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你要说中国的粮食价格高,也不是很确切。相比改革开放前,才高了多少倍呢?那时粮食毛二八分一斤,现在才涨到一元多一斤。当时职工每月工资30元左右,现在每月数千元。粮食价格高吗?不高!

相比国外粮食价格来说,我国的粮价还不算低。据有关资料信息显示,国外的粮食进口到我国,除去所有关税及运杂费等,价格才达3~5毛钱左右,我国的粮食每斤在一元左右(今年玉米价格稍高点属特殊情况)。

但是,我国有18亿亩耕地,不能荒芜依赖进口吧,那家伙没有自己种着踏实安全。万一有个特殊情况,不能进口粮食了,自己不种那样就会蹲大底的。

为什么粮食价格“高”,农民仍然赚不到钱呢?

关键问题是,中国人口多、农民多,人均土地太少的问题。没有千顷地难打万担粮。

就目前的人均土地不足2亩地,能亩产多少粮食呢!一般就是亩产1000多斤。什么亩产超吨双吨的,不敢说没有,毕竟只是少数的或“专家”种的“实验田”可能达到。广大的农田目前还达不到。

地亩数少,产量低限制了农民发家致富的进一步发展。即使是粮价高点,也不是随便高的事情啊!物价需国家统一综合考虑调整的。这样,受地亩数、价格限制,农民怎么能赚到钱?怎么能发家致富呢!

国家实行土地流转后,农民把土地流转出去,而选择打工创业及其它事业创收,来增加家庭收入,才能融入高消费的现代社会生活中。只靠种一亩三分地,农民是永远不会致富的,当然,规模承包大户是另一码事。这就是目前农村农民的真实现象。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你感觉粮食价格很高,那是因为你不种地,不了解种地的辛苦和劳累。农民那么辛苦劳累,收入那么低,他们肯定感觉粮价不高。

你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那是你和国外的粮价比,你不了解不同的国家的农业条件不同。外国的农民付出不多,补贴还多,他们的粮价低,但农民收入并不低。

在我国,农业的条件还是很差的,平原肥沃的土地没有多少,山区丘陵地的土地很多,不适应机械化生产,务工投入大,收入小,水利条件差,靠天吃饭,十年九旱,粮食生产是没有保障的。粮价也受到国家调控,所以农民赚不到钱。

外国出口粮食的国家,土地平整肥沃,机械化程度高,政府补贴也高,所以他们的粮价不高,但农民收入并不低。

总之,凡是感觉我国粮价高的人,都是不种粮食的人,凡是说外国粮食便宜的人,都是对国内外农业条件不了解的人,他们光想着别人的粮食便宜,也不想想他们为什么便宜?还说我国的粮价高,为什么农民赚不到钱?

这些人或者无知,或者是自私,要不就是装糊涂,反正就是想吃便宜粮食,而不顾农民死活。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现在粮价很高,有这种感觉的人不多。可能他想不花钱吃粮,或是专挑精细粮吃的人。否则,一斤猪肉买10几斤米。直至目前,一斤普通大米换不到3斤白菜。一斤鸡蛋买2斤大米有余。一斤面粉也就2元左右,高吗?小孩上个校外培辅班,一小时三四十元正常,每天上2小时,要三四十斤大米,米值钱吗?小孩得个感冒到送医院,花三五百看好就不错了,那是200斤左右的米、面价格啊!

种一亩地,就算稻麦两季,亩产吨粮,收入不到3000元。除去成本,现在加国家补贴,净赚也就1000多元。种10亩地,一年收入1万多元。就是不干体力活,只管理也就这么多,赚的多吗?所以,现在不少农民宁可把地转租,一亩地一年收租金八九百元,自己去打工挣钱,而不是在家种田挣钱。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科学兴农为您解答。

提要:粮价不断上涨,农民收入并未增加!问题出在哪里?

科学兴农之前曾经看到过一份有关近十年物价统计的材料,其中关于粮食的上涨幅度大致在1.5-2倍之间的样子,比如说玉米从十年前的5.5元每斤涨到了如今的0.95元每斤,涨幅不可谓不大。不过从农民角度来说,并未赚到什么钱,当然这里并不是指农民的净收益增加,而是赚到手的钱不经花,购买力不足!虽说十年之间,粮价已经有了2倍幅度的涨幅,可是换算到农民这边所增加的收入,同物价上涨的速度看,就显得没有赚钱了。

对于农民来说花更少的钱,购买到更多的东西,才是他们最为希望看到的,对于自己能够产的粮食来说,也希望能尽可能的卖出高价。然而事实上来说,在物价的不断上涨中,农民反而被“玩了”,因为在大家自觉感受到钱包日益鼓起来的同时,钱的购买力却下降了许多。比如说房子十年前县城房价还不到一千,如今已经五千靠上了。而对于大城市的房价来说,上涨速度更是惊人。

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大家可能还忽略了一个因素,就是并非所有的粮价都在上涨,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大豆,十年前的大豆价位也基本上达到了1.8元每斤的样子,可是如今再看,大豆价位却已经下滑到了1.7元每斤,可以说这是唯一一个价位在下滑的农作物了。

