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常见病害之一。是从幼苗侵入的系统侵染病害。
【病状】多数品种到抽穗期才表现出症状。雄穗的小花全部或部分受害,花器变形,颖片变长呈叶片状。不能形成雄蕊。小花基部膨大形成菌癭,呈灰褐色,易破裂并散发出大量黑粉。雌穗受害时,外观短粗无花丝,除苞叶外,雌穗内部充满黑粉,成熟时苞叶破裂散出大量黑粉,残留丝状的维束管组织,故而得名丝黑随病。
【发生特点】玉米丝黑穗病和玉米黑粉病相似,俗称“乌霉”属真菌病害。病菌以冬孢子在土中越冬,是第二年发病的主要菌源。土壤、粪肥带菌传病大于种子。土壤干旱、温度低、玉米出苗慢有利于发病。近年来的秸秆还田、麦季防病不及时等,都为病菌提供了繁衍发病的机会和条件。
【防治方法】(1)种子处理。药剂拌种。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拌种,或其它杀菌剂如戊唑醇、氰烯菊酯、丙硫菌唑、咪酰胺等药剂按说明比例拌种。(2)整地时(春播)做到土壤杀菌处理土壤施入杀菌药剂。(3)易发病或发病严重的田块,实行轮作,也是有效的方法。玉米田中,将病株、病穗带出田外销毁,可减少菌源传播。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黑穗病用农民话,就是乌霉。按科学的说法,就是一种菌类,开始,玉米穗上一点,慢慢的把玉米穗包围了,玉米就长不成子了,孢子熟后变成了灰面。
怎么预防?一是拌种或用包衣种。二是轮作,上年种玉米有细菌入土,来年还会生,不种玉米,种别的作物。三,如果发现有黑穗的玉米,整株拔出,带出玉米田,做垃圾处理。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个苗期感染的病害,一般到穗期才出现典型症状。感染玉米丝黑穗病的玉米穗一般都比较小,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玉米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苞叶不破黑粉并不外露。后期苞叶破裂,散出黑粉。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容易飞散。粉内杂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玉米雄穗整穗受害以主梗为基础膨大成黑粉包,外面包白膜,膜破露出黑粉。玉米丝黑穗病一般发病率在2—8%。
有的病株在生长前期就有种种异常的表现,如病株节间缩短,茎杆基部膨大,下粗上细,如竹笋状、叶片簇生,叶色暗绿色,稍硬而上挺等。大多数品种苗期症状并不明显。到抽雄出穗后才表现明显症状。
关键词:玉米 丝黑穗病 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和流行规律
1、侵染循环:玉米丝黑穗病是病菌散落土壤中,混入厩肥或者种子携带丝黑穗孢子越冬。土壤带菌是发病的主要来源,施用带菌的农家肥也可以引起发病。
病菌侵入幼苗后,菌丝进入生长点,随着植株随着系统蔓延至天花和果穗,形成孢子堆,可以散出黑粉。
2、发病条件:由于玉米丝黑穗病蔓延再侵染,发病数量首先决定于土壤中菌的数量。在种植感染品种和土壤菌数量比较多的情况下,土壤的温湿度就决定病菌侵入数量的主要因素。
凡是进行深耕,实行轮作,施用干净没有受到病菌污染的肥料和田块,由于病菌数量减少,发病比较轻。如果施用受到病菌污染的肥料和田块,由于病菌数量比较多,发病比较重。地温较低,土壤干燥时有利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高寒、阴冷的地块发病重。沙土地温高,发病轻。在干旱的情况下播种,凡是土层比较厚,墒情较好的地块发病轻,早播比晚播的发病轻。
品种间抗病性能有明显的差异,一般外来的品种比本地品种发病重。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玉米丝黑穗病的的防治要采取选用抗病品种为基础,结合栽培措施及土壤、种子的药鸡处理进行综合防治。
1、选择抗病品种种植,这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最根本措施。病害发生的轻重,在不同品种间有很大的差异。搞好各地品种间的调查,选择抗病品种和优良的抗病杂交组合是防治玉米丝黑穗病的经济而且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2、加强栽培管理,玉米丝黑穗病病菌可以在土壤中存活2—3年。玉米连作年限愈长久,发病愈重。要与谷子、豆类合作其他农作物实行1—2年轮作,有显著的防病效果。三年轮作,基本上可以消灭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
在病穗白膜还没有破裂前拔除病株,特别对抽雄迟的植株注意检查,连续拔几次,并且把病株带出田外,深埋合作烧毁。对苗期表现症状的品种合作杂交种,要结合间苗定苗拔除。
在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选用不带病菌的地块进行育苗,或者经过土壤消毒后育苗,6—7片叶后再定植在大田中,这样做可以大大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
另外,在收割玉米后实行深耕并且及时清除田间病残植物,施足肥料,精细整地,提高播种质量,因地制宜,适期合墒播种,加强田间管理,促进玉米快出苗、出壮苗,也可以减轻发病。
3、药物防治:药物防治要着重于处理土壤,可以用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者五氯硝基苯作成0.1%药土盖种,播种时每窝用药土100克左右盖在种子上,或者用种子重量0.5%的药粉拌种效果比较好,还可以用50%甲基托布津效果叶比较好。
