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在农村确实有这个口语说法,我认为这只是相对死亡者的情况的说法。实际丧事即是死亡人了,死人终久是悲哀的事,哪来“喜”一说呢!
通常农村所说的“喜”丧,泛指已到耄耋之年的老人,并且上面没有长辈的,自己子孙满堂,正常衰老而逝世的老人,可谓“喜”丧。其它因患病或意外死亡的、年龄80岁以下、或上有老人的、都不应算“喜”丧!
十里不同俗,各地可能有各地的殡葬习惯。叫什么说法入乡随俗即是。“喜”丧也好,白事也罢,只是个说辞,实际是一样的事。对于孝顺的子女来说,老人活万寿无疆,子女也高兴。老人去世也会无限悲哀。对于不孝子孙,老人在世一天,他们就觉得是个累赘,老废品还不早点回去!这样的情况,不孝子孙嘴上不说,心里窃喜,不伤不悲,好容易解脱了。
总之,好死不如赖活着,除非绝症折磨治愈无望的或年老自然死亡的,能活着谁也不愿意提前死去。蝼蚁况且惜命呢,何况有思想的人呢!所以,没什么特殊情况还是好好活着吧!死亡都是不愉快的事,没有“喜”之一说。
我爷爷92岁上去世,已是五世同堂,乡邻们说这叫“喜”丧,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悲哀的事。爷爷为人挺好,大家族及乡亲人人敬仰,邻走前十几天,还胳肢窝夹着拐杖赶集呢,只因摔了一跤,引发脑血管疾病,躺倒后,不吃不喝,十天后去世了,我们怎能不悲痛欲绝!“喜”丧只是别人的说法,咱自己喜个啥呀!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何为寿?六十甲子一轮回,人逢七十古来稀,八十而耄耋那才叫寿。何为喜?人逢喜事精神爽,喜不自胜乐开怀。人有五福临门:福禄寿喜财。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规律,也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人们常说:婚丧嫁娶传承了一代又一代。而红白喜事,咋老人去世又成了喜事呢?从客观讲,老人福寿双全,寿终正寝,也是新的轮回,顺天意。从主观来看,也是给儿女丢下一个包袱,这也是后辈一种解脱。
为什么农村人去世后叫喜丧?喜丧是指老人福寿双全,寿终正寝。喜丧的定义是什么?
并不是人人七老八十都能称之为"喜丧"。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 年纪必须是高寿,达到八十而耄耋之年。
- 四世同堂,而且儿女双全。
- 身体硬朗,无重大疾病,死后没有拖累子女们。
- 生活中无忧无虑,在外人看来是有福之人。
"喜丧"称之为老人是一种解脱,驾鹤西去。对儿女虽然说是一件痛心的事,但是天地轮回,那是不可避免的。喜从天降,老人认为不拖累孩子们这也是一种最高境界。觉得自己也应该和另一半久别重逢了,作为孩子们也应该成全老人的心愿。为老人举办一场盛大的葬礼,让阴阳相隔的老夫老妻再次相聚,是不是一件从悲痛欲绝中感到一点欣慰。这可能就是一种牵挂吧,儿女们了却老人的心愿。你说;是不是一件大喜事。
喜丧而且姓好,很多人望尘莫及。七老八十儿女不健全,不能称喜丧。
在农村如果遇到儿孙满堂,而且是高寿之人。很多人觉得"陈"姓不错。如果寿终正寝,家里碗筷都是稀罕物。儿女们为了满足左邻右舍这一要求,要买很多碗回来,让家家讨个吉利。农村这种现象很常见,沾沾人家光嘛。
当然,也有人家,认为老人寿终正寝,可是,家里七零八落,怎么能称得上喜丧呢?入土为安得了。大家还是体谅理解为好,让死去的人走得心安理得,节哀顺变吧。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问: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过去,人不过六十死去叫"夭″,过六十死去叫"寿″。人死去都叫"丧″,过七十死去为"喜丧″,过八十死去叫"老喜丧″。
在农村,如果人不过六十而去世,材头字上写的是"享年几十几之灵柩″,如果人过六十而去世,材头字上写的是"享寿几十几之灵柩″,不过六十为享年,到六十为享寿。
有只五十八而终的,为了抢个"寿″字,要给长上两岁写六十,所以过去都是享寿六十,或享年五十七,沒有写享年五十八,五十九的。
