人认为除了最爱的十三爷,雍正皇帝最喜欢的就是李卫。
雍正三年病逝,乾隆的评语是: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对于今天苦奔职场的人来说,李卫这个人,无论是真实历史人物,还是电视剧里的角色,用一生时间,从普通老百姓变成封疆大吏,都具有非常值得学习的地方。
首先,就电视剧《雍正王朝》来说,并没有交代李卫这个角色的结局。
李卫最后一次在本剧里出场,是在最后一集,也就是第44集,已经是几省总督的李卫听见曾静污蔑雍正,二话不说,直接到刑部大牢里痛扁曾静,给自己亲爱的主子雍正出气。
我们先看李卫的官帽上的顶戴——
深红色的红宝石。戴这个顶戴的官员,已经是一二品大员了。
然后这个大员把官服脱了,当着大家的面在牢房里修理曾静。
然后被雍正和将来的接班人宝亲王,也就是乾隆撞见,他的结局是很有趣的。
首先是雍正,来了以后只字不提李卫,而是把围观的大臣们训了一顿——
雍正只字不提李卫打人不对,而是骂官员们:
“身为刑部大臣,对这种无君无父之人,居然没有半点愤慨之心,居然还围观取乐。”
表面上骂周围的人,其实就是在表扬李卫,只有我们家小李,才知道愤慨,才知道为主子分忧。
然后官员狡辩说,主要是李卫把钥匙收了,我们没办法。
这个答案很显然是零分,因为雍正的潜台词是,你们居然围观取乐,都不进去帮着教育一下曾静。
于是宝亲王补刀,宝亲王也只字不提李卫,而是把围观取乐的官员们痛骂了一顿,说他们麻木不仁,忘恩负义,然后把他们都革职了。
当今皇上和未来的皇上基本上就定调调了——只有李卫心中有君父,心里有正义感。
官员们代表的就是官僚集团,官僚集团就是等着看皇帝笑话,官僚集团都不出来说话,皇帝就很尴尬,而李卫敢站出来,当出头鸟,不管采用什么手段,就很给雍正出气。
这一幕,李卫表现就满分了。
但是,雍正还有一层意思,是李卫做不到的,那就是你做恶人出来修理曾静唱白脸,让这个清高的知识分子吃吃拳头吃吃苦,先认怂,而差不多了的时候,我要站出来制止你,加恩于曾静,唱红脸,给颗糖,真正收买人心。
所以,把官僚集团的代表大臣们哄走以后,当着曾静的面,雍正开始批评李卫。
怎么批评的呢?很艺术。
也没说他打曾静这件事对不对,而是说李卫不顾官体,这哪里是批评,这是爱护。你一个一二品的大员,这么不爱惜自己的羽毛,以后怎么服众?
然后处理结果就是罚俸一年。
当年雍正清理国库亏空没做好,也是被康熙罚俸一年,但是这个罚只是告诉你你做事的方法不对,没有革职,没有降职,没有削弱权力,表示——你的心为我好,我是懂的。
而对于李卫这样有权力的人,罚俸一年根本不算什么,各种孝敬银子,各种奖励,各种陋规,要活下去不难。一年后照样吃香喝辣。
而李卫呢,连哼唧都没哼唧一下,一句话不说——
按照李卫的脾气,觉得委屈了,肯定哼唧一个皇上,奴才xxxx,但是人家一个字都没说。这一主一仆,一唱一和,一恩一威,就把事情办了——正皇帝的权威,灭百官的威风,收曾静的心。
接下来呢,马上雍正就请曾静吃自己的饭——
曾静这个喷子喷了人,挨了打,受了恩,瞬间也就痛哭流涕了。
其实古往今来的喷子都是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在那里瞎喷就是为了出位,你整死他不要紧,正是成全了他,但是你折磨他,稍微吃点苦,立马就认怂,而你对他好点,一满足他那点虚荣心,他瞬间也就软了。
最后,曾同学吃得香香的,出去就可以显摆——当今皇上的饭我吃过。
足够显摆一辈子,也足够为雍正正面宣传一辈子了。
李卫的最后一次出场,就这样用自污,自我牺牲的方式帮了雍正,帮主子出了气,同时也给了主子加恩曾静的机会。
你说雍正爱不爱他?
其实李卫的每一次出场,都是满分,小时候机灵,在江夏镇救了主子的命,到当铺骗《百官行述》,监视年羹尧,回来看主子不坐轿子而是走路,在江南收拾官僚,推行新政......
