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贾诩对蜀汉的诸葛亮和东吴的陆逊评价:他认为诸葛亮“善治国”,而陆议则“见兵势”。

后世看来这个评价是中肯的。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出山,辅佐刘备。

未出茅庐就知天下三分的诸葛亮,难道就看不出汉室已经名存实亡吗?

匡扶汉室难道不是一句空话吗?

看不出刘备跟曹操、孙权一样,想得是自己图谋霸业称帝吗?

追随刘备,难道就因为刘备姓刘,是汉室宗亲吗?

曹丕称帝后,封献帝为山阳公。刘备就认为献帝已经被害,于是在成都为献帝举行了隆重的葬礼,然后称帝。

能掐会算的诸葛亮就不清楚这一切的意图吗?

刘备汉中称王,关羽心灰意冷,一意孤行发动襄樊战役,即使不能匡扶汉室也要杀身成仁,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刘备宁愿不要荆州,也要做皇帝,诸葛亮不清楚吗?

这一切的一切,只能说明诸葛亮出山的目的大有深意,绝不仅仅是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感动了他,而是他期望成就刘备的同时,更要成就自己。

这也是刘备在世,诸葛亮一直得不到被放手使用的原因所在。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但我更倾向于认为诸葛亮是张良、范蠡。

诸葛亮没有野心,但有超强的理想追求;

不贪图荣华富贵,但一定要留名于世。

比如五出祁山造木牛,六出祁山造流马,诸葛亮精力过剩,就希望有生之年给后世多留下点东西。更多的是留下他的名声,到现在也没人知道木牛流马是咋个原理。

一个真正的发明家,是希望造福于后世的。

即便出于政治、军事的需要,暂时保密,但也应该想办法流传下来。

但诸葛亮想得最多的是留名,是否惠及后世,还在次要。

诸葛亮的确是聪明无比,但对于后世的贡献还真不大。比起奸雄曹操来,差距很大。

司马徽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

难道诸葛亮就不清楚吗?

《隆中对》令刘备茅塞顿开,但我认为,即便没有诸葛亮的预见,刘备取得荆州和益州也没啥大问题。因为在这个具体的过程中,诸葛亮并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其一,诸葛亮建议刘备取襄阳,刘备没听;

其二,刘备派遣诸葛亮游说孙权,即便没有诸葛亮,孙权也会抗曹;

其三,取西川,庞统是始作俑者,诸葛亮只是后期的介入。

诸葛亮真正发挥作用,还是在刘备病逝以后,维持了蜀汉苟延残喘四五十年。

尽管对益州有一些经济建设的贡献,但与导致中国历史三百年的混乱相比,简直微不足道。

如果诸葛亮不出山,蜀汉就不会持续这么久的时间,曹魏就可能尽早统一天下。

或许司马氏家族就没有机会,也就没有西晋之后长久的南北朝混乱的局面,百姓就不会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三百年。

纵观历史,谁做皇帝不行呢?对百姓好一些就行。

曹丕明白禅让究竟是咋回事,现在后世都明白了是咋回事。

禅让有啥不好呢?

如果不是隋文帝杨坚接受禅让,中国混乱不能统一的局面,啥时候会结束呢?

张良协助刘邦取得天下,毕竟开创了东西汉四百年的统一王朝;

范蠡跟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掉了吴王夫差又如何呢?仅仅就是成就了自己的英名而已。

范蠡几次成为首富,又几次散尽所有财富,无非就是想证明他不仅能从政,而且下海经商也是高手而已。

诸葛亮出山也无非想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而且有一些经典杰作。

把诸葛亮的一生,放在整个历史长河中看待,其实名不副实。

如果诸葛亮把自己的聪明才智,用于著作或发明创造,惠及后世,一样流芳百世。

如此,或许诸葛亮更伟大。

这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他没有能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窠臼。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通俗的说就是累死算了,反正也没有个啥结果,尽上力留个名吧。

不喜勿喷,欢迎睁眼看历史。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及时的、大规模的向汉中遗民。

关于诸葛亮的失误,历来争论不休,众说纷纭,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有人说他用人不当,马谡丢失了街亭;也有人说他事无巨细,大权独揽,不注重人才的招纳和培养,以至蜀中无大将;还有说他,行事矛盾,既要联吴抗魏,又坚持占据荆州,拒不归还;更有甚者说他为求流芳百世,辅佐已经名存实亡的汉室,令曹魏晚统一了天下。

