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这个轮流伺候老人的方法,在农村是很普遍的养老方法。只要有兄弟们的(除独生子女外)都是这样的。
我们这边有个习俗,就是伺候老人养老送终,多数以弟兄们负责,出嫁的女儿们一般就不参与伺候养老送终的消费事宜。当然,在老人平日或不壮实或患病时,女儿眊看老人或自愿伺候老人的,是女儿的情分,别人不干涉。
伺候赡养老人都有弟兄们轮流伺候赡养,平摊一切费用。这样的情况,两位老人在一起居住,多数是固定在某一家居住,也有少数的老人流动按期到各儿子家居住的。这个流动居住的方法,看起来很公平,但太麻烦,老是挪来挪去的,都麻烦。在某一家常住也不错。
也有弟兄两个把两个老人分开伺候赡养的,这个方法看起来公平,实际对老人不好,老人分开居住,不利于互相有个伴照应,人为的使父,母成为“孤男寡女”,造成老人的孤独寂寞。
不论哪种伺候养老方法,关键取决儿女的孝心程度。只要保证老人心情愉快,丰衣足食,做到多陪伴老人,尤其是孤独老人,儿孙们尽可能能陪伴老人,以免老人产生孤寡寂寞情绪。老人并无多大奢求,衣食无忧,心情愉悦,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就足矣!
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村里有位与我同姓的70多岁老人,在三个儿子“轮流侍候”几个月后,对儿子发出最后的“通牒”:“还是饶饶吧,我不想再这样生活下去”。
老人有三儿一女,虽然说女儿嫁在邻村,按当地习俗和“规矩”,女儿的彩礼除陪嫁的一点外,全归儿子,更别说房屋和其他钱财。父母养老的事,对于女儿来说,“与我无关”,只是在父母生日、病中有所“表示”而已。甭说,父母养老的事都是儿子的。
兄弟们协商好了,一个儿子管父母吃住一个月,下个月由另一个儿子接走。老人的大儿子50多岁了,还跟着村里的人外出打工。轮流到他家管老人吃住的哪一天,妻子总是滞后一天半天。这可是“接管”的二儿子家不高兴了,当着父母的面说些损人的话,让老人心里不是味。觉得是自己为儿子们“添乱”了,自己倒成了事情的“导火索”。
三儿子有公职,成了城里人,还是有轮替侍候父母的义务。老人被风风光光接到城里,也未必是体体面面的。几个人同居一室,上个厕所,抽个烟也不方便。吃个饭也上不了饭桌。左邻右舍很陌生,打个照面也不说句话。好不容易与他们搭上话,又到了被大儿子家接走的日子。
老人就这样被儿子们“接来送去”,说起住的,并非是上房、正室,有属于自己独立的房间已经不错了;吃的呢?一定要等到劳动或下班回来,孩子下学之后。老人肚子早饿了,不能早吃,到饭点也不能多吃。吃凉饭、剩饭也成了家常便饭,还不能说,不能不高兴。忍气吞声,才能是儿子家庭和睦。居无定所,哪里都不是自己的家,老人才有了不想这么继续生活下去的想法。
“轮替侍候”老人孰是孰非,有什么影响?
