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怎么回事啊!事态严重了!怎么这么多玉米病害集中爆发呢!过年改茬吧!千万别再重茬种玉米了。经过1~2年改茬种植,能很好的规避一些玉米真菌等病害的发生几率。
玉米大小斑病、褐斑病、炭疽病(炭疽病多发生在瓜果蔬菜及果树果实上,玉米炭疽病不多见),都是真菌侵染致病。
一、玉米大斑病
【病原】
为大斑凸脐蠕孢,属半知菌亚门真菌。
【病状】
玉米大斑病主要为害叶片,严重时也可为害叶梢和苞叶。田间发病一般先从植株下部叶片开始,逐步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呈水渍状淡褐色小斑,后沿叶脉向两边扩展,呈黄褐色长纺锤形或梭形大斑。长5~10cm,寬1cm,有的病斑更大。严重时叶片枯焦。田间湿度大时,病斑上产生许多黑灰色霉状物。病害发生严重时,许多病斑可连成大片,造成部分叶片或全株干枯死亡。
【发生特点】
病菌以分生孢子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病菌通过气流、雨水传到玉米叶片上,条件适宜时萌发侵入致使发病。在潮湿的条件下病斑上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7、8月为病害流行盛期。
【防治方法】
(1)选用抗、耐病品种。(2)药剂防治。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65%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喷雾防治。
二、玉米褐斑病
【病原】为节壶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病状】玉米褐斑病以叶梢与叶片交接处发生最多,茎秆、苞叶、叶片均可受害病斑初期为油渍状黄白色小斑点,后变褐色或紫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有时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病斑破裂后散出褐色粉末,即病菌的休眠孢子。
【发生特点】玉米褐斑病以褐色休眠孢子囊在病叶、病茎及土中越冬。借风等因素传播。田间湿度高有利于病害发生。
【防治方法】(1)可选用20%三唑酮乳油3000倍液喷雾防治,每隔7天一次,连喷2~3次。或戊唑醇、氰烯菊酯、丙硫菌唑、咪鲜胺等按说明倍量对水喷雾(2)适时追肥,中耕除草,促进玉米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3)玉米收获后,彻底清除病残体,及时深翻土地。
三、炭疽病防治方法:可选用40%多丰农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加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或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会造成玉米叶子严重损害,造成玉米产量明显下降。怎样防治?可从以下方面防治:
1.使用有针对的药剂防治。
玉米大斑病又名玉米条斑病、玉米煤纹病、玉米斑病、玉米枯叶病。预防10天一次,打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苯菌灵乳油,连续防治2次。发病时,打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敌菌灵可湿性粉,隔7天~10天喷药1次,共防治2次~3次。
玉米褐斑病使用戊唑醇或粉锈宁预防或治疗。
玉米炭疽病防治可选甲基硫菌灵或苯菌灵。
还有一些新的防治杀菌剂如苯醚甲环唑效果也很好。可以在农药店选购合适的农药。
注意农药的使用浓度和打药时间,防止药害发生。
2.种植前早做好预防发病的细致准备工作。
(1).选抗病品种。购买种子时一定要选抗病品种。玉米发病后打药,控制效果再好,也不如不发病。即使发病,抗病品种也发病轻。
(2).土壤要深耕,有晾晒时间,有机肥要腐熟充分,有条件的尽量轮作。土壤要施足肥料,钾肥要足,但不应只施一次肥。玉米长势好,叶色浓绿,抗病能力才强。蹲苗促壮很重要。
3.种植密度要按种植要求,不能密了。透风透光不足易造成病害发生。
4.及时观察,清除病叶,早预防。
总之,科学用药,科学种植,勤管理,玉米丰收更有保障。
以上建议及以下3图仅供参考。谢谢详阅。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七下八上”,即七月下旬至八月上旬期间是我国北方地区的主汛期,气温高、降水多的气候条件有利于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北方玉米主产区的发病情况已呈现出上升趋势,发病较重的区域病株率已达到20%以上,及时防控已成当务之急。
采取什么措施能够防控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呢?
