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小麦黄疸这是什么原因,黄疸一般人不太熟悉,实际这是俗称,学名上叫小麦锈病。属一种真菌病害。锈病是总称,包括小麦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分开来说:
[发病原因(1)条锈病。病原物为条形柄锈菌,担子菌亚门柄锈菌属。
(2)叶锈病。病原物为小麦隐匿柄锈菌,担子菌亚门柄锈菌。
(3)秆锈病。病原物为担子菌亚门锈菌属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
[为害病状]
叶锈主要为害叶片,叶梢和茎秆上少见。夏孢子堆在叶片上散生,橘红色,后期生成黑色冬孢子堆。
[发生特点]夏季在自生苗上繁殖,成为当地秋苗发病的菌源。冬季在小麦上停止生长,以休眠菌丝体潜存于麦叶组织内越冬,春季温度适宜再扩大繁殖为害。秋冬、春夏雨水多,感病品种面积大,菌源量大,锈病就发生重,反之则轻。适宜锈病发生的气候条件是4月~5月上旬高温多雨,雨露日多。
[防治方法]条锈,小麦抽穗前,普遍率达到2%以上。叶锈,小麦抽穗~乳熟期,普遍率达到5%~10%时,要进行防治。
(1)农业防治。种植抗病品种,小麦收获后最好能翻耕灭茬,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菌源。
(2)药剂防治。播前种子药剂拌种。大田防治,可喷药防治。可选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0.2%磷酸二氢钾+3%尿素,或多效唑、咪酰胺、氰烯菊酯、12.5%烯唑醇等杀菌剂倍量对水喷雾。
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小麦黄疸病,学名小麦锈病。小麦锈病有条锈,叶锈和秆锈,其中以条锈病和叶锈病为害最重,三种锈病的共同持点就是在叶片、叶鞘或茎秆上产生鲜黄色或红褐色粉疱,如同铁锈一般,故称为锈病。
小麦锈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锈菌均为专性寄生菌,有明显的生理分化现象,传播蔓延极为迅速,锈病的发生和流行,取决于菌量和气候条件两个因素。小麦锈病菌繁殖力强,再侵染频繁,高空远传,流行范围广。
针对这些特点,必须开展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药剂防治和栽培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才是
供你参考!
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大家好我是小刘,小麦黄疸病,也叫小麦条锈病,是小麦生产上最严重的病害,因为它分布广,流行性强,危害严重,所以喷洒农药时也很难控制,常给小麦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如下根据案例总结了一番,供参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国内小麦产区曾几次暴发流行,给小麦生产造成严重危害,其中1990年大流行面积超过1.3亿亩,造成小麦损失18.27亿公斤,1996年发生9700多万亩,2002年发生8300 多万亩,2003年发生7400多万亩。分析黄疸病频发的原因,主要是致病新优势小种上升,生产上主栽品种抗性丧失、大部分品种易感病,越冬菌源量大,春季气象条件有利特别是4~5月份气温、降雨等条件适宜造成的。
黄疸病主要分布在西北冬春麦区、西南麦区及华北冬麦区,是一种典型的气流传播的流行性病害。条锈菌喜好温凉,不耐高温。通常发病从寄主基部叶片、叶鞘上发生,然后逐渐向上蔓延,苗期发病叶片上产生多层轮状排列的鲜黄色夏孢子堆,成株叶片初发病时夏孢子堆为小长条状,鲜黄色,椭圆形,与叶脉平行,呈虚线状,后期表皮破裂,出现铁锈粉状物。植株感病后蒸腾作用明显增强,表现局部萎蔫、枯死等缺水症状,致使小麦严重减产甚至绝收。
据监测,冬繁区去年秋苗发病普遍,今春病害发生早,发病面积大,发生范围广,病情重,感病品种多,再侵染严重。如果春季天气条件适宜,黄疸病偏重发生甚至大流行的危险性较大,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监测与防治。在实际防治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加强系统监测和预警。各地要根据气温回升情况,结合历史资料,适时开展田间调查,并搞好系统监测,密切注意病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发布预报,科学指导防治。要坚持定点调查与面上调查相结合,尤其是汉水流域麦区和豫南麦区是春季调查的重点,通常2月底到3月份这段时间要密切注意调查。华北麦区通常在4月份开展调查即可,这一地区发病初期调查病害如“大海捞针”,可发动农民群众调查,对首先发现田间出现病叶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二、分区开展防治。黄疸病春季防治是重点,要分区开展防治,重点打好春季菌源区的防治和春季流行区的应急防治两场战役。要重点抓好菌源地的早期防治工作。西南麦区、汉水流域等冬繁区要在冬季防治的基础上,进行系统监测,密切注意病害的发展,重点做好发病中心、重发生田块的防治,并于2月底3月份对发病田块开展全面防控,特别是汉水流域麦田更是防治重点,切实加大防治力度,实行统一防治,既减轻当地危害,又有效压低菌源向外传播蔓延。西北麦区春季要及时调查,做到“带药侦查、打点保面”,病害流行期要全面防控。黄淮海麦区是黄疸病春季流行区,4月至5月上中旬是感病、流行期,要加强监测,其中豫南麦区3月中下旬到 4月份要抓好调查与监测,其他麦区4月中下旬至5月上中旬要抓好调查与监测,做到“发现一点,防治一片”,及时控制发病中心,当田间病叶率达1%左右时,要组织大面积喷洒,防止病害暴发成灾。
三、注意科学用药。三唑酮等三唑类杀菌剂具有高效、广谱、残效期长、内吸性好、用药量低等特点,是防治黄疸病的最好药剂,但由于一些地区长期使用,有些地方已产生一定的抗药性,局部达中抗程度。据专家研究,有些地方原来使用同样剂量三唑酮有效期近二个月左右时间,现在有效期仅二周左右;亩用药量也比原来增加一倍左右,而且原来用药1~2次即可,现在要用药2~3次,普遍多打一次药。这些都说明了抗药性的问题。为此,要立项开展专门的研究。在实际防治中要注意选用单剂。除三唑酮外,还可选用丙环唑、烯唑醇、戊唑醇等,这些都是比较好的杀菌剂,要使用好,确保防效,防止或延缓抗性的产生。另外,喷药时要注意选用高效的机动弥雾机,实行低容量喷洒,注意打均匀,提高防治效果。要教育、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落后的施药理念,避免水浇式、大容量喷洒,减少药液浪费。机手喷药行走时要注意步幅与速度,不要走得太快,同时要注意喷幅之间的衔接,不留未喷到药的较大间花区。
