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种地不如打工,农村的地没人种了

种地收益低,种地不如打工,这几乎成为人人皆知的常识了。也确实是这样的情况,农民人均土地太少,一亩三分地能收入多少呢!

即使是亩产最高记录,小麦亩产800~1000公斤,玉米亩产1000~2000公斤,粮食价格一块多点一斤,除去投资成本,一年就是2000元左右的收益,就这么点意思,怎么能应对现实生活的开销?

所以,单纯的种自己的有限的那么点地,仅能维持个存活,根本谈不上再发展。犹如蛤蟆掉到井里,可以存活,任你怎么扑腾,终难跳出这个穷坑!

怎么办?穷则思变!要干要革命!

要想改变这种生活,就得放弃(流转、出租或转让,并不是荒废)土地,走出去打工创业或搞其他副业加工业等创业增收。才能改变和提高生活质量,融入现代生活。

这就是当前农村绝大多数人尤其是有打工创业条件和能力的都出去打工的根本原因。对于没有什么技术及文凭的农村人,打工是一个不用投资凭力气挣钱的唯一途径。

当然,有头脑有智慧有能力的农村人大有作为的也不乏其人。

事无绝对,事在人为,在农村也有发家致富的。

如农业合作社、土地流转承包者、搞特种养殖、种植的农村农民,通过精心经营土地,发家致富成功的例子也不少的。

有个乡友,他就不出去打工什么的,他开办了一个粮食收购站,购置了玉米脱粒等机械,除自己使用,还对外加工。都办理了土地、环保等相关手续证照,合法经营。

几年下来,事业红红火火,年入数十万及百万都是正常的事情。光在市里、县城楼房买了三套,轿车两辆。在村还开有化妆品门市,门市上聘用售货员。

因此说,有头脑、有胆有识、有眼光、有市场意识,在农村也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下面是“文影三农”亲身经历的二件事,也正好是能回答此问题的两种方法!希望你认真阅读并悟出其理!

笔者过去曾家住西北干旱绿洲灌区农村,80年代初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我家从农业社(村集体)分得薄田12亩(3亩/1人),并与其他邻舍共同分得磙子、犁铧、耙和驴等基本生产工具一些,就这样我家一年接一年的也种了将近30年,也正是这30年地上的收益让我和弟弟顺利完成了念书、识字、上学,如今我们在市里上班,父母年迈,所以地也再无遐顾及,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又不能闲放着,所以就免费让村上的邻舍去种了!

另外,我家对门是我三爷爷家,小时候与比我大几岁的几个佬佬(叔叔)也非常熟悉,后来三爷爷、三奶奶相继去逝,他家大儿、二儿和几个姑娘也想继结婚并离开此院到别处去住,特别是小姑娘远嫁内蒙后将自己的小兄弟也带到了内蒙定居,从此院子和承包地均由他家老二临时接管,这么多年三爷爷、三奶奶和老小的地一直由老二代种,并免费看护院子,直至去年才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被拆除。

综合此二例也为你提供了解决此问题的两种途径:一是供孩子上学,离开农村让孩子在城市就业、定居,承包地可租给或免费让别人去看护、去种。二是自己到城市或市域外去奋斗,带一家人离开农村,承包地、院子均可让亲朋好友、邻舍去免费看护。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是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谢谢你的提问:对于以农为主的人口大国来说,民以食为天,农民不种地是不可行的办法,人均占地十亩以上的地区种地加土地流转,收益也还说得过去,地一定要种好。人均占地在一亩到五亩之间的地区,种地打工加家庭养殖也可以维持生活,人均占地一亩以下的地区,农村的年青人一定要走出去寻找生活出路,世界之大也容得下农民,止于土地问题。农村老人能够种好,只要地放政府不要吏坏地是不会丢荒的。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首先要解决农民呼声。了解农民难处。为农民办实事。解决 秸秆焚烧 野猪成群,水利 设施,,,,,,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在农村生活如果只靠几亩承包地的收益确实难已为继,要说致富就更没有希望了,经济全球化,国家要强大,科技要进步,农民要富裕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安心种地致富的农民必须走自主、多元、创新的道路,逐步推进种、养、加百业具兴、科学发展的产业链模式,多业并举,优势互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格局,随着土地确权的完成,土地规模化种植的实施,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落实,形成工农互促,城乡的互联互通互补的协调发展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使农业逐步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国特色的土地国有化,农业企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生产组织化的农业发展模式,进而助推农村二、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农民种地收益低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有效的拓宽农民的致富路。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主要收益太低,这该怎么办?

农村好多人地也不种了确实很突出,收益太低是不种地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更没错,同时又问该怎么办,足见题主很有忧国忧民之心。

国民的所有生活食品都来源于土地,把粮食供给问题解决好历来都是国之大事。土地闲置不耕种就是浪费,少量的浪费用改良品种、提高种植技术等措施以扩大产量还能实现补充,但大量的土地浪费必然引起食品的供给紧张。这种情况下涨价是次要的,真正要解决好供给保障可就太难了。

近年来,随着农业与二三产业收入的差距拉大,各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土地撂荒,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说明土地浪费太大,但粮食产量却一直表现为增长。如果增长完全属实的话,我们只能视为农业科技进步和规模生产替代小户所取得的成效。从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大量滞销的情况可以说明农产品产量强势增长的可能性也是客观存在的。

但我们不能怀着侥幸心理认为农产品确实过剩,更不应有粮食吃不完的乐观想法而放松其生产。农业的风险性大的防范意识始终马虎不得,而且近年的特殊气候极易导致农业生产出现大的变局,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仍然未得到根本控制的情况下,我们又面临大环境粮食供给危机的新考验。

从上述分析可知,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增强粮食等农产品的生产,只有充分把土地利用起来从事生产经营项目,才有望实现有效供给目标。我们产生很好利用的想法只是霎那间就可完成,怎样付诸行动去实现可就难了。它涉及到国家的大政方针问题,岂是我们这些普通老百姓所想就能解决问题?

但作为三农领域创作者,提几点建设性意见也是很有必要的。我们想改变农民收入低不愿意种地的现状,就得紧紧围绕提高农民的收入做文章,在生产经营的政策上首先要满足宜放不宜堵;在从业的类别选择上只要符合法规的许可范围就必须真正开放绿色通道;在他们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又必须作好服务者和贴心人的角色。

原有的土地政策曾经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贡献作用,但现在已不太适合当前的经济发展要求,应通过再次革命走出当前有地不种的困境。因此,但愿政策上能出台更加完善的土地管理措施,以达到流转既有效又切实可行,把形式上已承包经营实际上又闲置的土地收回来,杜绝没人愿意种土地和想种又没有土地可耕种的尴尬,让真正有经营能力和善于经营的人发挥好土地的利用价值,方可真正实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和人尽其才的大好局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