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这可不是一句话定论的事情,最好是合理密植才能高产。就是说要根据种植的玉米品种特性,适当掌握稀密才能达到理想的产量。物极必反,违背了这个规律都不行。

目前,我国培育及种植的玉米品种,大致可分为两种即稀植品种和密植品种。目前还少有超密植品种。

通常偏稀植的品种种植密度,亩株数在3800株~4000株左右;偏密植的品种种植密度在每亩4000~4500株左右为益。

每亩低于3800株以下就有点偏稀了,超过4500~5000株就有点偏密了。过稀或过稠都达不到理想的最高产量。

据说国外(M国)有每亩6000株以上的品种及栽培,亩产量在3000~3500斤以上最高可达4000斤。(不知道是真还是假,国内还没有这么高的产量)。

我国玉米种植上,方式方法多样,如大、小行距、匀行、株距大小等有所不同。产量在同一地区内并无悬殊差距。

无论什么方法种植,等行、还是大小行,各有利弊。缩行增密已成为玉米栽培界一项普遍共识的高产栽培技术。相同种植密度下,缩小行距、增大株距,使植株在田间分布的均匀度增加,利于提高光能、水肥资源利用率,缓解个体竞争,同时还可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

总之,玉米亩种植株数即稀与密,是玉米高产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要保证玉米高产,需做到水、肥、土、种、密、保、工、管环环到位,缺一不可。这些都做得到位,加上天时地利,风调雨顺,玉米一定大丰收!

00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可以肯定地告诉你:99%的是“稀了高产”!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第一点:中国农科院马兴林博士多年多地的科研结果证明,耐密品种也是适当稀植更高产

马兴林博士多年对“耐密型品种”——郑单958,是亩密度3500株的产量≈(约等于)5000株的产量。也就是说,稀植更安全也更高产。

因为第二点:河北山东很多地方的实践证明,稀植大棒品种,必须稀植更高产

稀植大棒品种“沃玉3号”,株距33厘米(留苗一尺远),亩密度3368株,一般单穗均重1斤左右亩产鲜棒3000斤左右(田间地头销售一斤0.52元),一亩折现1500元左右。显著高于“密植”300元以上。

因为第三点:青岛农业大学的许莹莹硕士研究,抗倒伏能力强的品种,单株增产潜力32%

见下图。也就是说,单株增产潜力大的品种,抗灾能力更好,而且可以降低1/3的密度,获得抗灾能力更强,产量更高。

因为第四点:稀植玉米可以“省肥一半”也高产

为什么“稀植大棒”?因为“根系发达”或者“根系特别发达”——这样的根系,可以深入土壤深层去吸收【几十年积累沉淀下来的氮磷钾而“废物利用”】——所以可以“省肥一半”,也能明显“强过地邻”!

因为第五点:稀植玉米可以“活秆成熟”,因此可以没有投入地“白捡1/5的产量”

下面一张图,有3个等级的玉米,图左“活秆成熟”的玉米,可以没有任何投入的增产1/5左右【据山东农业大学两位博士的科研结果,后附图】,次等的玉米有点早衰迹象,下等的玉米早早地“早衰”而“不得不”提前收获了【减产几百斤】。

所以说,只要你家选择的玉米品种不是“怎么也长不成大棒子”的品种,还是适当稀植为好,因为,可以把浪费到秸秆的养分和水分转向供应给玉米棒子而增产,而且通风透光能力更好而增产。

当然,你家选择的玉米品种如果“根系又少又短”,容易发生茎腐病而导致早衰,或者能早熟7天以上的品种,也是“不得不密植”的,没有谁能帮的了你。

以上是一直“站在种植户立场”讲农业真科技,具有30年农技指导经验的“十星科技”团队(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为大家的解答。欢迎关注“十星科技”,欢迎留言评论。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谢谢回答了,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玉米起源于美洲,植株高大,茎干强壮,挺直。是世界上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除食用外,也是工业酒精和酿酒的主要原料,也是养殖业饲料的重要来源。