这样稳,这样贴心的奴才,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了。更重要的是,他还和图里琛救过宝亲王的命。所以如果雍正王朝有续集,这样聪明,能干,忠诚,有分寸,值得信赖的大臣,基本上就可以笑几代人了。
而真实历史上的李卫,和电视剧里其实是有很大出处的。
首先,不是叫花子,而是富户,捐官出仕。
李卫主要是搞财政和刑侦工作的,他出道是因为干盐务很出色,才被雍正重用,后来去浙江,也是管理雍正的最大的税仓,换句话说,虽然学历不高,但是特别能搞钱。能搞钱的大臣谁不爱?
在雍正朝,雍正对他的评价是——
“此筹是,览而不嘉悦者,除非呆皇帝也。此时,天下督抚与朕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李卫到了乾隆朝照理说也可以有一番作为,但是李卫有肝病,身体不好,加上是劳模,日夜操劳。
乾隆三年(1738年)八月,李卫在随乾隆帝拜谒泰陵时,突发肝病。同年十月病休还乡,然而还来不及还乡,就吐血身亡,享年五十二岁。
五十二岁,对于一个古代官员来说,真的死得太早了,本来还可以走二十年,然而他年轻而辉煌的政治生命,就此也就戛然而止了,非常遗憾。当然戛然而止也是好处,因为伴君如伴虎,鬼晓得以后的权力斗争会出现什么问题,而就此成为一个完人,就是给自己政治生命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乾隆的评语是:
“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总结李卫的一生,忠诚,机敏,能干,这也是今天奋斗的人值得学习的优点。
坚持优质原创,希望各位大佬多多鼓励!
《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现在不少的清宫戏都围绕着康熙、雍正、乾隆的故事展开,尤其是讲述他们的后宫如何争宠、争位,前庭如何争权夺利,时时刻刻都充满着阴谋、狡诈。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讲述了雍正因得到了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还有李卫等人的鼎力相助才得以登上大位,然而年羹尧和隆科多的下场是极其悲惨的,那么雍正的心腹大臣李卫的下场又是如何呢?
雍正的继位是否正当到现在依然还是个富有争议性的话题,而雍正能当上皇帝还多亏了他手底下的几个大臣,在明里暗里都扶持他,这才让雍正得了民心,这其中就有年羹尧、隆科多、田文镜、李卫等人,在这几个人当中就只有李卫的结局算是比较好的了。年羹尧在康熙统治时期也是一个重臣能力是不容置疑的,但年羹尧恃宠而骄,翅膀硬了就变得很嚣张,最后雍正也受不了了,就把他处死了,还连累到他的家人,下场非常惨。
而隆科多和年羹尧一样,也是辅佐雍正的重臣,却与奸人结党营私被雍正发现,这样的人也留不得,雍正治了隆科多四十一条罪名,把他幽禁而死 ,如果他们二人能够安分守己一点,恐怕也不是这个下场的了。
田文镜是靠着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从监生走到了巡抚,凭借政绩得到了雍正的重用,而他也借着受宠更加严厉苛刻,历史上他清廉正值,做事干练,有人写给雍正弹劾他的文书也是多到可以把他盖起来,他的位置却始终巍然不动,由此可以看出他在朝中是有多么得宠,田文镜还曾经隐匿河南水灾,但是雍正仍然包容了他,田文镜于雍正十年十一月病逝,享年七十二岁,雍正念及他是忠臣,为他修建了陵墓,但是因为碍着乾隆修建陵墓的地盘,在乾隆中后期,田文镜的墓不慎被当地守陵大臣夷平了。这也是非常惨的事。再来谈谈本文的主角李卫,在电视剧《李卫当官》里,当时讲到李卫出身贫寒家庭,家境落后,从小大字不识,没有什么素质,但是有自己的小聪明,所以当四阿哥和十三阿哥到民间办理案件的时候,李卫借机投靠了四阿哥,成为四爷党,从此以后就一步步参与斗争,跟着雍正混了,这些都不过是电视剧中的故事情节。实际上李卫出身富户人家,家里很有钱,也从小接受正常的教育,只是李卫自己没有考上科举,而是通过买官的方式混进了官场,这个方法不是很正直的方法,幸好李卫当官之后,没有因为买官而将腐败的习惯带到官场。