兄弟反目,妯娌不和。一个儿子的好说,不容推卸。儿子多了,问题来了,怎么赡养老人才是“公平”、“公正”?也唯有时下时髦的养老新模式――轮替侍候。是一个老人的“省事”,若是两位老人健在,“拖家带口”的,添筷加碗,还要准备“专门”的房间,特别是轮流二月份,还要少一两天。有些兄弟心里不痛快,特别是有的儿媳妇认为“吃亏”了,埋怨和谩骂,兄弟间、妯娌间关系紧张。
农村老人只要不是生活不能自理的,都会力所能及的帮助“暂居”家里干点活,比如干农活、带孩子、看门守户等,但是又容易引起儿子间的攀比。在他家“帮忙”了,“轮流”到他家生病了,这个儿子可能会不理不睬,“问责”到那个儿子家。儿子家生活状况不同,对老人的待遇有差别,也会引起家庭之间不必要的矛盾。
哪里都是“家”,哪里都不是家。老人“轮流”到那家,那家就有暂时容他之地。一月或数月又要一地儿,刚刚与“家人”、与邻里乡友有点熟悉,又要去别家。跟难觉得哪里究竟是自己的家。特别是儿子进城居住了,空间狭小改变了老人多年的生活习惯,老人会觉得自己连个客人也不像。更何况农村的老人,一向把家庭看得很重要。在每个孩子家里一段时间,又不得不去下一家,再从头开始。将刚刚的熟悉的感觉瞬间变得陌生起来。对于“轮流”的老人来说,哪里都不是家,只是一个自己安身的地方。
起码的生活习惯被打乱。不管是哪一类生活状况的老人,他们都会有自己的日常生活习惯。比如农村的老人早起早睡、喝罐罐茶、抽旱烟等等,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有形无声的被限制,被压抑。年轻人总爱熬夜,半夜三更回家,不时惊醒老人;在饮食上,有的儿子家饭菜爱吃辣,多放调味品,少放盐,老人就是吃不惯,为了不给孩子们添乱,只好将就着,其实是委屈着自己。如果这样长此以往,打乱了自己的起居习惯生活规律、起居习惯,对老人的健康很不利。
来回折腾,奔波劳累。如果是一年轮流一年,还算是居家定居,心里多少会平静一点。有的是几个月,甚至是一月就有让老人换地儿。老人多少也有自己的物件,如果遇上的只提供吃住,而不准备被褥的儿子,可苦了老人,换“家”时又要大包小包的带着。对于老人来说,不仅是心理上劳累,身体上也受不了。
都说“老来难”,人到老年度日如年。常常听到老人聊天时说,人过了70岁,过一天是一天。这除了与老人的身体状况有关系外,主要还是老年生活的不堪。有的老人还觉得自己像个皮球一样被踢来踢去,看似在养老,其实心里都是在排斥,都是在嫌弃,一个个没有孝心,完全没有考虑父母的感受。毕竟老人年事已高,今天在这家,明天去那家,来回往复身体、心理受到双重打击。作为儿子只站在了自己的角度,并没有听取老人的意见,就是非“轮流侍候”也要综合考虑一下,不要让老人背负沉重的包袱。不要让老人又去敬老院,或“早点走了”算了的想法。一母能养九子,九子难道就不能养活好一个老人吗?
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三月一换轮流伺候老人,对老人不好,造成心理和精神上的负担。
下面我举个身边最真实的例子:
我大姑姐婆婆,生了五个儿子,八十多岁两夫妻,一个身体好些,一个需要护理,一家轮流伺候每家两个月,轮了一年,到谁家都不给好脸色,老人家伤心欲绝,一次轮到老三家,大姐婆婆做了一个生死决定,和老伴商量一起去死,好解脱,征得老伴同意之后,买了两瓶敌敌畏,准备一起喝,姐婆婆喝了,姐公公后悔了,哭喊着没活够不喝,结果是身体好的婆婆死了,公公活了下来,三年之后才去逝。
说了这么多,能不轮尽量在一家,其他儿女出钱,轮流的老人实在可怜,大包小包好象搬家,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老人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愿天下儿女都能善待父母,报答养育之恩!不枉为人!
