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基本没有出现后妃乱政哪怕干政的朝代,除了比较著名的万贵妃之外,其他后妃或者默默无闻,或者千古流芳,基本没有干涉朝政而遗臭万年的存在。
从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初期就对后妃进行了各种规制,后妃的主要职责就是生儿育女以及伺候皇帝,严禁干涉哪怕过问朝政上的事,另外,内宫中等级森严尊卑有序。与历朝历代最明显不同的是,明朝后妃几乎都出身不高,除了明成祖朱棣的徐皇后乃是开国元勋徐达的女儿之外,明朝皇后大多都出身民间甚至寒门,虽然出身不高贵,但是大多也都是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而后妃进入宫廷之后,对自己的娘家虽然是无上荣耀,但是除了荣耀之外也并不能带来什么明显的政治上的好处,反而作为外戚甚至无法做官。
有明一代,除成祖徐皇后外,后妃“率由儒族单门入俪宸极”,有的后妃甚至连身世都搞不清楚。例如明英宗朱祁镇的钱皇后,是是祖母太皇太后张氏带入宫中从小养育的,而英宗与钱皇后青梅竹马,对于这场并非本意的婚姻,英宗与自己的皇后之间却非常恩爱。
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虏,钱皇后在宫廷天天祈祷甚至跪坏了腿,哭瞎了一只眼。为了赎英宗回国,钱皇后捐出了自己所有的珠宝陪嫁。而英宗回朝后,对又瞎又瘸的结发妻子非但没有一丝的嫌弃,反而更加体贴。因为怕太子生母周氏对钱皇后不敬,临终留下遗诏让钱皇后百年之后与自己同葬。
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明朝真的没有后宫干政的现象吗?
这是不可能的,就算是再严密的制度也会有它的漏洞,更何况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后宫干政是一个必然。
明神宗朱翊钧,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到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大家就知道了。明神宗朱翊钧的母后,李太后就曾干政,并且曾经主导了朝廷大权。
明朝为了防止后宫干政,制定了什么策略?明太祖朱元璋,毫无疑问是一个非常聪明的皇帝,为了告诫后世皇帝,朱元璋专门修订了一本《皇明祖训》,相比于宋太祖赵匡胤留下的三条组训,可谓夸张至极。
《皇明祖训》里面专门留下祖训,不允许皇后干预“宫门外一应事务”,更不用说朝廷大事了。
最关键的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朱元璋在《皇明祖训》重点写明了,不管是天子还是亲王,只能够娶“良家子女”,并且“勿受大臣进送,恐有奸计”。
可以说朱元璋留下的这一本《皇明祖训》,为了防止后宫干政,真的已经考虑到了方方面面。
李太后为什么能够干预朝政?明神宗朱翊钧十岁登基,一个十岁大的孩子,懂得什么呢?能够治理国家吗?这是绝对不可能的。
但是“皇家无亲情”可不是一句空话,这样的一个十岁的皇帝能依靠谁呢?谁也不能相信,朱翊钧能够依赖的,只有太后李彩凤。
本来是泥瓦匠家出身的李彩凤,就这样极其被动的,甚至可以说胆战心惊的开始了干预朝政。
后来的明朝大臣对于李彩凤李太后的评价是“参政不乱政,秉国不贪权”,可以说评价是非常高的了。
李太后干预朝政干出了什么大事?李彩凤李太后在明朝万历年间,干预了很多大事,甚至也有极为荒唐的。
撤换内阁首辅高拱。明神宗朱翊钧即位之初,内阁首辅是高拱,虽然高拱非常的有才能,但是对于万历皇帝不怎么尊重,甚至说出了“十岁太子,如何治天下!”。
于是极其敏感,甚至可以说是“惊弓之鸟”的李彩凤李太后,另立张居正为内阁首辅。
干预朱翊钧立太子。明神宗朱翊钧还干过一件非常荒唐的事,那就是因为长子是宫女所生,不想立他为太子。“国本之争”在朝堂上闹得沸沸扬扬,甚至于成为了明神宗朱翊钧30年不上朝的借口。
终于李太后看不下去了,将明神宗朱翊钧臭骂一顿,说出了“你也是宫女的儿子”,这才使朱翊钧安稳下来。