后来李卫在兵部工作时结识了雍正,也参与了四爷和八爷的斗争,众所周知,康熙晚年的时候,四爷党和八爷党是两大最强的派别,他们暗地里斗争得非常激烈,李卫在雍正的手下一直尽心尽力,为皇上分忧,为百姓解愁,甚至后来还帮很多查私盐,主持修筑堤坝等等。
在雍正去世以后,乾隆继位,李卫的官职确实降了一些,毕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李卫监管直隶河,时常帮助穷人要回在那些贪官污吏手中的土地。而且还把这些贪官污吏告到了皇上那里,因为这件事乾隆特别喜欢他,喜欢他的正直和严肃,而且他和别的官员不一样,李卫他全心全意的为老百姓服务,雍正死后,他继续得到乾隆的重用。
乾隆在位三年后,李卫因病去世,享年五十一岁,乾隆皇帝非常伤心,并给了他很高的待遇厚葬,还加封李卫为总督,要知道,,在古代总督相当于一品官员,这就能够看出乾隆对李卫也是非常重视的、并且是对李卫一生的一个认可。
李卫不同于其他几个大臣,他在民间的名声相当好,大家都比较敬重他,李卫是雍正朝的重臣,生前非常风光,死后也得以光宗耀祖,比之嚣张跋扈一时落得赐死的年羹尧要好得太多,他是清代大臣中的典范,也是清代统治者大力宣传的人臣楷模,这样的人怎么不会有善终呢,因此说李卫也算是彻彻底底的人生赢家了。《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由著名作家二月河所创作的“帝王三部曲”可谓轰动一时,它们分别是《康熙王朝》、《雍正王朝》和《乾隆王朝》。对这三部帝王系列剧,笔者个人全都非常喜欢,尤其是第二部《雍正王朝》,更加令人记忆深刻。
在胡玫执导并由唐国强、焦晃等老戏骨出演的《雍正王朝》中,不仅颠覆性地塑造出了一个忧国忧民和任劳任怨的封建帝王雍正,还成功刻画出了他的心腹宠臣李卫。
在《雍正王朝》中,李卫是出身低贱的乞丐,一次偶然的机会跟随皇四子胤禛入潜邸成为了他的包衣奴才。
“九子夺嫡”中,胤禛成功突围胜出并登基称帝,开启了自己的雍正王朝。自此开始,李卫的美好时光正式开始了,他在雍正的宠信下,先从小吏做起,很快成为布政使,再到巡抚直至总督,成为满清的一名封疆大吏。
在此期间,他不仅没有循规蹈矩,反而屡屡做出出格之举,比如打压文人、越级弹劾、擅闯贡院、私刑重犯、夜审曾静、参与储争……。总之,以上任何一件都够得上死罪,可李卫不仅安然无恙,反而步步升迁。
不过,以上都出自《雍正王朝》的演绎,并非真实的历史。接下来,我们一起还原历史,努力走近并了解李卫这个真实的历史人物,了解他为何能在雍正时期成为宠臣,以及雍正过世后他的最终结局。
李卫(1687年——1738年),字又玠,江苏徐州人。他并没有通过科举考试,而是以捐官的身份入仕,先后历经了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当年的李卫断然不会想到,自己会在两百多年后异常火爆,皆因为一部《雍正王朝》使得“李卫当官”的故事风靡民间。
康熙末期时,家境殷实的李卫怠于读书,通过捐资的形式获得了一个员外郎的虚职。当然,这样的身份显然不会得到重用,他在康熙一朝都默默无闻。
雍正登基后,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他开始不断起用新人。在怡亲王胤祥的举荐下,无根无派的李卫居然由员外郎被直接提拔为正五品的户部郎中。对此,笔者翻阅了许多史料,也没有找到怡亲王和李卫之间究竟有何联系。
自此开始,李卫才第一次见到雍正帝,之前二人没有过任何的接触。通过两次面谈,雍正竟然对于李卫非常欣赏,从户部郎中起,他先后担任了云南巡盐道、浙江巡抚、两江总督、兵部尚书、直隶总督等职。
而且,他的升迁之路非常迅猛,几乎是一年一步,很快就成了雍正朝的重臣和宠臣。据《清史稿》记载:
朕于心关切者,鄂尔泰、田文镜、李卫三人耳。
能成为雍正最宠信的朝臣,李卫的确有许多可取之处,比如不畏权贵、公正清廉、勤于政务等方面。除此之外,李卫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忠于一人”,除了雍正本人以外,其他的“过去佛”和“未来佛”都是浮云,他只认“现在佛”。
在雍正过世后,弘历登基史称乾隆帝,李卫继续担任直隶总督一职。