身为丞相的诸葛亮,先后曾组织六次北伐,而这六次北伐又分为六次战役。

蜀军北伐的第一个战役便是街亭战役。街亭战役失败的因素有很多,许多人想到的是诸葛亮的检讨,从检讨中看出丢失街亭是由于诸葛亮错用了马谡,事情难道真的就这么简单吗?当然是否定的。

其实,即便是马谡守住了街亭,蜀军还是要撤退的。街亭战役的失败还有很多客观因素制约着,比如,粮食供给,运力不足就是导致街亭失败的主要原因。

公元228年蜀汉建兴六年春,诸葛亮率蜀军主力从汉中出发到达祁山地区后,然后亲自率部进攻陇西郡、南安郡,马谡则进占街亭,高详屯守列柳城。

诸葛亮则率蜀军主力进驻到,祁山之北、街亭之南的邽城之郊,并将行营设在此处,蜀军的粮草也储备于此。

邽城离街亭大概有一天的路程,一来是方便去救援街亭,二来是方便将粮草运送到祁山前线及各部队前线。

从蜀军的粮食储备来看,邽城储备的粮食几乎全部来自于汉中,而汉中的粮食又来自于成都,因此运粮的任务可谓是相当繁重。

当时,蜀军北伐的人数多至10万,为解决这10万人的粮草供给,将直接考验着蜀军的运力问题。

从汉中到祁山,虽没有难于上青天的蜀道,但是崎岖难行的秦岭,也是让蜀军苦不堪言,更何况此时还没有发明木牛流马。

整个街亭作战用时46天,从祁山撤回汉中用了12天,那么前线主力用时就是34天。

假设作战部队每人用粮2斤,10万人34天用粮就是680万斤,如果运粮兵每人挑粮100斤,自己用粮30斤,送到祁山也只有70斤。

假设5万人运粮,也只能运到350万斤,可谓缺口巨大,即便有畜力运送,考虑到草料、武器、衣物等物资,再加上山路难行,直接可以抵消,甚至可以忽略不计。

有人会说,那可以增加运力,但是蜀国的人力资源会将其直接制约。假设一年运粮是300天,每人运粮是5趟,自己往返消耗30斤,实际送到的才是40斤,5趟总计送粮200斤,而这10万人,一年消耗需要5000多万斤,而为了运送这5000多万斤粮食,需要20多万人常年奔波在成都到汉中的运输现上,这对于蜀国来说,绝对是不可能的事。

所以,运力不足导致祁山前线缺粮,祁山前线缺粮的必然结果就是街亭战役肯定会失败。

北伐的第二个战役是陈仓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写道:“冬,亮复出散关,围陈仓,曹真拒之,亮粮尽而还。”

北伐第三个战役阴平战役,勉强算是个收复的战役。

北伐第四个战役阳溪战役,收复了武都郡,夺取了阴平郡,魏延一战成名,蜀汉影响力深入到羌中。

北伐第五个战役祁山战役,“夏六月,亮粮尽退军...”

北伐第六个战役五丈原战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

北伐六个战役,三个战役是“粮尽退军”,另外三个是“每患粮不继”,由此看出北伐的六次战役都不能说粮食充足。

蜀汉平原沃野千里,自古富足丰饶,加上诸葛亮善于治国,粮食生产自然是没有问题,蜀军缺粮,关键是能不能将粮源源不断的送到北伐前线。

粮食运输的困难不单单是“秋夏之际,值天霖雨”,更多的则是道路遥远,深沟高壑,道路崎岖难行,从汉中到街亭、到祁山、到陈仓、到阴平、到五丈原无不是数百里崎岖难行的山路。

而汉中的粮食又全部来自于成都,运粮者大部分又是军人。从成都到汉中有1000多里,除了300多里的平坦之路,剩下的全是难于上青天的蜀道。

平坦的路可以用畜力运输,而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只能靠人挑。而此时蜀国的男女人口一共才94万,除掉老弱病残,带甲将士,青壮年男性也只有20余万人,还需要种田、商贾,人力就显的相当紧张。由于人力的紧张,蜀军运粮更是难上加难。

