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的考生?那就没资格参加高考,值得同情吗?

哎呀!这个事不多吧,还是每年有发生。同情是有点同情,更多的是对家长及学生的着急和批评!孩子操不到心,因为和上战场似的,心情激动,心里老是掂记和构思着考试的各种情节,难免顾此失彼,丢东拉西。当大人的应考考虑周到点,否则,净出麻烦,耽误了考试,后悔莫及!

局外者清,当局者迷。真遇到谁头上,能把人急死,离家近的吧,赶紧打电话,叫家人送过来,或自己回去拿。有的进考场时才想起啊!不能进考场,还考试个毛啊!就差给人家监考老师磕头了,喊人家亲大爷、亲姑姑的心都有啊!遇到好说话的老师,还答应回去快拿来,不能误了孩子的考试。遇到“原则”性强的老师,就没法了,哭都能忘记流泪啊!

所以,在孩子考试前,一定要细心准备好,高考所需物品,尤其是准考证、身份证重要证件。免得找麻烦,甚至耽误了考试,遗悔终生。

我大女儿那年高考时,就遭遇到了这个情况,忘记带准考证,耽误了考试机会。不过,女儿说不后悔,她本身就不愿意参加考试,知道考试也没希望,自己平时的成绩不好,自己心里知道也是白考,干脆破罐子破摔,耽误了考试,不上学了。家里条件也不好,不上学就打工挣钱吧!

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的考生?那就没资格参加高考,值得同情吗?

谢谢好友邀请,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 或者身份证的考生,这是很难避免的 ,刚才我就看到,有一个监考老师,监考证都忘记带了,到学校才发现。幸亏警察叔叔带着他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家里,在考试前10分钟赶到学校。其它也有好几起学生忘带准考证进入考场,最后都人性化处理,开度绿色通道,没有耽误学生考试。

我觉得忘记带中考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主要是太紧张,晚上休息不好,早上才睡着,醒来时间太晚了,匆匆忙忙出门,忘记带准考证。出门以前一定要检查,该带的一定要带齐,真的忘记带了到学校要马上通过家人或者警察,以最快的速度,把准考证送到现场。如果时间已经来不及,可以先参加考试,向考点老师说明,并经领导同意批准,下考场前,一定要向监考老师校验考生身份。

准考证如果遗失,可以补办的,街道开具证明,到所在区县招生办公室补办。捡到准考证的人士,应送到辖区派出所,派出所会按照准考证信息,送到考试地点。

准考证一定要保存好,不能随便乱丢乱放,不然准考证丢了,也影响到考试的心情,甚至影响到考试成绩,不可以马虎大意,掉以轻心。

蓝色的忧伤原创

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的考生?那就没资格参加高考,值得同情吗?

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的考生?那就没资格参加高考,值得同情吗?

携带准考证和身份证方能进入高考考场,这是国家高招考试的一项铁规,任何考生都不能例外。

尽管在高考前,各高中学校的老师一而再再而三的告诫考生,进考场前一定要携带好身份证和准考证,然而总有一些考生办事拖沓,丢三落四,到进场时,发现忘了带这带那,离家近的,还来得及,离家远的,这场考试你算玩完,好比下棋,一招棋臭,全盘皆输。

有这种陋习的考生,不值得人们同情。就好像是酒驾,是一种违法行为,国家对酒驾查处的很严厉,但仍有一些人心存侥幸,或者见酒就六神无主,把国家的禁止酒后驾驶的法规,丢到一边去了。到时被交警依法查处,是罪有应得,因为你明知故犯,犯了最低级的错误。

有鉴于此,现在大部分学校考前,班主任老师统一把考生的两证全部收缴集中保管,待进入考点前,方逐一发给考生,从而避免考生忘带或者弄丢两证事情的发生。

又是一年高考时!

衷心祝愿所有的考生:

都能金榜题名,诸事顺遂!

为何每年都会出现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的考生?那就没资格参加高考,值得同情吗?

每年都有人忘记带准考证,应该说值得同情,考试单位应该在批评的同时,给予一定的灵活变通手段。先参加考试,再设法考后额查,毕竟一辈子只有一次这样的机会。

首先,一年参加高考的学生有千万,每年忘记带准考证和身份证的考生毕竟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位,和全国一千多万的考生比起来,真是少数中的少数。概率千万分之几,这样的考生只要不是故意应该给予一定的照顾。

其次,就是忘记带准考证和身份证,随着现在科技水平和手段,完全在短时间内可以额实和甄别,为什么有关部门不去实行和采用,而就因为极个别考生的大意或者疏忽,而把他们排除,让他们失去人生最重要的机会呢。

还有,极个别学生的忘记带准考证或者身份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会改变考试性质和格局。何况参加考试是一个公民的权利,凭什么忘记准考证和身份证就剥夺他们的权利。这在法理上也说不过去。

最后,对于考试部门来说,没有准考证和身份证就不准参与考试,表面是非常严格,应该支持。但是至少应该随着科技的发展,准考证制度也应该随着科技发展,可以采取更加先进的指纹技术,人脸识别技术,这些新技术可以更加有效防止作弊。也可以给考生减少对身份证准考证的依赖。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