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谢谢悟空问答邀请!
这类内容的问题在问答里讨论过多次了,也可能不是一个人提问的。既然平台邀请,但愿千万别判为重复回答!
我认为理论上说,粮食涨价农民当然是高兴的事,也应该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粮食数十年来涨幅微小,和其它商品上涨的幅度没法相比。但是,我要说的是,如果不能做到和粮食相关的物资不涨价,只有粮食涨价,那么,粮食涨价就没有实际意义了。等于白说,农民照样种地没意思,不能靠种地生活。
因为,水涨船高!粮食刚一涨了点,随后和粮食密不可分的农资蹭蹭的往上涨了。原来玉米每斤1元时,化肥(尿素)百十块一袋。玉米每斤涨了2毛左右,化肥每袋能涨50元左右。这粮食涨价还有多大意思,老太太还是娘们。
所以,做不到控制和粮食有关联的其它物资的价格,空谈粮食涨价都是没用的。根本提高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怎样才能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呢?一、粮食涨不涨价不是主要因素,其它农资不涨价就行。
二、提高种地农民的补贴力度,或种地产量高有奖激励方法,规定具体方式,如设定一定的亩产量,超过的每斤双倍价格,或发高产奖励。
三、按农村户口人口平均分配土地,使真正务农的农民有地可种。
四、增加农民社会福利待遇保障,农民也实行退休制,缴纳社保,退休后有退休金。
这个很重要,估计也很难办到。如果农民适当有点退休金或许还行。真有了和城市人一样的退休金,我估计其它行业都没人干了,都要跑回来当农民了。农业、农村、农民真就成了最吃香的行业了。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粮食涨价,可以说并不是解决农村及农业问题、提高农民种地积极性的根本方法。也许和土地刚分下单干一样,可以刺激一时,让有些人吃了几天饱饭,因为他们总是说集体化饿肚子吃不饱,在一切利益归自己的时候,他们积极性确实大增,甚至是寸土必争,起早贪黑,比起在集体时干劲增了十倍,把自家的土地盘得像花园一般的好,自然也得到了一些甜头。
但这种积极始终不能保持很久,当他们一时吃饱后又有了新的欲望,这种欲望是越来越大,越来越高。就算粮食价格提高十倍又如何?怎么也涨不赢外面的物价。
一个农民外出,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务工,就算妇女一天只是一、二百元左右,男子只有两、三百元左右,但是现货,拿在手中总是热乐乐的。如果在家务农,一年下来怎么也没有出外打工的强,并且下田下地,除了农闲时轻松一点外,在农忙时,如论如何也要比有些打工的人活儿繁重得多,可以以说天晴落雨,打霜下雪在坡上都是十分辛苦而劳累的,常言说的“一滴汗水一粒粮”一点也不过分。如今的农民又不傻,人往高处水往低处,鹊儿也知道攀高枝,这就是现实的写照。
所以,无论粮价涨多少,在这一切向钱看、向利益上看的社会中,要提真正高农民种田积极性确有些难,因为农民伯伯们也和其他人一样:都讲现实!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都说粮价上涨,上涨了多少?今年公布的小麦收购价格,比去年每斤上调0.02元,如果没写错小数点,就是每斤上调2分钱,上涨比例是2%,而化肥价格平均上涨25%左右,每亩地按照最低100斤化肥的施用量,亩产小麦按照1000斤来计算,粮食价格的涨幅还是抵不过化肥的涨幅。如果买到低质化肥,或者是假化肥,恐怕粮食产量还会下降,产岀和投入比还要增加。
上面的“算术题”是在纸上谈兵,农业生产是靠天吃饭,自然灾害的损失,更是无法预测。这样的涨价比,农民能保证原来的种粮热情,就已经很不错了,想让农民再进一步提高积极性,就要从国家财政岀钱,加大对农业的补贴,降低农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化肥生产的原材料,受国际价格上涨的影响,明年的化肥价格也不会有所降低,目前化肥储备又不是非常乐观,这对明年农业生产必定带来不利影响。为了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强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国家也在千方百计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保证明年化肥供应。
