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用什药?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最易发生的病害,尤其是播种密度不合理,潮湿、温度适宜、光照不足、通风透气不良的麦田发生率更高。需及时防治,否则,严重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小麦白粉病病原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小麦专化型,属子囊菌亚门真菌病害。
[症状表现]
小麦白粉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及叶梢上,有时还可侵染穗部。发病初期叶片上产生白色丝状薄层,而后病斑逐渐扩大呈长椭圆形,上生许多白色粉状霉层,霉层逐渐变为灰褐色,并散生黑色小点粒。发病严重时,植株萎蔫、枯黄、甚至枯死。
[发生特点]
病菌一般以菌丝体在冬苗上越冬。翌年春季产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进行反复侵染,造成病害流行。小麦生育后期在菌丝体上产生闭囊壳越冬,待田间小麦出苗后,条件适宜闭囊壳释放子囊孢子侵染秋麦苗。病害发生的适宜温度为20°C。一般天气潮湿、田间郁蔽、光照不足、种植过密、通风不良的麦田均有利白粉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
病株达10%时就要及时防治。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播前种子进行药剂处理拌种。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促进通风透光,降低田间湿度。合理施肥,注意氮磷钾的合理施用,防止倒伏,提高作物的抗病力。
(2)药剂防治。可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100g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g,对水30Kg喷雾防治。隔7~10天施药一次,连防2~3次。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小麦白粉病属真菌性传染病,是小麦普遍发生的一种病害,一般发生在小麦的叶片上,但防治不及时,危害严重时,叶鞘茎秆麦穗都会感染,造成麦粒秕小,品质变差,产量大减。白粉病病原: 小麦白粉病病原属子囊菌白粉菌属的真菌,一般在冬小麦的受害残株及土表越冬,在春季适宜的条件下,会放出大量的病菌侵害麦苗,而后又在病株上大量繁殖传播,再侵害其它的麦株,因此在病发前要加以预防,病发后要及时防治,减小病源,以免传播扩大。白粉病症状: 小麦白粉病发病初期,主要表现在叶片上有白色的霉点,以后慢慢扩大成不规则的圆形病斑,并长出白粉状霉层,颜色也会慢慢由白变褐变黑,被害病叶也逐渐变褐枯死,使麦穗变小而且籽粒秕小,造成小麦严重减产。白粉病发病条件: 主要是低温高湿、氮肥施用量过多麦株过旺或种植密度太大,麦田通风透光条件不良,小麦容易发生白粉病。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防治,选用抗病性能好的优良品种,深翻伏晒土壤,深埋病残株叶,合理密植播种,提高通风条件,合理施肥,以防徒长,提高透光强度和抗病害能力,对防止小麦白粉病都有很大的作用。 农药防治,可用20%的三唑酮(粉锈宁)600倍液,或50%的多菌灵500倍液,或50%的退菌特1000倍液喷雾处理,都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害。 小麦白粉病主要在于预防,预防及时得当,能够控制漫延传播,因此在生产上要加强管理,提前喷药预防,及时发现及时喷治,最大程度解除和减少白粉病菌源,保证小麦正常生长,以免白粉病害带来严重减产。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介绍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主产区的常见病害,特别是小麦高产区,由于植株生长量大、密度高,在田间湿度高的情况下更是易发多发。近年来,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呈日趋严重的态势,已成为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小麦受害后,生长发育受阻,发生叶片干枯、分蘖率、成穗率降低,千粒重下降,造成小麦大幅减产。
一、小麦白粉病的主要症状小麦被白粉病病菌侵染后,发病较重时危害的主要部位是小麦的叶片、叶鞘、茎秆和穗,其中,叶片正面症状最为显著。表现在叶片上,往往叶正面比背面的病斑多,下部叶片较上部叶片危害重。发病的部位表面覆有一层白粉状、绒絮状霉斑,霉斑最初为白色,以后霉层白色逐渐变为灰色乃至褐灰色,且在霉层中散生着黑色的小粒,并能互相连合形成一个较大的霉斑,甚至可遮盖全叶,厚度可达2毫米。发病的叶片变黄、卷曲而枯死。茎、叶鞘被危害后植株易倒伏,严重的病株常常矮缩而不能抽穗。这些症状都是很明显的,容易辨别。发病后由于光合作用严重被削弱从而严重影响产量。
二、白粉病发病规律病菌以闭囊壳的形式在被害残株上越冬,到春天时释放出大量子囊孢子侵染麦苗,以后在被害小麦植株上大量产生分生孢子。借风传播再次侵害小麦健康植株。小麦白粉病发病适宜温度为15~20℃,正是小麦旺长期。湿度大时有利于病菌孢子萌发和侵入。如果种植密度过大,施用氮肥偏多,田间湿度过大,造成麦田群体过大、麦苗过厚,此病往往发生严重。在干旱的情况下,如果植株生长不良,抗病性减弱,发病也会十分严重。了解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对于尽快采取耕作、播种、生长期管理等基础防治措施具有积极意义。
三、白粉病防治措施在因地制宜选用抗病新品种、改善耕地制度的基础上,要把握好播种量、实行药剂拌种。要少施氮肥,多施磷钾肥和有机肥。要加强田间管理,及时镇压化控促进通风透光,降低湿度,减少倒伏,提高植株抗病力,控制病害发生和蔓延。
要适时进行药剂防治。用粉锈宁按种子量0.03%的有效成分拌种, 可有效控制苗期白粉病,并可兼治锈病、纹枯病和黑穗病等病害。生长期每亩用20%粉锈宁乳油、25%丙环唑乳油1000倍液进行喷雾防治。 25%敌力脱、50%硫磺、40%多·硫、50%退菌特、庆丰霉素等对小麦白粉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药剂的选用要结合麦田实际兼顾防治其他病虫害,用量用法及注意事项一定要按照相应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
以上介绍,仅供参考!
