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

轰轰烈烈的维新变法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比如维新派并没有实权,顽固派又极力阻止变法。比如变法的推动者是光绪帝,而光绪帝不过是一个傀儡皇帝。

当然最重要还是维新派的政治不成熟,提出的一些主张不具备可行性,且伤害到了某些顽固派的利益,最终被慈禧太后叫停。

而在更多文献记载中,包括我们的教科书中都在讲,变法的关键时刻是袁世凯出卖了维新派,这才导致了最终的失败,那么真相真的如此吗?

一、

光绪帝发布《明定国是诏》,确实是得到了慈禧太后允许的,而且一开始慈禧太后也是全力支持变法,至少并没有反对。

因此,光绪帝还跑了好多次颐和园,包括发布《明定国是诏》的当天,也是先去颐和园请安。并把自己的变法主张跟慈禧太后讲了一下,还带去了几份关于变法的奏折,里面有关于世界各国变法的宏论。

慈禧太后听了也很激动,并当场同意了光绪帝要把这些奏折印成小册子,不管是官员还是小吏人手一份。

但是在变法的过程中,慈禧太后还是觉得光绪帝过于草率了点,于是做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便是罢免了翁同龢,关于罢免翁同龢一事,有几种说法的,一是光绪帝主导的,觉得翁同龢处处制约自己,不方便施展手脚,且得罪人较多,于是罢免了翁同龢。

另一种说法则是慈禧太后主导的,翁同龢举荐维新派支持变法,触犯到了老臣们的利益,于是众人弹劾,触发了罢黜,在《四朝佚闻》一书中有讲:

“光绪朝局系翁一言,同僚议事,偶有不合,翁辄拂然,常入报帝必伸己意,众已侧目。”

第二件事便是任命荣禄代理直隶总督,控制了京师周边的部队,第三,则是命授新职的二品以上大臣到她面前谢恩。

这三件事,对于维新派和光绪帝来讲,是一种悬在头上的刀,压力也积聚到光绪帝的头顶。

二、

实际上,光绪帝的变法并没有推行下去,各地的大员们,除了湖南巡抚陈宝箴外,其余的大都对变法诏令持观望态度,甚至有些大员干脆置之不理。

可见,这次变法,只是京城的光绪帝和几个维新派的一厢情愿罢了,政令根本就达不到地方。

后来的两江总督刘坤一说了这么一段话,基本能代表各地大员的心思:

“时事之变幻,议论之新奇,恍兮惚兮,是耶非耶,年老懵乱,不知其然,无暇究其所以然,地方大员都对变法困惑,更何况平民百姓了。”

在这种情况下,维新派的想法就不再那么单纯了,他们认为只有杀几个顽固派大臣,变法必然可行。

可惜,这个策略是建立在光绪帝掌握实权的基础之上,显然掌握生杀大权的并不是光绪帝,而是慈禧太后。

维新派又不傻,自然也能看出来问题的关键,到这个时候,光绪帝其实一直都是蒙圈的。或许是维新派不厌其烦的劝说,或许是光绪帝自己也有想法,于是在变法已经进行不下去的时候,他做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是让康有为离开京城,让康有为离京,可以理解为光绪帝要调整变法策略,改用外国人。

第二件事就是第一件事的延伸,光绪帝打算聘伊藤博文为清国维新顾问,同时,他还打算聘请美国人李提摩太一同担任顾问。

第三件事,下命令给荣禄,让他通知袁世凯进京跟伊藤博文会面。

三、

但光绪帝的这几个安排,却让慈禧太后起了疑心,为什么会起疑心?

除了因为袁世凯手中有一支新军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袁世凯其实也是维新派!