可是,到七十而终为喜丧,不到七十不能称为喜丧,到八十而终就称为老喜丧。
过去有句话叫"人活七十古来稀″,七十岁的人就是尽享了人生,死而无憾,所以称为喜丧。
享寿八十的更为稀少,所以称为老喜丧。
七十八十而终的老人,都是平静的走完人生,极少有横死,后辈人为老人享尽人生而宽慰,所以就称为喜丧了。
喜丧里面不全是悲痛,也有欢腾,大部分的喜丧都有道场,搭台唱戏的。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喜丧”也叫“乐丧”,大多出现在农村,指的是老人去世时岁数很大了(一般到90多岁,或者接近90岁),子孙满堂,一般都是四世同堂,或者五世同堂了;这样老人下面的子孙众多,家里人觉得老人这么大岁数了,人丁兴旺,去世了就选择喜丧。
喜丧的各个地方不同,就说我知道的我们那些地方的喜丧,一般是请上专门的丧差的专业人员,吹拉弹唱,表演节目。有的地方甚至还得宴请村里人,以及所有的亲戚等。
出喜丧时,表演节目,吹喇叭唢呐,具体如下:
1、孝子们穿孝衣、白布封鞋、搭孝,这是必须的。出丧的当天搭孝,搭孝时,男搭肩,女搭头;
2、闺女的婆家要来送礼,开丧,闺女的公公要来拜开丧祭;
3、闺女要买车子马、电视、橱柜等,当然这都是纸糊的,给死人烧的。侄女们也要随礼,可以用来买花圈、挂帐子、买什么金山银山之类的。
4、出殡前一天晚上要糊上长钱,去烧长钱。外甥,表侄子等亲戚们要来辞灵,晚上跟着一起烧长钱。烧完长钱回来后,所有的闺女,侄女,孙女们都要坐席。
5、没结婚,但是已经订婚了的孝子们,要搭花孝,所谓的花孝就是指的花式孝,如果是女的搭花孝,需要她已订了婚的婆家来给她搭,需要弄上很多束花,买上衣服,带上钱,女子给她婆家人磕头,然后婆家人把这些都给女子,一般情况下,只要有搭花孝的,就会成为整个丧事的看点,都来看搭花孝的这个人。
6、再就是出丧时需要亲戚们都来拜祭,作揖。
7、下面的第三四辈的孙子,曾孙们,尤其是那些小孩子们带孝帽的时候,会在帽子上缝上红布条。
以上是出喜丧的基本流程。
当然随着社会的越来越发展,这老一套的也慢慢被遗弃了,因为国家和政府不提倡甚至说是禁止大操大办,所以现在即便在农村也很少有办喜丧的了,大家的意识也都改了,都不再那么守旧了。
其实,我觉得老人在世时,孩子们多孝顺孝顺才是关键,死后再怎么操办对于老人而言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也只是做给活人看罢了。
每个人都应该趁着老人在世时,多陪伴他,多孝顺他,多照顾他,那么即便老人去世了,我们也不会有什么遗憾了,也不必大操大办,因为生前孝顺比死后大操大办要强的多。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主要现在是人的思想开放了,过去绝对没有这种称呼,死人了怎么高兴呢?不管多大年纪都不是什么喜丧,都是一件悲哀的事情,亲人离世难道很开心吗?越是年纪大的大家哭的越伤心,毕竟陪伴大家这么多年了,肯定是恋恋不舍,里面有太多感情,大家说对吗?
所谓喜丧一般指的年纪稍微大一点的,大家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生老病死,所以无需太伤心,人这辈子毕竟要这样过,所以称之为喜丧,一般都是自然死亡的人。
主要是现在的人思想开放了,很多事情大家根本不计较,以前披麻戴孝,还要守孝三年,现在呢,过了三天该干嘛干嘛,没有人太计较,大家常说我们还要生活,确实也是,日子还要往前过,不能太过于悲伤,现在很多人只是象征性的嚎两声,没有那个人哭的死去活来,其实没有必要。
大家常说活着好好尽孝,做到违心无愧,不要等去世了鬼哭狼嚎,有意思吗?现实哭的越痛的人越不孝顺,那些真正孝顺的不一定表现的太过火,只是那些不孝顺的人做给别人看,大家说对吗?
不管喜丧还是悲丧我们都应该悲伤,毕竟是老人去世了,大家说对吗?
为什么农村有些人去世后叫喜丧?
各地乡土、乡情不一样,我们老家,去世的老人一般八十岁以上就叫喜丧。
老人平平安安、无忧无虑的走向了人间天堂,儿女们在老人入土为安时,大摆宴席、花天酒地,并安排有音乐团、唢呐队来演出。
相反,白丧就不一样了,办的很简朴,无声无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