我国每年消耗玉米在270万吨左右,玉米在我国南方,北方均有种植种植面积之大,范围之广,目前主要种植区域分为五个特色生态区域,北方春播玉米区,黄淮海夏播玉米区,西南山地玉米区,南方丘陵玉米区和西北灌溉玉米区,搞好玉米种植,对于我国的农业发展和提高人民的生活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那么,玉米种植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就显得十分重要,今日头条悟空问答提出玉米的株距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对大家作一回答,我的回答是密了也不能高产 ,稀了也不能高产,那就要掌握玉米的生长特性,科学的种植,合理密植,从播种到玉米的各个生长时期需肥水特点,病虫害防治科学综合管理才能取得高产,下面把玉米的科学种植技术分五点给大家分述如下。

一,选地整地

玉米根系发达,适应能力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是玉米植株高大,根系多侧根发达,需从土壤中吸取大量的水分和营养,要选择地势较平坦,土层深厚,质地松软,透气性好,肥力中上等,保肥保水力较好的地块,才能取得较高的产量,播种前精细耕地,使土质松软 ,细碎平整后 起垄播种。

二,因地制宜选良种,

1,通过审定的品种

选购种子时要看商品是否通过品种审定,通过审定的要有品种审定号最好选择在当地进行了二年以上试验示范的品种。

2,选择与本地熟期相符的品种。

必须选择在本地区能够正常成熟的品种,生育期比当地无霜期至少10至15天的品种,生育期过短,影响产量提高,生育期过长,不能正常成熟,不能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

3,选择抗病耐病品种

病害是玉米生产中的重要灾害,选择抗病品种优先选择对大小斑病,黑穗病和茎腐病具有较强抗性的品种。

4,选择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广的品种。要根据品种比较试验的结果,选择再多点多地区多环境下都具有较高的产量的品种,选择耐旱,耐密,高抗倒伏的品种,选择抗倒伏的品种非常重要,与株高及茎杆强度,穗位高低,叶片的直立,松散有直接的关系。

三,施足基肥,配方施肥。

基肥的作用是培肥地力,改良疏松土壤,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及时供应幼苗期养分,促进根系发育 基肥应与持效肥和速效肥相结合,氮肥与磷钾肥配合使用,肥效时间长,一般亩施农家肥1500千克至2000千克,氮肥尿素15至20千克,磷肥25至30千克,钾肥15至20千克,锌肥一千克,做底肥一次施入。

四,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提高种植质量。

1,适时播种,根据各地最佳节令调节播种期,最早播种期以地温稳定在10至12度时即可播种,采用地膜履盖的地区可比常年露地正常期提前7至10天。

2,合理密植

根据气候条件,土壤肥力,品种特性,种植方式等实际情况,做到合理密植,使构成玉米产量的三大要素,穗数,穗粒数 ,千粒重相互协调,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可采用宽窄行种植,宽行90至95厘米,窄行40至45厘米,保持每亩地紧凑型4500至5000株,半紧凑型四千三至5000株..

3,提高种植质量

提高种植质量是保证苗全,苗齐,苗壮,的主要措施,如用人工种植做到四个一致,同一块田所用种子一致,株行距一致,开沟深潜和盖土厚度一致,播种时全田的墒情一致,一般深度4至5厘米,播后,踏实盖土,减少水分蒸发,能用机播的要求用精量播种机开播,要调整好行距,根据土地情况检查播种深度,深度要调好。使用药肥包衣种子,全田使用除草剂。

五,加强田间管理,确保增产增收。

一,苗期管理,苗期管理目标是苗全,苗壮,苗匀,假茎扁平,植株矮壮,叶色浓绿,根系发育良好,查苗补苗 ,出苗后,必须查苗补苗一是补种,浸种催芽后补种,二是移苗补栽,移栽后要浇足定根水,查苗补苗,要在三叶期内完成,间苗定苗,为防止幼苗拥挤,争光争肥,及时间苗定苗,间苗应间小留大,间弱留强,间病苗,留健壮苗。

追肥中耕,定苗后,根据幼苗长势情况决定是否蹲苗,蹲苗时尊照蹲黑不蹲黄,蹲肥不蹲瘦,敦湿不敦干的原则,然后进行追肥中耕,亩施尿素30千克,钾肥五千克,并结合中耕除草防治苗期虫害可用杀螟丹可湿性粉剂,与麦麸1:50的比例,散于行间可杀死地老虎。