甲午战争失败,曾经的驻朝鲜大臣袁世凯,也是异常伤心难过,在小站练兵期间,他也是关心着国家的走向。毕竟他跟外国人交往较多,对外国的政治体制有一定了解,不同于洋务派和维新派,袁世凯的主张则更加现实。

当时的袁世凯官职是直隶按察使,并没有直接给皇上进言的权力,而自己的靠山李鸿章又因甲午惨败而被众人声讨。而当时朝中掌权的大臣是翁同龢,所以,袁世凯是通过翁同龢上书给了光绪帝,宣传变法主张。

袁世凯上的两个《条陈》,比较贴地气,既不像洋务派那样“以夷制夷”耍小聪明,又不像维新派那种以为可以跟列强平起平坐般的改革。甲午战败后的大清,哪里有资格跟人家讲公平,只能正视自己,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改革。

袁世凯的变法侧重于从地方开始,逐步推向全国,是一种从下至上的过程,且不要刺激到老臣,变法需要循序渐进。而维新派的主张是从上往下,属于强压式变法,不管你懂还是不懂,照做就是了,而且面对老臣们的反对,主张比较激烈:

“杀二品以上阻挠新法大臣一二人,则新法行矣!”

但遗憾的是,袁世凯的变法主张并没有引起翁同龢的共鸣,也就没有被采纳。倒是袁世凯通过翁同龢的方式上书,惹恼了李鸿章,认为他是看自己没落了,要另寻主子。

四、

李鸿章可是后党,袁世凯公然往翁同龢身边凑,必然也让慈禧太后怀疑其动机。再加上袁世凯也是积极支持变法,所以,光绪帝认为其可靠,慈禧太后则视作对己的威胁。

1898年9月16日,光绪帝召见了袁世凯,询问了变法事宜,最后话题一转询问袁世凯:

“苟付汝以统领军队之任,能矢忠于朕否?”

袁世凯能说啥,只能说愿意咯,光绪帝一听,马上把袁世凯升为了正二品候补侍郎!

9月17日,光绪帝再次召见袁世凯,并对他说:

“人人都说你练的兵、办的学堂甚好,此后可与荣禄各办各事。”

等于是暗示袁世凯要跟荣禄分离,自己作为独立的力量办事。

光绪帝这么频繁地召见袁世凯,还这么明显地给他升官,慈禧太后不能不防,于是荣禄在9月18日就开始做了这么几项部署:

一是调直隶提督聂士成的武毅军,一共一万七千人进驻天津陈家沟;二是调集甘肃提督董福祥部一万二千人,进驻宛平、长辛店一带,其中一部直入北京;三是致电总理衙门及袁世凯,谎称军情,说英俄开战,英舰多艘游弋大沽口,要袁世凯立即返回天津听候调遣;四是授意御史杨崇伊等到庆王奕劻府,呈递奏请太后训政折……

明显可以看出,这些军队的调动,一方面是防备袁世凯的新军,一方面是加强慈禧太后的安保,再有则是为戊戌政变做准备。

五、

维新派也不是聋子,荣禄一大早做的这些部署,他们多多少少也听到了,也感到了危机降临。

于是他们决定孤注一掷,派出了谭嗣同夜访袁世凯,让他杀荣禄,保光绪,捉慈禧。而在康有为和梁启超关于这一晚的记录中,都记载着袁世凯的回复:

“杀荣禄乃一狗耳!”

但这句话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必须光绪帝到天津小站亲自下令,他才会照做,在北京他是没这实力的。

时间到了9月20日,光绪帝再次召见了袁世凯,不过这次他并没有提“兵变”的事,袁世凯也就没有得到“密谕”。

一方面光绪帝可能也觉得“兵变”的事,成功率太低,搞不好自己会搭进去。另一方面则表明,谭嗣同去见袁世凯的事,很有可能是瞒着光绪帝的,他是被蒙在鼓里的。

当然,在这次会面中,袁世凯终于放心大胆的把自己的变法主张说给了光绪帝听,可惜太晚了……

因为9月21日一大早,慈禧太后就回到了紫禁城,宣布自己再次训政,同时下命捉拿康有为、康广仁兄弟。

其实这时候的慈禧太后,还没有扩大捉拿范围,也就是还没有冲整个维新派下手。

等到了9月24日,慈禧太后才突然下令捉拿杨深秀、杨锐、林旭、谭嗣同等人,并在9月28日就迫不及待地将这些人拉到了菜市口砍了,一共砍了六个人,史称“戊戌六君子”。

那么,是不是袁世凯告的密呢?

