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这只是一句比喻的话,实际“狗不嫌家贫”,狗狗最忠诚。这里所说的外孙是条狗,带有戏谑调侃的意思。我们这也有句俗话“姥姥亲外甥,坷垃地里撵旋风”,意思是说,闺女外孙都是外人,你待外孙再亲,有事时外孙还是跟他爷爷奶奶近。又如,是亲择不下来,不亲沾不上去。

长久以来,嫁出去的闺女泼出去的水,外孙子都算外人。儿孙是家庭香烟的继承人,儿孝媳贤,爷爷多数看孙子亲。这是生活的主方向。看外孙也亲,不过这亲有一定的不同,因为外孙有他的爷爷奶奶呢。

有个小故事,孙子和外孙在一起玩,孙子的爷爷有病去世了,孙子说起话来,想爷爷心里不愉快。而外孙说,俺爷爷还在呢!我不难过。姥姥在一边听着心里不是个滋味。看来谁家的孩子还是和谁家的大人近啊!谁的人就是谁的人,亲你也是白亲!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有书君的大姐的儿子,比有书君只小两岁,从小和有书君一起生活。有书君的母亲有了好吃的,总是拿来分给我俩吃,只是外孙子吃完,有书君的母亲总要半开玩笑,半感慨的说上一句“外孙是狗,吃了就走”。

那么,这句老话里面到底包含了哪些含义呢?

有书君觉得大概有这么几个方面:

一:这是外婆对外孙又爱又恨的情感表现

农村人把小孩比作“小狗”并非是骂人的话。而是觉得小孩像小狗一样,让人又爱又嫌,同时又希望小孩像小狗一样长得活泼健壮。所以,农村里把孩子取名“狗娃”、“狗剩”、“狗儿”的很多。大抵,狗儿还是农村人觉得可亲可近,讨人喜欢的动物吧!

外婆对外孙的情感就像对狗的感情一般,既觉得他活泼可爱,愿意亲近他,可是外孙终究是女婿家的人,是女婿家里的血脉,这种血缘亲情使得外孙总归是要回到爷爷奶奶身边,回到自己父母身边的,你想怎么留,都是留不住的。就像狗儿一样,吃完饭了,摇摇尾巴,还是要回到自己的主人家去的。

有书君的母亲对外孙就是非常疼爱的那种。外孙在外婆家里一直住到七岁,直到要上小学才回到自己父母身边。

外公外婆有好吃的要留给外孙吃,有好玩的,要带他去玩。单位上放电影,外公总是把他扛在肩上带他去看,外孙有个头疼脑热,就急得不行,带他四处求医问药。

可是,逢年过节,外孙还是要回到爷爷奶奶去过。上学以后,假期一结束,外孙更是说走就要走了。

外婆心里百般不舍,可是无法挽留,只好半真半假生气似的说道:“外孙是狗,吃了就走。”

二、“疼外孙,不如疼孙子”的思想作怪

外孙是别人家的根,孙子才是自己家的根。农村里有许多人“传宗接代”的思想根深蒂固,总觉得疼外孙不如疼孙子划算。

于是,他们就会搬出“外孙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话来为自己偏袒孙子的行为做借口,甚至还以此告诫他人,不要对外孙太好了。

隔壁村里的苏老太太就是这样一个人。她的外孙到她家里做客,她有好吃的就全留给自己的孙子孙女们吃,孙子孙女吃剩的,才分一点给外孙吃。

有一次,她家里杀鸡吃,两个鸡腿,留给自己的孙子孙女吃,外孙就只吃到了一些碎肉和喝到一点鸡汤。当外孙嚷着也要吃鸡腿时,她把脸一沉说:“外孙是狗,吃了就走,可不敢和孙子孙女一样哟!”

正因为苏老太太有这种思想,所以她处处偏袒自己的孙子孙女,以致外孙都不爱到她家里做客。

这下,苏老太太更是在村民们振振有词,我就说了嘛“外孙是狗,吃了就走”!

三、时代变化,“外孙是狗,吃了就走”成了一句过时的老话。

自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以后,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掌心掌背都是肉”,不管是外孙还是孙子,做长辈的疼都疼不过来,哪里还会在意“外孙是狗,吃了就走”的老话呢?

况且,现在物质丰富,外公外婆巴不得外孙天天来吃,天天和自己住在一起。所以“外孙是狗,吃了就走”就成了一句偶尔被提起的玩笑话了。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都赞成!我外公外婆对我当孙女一样特别好,什么都不争都不要我们的!每年过年给外婆外公的钱,外婆外公都偷偷塞给我们了,而且还要给足我们面子!

比如:今年大年初二,我和往常一样和我哥还有目前去外公外婆家拜年,我一进门(外公外婆住在二舅家)外公外婆就特别开心赶紧给我们拿一堆好吃的,外公看我们来了就赶紧说给我们去摘点青菜吃,外婆还问我们各种情况,工作顺不顺利,感情方面如何?等等……不攀比我们谁混的差谁好,就是一个老人家对后人的各种嘱咐和关心!聊了一会我大舅、二舅、二舅妈、三舅、三舅妈以及表兄弟姐妹好多都来了(我外婆家和三个舅舅家每年都是一起过年),舅妈们就忙着准备午饭,不一会外公就回来了。我之前和我哥商量了:我给600元外婆,他给600元外公;所以一看到外公回来了,两个人赶紧行动给钱!本来我们是偷偷的给钱的,但是我外婆外公特地走在客厅,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说:不要,不要,你们都好好的就行了!我们年龄大了又不什么钱!我和我哥从小到大受到外婆家的不少关照,现在都长大了,就一定要给外公外婆。后来外公外婆当着一大家子人的面收了!