二,穗期管理

1,攻穗肥大喇叭口期结合中耕亩施尿素20千克,要求用拉犁深施,

2,科学排灌,玉米穗期需水量大,对水分极为敏感,要及时浇水,使土壤湿度保持在70%到80%之间。

3,防治病虫害,穗期主要虫害玉米螟危害叶片,茎杆,及雄穗在玉米大喇叭口期用毒土或颗粒剂,散入心叶内。如有大小斑病可用50%的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用70%的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连喷2至3次。

4,花粒期管理

巧施粒肥,若穗肥不是植株发生脱肥现象,每亩施尿素十千克,若发生干旱,及时浇水,在玉米刚开始抽雄时,可隔行去雄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玉米产量。

5,适时收获,在全田90%以上的植株茎叶变黄,果穗苞叶枯白,籽粒变硬,显出该品种籽粒特有色泽,即可收获,收货后及时脱粒晾晒。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庆双与三农同行】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合理密植才高产。详情请看下文。

玉米是粮食与饲料兼用的农作物,喜欢生长在温暖的环境中,对土壤的要求不严,产量高,在全国各地都有大面积的播种。

关于玉米播种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则要根据玉米行距的宽窄与玉米的品种来决定。而决定玉米株距的主要依据,是以行距大小作判断的。如果行距大,株距则要密些;如果行距小,株距则要稀些。这在农作物栽培上,叫做“宽窄行”。

在玉米生产上,对于播种的密度,各持己见,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而更多的则认为播种密了才高产,有人竟然说一亩地要达到四五千株产量才最高。然而果真如此吗?

笔者种植了三十年多年的玉米,既种过常规玉米,也种过杂交玉米,对玉米的不同品种、不同的播种密度、不同的土壤条件玉米的长势与产量作过多次对比,现将自己的认识阐述于后。

以土壤条件决定玉米播种的株行距

在肥沃的土壤上播种的玉米,在施肥同等的情况下,无论播种什么品种,都比播种在不肥沃的土壤上的玉米长得好。玉米的株秆粗壮,叶片肥大,生长速度快,结出的穗(棒子)又大又长,产量高。而播种在不肥沃的土壤上的玉米,玉米的株秆细小,叶片小而薄,生长速度慢,结出的穗(棒子)不仅小,而且短,产量也低。

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土壤肥沃的情况下,由于玉米植株所占的空间较大,播种的玉米株行距宜稀;而在土壤不肥沃的情况下,由于玉米植株所占的空间小,播种的玉米株行距则宜密。

以玉米的品种特性决定播种的株行距

玉米的品种较多,生长特性各不相同,有早熟、中熟、晚熟几种,生育期从60天到140天都有。

而玉米的生长类型也有几种,以植株的长势可分为平展型、紧凑型和半紧凑型。平展型的玉米叶片伸展较宽,植株所占的空间大;紧凑型的玉米叶片较直立,植株所占的空间小;而半紧凑型的玉米叶片介于平展型与紧凑型之间,植株所占的空间也介于两种生长类型之间。

由此可以作出这样的判断:对于平展型的玉米品种,在播种时,株行距宜稀些;对于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在播种时,株行距宜密些;而对于半紧凑型的玉米品种,在播种时,株行距则在平展型与紧凑型之间。

同时,对于早熟的玉米品种,由于植株矮小,播种的株行距宜密;对于中熟的玉米品种,由于植株比较高大,播种的株行距宜稍稀;而对于晚熟的玉米品种,由于植株高大,播种的株行距宜稀。

还有就是玉米的品种。玉米的植株高,播种的株行距要稀;而玉米的植株矮,播种的株行距要密。

以玉米播种的行距决定玉米播种的株距

题主问玉米株距是播种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需要以玉米播种的行距为依据来决定玉米播种的株距。

如果玉米播种的行距大,株距可适当缩小;如果玉米播种的行距小,株距就要适当加大。其原因是,玉米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阳光,才能植株茁壮,产量高。

