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现在都是打除草剂除草了,朋友怎么还要人工除草啊!热乎乎的天气多受罪啊!
刚分地那几年,除草剂还没有大量使用,再一个是农民手里差钱,舍不得买除草剂除草,反正工夫不打盘,每天去地里闹腾,没个闲的时候。
我当时种了20多亩地(其中包括我弟弟的地,他去城里经商了,地由我代种),家里有小孩子,孩他妈不能经常下地了,孩子没人管也不行,我弟兄们多,老人给带孩子也带不过来,也带不均,俺娘干脆谁的孩子也不管带,不带就不带吧,咱造的罪自己受吧!
跑题了,说玉米地除草的事,你想我一个人操持20亩地,没有机械化,没钱买药打,地里的草一点不给面子啊!它是不停地长啊!我是每天起早贪黑不停歇,玉米不高时,地里就开始有草,我一个人,一遍草还没有锄完呢,后边的草又长出来了,弄不清啊!
尤其是在玉米苗期,遇到天降连阴雨,那更是乱套,地湿,锄下来草不死,还需把草拣拾起来,弄出地外。玉米长草也长,从苗期开始锄草,一直到玉米结棒,草都一直锄拔不清。大伏天的钻到玉米地里拔草,那滋味,只有经过的才有体验,“爽歪歪”!即使那样,每年至少要荒芜2亩地,草苗一个家,掰玉米得去草窝里找,它还能高产?
俗话说“天旱锄田”,下雨浇园。是有一定道理的。人工除草,玉米除草最好的时候是苗期——拔节期,此期趁晴天把草除净,天旱草易死。玉米逐渐长大后地面遮盖,也就不怎么生草了。现在有除草剂更省事了,在苗期3~8叶期,一次打药连封带杀就搞定了,一季无草。下雨浇园,雨水带有病菌,有些农作物尤其是瓜果蔬菜类,下雨后必须浇水,不是旱的事,不浇水,会发生腐烂现象。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原创】玉米地人工除草上午和中午最好,上午人工除草了,太阳一晒草死的彻底些。下午除的草死的不彻底,因为下午除的草后,晚上有露水,有些草虽然除掉了但它吸收晚上的露水后,又慢慢复活生根长芽。如果是用除草剂的话,下午喷雾最好,因为下午喷雾在草上的除草剂经过晚上的一夜露水后,草吸收的除草剂浓度更深,草死的更快,这些我亲自做过农活,知道的,也是有科学道理的,不过用除草剂喷雾玉米和其他农作物,都对农作物有几天影响生长的,只是除草剂是用专用的种类,但并不会死农作物的。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问: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玉米人工锄草有整个生长期中和一天中两种解释。
整个生长中的人工锄草是说在玉米的哪个生长阶段锄草最好,一天中的人工锄草是在哪个时段除草最好。另外,还有晴天雨天什么天气锄草最好。
按玉米整个生长期锄草来说,人工锄草是在苗期和喇叭口期锄草最好。因为苗和草是一同出芽一同长的,不锄草,草和苗就一般高,草欺了苗,苗还怎么生长?所以晚锄不如早锄,把草锄了,苗就无争夺的生长了,喇叭口时再锄,是比苗矮一截的草,这草是锄第一遍后又出来的,虽比苗矮,仍能影响苗的生长,草被锄掉后,玉米就合垄了,再长草也起不来了。如果锄草锄晚了,玉米就会减产。玉米秀穗后再锄草,人钻进去透不过气来会中暑的。
所以,在玉米整个生长期人工锄草,还是在苗期和喇叭口期锄草最好。
再说一天中什么时候锄草最好,人工锄草应该是早晨和上午锄草最好。
草生命力特强是不爱死的,有时你把它锄下来,经一夜的露水滋润,它又生根活了,蔫几天后继续生长,如果早晨和上午锄草,草锄下后经一天的日晒,再成活的机会就很小,如果下午锄草,锄下后不经日晒,经一夜滋润,也许第二天早晨又缓过来了。这就是下午锄草不如早晨上午锄草好。
另外,晴天锄草最好,雨前雨后草锄下后,都会被雨露滋润活的。晴天草被锄下后,被太阳晒死,再下雨也活不了了。
以上说的这就是玉米人工什么时候锄草的一点常识,这点常识虽简单,但对管理玉米还是有用处的。
我是老杨,曾经的生产队队长。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玉米除草一般情况是出苗后3~5叶早期除草。这时候杂草处于苗期,容易被灭除,如果杂草出苗后再除草效果会不太理想。
可以在玉米6-8叶期、玉米株高50cm以后进行中期除草,这时除草既能除去田间已出苗的杂草,又能进行封闭不再出草。
除草的作用
中耕除草是传统的除草方决,生长在作物田间的杂草通过人工中耕和机械中耕可及时防除杂草。中耕除草针对性强,干净彻底,技术简单,不但可以防除杂草,而且给作物提供了良好生长条件。在作物生长的整个过程中,根据需要可进行多次中耕除草,除草时要抓住有利时机除早,除小,除彻底,不得留下小草,以免引起后患。群众在中耕除草总结出”宁除草芽,勿除草爷”,即要求把杂草消灭在萌芽时期。人工中耕除草目标明确,操作方便,不留机械行走的位置,除草效果好,不但可以除掉行间杂草,而且可以除掉株间的杂草,但方法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机械中耕除草比人工中耕除草先进,工作效率高,但灵活性不高,一般在机械比程度比较高的农场采用这一方法。
使用玉米除草机省时省力:
玉米地除草机:机械锄草机使用科学合理,避免进入保养误区,小行距农作物锄草机更实用。
农田除草机玉米地除草机各种小行距农作物锄草机具的操作注意事项:不重视燃油和润滑油的质量。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我来告诉你!