所以明朝年间不是没有后宫干政,而是大家不知道而已。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明朝是一个平民阶层逆袭的年代,朱元璋凭借自己的力量一统天下,在这里年代里,有很多奇葩的事情让后世史学家津津乐道,但惟独一样,令后世诧异的是,明朝统治时期,几乎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局面,原因我们分析如下:
1 严谨的内阁制度:
明朝废除了宰相职位,但是培养了内阁制度,这个内阁制度不是由一个人控制,而是朝廷中极为代表性的文官集团组成,这个内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帝的专权,除了非常强势的两位皇帝朱元璋,朱棣,后世的明皇帝或多或少受到了内阁的牵制,内阁的大臣都是皇帝亲信,可以委以重任的角色,这样也就有了皇帝几十年不出现炼丹修身,国家政务如常运转的局面,按照这样的制度,试想远非某个人可以撼动的;
2 程朱理学的成熟推行
明朝时期,程朱理学渐趋推广成熟,女子无才便是德,认为女人出人头地是一件有损家族颜面的事情,故女性普遍的教育程度不高,社会地位也不高,女性的机会也减少很多,相夫教子是那个时代对女性最高的评价;
3 朱元璋的遗训中的选妃制度
作为一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因此在驾崩前明确遗训:妃子必须从民间选拨,严禁和同朝大臣结亲;这样后宫的妃子基本都是出自小家小户,没有显赫的后台背景和家族势力,很难以在朝廷中形成势力,而王朝大臣希望借此发展外戚的愿望也成为空谈;
综上所述,明朝从根本上遏制了后宫干政的根源,有见识受过教育的女子难以选入宫廷!而社会整体的环境为控制这一现象出现提供了基础!所以明朝虽然有宦官专权现象出现,但是后宫干政却得到遏制!不能不说这是明朝非常特殊的政治现象!
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明朝没有后宫干预政事,是因为它的后宫制度很其他朝代不一样,朱元璋规定后妃都由‘‘儒门单族’’入宫,后妃人选都是从低级官员家里和平民百姓家里选的。
汉唐时期,皇家一般会和开国功臣后人或是大臣家里联姻,不光皇家会娶重臣的女儿,也会把皇家女儿嫁给大臣家里。这样好处是加紧联系,坏处同样明显,就是造成强大的外戚家族,威胁皇权。
朱元璋自然不会犯这个错误,他在皇明祖训中规定,皇家后妃只能从低级官员家里和平民百姓家里选择。这些人家里没什么势力,想培养势力也得从头来过,自然就形不成对皇权的威胁。在外戚势力增长到一定程度后,皇帝也成长了,能够掌控局面。所以,有明一代,除了朱棣皇后是徐达家人外,其他都是平民家出身。势力小,怎么可能干预朝政。
再一个这些低级官员通过科举考上来的,而中小地主家选上的女子也一定熟读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讲得最多就是三纲五常,从宋朝之后他们都深入人心,她们怎么可能违背君君臣臣,夫为妻纲那套。所以明朝后宫干预政事的很少。
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明朝是唯一一个没有出现后宫干政的朝代,甚至连强势的皇后太后都没怎么出现。
中国古代的后宫制度,大体相同,通过迎娶众多嫔妃,既为了满足皇帝的淫欲,也为了繁衍子孙,自古就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后宫佳丽三千人的说法。
明朝没有出现后宫乱政,始于朱元璋开国制定国策,他鉴于前朝历代的女祸,立国之初就定下规矩:
一、后妃母仪天下,不可干预政事。所以明朝没有出现太后垂帘听政的现象。
二、规定后妃职责,侍奉皇帝宫寝。
三、将后宫戒律刻在铁牌上,悬挂各宫,作为警示。
四、后宫嫔妃,衣食器具,一律实行配给制。
五、后宫嫔妃严格禁止与外界通信。有则论死。
明朝在选择后宫嫔妃的时候,注重品格仪表,反而对家世并不是太重视,避免有权势的外戚专权,而且嫔妃又很难与母家联系,基本避免了干政和外戚乱权。
而且后世子孙对这个后宫制度,基本都延续遵守下来。
明朝历史中为何没有出现过后宫干政的情况?
原因是,明太祖成立的东厂以及锦衣卫特务组织,大力控制后宫外戚举动。缺少外戚帮助的后宫,相对孤立无援。想搞事没组织,搞不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