农民辛辛苦苦种植一年的粮食,甚至不如外出打工人员几个月的收入高,这也不免让农民产生了种粮不赚钱的想法,而且这还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虽说制约农民收益增长的因素之一有农资成本的不断上涨,但是种地毕竟还是赚钱的,在他们看到同村的人员外出打工短短时间就赚了大钱之后,这样的落差感也就让他们自觉种粮不赚钱了。

种粮能不能赚钱?确实能,但是绝非走当前小农经济的路线,而且参照国际局势来说,未来我国粮价甚至还有进一步下滑的风险,即便是上涨,也定然会滞后于国际粮价的上涨速度,因为当前我国的粮食价位普遍比国际粮价高一些,而大豆价位的下滑也正是我国大豆全面国际化滞后的必然结果。因此在未来粮食效益还会进一步的降低,在亩效益下滑的情况下,规模性生产,获得规模化经济效益也就成为了未来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而农民种粮不赚钱的情况还会进一步持续,这是我国国情所决定的,不会说短期内就得到改变,粮食作为国民生活的必需品,价位的稳定则是体现国家稳定的一个标志,比如说今年水稻托市收购价位维持了不变,小麦托市价位进一步的下调,这也决定了我国的粮价不会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因此这种农民种粮不赚钱的效应还将会在未来持续下去。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实事求是讲,最近几年农民种地收入比较缓慢,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种地不怎么挣钱了,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农民感觉种地不赚钱了呢?分析来看,主要有这样几个原因:一、粮食价格总体稳定,不同粮食品种涨跌不一,对农民增收作用有限。目前看,只有玉米价格比去年有所上涨,6月20日全国玉米价格1995元/吨,兵临2000元大关城下,但是目前东北也好、华北也好、黄淮地区也好,农民手中已经基本没有玉米了,80%以上的玉米都集中在2018年10月-2019年3月这个低价期间,东北农民出售玉米毛粮多数以0.63-0.78元这个区间,目前东北0.86-0.93元的价格,农民根本就没有粮了。下面是近期玉米价格:而水稻价格连续两年下调,累计下调0.25元,目前托市收购价格只有1.20-1.30元/斤;大豆价格也比2018年有所下调,由原来的每斤1.80元左右回落到1.65元-1.70元一线;最后说说小麦,小麦价格连续下调,目前已经回调到1.12-1.16元/斤。从粮食价格调整和市场表现看,只有玉米略涨而农民却没有赶上高价,另外的小麦、水稻、大豆三种作物价格悉数下调,以至于农民的收入不升反降。二、生产资料、人工费、机械费用等生产投入有所上涨,影响农民种植收入。首先是土地租金上涨,以本地为例,前几年6000元一垧地,现在已经涨到7500元一垧;其次是化肥、种子、农药等生产资料,因为环保因素,一些小企业被关停,工厂的治理污染的环保成本增长,再加上部分原材料涨价,导致化肥、农药同步上涨。第三就是人工费用、机械整地、播种和收获费用有所增长,比如收割小麦,前几年只有50元一亩,而今年很多地方已经涨到了80元一亩。这些生产成本的增长,导致了农民种地收入的下降。三、农民种地赚钱不高,除了上述两个原因外,还存在一些土地经营面积较小,比如有的省份1口人分的承包田只有几分点,或者1、2亩地,全家也就3、5亩地,种哪种粮食作物也赚不了几个钱,还有就是一些如陕西、山东等革命老区,以山地为主,土地瘠薄,产量较低,也是农民种地不赚钱的一个重要原因。综合来看,导致目前农民种植粮食赚钱不多的原因,和粮价有一定关系,但是和生产成本,生产规模、土地肥沃程度等方面有着必然联系,不知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大家广泛发表意见!

为什么感觉中国的粮食价格很高,但是农民却依然赚不了多少钱?

目前都说粮食价格上涨了,为什么农民不赚钱?谁说粮食价格上涨了,目前粮食价格没涨反而下降了。现在水稻价格比往年降了二毛多(每市斤),玉米比往年同时期有所下降。2020年盼望粮食大幅上涨也不现实。假如说粮食价格上涨了,为什么农民种地不赚钱呢,主要原因:一是人多地少,一家四五亩地,能收入多少钱呢?这个帐不用算,都清楚。。二是农民种地所需的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导致地少,费用高,种地不赔钱就不错了。反过来看,如果粮食价格上涨,最不利的还是农民,你想想看,一家就那么几亩地,就是粮食二元一斤,四、五亩地又能攒多少钱呢?粮食价格上涨,紧跟着其它农用物资上涨,恐怕粮食粮价的那一点钱,又被农用物资上涨抵消,粮价还不如不涨。现在土地利用上,应转变传统思维,只种玉米和水稻,现在国家加大对大豆补贴力度,19年大豆每亩补贴近三百元,2020年据说还继续加大补贴,旱田种大豆也挺合算的,收入也不低,同时也能解决吃油问题,并且纯绿色食品,比买的市场油要好多少倍。总之,保持粮食价格长期稳定,是国家的基本国策,不可能也不会提高粮价。因此,要想在自家的土地上要效益,只能在发展名、优、特产品上下功夫。不知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欢迎参予讨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