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我比较赞同这种方式。我爷爷今年八十多岁了,是个很瘦弱的老人,前两年患上了老年痴呆,谁都不认识了,以前是个沉默寡言的人,患病后话很多,而且说话还很轻浮。他患病后一直由我家赡养,他还有四个女儿。他的子女现在也都往六十上数了,我爸排行老三。患有老年痴呆的老人真的很难照顾,他会时不时的乱跑,稍不注意就没了踪影,行动能力比正常的时候还要好,把他困在屋里他会把所有东西都打翻,会把被子撕的不成样子,最麻烦的是他会随时随地大小便,根本不给你反映的时间。照顾他的两年里,我爸成夜成夜的不睡觉,视力熬的几近失明,医院检查是眼底脱落,只能老打一针一千多的药物维持。由于长期睡眠不足,我爸生生老了十岁,加上爷爷大小便失禁,导致他那屋里气味难闻,再怎么打扫都赶不上他弄脏的速度,在那种环境下爸爸的肺部也不好了。但爷爷的几个女儿都不愿意管,我爸的身体实在顶不住了,跟她们好话说尽,又找政府协调才愿意轮着管,现在我爸才算能松口气。
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这种方式有好也有不好,我伺候老人深有体会,伺候老人不像伺候孩子,说实话,真挺累的,小孩儿多可爱啊!让我看一百个孩子也不愿伺候一个老人,但是摊上了又能如何呢?自己的父母你不伺候谁来伺候啊,我们家也是三姐妹儿,由我伺候老人,刚开始把他从老家接到我家的时候,我知道老头心理很不是滋味,离开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老家,住惯了那里的环境,出去散步的时候还能遇到熟悉的老哥老姐们停下来说说话,叙叙旧,开心快乐的,把他接到我家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出门没有了也看不到几十年的老伙伴了,本身就是性格内向不合群,一天更加寂寞了,话更少了,有时看他对着窗外发呆,着实让人可怜,对他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影响,但是他也知道没办法的事情,这期间他曾多次要求把他送回老家,我又心软怕他生出病来,就顺着他多次陪他回去,去趟老家坐车也是够累的,经过好长时间好不容易在我家也适应了,逐渐当成自己的家了
如果我们姐三个轮流照顾他,对于我们来说好像蛮公平的哈,伺候老人还能自理都那么难,更何况到了不能自理的时候那得有多难,都是子女凭啥就我一人来伺候啊是吧,子女多的轮流照顾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这样做,绝大多数老人他会觉得自己老了没有属于自己的家了,有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好不容易刚刚适应在一个地方住,自己的所有物品闭着眼睛都能找到,也习惯了我伺候他的方式,就把这里完完全全当成了自己的家,如果让他去姐姐家或者妹妹家,他就会感觉他就是子女的负担,就是子女的累赘,严重伤了自尊,记得有一次我装修房子,不得已让老头去妹妹家小住几天,老头以为我不要他了,非常伤心,到了妹妹家茶饭不思,寝食不安,就那么十多天时间心神恍惚的,天天问明天能回去了吧?就这么几天他还病了一场,如果像题主说的每三个月换一次,我想老人会疯掉,寿命会缩短,本来能活十年,我看这么折腾活不了两年
我还是建议谁接手伺候老人的子女就多辛苦一点,再苦再累伺候到他们生命的最后一刻吧!这只是我个人的想法和感受,不喜可以喷我哦!谢谢阅读到尾!哈哈!
谢谢🙏朋友们的支持➕关注➕点赞👍评论
农村一个老人有四个子女,这些子女选择了三月一换的方式轮流伺候老人,这样对老人好吗?有什么影响?
