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老农给你交流交流,确切地说,玉米不浇出苗水,这八叶从何谈起?只能说玉米出苗后至八叶期需要浇水吗?
一般这期间内不需浇水,农民通常有“蹲苗”的习惯作法。意思就是此期不需要水分过盈。主要促使根部发达生长为以后抗倒伏打基础。但不能走极端,如果气温高,旱象严重,那就需灵活掌握了,总不能眼瞅着把玉米旱得要死,还不浇水吧。通常此期不需浇水,5~6叶时定好苗,8叶左右时开始浇水、追肥,此期也称拔节期间,即俗话说的小喇叭口期,同时也是喷施控旺剂的最佳时机。
在此之前即8叶前一般不浇水。浇水的弊端是易倒伏,极度干旱另论。如果打算只追一次肥,或未施底肥或提苗肥的地块,可以在小喇叭口期(9~10展叶时)浇水追肥。施足底肥的墒情尚好的,可以推迟到大喇叭口期(13~14展叶时)进行浇水追肥或再晚几天也可以。通常追肥量以每亩20~25公斤尿素即可。
追肥多以尿素追施,主要它溶解快,一般不宜选用难溶含P的复合肥或有机复混肥做追肥,因为较难溶于水,分化慢,起不到应有的追肥作用。
另外喷施控旺剂时机,是在玉米7~11叶时,不要过早或过晚。喷施过晚,防倒伏效果差,对穗分化与籽粒发育也有影响。可选用矮壮素、金得乐、吨田宝等控旺剂兑水喷雾。不可过量或重喷,种植密度小的可不用。
此期病虫害防治:(1)病害主要有褐斑病与细菌性顶腐病等。可选用三唑酮、戊唑醇、农用链霉素、咪酰胺等杀菌剂兑水喷雾。
(2)虫害主要有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甜菜叶蛾,蚜虫、蓟马、灰飞虱等。可选用氰戊菊酯、颗粒剂灌心,溴氰菊酯等对水喷雾。
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玉米8叶期前需要浇水吗?
我们都知道,玉米苗期比较耐旱,只需要很少的水分就能出苗,干旱的玉米遇到雨水滋润,很快就会快速生长发育。如果过分干旱,在播种后、一尺高的时候可以小水灌溉一次就可以了。8叶期前后无雨,必须灌溉1~2次。当玉米晚熟品种长到8叶期的时候,正好形成了玉米的顶端,玉米叶片开始伸平,开始发育玉米雄穗和雌穗,进入生殖生长期。中早熟品种则在5~7片叶溜进入这个时期。在这个时期,是形成玉米产量最关键的时候,对于水分非常敏感,水分不足或者过多都会严重影响花芽分化,以后玉米天花分枝、花粉数量、棒子长短、玉米穗数、单穗行数和穗粒数都和这个时期有些直接或者间接关系,所以专业人士就把这个时期称之为玉米水分临界期。
根据相关实验数据,拔节期至吐丝期,植株耗水量大大增加,整个生育期总耗水量的38%左右,日平均耗水达45~60m³/hm²。 水分不足就会引起雄花退化和花粉粒发育不全,降低穗粒数。抽雄开花期干旱造成授粉不良,影响结实率,有时造成雄穗不能正常抽出,也就是农民常说的“卡脖旱”。如果在此期间遇到干旱天气,加上氮肥过剩,那么植株地面上几节就会出现无效分蘖。如果这个时候久旱大雨,植株迅速生长,顶端就会卷缩成筒状,不能抽出雄穗和雌穗畸形。
旱作玉米区,因为无法灌溉,只能通过中耕除草,给玉米培土,以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速度,防止植株倒伏。。能够灌溉的地块,在这个时期要保证土壤湿度在45%以上,也就是扒开土壤能看到有湿土的状态,连续5天以上干旱无雨,天气预报又没有雨情的情况下及时浇水,防止浇水后遇到暴雨和连续阴雨天气,防止水分过多影响根部生长,保证玉米花芽分化和雄雌穗正常抽出。
因为现在种植玉米利润有限,很多人就不愿意花费几百元去浇水,等到叶片开始扭曲,晚上不能恢复,这就迟了,会严重影响玉米后期产量,所以说,真正需要浇水的时间应该是下午连续两天叶片出现萎蔫,就要及时浇水了。当然,这个时候也是肥料临界期,配合浇水,使用氮肥加磷钾肥,保证生殖生长必须的全价营养,防止偏施氮肥。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玉米8叶前,通常不用浇水!这是用真正的科技,负责任地告诉大家!而且,浇水还是“弊大于利”的!
因为:玉米6—8叶属于拔节期,对水分需求不是太大!只有在玉米的9叶之后到抽雄之后的2周,才是玉米的需水高峰期第一,玉米播种出苗必须有足够的墒情,对吧?这个墒情至少可以维持玉米拔节期的水分不至于太干旱。就是干旱的年份,适当的喷施一些多元微肥或者抗旱增产剂即可。
第二,如果8叶前浇水,只会导致玉米扎根浅【因为玉米根系有向肥性和趋水性】,导致基部节间细长,容易诱发倒伏。
第三,抽雄前后各2周=约30天的时间,是玉米的需水高峰期,这个时候受旱,直接减产1/3甚至2/3,为什么不要把最重要的水源留在关键期浇灌呢?
第四,以夏玉米为例,玉米播种后35天进入大喇叭口期,这个时候追施氮肥可以增产1/4左右,如果这个时候浇水和追氮肥,结合到一块,岂不是“两全其美”?
第五,因为我国玉米种植区70%的区域属于“雨养农业”,尽量选择【活秆成熟,耐密又耐稀】的抗旱玉米品种,是为首选。比如2019年河南周口项城市,山西临汾洪洞县大槐树镇,河北沧州黄骅市积极推广国审抗旱玉米品种【八强十号(国审玉20190254)】,就可以苗期抗旱30天,收获前抗旱40天以上【甚至灌浆期60天没有下雨,也能“活秆成熟”】——都是根系发达的功劳!
以上是具有30年农技指导经验的“十星科技”团队(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站在种植户的立场为大家解答。
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在玉米的整个生长过程中,对水分要求最高的时期为幼苗期。所以,很多人都以为只需给幼苗期的玉米施加水肥,便能保证高产。然而,玉米却属于抗旱农作物,浇不浇水主要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而定,不用的地方降雨量、气温、光照、土壤等因素不同,施加水肥的方法定会存在着偏差。
在老赵的家乡云南,往年玉米种植后正是雨水来临的季节,我们不仅不用给幼苗期的玉米施加水肥,而且还要注意排水防涝,防止水分过足而降低土壤的透气性,使玉米出现沤根死亡现象。但今年却属例外,云南大部分地区在玉米种植后的一个半月内,都没有出现过降雨,这便导致了土壤干旱、玉米出苗困难、幼苗期的玉米严重缺水等现象的发生,为保证玉米能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当地老农只能担起水桶,给玉米进行浇水。
其实,老赵觉得,玉米八叶前浇不浇水,还得因地而异、因时而异。而所谓的种植专家,也必须要像老农一样,能够应对不同地方、不同时间的农作物生长变化,你说是吧?
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从当前玉米种植方式来看,基本上分为播种施肥和播种追肥两种模式,前者就是最近备受争议的“一炮轰”种植模式,一炮轰种植模式种肥同播减少了后期追肥的田间劳作降低了人工费用。播种追肥的模式相对比较高产,玉米不同时期对养分需求不同,合理的展开后期追肥有利于提升玉米产量,但是无论哪种玉米种植模式,都需要浇水提墒。
玉米从出苗到六七片叶子的时候,因为播种后浇水提墒,特别是夏播玉米有麦茬遮阴使得土壤墒情比较好,有利于玉米出苗。但稍后期随着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墒情下降特别是闲地儿播种的春玉米,土壤墒情变化的更厉害,容易出现干旱。即便土壤开始越来越旱,很多农民也不会主动去浇水,当然这样做有等降水因素,更有蹲苗因素。
玉米蹲苗技术古来有之,而并不是新近玉米高产技术,是劳动人民常年累积的玉米种植高产经验。所谓玉米蹲苗,其实就是农作物蹲苗的一种,通过对土壤墒情的调控,达到控制农作物生长速度的目的。玉米生长需要水肥的共同作用,水份充足就容易导致肥料供应充足,玉米就会旺长,水份少肥料就不容易溶解,玉米吸收不到养分生长就变慢。
玉米蹲苗对玉米生长最大的好处,就是有效的增加玉米根系下扎能力,促进玉米根系粗壮发达。因为玉米地土壤湿度干旱,水份基本上集中在地皮下面,玉米如果想获取到供应生长的水份,就需要把根下扎,从而存进根系完善;玉米蹲苗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玉米根部的节间距变短秸秆变粗,增强了玉米后期的抗倒伏能力,有益高产。
敲个黑板:玉米七八片叶子之前采用蹲苗,对玉米后期抗倒伏能力有很大帮助,蹲苗一个有效途径就是保持土壤适度的干旱,所以很少会有农民在玉米苗期主动浇水,不浇水的好处,就体现了浇水的坏处。如果在玉米苗期土壤湿度大墒情好就不利于玉米根系下扎,玉米根系浅玉米抗倒伏能力就差,后期如果一旦出现倒伏,玉米减产就是必然,更有甚者会颗粒不收。所以尽量不要在玉米苗期进行浇水,如果遇到强降水,还需要做好排涝工作。玉米八叶前需要浇水吗?
为什么有些玉米的产量可以达到2000多斤,而有些玉米产量却不到1000斤,关键就在于对玉米的管理,何时该施肥,何时打药,这些都是玉米高产的重要因素。
玉米从播种到现在将近一个月了,这是玉米一生最关键时期,玉米不像小麦,小麦是在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进入生殖生长期!
而玉米不一样,玉米叶平展8叶期,就是玉米的生殖生长期!所以说这个时期,是玉米生理的关键,也是决定玉米产量高低的分界线!要想玉米达到理想的产量,玉米平展8叶期,要加强水肥管理!