但是我后来回到家,我妈把钱给我和我哥了!才知道我外婆把钱给我妈了,他们说:我和我哥还没有成家,以后要用钱的地方很多,让我们自己留着花钱,他们年纪大了,用不了什么钱,我们要好好过好我们自己的生活!

很感动!也让我从小到大都不分外婆外公和奶奶!都是一样对他们!说句心里话,我感觉外婆外公比我奶奶对我都好!

愿天下所有的外公外婆都长命百岁!享福安康!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还有另外一种说法

外甥狗,外甥狗,吃饱就走。

身为一个孙子女,也想来说说外甥子女的事。

可能是更疼爱自己的女儿,或是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从小就是和姑姑家的哥哥姐姐一起在奶奶家长大的,于我是奶奶家,于堂哥堂姐就是姥姥家。

可能因为我家都是女儿的原因吧!从小爷爷奶奶就更疼哥哥、姐姐一些。我家是开零售店的,小时候一袋方便面两块多也是觉得很贵的,奶奶去我家从来都是拿康师傅(泡面中的名牌了吧)

其他的牌子一概不考虑,老人喜欢吃,我爸爸妈妈也不能说什么,可奶奶从来都是从我家拿了什么给他外甥外甥女,可能现在觉得泡面不好,不养生,那时候可是个稀罕物。

老人一辈子最好的掏心掏肺的都给了他们了。前两年奶奶突然病了,瘫痪在床。两年下来,我堂哥堂姐来的次数手指头都可以数过来,而且姑姑家和奶奶家很近的只隔着一条马路。我和姐姐虽然经常回去还买一些东西,但都不如别人逢年过节的一次问候。人家买的东西是要摆在最显眼的位置给别人看用来炫耀的。可能不容易得到的拿到手才是香的吧!

再说说我爸对他们

有一年下大雨,天都黑了我姑打电话来说,这雨太大了,感觉房子不行了家里要被淹了,让去接我哥哥姐姐。我爸起身就去了。他们家在城边上,门前边就是大片的庄稼地,还有护城河。我爸并不高的也就一米六五左右,等他走到那边水都到我爸的胸上边了,他是不会游泳的。后来我把拉着哥姐深一脚浅一脚的出来了。舅舅冒着生命危险去救你们应该感恩在心吧?可能大家也会说这是应该的啊!我无话可说。爸爸妈妈从小把我们养大我们还知道感恩呢!虽然不应该因为一件事让别人记一辈子,但后来发生了一系列的事让人寒心。在这我就不细说了,再将都要堪比《都挺好》了。还有他们兄妹俩上初中高中都是我爸托关系送礼就差帮他们交学费了,对了,我姑还因为这个记恨我家,因为我上了市里的好高中,我哥没能去,那还不是因为,他的分送礼都不能去,而她也不舍得花钱,说他家在哪都有出息。

外甥狗,吃了就走,这句话在我家真是深深的印证!说起来不管怎样人家都是外姓的吧!但是我想这和家庭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吧!当然评论中也有很多外甥不是这样的,但我哥姐这样的也不是少数吧!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意思是说,姥姥姥爷再疼,等孩子长大了还是跟爷爷奶奶亲。 这句话应该是贬义多一点。是人们生活中的一句俗话,对姥姥姥爷而言,有些失落。

朋友儿子一岁半了,打小在外婆家长大,外婆劳心劳力照顾他,每天换着法子给他弄吃的,买这买那,可这熊孩子却跟爷爷奶奶亲热得不得了,爷爷奶奶大约是孩子一岁之后才开始每周过来看一次孩子... 每次来我儿子首先都会叫外公外婆起身给爷爷奶奶让座,临走我儿子都会哭得稀里哗啦,跟着后面追... 把我每次都气得!想想我妈心里都不平衡,每次都只能特别尴尬的笑着说“真是外孙狗”... 真的是血亲外婆带不亲吗?

为什么老话说“外孙是条狗,吃饱了他就走”?

归感觉造成的。

一般人家,子女成家后,因女方入男方家,即便婚后不居男父母家,另居自房的,仍是男方父母家娶进了媳妇的感觉,具得一人的似的。

而女方父母家正相反,如失去一人似的。

这种惑觉包括小夫妻居国外在内。

这一感觉,使外孙来姥姥家后,与去爷爷家去,比在爷爷家呆的时间长,外孙走时仍感不长时间,显得吃完饭就要闹着离开了。

实际上在爷爷家也如此,小孩恋自家外,玩具玩伴也在自居地内,同成年人老年人玩不到一起的,所以闹着返自家去。

这由刚会走的幼儿可证,若自由任他们自走动,肯定是向有小孩处去,不会向老年人处走的。

老人对孙辈不论多好,玩不到一起的,小家伙贪玩,不会不愿长期呆老人身边的。可老年人还有隔辈亲的毛病,总喜幼儿伴身边,因而一走心里不爽,而有养不熟的感觉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