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我就是那个很少去参加同学会的体制内的同学。原因有:
1、初高中同学集会,时间总是跟工作有冲突,我们那个时代升学率低,初高中同学大多都是自由职业,同学集会的时间要考虑照顾大多数同学,我属于同学中的少数,当然不在考虑照顾的范围,好多次同学集会都因为跟工作有冲突没去参加;
2、大学同学,基本都在体制内,工作25年了,仅仅举办过一次,非常不巧,家里正在装修房子,忙得不可开交,也没有参加;
据参加大学同学集会的同学反映,以后再不想参加同学集会了,原因是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读书时候志同道合的仍然志同道合,读书时候就相互不是很喜欢的依然还是互相不讨喜,集会上也就是虚假客套般地寒暄两句而已,而读书期间志同道合的同学,日常的联系从未间断过,集会只是联系了下那些读书时候就互相不喜欢的同学而已。
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这种情况的确是存在的,而且还比较常见。我曾经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聚会,发生了两件很不开心、极不愉快的事,从那开始,我就发誓,绝不参加高中以下同学任何形式的聚会。
2016年春节前两天, 那时我还在我们市直部门当办公室主任。临近春节,我请了几天年假提前回家过年。刚回到家,就接到一个同村的初中同学电话,说他们几个人商量计划大年初三在县城组织初中同学聚会。对于这种聚会,我是比较忌讳的。所以,一开始我是想尽各种办法推辞。这同学和我关系比较好,就一直解释,说初中毕业20来年,一直没有组织过聚会,届时还会请几个初中老师参加。我一听,有初中老师参加,其中也有对我比较关照的班主任。于是我答应下来参加这次聚会。同学又对我说,你是我们初中同学唯一一个在市直“当官”的同学,你来当这个筹备组主任吧。对于这个提议,我立即给予拒绝,筹备组成员也不行。但是我提议,聚会从大年初三中午饭开始,晚上7点半吃完晚饭结束,除去老师外,所有人都AA制。同学说,他们原来是计划晚上去KTV唱歌喝酒的。我说,大年初四我要回市里值班,晚上的活动就不参加了。随后,同学又打电话给我,说征求了几个老师和同学的电话,女同学喝酒也少,AA制的费用就是午饭和晚饭,每人先缴纳130元。
大年初三11点,午饭过后,大家在饭店里聊天打牌。一个连名字我都记不起来的同学对我说,请我帮他一个忙。原来,他家正在修建的新房,没有得到镇政府的批准,要被政府强行拆除,负责拆除的副镇长刚好是我在乡镇工作时的老同事。我离开乡镇5年了,从来没有因为私事找过镇里的老同事。但同学既然开口,也不想驳他面。于是就打电话向老同事副镇长了解情况。老同事副镇长说,他家前几年已经修了新的住宅,面积还很大,这次又是新建,肯定违规了,肯定是要依法依规被拆除的。我当场对同学作了解释,他脸色铁青走开了。
晚饭时,新来了一个同学参加,据说是个玩社会的。由于我中午喝得比较多,我就对大家说,我酒量有限,晚上我就少喝点,明天一早还要开车回市里值班,请大家多多包涵。几位老师也为我求了情。虽然说是少喝,其实也喝了不少,但是没醉。就在聚会快结束时,这个新来的同学大声说,今天晚上谁喝得最少,晚上就请大家去KTV唱歌。大家一致看着我,我毫无准备地看着大家说,明早真有事,我就不去了,大家都喝得比较多,还是早一点回家休息吧。这个同学不依不饶说,那你发个大红包给我们。面对这样的场合,有时真的很难辩解,于是我发了一个200块的红包在同学群里。晚饭结束后,我就打滴滴回家了。然而,剩下的大概10个同学又去了KTV唱歌喝酒。