虽然失去了雍正帝的庇护,但李卫的脾气性格依然如故,对于贪赃枉法之事继续铁面无情。在乾隆二年,他就开始弹劾诚亲王,理由是姿意放纵自己的下人危害地方。
乾隆登基不久,本不愿意惩处自己的宗亲,但李卫却不依不饶。无奈之下,他只得下旨斥责了诚亲王并且罚俸一年,之后还赏赐李卫四团龙补服。这个“四团龙补服”,虽然不像“黄马褂”那样出名,但却是非常高贵的恩赏,通常情况下,除了亲王和郡王以外,只有极个别战功卓著的满臣才有资格受此奖赏。
纵观满清近三百年的历史,只有过五位汉臣获得过赏穿“四团龙补服”的殊荣,分别是马见伯、岳钟琪、史贻直、李卫和朱珪。
不过,乾隆初登大宝,虽然碍于父亲雍正的情面继续重用李卫,但他对于李卫的“豪横之举”并不欣赏,多次进行过委婉的提醒。还好,李卫在乾隆三年就病逝了,没有成为“第二个张廷玉”,也算是善始善终了。
《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历史上李卫在乾隆三年病逝,不仅李卫得到善终,他的几个儿子也都在朝廷为官,他的长子更做到两广总督,可以说李卫是荫及后代。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没有交代李卫的下场,但是在雍正去世后,李卫的结局应该不会太差,这主要有几点。
一、李卫这个人绝对是大智慧,虽然不学无术,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偏偏能得做高官,这是因为他自己能清楚的认识自己,没文化、没根基、没圈子,和其他官员格格不入,受尽排挤,但是他能死死抓住一点,就是忠心,他知道自己只要事事忠心,其他的问题都不是事,有事情有雍正兜着,所以说他为人做事,不走寻常路,不按套路出牌,甚至有点出洋相,只求结果不问过程,只要雍正知道他忠心就好,而且李卫还都能把事办好,这说明他的能力也不低。
在《雍正王朝》后面,李卫还跑到监狱脱了官服去揍曾静,这时候李卫可是一二品大员了,李卫打曾静,是因为曾静污蔑雍正,你敢污蔑主子,我就要修理你,然后就是雍正带着后来的乾隆到监狱里撞到了,虽然说李卫被罚了一年俸禄,但是李卫一句怨言都没有,换别人搞不好还会嘟嚷一下,这在雍正和乾隆眼里,当然很满意,李卫心中有君父,有正义感。
二、雍正帝的后半生,一直为了新政而奋斗,李卫在推行新政上非常卖力,这当然让雍正很满意,不过李卫懂得处理事情,他负责的摊丁入亩并没有让士绅阶层损失太大利益,也就是从蛋糕上薅点奶油下来,所以实际上他并没有得罪士绅阶层。
李卫对于读书人是非常尊敬的,在科考舞弊案中,副主考李绂发现考题泄露,主考官隐瞒不报,李绂是读书人的领袖,是一个自命清高的人,从心里是看不起李卫的,但是在科考舞弊案中,李绂先去找三阿哥,三阿哥不敢插手,就指点李绂去找李卫,李卫这个当时的“浙江巡抚”就帮忙把这件案子办了,这要换别人就是掉脑袋的事,可以说李卫赢得了读书人的好感 ,士绅阶层自然对他印象更没那么差了。
三、《雍正王朝》中,夺嫡也是主要剧情之一 ,康熙晚年的九子夺嫡,诸皇子为了皇位是互相拆台,勾心斗角,最终雍正赢得了皇位,在雍正王朝中,虽然夺嫡范围小,但也是很惨烈,皇三子弘时想要刺杀弟弟弘历,是李卫和图里琛带着人护送弘历进京的,雍正在决定赐死弘时这件事上,李卫的一番话也起了很大作用,李卫是个聪明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只是侧面的说康熙当年太宽容了,明知道老八他们心术不正还一个个加封,将难题留给了雍正。
雍正害怕夺嫡的难题延续到下一代,造成兄弟自相残杀,所以狠心赐死了弘时。认真说起来,李卫也可以算是弘历一方,雍正派弘历到江南李卫那里体恤民情,李卫自然与弘历亲近一点,弘时派人刺杀弘历,李卫与图里琛护送弘历,当然不会容于弘时,如果弘时不死,夺嫡依然继续,对于李卫来说当然害怕心狠手辣的弘时掌权,只有弘时死了最安全,这样李卫对于弘历不但护驾有功,还是扶持他上位的功臣。
由以上几点可以看出,李卫不管是电视中还是历史上,都应该是能得到善终的人。
历史上的李卫出生于富户,捐资入官,从一个五品员外郎的闲职,不过十年时间,成为朝廷一品要员,封疆大吏,升迁速度不可谓不快,乾隆三年十月,李卫因病去世,年五十一。
乾隆评价他:“李卫才猷干练,实心办事,宣力封疆,无少瞻顾,畿辅重地,正资料理……今闻溘逝,深为悼念。”
《雍正王朝》雍正去世后,心腹李卫的下场如何?
