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玉米出杈子的原因有多种,比如:种子的问题、土壤肥沃度、种植习惯等。
一、品种多数玉米品种出杈的习性特点,有的玉米种子怎么种也不出杈。所以,选种是一个避免出杈的措施原因。
二、土壤肥沃度一般情况下,同样的种子,土地肥沃的地块因营养过剩,易出杈子,贫瘠的土地不易出杈子。因为土壤瘠薄,玉米自身都难以茁壮成长,根本没有多余的能量长杈子。
三、种植习惯玉米种植要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减少玉米出杈子的几率。通常玉米出杈子,都是土地肥沃,种植密度不合理及边垄、地头,主要表现在过于稀植或玉米植株分布不匀的情况下,稀植处的玉米最易生杈子,稠处的玉米不生杈子。
因此,在种植玉米上,了解了玉米出杈子的原因,在生产管理上加以注意,就可大大减少玉米出杈的几率。合理密植是很重要的一环。
玉米出了杈子怎么办?掰掉或不掰掉?哪个好!各有说辞,这个问题是已经争议很久的问题。
我的观点占据中立态度,也就是说无所谓。理由是土地肥沃,玉米生长健壮必然丰收。“猪肥不怕虱子咬”!偶尔出些杈子,对总产量影响不大。
再说了,尤其是夏玉米,夏伏天热得很,钻到玉米地里去掰杈子也不爽,目前又没有机械化掰玉米杈子的。人工作业太受罪。
当然了,如果不是杈子特别多,掰掉也不错,起码能减少养分的无效浪费。使营养更充分供给玉米植株,棒子更大,更高产。
至于有“专家”称,掰掉玉米杈子,病虫害会从伤口处侵入,增加玉米染病受害发生。这样说虽然有一丢丢的道理,其实并不用太纠结。试想,难道不掰玉米杈子每年的玉米病虫害或许就不发生了吗?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
所以,你愿意掰掉就掰掉,不愿意就算了,玉米高产与否,和这个没有多大关系。
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玉米叉子即分蘖,有的地方也叫傍骨。
一、产生分蘖的主要原因
1、 植株感染粗缩病。
2、苗后除草剂产生的药害;
3、 控制植株茎秆高度的矮化剂形成的药害。4、苗期高温、干旱造成的影响。
5、地下害虫咬食生长点。
虫害引起的分蘖
虫害引起的分蘖
以上这五种情况,都是玉米植株的顶端生长点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植株矮化并产生大量分蘖。这几种情况主茎基本不能正常生长,一般没有产量。去与不去没有多大差别,去增加人力投入。
6、分蘖与品种有关,个别品种易出现分蘖。7、高水肥条件下、种植密度小的情况下也易产生分蘖。8、特殊年份造成分蘖,只是不同品种分蘖程度不同。
只有以上这三种情况考虑去与不去。
二、分蘖
1、过去教科书都讲去分蘖,原因是分蘖和主茎争水争肥,影响田间通风透光,影响主茎正常生长发育。
2、前几年有人提出不去分蘖,原因是分蘖可制造营养物质,有利于主茎生长。并且说分蘖长到一定程度会自身自灭,所以不用去。我们常见下面情况,分蘖没有出现自灭,并且一直生长着,有的和主茎一样高。收秋时常见分蘖顶端象返祖一样可结少量玉米粒。
三、现在来讨论去与不去:
1、如果分蘖生长缓慢,远远矮与主茎,小编认为这种分蘖就不去了,或中耕时用土封死,这样的分蘖到秋天时基本见不到(自生自灭)。
分蘖生长缓慢
2、如果分蘖生长迅速,和主茎高度基本相同,小编认为这样的分蘖最好去掉。但去分蘖时要考虑本地块或周围地块黑粉病情况,如有那就不能去,否则去分蘖留下的伤口会感染黑粉病。
分蘖生长迅速基本和主茎一样高(顶部有返祖样的为分蘖)
分蘖生长迅速基本和主茎一样高
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玉米丫子削弱了玉米生长的顶端优势,可以起到控旺作用:凡是丫子多的玉米主茎形态上都是矮粗胖,丫子越多,主茎旺长的可能性就越小。植株矮粗胖才是丰产的标志!
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玉米出杈,是个别品种,出叉也是正常的好现象,正是因为水肥充足,意味着丰收在望,杈子可以除掉也可以不除掉对玉米产量没有任何影响。
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玉米分叉实际上是指玉米在生长的过程中从根部或者其他部分重新分蘖的一种现象。目前玉米分叉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品种问题,玉米本身就含有分蘖的特性,有的品种分蘖特性较强,有的分蘖特性较弱。例如青贮玉米品种的分蘖力就很强,这种分蘖特性是利于生产上的,因为这样分蘖特性是生产上获取较高的茎叶产量所必须的。但是像甜糯玉米品种分蘖性较强,田间容易出现分蘖现象,这种分蘖特性在农业生产上是不利的。目前市场上大多数普通的玉米品种,分蘖力很弱,田间一般不易出现分蘖现象。二是营养过剩,不施或少施有机肥,不施底肥,仅以尿素等单一的氮素化肥作为追肥施用,尤其是在玉米生长苗期的中期,会造成养分的“断档”现象。因此养分不平衡也是造成玉米分蘖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当玉米穗因病虫害或者自然灾害等因素造成过早停止生长发育时,会刺激根部发芽。因此生产上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决定是否要清除玉米的分叉。如果玉米是用作青储饲料,玉米的分叉可以保留,但是要注意补充养分和水分。如果是想要收获玉米,则要及时的拨出玉米的分叉,仅保留一个主干。
玉米出叉是什么原因?
产生玉米分蘖(丫子)的原因分析
1、品种。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有的品种分蘖多,有的品种分蘖少。顶端优势弱的品种在不良环境影响下更容易产生分蘖。
2、密度。稀植时,或在缺苗断条及低头等处,几乎所有的玉米杂交种的植株都能适时的利用土壤中有效养分和水分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分蘖。同样的品种,种植密度小的时候,分蘖多一些,反之少一些。
3、播种时间。播种早的,分蘖多一些,播种晚的分蘖(丫子)少一些。
4、土壤肥水力。土壤肥水力越高,分蘖越多。在生长初期的头几周内土壤养分和水分供应充足时,分蘖能最大限度地发出,分孽性强的杂交种每株可能形成1个或多个分孽,如果生长季早期环境适宜即使在高密度下也仍能如此。
5、由于玉米植株的顶端生长点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植株矮化而产生分蘖。比如:植株感染粗缩病、苗后除草剂产生药害、控制植株茎秆高度的矮化剂形成的药害等都可能生成玉米分蘖(丫子)。
感谢您关注农地圈:东方花雪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