说到这里,大家以为结束了,其实事情才刚刚开始。当天晚上回到家后,我就直接睡觉了。第二天一早我刚准备开车返回市里,接到班主任的电话说,昨晚去KTV唱歌喝酒的一个同学喝醉酒骑摩托车出车祸,当场死亡。说实在的,当时吓得两腿发软,幸好我没有参加他们的活动。微信群里的聚会公告,也在我的提议下,取消了了KTV活动,还要求大家自身安全自负。后来,公安局询问了这次聚会的筹备组所有成员,查看微信群公告内容。最后的法院的判决是:参加KTV活动的另外9名同学,每人赔偿死者5万元。
这次聚会引来的事情还没有结束。找我说情不要拆除他新建住宅的同学,拿2万元现金送给母亲,要我母亲转达他的愿望,我母亲怎么推脱都不行。拿到这2万元,我母亲立马打电话跟我说。我立即打电话给这位同学说,我妈会当着你家人的面把钱返还你,你以后不要做这种事了,违规建筑的事,我真的帮不了你。我打的电话,也录了音,留作洗清自己的证据。后来,这位同学的违规建筑,还是被拆除了。
参加一次聚会,发生了两件差一点使自己身陷囹圄的事情。教训极为深刻,从那次聚会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只要有10人以上参加的同学聚会,无论是初中同学、高中同学,还是大学同学,都一律不参加。从我亲身经历过的案例来看,体制内编制人员,为什么不愿意参加这些同学聚会,主要原因是毕业多年,大家各方面的认知发生了较大变化,社会层次、文明素养、个人地位等方面的差异比较大,加之同学之间见多年未曾见面,大家相互不太了解,即使坐在一起也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作风改进越来越深入,各方面管理越来严格的今天,编制人员参加同学聚会,主要有有五个顾忌。
第一个顾忌:怕引火烧身。就像我经历的事情一样。参加聚会,难免要斛光交错、推杯换盏,有些身体不好的人,或者嗜酒如命的人难免会喝多了、喝醉了,甚至有些人还会斗酒。喝醉的出了事故,参加人员肯定是脱不了干系的。
第二个顾忌:怕请托办事。编制人员,所掌握的公共资源和人脉关系相对要多一些。参加同学聚会,一听说你是某某局的,难免会请托你帮忙办一些事。这些事是合法合规的还好办,关键是很多请托的事都是违法违规的,拒绝也不是不拒绝也不是。帮忙呢,违法违规。不帮呢,肯定会招来一些道德绑架。
第三个顾忌:怕误入歧途。参加聚会的同学,素质层次不齐,大学以上同学还好一些,高中以下的都是三教九流,什么行业的人都有。特别是一些混社会上的同学,聚会结束后,可能带你去KTV、去美容院、洗脚店等,顺便找个人陪陪你,一不小心就误入歧途,被公安逮个正着。这方面出事的人,还真不少,我们市直单位就有2个被抓现行,最后被开除了。
第四个顾忌:怕违反规定。现在,公务员管理比较严格,出台了不少规定措施。特别是对领导干部,要求更加严格。一般不允许参加各种形式的同学会,也不允许接受相关同学的请吃安排。所以,有一定级别、比较自律的公务员,对参加任何形式的同学聚会,都是比较忌讳的,也是从心里比较抵触的。
第五个顾忌:怕被耍套路。现在的人,都比较精明。耍起手段、玩起套路来,部分公务员根本不是这些同学的对手。特别是一些生意人,看见你是政府机关的人,就怂恿你投资他的生意,什么包赚不赔,什么返还率30%,什么1次投资3年返本5年赚翻天。我们市直机关曾经就有一同事,被搞P2P的同学说服,带动全家人员,借了30多万,全部投资了200万元,最后该P2P暴雷了,200万元血本无归。该同事伤心不已,最后还得卖了房子还欠别人的钱,媳妇也和他离婚。真是妻离子散啊!
