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报考公务员的误区:

1、家乡宝。画地为牢,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报考岗位的半径就是自己家乡的地州甚至县市,导致没有符合报考条件的岗位,白白延务报考机会,只要自己符合报考条件,祖国的任何地方都是上岸的福地;

2、贪婪。对自己的实际能力缺少正确的认知,一心向往一线城市的岗位,公务员考试,通常行政级别越高、经济越发达的地区,招考岗位的竞争越激烈,因为贪婪错失上岸机会,客观估量自己的综合实力,首先选择竞争不是很激烈的岗位报考(特别牛的考生忽略),上岸以后通过遴选等其它途径在往行政级别高的单位,经济发达的城市努力;

3、心存侥幸。不可否认公务员报考有运气的成分,但是,好运气的前提是前期刻苦学习、认真复习,准备充分,知识量的积累必须达到一定程度,要想成功上岸,首先必须达到国家线的分数要求,所以,没有考前的努力学习,再好的运气也是百搭;

4、排斥各种报班。方向正确,努力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方向不正确,往往是事倍功半,各种培训班的培训主要就是讲授解题方法,锻炼思维习惯,强化训练学习(特别牛的考生忽略),报班一方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克服惰性,让被动学习与主动学习有机结合,才能提高上岸的几率;

5、盲目认为颜值高就是面试的杀手锏,实践证明,公务员考试不是选美大赛,敏捷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通畅清楚的语言表达能力、正确的判断能力才是面试高分的必选项。

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经过一次省考加一次遴选均上岸,我觉得大家应该避开以下误区 :

误区一:不管地点层次,不看职位,只图高平台或者只为了考上

工作地点、岗位性质这些对今后工作状态、个人发展都有很大影响。很多考生一心想省级市级机关,不考虑县乡基层,但一般情况下省级市级因为竞争较大,高分多出现在这些部门,落选概率较大。还有为了考上报了跟本身性格或实际情况不符合的地方,比如离家太远、或者本身不适应岗位氛围压力等,近些年辞职的不在少数。

误区二:异地(特别是跨市跨省)慎重报考

特别是在县乡基层。以来可能会因为排外等因素,而来因为语言、风俗习惯等差异导致工作难以开展,取得成效难度加大,一般提拔机会相比本地要少。而且离家远,如果再跟配偶异地,这对感情的影响以及回家多余的开销都不是小数目,加上现在异地调动苦难,很多异地考公人员都用后悔来形容,因此建议考本地,或者考外地尽量考省市级单位。

误区三:“报名就应该报那些招聘人数多的职位,机会大很多。”

很容易吃亏。例如:有的职位招2个人,只有35个人报,有的职位招30个人,有1000多人报,哪个竞争更激烈显而易见。但这并不是说招的人越少就越应该去报,招的人数并不能做参考,主要要看限制条件。我建议如果你不是对某个部门或者某个职位有特殊兴趣的话,你的报考原则应该是“在我的条件符合的职位里,哪个职位限制条件越多我就报哪个”。另外补充一点就是,如果你对某些地方考试的公正性不是非常确定的话,建议不要报考只招1个人的职位。

误区四:“报考要求只要大概符合就可以了。”

千万要钻牛角尖,你不钻的话别人会钻,不然你进了面试也会被刷下来,一切努力的付诸东流了。容易犯错的情况有:1学历要求。2,政治身份要求3,专业要求,要精准符合。4,搞准基层工作经历。5,应届和往届。

总之,有疑惑的地方就打招考部门的电话询问清楚,不要一失足成千古恨。

误区五:不注意公务员和参公管理的区别

参公管理岗位待遇和公务员是相同的,但是性质不一样。一般来说公务员调参公岗位容易,理论上参公岗位可以调公务员,但实际上很难,进入单位后,参公管理岗位的发展空间相比公务员要小,因此建议大家认真看清备注,如果介意今后发展的慎重报考参公岗位。

误区六:“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来复习公务员考试。”

这个观念是大部分人的误区,其实我参加省考考只准备了三周,就以第二名进面试了。其实大约50天左右的复习就差不多了,复习两三周一次性考上公务员的人比比皆是,因为公务员考试并不是纯粹的知识性考试,很多时候考的是反应速度和思考节奏,要高效复习,要看有效时长。时间太长,就肯定要找别的突破口了,不然就很容易停滞不前,甚至倒退。节奏感非常重要。

误区七:“这次行政能力测试题目太简单了,我就是时间不够,真可惜!”

很多人复习非常认真,但每每考完,都有感叹如果再给我10分钟,我能上85分!”看着他们信誓旦旦的样子,我是一声叹息。记住这句话,时间就是行测的一切。先练习按时完成题目,先学会如何在不足够的时间里较多的分数,较后再来谈高分策略。千万不要做“考试的时候我再集中精神加快速度”的打算。考试的时候因为紧张心理,一般会比平时慢5分钟。

例如国考,120分钟140道题,90%的人都难以按时完成题目,所以你在复习的时候就要严格按照时间来进行练习,一道题目规定时间如果是30秒,超过15秒还不知道解题头绪就要直接跳过,并且要有意识地去练习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较优化分配时间。要强制你继续保持节奏。事实表明,这样的速度强化练习在考试中起巨大作用。