在七十年代中期,笔者初中毕业时,老师带领我们去另外一所学校,参观了一位老师种的“定向玉米”,其行距很大,株距很小,植株与植株之间只有10厘米。“定向玉米”是利用玉米叶片有规律性地向植株两边伸展的特性,在加大行距的基础上,从而缩小株距的种植方法。

玉米一般的播种株行距

在土壤肥力一般的土地上播种玉米,以播种中晚熟品种为例,行距70~80厘米,株距一穴单株为20~25厘米,一穴双株为30~35厘米。

如果播种过密,玉米的植株生长拥挤,由于得不到充足的阳光,容易引起徒长,植株细小,结出的穗小而短,产量反而降低,而且也容易倒伏。

在密度过大的情况下,玉米植株细小,结出的穗也小,不但产量低,甚至地中间的玉米植株还要腐烂。别说收玉米,只怕连玉米秆都难以收到好的。笔者有一年,由于种植过密,就遭到过惨痛的教训。

对于玉米株距是密了产量高,还是稀了产量高的问题,需要根据土壤的肥力情况、玉米的品种特性以及玉米播种的行距综合考虑。在生产实践中的结果是,宁愿播种稍稀,也绝不播种过密。播种稍稀,玉米的植株健壮,不易倒伏,而且结的穗又大又长又满尖;而播种过密,玉米的植株细小,生长弱,不但容易倒伏,而且结的穗也小,产量反而低,甚至还有植株腐烂的危险。

【欢迎留言,欢迎交流,结缘三农】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咱是农民,以种地为主,玉米种了一年又一年。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玉米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可以肯定的说,密了高产。

前些年,人们种玉米,普遍都是喜欢种稀一点,认为稀才能长大穗,株距在一尺半左右,一亩地三千株上下,穗确实不错,又粗又长,可亩产只有五六百斤。

近年来,人们改变了种植方法,株距定在八寸左右,行距保持在一尺二寸,一亩地达到四千五百株。有些肥地会更密一些,五千多株。

现在玉米产量比过去,增产了一倍,亩产一千多斤。株距密,虽然穗小一些,可数量多,因此实现了高产。

密植能够达到高产,但是,优良品种为前提,是最主要的环节,没有好的种子,就长不了好庄稼,更谈不上什么高产。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不施足化肥,想高产,那是不可能的事,现在的庄稼真是依靠肥料,追肥多与少,庄稼的长势就完全不同,密植的玉米必须多上化肥,确保营养满足,才能大丰收。

因地制宜,地,种,肥,三结合,掌握好了,才能达到高产,密不可分,也是主要的因素,我说的对吗?请留言。

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问:玉米的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

庄稼的生长是争天不争地,只要肥料营养足够充足,在土里是不怕密的,盘根错节挡不住营养充足。但庄稼生长在地面之上是要有空间的,有足够的空间才能接受阳光进行光合作用,这就叫争天不争地。

玉米生长也有一定的空间,当空间被挤的透不过风来时,无论地下施多少肥,玉米也会减产。

问玉米株距是密了高产,还是稀了高产,这不能光看株距,还要看行距。行距稍微稀点株距还可以密些,如果行距很密,株距就不能太密了,就应该稀一些,才能高产。行距稀株距也稀不能高产;行距密株距也密更会减产。行距株距适当才能高产。

过去,传统玉米品种都是高杆,占空间大,不能密植,每亩二千五百株苗正好,三千苗就很密,那时的玉米不高产,亩产四百斤就不错了。

现在的新玉米品种都是矮杆,占空间小,可以密植,每亩三千五百苗都略稀,差不多都四千苗甚至还有密的,这样才能亩产过千斤。

每亩四千苗,行距一尺半,株距一尺。如果行距一尺三四,株距就应略稀一尺一二,就是每亩四千苗。玉米的行距最好是一尺半,这样便于中耕。

每棵玉米的交叉展开空间都在半米左右,就是适当的密度,高产的基础。

如果玉米的交叉展开空间只一尺达不到半米,那它一定会减产;如果玉米的展开空间太空旷,别说有交叉,叶都不挨叶,无论多施多少肥,那肯定不高产。

玉米的行距一尺半,株距一尺,就是新玉米品种比较理想的密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