8叶期的玉米顶端生长点已经 完成了叶片的分化,开始转向穗分化,第一个茎节开始加速生长。地上部分每三天就都会长出一片叶子。如果这个时候遇到干旱、氮肥过剩那么就会出现玉米基部出现分蘖,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玉米丫子”。如果这个时候久旱大雨,植株突然生长,顶端就会卷缩成筒状。所以就个时候要加强水肥管理!

玉米要看土壤墒情,适时浇水,土壤湿度不能低于45%或者更高,如果这个时期遇到干旱,要及时浇水,保证玉米后期的正常生长 。
这个时期是形成籽粒多少的关键期,所以要喷施二遍微量元素,通过营养的补充,增强叶片的光合作用,促使玉米多成粒,成大穗,管理好坏是决定产量高低的关键因素!

要根据长势进行植物调控,可以在(6-12)叶期,喷施助壮素,做到不重喷不漏喷,预防倒伏,保障产量!
玉米8叶期也是玉米粘虫、玉米螟、灰飞虱、蓟马等虫害的高发时期,所以控旺的同时,要结合杀菌刘、杀虫剂、芸苔素内酯和一些叶面肥,这样就可以达到一次喷药实现防病、防虫、增产的三重效果。

如果能做到以上几点,今年你的玉米将会大丰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