所以完全从成都运粮到汉中,犹如扬汤止沸,绝不是长久之计。与其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不如在汉中就地供应,多产粮食。

汉中因汉水而得名,自古土地肥沃,灌溉便利,适宜人类居住,如果以农民为主力在汉中开垦,多产粮食,自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蜀军粮食问题。

诸葛亮虽然在汉中也安排了军人军垦,但是战事一来,蜀军又基本上顾不上军垦,以至汉中军垦形同虚设。

不知道诸葛亮当时是出于什么考虑,为何没有及时向汉中大规模的移民,唯一的移民记载也就短短的一句话:《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千余家移民汉中,无异于杯水车薪,根本不能解决汉中大规模的开垦问题。

当时汉中的土地能容纳9万户,大概40余万人,按照两户农民养活一个军人的比例来算,汉中可以供应三万蜀军全年的粮食,也可供应10万蜀军100余天。

没有大规模及时地向汉中遗民,这也许就是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误

古人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看来诸葛亮的运筹帷幄,天下奇才,善于治国,还是有所局限,目光有所欠缺,不能从国家长远处出发,进行谋划。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谢谢邀请!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就是跟错了人。他追随刘备,尽最大的努力,形成三国鼎立,就这个地盘,结果被关羽丢了荆州;刘备为了给关羽报仇,几乎败光了家底,只得跟随贪图享乐的刘禅;为报先主知遇之恩,多次出师北伐,无功而返,最后病死五丈原。

若他不跟随刘备,跟随曹操,曹操不会败于赤壁。赤壁一战,曹操一旦取胜,天下就是曹操的了,就不可能有东吴的政权了,也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百姓也不会经历这么多战乱之苦。若跟随孙权,至多两国对峙几年,最终东吴还会灭亡。看来诸葛亮还是跟随曹操是对的,因为此时的东汉王朝气数已尽,就凭诸葛亮的经天纬地之才和对主子的忠心,蛮可以做魏国的丞相,就是官职小一点,也是能光宗耀祖的,不会给后人“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感叹。

诸葛亮确实有才,和当时的郭嘉、周瑜、庞统、荀彧等人都是齐名的,现代人把他作为智慧的化身,他明知道跟随刘备不可能统一天下,却跟随刘备,确实是一生最大的失误。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侍,诸葛亮最大的失误和缺撼就是克己复礼恢复汉室,天下大势🈶志者事竞成,名花乱投仅辅佐了大耳贼刘备,刘备自🈶了荆州后和入川中后,对诸葛亮以大不如前,错留关羽镇守荆州,若留赵云,惑魏延不会🈶荆州大败,其二,事必躬亲凡五十仗者必亲力亲为,陏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手下确失大将🈶担当血性者。蜀亡于人才缺失,鼠目寸光。其三诸葛亮用人不如刘备,才会马参军大意丢街亭。以致北阀大业半途而废,其四,不惜民力穷兵黩武五阀中原导致蜀国耗费过度伤民损国。如按诸葛亮计他为分裂分子,即生亮何🈶曹。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什么?

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是先劝刘备进位汉中王,又主张让关羽出兵取樊城!以致造成以后败绩!〇第73回,曹操汉中败走,刘封王平等攻取上庸诸郡。此时刘备得两川兼荆州上庸之地,此时应向荊州增兵添将,以刘备守西川,孔明以荆州为大本营北伐曹操…。但孔明并没有这样做!反而力劝刘备称王汉中。表到许都曹操大怒,欲起倾国之兵伐蜀,后用司马懿之计派满宠去东吴,联合孙权出兵取荆州。本为吴蜀联合变成吴魏联合,关羽听命先出兵取樊城襄阳,犯骄兵之忌,先胜后败失荆州而阵亡!〇后有刘备以私废公出兵伐吴,也犯骄兵之错,亦先胜后败,托孤于白帝城,蜀国元气大伤!国家政权入后主手中,不思进取,从此蜀国便走上下坡路。可以设想,若荆州不丢,关羽不死,刘备不伐吴,没有全军覆没之败,刘备再执政七八年,励精图治,前途必然可观!○造成以上的败绩,都是由刘备先称王,又命关云长主动出兵取樊城,这些错误的行动造成的![而产生这些错误的实质是,孔明刘备都过于轻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