袁世凯在北京时,能告密的人只有慈禧太后,能见到慈禧太后只有9月19日这一天,毕竟新升二品,需要觐见太后。但当时的袁世凯跟慈禧太后并不熟,太后还提防着他呢。而且以慈禧太后的性格,她得知了“兵变”之事必然暴跳如雷,怎么可能还等得了两天后才回宫?

那么会不会是9月20日,袁世凯回到天津就告诉了荣禄,荣禄再连夜跑到北京告诉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又连夜跑回紫禁城控制了光绪帝?

这种可能性也很小,袁世凯回到天津的时候天都快黑了,荣禄再进京,即使到了也是晚上了,这时候他应该见不到慈禧太后。

真正让慈禧太后愤怒的原因,其实是光绪帝9月20日接见了伊藤博文,以及他们提出的什么“合邦之议”,这才触动了慈禧太后。

所以,最有可能的原因就是我们前面讲的,袁世凯觉得形势突变,自己自身难保。为了自救,不得不把情况告知了荣禄,荣禄进京,还没来得及汇报慈禧,慈禧就已经发动了戊戌政变。

等到荣禄缓过来,想了好几天,终于下定决心告诉慈禧太后后,太后才愤怒难耐,怒杀维新派人士,并软禁了光绪帝。

荣禄之所以要犹豫一下,毕竟涉及到了光绪帝,这种事,还是谨慎为好,当然,这只能是我的猜想!

其实到最后,慈禧太后也不信任袁世凯,如果袁世凯真的坚定地支持光绪帝,那么只能害了光绪帝,菜市口还会多了一颗冤大头,得不偿失啊!

参考资料:

《清史稿》、《走向共和》、高阳的《两朝帝师翁同龢》、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从甲午到戊戌》、余音的《百年黄昏——回到戊戌变法历史现场》、袁世凯《戊戌纪略》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若问光绪帝心头最恨的人是谁,恐怕不是困住他手脚一生的慈禧,而是在戊戌变法时倒戈背叛的袁世凯。

原因很简单,慈禧是光绪摆在台面上的政敌,双方政治立场不一致,有争斗很正常。袁世凯却不一样,他表面上支持光绪,实际上投靠慈禧,等于背叛了光绪,二五仔向来比光明正大的敌人更让人厌恶。

那么袁世凯为什么不选择正牌的皇帝光绪,而是选择已经撤帘归政的慈禧呢?要想解释清楚这一点,就得先了解戊戌变法、戊戌政变是怎么回事。

1895年4月,日本对清廷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群情激奋,康有为、梁启超等组织1300多名在北京应试的举人发动“公车上书”,联名上书光绪帝,痛陈民族危亡的严峻形势,提出拒和、迁都、练兵、变法的主张。

尽管这份上书并没到达光绪手中,被清廷顽固派拦截了,但维新变法的浪潮至此开始掀起。

后来康有为再次上书,指出形势迫在眉睫,如果再不变法,不但国亡民危,就是皇帝想做老百姓都要做不成了。这次上书被光绪看到,很快召见康有为,一番深谈后让他全面筹划变法。

在严重民族危机的激发下,维新变法运动迅速高涨。1898年6月11日,光绪颁布了“明定国是”诏书,变法正式开始,这就是戊戌变法。

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废除科举考试,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等等。

大家发现了吗?这些措施看起来不错,但有个很大的问题,如果按照这样来改革,势必损害到守旧派的既得利益,说白了,将损伤到满清王公贵族及大臣们的地位和财富。

可这一部分人都聚拢在慈禧的周围,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后党”势力,光绪并没有争取过来,也没有打倒的把握。