综上,对于编制内人员,和纯真友谊的同学吃个便饭、聊聊天,完全是可以参加的,毕竟有良好纯洁感情的同学也不多,一般也就3-4个。但对于那些以班级参加的同学聚会,无论是小学同学、高中同学、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我都建议最好不要参加。
聚会有风险,参加需谨慎。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前不久,我有一个同学就是参加了一个小型的同学聚会,第2天就退出同学群,从此和相处近40年的同学断绝了一切往来。很多人搞不懂,其实他有他的顾虑和苦衷。
这位姓吴的同学是我们上中专时期的学习委员,81年毕业后回原来的县城上班,几年里上电大,读完研究生后安排在体制内上班,从乡镇到县城,临退休前5年做到了正处,后来调到我们所在的一座四线城市,在某机关工作,这边的老同学相对多一些,他比从前上学时印象中话少了许多,本市里的老同学小范围聚会邀请他时,他总是先问问有哪些人到场,在什么地方聚会,偶尔也参加一两次,但大部分时间都扯一些七七八八的理由,很委婉地推辞了,参加聚会的人都开朗活跃喜欢热闹,有他不多,缺他不少,并没有人在意他来还是不来。
去年夏天老吴不知道是哪根筋绊动了,心血来潮居然主动邀请同学们去他家吃饭,电话里很明确地指定了8位同学,谁也不好意思追问怎么还有几位没请。吴大嫂的厨艺还真不错,做了满满一大桌子家宴,大家一致赞美比酒店大厨做得都好,席间同学们谈笑唠嗑,不知不觉喝了4瓶白酒,兴趣来了后,有人怂恿老吴给在场的女同学敬酒,他红光满面,对女同学的回敬也来者不拒,有同学拿手机拍了许多欢快的场面,其中有几张还是老吴和女同学喝交杯酒的镜头。大家欢天喜地,闹腾到晚上10点多才尽兴而归。东道主喝多了,也没忘记让老婆开车,把喝多了的同学送回去。
大家心里在想,老吴也许考虑快退休了,想回到老同学的圈子里来,以后的退休生活会丰富一些。
早上醒来,同学群里就开始热闹起来,昨天聚会中的一波波照片,很快就在群里散发开了,美食美酒,加上三四个徐老半娘的女同学,还有老吴分别和她们喝交杯酒的特写,看得大伙捧腹大笑,有人点评说,原来老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啊,这才是老同学之间美好的打开方式。
老吴很快就看到群里这些图片和消息,惊吓得出了一身冷汗,此刻他酒意已醒,立马发了一条语音,要求大家赶紧撒回群里发出的图片和文字,语气近乎颤抖而不容置疑,同学们如同一盆凉水浇头,沉默中各自撒回了消息,紧接着有群管理在群里告诉大家,老吴盛怒之下退出了同学群,从有人开始发消息到老吴退群,整个过程不到五分钟,把群里所有人搞得丈二金钢摸不着头脑。
从那天起,老吴把所有同学都拉入了黑名单,电话打不进去,换陌生电话打,接通后听出是同学就挂了,往后别说是同学聚会请不动他,就连请他的机会都没有,话又说回来,同学之间的小范围聚会,并没因为他的缺席又停滞,为此议论了几天就把这个人忘了。
好了,现在回到题主的问题:“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因为本人退休前也是有“编制”的人,就老吴的做法,来谈几点我的个人看法。
一、有“编制”的同学,长期在各种规章制度环境下工作,养成了严于自律的习惯“编制”内本身就有严格的工作纪律,对个人的行为准则要求比企业员工要高,特别是作为领导干部,对自己的要求会更严格一些,而同学聚会的随意性很大,时间上的安排,不可能与“编制”内的工作时间一致,那么,在规定的工作时间内不可能请得动他们,因工作需要也免不了迟到,临时一个电话说走就得走,如其免强参入聚会而遭人非议,倒不如干脆不参加更简单一些。
二、有“编制”的同学,非常珍惜本职工作,不愿意为个人的生活小节被人误解而耽误前程有“编制”的同学,进入这种工作岗位前,比进入企业上班要付出得多,学历要求高,日常工作中的各种抽查与考试是常态,这就使得他们非常珍惜本职工作,而同学之间充斥着社会各种行业,工作之外的生活小节也要时刻注意,特别是与同学们在有些娱乐场所,酒店就餐中的生活小节,容易被他人断章取义而造成误解,所以会尽量避免参同学聚会,特别是现代资讯发达,稍不注意就会影响职业前程,我的同学老吴就是如此心态,干脆以退群的方式断绝与同学之间的往来。
三、同学之间鱼龙混杂,尽量避免人情往来,减少不必要违背原则的帮忙、办事很多人参加同学聚会的目的性很明确,就是来套关系,拉近乎求人帮忙办事的,遇到这样的人不帮忙吧影响同学之间的感情,帮忙办事吧,与自己的行为准则又相违背,所以就选择干脆不参加这种聚会,少给自己增加烦恼,所以很难请动他们。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是:有“编制”的同学在这方面看到的,听到的事例太多了,造成对身边的同学和朋友过于谨慎,其实大可不必,所谓"身正不怕影子斜",谁没有几个同学和朋友啊,同学之间的正常交往无需刻意地规避,做过了头只会遭人反感,就我的同学老吴来讲,他的做法显然是把自己太看得太重,这样的生活态度不可取,说难听一点,同学聚会“有他不多,无他不少”,说好听一点就是“大家相互理解”而已!
我所知道的就这几种原因,欢迎朋友们在评论区补充,谢谢!
