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该!很应该!家中有粮,遇事不慌!居安思危,囤粮防饥。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为人民。民以食为天,有粮食吃,才能从事其它任何事业。这些都说明了粮食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前,农民是家家有粮仓粮囤,家有三五口人的,存粮约在3000~4000斤,存储方便的则储存更多,每年新粮打下来,晒干后,或隔年,都需把陈粮粜卖了,换成新的粮食。一是防备遇到灾荒年头,不至于家无隔夜粮而抓瞎蹲底;二是那时农村人所食用的面粉,米等,多是自己石碾石磨碾米磨面,做各种食物食用。
到后来70年代左右吧,农村有了各种小型粮食加工机械,万能磨、钢磨、对辊磨、碾米机械等。石碾、石磨逐渐减少使用。70~80年代初,陆续有了面粉厂等加工单位,农民基本上都以小麦换面的方式食用,自己磨面基本结束。
改革开放以后,分田到户,农民主要精力放在了农田活动上,由于精心管理,和逐步加大投资成本,粮食产量都有了很大提高。也就无暇顾及再去自己碾米磨面了。同时随着开放搞活经济,各农村连锁超市兴起,米面粮油、蔬菜瓜果、欣食、副食、烟酒、油盐酱醋茶,应有尽有。所以,一切日用品、欣食统通都是购买了,自己菜园子也不种了,粮食也逐步不再储存了,储存那干嘛,碾米磨面不用了,光管每年晾晒两次,否则,虫蛀鼠咬,流失减轻,销售也会价钱打折。
越发这几年,农业全部实现机械化后,除了部分花生、芝麻、谷物、否类小杂粮等收回家外,主要粮食玉米和小麦,都是机械化作业,收获后直接拉到粮食收购点售卖,不论湿干,以质论价全收。减免了收回家里晾晒储存等许多麻烦。
近六七年来,国家实行了土地流转政策,农民逐步多数都把土地流转了,不种地了,也没有粮食可存了。有条件的都出去打工了。农民家里几乎达90%以上家中不存粮食了,一切饮食所需都是到超市购买,基本和城市市民生活方式无二。
不过,看起来是好事,其实也有极大的危险隐患,虽然说,现在国泰民安,风调雨顺,轻易不会出现大的灾荒年景。不怕一万,就怕万一,万一发生个不可抵御的什么自然灾害,真得会抓瞎!家无隔夜粮!怎么活?唯有仰仗社会主义制度优越,全国人民团结一心,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了,这是已经无数事实证明了。严格的说,还是家家有储存粮食最好,最保险!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大家都跑偏了。
农民必须存一年粮,这不是该不该的问题,是不得不为的问题。
如果有人把今年收获的谷物全部卖掉,然后每个月去买米,这个人就是傻子。
农民始终有点自给自足的小农思想,自己产粮,首先要保证自己够吃,然后才考虑卖粮。
那么农民会不会存两年以上的粮食呢,也不会,我就不会,主要是没地方放,而且不具备通风干燥杀菌的条件,很容易发霉长虫。
所以对农民来说,这个问题不是问题,提这样的问题,就是不了解农村生活。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粮食是生存之本,农民存粮天经地义,吃光用光必闹粮荒,仓中有粮心才不慌。农民有粮才能脱困,农民稳定社会稳定。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我的回答:应该。
农村自家种的粮食,一直都会预留一年的口粮,吃到第二年新粮收获,并且略有剩余。今年疫情更是让大家重新重视了储粮储物的重要性。
今年疫情期间,各村之间封路,到城里更不可以,一些回农村过年的乡亲朋友,被困在村里,很多人都没准备几个月的食品,全靠向同村还在种庄稼的乡亲购买,支援。我相信大家都对这个春节有深刻体会。
记忆最深刻的就是几家同村人在外打工,回村过年,没想随着疫情管控越来越严,他们几家就准备了十来天的食品。吃完后大米,肉,家禽全是向同村人购买,蔬菜自己到地里摘,免费。到后面,大家都不知道疫情什么时候结束,除了粮食,肉类家禽等都留着自己一大家子人吃。蔬菜没有人再免费送,甚至一样不会卖。有人挖野菜回来吃,并且不是一两次。钱在那时候,失去了应有的购买力。可能很多人当时感慨,钱也有没用的时候。
当然,也可能一辈子也遇不到今年这样的春节,但这个春天给我们敲了警钟,让我们从中学到了很多生活中的经验。也让我们知道多点储粮,总没坏处。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多数农民是以种地为生,他们没有更多的收入,存粮是必然的,自古以来没有间断。除非人为干预导致存粮中断。
农民每年该不该存粮?
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祖训:居安思危!积谷防饥!国家有广积粮的政策,人民要积极响应,以备不時之需!因此回答这个问题只能说: 必须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