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这些问题,头几年都有人尝试过,如:一穴双株、多株,1:2:1播种法、大小垄,等。结果,最后高产并无明显的显现,后来也没人再去那样啄磨了。
有些事还真说不清,有限和无限这个辩证矛盾关系就是这个道理。玉米产量是无限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的产量达到一定的数值(不是说绝对值),再提高好不好?好!可是,再提高可就不容易了。袁隆平教授,把水稻的产量,经过不断的研究,从亩产几百斤到现在的超吨,有了很大的突破。假如再继续研究多少年,是不是水稻亩产达到数吨以上呢!谁也敢许说不可能!
事物本身就充满着矛盾,“物极必反”,玉米或其它作物的产量,受诸多因素制约管理,掌握得当,可获得最大效益。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难以再有突破,主要原因有玉米的基因性质决定。这个很好对比试验:稀植玉米,水肥等各种条件充分满足它,看它每个棒子能产多少斤籽粒,单棒子产量在半斤~七两,如果按这个标准估产,那就打得多了。亩株数3500~5000棵,产量多高啊,亩产2000~3500斤了。实际情况能达到吗!不能!
所以,一穴双株、或多株、大垄小垄、等等,能使每株玉米达到最大收益值,充分挖掘效率,就要做到“合理密植”。片面的追求稀或密都不行。比如有说法“稀谷秀大穗”,确实大,但没有那么多的棵数,绝对亩产不高。那么“要想打得多,一棵挨一棵”?兵多将多,谁不扛件家伙?这也不行。过密穗头必定要小了,总产量也不会高的。
唯有合理密植,充分利用玉米的基因性质,和土壤肥力,加强各环节管理,才能保证玉米产量稳产高产,亩产1500~2000斤以上是很容易做到的,再往上亩产提高,或者达2500以上,哎呀!不敢说不可能,真心的不容易了!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方式能够增产是肯定的,但是种植的行距和株距与传统的一穴单株要求不同,并且,对于品种的要求也不相同,一穴双株种植必须选择那些耐密植型的玉米品种。
从道理上讲,玉米“一穴双株”种植,是充分发挥耐密植型的玉米品种的特性,通过合理增加增加亩株数和亩收获穗数,在加大行距株距的基础上改善了田间通风透光条件,同时由于增加了株数,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由于减少了行数,也减少了地膜的用量,从而减轻了环境污染,达到提高玉米产量和增加效益的目的。
有农民连续三年对一穴双株进行试验对照,行距为80公分,穴距33公分,每穴双株,这样每亩留苗是5054株。而传统单株种植行距60公分,株距27公分,亩留苗为4115侏。这样比照起来,一穴双株虽然行距和穴距都大于传统的一穴单株种植法,但亩株数却增加了930多株。在管理模式上没有太大区别,但测产结果是,一穴双株的亩产为1038.7公斤,一穴单株的亩产为810.4公斤,对照结果采用一穴双株法比传统一穴单株增产28.2%。如果按玉米每斤1元计算,每亩地增收450元左右,扣除多投入的肥料、种子和人工,每亩净可增收380元左右。
山西省河曲县一位退休教师,退休回家后也进行了一穴双株玉米种植试验,在他们当地,传统种植法是一亩地留玉米苗2800-300株,产量为每亩700-900公斤。而他进行的一穴双株种植,每亩地2500-300穴,一亩留苗成为5000-600株。第一年试验结果是,一穴双株亩产比一穴单株增产35%左右。连续三年一直用一穴双株法进行种植试验,三年来亩产一年比一年高。
内蒙古土右旗粮饲品种进行玉米“一穴双株”种植,平均亩产2195斤,而对比的普通种植平均亩产1830.4斤,较对照亩增产365斤,亩增收292元。
以上事例都可以说明,一穴双株法种植玉米,只要掌握了种植技术,选好了玉米品种,肯定会达到增产的目的。但是,种植中一定要注意比传统一穴单株增加行距和穴距,给玉米生长留出足够的空间。事实证明,一穴双株种植法,两株玉米地下根系盘结,地上互相依附,也极大地提高了玉米的抗倒伏能力。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理论上说,玉米植株在田间分布越均匀,越能更充分地利用水分、肥料、阳光、空气,光和能力越强。所以要想实现高产,应该尽量实现植株均匀分布,而不应该追求大垄双行,或者一穴双株。
但种田的目标并不完全是高产,而是应该高效,如果能够做到省力省工就是间接地增加收入。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在某些地区也不能完全排斥一穴双株。
在平原地区机器播种,单株比双株作业更简单,一穴双株根本起不到省工省事的作用。所以平原机播区一穴双株一点好处也没有。