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这个我有经验,我是事业编,也算编制内吧,同学聚会,有的时候会去,有的时候会借口推辞,其实也不存在什么“请不动”,主要还是自己是否愿意去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以下看法:
一、过分集中关注“编制内”同学的动态和故意放大解读他们的行为。同学聚会,体制内的同学没来,就会被解读成当官了、发达了、看不起以前的同学了、不愿意在和以前的同学来往了,这种看法说穿了就是患了“红眼病”,也许只是那位“编制内”同学当天恰好有事不能来。
从另一个角度看,一场同学聚会缺席的肯定不仅仅只是一两个人,但是为什么大多数人会把目光放在“编制内”同学身上并加以声讨呢?究其原因,还是编制的红名效应,以及对其本身平常普通行为的放大和上纲上线的解读。
二、圈子不同了、兴趣不同了、话题不同了、想法也不同了。这点很好理解,体制内的工作一般都是和体制内打交道,不用拓展业务,不用顾及方方面面的关系和人情,工作生活相对简单,就连其对象也有可能也是体制内的。在体制内待习惯了,就不太适应外面纷繁的生活和急促的节奏。另外,长时间没有打交道的同学是否还有必要浪费时间去聚会也是体制内考量的因素之一,平时不来往,聚会也不过是吃饭喝酒唱歌吹牛这类事,而体制内一般都较为谨慎,连发朋友圈都要注意影响,这类吃力不讨好,还毫无意义的事,他们怎么会去参与呢?
三、体制内是不是不参与同学聚会?错!就我来讲,同学聚会参与与否也要看对象。比如说小学、初中同学聚会肯定没有参与的必要了,当初的同学现在可能都叫不上名字了。对于高中和大学同学聚会,我一般还是会参加的。
通俗来讲,中考到高中,高考到大学,筛选出一批和你志同道合,至少也是有共同话题的人作为同学,理论上你们的水平是差不多的,所以这样的同学聚会才有参与的意义,彼此才有话题,也更加讲究情意。
而对于一些小学,初中同学聚会,恕我直言,往往都是一些学习较差、喜欢当刺头的同学组织的,他们中很大一批读完初中就去混社会了,其话题也是吹牛或者炫耀,甚至低端恶俗,有什么营养?说不定他到头来还会嘲讽你作为大学生一个月只拿3000块工资。
同学聚会,聚好了回忆青春、畅想未来;聚不好恶心干呕、得不偿失。
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带编的人为啥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因为这八个原因!
我就是有编制的人,说实话,无论是初中、高中还是大学、研究生的同学聚会,我基本都不参加。在我的印象中,我就“被迫”参加过一次同学聚会。为什么叫被迫呢?是因为我的初中同学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了。我实在是迫于无奈,才到县城去参加的同学聚会。
到了县城酒店以后,发现来参加同学聚会的人,都是有头有脸、混得不错的同学。你像我以前的初中女同桌,现在是某某市公安局的科室主任;有一个同学现在是某某中学副校长;还有两个是学校的年级主任;其余的都是当地的小老板,手里有个几百万、上千万的……
而那些混的比较惨的初中同学,一个都没来,或者说,压根就没叫他们来,他们就不知道有这次同学聚会。说白了,这次同学聚会的组织者,找的就是混的不错的同学,都是奔着人去的,不是奔着同学感情去的。要不说社会很单纯,复杂的是人。
那么毕业同学会,为什么有编制的同学都不愿参加呢?第一,一些带编的人看不起以前的老同学。自古以来,学而优则仕。这部分人觉得自己有点身份、算个人物了,于是乎,就瞧不上自己的老同学了,觉得自己的老同学不配跟自己在一起吃饭喝酒、称兄道弟,显得自己掉价。
第二,跟现在的大氛围也有关系。现在带编的人不像以前那么豪横了,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弱势群体。去参加同学聚会,出入酒店、KTV等场所,搞不好被人拍个照,就会发酵,深陷舆论漩涡,甚至身败名裂,实在是得不偿失,因此还是小心翼翼、谦虚低调点好,能不参加同学聚会就不参加同学聚会。
第三,觉得之前纯粹的同学友谊不再有。同学聚会本意就是回顾过往青葱岁月、同窗苦读岁月,可现在的同学聚会呢?除了攀比就是吹牛B。一年赚多少钱?家里几套房子?开的什么车?老婆漂不漂亮?有没有小三、情人?诸如此类的,实在是丧失了同学聚会的初心,庸俗,真没什么意思。
第四,怕自己的同学求着办事。很多体制外的人都觉得体制内的人能办很多事,要是办不成,他们就会觉得你不行,不肯出力,实在是烦得很。我现在在市政府上班,我老家的同学经常求着我办事,我几乎一件事都没办成,事实上我也确实办不成啊!求着我给他在某某街道找块几十亩的地,求着我买限价房等等,这些大事,我一个小科长哪里能办成?这下可好,我的名声在老同学那就臭了。觉得我看不起他,办事不出力等,实在是郁闷。
我认识的一名副处级领导,他孩子在某某小学上学,父亲职业这一栏直接填“普通职工”。我问为何?人家说,低调点吧,写自己是领导的话,万一老师求办事办不成,自己孩子可咋整?!我一想也是。
第五,跟自己的身份也有关系。带编的人在体制内工作,多多少少都掌握着一些岗位秘密、信息、消息等,假如参加同学聚会,喝多了,胡言乱语,口不择言,很容易将一些内幕说出来,搞不好就会造成非常不良的影响,甚至自己的饭碗都保不住!毕竟这么多年过去了,你知道你同学都是干嘛的?都结交了什么人?你看似无关紧要的信息,在他们那就成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来源!