四、抓好专业化统一防治。认真解决千家万户分散防治规模小、成本高、易中毒的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发展专业化防治。积极支持各类专业化组织的发展,正确引导他们大力开展专业化防治,对各类专业化防治组织购买植保机械等设备给予扶持与补贴,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促进其健康发展。还可以采取统分结合的方式,比如统一技术方案、统一防治方法、统一防治用药、分户各自打药等形式,切实提高防治效率和防治效果。
五、强化农药市场监管。要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证农民用上“放心药”。一是要结合农业部“农药市场监管年”的部署与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小麦病虫防治用药市场监督抽查行动,特别是抓好三唑类杀菌剂市场检查,要加大对农药集散地和重点企业检查力度,尤其是要重点抽查复配制剂,严肃查处违法生产经营行为,以及假冒伪劣产品,净化农药市场,保证农民用上“放心药”。二是各级植保部门可结合试验示范,向农民推荐一批质量优、防效好的农药产品,供他们选用。三是积极为当地政府采购、招标提出建议。
六、加强抗病育种工作。要抓好抗病品种选育和品种合理布局。目前生产上种植的主题品种大多丧失了抗病性,应该说品种抗病性丧失是引起黄疸病流行的根本原因之一,选育与推广抗病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要加大对抗病育种工作的支持力度,在项目、经费方面给予倾斜。植保工作者与育种工作者要加强合作,分工协作,产、学、研密切配合,联合攻关,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加快抗病良种选育工作。要加强抗源鉴定、筛选、研究和利用。鉴于黄疸病致病小种易变的特点,以多抗病基因控制病菌多变为核心,以综合利用多种抗锈性、实行抗源品种合理布局和组合配置为主要手段,在考虑结构性、适应性、丰产性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类型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努力提高抗病水平。
七、抓好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由于农民不太容易掌握适宜的防治时间、防治用药浓度等,因此要加强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一是要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积极宣传、培训黄疸病的暴发特点、防治用药技术,让他们熟悉和掌握调查方法、防治关键等技术要点;二是广泛开展科学用药知识普及培训,通过举办培训班、印发报纸、明白纸以及举办广播、电视讲座等多种形式,教育农民科学用药,避免盲目打药,减少成本,提高防治效果;三是积极开展技术指导,抓好示范,搞好现场指导。
以上是个人的想法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条友你好,这个问题有点棘手。首先在小麦的生理病害上没有黄疸这个词,再个无图片,无描述,不敢妄下结论。虽然头条是公共之地,但我要为我的言行负责。谢谢
请加图或描述。
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造成小麦生病的原因很多,壮苗抗病强,病菌病毒造成的就该用药防治了。
小麦得了黄疸这是什么原因,为什么?
小麦锈病有秆锈、叶锈和条锈三种。别名:小麦叶锈病 又叫小麦黄疸病。
分布为害 小麦秆锈病为害小麦、大麦。流行年份病害发展迅速,为害重,可在短期内造成较大的损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南方冬麦区及东北、华北西北春麦区。
小麦叶锈病在全国各地均有发生,近年来在华北、西北及东北各地发生日趋严重。
小麦条锈病广泛分布于全世界,是小麦锈病中发生最为普遍和严重的锈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严重时可造成颗粒无收。
症状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活宜发育,(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病原小麦秆锈病原为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ecicininingramin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叶锈病原为隐匿柄锈菌Puccinia recondita.,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条锈病原为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formis.,属担子菌亚门真菌。
发病规律 锈病病菌寄生在小麦上,吸取寄主的营养才可生存,其寄生性较强。不同锈病的种群对同一种小麦的寄生反应是不一样的,有的可在其上寄生,有的却不适宜寄生,即病菌有生理分化现象,人们把不同的病菌种群分为不同的生理品种。若当地主要种植的小麦品种不适宜当地的病菌寄生,即小麦对锈病产生抗性,可以抵制其发生流行。所以,品种的抗性是影响小麦锈病流行的一个主要因素。环境条件(主要是田间气候)是影响小麦锈病为害流行的第二位因素,在春季气温高、雨多、田间温差大,有利于锈病的侵染为害,反之,锈病不易发生。
防治措施
明确了小麦锈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影响流行的主要因素,就可以对症下药,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防治。
(1)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只是相对的。在当地比较抗病的小麦品种,种植数年以后,不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产生,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为害加重,使小麦抗病性丧失,成为感病品种。
(2)铲除杂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拌种可用60克/升戊唑醇悬浮种衣剂,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种子处理。
(4)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建议使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如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20-30g,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g,或300克/升苯甲.丙环唑乳油每亩20g,或25%戊唑醇悬浮剂每亩30g。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