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秸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你怎么看?我来交流一下。作为一个农民,又是玩了几十年农机的人,对秸秆还田有体验和经历过它的演变过程。通过前后对比,就可彰显出它的优劣变化。

秸秆还田,在我们这边普遍实施,约有30年左右了,说实话,开始那几年秸秆还田效果,真得令人难以接受,好处是省事省劲了,农活是提前了,不用费劲、费工往外运送玉米秸秆,或麦秸了。但粉碎的秸秆质量真是令人烦恼头疼。一、前几年的秸秆还田现象。

粉碎秸秆,每亩花费几十元钱,这个可以理解。只是粉碎的质量,令人大跌眼镜,忧烦至极。可能一是机械性能问题;二是机手技术操作问题,那作业效果简直不能提。粉碎两遍也不烂糊,长枝丫掉的,给老母猪冬天铺窝当暖网挺好的。

旋耕机性能也不行,耕层浅,仅在10~15厘米深上下,20厘米都达不到。排除机手再故意投机取巧,地头看着不浅,大地里面升降操作稍提升,(省机器省油啊)。那更是“雪上加霜”。旋耕两遍,地里的柴草、秸秆仍然是“刺猬头”一般,白哗哗一地。那时,多数播种机是较老式的犁铧式楼脚播种机。播种小麦时,那是洋像出尽,没法种啊!走走停停,不一会烂秸秆柴草,就把播种机拥堵住了,停机掏挖,地里一堆一堆的烂秸秆,必然倒车接续,重茬,种的地是一塌糊涂。麦苗出来也是非常难看,断续重茬,稀稠不匀,曲里拐弯,对事还会“掩楼”断垄,收取农户的播种费用心里都觉得有愧!

因此,为了减少地里大量粉碎不烂糊的秸秆,给旋耕地带来的掺和不匀的麻烦、以至播种不便的隐患、及小麦出苗不算、发黄甚至死亡的危害、及还需注意加大播种量来保证全苗而不惜浪费种子投入的损失。农民被迫地要把大量的秸秆运出地外,费力费工、又不得不后推延误耕地播种的时间。秸秆还田,劳民伤财,农户苦不堪言啊!

二、现在,近几年的秸秆还田作业景象。

从机械性能,机手操作技术,农民的严格要求,行业竞争力等等方面。整体作业质量都有了质的飞跃提高。秸秆还田达到了基本理想要求,细碎如粉状。耕地质量大提升,旋耕、深耕、耕翻相结合。细碎的秸秆粉面能均匀掺入土壤内,播种机性能改进提高,都是现代化的“切刀式”多功能“精播机”,种肥播量、垄距寬窄、稀稠等方便可调。机手操作技术,觉悟大提高,作业质量都是杠杠滴(不保证质量也不行了,行业竞争力强,会自断门路)。秸秆还田真正起到和发挥出增加肥效,而达粮食高产的目的。

结语。所以,题目所说的情况,秸秆还田作业方法,由过去的不成熟、问题多多,农户难以接受和认可,经几十年的机械性能,机手操作技巧,不断改变演化提高,现在,秸秆还田已被农民普遍接受认可,也真正体现和发挥出了秸秆还田环保、省工省时、减轻解放了劳动生产力,增肥地力,粮食达到了稳产高产的极大优越性。秸秆还田技术,将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深入广泛使用,为农业生产,增产增收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秸秆还田,它杜绝了焚烧所带来的大气污染,同时为土壤增加肥力。

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的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使土壤蔬松,有效的避免了土壤板结。

这几年,农民秸秆焚烧问题得到了缓解,各地都加大了禁止焚烧秸秆的宣传,焚烧秸杆得到了控制,农民也都知道了焚烧秸杆的害处了,最近几年都没有人在焚烧秸杆了。

秸秆还田是有关砖家极力推荐的,禁止焚烧鼓励秸秆还田!这样减少了环境污染,让土壤增肥,这样是一个即环保又绿色还增产的处理方法。

可是,秸秆还田并没有向砖家说的那么好,尤其是这几年,秸秆还田的痹端逐渐的显现出来了,比如,病虫害频发,草也越出越多,基本上是循环生长。粮食也没有怎么的增产,反而是连年亩产量下降,种地投入的成本在增加。

我们那里都是麦收时,收割机粉碎后就还田了,哪里有再次粉碎呢。这个秸秆还是很大的,真的是很难深入到土壤中,腐烂的速度很慢,这根本就起不到什么作用,这样的秸秆进入到土壤里,还要跟粮食作物争养分,这个时候又是抢收抢种的季节,在匆匆忙忙种植下茬作物,对下茬作物影响了出苗率,也会使土壤的肥力减少,还会影响作物的生长,但是这是没办法的事情,还要急着出外务工呢!

怎么办呢,没办法,秸秆进入地下,虫卵也跟着秸秆进入进入土壤。这样的种地作物长不好,在增加用肥量,虫卵在来年又复活了,就这样周而复始循环着,导致虫害频发,一年四季虫害不断!治虫药量也加大了,加上农民打农药的时候又不统一,这家用药了,虫子往那家转了,那家用药了,虫子又飞往这家,这样的用药还有意义吗!

秸秆还田对空气不会造成污染了,这样的秸秆还田方式确造成了农民种田的产量降低,所投入的种地成本增加,这就违背了秸秆还田的初衷,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农民对秸秆还田才逐渐的产生了报怨,秸秆还田是真的好,最起码的也要从实际出发吧?