换言之,光绪的对手是在朝中根深蒂固的老牌政治家,而他能依靠的却只有康有为、梁启超这些文人,凭着一股子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头,但办起事来又都还是些生瓜蛋子。这还怎么斗?光绪也知道兵权的重要性,笼络或自以为笼络了一个手下有兵的人,那就是在天津以西式方法操练新军的袁世凯。

因为晚年糊涂称帝开了历史的倒车,袁世凯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初入政坛那会儿,袁世凯是个热血青年,在朝鲜的时候没少给蠢蠢欲动的日本人大棒子吃,就连李鸿章都称赞他血性忠诚、才识英敏。

当全国上下都兴起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时,袁世凯也是其中一员。他为维新变法积极奔走,还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等发起的强学会,与维新人士过从甚密,大家视他为同路人。

也不知康有为怎么判断的,派人去试探正在天津小站练兵的袁世凯之后,得出袁世凯“为我所用”的结论,举荐他为工部右侍郎。光绪也将他当作最大的依仗,准备关键时刻用他制住慈禧。

后来慈禧与光绪的斗争进入白热化,慈禧有满清贵族们的支持,光绪预感到自己处境危险,下了道密诏给维新派,大意是再不行动,我的皇位就保不住了。

康、梁等人拿到密诏,认识到形势紧急,经过一番商讨,他们决定铤而走险,包围颐和园,控制居住其中的慈禧,并杀死慈禧的心腹直隶总督荣禄。

而这个任务,必须得有玩过真刀真枪的军人去执行,在他们的设想中,只有带过兵打过仗的袁世凯能完成。

1898年9月18日,谭嗣同进入袁世凯寓居的法华寺,将计划全盘告知袁世凯,并让他动员新建陆军来实施此计划,以保证成功的可能性。

袁世凯口头上答应这个请求,打发走了谭嗣同。转过身,他却向荣禄告密,将维新党人的行动计划和盘托出。就这样,慈禧发动戊戌政变,软禁光绪,再次临朝训政,并捕杀维新派,康、梁逃往海外,戊戌六君子英勇就义。

为啥袁世凯要这么做呢?因为他是个精明的投机者,知道自己的新建陆军根本无法完成控制慈禧、刺杀荣禄的任务。但他又不能在这个时候说不行,容易引起维新派的怀疑。

另一方面,袁世凯虽然支持维新,却并不赞同用激进的方式,和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有区别。

这里说明一点,袁世凯并不是在谭嗣同一离开就告密,慈禧也不是因为袁世凯的告密才发动政变,而是慈禧本来就准备发动政变上台主政,袁世凯从慈禧的亲信御史杨崇伊那里得知这一消息后,左右权衡,知道凭手中这点兵力斗不过慈禧,索性反水,告密立功。

所以,袁世凯背叛光绪站到慈禧这一边,主要是因为他比较现实,一发现自己没有胜算就赶紧另换主子了。

从戊戌变法到戊戌政变,咱们会发现光绪及维新派们在政治上实在太天真了,他们并没有做好变革的准备,也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光凭着一腔热血行事,根本不是慈禧的对手。

而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并不那么可靠的袁世凯身上,更是件愚蠢的事。关键时刻,正是这个被维新党人寄予厚望的袁世凯,给戊戌变法补上了最后一刀。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最正确的选择,也是一个最现实的选择,也是唯一正确的选择。作为一个最现实的政治人物,袁世凯会做出符合自己利益的选择,会选择一个对自己政治前途最有利选择,虽然这个选择让人不齿,会冠以奸臣之名号,但对于袁世凯这样的阴谋家来说,道德过于空泛。利益才是第一位的。忠君爱国过于可笑,他袁世凯只爱自己。