李卫当初仅仅是一个小乞丐,后来却俨然成为两江总督,这样的逆袭让人有点羡慕。关于李卫的成功,有机缘巧合的地方,也有许多可圈可点的亮眼之处,但这个大字不识几个的人,真的就能在今后的权利之争中安然无恙吗?
《雍正王朝》中,对于李卫最后的结局,并没有详细的交代,想知道李卫最终的结局如何,我们就不得不从历史上的李卫下手。其实李卫的结局和电视剧还是有很大出入,出生于江苏徐州的他,家里还是蛮有钱的,毕竟家底殷实,手中拥有大量可以支配的资源,恰恰与电视剧中唱了反调。
至于他的仕途之路,可完全是富二代作风,有钱本生就是一种天然优势,想做官除了自己考取功名,也有一种最为便捷的方式:买官。
但是直接花钱买官是会犯法的,为了避免遭人口舌之嫌弃,李卫就打算用捐款,先来笼络民心,引起官府重视,最终也是弯道超车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员外郎!
有一个赏识你的人是很幸福的,但却并不能保证这种幸福长久,那个人要是先行离开这个世界,活在别人的阴影下着实痛苦。
李卫的前半生,也就是在雍正去世之前甚是幸福,但是雍正的去世,也让他的日子一天不如一天。
除了雍正的死之外,还有什么造成了李卫的后续生活不如意的呢?直接被贬官降职
李卫在乾隆时期,刚开始就被贬为直隶总河裁营田的观察使,这个官职就有意思了,作为专门管理河道的职位,足见李卫当时已经不得宠了,好歹曾经也是大名鼎鼎的总督,现在这就有点嘲讽了。
郁郁不得志一命呜呼
当官要是不为民做主,甚至连为自己都做不了主的时候,怕是不如回家种田,前后反差待遇简直不要太大。
雍正时期,可谓是皇帝眼前的红人儿,影响力与权利一点都不差,但是现在却在乾隆这里栽了跟头,最终李卫去世于乾隆三年,虽然当时按照总督的规格举办葬礼,但是人都死了,又有何用呢?
乾隆命令足以说明一切
看到功成名就的李卫,最终也不得不淹没在历史的洪流当中,当时乾隆在南下巡查的时候,无意间去到花神庙,庙里边的李卫雕像引起了他的注意,边上林立他妻妾的雕像,号称“湖山神位”这让乾隆看着极为不爽,当即下令拆除,还怒斥李卫这是居功自傲。
乾隆对于李卫此前的态度也就不难理解了,对于这位陪伴三代君主的大臣,有过辉煌,也有过落寞,或许这就是人生!
李卫很有自知之明,他明白自己读书少,但是关键会来事儿,况且还特别尊重读书人,也正是他这种谦卑的态度,注定让他在雍正那里得以重用。
古代科考,对于徇私舞弊也相当重视,当时科场发生舞弊案,李卫的处理态度就让光大读书人相当满意。
李卫看似风光的背后,其实也是也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与努力,幸亏他为人低调,没有在朝廷树敌,再加上他对于雍正的了解,自然也就安然无恙,
无论在乾隆时期如何,但是最起码在雍正手下还是相当谨慎,也算是死得其所,只不过最终的结局可能和他心目中的目标差距挺大的,毕竟谁不想留下好名声。
乾隆贬他官这事儿,李卫可能怎么也没想明白,也或许是乾隆对他的考验,但是最终的想法目的,或许只有他俩知道了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