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秸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取得肥田的效果,你怎么看?

要想了解"秸秆还田"技术,首先要知道“秸秆还田"的原理和意义:

一、"秸秆还田"的原理、意义

玉米秸秆粉碎以后和尿素共同创造良好的养分环境,比如c/N比达到23~25:1左右,有益微生物菌群在较高的土壤温度、湿度的条件下,大量繁殖,成为微生物菌团,创造出土壤团粒结构,使土壤的肥力、透气、保水和缓冲性能显著提高。

所以,成功的"秸秆还田“,应该表现为对于土壤质地的改善和土壤肥力的提高。而秸秆还田技术更像一个"发酵"过程,从这个角度说,经历过程越长,发酵越充分,效果越好。这也是秋季抢早应用秸秆还田技术的根本原因。

秸秆还田技术已经推广多年,但是效果并不好。

二、秸秆还田应用不好的原因

一是推广使用面积不大。虽然说这技术已经推广挺多年,但是我只在临县见过一次,粉碎、喷水、拌料、打垄,有板有眼的,感觉形式意义大于实质。

二是配套机械不多。可能是我见识有限,我只在一次农机博览会上见过一次专用机械,除此以外没见在哪里大量应用。

三是技术操作程序多。秸秆还田不是将秸秆粉碎,将其埋进土里就可以了。实际上,它包括秸秆粉碎(粒径大小有要求)、添料(糖或尿素)、浇水、深翻覆土打垄等。这样才能保证秸秆"还田"还能“肥田"。

四是秸秆还田有季节要求。在北方,秸秆还田必须在秋季,在玉米收获之后马上进行,以鲜食玉米田最好。

五是整地质量不好,问题很大。秸秆还田技术应用中,秸秆粉碎的粒径是重点,理论上越小效果越好,具体操作很难。但是如果操作不好的话,那问题相当严重,主要是当大量残茬混拌在田土中时,严重影响了土壤的保水性,播种和出苗都受严重影响。

总之,"秸秆还田"这门技术从理论上说,是可行的,但是在具体操作上看,还受到设备、机械、技术、地区、人员、配套肥料等,很多因素的制约,感觉不太好推广。

三、当前现状及问题

从我所了解的当地现状来说:

秋收以后,秸秆被统一打包,成方块或圆筒状,由相关公司统一收购,据说是作秸秆电厂的燃料。但是,做的不彻底,有些打包后没运走,到春季还没运走,老百姓为种地需要,自行处理。

政府号召秋茬打垄,但有很多农户不照作,开春以后,田地里仍有残茬。这种情况就很尴尬,一是不烧秸秆不能种地;另外是烧了秸秆政府不容。每年都有拉锯战。后来,或者农民烧了秸秆种了地;或者没烧秸秆也都了地,出苗不全,长势差。

就希望怎么能统一起来,显然是"秸秆还田"最好。

欢迎您持续关注优质三农领域创作者菜刀砍蚂蚁,给您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秸秆还田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肯定比不了尿素来的快,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三天见效,秸秆还田主要用于改良土壤,疏松土壤,土地不板结,增加钾肥的保有量,秸秆还田的地块好处很多,保持水分不流失,抗寒、抗旱、确实很耐寒、耐旱,这就是优点。

如果你想起到非常好的效果肯定不行,秸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帮助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它与化肥是优势互补的,就像我们吃味精一样,可有可无,不是主要食物,真正充饥的还是馒头和大米。

当然不能因为秸秆减少化肥,秸秆真正起到作用需要一年时间,鲜秸秆粉碎深埋到地里,需要腐烂,只有腐烂以后才能起到作用,所以这个过程特别漫长,前半年基本无用,真正起到作用需要来年。

我们种地一般希望见到实际效果,一个礼拜必须有效果,这个秸秆做不到,秸秆只是辅助作用,真正起到效果的还是化肥,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现在大家一直采取秸秆还田的耕作模式,不管玉米秸秆还是小麦,关键是这些东西没有用了,不还田是累赘,秸秆还田一个是增加钾肥,最主要的保护环境,谢谢大家

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秸秆还田分那一种小麦秸还田容易腐烂,玉米秸就不一样了,玉米秸秆不太容易腐烂。但并不所有秸秆都能还田地,希望农业专家多考虑一下。大道理我讲不过你们,你们嘴大本人人微言轻。

秸杆还田好多年,并没有达到预期的肥田效果?你怎么看?

  • 土地肥不肥取决于腐烂植物覆盖的多少,种植的土壤每年也需要补充腐烂能量是其松弛透气,土壤才会越种越好。
  • 秸杆还田多数地区都是一烧了之,省时省力又好玩,焚烧秸秆也是一种懒汉做法他根本起不到肥田效果又污染空气,焚烧秸秆我认为是种浪费肥料资源又是种自损做法,秸秆还田最简单最有效就是粉碎它,一台粉碎机去一点时间就可做到的事为什么没人做呢?,粉碎后洒落田间耕入土中就是一种肥料,而且土壤是越种越肥的这种方法怎么会失传呢?秸秆还田并没有达到肥田效果其是人为造成的错误做法,一烧了之变成灰能肥田吗根本不能,想要庄稼丰收,就的扎扎实实做好土壤增肥管理,种庄稼省力走捷径这不是农民的做法,土壤增肥也得找对方法才是。
关注农业现象,欢迎阅读与点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