这里首先要说明一个问题,袁世凯根本没有出卖光绪,第一他当时也没有资格。第二袁世凯也没作出任何被叛光绪的举动。戊戌变法的失败与袁世凯无关,戊戌七君子被出卖也与袁世凯无关,老太后要依靠告密者活命那也太小瞧慈禧了。袁世凯为何忠于慈禧,那是为了他自己,难道就一个袁世凯忠于慈禧吗,当年的曾文正公如何,左宗棠如何,现在的李鸿章,庆亲王奕匡,荣禄。满汉大员都忠于太后,为何偏偏苛责我一个山东巡抚(省长)。

谭嗣同深夜来法华寺找袁世凯这个入京述职的山东巡抚,要求袁世凯发动兵变,囚禁太好太后,诛杀军机首辅荣禄。但问题是袁世凯和光绪有这个“交情“吗,你谭嗣又是谁,“初次“见面就说如此大事,你是《三国演义》衣带诏看多了吧。再说,就算一切都是真的,事成之后,万一有所闪失。你们不会把袁世凯推出去当替罪羊?牛打江山马做殿。袁世凯又不是小孩子,信你个鬼啊。就从你们计划来看,就根本不能成功。太后二十七岁诛杀顾命八大臣,你们这点道行在太后眼里,和小孩过家家区别不大。对,袁世凯是事后向太后告密,但太后已经在紫禁城了,而不是颐和园,袁世凯的告密不是雪中送炭,不过是锦上添花而已。光绪的失败,与袁世凯没有任何关系。

实际上就光绪而言,他也没有把袁世凯当心腹,袁世凯从满清任朝鲜大使一直到山东巡抚都是李鸿章一路举荐,慈禧“任命“的,实在是没有光绪什么事,满朝文武也都知道天下还是太后的,光绪掌控不了军机处,只好任命几个军机章京(秘书)来管事,这个局面你让袁世凯忠于光绪,实在是太可笑了,他袁世凯又不是海瑞。他是要做曹孟德的人。光绪是从1898开始笼络袁世凯的,从当年9月开始,光绪却多次征召袁,以示恩宠。到了9月18日,居然就通过谭嗣同下达了“口谕”。袁世凯并没有参与“事变”的决策,明显不被当成“自己人”,甚至连诏书都没,要独自承担“谋大逆”诛九族的风险。无疑就是看上了袁世凯的兵权,而事后无论成功或失败,最后倒霉和替罪羊都是袁世凯。谁都不傻,风险百分百,利益全无的事情是没人愿意干的。

再就是袁世凯在和谭嗣同等人谈话以及之前看戊戌变法的操作,凭着政治经验袁世凯认为光绪帝根本不能成事,目光短浅,行事操切,康梁之辈更是纸上谈兵,书生义气,这样的人能够“翻天“的话反而奇了,如果说以前他对光绪还抱有一丝希望的华,现在则终于彻底失望。袁世凯的前途是慈禧给的,他也只能忠于于慈禧。至于说到道德操守,那是穷酸腐儒的标准,袁世凯要的是功名利禄,荣华富贵。这些只有慈禧能够给袁世凯。光绪只想利用,袁世凯何必忠于一个没有能力和权力的皇帝。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袁世凯本身是支持维新改革的,但对康、梁的激进变法尤其排斥,本来推行新政,变法图强是一场政治改革,最终却演变成帝、后两党赤裸裸的权力之争,维新党还要袁世凯发动军队进行政变,实在有点冒失。所以袁世凯是不会站在维新党这边的,说白了,就是不支持光绪帝。

袁世凯认为变法应该循序渐进,变法之人应该是政治经验丰富,德高望重的老臣,而不是肓目无知,胆大妄为的读书人。当看到谭嗣同挟刀威胁自己出兵救主的时侯,已对维新派彻底失去了希望,袁世凯有没有向荣禄告密不得而知,但关键时刻,没有支持维新派却是事实。

说袁世凯背叛光绪帝有点过了,袁世凯最初只是对维新派有点好感,从未站在光绪帝这边,也没参与变法的任何行动。投靠慈禧太后这一点没假!因为他最终还是支持了太后一党,没有帮助康、梁救助光绪帝,囚禁慈禧太后。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袁世凯之于光绪,从根本上来说谈不上所谓的“背叛”。

他从来就没有站到过光绪这一边,又哪来的背叛之说?