在不能用机械播种的山区情况就不同了。一穴一株,一亩地要刨4000个坑儿,而一穴双株一亩地刨2000个坑儿就够了,所以在山区人工播种的地方,每穴播两粒种子,实际穴数控制在2200穴,大部分穴出2棵苗,有的穴只出1棵苗也不要紧,总体密度还是每亩4000株左右,不间苗、不补苗、不移苗,省工省事。
大垄双行对于增产也没有道理。但因为有一个宽行方便田间作业,田间作业时减少对玉米植株的损失。还有玉米覆膜播种时,大垄双行覆膜的效率更高。这些才是大垄双行的优点。在东北大部分地区,机器播种、药剂除草、不覆膜,后期田间作业很少,大垄双行就没有优势了。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容姐是河北石家庄晋州的,有着多年种植玉米经验的人。在我们这里种植玉米,“一穴双株”是不可行的,只能用于缺苗严重的地方。如果玉米出苗正常,这样做,不仅不利于增产,反而会产量下降。为什么这么说呢?现在容姐就来说说我的观点。
缺苗严重,可以一穴双株
以前容姐种植玉米的时候,播种机是那种放玉米种子不均匀的,用这种播种机播种,就会出的玉米苗不均匀。有的地方缺苗,有的地方多苗。遇到这种情况,容姐会在缺苗的地方,留一穴双株。这样做可以有效的利用缺苗的空间,让玉米产量高一些。
出苗好的情况下,不建议一穴双株
现在我们这里的播种机,都是点播型的播种机,而且现在的玉米种子,出芽率也很好很高,因此就出现了玉米不缺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容姐不建议一穴双株,因为玉米棵本身就是又高又大,如果再密植,那不仅是通风不好,而且透光性不好。这样长的玉米就会很小,两个加起来没有一个大,有的甚至会不长玉米,这样看起来就不如一穴一株了。
综上所述,容姐说的不建议一穴双株,仅限于河北石家庄地区。如果是其他地方,也许会适合一穴双株的。因为地域不同,土地的肥沃度不同,种植的方法不同,所以也就会有不同的结果。你们说是吗?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大面积种植玉米采用“一穴双株”的种植方法不科学,不但不能增加产量,因为密度过大,抗风能力降低,很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要说普及种植更不靠谱了。
2010年,我曾经种过大小垅“一穴多株”的玉米,还订购了专用玉米种子和化肥,机器播种不收费。实际上,说是播种不收费,还不是养毛出在养身上,玉米和化肥比平常人们施用的贵很多了。
当时是看了央视农业频道的专题节目,听专家说“一穴多株”如何如何能使玉米高产,“一穴多株”回归原始种植,丛生的玉米长得既快又好等等,专家讲得头头是道,谁不是为了自己的玉米能高产呢?相信了专家的话,自己订了种子和化肥。
到了收获玉米后,才知道上当被专家忽悠了,釆用传统种植的玉米产量比俺家高很多。上当自一回,第二年就没有一家这样种植玉米的,所以说“一穴多株”模式不靠谱!
再说“一穴双株”。双株就是单位面积上多种了一倍的玉米,能多打出一倍的粮食吗?不能!过去讲的农业八字方针还是非常实用的。土、肥、水、密、保、管、工,其中密就是要合理密植,科学种田才会高产。我前面说过,如果违背了玉米的生长习性,那可是犯了种田大忌,非旦不会增加产量,甚至还会造成减产。
但“一穴双株”并不是一无是处,它的种植模式可以用在靠路边通风透光的边行,或用玉米间作其它的农作物。如间作大豆,间作花生等,采用二:四行或二:六行种植模式,玉米二,大豆四,或大豆六,玉米可以发挥优势,通风透光好,光和作用强,玉米棒个大。这样“一穴双株”种的玉米还是可行的。
玉米“一穴双株”种植能增加产量吗?可以普及吗?
回答这个问题,我首先想到农村的一句俗语:人多枪多,个个手里握个家伙。种玉米也一样,单株玉米,它长得再好也只是单穗,少数双穗,可一穴双株的话,结的穗虽然小一些,可合起来,它的重量会超过单穗。
过去种玉米,缺少化肥,人们讲的是种稀,才能结出大穗,产量高,种稠了,只长杆不结穗,或者结出花米穗,老婆牙,反而产量低。
现在各种化肥,样样齐全,可以确保粮食增产增收,还按传统的方法单株种植玉米,无法达到高产,为什么呢?单株一亩地,按一尺二寸株距算,可以有四千五百株左右。就是长的再好,亩产很难达到千斤以上。
如果选择一穴双株种植玉米,株距稍远一点,一尺半左右,行距二尺,一亩有七千株左右。
在土壤肥沃的前提下,化肥施到位,可以肯定下结论,一穴双株亩产要比单株高得多。
在旱涝保收的田地里,也就是说旱能抗,涝能排,完全可以普及一穴双株玉米种植。一定能够创高产记录,大面积推广。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只有通过试验,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