农民是以种地为生,粮食价格和生产资料价格,直接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是单纯靠粮食涨价又不现实,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关系到千家万户,而且粮食价格的波动,也牵扯着整个国民经济,不可能用粮食涨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唯一的出路就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或者是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如果能在生产资料上压低成本,再加上国家的补贴,相信农民一定会把土地经营好,种植好。
农民是个最实在的群体,如果粮食价格的上涨,能同其他商品上涨的幅度差不多,积极性一定不会减弱。关键是这些年其他商品价格迅猛上涨,而粮食价格基本原地不动,有所调整,幅度也是非常小。这样要保证粮食生产,也只能依靠国家的补贴和加大农资市场的管理。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这个问题问得好!粮价是上涨了,但是,作为农业必须用的工业产品,像化肥、农药等等,又上涨了多少?特别是农业机械和人工成本,也随之上涨,而且涨幅远远超过粮食上涨的价格。所以,不论什么事物,也不管什么问题,首先要看清楚它的实质,不要光看表面现象。虽然粮食价格上涨了,但是农民并没有实质性的增收,相对而言,今天粮价的上涨,真不如以前粮价低的时候收入高。
远的不说,想想九十年代那时侯,虽说粮食价格低,但是种地的成本也低,最关键的是人工成本。现在一个普通工人每月的工资和当时工人的工资相比增长了不止10倍,请问农民当年的收入和今天相比又增加了多少?粮食价格又上涨了多少?恐怕连三倍、五倍也没有。这种现实情况,只有种地的心里明白,只有农民才能有深刻的体会。
真是不比不知道,一比压一跳。请问:种地的积极性从何而来?农村为什么留不住青年人?关键在于种田不但脏、累,而且得不到好的经济效益,真不如到城市去打工。打工虽然离家远,有很多的不方便,可挣钱多。农民工虽说追不上时代消费的步伐,起码也比在农村吃苦受累强很多……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谢谢邀请!
我觉得眼下在家坚持种地的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是很髙的?!大家都知道的是农民五六十岁,六七十岁,甚至八九十岁了还舍不得“退休”?依然在没黑没白的下地种收庄稼!这积极性还咋再髙?就说前些天的这次大雨吧,男女老少泡在水里抢收玉米时,恐怕也没用村干部组织学习或制定激励和处罚措施吧?抢收完玉米之后,他们肯定是依然焦虑不安?一天几趟往地里跑,去地里看!看看地里的水何时消退?看看地啥时候能干?好收割玉米秸耕地种麦啊?这种对土地自觉自愿的意识和关心应该能说明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是很髙的吧?!
粮食如果能再涨价?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会更髙将是无疑问的!
题主说的种地积极性没有提髙的农民,如果是指现在城市打工的农民群体那还真是事实。现在先不说粮食涨没涨价。即使粮食真的每斤涨了三分或一毛?或五毛?这和打工相比?不是九牛一毛的事吗?这又怎能提髙他们的种地积极性呢?
粮价上涨为什么没有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
在这个向钱看的年代里,粮价上涨为什么提高不了农民种地的积极性,有以下几点问题我来说一下,随然粮价提高了,但是一切物价也随着上涨了,过去一代尿素卖70元至80元,现在一代尿素卖100至110元,过去一代二胺卖11O元至120元,现在卖140元至150元,过去农村人工工资一天70至80元,现在一天150元至160元,种一亩地的麦子丰收年也就是800斤左右,每斤按照1元3角计算,共计收入1040元,一亩地的开支,深翻一次60元,旋耕一次60元,化肥200元,种一次60元,种子50元,打两次农药100元,收割一亩80元,共计开支610元,减去成本只剩下430元了,就这还不算人力拉运和凉晒,一个人种10亩地,从当年10月份开始,到来年6月收割,共计须要8个月时间,才能收入4300元,一个人外出打工,每天200元工资,一个月就能收入6000元,所以青年人都不愿意在家种地,只剩下60至70岁的老人在家种地,能种多少算多少,有些家庭沒有了老人,年青人打工走了,土地也就沒有人种了,现在农村荒废的土地太多了,实在教人着心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