欢迎关注我,定期分享省考及遴选均第一名上岸干货

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报相立的专业与职位,不要胡思乱想天花乱坠不切实际,到最后失败的还是自己。

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笔者结合亲身经验,说一下大家在报考时常见的几个误区,避免这些“雷区”能让你选择到更适合自己的岗位,提高自己上岸的可能性。

误区一:能报省直单位,绝对不报市、县甚至乡镇的职位。

单位级别越高,职务晋升上空间越大。比如省直单位,大家可以按照时限自动晋级至一级主任科员,对基层来说,这个级别和县里的局长以及乡镇长相当。但是,大家也要知道,省直单位的竞争要比一般的基层岗位竞争大的多,很多岗位起步都在100:1,上千比一的也屡见不鲜。而基层岗位的比例多是几十比一,有些条件苛刻或者位置相对不佳的岗位竞争比才十几比一,上岸机率很大。而且,省直单位的待遇不一定比市县高,有的经济强县强区的公务员待遇比省直单位好的多。所以说,如果没有足够的把握,或者没有那么大的梦想,只是想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还是不要报省直单位为好。

误区二:先随便报个岗位,以后再调动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有些考生觉得可以先找个能考上的,离家再远再不方便都没问题,等几年后再调动回来。这个想法是很天真的,公务员调动非常困难,何况现在很多基层公务员都设定了服务年限,几年内连遴选都参加不了。而且,对于公检法等类岗位,专业性较强,很难与其他单位交流。所以,在选择报考地区报考岗位时一定要慎重,很多选择一定下来就是一辈子。

误区三:党员不能报民主党派岗位。

有些考生认为民主党派只能是那个党派的人才能报考,这是不对的。实际上,民主党派有不少管理岗位是要求党员才能报考的。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所在行业取得一定成绩后才加入民主党派。而且,民主党派的工作相对单纯,没有党委政府部门那么忙。

误区四:参公管理和公务员没区别。

在公务员考试中,有一部分岗位注明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这类岗位待遇和公务员是相同的,但是由参公单位向公务员转变属于逆向调动,虽然政策是允许的,但是在实际执行中有很多障碍。对于省直单位来说,有些单位规定参公单位的领导干部才能向机关调动,工作人员是调动不了的。

误区五:准考证必须彩色打印。

其实,公务员考试的准考证黑白打印即可,也不必刻意打印在一页纸上,一页纸实在打印不完双面打印即可。同时请切记,考试时不能在准考证上打草稿、记答案,被发现了是有可能认定为作弊的。

以上几点误区是很多刚接触公考的同学注意不到的,希望大家在报考时避开这些雷区。毕竟,选对了就算成功了一半,考试只是让这个选择变成现实。

我是Laurida爱学习,如果你有公考方面的困惑,请关注我!

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一、关于选岗

第一次报考,不少人难免会想着报个好点的岗位试一试,我劝大家还是早点打消这个念头,因为真的没有希望,这么激烈的竞争,有多少大神考了一年又一年,你们还是不要硬碰硬了,报个自己小专业的岗位,能筛选下来不少人,压力小了,上岸的几率也就大了。

二、关于计划

学习一定要有计划,不然会像一只无头苍蝇一样,没有目标,学到最后也没有什么起色,制定一个好的学习计划,保证自己每天至少有6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即可。

三、关于资料

不用多,但是一定要精!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报班学习,真题非常重要,需要真题的话,可以用上学吧公务员考试题库。

四、关于复习

我认为学习的过程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是复习,学完一遍之后,一定要多回头看看自己的错题和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花一点时间去复盘下,看看网课,巩固一下,能学的更好!

好啦,内容就到这里,最后,希望大家公务员考试成功。

报考公务员有哪些误区?需要注意什么?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

公务员报考时的选择和报考后的复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是否能够成功上岸。

误区一:报考只因就业压力,不管什么职位只要考上就好

很多考生报考公务员只是为了就业压力、工作环境不好等因素,简单地把考公作为救命稻草,这种想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因此,许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对报考职位不作深入了解,被录取后却发现离家太远、工作太累等诸多问题。

对策:考生在选报时要慎重考虑,理性对待,不能盲目进行选择。

误区二:盲目跟风或热衷于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

很多考生在报名的时候,没有仔细权衡自己的优、劣势,没有谨慎报考,而是仓促地决定自己的报考职位,或者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放弃了对自己人生中谨慎的一次主动的把握,可能直接导致考公失利。

对策:建议考生不要走极端,都去报名那些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据往年报考数据分析,热门职位都对专业、学历和基层工作经历方面的要求较低,大量考生报考这样的职位,造成了职位填报拥堵,而某些职位却无人问津,导致比例严重失调。

误区三:报考招录人数相对较多的职位成功率高

很多考生在报考的时候会倾向于选择招录人数相对较多的职位,认为这种职位的录取率会相对较高。

对策:招考的人数多,但是报考的人数同样也多,因此报考招录人数较多的职位成功率未必高于招录人数较少的职位。

误区四:有工作经验的社会在职人员报考优势大于应届毕业生

很多考生会有这样的想法:在职人员有一定优势,因此录取几率会高于应届毕业生,但其实不一定是这样的。

对策:要全面分析在职人员和应届生各自的优劣势,理性报考。

祝您如愿上岸!加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