袁世凯的发迹路线,也从来没有和光绪皇帝发生过任何交集。

1881年之时,袁世凯自知科举之路几乎已经无望,于是便选择了弃文从武,奔赴山东登州而入吴长庆麾下。

这吴长庆何许人也?

吴长庆于1861年以所部500人为底子,创立了淮军庆字营,后又随李大人驰援上海。

清朝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之后,吴长庆又随李大人北上平捻。

仅凭“淮军庆字营”五字便可知晓吴长庆所属阵营,而袁世凯于1881年入吴长庆部之后,自然而然也被划为淮军阵营。

淮军之首,是谁?

是李大人!

李大人又属于哪个阵营?

李大人崛起之时,咸丰皇帝已然崩逝,慈禧也已经大致掌控了清朝。

慈禧是一个贪恋权位之人,她掌控了清朝之后,便再也没有交出权力的打算,所以同治皇帝一生没有实权。

即便是后来的光绪皇帝,也同样空有皇帝之名,而无皇帝之实。

李大人之所以能够成功崛起,除了他的授业恩师曾大人愿意让出一头之地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慈禧愿意给他机会。

这也就是说,李大人一切的荣华富贵都得自于慈禧,和1875年才即位为帝的光绪皇帝没有一点关系。

李大人和慈禧的关系也已经到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地步。

这也是李大人为了拼了老命也要为慈禧解决各种内外事端的根本原因所在。

李大人虽然自称是大清的裱糊匠,可实际上说他是慈禧一人的裱糊匠才更合适。

所以,李大人从一开始就属于所谓的“后党”,也就是慈禧这一方。

而在1881年加入吴长庆部的袁世凯,从他加入吴长庆部的那一天开始,他实际上就已经被动地属于李大人阵营了。

1882年,袁世凯随吴长庆赴朝鲜平乱,在此过程中立下了不小的功劳,可谓深得吴长庆的赏识。

对于袁世凯,吴长庆也一点不吝啬,将之列为首功。

从此之后,袁世凯便以帮办军务之身份留在了朝鲜,也开始着手为朝鲜编练新军。

袁世凯在1895年能够得到众人的举荐而接手小站练兵之事,实际上就得益于这段练兵的经历。

袁世凯于1894年回国之后,虽然也被“放逐”了一段时期,可是到了1895年却突然迎来了转折。

这一年,袁世凯经过各方势力的联合举荐,终于得以奔赴天津小站,接替胡燏棻继续编练新兵。

小站练兵,是袁世凯积累原始资本的关键所在。

没有小站练兵,那就没有后来的袁世凯。

这个“香饽饽”为何会落到袁世凯头上?