第六,跟某些不愿见的同学也有关系。我之所以不愿意参加同学聚会,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有些同学,我就压根不愿见,特别是有过 过节的同学。比如以前上学的时候,跟某些同学吵过架、打过架等;跟以前的同学因为某个女孩争风吃醋过;压根就是不喜欢某些同学,觉得道不同不相为谋等……
第七,觉得自己还没混好。你像我就是这样,在体制内工作十五年了,到目前还是个正科(正股),也不是副处级领导,既然领导都不算,又怎么有脸去参加同学聚会呢?假如我在体制内混好了,我也是乐意去参加一下同学聚会的。
第八,别的原因。比如带编的人混的大都不错,怕参加同学聚会,会与某某同学旧情复发、死灰复燃;有的是因为对象、伴侣不让参加,你像我就是,我媳妇坚决不让我参加同学聚会;还有的是因为舍不得钱,同学聚会要AA,自己老婆又不给,实在是囊中羞涩......
那么诸如此类的同学聚会到底要不要去呢?我的意见就是要看这场同学聚会的价值、意义大不大。虽然说这话很世俗、很势利,但是现实就是如此。假如有些同学比较粗俗、说不到一块去,你干么又要浪费时间去参加呢?假如你这场同学聚会含金量比较高,去的人整体都还不错,比较优秀,那么就应该去参加一下,至少有很多共同话题可以聊,可以重温一下以前的同窗时光,可以拓展自己的人脉资源,可以学习到不少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等。
你们觉得呢?欢迎关注我,谢谢。
毕业同学会,有“编制”的同学很少来,为什么请不动他们?
我是个编制内的女生,毕业后高中、大学同学聚会有三四次了,一次也没去,不是说面子大,请不动,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同学聚会没意思。作为一名女生,本来性格就有点内向,上学时和我要好的同学一般是同宿舍的同学,男生也没说过太多的话,毕业后,常联系的还是同宿舍的那几个人。中年人的同学聚会,无非就是男同学比一比谁混的好,谁挣的钱多,有地位的拉拉关系,女同学比比谁嫁的好,谁保养的好,谁变得更漂亮。男同学看看女同学,饱一下眼福,女同学作陪,他们男同学谈天谈地也更有激情。不过,真正关系好的仍只是那几个,平常联系的还是那几个,所以我觉得同学聚会没意思,所以也没必要参加。
第二:工作家庭原因没有时间。编制内女生结婚有了孩子后,除了工作,都把时间和精力给了孩子,把心思都放在了家庭上,吃喝玩乐变得非常奢侈。我不夸张的说,以前我一下班恨不得想马上到家,回家抱孩子。现在孩子都上学了,回到家还要辅导孩子作业,没有心思和闲情逸致去参加同学聚会。
第三:收入差距大,心里自卑。毕业后,我留在县城事业单位上班,一个月到手工资也就两千多。我的同学有的已经是大老板,有的在市单位上班,当然也有工作一般。我感觉我跟他们差距有的好大,现在同学会已经不是单纯的联络感情,而是变相的攀比,我感觉自己混的一般,心理上比较自卑,也不愿意去参加同学会去参与这场攀比活动。
这是从我自身分析我不愿意参加同学会的愿因。当然,好多人编制内的人也很喜欢参加同学会的。请不动感觉好针对编制内的人,这些人如果没去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身份高面子大,也许真是有自己不去的原因,不要因为编制内的人,就要放大话题,说话酸酸的味道!这一点,我还真是看不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