@图说农村事期待您关注并提出宝贵意见。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用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有真菌引起的病害,可以在冬麦苗上越冬。我们这里的小麦发生白粉病的时间点就是在小麦扬花期如果说遇见阴雨连绵的天气既温度高湿度太大的年景,就极易造成白粉病的发生,对于如何防治白粉病我觉得应该在小麦的这几个阶段入手:
对小麦选择品种和种子进行拌种剂处理的时候。选择抗病的品种,推迟几天播种,合理密植既每亩地播种20~24斤小麦种子。拌种处理的时候选择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在小麦返青时进行喷药防治既选用三唑酮,烯唑醇等进行预防为主的喷施一遍。这个时候小麦也要防治病虫害。可以和杀虫剂和叶面肥一起喷施。小麦起身期可以喷施一遍控制旺长的多效唑甲哌鎓,多效唑可以控制旺长但是也能够防治白粉病。小麦扬花期和孕穗期,这段时间一定要及时去麦田多观察观察,如果发现有白粉病的话立即喷施一遍多菌灵,粉锈宁,苯醚甲环唑,腈菌唑,烯唑醇,戊唑醇等农药!根据小麦田以及自己村庄附近的农药农资店合理选配农药。注意轮换使用,如果说喷施一遍效果不明显应当在一个星期后换药再喷施一遍。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小麦白粉病属于小麦常发性病害之一,目前登记使用的药剂达400种之多,不过小麦返青后,不仅白粉病发生为害,其它病害也会有不同程度发生,在结合小麦田间病害情况推荐用药前,先带领大家了解以下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为害,对其生产上的预防和防治也都是大有好处的。
小麦白粉病为害叶片为主,严重时可以侵入叶鞘、茎秆。小麦抽穗以后田间发生时甚至还可以直接侵入为害小麦穗部。白粉病刚开始发生为白色小霉点,然后慢慢变大,上面并覆盖有像面粉一样的霉层,故称之为白粉病。后期霉层会变为灰白色或淡褐色,上面有褐色小颗粒,抹去霉层,可见病斑明显出现发黄、褪绿等症状,严重时是直接枯死,不仅影响叶片光合作用及其甚至,也会造成穗部发育短小,空瘪粒增加。田间发病时通常不仅小麦植株下部多发生为害重,而且叶片背面霉层也多比正面多、厚。田间调查时要重点对小麦下部叶片等进行调查观测 。
小麦白粉病一般在气温15-20度左右,田间湿度80%以上时容易发生,对偏施氮肥贪青旺长或植株衰弱,长势不好田块会加重为害。因此小麦白粉病除科学施肥,降低田间湿度,培育壮苗减少发病外,对常年发生严重地区还可以采取播前三唑酮等药剂拌种预防。对田间发病时,一般要及早喷药。通常发现零星病株时喷药防治效果最好。虽然当前小麦白粉病登记药剂较多,但主要以三唑酮为主,大量试验示范应用表明,三唑酮对白粉病防效下降趋势明显,因此当前,小麦白粉病宜选用己唑醇、丙环唑、腈菌唑、醚菌酯、嘧菌酯、氟硅唑、氟环唑、烯唑醇、叶菌唑、苯甲嘧菌酯、吡唑醚菌酯等药剂防治,效果均较好,田间病叶率达10%以上时,要连防2次,7-10天一次。对于兼治纹枯病田块,宜选用己唑醇、丙环唑、氟环唑等药剂,而对兼治锈病的,宜选用腈菌唑、嘧菌酯、氟硅唑等。若兼治叶枯病时要选用醚菌酯或吡唑醚菌酯等药剂。
因此,小麦白粉病防治使用药剂很多,小麦返青后病害发生也会频繁增加,宜根据田间发生情况,选用既能有效防治白粉病,同时还能兼治其它病害药剂,以减少喷药次数,增加效益。
小麦白粉病用什么药?
白粉病是春季小麦最常发生的病害之一!防治白粉病的药剂比较多,具体有以下几种。
三唑酮(三唑类)三唑酮是应用最久的一种控制白粉病的药剂。他登记的就是小麦白粉病,一般应用时推荐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80g兑水30斤使用。最好在小麦白粉病发病前和发病初期使用效果较好。近年来,三唑酮在小麦上的抗性比较大,建议根据实际情况使用。三唑类的丙环唑、己唑醇对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效果。
醚菌酯(甲氧基丙烯酸酯类)近几年在白粉病发生严重区域,三唑酮的抗性已经非常明显。有很多零售店会使用醚菌酯。醚菌酯对白粉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都表现不错。目前市场上主要使用的是30%的醚菌酯20-30g每亩!对白粉病持效期比较长。
乙嘧酚、乙嘧酚磺酸酯(杂环类)乙嘧酚,目前在小麦白粉病上运用的不是太多。一般使用25%乙嘧酚磺酸酯40克每亩防治小麦白粉病,但是产生抗性比较快!
目前,很多地区仍然在使用三唑酮防治白粉病。但是随着用量的增加,三唑酮得效果也在逐年的降低!建议农户在防治白粉病时,可以考虑使用醚菌酯,或者复配制剂,如苯甲.嘧菌酯等效果都不错!
以上是我的看法,请参考。
关注植保小贴士,获取更多农业信息!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