我是黑嫂,我来回答。
我们村有个老人,五个儿子,按道理说这是命好,因为老了不愁人伺候,有五个儿子个呢。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老人一直跟小儿子在一块儿住,其它四个儿子结婚后就各自搬出去了,也就是分家了。
之前老人有劳动能力倒也没有啥,可没有劳动能力后,老五媳妇感觉老人一直在自己家住太吃亏了,她不同意。
其它四个儿子想着以前你怎么不说呢?现在不能干活了,你开始提意见?我们也不让住,结果导致老人住进了一间彩钢房里。
农村老人如何养老,这是个现实问题。
人老了以后,如果是只有一个儿子反倒没有太多的麻烦事,可如果是儿子多,常常会因为如何给老人养老闹出矛盾。
于是,就有人想出了轮流养老的方式,比如说儿子多,那么每个儿子家住一个月,或者是十天,这样轮替着来,谁也别说吃亏。
那么,这对老人好吗?黑嫂说一下自己的看法。
Ⅰ:轮流是最好的养老方式依黑嫂来看,这个轮流住其实是个最好的养老方式,对老人好,对儿子们也好。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个人老了以后最害怕什么?最害怕儿子们之间闹矛盾,因为儿子之间一闹矛盾,多半都会牵扯到老人。
而这个儿子间的矛盾起因常常会因为妯娌之间引发,妯娌之间的矛盾多数是为养老,归根结底,还是老人倒霉,因为一旦儿子们之间闹出矛盾,老人极有可能面临无人养老的境地。
比如几个儿子都说自己冤,拿我们上面的例子来说,上面四个哥哥认为父亲一直跟五弟住在一起,现在不能劳动了,你想把父亲塞给别人,你这是不孝。
而五弟则说父亲是大家的父亲,凭什么一直让我们家伺候?难道他没有养活你们四个吗?
谁都认为不公平,最终倒霉的只能是老人。
所以,这个轮流来住是最公平方式,几个儿子商量好,每个儿子家里住多少天,可以是一个月,也可以是三个月,商量好后,谁也不要违背,谁也不会喊冤。
儿子们之间没矛盾了,老人也可以消停清闲,这对老人的身体和心理都有好处,所以黑嫂说这个方法是最公平,也是对老人最好的方式。
那有人会说了,万一老人身体不好了,还是会有儿子害怕老人去世在自己家,这怎么解决?
这就是我们后面要说了。
Ⅱ:约定好的时间会随着老人身体状况而缩短其实,同样是在农村,还有种非常常见的养老方式让黑嫂很是不解,也可以说成是缺德的养老方式,这种方式多发生在家里有兄弟两个时。
比如说有兄弟两个,家里父母都还健在,他们也不轮流让老人住,而是想出了一个非常奇葩的方法,两家分别养一个老人。为什么说这是个缺德的方式呢?老两口子在一起生活一辈子了,人老了以后就想有个伴,半夜有什么事也互相有个照应。
结果到老了,被儿子们给强行分开了,等于是被离婚了,老两口分别住在了两个儿子家里,平时不相见,也就失去了老伴的意义。
这不是缺德是什么?这对老人得造成什么样的心理伤害?
故,轮流养老仍然是最好的方式,有些人会说,给老人养老怎么了?当然这是应该的,可一旦牵涉到兄弟多,这种事就会出矛盾,就算是某个儿子说我自己养着老人,那他媳妇也多半会跳出来找事。所以,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而轮流养老就解决了这个矛盾。
一般来说,轮流住有个约定俗成的规定,老人身体好时,时间会长一些,比如一个儿子家里住一个月,三个月这样,一旦老人身体不好了,这个时间就会大大缩短,比如变成十天一轮这样。
这样是因为老人需要身边一直有人,长时间在某个儿子家中,会导致厌烦,另外人都有事要干,长时间去伺候的话,也会耽误一些事,这样短时间轮,对儿子们也好,对老人也好。
Ⅲ:综上,我们可以看出来,儿子多的情况下,轮流养老是个挺好的方式,至少可以避免不少生闲气,这个闲气避免了,老人心理也就舒服了,这对老人是有好处的。
可能有人会说,养老人怎么了?这不是应该的吗?请注意,黑嫂没有说不应该,而是在讨论什么样的方式对老人最好。说句难听话,儿子们对父母的好,能有父母对孩子们好的十分之一,那已经算得上是大孝子了,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自己有十块钱能给孩子们都花了,可父母老后,孩子们有十块钱能给老人一块已经是好的了。
这里只是个举个钱的例子,这里的十分之一论不局限于钱。孝是美德,为人不孝,何以为人?父母辛苦一辈子,给个安定快乐的晚年,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思考的事,您认为呢?
我是黑嫂,很高兴为您解答问题,再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