当时正值甲午新败,李大人在朝堂上遭到了不小的打击,他所力保的胡燏棻自然而然也受到了波及。

胡燏棻被调走了,谁来继续编练新军就成了朝堂上各方势力所争论的话题。

李大人不甘心就这么放弃,他的敌人自然也想从李大人口中夺下这块肥肉。

只是,李大人到底根基深厚,想要一口就吞掉这块肥肉,显然并不容易,所以就只能缓而图之。

各方既然争执不下,那就只能各让一步。

这时候,袁世凯就出现在了众人视野。

袁世凯虽然早在1881年就被动地归属于李大人阵营,可是他在1882年之后就基本上一直在朝鲜。

这样一来,袁世凯和李大人的利益瓜葛就不深。

李大人觉得袁世凯是己方阵营的人,李大人的敌人也认为袁世凯和李大人牵扯不深,或有可能拉拢。

于是,袁世凯就这样在各方势力妥协的举荐之下,成功地接手了小站练兵。

而这一切的最终决策者,说白了也还是慈禧,并不是没有实权的光绪。

这也就是说,袁世凯从一开始就已经站在了慈禧这一边,他从一开始就是慈禧这一边的人,和光绪并没有多大关系。

如果非要说的话,他们也仅仅是名义上的君臣关系而已。

可是到了1898年的时候,袁世凯迎来了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

他可以选择继续留在慈禧这一边,也可以选择站到光绪那一边。

然而,当时的光绪虽然被康、梁等人忽悠着猝然发动了变法,可是手中几无一并一卒,根本就不是慈禧的对手。

倘若继续留在慈禧这一边,袁世凯依然位高权重,而且也不乏继续往上爬的机会。

毕竟李大人、荣大人等人对袁世凯都颇为欣赏,有他们为他在慈禧面前美言,袁世凯不愁没有上升空间。

倘若选择站到光绪那一边,那就是机遇和危机并存。

他可能一夜之间就能够站到顶峰,也可能一夜之间就摔一个粉身碎骨。

而且,成功的机率可以说不到一成。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还要站到光绪那一边呢?

袁世凯只要继续留在慈禧这一边,他就迟早能够到达顶峰,他根本没必要为了光绪承诺的那点虚无缥缈的好处冒险。

光绪从来没有给过袁世凯任何好处,却想着一点也不付出地从袁世凯身上获得利益。

袁世凯可是一个“老狐狸”,他根本不会上当。

袁世凯为何要背叛光绪皇帝,而站在了慈禧太后一边?

袁世凯告密这件事,很大程度上是子虚乌有。这只是康有为等人,抛出来的一个烟雾弹,就为了打击、抹黑袁世凯。当然,袁世凯也不是什么好人,我们只是就事论事。

即使这件事是真的,那也是因为光绪皇帝没有真正掌权。此时清廷的真正生杀大权,仍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绪都还要看慈禧的脸色行事,因此,想都不用想,袁世凯肯定要向权力大的人靠拢。所以,背叛光绪也没啥不能理解了。

再说,袁世凯究竟有没有告密?现在还是两说,目前也没有定论。不过,仔细分析,多半不可能发生。

关于袁世凯背叛光绪皇帝这件事,主要是出自于康有为等人的口中。而且还是在袁世凯篡夺清朝的权力以后,才被爆出来的。

因此,这是不是康有为等人放出来的一个,用于抹黑袁世凯的一个消息呢?这种情况也是蛮大的。

虽然袁世凯在此期间见过慈禧太后,但慈禧太后并没有立刻就对唯新派下手。而是隔了三天,才突然动手抓捕唯新派的人。接着就是戊戌六君子惨案,光绪被囚。

这从时间上,也不能证明袁世凯告密。其实,袁世凯有没有参与到光绪和慈禧太后的斗争中,都是一个问题。

当时的袁世凯,还没有像后来那样大权独揽。此时的袁世凯,也没有达到能够左右局势的实力。

而且,袁世凯还是一个低级军官,他的练兵地点还在天津,能不能顺利进皇城都是问题。而且,唯新派也不至于傻到,要去找一个微量的“远水”来解“近渴”。

况且,光绪帝也不是一个强硬的人。他重用维新派,也不是为了“强国”,只是想缓和一下局面。这种特别冒险的事情,光绪是做不来的。

因此,说袁世凯告密,才导致维新变法失败,导致光绪帝被囚禁,这是说不通的。

其实,真正让慈禧太后动怒的,是光绪帝私下接见了伊藤博文。正是由于光绪帝和伊藤博文的密谋,触动了慈禧太后,这才导致慈禧太后软禁了光绪帝。

袁世凯背叛光绪这一说法,其实站不住脚。袁世凯只是奉命在天津小站练兵,距离权力中枢太远。此时的他,还不资格参与这种皇室的斗争之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