一、首先要了解发病条件及典型症状1、发病条件
这三种病害的致病菌都是真菌(玉米大斑病由大斑病毛球腔菌、褐斑病由玉蜀黍节壶菌、北方炭疽病由玉蜀黍球梗孢菌引起),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除了与玉米的品种有直接关系外,还与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有很大的关系,高温多雨季节、田间积水、种植密度过大、连作等有利于这三种病的发生,特别是温度较高、湿度较大、连阴雨天后突然晴天往往会导致大爆发。
2、典型症状
玉米的这三种病害虽然均可发生于玉米整个生长期的各个阶段,但以中、后期,尤其是抽穗以后的发病较为严重。主要危害玉米的叶片、叶鞘及苞叶。
◇玉米大斑病:一般玉米植株的下部叶片先发病,而后逐步向上部叶片蔓延。病叶上先岀现长棱形的病斑,呈灰褐色或黄褐色,雨雾天潮湿环境中病斑长出黑色霉状物。病叶上的病斑会连片发展使叶片枯萎死亡。因病斑呈长条状,所以也叫条斑病。
◇玉米褐斑病:病斑主要发生在叶片、叶鞘和茎秸上,叶与叶鞘的交汇处病斑比较集中。首先发生于顶端叶片的尖部,黄褐或红褐色的圆形或椭圆或线形的小斑点常常密集成行或凸起。严重时叶上布满病斑,叶鞘、叶脉上会出现较大病斑。后期病斑破裂会散出褐色的粉末状物。病叶处发生坏死而开裂,叶脉会成为丝状。该病多发于瘠薄地块、玉米八叶至十叶期间。
◇玉米北方炭疽病:又称眼斑病。主要发病于叶片上,而且多发于植株上部趋于成熟的叶子上。起初叶片上岀现较小的透明水渍状病斑,呈梭形或椭圆形,中间色呈乳白至黄褐色、周围色呈褐色至紫色并伴有黄色的晕圈。发病严重时叶上病斑融合在一起使叶片坏死,而且会蔓延至叶鞘、中间叶脉及苞叶上。病原菌会导致玉米植株顶端死亡,也会造成茎基腐烂而减产。高温高湿会加重玉米北方炭疽病的发生及危害程度。
二、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北方炭疽病的防治措施对于玉米主产区、三病多发区,一定要加强病情监测,及时掌握发病动态,要循因施策科学防治,只有做到早预防早防治、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才能有效减少病害发生,从而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1、实施药剂“一喷多防”进行应急防治。
对于已发病并有加重趋势的玉米田,要在加强日常田间管理、适时排除田间内涝、及时扶倒疏叶通风降低湿度等基础上,开展喷药防治,同时进行追肥控旺促壮,以促使玉米健壮生长而增强抗病能力。
对于能够同时防治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及北方炭疽病的药剂有很多,可参照以下配方进行选用,以实现“一喷多防”。
生物制剂,可选用枯草芽孢杆菌或嘧啶核苷类抗菌素与咪鲜胺或戊唑醇混施。
化学药剂,可使用肟菌•戊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嘧菌酯等进行混施。或者采取苯醚甲环唑、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嘧菌酯等化学药剂单喷或混喷。可以同时加入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内酯、叶面肥磷酸二氢钾等以调节植株生长增强防控成效。
常用药剂浓度参考: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亩用40克~60克、25%戊唑醇悬浮剂20毫升~30毫升对水30公斤喷洒。25%吡唑醚菌酯800倍液。可亩用有效成分代森锰锌100克~150克、丙环.嘧菌酯、吡唑醚菌酯2克~3克,烯唑醇6.25克、兑水30公斤~40公斤喷雾。药剂的使用一定要按照相应的说明进行配制和操作。
2、实行耕种管相结合进行基础预防。
要结合当地玉米生产实际选用抗病、耐病品种,种植密度要合理。尽量不在偏酸性、黏重土壤及低洼地块种植玉米,要避免重茬。要彻底清除田间植株病残体并深耕土地,要按照玉米需肥特点和规律进行配方施肥、分期施肥,以增强植株抵抗力。施用的农家肥要充分腐熟防止带菌入地。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中耕除草、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止内涝加重病害。一旦发现病害发生要尽快采取措施进行防治,早预防、早防治是控制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及北方炭疽病流行爆发的关键手段。
总之,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及北方炭疽病是玉米主产区在高温高湿季节易发常发的病害,防控不及时容易导致大流行,给玉米的生产带来严重威协和危害,所以在思想上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要在了解掌握这三大病害发生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措施,做到以防为主、防控结合、标本兼治,相信控制住这三大病害还是不难实现的。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谢谢阅读,敬请关注和评论!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玉米多种病害,预防是为【上上策】,发生了病害采取治疗,只是被动的【亡羊补牢】——是为下下策!