玉米丝黑穗病对玉米生产危害是很大的,加强防治是比较重要的,只要按照上面介绍的方法进行管理和防治是很有效果的。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玉米丝黑穗病是从幼苗入侵。选择抗病品种,播种时拌药,幼苗注意观察,及时清理病珠,并喷施药剂。玉米丝黑病在土壤潜伏期比较长,对玉米危害大,一定要做好幼苗前期的防治工作。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很高兴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让我来说一说。
玉米丝黑穗病俗称“灰包”, 是我国玉米的最主要病害之一。
1 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 混入粪肥里或者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 等到第二年春天玉米种子发芽阶段时入侵玉米幼芽的分生组织, 是一种对玉米的侵染性病害。冬孢子在土壤中的寿命一般在三到五年, 土壤里存在冬孢子菌和混有病残组织的化肥是主要的玉米黑穗病的侵染源。
玉米丝黑穗病一般是在穗期的发病症状比较典型的。主要会危害玉米的雌穗和雄穗。穗期症状可分为黑穗和畸形穗两种。黑穗症状为玉米雌穗受害,果穗比较短, 近似球形, 不吐花丝, 玉米苞叶内部全部为黑粉状, 还混有丝状的寄生维管束组织。变态畸形穗主要是雄穗受到侵害, 雄穗部分受害的情况一般为部分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雄穗全部受害时其除了不形成雄蕊外其颖片也呈多叶状, 雌蕊也会长成管状长刺, 长刺的长短不一,从穗的根部向上丛生, 整个果穗呈畸形, 对于受到侵害比较严重的植株, 在苗期就能表现出症状来[3]。在苗期的症状有很多, 比如一部分幼苗染病后, 幼苗叶片上延中脉出现褪色斑点, 幼苗呈现不规则的形状, 一部分幼苗分蘖增多呈丛生形状, 节间距离也缩短了, 植株开始矮化, 叶色转为暗绿色,部分品种叶片上出现与叶脉平行的黄白色条斑, 有的幼苗心叶卷紧弯曲呈圆筒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就是土壤种子带菌和肥料带菌。在同一块地连续多年的种植玉米, 玉米染病的植株也未能及时的清理、带离和焚烧,再加上将染病的秸秆喂食给牲畜使牲畜产生带菌肥, 而农民又用这些为腐熟的带菌肥给植株施肥, 这些因素使得土壤中所含的菌量也越来越多, 农民所使用的种子本身带菌或者抗病性弱, 大大的增加了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严重的影响了玉米产量, 如何有效的防治玉米丝黑穗病已经是保证玉米产量的必要条件了。
2 玉米丝黑穗病的预防和治疗
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情况除了气候变化异常, 主要是因为农民不注重防治和不防治, 盲目的引进高产品种多年重茬连作, 不考虑种子本身的抗菌性, 也不注重对土壤内病菌的控制。比如不及时清理和铲除染病的植株, 使用吃了染病植株的牲畜所产生的未充分腐熟而产生的带菌肥料。使得土壤内的病菌越积越多。
2.1 如何减少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玉米丝黑穗病的最佳侵染时间是幼芽出土前。幼苗出土前土壤的温湿度, 播种深度, 出苗的快慢程度, 土壤中的病菌含量等都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生有着密切的关系, 因此促进幼苗快速出苗可降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2.2 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玉米丝黑穗病应采取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法。
2.2.1 选用抗病性高的种子。
选用抗病性高的玉米种子是从根本上预防玉米丝黑穗病发生的措施。种子的抗病性差会直接影响到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因此, 选择抗病性强无染病史的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2.2.2 及时割除病株
在植株的苗期和生产期发现明显染病症状的时候应及时的割除染病的植株并带离进行焚烧或者深埋, 防止病穗开裂使病菌散落在土地上增加土壤的含菌量。一定要做到及时、干净、彻底的割除染病植株,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第二年玉米植株的发病率, 减轻玉米丝黑穗病的危害程度。
2.2.3 及时灭茬, 合理轮作
玉米收获之后及时的清理秸秆和植株残体, 并运到田外进行焚烧。在发病较为严重的地块, 实行三年以上的合理轮作, 减少玉米的种植次数, 从而减少土壤之中病菌的含量, 减低玉米丝黑穗病的发病率。
2.2.4 使用干净肥料, 禁用带菌肥
禁止用带病的秸秆喂食牲畜和做积肥, 肥料要充分的腐熟后才可以使用。
2.2.5 药剂搅拌种子防治玉米丝黑穗病
经过试验用三唑类杀菌剂搅拌种子的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率可达到60%到70%。并且用粉锈宁和羟锈宁,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速保利等药剂按照不同的比例对种子进行搅拌都取得了良好的对玉米丝黑穗病的防治效果。
玉米丝黑穗病怎么预防?
首先懂的轮作,感觉到这种病要发生,喷打有关治这种的农药,使它不会发生即可,在配方施肥也是植物优势生长的一个因素,综合管理水平的提高,才能是高产,稳产,优质,高效。经济效率才能体现出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