现在大家都在用除草剂了。人工除草在七,八十年代是通用的作法,最好最优的办法就是“锄”!
锄地一般在玉米4叶期开始直到大喇叭口期,以4叶期到6叶期为最佳!这时候的玉米叶子不大,空间大,用锄除草是很方便的。
锄了的玉米和不锄的玉米长象不一!锄过的玉米由于杂草少而且保住了田间水份更利与玉米生长,而没锄的玉米因为杂草丛生,和玉米争水争肥。所以产量相对要低一些!
正确的人工除草要在玉米定苗以后立即进行!
玉米地人工除草什么时候进行最好?
非常感谢悟空邀请!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玉米除草,最好选择苗前。但是因为天气原因、设备所限或其他原因错过了苗前除草的最佳时期,苗后除草就十分关键。玉米苗后除草的最佳喷药时间是玉米 3~5 叶期,杂草 2~4 叶期。如何提高苗后除草的安全性?选择适合的除草剂、药剂混用和喷药技术?本期特约嘉宾是《除草剂安全高效使用技术》的编者王险峰研究员,由他来讲解玉米苗后安全高效除草剂的选择、混配和除草剂“两降一加”喷洒新技术。
一、 选择安全性好的除草剂品种
推荐使用品种:磺草酮、硝磺草酮、灭草松、二氯吡啶酸、阔叶枯、砜嘧磺隆、苯唑草酮等。
限制使用品种:烟嘧磺隆、嗪草酮、氰草津、莠去津、麦草畏、溴苯腈、草甘膦等及其混剂。
不推荐品种: 2,4-滴(丁酯、二甲胺、异辛酯)、2 甲 4 氯等及其混剂。
二、合理混配,减少除草药害与残留药害
提高苗后除草的安全性,首选不要再盲目增加除草剂的用量,科学合理地选择除草剂进行复配,在玉米田间配制除草剂时加入功能性助剂。
科学地选用助剂,不仅能达到高效除草的效果,而且可以预防除草剂药害甚至解救药害,预防中后期玉米大小斑病、茎基腐病、穗腐病等病害发生。
三、苗后除草,“两降一加”喷洒新技术
玉米苗后除草,最佳草龄 2 叶 1 心至 4 叶 1 心期,这时杂草有了一定的着药面积,杂草抗性也不大,除草效果显著。“两降一加”喷洒新技术,即降低喷液量、降低用药量,添加植物油助剂。由于玉米田除草剂喷施后需要 2~6 小时的吸收过程,除草剂的选择、用量、助剂的选用、机械喷药效果和外界环境条件都会影响除草效果。
1. 降低喷液量
♦选择外走水喷头体。推荐使用快速组装的 ARAG 外走水喷头体,自身带有防滴阀,与防滴滤网功能相同,药液不走管路,不腐蚀喷杆。不推荐内走水安装喷头体,因药液经过喷管,易腐蚀喷杆。
♦选择喷嘴、过滤器。人工喷雾选择 SF80015 型扇形喷嘴,配 100 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一般喷杆喷雾机选择 SF80015 型扇形喷嘴,配100 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自走喷杆喷雾机选择SF8002 型扇形喷嘴,配 50 筛目柱型防滴过滤器。喷杆喷雾机不推荐使用锥型喷嘴。
♦喷洒雾滴大小、密度要求。喷洒苗后除草剂要求田间适宜喷洒雾滴直径 250~400 微米,喷洒内吸性除草剂雾滴密度 30~40 个/㎝ 2,喷洒触杀性农药雾滴密度 50~70 个/㎝ 2。
♦根据喷洒雾滴直径和雾滴密度设计喷液量。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液量 100~150 升/公顷,喷杆喷雾机喷洒喷液为 75~100 升/公顷。
♦喷雾压力选择。手动背负式喷雾器 2 个大气压,喷杆喷雾机喷洒喷液为 3~5 个大气压。
♦行走速选择。手动背负式喷雾器喷行走速度 3~4 公里/小时,一般喷杆喷雾机车速 6~8 公里/小时。大马力自走喷雾机选车速 10~12 公里/小时。
2.降低用药量
♦除草剂用药量的确定。除草剂用药量以登记用量为准,除草剂推荐用药量原则是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的试验结果。
♦如何降低用药量。使用植物油助剂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除草剂用量可减少 20%~30%,在高温干旱不适宜的气象条件下除草剂用量可减少 10%~20%。
3. 添加植物油助剂
♦适宜气象条件。喷洒苗后除草剂适宜气象条件,温度 13~27℃,空气相对湿度大于 65%,风速小于 4 米/秒;一般晴天上午 8 点以前,下午 6 点以后,最好夜间无露水时喷洒作业效果最好,在喷药时药箱加入植物油助剂 0.5%。
♦不适宜气象条件。温度大于 27℃,空气相对湿度小于 65%,风大于4 米/秒,一般不推荐施药。如用药(或防治难治杂草)加入植物油助剂 1%可以作业。
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
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