因此,咱们先说【上上策】的预防措施。最后一部分介绍【下下策】的应对措施:
预防措施为什么好?因为【三治也不如一防的效果】第一,选择抗病能力强的品种。
玉米健壮,叶片多,叶色黑绿,发病轻,能够【青枝绿叶,活秆成熟】的品种,相对抗病能力强。
另外,杨利华研究员指出,黄淮海区域不适合美系红轴,因为高感腐霉菌茎腐病又不耐高温热害。
此外,吉林省农科院玉米研究所冯芬芬研究结果认为,玉米品种“茎秆硬度”和“根系拉力强度”强者,表现抗病,可作为抗病鉴定方法和指标。
第二,适当稀植,可以提高抗病能力。
要选择“耐密植,又耐稀植”的品种,适当稀植种植为好。
第三,播种时不要“一炮轰施肥”。
因为这样,只会造成玉米抗病能力差,且抗倒伏能力差。
第四,结合玉米的【二控八防】加配2种杀菌剂预防。
可加配80%乙蒜素+10%苯醚甲环唑或80%多菌灵。
玉米病害出现了,补救措施喷施【80%乙蒜素+80%多菌灵+10%苯醚甲环唑】三种杀菌剂的混合液,同时加配“精兵强将”多元微肥,以促进植株健壮。
以上是一直“站在种植户立场”讲农业真科技,具有30年农技指导经验的“十星科技”团队(北方农村网科技顾问团)为大家的解答。欢迎关注“十星科技”,欢迎留言评论。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夏季北方玉米主产区,是很容易发生大斑病、褐斑病和炭疽病,它们三者都属于玉米真菌感染,主要的患病原因,我认为和夏季高温、高湿、多雨和玉米种植密度大等,都有关系。
一、认识这三种玉米病害。
大斑病。
又叫叶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苞叶和叶鞘,病斑融合后枯黄。相对湿度90%以上,温度20℃至25℃之间的连雨天易发此病。
褐斑病。
又叫黄斑病,主要危害玉米叶片、杆茎和叶鞘,叶片出现黄褐色斑点,融合后成大病斑,常和玉米小斑病混合发生。温湿度比较大的夏季,连雨天容易发生,种植密度大,秸秆还田的玉米田危害严重。
炭疽病。
常见玉米病害,主要危害玉米叶片,褐色病斑融合后叶片枯死,也是玉米茎基腐病侵染的主要原因。高温高湿多雨年份发病严重,种植密度大多年重茬也易发生北方玉米炭疽病。
二、玉米三种病害防治。
最好早发现早预防,对玉米减产影响很大。
玉米大斑病防治。
发病初期或者心叶末到抽雄期,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每亩用药液50公斤,间隔10天喷防一次,连续用药2到3次。
玉米褐斑病防治。
褐斑病空气传播,早预防很重要。在玉米4到5片叶时喷施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发病初期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喷雾可以添加适量磷酸二氢钾提高玉米抗病能力,每亩用药液30到40公斤,间隔7天再喷2到3次。
炭疽病防治。
玉米炭疽病重在种子拌药预防,防治可喷施25%炭特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并及时清理病叶在田外销毁,间隔10天再喷药2到3次。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和炭疽病,容易在夏季七月、八月份发生,主要还是汛期到了,高温、高湿又多连雨天,为真菌性病害发生和流行制造了有利条件,玉米长高后人工喷药难度加大,所以要以预防为主。
玉米大斑病、褐斑病、炭疽病集中爆发!怎么防治?
一个简单的配方足以控制玉米上的大部分叶部病害:那就是用苯醚甲环唑和咪鲜胺混用,这个配方对于各种作物叶斑病和炭疽病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而且价格也让农户易于接受。有些新
农药成本太高,农民接受起来会困难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